传染病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ppt课件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f6daa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b.png)
建立监测机制
建立学生健康状况监测机 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情况。
应急处理方案
隔离治疗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 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 毒传播。
报告制度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及时 向有关部门报告疫情情况 。
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疫情情况,及时启动 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 控制疫情发展。
加强心理疏导
针对学生和教职工可能出 现的恐慌、焦虑等情绪问 题,加强心理疏导和干预 。
和消怀
提高师生健康素养意识
01 普及健康知识
通过课堂教育、宣传册、讲座等形式,向师生传 授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和急救技能。
02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
教育师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 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03 提高健康意识
引导师生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积极配合学校防控措施。
关注特殊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持
1 2
关注特殊学生群体
针对身体残疾、心理障碍等特殊学生群体,制定 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关怀方案。
提供专门服务
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专门的健康咨询、心理辅导 等服务,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关注。
3
加强与特殊学生家长的沟通
与特殊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 健康状况和需求,共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和帮助。
季节性特点与流行趋势
季节性特点
春冬季为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夏秋季为肠道传 染病高发期。
流行趋势
近年来,学校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病种 多样化。随着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学 校传染病的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
03
预防与控制策略
个人防护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勤洗澡、不 随地吐痰等。
学校传染病防控通用ppt
![学校传染病防控通用ppt](https://img.taocdn.com/s3/m/faca926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b.png)
第十三页,共三十八页。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 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包括个人的防护、 卫生知识、卫生习惯
✓ 人群的免疫预防:包括常规接种、应急接种
✓ 对密切接触者的药物(Wu)预防:药物(Wu)应是 有效的;时间短、耐药性产生、副作用; 有针对性对可能受感染者使用
第十四页,共三十八页。
学校传染病的特点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八页。
流行特征(Zheng)和临床表现
4、流行性腮腺(Xian)炎
【流行病学】
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 隔离期: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左右
1. 传染源 患者和携带病毒者 。
2.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 。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
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八页。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八页。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八页。
流行特征和临(Lin)床表现
3、麻 疹 (Ma)
【流行病学】
潜伏期:常见为8-12日,最短至最长为6-18天 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至退疹时或出疹后5天。
1.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
2. 传播途径 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 。
第七页,共三十八页。
传播途径分类
直接或间接
空气或飞沫 经水传播
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 血液或体液 昆虫或动物
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围产期传播
多途径传播
水痘、结膜(Mo)炎(红眼病)
水痘、流感、肺结核 霍乱、血吸虫
痢疾、伤寒 淋病、疥疮、艾滋病 乙肝、艾滋病
乙脑、疟疾、狂犬
炭疽、破伤风 丙肝、艾滋病
(6)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疫情报告人在报 告校领导的同时,应立即向我院和上级教育主管 部门上报疫情。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 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包括个人的防护、 卫生知识、卫生习惯
✓ 人群的免疫预防:包括常规接种、应急接种
✓ 对密切接触者的药物(Wu)预防:药物(Wu)应是 有效的;时间短、耐药性产生、副作用; 有针对性对可能受感染者使用
第十四页,共三十八页。
学校传染病的特点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八页。
流行特征(Zheng)和临床表现
4、流行性腮腺(Xian)炎
【流行病学】
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 隔离期: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左右
1. 传染源 患者和携带病毒者 。
2.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 。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
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八页。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八页。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八页。
流行特征和临(Lin)床表现
3、麻 疹 (Ma)
【流行病学】
潜伏期:常见为8-12日,最短至最长为6-18天 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至退疹时或出疹后5天。
1.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
2. 传播途径 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 。
第七页,共三十八页。
传播途径分类
直接或间接
空气或飞沫 经水传播
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 血液或体液 昆虫或动物
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围产期传播
多途径传播
水痘、结膜(Mo)炎(红眼病)
水痘、流感、肺结核 霍乱、血吸虫
痢疾、伤寒 淋病、疥疮、艾滋病 乙肝、艾滋病
乙脑、疟疾、狂犬
炭疽、破伤风 丙肝、艾滋病
(6)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疫情报告人在报 告校领导的同时,应立即向我院和上级教育主管 部门上报疫情。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PPT课件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d5cae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1.png)
储备防疫物资
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液、 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确保 应急处置时能够及时调配。
加强应急演练
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应急 演练,提高学校应对突发 疫情的能力。
04 常见学校传染病及预防
流感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 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 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流 感疫苗,勤洗手,避 免接触生病的人,开 窗通风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总结词
明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切断传播链,降低感染风险。
