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与尚同
“尚同”与“尚贤”:墨子政治和合的伦理路径探析
从 而达 成 社 会 存 在 的理 想 状 态 。
一
、
“ 尚同" : “ 一 同天下之义’ ’ 的道德 困境
国 泰 民安 是 为 政 治 之善 、 社会之“ 和” , 墨子 言 “ 和” 源于“ 不 和” , “ 和” 作为一种伦理状 态 , 以“ 不和” 的 社 会 现 实
为 基 点 。 因而 , 墨 子 认 为求 “ 和” 应先 知 “ 异 ”, “ 圣 人 以治 天下 为 事 者 也 , 必 知 乱 之 所 自起 , 焉 能 治 之 ”, 若“ 不 知 乱 之
必 务 求兴 天下 之 利 , 除 天 下之 害”, 如何 才 能 达 此 目的 , 兴 天下 之 “ 和” 呢 ?墨 子 日 : “ 兼 是也 ” ( 《 墨 子 ・兼 爱上 》 ) 。
“ 兼” 是 墨 子 一 以 贯 之 的 中心 思 பைடு நூலகம் , 是 其伦 理 内核 所 在 。墨 子 对 政 治 的认 识 正 是 以此 为 原 点 , 来 寻 找 实 现 天 下 一
战 国 时代 国与 国之 间 的祸 篡 不 已 , 在 某 种 意 义上 已经 成 为 一 种 政 治 常 态 , 清初学者顾 炎武直言 , 与春 秋 时 代 相 比, “ 七 国 绝不 言 礼 与 信 矣 ” , 也“ 绝 不 言 王矣 ” ( 《日知 录 ・周 末 风 俗 》 ) , 可 见 战 国 时 代 的 政 治 形 势 已 与 西 周 大 不 相 同, 变化 也 最 为 剧 烈 。 墨子 面 对 纷争 动乱 的社 会 现 实 , 迫切渴望息争止乱 , 因而“ 一天下之 和” 自然 成 为其 孜 孜 以 求 的政 治 理 想 。从 具 体 的制 度 设计 层 面来 看 , 这里的“ 和” 既 可 以作 为 一 种 伦理 存 在 , 也 可 以 作 为一 种 制 度 推 演 的 政 治 过程 。作 为 伦 理存 在 的“ 和” 是 墨 子 渴 望 达 到 的一 种 和谐 统 一 的 社 会状 态 ; 作 为 一 种 政 治 过 程 的“ 和” 则 是 消 除 社 会
墨家管理思想
墨子管理思想浅析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
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一、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墨子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富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其各种主张,均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核心来展开的。
“兼相爱”中的“兼”,本意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两种以上事情同时进行之意。
所谓“相”就是“交互”、“互相”之意。
墨子“兼相爱”的本意,就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在谈“兼相爱”时,同时必言“交相利”,在他看来,是否做到了“兼相爱”,则必须看是否实行了“交相利”。
他将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称之为“义”,否则就是不“义”。
“交”必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墨子所说的“交相利”,不是指人们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人们去谋求社会或大众之公共利益。
二、生财论中的生产管理思想墨翟不但主张富国,而且是要求国民财富以极大的幅度增长,达到“倍之”的目标:“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节用上》)。
对于怎样富国,提出了“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七患》)的方法。
“生财密”就是多增加生产,“用之节”就是节约消费。
墨子认为:“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财财用足”(《七患》)。
墨翟在这里所说的“固本”也就是“生财密”。
因此,墨子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他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七患》),强调:“食者,国之宝也,”、“食言,圣人之所宝也”(《七患》),即粮食的丰裕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稳定的基础。
墨子是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论的,他着重论述了富国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生产同富国的关系、增加生产的途径等—系列的问题。
《墨子》的主要内容
《墨子》的主要内容《墨子》墨子和墨家学派的言论,汇集在《墨子》一书里。
据《汉书•艺文志》载,《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从《墨子》书的体裁、内容、形式的不同来分析,既非一人,也有时间早晚的区别,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记载墨子主要思想的二十三篇。
《鲁问》记,墨子曾告诉弟子魏越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国家熹(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
国家务夺侵凌,即(则)语之兼爱、非攻。
