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_以尚贤使能为政_的政治哲学
墨子的兼爱、尚贤的政治思想
墨子以兼爱、尚贤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墨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思想一起并称为春秋战国两大显学。
墨子思想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实用,他针对当时社会状况,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反对战争,博爱万物的兼爱与非攻思想所谓兼爱,就是不分亲疏厚薄的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导致人们自私自利,亏人利己。
如诸侯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打别人的国家而利自己的国家。
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
因此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途径。
通过兼爱,能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从兼爱思想出发,墨子反对战争,提倡“非攻”。
他认为一切战争都是违反道义的行为,罪莫大焉。
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
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
兼爱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二、崇尚贤能,崇尚统一的尚贤与尚同思想尚贤就是尊重、重用贤人,所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当时各诸侯国的王公大人在主观上都想把国家治理好,可实际上却是“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便是“不尚贤”。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墨子之政治学说
墨子之政治学说墨子之主义,在乎兼爱。
故其政治之目的,亦不过欲实行兼爱而已。
墨子于此,殆分消极积极两种。
今先就积极方面说:一,尚贤。
二,尚同。
墨子欲兼爱,势不能不尚同。
尚同者,欲天下之人同立于一法仪之下,而绝无彼此之见殊;故可以交相利而不至于交相害者也。
《尚同上篇》云:子墨子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相劳,腐?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此言天下之乱,由于主义之众多,彼此不相容,故必当有以统一之,而后天下之乱可止。
《尚同中篇》云:天下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己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义其上,孙诒让云义当作乎。
而毋有下比之心,上得则赏之,万民闻则誉之。
意若闻见善不以告其上,闻见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已有善不能傍荐之,上有过不能规谏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则诛罚之,万民闻则非毁之。
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也甚明察以审信。
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
此墨子尚同之义,简括言之,凡下民皆当上同乎君上。
上有过虽可规谏,然墨子之意,其所谓君上者殆必为贤而无过者。
故下文接云:故里长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
里长既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以尚同乎乡长,曰:凡里之万民皆尚同乎乡长,而不敢下比;乡长之所是,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于是由乡长而国君,而天子,其尚同之法均同,凡此皆无“上有过则规谏”之说矣。
可见墨子理想之中,必为绝对之贤者矣。
于是有尚贤之说。
《尚贤上篇》云:子墨子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论墨子_以尚贤使能为政_的政治哲学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魏义霞( —),女,安徽濉溪人,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ILU J OURNA L No.General No.论墨子“以尚贤使能为政”的政治哲学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 摘 要:“以尚贤使能为政”是墨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
墨子把“尚贤使能”视为为政之本,并且具体阐释了其必要性和具体办法。
墨子的“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其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并与“天志”、“尚同”、“贵义”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在某种程度上,“以尚贤使能为政”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圣贤情结和人治理念。
关键词:墨子;政治哲学;尚贤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 与孔子代表的儒家一样,墨子也主张“尚贤”,“以尚贤使能为政”便是这一主张的集中体现。
作为墨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以尚贤使能为政”不仅具有浓郁的墨学特色,而且凸显了墨子政治思想的精髓。
因此,诠释“以尚贤使能为政”不仅是了解墨子政治哲学的必由之路,而且对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研究都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墨子是下层民众的思想代表和热心公共事务的社会活动家,他体恤民情、深谙时事。
于是,墨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贫且乱政之本。
”[ ](《非儒下》)“贫且乱政之本”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贫、乱、寡和不相爱是为政的难点和障碍,只有从根本上杜绝这些现象,才能使天下得到治理。
崇尚务实精神的墨子把经济环境和物质条件纳入政治哲学的视野,视国家和老百姓的贫穷为治国的第一要务。
墨子从社会底层走来,对老百姓贫困、饥寒的生活境遇充满同情。
他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
”[ ](《非乐上》)在墨子所讲的民之巨患之中,如果说贫和饥属于经济环境和物质条件的话,那么,乱则含纳了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内容。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乱更显得迫切和突出。