详细描述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飞沫、尘埃等在空气中传播,如流感、结核等;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 触传播,如皮肤接触、握手等,如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消化道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水等传播,如霍乱、 痢疾等;血液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体液等传播,如艾滋病、乙肝等。
定期检查和巡查
建立长效机制
定期对学校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和巡查,及 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 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防控工作的持 续性和有效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成功案例二
某中学在流感高发季节,严格执行晨检和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学生,采取隔离治 疗措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自我防护意识,有效预防了流感的爆发。
防控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幼儿园未及时发现病例,导致疫情在校园内迅速传播。事后调查发现,该幼儿园缺乏 有效的晨检和午检制度,未能及时发现病例,且在疫情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
01
定期对学生开展健康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疾病和异常情况。
开展传染病筛查
02
根据疫情情况,开展特定传染病的筛查工作,如肺结核、流感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56784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c.png)
乏力
由于机体能量消耗过多或合成 不足所致,表现为肌肉疲劳、 精神不振等。
体重下降
由于机体能量消耗过多或摄入 不足所致,常伴随食欲减退等 症状。
诊断方法与流程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患者患病前后的活动范围、接触史、暴露史等情况,有助于判断 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分析,作出临床诊断。
建立有效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应急响应
制定应急预案,快速调动医疗资源,保障疫情期间医疗需求。
国际合作与交流
1 2
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间的传染病信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 挑战。
技术支持与援助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物资 援助。
3
跨国合作项目
开展跨国合作项目,共同研究传染病防控策略和 技术。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 课件
目录
• 传染病学概述 • 传染病的症状与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政策 • 传染病研究展望
01
传染病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真 菌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 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
缺陷病。
非药物治疗
隔离与检疫
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传 播。
心理治疗
针对传染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 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疫苗接种
通过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调整
如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以提高身体抵抗 力,预防传染病。
康复与护理
康复治疗
针对传染病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损伤,采 取康复措施,如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 。
学校传染病预防ppt课件
![学校传染病预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48085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c.png)
情感支持
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有 助于孩子建立自信,积极面对生活中 的挑战。
家校合作共同推进预防工作
信息共享
学校和家长之间保持密切沟通, 及时共享传染病相关信息,共同
做好防控工作。
合作教育
学校可组织家长参加传染病预防 知识培训,提高家长的防控意识
和能力。
共同参与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卫生清洁、 消毒等工作,共同营造健康的校
播。
03
关键预防措施与建议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
01
勤洗手
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餐前
便后等关键时刻。
02
不随地吐痰
培养学生不随地吐痰的文明习 惯,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
03
保持个人卫生
要求学生保持身体清洁,定期 洗澡、洗头,及时更换衣物。
保持室内通风和良好采光
01
定时开窗通风
学生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不勤洗手、随地吐痰等,也容易导致病原体的传播。
学生免疫力相对较低
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 统相对较弱,容易感染病原体。
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缺 乏锻炼等问题,导致免疫力下降
,更易感染疾病。
学生之间可能存在免疫差异,某 些学生可能对某些病原体缺乏免 疫力,容易造成疾病的爆发和传
园环境。
社会资源在预防中作用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投入,提供 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
社区合作
学校与社区紧密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传染病 预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 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
06
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27160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3.p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学校传染病预防措施
建立预防机制
制定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方案
学校应制定详细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方案,明确预防措施、应急 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建立传染病监测网络
建立学生健康监测网络,定期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及 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疫情。
完善卫生设施
确保学校卫生设施完备,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消毒用品等,保障 学生和教职工的卫生安全。
及时治疗
确保感染的学生或教职工得到及 时有效的治疗,以促进康复并减 少传染风险。
环境消毒与清洁
定期清洁
保持学校环境的日常清洁,特别是高 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 、厕所等。
消毒措施
定期对学校进行全面消毒,以消灭可 能存在的病原体。
追踪接触者
接触者追踪
及时追踪与感染者有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工,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或隔离。
定期开展健康监测
学校应定期开展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 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传染病疫 情。
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
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保持 校园整洁卫生,减少传染病传播的风 险。
05 总结与展望
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保障学生健康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学校中的传 播,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的身体
健康和生命安全。
VS
某高中水痘疫情防控
2017年秋季,某高中发生水痘疫情,学 校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加强学生健康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最终有效遏制了疫 情的扩散。
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经验教训
建立健全预防与控制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机 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措施的 有效实施。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学校应加强学生和教职工的传染病防 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防控意 识和能力。