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提出的这十大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既是墨子针对当时不同国家弊病灵活运用的政治主张,又是墨子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墨子》书中的这十篇原来都各有上中下三篇,今缺七篇,存二十三篇。
从今所存有上中下的各篇来看,文义大同小异,当系三个墨子弟子记录分别整理而汇编在一起的。
第二,记载墨子言行的十二篇。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体裁跟儒家的《论语》相似,当为墨子弟子记载的墨子言行,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四篇,亦记墨子之言,但记纂成篇,当晚于上述五篇。
《亲土》、《修身》、《所染》三篇,过去有不少治墨子的学者认为是儒家的伪窜,理由是与儒言相近。
这一说法的根据只是这些篇中某些话好像是儒家的言词,而没有从思想体系的考察得到证明,因而很难确立。
儒墨两家的时代相近或相同,所使用的语言虽有时相同而含义却是各异。
正如《韩非子•显学》所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第三,记载墨子后学诋斥儒家的《非儒》一篇。
儒墨两家齐名,但在一些重要论点上是相对立的。
孔墨的后学亦互相诟毁。
孟子为孔子的后学,以能言距杨墨为圣人之徒,是闲先圣之道。
墨子的后学,也可能将非儒者作为墨子之徒,认为是在捍卫墨子之道。
有人认为《非儒》篇中没有子墨子曰,当不是记墨子之言;又篇中所诋者为孔子及其弟子,而对反墨家最力的《孟子》却未提到,大概《非儒》写成在《孟子》以前。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摘要: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要改变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他提出了“尚贤”的主张,希望国君能任人唯贤。
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有才能的人,人才的选拔应重视品行、辩才和技艺,选拔人才应不辟远近,不辟亲疏,不辟贵贱,量才而任用,量能而授官。
墨子人才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尚贤”思想对强化人才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遏制人事腐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子;尚贤;思想墨子,名翟,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地不详。
墨子曾今学习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但他感到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周礼繁琐,并且不易实行,所以他弃儒家而创立了新的学派——墨家。
他舍弃周礼而崇尚夏政,将夏禹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一生艰苦朴素,同情和帮助下层人民。
以他为首的墨家学派先后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墨子》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科技、道德等思想。
墨家学派的影响力非常大,并且还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墨家巨子与秦孝公的对话成为千古美谈,并且战国时曾有过“非儒即墨”的说法,可见墨家是当时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流派。
《墨子》开书第一篇就是《亲士》,即墨子的“尚贤”的主张。
足见墨子对尚贤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望。
也表现出墨子宏通与长远的战略眼光。
那什么是尚贤呢?尚贤就是反对贵族世袭制度,选贤举能,任人唯贤,反映了当时的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知识的世界,是人才的世界。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这与墨子的“尚贤”的主张不谋而合。
一、墨家思想的概述《墨子》一书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它包括政治、军事、科学、伦理道德等各方面。
这些思想都体现出墨子渴望社会和谐的主张和看法,对人才能得到重用的渴望。
论墨子“尚贤”、“尚同”用人观及其现代价值
墨子认 为 , 贤人 是“ 国家之珍 , 而社 稷 之佐 也 ” l ’ LI 。贤 才 的多 少 , 系到 国家 的兴 盛 , ( 关 因此 , 要 “ 富之 贵之 , 敬之誉 之 ” 1P 给 贤人 以优 厚 的待 遇 。同时 , _( H, j4 还要树 立 “ 官无 常贵 , 民无 终 贱 , 能 则 而 有
于未能“ 王公大人为政于国, 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 以为天子 ; 立 ……置 以为三公” M 。 …
墨 子的 这种 “ 尚贤 ” “ 、 尚同 ” 想 , 思 意欲 为 国家选 拔 一 大 批 贤能 之 人 , “ 在 贤君 ” 领 下 , 国谋 带 为 利 、 民谋 利 , 为 从而 达到 “ 兼相 爱 交相 利 ” 人 人平 等 的理想 社 会 。虽 然其 思 想 带有 空 想 的 色 彩 , 他 、 但
度, 坚持 “ 才、 有机 统一的用人原则。这些思 想对 于我们树 立正确的选人 用人导 向, 德、 行” 具有重要 的参考
价值和借鉴 意义。 关键 词 : 墨子 “ 贤” “ 同” 用 人 观 尚 尚
中 图分 类 号 :24 B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 2 3 (0 1 0 — 02 . o 0 1 38 2 1 )4 0 1_ 3