浅谈墨家社会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意1
研究生课程论文及评阅书课程名称: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成绩任课教师姓名:唐国军任课教师签字:论文题目:浅谈墨家社会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院名称:政法学院专业名称:08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姓名:罗艳妮导师姓名职称:贺争平教授上课时间:2009 年9 月——2009 年12 月浅谈墨家社会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姓名:罗艳妮班级:08思政学号:5摘要:墨家社会政治思想,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墨家;政治思想;法治思想;伦理;现代意义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比较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
这不仅仅因为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而且,还因为他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主张。
这些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重提墨子精神具有非常现实的时代意义。
一、墨家的政治思想(一)尚贤尚同是墨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部分。
这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预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
他认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
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
一个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
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
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尚贤中》)。
在他看来,贤良之士是有崇尚道德的“仁人”,是有学识能善辩的“智者”,是国家之“珍宝”,是社稷之“栋梁”。
论墨子的“尚贤”思想
论墨子的“尚贤”思想论墨子的“尚贤”思想2016年企业名录大全[摘要]墨子的“尚贤”理论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期望通过“尚贤”来达到一个十分理想的状态,但是却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矛盾之中。
本文力图通过对墨子“尚贤”思想的论述,弄清墨子“尚贤”尚贤的主要内容及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理顺墨子“尚贤”思想的逻辑。
[关键词]墨子;尚贤;圣王;小国[[文献标识码]A一、墨子尚贤思想产生的背景墨子之所以提出“尚贤”的主张,在《墨子》一书中,可以说已经有了明确的交代: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巳。
”(《墨子?尚贤上》)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是执掌国家政权之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个诸侯国所能立身的根本。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一个最为根本的状态就是战争状态,特别是从早期的争霸战争到后来的兼并战争再到后来的秦国的统一战争。
大量的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有很多,如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由于掌权者的原因而国家灭亡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如吴国之灭亡。
甚至出现了君与臣之间的战争,如三家分晋。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非攻”,墨子并非仅仅反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且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战争。
如果说墨子没有复古的思想话,墨子也希望按照当时之势,实现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君与臣等等之间的和谐共处,而这一切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尚贤”。
而墨子所处的历史时期,则是仅仅有几个主要的大国能够实现自主,大部分的小国都处于贫、寡、乱的状态,根本无法在战争中获得胜利,更何谈取得和平的机会。
墨子的“尚贤”思想
墨子的“尚贤”思想墨子认为,“尚贤”是管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关键在于用人。
他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墨子的“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人才观、选才观与“使能”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先秦诸子中,较早提出“举贤才”明确主张的是孔子,不过,对尚贤思想最为重视的是墨子,墨子的“尚贤”思想精华主要体现于其《尚贤》三篇。
尊贤乃政事之本墨子认为,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贤良之士)的多寡,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或灭亡。
尊重贤才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而且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他认为贤能之士乃“国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大凡贵且智的人管理愚且贱的人,就能管理好,而用愚且贱的人管理贵且智的人,就会出乱子。
他还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到一个国家主持政局,却不能保留人才,那就要亡国了;发现人才却不急于任用,贤良之士就会对君主产生怠惰情绪;没有人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人才就不能谋划国家大事。
由此可见,作为管理者,首先应该充分重视贤才对于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除了基本的制度建设,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掘和寻找真正的贤才,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光热。