02 学校传染病预防措施
建立预防机制
制定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方案
学校应制定详细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方案,明确预防措施、应急 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建立传染病监测网络
建立学生健康监测网络,定期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及 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疫情。
完善卫生设施
确保学校卫生设施完备,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消毒用品等,保障 学生和教职工的卫生安全。
及时治疗
确保感染的学生或教职工得到及 时有效的治疗,以促进康复并减 少传染风险。
环境消毒与清洁
定期清洁
保持学校环境的日常清洁,特别是高 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 、厕所等。
消毒措施
定期对学校进行全面消毒,以消灭可 能存在的病原体。
追踪接触者
接触者追踪
及时追踪与感染者有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工,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或隔离。
定期开展健康监测
学校应定期开展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 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传染病疫 情。
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
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保持 校园整洁卫生,减少传染病传播的风 险。
05 总结与展望
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保障学生健康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学校中的传 播,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的身体
健康和生命安全。
VS
某高中水痘疫情防控
2017年秋季,某高中发生水痘疫情,学 校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加强学生健康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最终有效遏制了疫 情的扩散。
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经验教训
建立健全预防与控制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机 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措施的 有效实施。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学校应加强学生和教职工的传染病防 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防控意 识和能力。
传染病学PPT课件
![传染病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2663f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5.png)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性 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 传染病等。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 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理等)、社会 因素(如人口流动、文化习俗等)和 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变异、宿主免疫 等)均可影响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 传播。
控制策略
在疫情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治疗、疫苗接种、消毒灭源 等,以遏制疫情的扩散。
PART 02
常见传染病介绍
REPORTING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风疹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避免接触传染源
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避免接 触患者或疑似患者。
及早就医
如出现疑似症状,应佩戴口罩 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和接触史。
社区层面防控举措
加强社区管理
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开展健康监 测、排查和管理。
宣传教育
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居民自我防 护意识和能力。
环境整治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消除病毒传 播隐患。
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
疟疾
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
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 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 子叮咬传播。
狂犬病
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 或抓伤传播。
PART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REPORTING
各类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毒血症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性 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 传染病等。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 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理等)、社会 因素(如人口流动、文化习俗等)和 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变异、宿主免疫 等)均可影响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 传播。
控制策略
在疫情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治疗、疫苗接种、消毒灭源 等,以遏制疫情的扩散。
PART 02
常见传染病介绍
REPORTING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风疹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避免接触传染源
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避免接 触患者或疑似患者。
及早就医
如出现疑似症状,应佩戴口罩 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和接触史。
社区层面防控举措
加强社区管理
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开展健康监 测、排查和管理。
宣传教育
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居民自我防 护意识和能力。
环境整治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消除病毒传 播隐患。
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
疟疾
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
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 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 子叮咬传播。
狂犬病
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 或抓伤传播。
PART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REPORTING
各类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毒血症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a0cf7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6.png)
• 根据病情分类:轻型、中型、重型、极重 型资料 • 临床资料 • 实验室资料和其他资料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典型、不典型(非典 型);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典型、不典型(非典 型);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认识传染病PPT课件
![认识传染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d49e54e87101f69e3195e1.png)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你还可以使用抗病毒的药 物,多休息,清淡饮食,多让孩子喝水
SUCCESS
THANK YOU
2019/7/11
什么事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细菌、HIV病毒、香港脚真菌、蛔虫卵 、 这些小小的肉眼难以辩认的微生物和 寄生虫就是让我们害怕的原因。
感染性蛔虫卵
SUCCESS
THANK YOU
2019/7/11
在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中必须具备哪几个环节?