地联系为一个整体 , 贯穿于“ 尚贤” “ 、 尚同” 思想的全部内容和始终 , 尚贤” “ 是“ 、 尚同” 思想 的核心 内
容。
墨子 出身 于木 匠 , 贵义》 《 记墨 子 自称 “ 人 ” 他 的 学说 思 想 自然要 反 映他 那个 阶层 的要求 和 愿 贱 ,
望。打破远近 、 亲疏 、 贵贱 , 平等参与政权 , 是墨子 以及他所代表的小生产者要求政治平等的具体体 现。而要平等参与政治 , 首先要打破 以贵贱 、 近晋官加 爵的用人制度。《 远 尚贤中》 “ 日: 以尚贤使能 为政 , 而顺于天。虽天亦不辨富贵 、 贫贱 、 远迩 、 亲疏 , 贤者举而尚之 , 肖者抑而废之。 _ ( ’ 不 ”l 是为 尚 J 贤。他说 :亲戚则使之 , “ 无故富贵 ; 目 面 佼好者则使之 . …・ . 是故不能治百人者 , . 使处 乎千人之官, 不 能治 千人 者 , 处科 万人 之 官 。 l ’ 使 ”l 这样 以亲近 、 贱用 人 的结果 , 贵 则使 “ 而不 得食 , 而 不得 衣 , 饥 寒
墨子的兼爱思想的现代借鉴
墨子的兼爱思想的现代借鉴摘要: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
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
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
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和谐现代借鉴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在自己的生存发展中逐渐发现人类自身所具有的为善与为恶的两方面使人类很难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下保持群体和谐。
这样,人类在自然状态之上开始寻求秩序、建构制度、进行教育以适应人类整体良好的继续生存。
这种人为努力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中国社会初期文化的成熟和动荡纷乱的现实需要,造就出儒家、墨家、法家等一批学派。
这些学派尽管各自的思想或方法有别,但动机是共同的,就是都要更正确地诠释人的生存,找到更适合人的整体生存的生活样式。
在这些学派的种种诠释中,共同的难题是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美与丑的两面导致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儒家多了理想的层面,法家多了现实的层面,而墨家,笔者认为批判地兼容儒家理想的层面和法家现实的层面而走向功利主义的诠释正是她的特色。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萌发贱民”出身的墨子对当时社会现实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以一个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敏锐经国治世开出了十味药,即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
墨子十大主张所构成的治国方案是他为医治社会疾病而开出的药方,而他之所以开出这样的药方,是由于他把各种社会弊端的总病根归因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
墨子曾说:圣人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出自:《墨子》)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家哲学代表人物即为墨子,其重要思想观点包括在下列内容之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充分反映出其素朴的自然宗教观,并把一切政治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纱加以合理化。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的科学精神,他不但对科学哲学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主张,对于科学方法的建立,科学教材的撰写与科学思想的传授使得中国科学研究和应用很早就展现了高度智慧。
墨子死后,后期墨家分裂成许多派别,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墨经》为研读与发展思想的主要依据,基本上成两派一是从自然科学,逻辑思辨的法则与认识论问题着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工具,但必须透过感官与思维作用始得,而逻辑的真伪的标准,只有透过客观的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现况的检证,才能取得。
另外一派是发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们试图在现实政治权力无法取得或予以保护的情况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爱的社会理想,因而发展成劫富济贫的游侠之路。
墨子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十分盛行,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影响层面很大。
墨子以其务实的淑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善的教材设计,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而充满宗教精神的团体,深深吸引了无数百姓与和识分子。
也因为这个团体的切实践履态度,参加各小国反战保卫的活动,协助农耕及军事防御建设,左右墨氏之徒在各国的施政措施,在在显示出墨家势力的庞大。