墨子心目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从天子到乡里之长,选立标准皆为“贤可”者。
有德者方可称贤贤者,贤良,贤能,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叫贤呢?儒墨两家眼中的“贤”并不完全相同。
《论语·子路》曾记载孔子反对樊迟请学稼,相比之下,墨家的“巨子”大多是底层手工业者,重视专业技能。
墨子在《尚贤·上》中界定贤人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
他把儒家的贤人范围“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扩大到“贱人”阶级,即农夫、手工业者甚至屠夫,强调只要有才能就是贤人,这比儒家更彻底。
许慎《说文》中讲“贤,多才也”,贤的本义正为善良、劳累、多财。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摘要: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要改变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他提出了“尚贤”的主张,希望国君能任人唯贤。
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有才能的人,人才的选拔应重视品行、辩才和技艺,选拔人才应不辟远近,不辟亲疏,不辟贵贱,量才而任用,量能而授官。
墨子人才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尚贤”思想对强化人才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遏制人事腐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子;尚贤;思想墨子,名翟,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地不详。
墨子曾今学习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但他感到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周礼繁琐,并且不易实行,所以他弃儒家而创立了新的学派——墨家。
他舍弃周礼而崇尚夏政,将夏禹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一生艰苦朴素,同情和帮助下层人民。
以他为首的墨家学派先后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墨子》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科技、道德等思想。
墨家学派的影响力非常大,并且还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墨家巨子与秦孝公的对话成为千古美谈,并且战国时曾有过“非儒即墨”的说法,可见墨家是当时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流派。
《墨子》开书第一篇就是《亲士》,即墨子的“尚贤”的主张。
足见墨子对尚贤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望。
也表现出墨子宏通与长远的战略眼光。
那什么是尚贤呢?尚贤就是反对贵族世袭制度,选贤举能,任人唯贤,反映了当时的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知识的世界,是人才的世界。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这与墨子的“尚贤”的主张不谋而合。
一、墨家思想的概述《墨子》一书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它包括政治、军事、科学、伦理道德等各方面。
这些思想都体现出墨子渴望社会和谐的主张和看法,对人才能得到重用的渴望。
墨子尚贤主张的政治意义之实政的根本
墨子尚贤主张的政治意义之实政的根本从洞穴文明迈向广场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应该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什么样的社会治理结构更适合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知道,中国西周初年的宗法等级制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其历史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礼坏乐崩”的现实让人们对宗法制下的用人之道产生了怀疑,社会危机空前加剧。
究竟应该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对此,墨子提出了系统的“尚贤”论,即主张打破等级制度,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选贤任能,其方式是一种全民化的制度设计。
平等、民主、竞争是墨子尚贤论的基本原则。
平等是全民化的基础,全民化是民主化的前提,全民化的平等竞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可靠保证。
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全民化;没有全民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真正的进步。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墨子主张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授贤者以“利”,给贤者以适当的待遇,从而让贤者愿意成为贤者,并且对贤者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
墨子认为这是“进贤”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方法在一定意义可以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文明进化论”。
在王权专制主义时代,人是被分为若干等级的,墨子能够提出完全平等的全民化任人唯贤的思想,可谓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一切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这在等级制度盛行的年代,确实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
所谓“尚贤”,就是任人唯贤。
墨翟提出尚贤思想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战国初,社会急剧变革,奴隶制将要被封建制所取代,诸侯间的攻伐、家族间的斗争、大夫间的残杀,达到白炽化的程度,各诸侯国虽拥有重兵和大量社会财富,但他们并不满足,对邻国虎视眈眈,不断发动战争。
连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统治者靠搜刮民财来维持局面。
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小生产者深受其害,不少人失去家园和财产。
墨翟就是一个小生产者,他做过工匠,长期生活在底层,生活在劳动者之间,战争使他们的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