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原发感染,是 以较轻的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 水疱和痂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多见于儿童,具 有高度的传染性,易造成小区域的流行,愈后可获终身免 疫。
传染方式: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并发症:脓疱疮 肺炎 心肌炎 下丘脑综合征
1、理解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播 方式。
2、认识各种传染病。 3、学习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得过流行性感冒, 那么当我们患流行性感冒的时候,会有什么感 受呢?
如果动物得传染病,它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下面我们来看个视频,看看动物得了流行性感冒 会怎么样? (播放《我不想说我是鸡》的视频)
荨麻疹
பைடு நூலகம்
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 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 性的 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
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饮食: 辛辣和海鲜类的食物最好少吃或不吃。营养均衡,不可食用太多含蛋白质丰 富的食物。 生活: 1、避免接触花粉类物质,少去户外活动。 2、天气寒冷多穿衣服,避免皮肤裸露在外,引起寒冷性荨麻疹。 3、注意卫生。家庭防螨和防止灰尘很重要。 4、注意休息,防止免疫力紊乱,引发皮肤病。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ppt课件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7afc9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9.png)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
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传染病防控情况,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 作。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等因素, 传染病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 等。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 的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 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 该病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 等。
常见学校传染病介绍
流行性感冒
水痘
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70℃ 以上,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
和病毒。
生熟分开
避免生食和熟食接触,使用不 同的砊板和刀具处理生熟食品
。
定期清洗餐具
使用清洁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 餐具,并进行消毒处理。
保持良好通风和照明条件
定期开窗通风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 20-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使用空调时注意事项
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避免细菌 滋生;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 差不宜过大,避免感冒。
保持充足照明
教室和宿舍应保证充足的光照 ,避免阴暗潮湿环境导致细菌 滋生。
定期进行室内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或消毒液对教室 、宿舍等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处
理。
05 合作与沟通机制 建立
家长、学校、医疗机构三方合作
01
02
03
家长参与
01
每天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症状询问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加强因病缺勤追踪
02
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其病情和就诊情况。
建立异常情况报告机制
03
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例,立即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传染病防控情况,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 作。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等因素, 传染病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 等。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 的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 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 该病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 等。
常见学校传染病介绍
流行性感冒
水痘
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70℃ 以上,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
和病毒。
生熟分开
避免生食和熟食接触,使用不 同的砊板和刀具处理生熟食品
。
定期清洗餐具
使用清洁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 餐具,并进行消毒处理。
保持良好通风和照明条件
定期开窗通风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 20-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使用空调时注意事项
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避免细菌 滋生;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 差不宜过大,避免感冒。
保持充足照明
教室和宿舍应保证充足的光照 ,避免阴暗潮湿环境导致细菌 滋生。
定期进行室内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或消毒液对教室 、宿舍等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处
理。
05 合作与沟通机制 建立
家长、学校、医疗机构三方合作
01
02
03
家长参与
01
每天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症状询问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加强因病缺勤追踪
02
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其病情和就诊情况。
建立异常情况报告机制
03
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例,立即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学校传染病培训ppt课件
![学校传染病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d1482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14.png)
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 发热、口腔溃疡、手 足部皮疹等。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 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结核病的症状包括低热、盗汗 、咳嗽、咳痰等。
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措施包括接 种卡介苗、避免接触病人等。
04
个人卫生与防护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定期洗澡、洗头,保持身体清洁 。
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 缝,定期洗牙。
等。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皮肤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水痘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同时会在皮肤上出现水疱、瘙痒等症状。
预防水痘的主要措施包括接种水痘疫苗、避免接触病人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 毒引起的皮肤病,通 过直接接触传播。
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 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 生、避免接触病人等 。
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特别是 在接触公共物品、上厕所后和吃
饭前。
勤洗手、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在公共场所和接触公共物品后,务必 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