但在墨子死后,墨家团体无法出现德望,学识真正有领袖之风的"巨子";而且墨氏思想与主政者的权力与利益有所抵触,受到政治势力的排挤,而其在哲学理论的建构上也不乏矛盾之处,更遭遇其他学派的严格挑战,后期墨家各学派也彼此不服,是以在汉武独尊儒术以后,墨学便失去了学术上的传承。
诸子百家墨家墨子十大主张
名言
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2.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 爱天下所有的人。 3.非攻。 【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4.尚贤 【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 兼备的人。 5.尚同。 【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 王的意志相同一。
墨家纪律
由“巨子”执行“墨子之法”。墨者“巨子”腹住在秦国,他的 儿子杀人,本应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腹年老,只有一个儿子, 就命令不杀。腹却说,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义”,还是坚 持把自己的儿子杀了。
这个故事生动的反映了墨家纪律的严明。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 战斗,具有“赴火蹈刀,死不还踵”的精神。但是,墨家是一个 具有宗教性的集团,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据《史记》记载,在楚 国旧贵族阳城君等杀害从事变法改革的吴起时,墨者"巨子"孟胜 就站在阳城君一边。后来阳城君畏罪逃走,楚国要收回其封国。 孟胜为阳城君守封国,忠于阳城君。他传"巨子"于田襄子,自己 为阳城君死难,许多弟子也从其死。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墨者 有"侠客"的精神。正如《史记·游侠列传》所说的游侠那样:如果 行为并不符合正义,但是说话算话,讲信用,答应人家要办的事 就必须办到。而且行动果断,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 危难等等。
答公孟子 公孟子多次与墨子讨论学术、人生等问题。一次,公孟子头戴礼帽,腰间插笏,穿 着儒者服饰来见墨子,问服饰与行为有何联系。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晋文公、楚 庄王、越王勾践四位国君,服饰好孬贵践不同,但作为却一样。我认为有作为不在于 服饰。”用事实折服了公孟子。 一分为二 墨子对程子说,儒家学说有四个方面足以丧亡天下。程子说墨子诋毁儒家。墨子说 此为告闻绝非诋毁。数日后,墨子又与程子辩论,称赞孔子。程子问:“您一向攻击 儒家,为什么又称赞孔子?”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变的地方,应予区 别对待”。墨子一生坚持对事不对人,真正做到了“不以言废人”。 言行之论 鲁国的南部有一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制陶,夏天耕作,自比尧舜。墨子听说后就去 见他。吴虑对墨子说:“义,贵在切实可行,何必到处宣传!”墨子说:“你亲自陶 稼,分之于民,获利太小,我宣传义,可以救天下,获利巨大,怎能不去宣传呢?” 聚徒讲学 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为己任,到处奔走,宣传行义。经过几年的实 践,他深感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必须组织更多的人为义献身。约在三十岁之前,他 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培养了大批人 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其学说成为“言盈天下”的显学。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
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
不得治””。
所“非攻”。
残酷”。
最还区分“伐并且是“兼爱”春秋战”,所以“将富之、贵之、誉之”。
在使国家的贤良之士增多后,就面临着如何选拔和如何使用的问题了。
在选用良士上墨子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标准。
这个标准其实就是墨子“尚贤”思想的最核心的体现,它贯穿着墨子的整个政治理念。
人才选拔出后就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了,在这点墨子提出了“使能”的概念,即:依据良士各自的能力与特点慎重地使用。
就是要做到“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其实,墨子提出的“尚贤”不是一种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种可操作性的选贤制度。
他认为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贤人政治,就可使国家长治,官府殷实,万民富足,而达到最终的“尚同”。
何谓“尚同”?“尚同”就是崇尚同一。
同一即同一思想认识。
与谁的思想认识同一?当然就是从“尚贤”中找答案,与贤人的思想认识同一,这是墨子“尚同”思想的归结点。
具体的说,就是“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
这里的“上”必须是一个贤者,这是墨子“尚同”思想的前提。
也就是说“尚贤”是“尚同”的前提。
新时期,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实现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墨家思想中的治理智慧
观往知来Chinese Cadres Tribune942019.12墨家思想中的治理智慧墨家是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在治理国家、提高执政者执政能力方面有着独到的智慧,提出了很多开创性内容。