墨子认为为政之本是什么
墨子认为为政之本是什么
“尚贤者,政之本也”,语出《墨子,尚贤》,意思是说,尊重推崇
贤才,任用品行高尚、能力突出的人,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尚贤政治传统历史悠久。
墨子认为,为政者要打破讲究血统关系的宗
法观念,从各个阶层中选拔具有真才实学之人,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
他肯定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佑”,认为“有能则举之,无
能则下之”,通过有效监察和合理评判,对官员赏罚分明。
《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论“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得贤者昌,失贤者亡”,人才往往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孔
子提出“为政在人”,治理国家关键在于贤才:有贤才推行仁政,则政治
清明,社会安定;没有贤才推行仁政,则政治昏暗,社会混乱。
对于为政者来说,招贤纳士至关重要。
首先要爱才。
周公告诫儿子说:“我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地位不可谓不重。
然而,我一沐三捉发,一
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有失于天下之贤人。
”其思贤若渴、尊贤重贤
的心情可见一斑。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同时也是墨家
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
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十大主张。
在《墨子,
尚贤》中,提出了“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观点。
墨子以兼爱尚同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杨朱的政治主张
思想核心— 贵己” 思想核心—“贵己”和 “为我” 为我” 一:不要损害自我 “拔
一 毛而利天下,不为 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二:处理好己与万物的关 系 “不以物累形” 不以物累形”
每个人都应自立(独立性)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童子牧羊式的政治 理想,
无为而治,即不干涉 或少加干涉。
墨家学派和“墨者” 墨家学派和“墨者”
一:墨家学派
墨子创立的自成体系的学派,唯一 一个以其创始人命名的学派
二“墨者” 墨者”
行侠仗义,富牺牲精神,以“自苦为 极”.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 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为首领, 墨子死后选贤推出新首领,称为“钜 子”.纪律严格有墨者之法
╬墨子的政治起源论
“交相利”的主要内容: (一) 交相利的起点是要保证每个人的“生利”
“衣食者,人之生利也。”《节葬下》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上》) 正是当时人民的三大巨患。
(二) 珍惜财物是交相利的基础。
取之于民者,还应用之于民、“反中民之利” 器物要求质朴耐用,不务华丽,否则也应加以禁止
“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百羊而群,使五尺之童子荷杖而 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 且使尧率一羊,舜荷杖而随之, 则乱之始也。”(《说苑·政理》)
╬墨子和墨家学派 墨子
名翟(di),鲁国人,一 名翟(di),鲁国人,一 说宋国人。出身下层,会 制造木器,技艺高超。起 初从学于儒,“ 初从学于儒,“学儒者之 业,受孔子之术” 业,受孔子之术”(《淮 南子·要略》 南子·要略》)。后来却走 到了儒家的对立面,对儒 学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一人一义的混乱时代
“一人一义” 自爱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
那么墨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墨子的政治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墨子的政治主张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墨子开始时追随儒家理论,后来自立门户,自创墨家学说,在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担任宋国的宋大夫,是墨家公派的创始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墨子心怀悲悯之心,积极的针对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
他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得到了许多手工业者和下层人士的支持,在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时期,有人称“非儒即墨”,由此可见,墨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墨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政治上,墨子主张“实行仁政”,首先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如果君主昏庸无能,百姓有权利换掉统治者。
他所提出的“兼爱非攻”主要讲的就是仁政的重要意义。
农民出身的墨子,对于普通百姓有着深厚的情谊和认识。
主张尚贤,认为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主要在用人上,提出让百姓中的人才贤士也参与到国家管理中去。
墨子生平简介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山县人。
他不仅是道家之人,而且是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
墨子的出身微贱,曾经学习过儒家的儒术,后来由于不满儒家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于是就自己创立了墨家学派以抗衡儒家学派。
墨子曾经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墨家学说,有《墨子》一书流传于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甚至和儒家学说并称“显学”。
公元前5世纪,墨子出生在以木工为生活手段的家庭。
墨子从小就学习了家里的木工制作技术,由于聪明又善于思考,他成为杰出的木匠工程师,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先秦政治思想史——7墨子
“尚同一义” 尚同一义” 尚同一义