在可能存在呼吸道飞沫传播的情况下 ,如咳嗽、打喷嚏等,应佩戴口罩。
在无法洗手的情况下,可使用含有至 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避免拥挤、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建议
详细描述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 的疾病。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空气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 播和血液传播等类型。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总结词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消化 道传播和血液传播等。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飞沫、 尘埃等在空气中传播,如流感、结核病等。接触传播是 指病原体通过接触患者或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如皮肤 炭疽、感染性腹泻等。消化道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饮水 、食物等进入消化道传播,如霍乱、痢疾等。血液传播 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伤口等进入人体传播,如乙肝、 丙肝等。
学校传染病预防知识ppt课件
![学校传染病预防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3bd10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f.png)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 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 又称寄生虫病。
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水 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 、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病毒性传染病
如流行性感冒、麻疹、 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等。
细菌性传染病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猩红热、细菌性痢疾等
。
寄生虫病
如血吸虫病、疟疾、钩 虫病等。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其临床症状 应对策略:隔离治疗、疫情报告、消毒处理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0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 口罩等 02 注重环境卫生,保持教室、宿舍通风换气
03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疫苗接种活动
04
发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疫情
未来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展望
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和预 警系统建设
01
02
03
04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 传染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
儿童中。
症状包括发热、手、足、口腔 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如接触病患的疱疹液、呼吸道 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品等。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患
、定期消毒等。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 起的急性胃肠炎。
均衡饮食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 素和矿物质,保持身体健 康。
接种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了解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建议,及时接种疫苗。
按时接种疫苗
按照接种计划,按时完成疫苗接种。
关注疫苗效果和副作用
了解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做好应对措施。
传染病学PPT课件
![传染病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d0c01b6294dd88d0d26bf6.png)
存在于体液 中的补体,溶 菌酶, 备解素
(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 和各种细胞 因子(如TNF) 等都可起清 除病原体作
用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第22页/共50页
感染过程传染病在个体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第35页/共50页
5.临床类型 按疾病的性质分:急性(acute)、亚急性
(subacute)、慢性(chronic) 按临床表现分:非典型(non-typical)、轻型
(mild)、典型(typical)(普通型)、重型 (serious)、暴发型(fulminant);非典型中包含: 顿挫型(abortive type)、逍遥型((ambulatory form)
临床 资料
详尽的病史;细致的 查体;
综
流行病 学资料
地方性,季节性,既 往 史,接触史,疫苗接种 史,当地的发病情况
第12页/共50页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患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易感人群
(susceptible people)
人人群易 感性指易 感者在人 群中的比 例
第13页/共50页
一般来讲 隐性感染最常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
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29页/共50页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
人体
感染建立
2024年度《传染病》PPT完美版课件
![2024年度《传染病》PPT完美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8f969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2.png)
毒血症状
如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 等,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登革 热等。
神经系统症状
如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 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 病等。
16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与标准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收集患者的病史、接触史、旅行史等流行 病学资料,有助于判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结合 流行病学资料,可初步判断传染病的类型 。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包括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分离 等)和血清学检查(如抗体检测、抗原检 测等),是确诊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如X线、CT、MRI等,有助于了解病变部位 和范围,对某些传染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2024/3/23
17
常见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
流行性感冒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 而普通感冒症状较轻,无明显的流行 特征。
20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患者和携带者, 减少病原体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消灭 病原体生存的环境。
2024/3/23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感 染和传播的风险。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 防护意识。
21
公共卫生与传染病控制
水痘与带状疱疹
水痘的皮疹为红色斑疹、丘疹、疱疹 和结痂同时存在,而带状疱疹的皮疹 为沿神经分布的簇状疱疹,伴有神经 痛。
2024/3/23
麻疹与风疹
麻疹的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出疹顺序 为耳后、发际、颈部、躯干、四肢, 而风疹的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出疹 顺序为面部、躯干、四肢。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完整版-2024鲜版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完整版-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590f5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f.png)
起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等感染。