毛泽东认为,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
墨家“尚贤”“尚同”“量才”“修身”等思想观点对于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干部队伍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一、尚贤—坚持民主选拔人才,打造稳定的治理基础尚贤,是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之一。
所谓尚贤就是尊崇并推举贤德的人才治理国家,尚贤既是为政之根本,又是选才用人的重要目标。
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希望治理好国家,可为何几千年来政权更迭之频繁,盛世难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缺乏一支既高效又有才华的治国理政团队。
墨子认为,任人唯亲是战国初期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
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无故富贵”。
(《墨子·尚贤中》)墨子指出,选拔人才治理国家,应该像古时的圣王一样任人唯贤,不偏党父兄,不偏护富贵,不爱宠美色,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
(同上)他主张尚贤选贤,不辨远近亲疏,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可以让他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可以让他居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县的,就让他治县,充分实现人尽其才。
同时,墨子主张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通过民主选举出贤能之人,他设定了层层选举的民主制度,天子、三公、诸侯国君、将军、大夫、乡长、里长都是选举产生的,以此让德才兼备并且代表民情、体现民意的人脱颖而出治理国家,这也体现了墨子古朴的民主思想。
借古察今,治国之要,首在用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尚贤者,政之本也”来阐述选才任人的重要性,他提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其中之一是要看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
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的名词解释
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的名词解释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兼爱,即为爱人。
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爱人”,不分贵贱贤愚;二是“兼爱”,爱天下所有人。
主张凡是人,无论贵贱贤愚都应该得到一样的待遇。
为实现这一主张,就必须反对当时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否定有特权的人物,主张天下人人平等。
但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当时各国之间的界限。
“兼爱”指的是对天下所有人一视同仁,而“尚贤”指的是任用贤能之人。
尚贤是历代各个统治阶级共同的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鲁庄公提出“尊贤重士”,各诸侯国纷纷任用贤能之士,因此形成“举贤才”的社会风气,使贤能者名高天下。
墨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反对任何人压迫、奴役其他劳动人民,因此他主张举贤才。
这是兼爱的主要内容之一。
节用,就是指节制财用。
墨子认为,各国诸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而不应该好大喜功,铺张浪费。
尚贤,即崇尚贤能。
墨子认为,选择贤人、任用贤人是各国诸侯最重要的事情,不任用贤人就无法治理国家,因此主张广开言路,鼓励人们推荐贤才。
他甚至还提出要废除刑罚,使人民有所畏惧,而避免犯罪。
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实行“兼爱”,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调和阶级关系,以利于统治。
他认为,一切有血缘关系的人都相互爱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不能彼此仇视。
墨子主张在上位的人要慈爱,不要发怒,如果百姓都喜欢他,那么,虽然有人犯罪,也不忍心去处死他,如果人民憎恨他,虽然很想杀死他,却不敢违背。
这就叫做圣王的统治,这样,虽有狡诈的人和暴虐的人,也不忍心去侵害百姓,而百姓自然归顺于上位者了。
所以墨子又把爱护人民叫做“爱人”,并主张君王要像古代圣王尧、舜那样施行仁政,关心人民,了解人民的痛苦。
墨子提出了一整套施政纲领和伦理思想,以纠正当时的社会混乱和人民的颠倒是非,从而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墨子思想的精华是他所阐述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观点。
墨子管理思想的“十论”
墨子管理思想的“十论”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