天下之乱在于人的“异义” 引起人们“交相非” 天下之乱在于人的“异义”,引起人们“交相非”、 别相恶” 所以需要一同天下之义, “别相恶”。所以需要一同天下之义,以及从事于一 同天下之义的人即天子 。 建立一整套国家行政体系。天子确立后, 建立一整套国家行政体系。天子确立后,由于能力有 又选择贤能者为三公; 限,又选择贤能者为三公;三公以其智力不足以辅佐 天子,于是又分万国;诸侯又选贤者为将军、大夫、 天子,于是又分万国;诸侯又选贤者为将军、大夫、 乡长、里长等官,帮助诸侯, 一同其国之义” 乡长、里长等官,帮助诸侯,“一同其国之义” 。 行政体系建立后,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 上之所是, 行政体系建立后,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上之所是, 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最后统一于天子。 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最后统一于天子。
为政也。”
贤能的标准: 贤能的标准:“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
以教人。”
尚贤的原则: 尚贤的原则:“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
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 役”
节用节葬
墨子讲节用,并不简单地讲节省开支、反对浪费等消费问题, 墨子讲节用,并不简单地讲节省开支、反对浪费等消费问题, 还包括开辟财源、增加生产等问题。 还包括开辟财源、增加生产等问题。他把生产作为消费的前 提来考虑。 提来考虑。 墨子非常重视生产劳动, 墨子非常重视生产劳动,他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 人依靠劳动而生存, 人依靠劳动而生存,“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统治者治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物质财富。 统治者治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增加了,还应节用。节用的原则是, 物质财富增加了,还应节用。节用的原则是,首先要满足人 们生活的最低要求,逾此则为奢侈。 们生活的最低要求,逾此则为奢侈。 当时贵族普遍实行厚葬,以显示贵贱有等, 当时贵族普遍实行厚葬,以显示贵贱有等,墨子本着从俭求 富的思想,主张节葬。 富的思想,主张节葬。
墨子 强国之道
春秋战国之际,正是我国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无不卷入大变革的浪潮,都把兴邦治国、救世济民作为最高目标,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他们的思想言行,许多都是治国的方略。
研究墨家思想,发掘"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
(《司马谈》)的治国兴邦方略,在今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今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简述个人看法,就教于方家。
一、尚贤使能,实行政治开明统治。
"尚贤使能"是墨家治国的核心思想。
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尚贤"、"使能"。
墨家认为古代圣王,非常尊重有德、才、智的人,用种种办法来鼓励、提拔他们,叫"尚贤",然后根据其能力加以提拔重用,叫"使能"。
墨子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墨子·鲁问》)意思是说,凡是到了一个国家,一定要选择紧要的事去做。
如果国家昏乱,就要对他讲尚贤、尚用的道理,……。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首先是要劝说国君尊重人才,聚集人才,重用人才,这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
"尚贤者,政之本,"(《墨子·尚贤上》),尚贤是为政之本,是治国之要。
为什么呢?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作"。
因而只有选用贤良之士,才能治理好国家。
对贤良之士的使用上,强调统治者要实行开明政治,任人为贤,不能任人为亲。
墨子列举了反正两方面的例子: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历王,"贤者不至于王公大人之侧","不肖者在左右,""近臣则喑,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而亡国;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等,重用贤才,使国家稳固发达。
墨子将人才问题与国家的治乱、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条卓有成效的治国之道。
以“力”求强 以“贤”为政——《墨子》解读
110前线/2018.06◎人文时空RenWenShiKong以“力”求强以“贤”为政夏秀——《墨子》解读《墨子》一书是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墨翟及其弟子思想的汇编,西汉时期有71篇,目前可见53篇,其余已散失。
该书内容广泛,覆盖政治、哲学、伦理、军事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墨子及其门人的基本思想主张。
学界大多认为其思想可以归结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10个方面。
其中,“兼爱”为核心,“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这些思想对于不同领域的工作者来说价值不同,对于管理者以及为政者而言,《墨子》重“力”求强和以“贤”为政的思想尤其值得重视。
《墨子》重视“力”,即劳动,认为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生存,所谓“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按照重“力”的思想,如果整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努力劳动、工作,那么社会就不会衰败。
同时,该书还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领域,比如农夫努力于“耕稼树艺”,妇人努力于“纺绩织纴”,王公大人则努力于“听狱治政”。
虽然努力耕耘的领域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即通过勤奋的劳动而使自己的职责领域变“强”,比如使粮食丰足、衣物富暖,社会秩序井然、安宁和谐。
很显然,《墨子》关于劳动领域的划分仍然带有突出的阶级、阶层区隔的特征,其通过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求取富足的思想也呈现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但其对劳动的重视,对职责的强调,在当今仍然是有价值的。
同时,《墨子》强调以“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这些思想看上去与先秦儒家的有关思想类似,但实际上二者有着两大不同:首先,在“尚贤”的范围上,两种思想有根本区别。