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02
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是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可引起斑疹伤寒、
梅毒等疾病。
真菌等
03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皮肤感染、内脏感染等
。此外,还有一些未知的微生物可能引起新的传染病。
11
03 传染病流行病学 特征
2024/3/27
12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
描述传染病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地区性、城乡差别和 人群聚集性等。
人群分布
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民族 和免疫状况等。
2024/3/27
14
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监测系统的建立
构建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包 括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流行 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等。
预警机制的实施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监测数 据,建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并 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应对措施的制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和疫情形 势,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 隔离治疗、疫苗接种、健康教育 和社会动员等。
2024/3/27
15
04 传染病临床表现 及诊断依据
2024/3/27
16
各类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概述
2024/3/27
29
疫情报告和处置流程优化
2024/3/27
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上报、不瞒 报、不漏报。
处置流程规范
制定科学合理的疫情处置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确保 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信息化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疫情监测预警和处置效 率。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133e4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8.png)
2024/2/2
免疫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 抗原,如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凝集试验 等。
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 查等,可反映机体的感染 状况和器官功能。
15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X线检查
对肺部传染病如肺结核、 肺炎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2024/2/2
CT和MRI
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 围,如脑炎、肝炎等。
2024/2/2
传染病防控策略的持续优化
根据传染病防控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进展,持续优化传染病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31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01
深入学习和掌握专 业知识
不断学习和掌握传染病学领域的 最新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专业 素养。
02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和培训活动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 与同行专家深入交流,拓宽视野 。
和给药途径等。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 低耐药菌的产生和药物不良反应
的风险。
2024/2/2
19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退热治疗
对发热患者,可选用适 当的退热药物,同时注 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避免脱水。
2024/2/2
呼吸支持
对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患者,及时给予氧疗、 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
超声检查
对肝脓肿、腹膜炎等腹部 传染病有辅助诊断作用。
16
鉴别诊断思路与技巧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接触史和疫 苗接种史等。
仔细体格检查
注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腹部体征。
2024/2/2
综合分析检查结果
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 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免疫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 抗原,如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凝集试验 等。
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 查等,可反映机体的感染 状况和器官功能。
15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X线检查
对肺部传染病如肺结核、 肺炎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2024/2/2
CT和MRI
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 围,如脑炎、肝炎等。
2024/2/2
传染病防控策略的持续优化
根据传染病防控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进展,持续优化传染病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31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01
深入学习和掌握专 业知识
不断学习和掌握传染病学领域的 最新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专业 素养。
02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和培训活动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 与同行专家深入交流,拓宽视野 。
和给药途径等。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 低耐药菌的产生和药物不良反应
的风险。
2024/2/2
19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退热治疗
对发热患者,可选用适 当的退热药物,同时注 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避免脱水。
2024/2/2
呼吸支持
对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患者,及时给予氧疗、 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
超声检查
对肝脓肿、腹膜炎等腹部 传染病有辅助诊断作用。
16
鉴别诊断思路与技巧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接触史和疫 苗接种史等。
仔细体格检查
注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腹部体征。
2024/2/2
综合分析检查结果
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 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有关
.
三、识别皮疹的几个要点
部位:某些皮肤病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 水痘:向心性;天花:离心性
分布及排列:局限性或全身性,是否对称,散在或密集 数目 边缘:清楚、不清、整齐、隆起等 大小 颜色 出疹顺序:麻疹出疹顺序 与发热的关系:“水猩花麻斑伤”
.
常见的皮疹和出疹性疾病
(二)病原学诊断 麻疹病毒分离:取前驱期或出疹初期病人的眼、鼻
咽分泌物或血和尿接种原代人胚肾或羊膜细胞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 标记 的麻疹病 毒 cDNA 探针,用核 酸杂交方 法测定
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
.
实验室检查
(三)多核巨细胞检查 初期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赖
↓
靶器官(皮肤、肺)繁殖
↓ 各种症状(7~14d) (病毒细胞毒、特异性Tc作用、IC损伤血管内皮)
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
病毒血症消退,脏器内病毒消除(15~17d)
.
机体免疫反应(一)
特异性IgM:发热后2~3d → 30~60d 特异性IgG:同时或稍晚出现,长期维持 SIgA:呼吸道粘膜可分泌 细胞免疫 :CD8+杀伤性T细胞
CD4+T细胞→细胞因子 Th1→Th2反应 病后获终身免疫
.
