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墨子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墨子的哲学
一、生平简介墨翟(约前490 ——约前403),人称墨子,鲁国人,约生于周敬王三十年,约卒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他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的一位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翟生于鲁国,为宋国大夫。
他为了宋国的存亡曾多次游历于齐、卫、楚诸国,制止鲁阳文君攻郑,说服公输般存宋,受到楚、越诸国的好评。
墨翟是由士阶层新上升为地主阶级薄弱势力的代表。
他专主三代“圣王”之法,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建立了尊天事鬼与非命的矛盾的哲学体系。
他聚徒讲学,讲教育,讲哲学,讲逻辑,讲军事,讲政治,创立了墨家学派。
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二、参考资料1、生平史料
《墨子》(《史记》中没有专门为墨子列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附带有墨子的事迹)《庄子•天下》)
[清]孙诒让《墨子传略》
钱穆《墨子事迹年表》(商务)
任继愈《墨子》(上海人民)
2、思想史料
(1)《墨子》的流传
《墨子》是一部墨家著作的总集,并非一人一时所作。
其中有没有墨子本人所写,还不能说明清楚。
《墨子》一书的流传很是曲折。
本来在先秦是儒墨并称的,然而,西汉中期以后,儒学独尊,墨学日渐衰微,几成“绝学”。
《墨子》是借助道教经典《道藏》才得以流传。
《道藏》是道教的经典著作的汇集,但同时其中也吸收了先秦的非儒家著作。
“墨学”政治汉代成为绝学之后,据说,晋代的鲁胜给《墨经》作注,称为《墨辩》。
后来,宋代的乐台也给《墨子》作注,不过,他所见的《墨经》只有十三篇。
现在,鲁胜、乐台的注都已经不存在了。
据《汉志》载,“《墨子》七十一篇”。
但现存的只有五十三篇。
其余十八篇,有些只篇目,而有写连篇目都已经失传了。
从毕沅以后研究《墨子》的人越来越多,但《墨子》经过一两千年的曲折,错简很多,很难读,现在经过清代许多学者的整理,基本上是可读的了。
(2)《墨子》的注释本
[清]毕沅校注《墨子》(十六卷)
关于这本书最初的整理校勘,在历史上是有一些说法的。
冯友兰先生曾说,这本书不是毕沅做的,而是孙星衍作的。
但毕沅自己说:卢文弨和孙星衍曾“互校此书,略有端绪,沅始集其成。
”(《墨子注序》)孙星衍则在其《墨子注后叙》说:“时则有仁和卢学士抱经,大兴翁洗马覃谿及星衍,三人者不谋而同时为其学,皆折衷于先生,或此书当显,幸其成帙。
”王念孙在其《读书杂志》中的《墨子杂志叙》中,也认为先有卢氏、孙氏之校本,后有毕氏“重加校订,所正复多于前,尚未该备。
所以如果说,首次校勘整理不是毕沅,而应是卢、孙、翁三人。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这是毕沅和孙星衍的基础的提高和发展。
孙总结了毕沅以后的研究成果,还加上他自己的研究。
吴毓江的《墨子》校注,这部书在校勘方面纠正了《墨子闲诂》中的错误。
《墨辩》注解是对《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所作的注解。
《墨辩》清以前也无人为之作注,它的版本都是近代的。
谭戒甫《墨辩发微》(科学),《墨经分类译注》(中华)
历史上传说,最早为《墨经》作注的是晋鲁胜,据《晋书》记载,其注为《墨辩注》,实际只是注《经》上下和《经说》上下,没有包括《大取》和《小取》。
但此注早已佚失不传。
今传《墨经》注解的版本也都是近人的著作,只有个别的有清人著作。
梁启超《墨经校释》
高亨《墨经校诠》(科学)
岑仲勉《墨子》(主要为“城守”诸篇作注,不少人这些篇是伪书,故很少人对它们作注。
岑先生此注可算是唯一的版本了。
)这就是《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三、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1、墨翟贵兼——兼相爱,交相利
(1)兼爱
儒墨都主张有为于天下,皆主张仁爱天下之人。
①兼就是仁义
兼即仁矣,义矣。
②“兼以易别”
墨翟是孔丘的第一个反对者。
孔子强调社会等级制度和亲疏差别,墨翟则要求消除等级差别,对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地爱护。
墨子称儒士为“别士”,他说:
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
墨子主张墨家应该要用“兼爱”去取代“别爱”:
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吾亲。
③兼的标准
墨子说:
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还描绘了“兼爱”之后的结果: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谐。
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2)兼相爱,交相利
孔子是很少讲功利的,而墨翟则公开主张功利主义。
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①兼爱就是为了功利。
他说: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故所为功利于人之谓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②他还对儒家的仁、义、忠、孝等做了新的解释: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爱下)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而义可以利人。
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耕柱)
是以美善在上,而怨雠在下;安乐在上,而忧寂在臣。
此翟之所谓忠臣者也。
(鲁问)
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
(兼爱下)
③实际上,利的观念是墨翟思想的核心。
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鲁问)
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天下皆得其利。
(尚贤中)
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尚有节。
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节葬下)
墨子反对贵族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
他的原则是:
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用。
④墨子还批判了儒家的“厚葬”、“久丧”。
墨子说:
计厚葬为多埋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
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
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
……此其为败男女之交多矣;以此求众,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
(节葬下)
(3)“兼爱”与“尚贤”
墨子的“兼爱”思想在政治上运用最主要的表现是:“尚贤”
墨子认为,