先秦儒家将“尚贤”的范围限定在尊尊亲亲的氏族亲缘范围之内,而墨子则主张打破血缘亲疏界限,不分身份地位,不论出身贵贱,任人唯贤——“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其次,在“尚贤”的目的上,两种思想亦呈现出分野。
先秦儒家尚贤的目的是为修礼乐行仁义,然后谋求天下太平、百姓富足,而墨子尚贤的首要目的是为求百姓衣暖食足,也就是谋求促进物质生产以满足百姓基本生存需求这一朴素却根本的目的。
解读“以尚贤使能为政”中蕴含的政治哲学
解读“以尚贤使能为政”中蕴含的政治哲学摘要:“以尚贤使能为政”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思想家墨子对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原句为“尚贤使能”主要的意思为只有对贤人保持尊重的态度才能够对有才能的人进行使用,该句出自“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主张统治者需要对有知识和有才能的贤者保持尊重的态度,创造出必要的环境对贤者的聪明才智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就能有效的达到建功立业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思想的改变,古代先进的思想理念也被保留,对“以尚贤使能为政”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进行探讨,能够有效的将其中的思想理念应用到当今的政治经济事业当中,进行良好的引导。
关键词:以尚贤使能为政;政治哲学;解读墨子生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以及军事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
在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中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墨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较大,曾一度和儒家被并称为“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天志明鬼”以及“非命非乐”等著名的关键,思想的核心为兼爱,而将节用和尚贤作为思想的支点。
“以尚贤使能为政”是墨子著名的思想之一,这也集中体现了墨子思想中所表达的“尚贤”理念,在这个观点当中不仅体现出墨学的特点,并且也能够明确突出墨子政治思想所包含的精髓。
对“以尚贤使能为政”中蕴含的政治哲学进行解读能够有效了解先秦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所蕴含的内涵思想内容。
1将“尚贤使能”作为从政的根本思想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思想家,因此在墨子的思想理念当中大多是从底层人民的角度出发,代表了下层民众的思想,并热衷于公共事务,能够在体恤民情的同时深谙时事。
墨子较为崇尚务实的精神,因此他会将经济的环境以及物质的条件纳入到政治哲学的范围当中,认为从政者治国的首要任务是管理国家和解决老百姓生活贫穷的现象,从底层出身的墨子对底层百姓的困苦贫穷生活充满了同情心,并且认为在对国家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贫穷、混乱和寡是造成治理瓶颈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及时对该种局面进行改变。
试论墨子的尚贤思想
作者: 霍方雷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讨
页码: 64-67页
摘要:墨子,名翟,是一位春秋战国之交出身于手工业者的知识分子.墨子站在劳动者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的一整套的政治主张.他的"尚贤事能"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他社会理想的一个出发点.他以"尚贤事能"为武器向当权的统治阶级争权,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王公大人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本文就墨子的"尚贤事能"思想谈点粗浅的看法.。
论墨子“尚贤”思想中的道德观
论墨子“尚贤”思想中的道德观张静【摘要】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推崇夏政的基础上勾勒出一套不同于儒家政治思想的治国为政之策和为人处世之道,提出了“尚贤”思想.墨子“尚贤”思想摒弃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血缘政治观念,以选贤任能为治国理政之要.这一观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进道德观.【期刊名称】《平顶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1【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墨子;尚贤;道德观【作者】张静【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1韩非子称:“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1]西周以来世卿世禄,有“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在位者“则举之”[2]67。
面对这种弊端,墨子从三代圣王的为政之道阐发出“尚贤”的思想观念,提出了“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2]44,“夫尚贤者,政之本也”[2]49及“尚贤使能”[2]56等政治主张。
一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据《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3]墨子在儒家认识论的基础上,对自我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仅倡导个体的修己之德,而且强调要通过贤良之士实现对君主和民众的规劝。
“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2]127,“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2]49。
王公大臣的主要任务是增加贤能之士,为国家挑选贤者以达到“众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2]44墨子认为贤者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2]44,如此才能够聚集贤者良士,为国家所用。
墨子“尚贤”思想的本质是为政治服务。
他倡导统治者效仿古人,提出“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和“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的“尚贤”策略[2]46,以避免出现“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与其爱”[2]55的状况。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阅读精选(1):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