机体免疫反应(二)
免疫抑制: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下、NK细胞活性↓ 出疹开始,持续6~7周
免疫抑制机制: IL-12表达下降→Th1反应↓、Th2反应↑
.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d(6一18d),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 延至3一4周
.
病原学
病毒耐寒、耐干燥,在-15 ~ -70℃可保存数月 至数年
对阳光及一般消毒剂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 毒
尽管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4h,但在流 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眼鼻咽分泌物、血、尿) 出疹前5天-出疹后4天 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
.
麻疹
Measles
.
概述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
腔粘膜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为其特征 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预防以来,儿 童中麻疹发病率有了显著下降,并发症也随之显 著减少
.
病原学
麻疹病毒是单股螺旋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 接近圆形或卵圆形的颗粒,直径约为100-150nm 6种结构蛋白: M、F、H、N、P和L蛋白 H:与细胞受体结合,具血凝功能 F:与病毒细胞融合和溶血特性有关 M:参与病毒释出 15个基因型;一个血清型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一4d。起病急 主要表现: 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上呼吸道炎: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
症状 结膜炎:眼睑水肿、充血、眼泪增多、畏光,在下
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
临床表现
科普利克斑: 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价值 发生在病程2一3d 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 0.5一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逐渐增 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一2d内迅速 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似鹅口疮,2一3日内 消失
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一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一14d 成人麻疹全身症状多比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
.
临床表现
除典型麻疹外,其他非典型的临床类型有 (1)轻型麻疹 (2)重型麻疹(含中毒性麻疹和休克性麻疹) (3)出血性麻疹
.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低,为(4.0一6.0)×109,淋巴细 胞相对增高
出疹性疾病
.
定义
皮疹即皮肤损害,指客观存于人体皮肤的病变
.
外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物理因素:压力、磨擦、温度异常、放射线、日光 --烫伤、冻伤、日光性皮炎
化学因素:接触一些化学物质:化工原料等 --过敏性皮炎
生物因素: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及动物叮咬 --猩红热、水痘、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等
.
内因
传播途径:飞沫 间接:日用品、玩具
易感者和流行特征:≤9y多见(≥90%) 普种疫苗后发病率和病死率↓↓ 流行周期性消失 发病年龄两端上升(<8m; >15y)
.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局部增殖
初次病毒血症(2-3d)
↓
局部和远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增殖(3~5d)
第二次病毒血症(5-7d)
.
麻疹的典型皮疹
.
临床表现
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 伴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
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 及肝脾轻度肿大
肺部可闻细湿性罗音 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
理增多 出疹期约为3一5d
.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 出疹3一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
饮食: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维生素缺乏性皮疹 --VitA缺乏症
代谢障碍:皮肤黄色瘤 内分泌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痤疮 神经精神因素:慢性荨麻疹与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遗传:不少皮肤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鱼鳞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皮疹还与年龄、性别、季节、个人卫生、社会因素、自然
斑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传染性红斑 川畸病
丘疹 婴儿湿疹 丘疹性荨麻疹
斑丘疹 麻疹
风疹
水疱疹
水痘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手足口病
风团样皮疹 荨麻疹
.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病原特点、致病机制、病原学诊断
熟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好发年龄变化、 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特点
掌握疾病的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处理 ——重点和难点
.
科普利克斑
.
临床表现
(二)出疹期 时间:发热第3一4d开始,2一5d出齐 顺序:耳后、发际 额、面、颈 胸、背、腹 及四肢 手掌与足底 性质: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 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 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 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 疹间皮肤正常
.
麻疹的典型皮疹
.
三、识别皮疹的几个要点
部位:某些皮肤病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 水痘:向心性;天花:离心性
分布及排列:局限性或全身性,是否对称,散在或密集 数目 边缘:清楚、不清、整齐、隆起等 大小 颜色 出疹顺序:麻疹出疹顺序 与发热的关系:“水猩花麻斑伤”
.
常见的皮疹和出疹性疾病
(二)病原学诊断 麻疹病毒分离:取前驱期或出疹初期病人的眼、鼻
咽分泌物或血和尿接种原代人胚肾或羊膜细胞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 标记 的麻疹病 毒 cDNA 探针,用核 酸杂交方 法测定
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
.