今王公大人,其所贵,其所富,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则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尚贤下)
正因此,他主张国家应该“尚贤”。
他认为,国家举贤应该,“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更应该: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尚贤中)
甚至,他认为: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之令。
(尚贤上)
他的理论依据是: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所以,很显然,这也是墨翟的“兼以易别”的思想的一种体现。
儒家是注重家庭、身份、地位等社会等级性的出世标准,但墨家就是要舍弃这些。
2、墨家“名实”之辩的哲学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正名”,他认为这是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墨子第一次将“名实”问题提出来了,而且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他认为“实”是决定“名”的。
他还认为,只知其名不知其
实,就不是真正的知。
(1)“取实予名”——“非以其名,以其取也”
他举例说:
今瞽曰:“钜者白也,黔(q ia n)者黑也。
虽明目者无以易之。
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
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贵义)
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
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贵义)
(2)“三表”或“三法”——墨子提出的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墨子认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是客观的,他说:
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
(非命)
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非命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乃)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兼爱上)
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
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合其志功而观焉。
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
焉有善而不可用者也?
(3)察类明故
墨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类”、“故”、“理”三个逻辑范畴。
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
无辞必服,见善必迁。
(非儒)
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非攻下)
墨子提出“类”“故”“理”的范畴是对逻辑理论的重要贡献。
后期墨家对此又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3、“天命”、与“天志”、“明鬼”
(1)“非命”
①墨翟批判了儒家的天命论。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公孟》中曰:
公孟子曰:“贫富寿夭,错然在天,不可损益。
”又曰:“君子必学。
”子墨子曰:“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
”公孟子曰:“无鬼神。
”又曰:“君子必学祭祀。
”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祀,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公孟)
他认为儒家思想是自相矛盾的。
并提出:
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人之言也。
(非命下)
执有命者不仁。
(非命上)
②墨子强调人力。
他说: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
(非乐上)
③墨子还用“三表”对“非命”作了论证
今天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
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
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2)“天志”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赏善罚暴。
顺天意着,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天志上)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力利之;恶人者,人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子墨子置天志以为仪法,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距也。
今轮人以规、匠人以距,以此知方圆之别矣。
(3)“明鬼”
今若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赏善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
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有不明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疾,鬼神何遽(ju)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
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
(4)墨子思想矛盾的分析
墨子的天命鬼神思想中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这主要因为墨家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和软弱性所决定的。
也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墨家思想中的这种矛盾并不是真正的矛盾。
这是墨子用来作为宗教裁判的一种力量武器,并不代表墨家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有某种真正的兴趣。
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
伦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评价墨家思想被儒家吸收,从而形成了儒家的“大同”理想。
到近代墨学又流行了好长一段时间。
在现代,毛泽东同志称墨子为“古代辨证唯物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