墨家学派创始人。
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
出身贫贱,生活俭朴。
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
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
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
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
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务必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必须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构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用心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魏义霞( —),女,安徽濉溪人,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ILU J OURNA L No.General No.论墨子“以尚贤使能为政”的政治哲学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 摘 要:“以尚贤使能为政”是墨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
墨子把“尚贤使能”视为为政之本,并且具体阐释了其必要性和具体办法。
墨子的“以尚贤使能为政”与其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并与“天志”、“尚同”、“贵义”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在某种程度上,“以尚贤使能为政”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圣贤情结和人治理念。
关键词:墨子;政治哲学;尚贤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 与孔子代表的儒家一样,墨子也主张“尚贤”,“以尚贤使能为政”便是这一主张的集中体现。
作为墨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以尚贤使能为政”不仅具有浓郁的墨学特色,而且凸显了墨子政治思想的精髓。
因此,诠释“以尚贤使能为政”不仅是了解墨子政治哲学的必由之路,而且对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研究都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墨子是下层民众的思想代表和热心公共事务的社会活动家,他体恤民情、深谙时事。
于是,墨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贫且乱政之本。
”[ ](《非儒下》)“贫且乱政之本”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贫、乱、寡和不相爱是为政的难点和障碍,只有从根本上杜绝这些现象,才能使天下得到治理。
崇尚务实精神的墨子把经济环境和物质条件纳入政治哲学的视野,视国家和老百姓的贫穷为治国的第一要务。
墨子从社会底层走来,对老百姓贫困、饥寒的生活境遇充满同情。
他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
”[ ](《非乐上》)在墨子所讲的民之巨患之中,如果说贫和饥属于经济环境和物质条件的话,那么,乱则含纳了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内容。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乱更显得迫切和突出。
同时,贫和乱最终又导致了人口少(寡):一方面,贫和乱的社会环境及其恶劣的生存条件导致人丁不旺;另一方面,国与国、家与家的相攻相伐导致人口锐减和远者不来。
总之,贫、乱和寡是国家治理的瓶颈,改变这种局面是治理国家的天字号的头等大事。
其二,为政的目标是与贫、乱、寡相对的富、治、众,其中既有大利———天、鬼、百姓之利无所不利,又有天下太平、国家百姓富足和人丁兴旺。
弄清为政的难点和障碍、确定为政的目标,是治理国家的第一步。
墨子强调,正如医生治病必须知道“疾之所自起”一样,治理国家始于“知乱之所自起”。
进而言之,古代的王公大人都想把国家治理好,可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是故国家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尚贤上》)。
在他看来,王公大人满怀着得富、得众、得治的美好愿望治理国家,结果却适得其反。
导致这种动机与效果相差悬殊的原因是没有任用贤能之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按着墨子的说法,贤良之士与国家之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循着这个逻辑,由于贤良之士的匮乏和欠缺,尽管王公大人愿望良好,也会出现“不得富72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的后果。
鉴于国家的治乱关键取决于贤良之士的多少,墨子得出了如下结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尚贤上》)在此,墨子把“尚贤”奉为政之本、把国家治理和天下太平的希望寄托于贤良之士的身上,而且发出了“以尚贤使能为政”的呼吁。
在墨子那里,“以尚贤使能为政”既是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
墨子强调,为了使“以尚贤使能为政”落到实处、真正贯彻“尚贤”的原则方针,必须打破尊卑贵贱的等级界线、反对世卿世禄和任人唯亲。
为此,他一再强调:“不党父兄,不偏官长,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 ](《尚贤中》)“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尚贤上》)。
墨子对“以尚贤使能为政”如此器重,是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具备的道德素质和技术能力符合为政的需要。
总之,在墨子的政治哲学中,不论是为政难题还是为政目标的设立都体现了“以尚贤使能为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他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更是直接伸张了“以尚贤使能为政”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尚贤”在四个政治哲学之本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切实的落脚点和最适当的入手处,进而在整个政治哲学中占有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
在墨子的论述中,一方面,不能“尚贤使能”与贫、乱、寡息息相关,是这种不理想的社会现实突出了“尚贤使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尚贤使能”与富、治、众如影随形,贤能的价值是为社会带来大利。