实验室检查
(三)多核巨细胞检查 初期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赖
↓
靶器官(皮肤、肺)繁殖
↓ 各种症状(7~14d) (病毒细胞毒、特异性Tc作用、IC损伤血管内皮)
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
病毒血症消退,脏器内病毒消除(15~17d)
.
机体免疫反应(一)
特异性IgM:发热后2~3d → 30~60d 特异性IgG:同时或稍晚出现,长期维持 SIgA:呼吸道粘膜可分泌 细胞免疫 :CD8+杀伤性T细胞
CD4+T细胞→细胞因子 Th1→Th2反应 病后获终身免疫
.
机体免疫反应(二)
免疫抑制: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下、NK细胞活性↓ 出疹开始,持续6~7周
免疫抑制机制: IL-12表达下降→Th1反应↓、Th2反应↑
.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d(6一18d),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 延至3一4周
.
病原学
病毒耐寒、耐干燥,在-15 ~ -70℃可保存数月 至数年
对阳光及一般消毒剂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 毒
尽管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4h,但在流 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眼鼻咽分泌物、血、尿) 出疹前5天-出疹后4天 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
.
麻疹
Measles
.
概述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
腔粘膜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为其特征 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预防以来,儿 童中麻疹发病率有了显著下降,并发症也随之显 著减少
.
病原学
麻疹病毒是单股螺旋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 接近圆形或卵圆形的颗粒,直径约为100-150nm 6种结构蛋白: M、F、H、N、P和L蛋白 H:与细胞受体结合,具血凝功能 F:与病毒细胞融合和溶血特性有关 M:参与病毒释出 15个基因型;一个血清型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一4d。起病急 主要表现: 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上呼吸道炎: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
症状 结膜炎:眼睑水肿、充血、眼泪增多、畏光,在下
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
临床表现
科普利克斑: 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价值 发生在病程2一3d 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 0.5一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逐渐增 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一2d内迅速 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似鹅口疮,2一3日内 消失
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一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一14d 成人麻疹全身症状多比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
.
临床表现
除典型麻疹外,其他非典型的临床类型有 (1)轻型麻疹 (2)重型麻疹(含中毒性麻疹和休克性麻疹) (3)出血性麻疹
.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低,为(4.0一6.0)×109,淋巴细 胞相对增高
出疹性疾病
.
定义
皮疹即皮肤损害,指客观存于人体皮肤的病变
.
外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物理因素:压力、磨擦、温度异常、放射线、日光 --烫伤、冻伤、日光性皮炎
化学因素:接触一些化学物质:化工原料等 --过敏性皮炎
生物因素: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及动物叮咬 --猩红热、水痘、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等
.
内因
传播途径:飞沫 间接:日用品、玩具
易感者和流行特征:≤9y多见(≥90%) 普种疫苗后发病率和病死率↓↓ 流行周期性消失 发病年龄两端上升(<8m; >15y)
.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局部增殖
初次病毒血症(2-3d)
↓
局部和远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增殖(3~5d)
第二次病毒血症(5-7d)
.
麻疹的典型皮疹
.
临床表现
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 伴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
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 及肝脾轻度肿大
肺部可闻细湿性罗音 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
理增多 出疹期约为3一5d
.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 出疹3一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
饮食: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维生素缺乏性皮疹 --VitA缺乏症
代谢障碍:皮肤黄色瘤 内分泌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痤疮 神经精神因素:慢性荨麻疹与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遗传:不少皮肤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鱼鳞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皮疹还与年龄、性别、季节、个人卫生、社会因素、自然
斑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传染性红斑 川畸病
丘疹 婴儿湿疹 丘疹性荨麻疹
斑丘疹 麻疹
风疹
水疱疹
水痘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手足口病
风团样皮疹 荨麻疹
.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病原特点、致病机制、病原学诊断
熟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好发年龄变化、 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特点
掌握疾病的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处理 ——重点和难点
.
科普利克斑
.
临床表现
(二)出疹期 时间:发热第3一4d开始,2一5d出齐 顺序:耳后、发际 额、面、颈 胸、背、腹 及四肢 手掌与足底 性质: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 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 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 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 疹间皮肤正常
.
麻疹的典型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