这些与儒家企图通过尚贤推行德治的目的不可同日而语,也是理解墨子尚贤主张及其墨家思想独特性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二、“尚贤使能”与功利原则儒家和墨家都主张“尚贤”,其理论初衷却迥然不同。
这从墨子对“尚贤使能”必要性的阐释中即可见其一斑。
此外,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真理观的影响,墨子的政治哲学及政治目标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这决定了作为为政目标和操作手段的“尚贤使能”必然带有不可抹杀的功利性。
其实,“以尚贤使能为政”是墨子功利主义原则的具体贯彻和运用,从中可见墨子对功利的追逐、功利主义的处世原则和思维逻辑。
首先,在墨子对“以尚贤使能为政”的必要性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从理论初衷和行为目标来看,墨子之所以主张“以尚贤使能为政”以及统治者不任人唯亲而是任人唯贤,不是道德廉洁的表现,而是利的权衡。
墨子认为,任人唯亲不仅挫伤了人们上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伤财并引起社会财富不均。
与此相反,任人唯贤则有百利而无一害,其后果与任人唯亲形成强烈对比。
从功利的角度看,“尚贤”不仅可以获取天赏,而且还可以使国家百姓得利。
因此,墨子强调,任用贤者、“以尚贤使能为政”能使贤者、国家到个人获利。
既然“尚贤”对于政治、经济、宗教、外交和国家、官府、邑里以及天鬼人都有利,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之举,难怪墨子奉之为政之本:“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 ](《尚贤下》)其次,从具体措施和实际操作来看,为了不分亲疏、门第擢举贤能之士,墨子呼吁撇开门户、等级观念,力排任人唯亲,尤其建议对贤德之人“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尚贤上》),给他们一定的地位、待遇和权利。
在此,墨子强调:“过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否则,“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言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尚贤中》)。
有鉴于此,墨子把爵高、禄厚和令断视为“尚贤使能”之三本。
透过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在“尚贤使能”的具体方法和行政措施上,墨子的一个指导思想便是提高待遇,用利来笼络人才。
在贤者的待遇中,墨子始终把经济待遇和物质利益看得很重,反复申明只给贤者空名而无实际好处、有名分还不够,社会地位一定要伴着经济地位的提高才有意义,这便是:“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
”[ ](《尚贤中》)关于治国方法,热衷功利的墨子把利之诱导视为为政之方。
他指出:“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
”[ ](《节用中》)如此看来,治理国家非常简单:“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
”[ ](《尚贤上》)一物即利。
这再次表明,在墨子的治国措施和行政方略中,利是一个重要的法码和手段。
当然,在被示以利的人群中,贤德之士占据显著位置。
再次,从行为后果和社会效应来看,“尚贤使能”会使社会收效无穷。
其一,墨子设想,根据所染原则,人们看到贫贱者被重用之后,受利益的驱使,会产生连锁反应———富者和近权者不再居高自恃,贫贱和远权者也不再自暴自弃,大家都在争先恐后、自强勤勉,从而收到赏善罚恶、劝善教化的效果。
其二,由于贤者具有非凡才能和一技之长,任用他们可以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远离饥寒。
82墨子宣称:“则王公大人明乎以苟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暖,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
”[ ](《尚贤中》)正因为贤能才俊具有非凡本领、一技之长和完满道德,所以,“尚贤使能”便是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的一举三得之策:“惟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
”[ ](《尚贤下》)最后,“尚贤使能”体现了墨子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原则。
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戴着功利的眼镜,墨子把世界和人都功利化,把人的所有关系都视为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是利益关系,人与天、鬼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
在此,君臣之间隐去了上下尊卑的神圣权利和义务,父子之间淡漠了血浓于水的自然亲情,一切都被功利所左右。
同样,贤德之士与国家、与王公大人乃至与普通人之间也是利益关系,相互间是互利互惠的:一方面,王公大人举贤而用是出于利的考虑,即贤德之士可以为国家带来好处,何况“尚贤”还可以得到天赏。
从这个意义上说,贤德之士被举并非幸运或无故,而是他可以给国家带来大利。
这是他被任用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贤能之士一旦被举,好处便滚滚而来,从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利益的提升到物质财富的奖励等等。
在此,贤者、国家和他人同时获利、皆大欢喜。
从这个意义上说,贤者不是无功受禄,国家也不会无故授禄,这是双方利益的交换。
三、“以尚贤使能为政”的多重意义在墨子的思想中,除了表达政治诉求和功利主义的价值旨趣之外,“以尚贤使能为政”还与“天志”、法先王以及“尚同”、“贵义”、“兼爱”和“非攻”等具有内在的理论关联。
围绕着“以尚贤使能为政”生成的一系列关系再现了墨子对这一命题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理论证明,同时也折射出它在墨子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尚贤使能”与“天志”“天志”是墨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他不仅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上天创造的,而且宣称上天具有意志、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赏罚。
因此,人的一切言行必须以“天志”为是非标准。
对于这一点,他如是说:是故子墨子之有天志,辟人无以异乎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
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
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
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
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
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