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兼爱相利的管理伦理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诸子百家最突出的理论标志。
墨子对该思想的论述,涉及了“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以及“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等管理伦理问题。
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墨子所说的“兼爱”,就是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与儒家的“仁爱”相比较,有着重大的区别。
第一,儒家所说的“仁”,以“亲亲”为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然亲情的推演。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等的普遍的爱,超越了血缘、地域的差别。
第二,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侧重于仁者的“克己”,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并不关注别人的回报,重在伦理学上的义务。
墨子所说的“兼爱”,则落实到“交相利”之上,如果做到了“兼相爱”,人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回报,获取利益。
这体现着鲜明的功利观。
第三,儒家所说的“仁爱”,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完全是出自人的内在本性。
而墨子认为,他所说的“兼爱”是出于天的意志,即“天志”。
在墨子看来,公正、公平是天的本质,天的运行,广大而没有私心,上天会根据人们是否做到了“兼爱”而进行赏罚,这就使人们的“兼爱”行为带上了某种外在的约束与规范。
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在墨子看来,人类相互不友爱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为自己打算,而不为他人着想,相互猜疑、对抗、争夺,墨子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别”。
他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对待他人好像对待自己一样。
墨子比较了“兼者”和“别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效果,说明“兼相爱”与“交相别”对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的影响。
假设有两位君主,其中的一位贯彻“别”的主张,另一位贯彻“兼”的主张,于是这位“别君”会说:“我哪能把我统治下的万民百姓的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呢?这太不合情理了:人生在世没有多少时间,我个人享受还不够呢!”因此返身观察他治下的百姓:有挨饿的他不馈赠食物,有受冻的他不惠赠衣裳,有生病的他不帮助护理,有死亡的他不及时埋葬。
墨家“法理”与“尚贤”、“尚同”
墨家“法理”与“尚贤”、“尚同”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中国古代只有法理学,只有法治的学说,而无所谓的法家。
孔子的正名论,老子的天道论,墨家的法的观念,都是中国法理学的基本观念”[1]。
他最早把墨家与先秦的“自然法”[2]或曰法理学联系在了一起。
后来学者从法学史、哲学思想角度对《墨子》中的“法”的思想进行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他们对于早期墨家的“十论”[3]中的“尚贤”、“尚同”与墨家“法理”的关系没有予以重视,大多数承袭了胡适先生把“十论”看做“兼爱”的“天志”为统率、“三表法”为论证方式的多核心的应用主义哲学,一种为后世纵横家先声的入人之国、“对症下药”的随宜论述的观点,而没有明确的论证“十论”其实是纵贯的、自洽的和互相补充的,内部原本不存在矛盾。
[4]墨家的学说确实是一种应用主义哲学,它直面现实的需求,不意在解决人的道德问题,只是对治术的观点论说,是一种“理想国”的构建。
墨家的“尚贤”思想与“尚同”思想并不矛盾,因为“十论”中的“贤”的概念,与儒家、道家并不相同,[5]而且“尚贤”与“尚同”存在时间先后顺序。
一、墨家“法”的观念墨子的“法”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性为恶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在秩序混乱的时代里,人心的一切堤岸都在现实利益的冲击下近乎崩溃,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无秩序的社会,必然以现实利益为价值判断的中心,满足生存的欲望。
所以从面前的现实出发,人很容易感受到‘恶’,而偏向于现实实用的思想家也大都倾向同意人性‘恶’的说法,而‘性恶’的思路也确实有助于开出一套实际可以操作的政治经济制度。
”[6]墨子的思想也正是如此。
所以虽然墨子面对当时“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7]的现实,指出造成乱象的原因是因为人们“不相爱”,开出了“兼爱”的药方,但是却从人人追逐利益、自私为己的角度进行论述,指出“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8],利人最终是为了利己,所以人们要“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思想
新时代的墨家思想记得在高中时代,对墨家的思想的了解仅限于“兼爱”、“非攻”,虽然少,但这已是墨家思想的精华所在。
如今,在对墨家思想的全面深入了解的过程中,蓦然发现墨家思想的精华远远不止于此,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反对迫害民众的侵略战争,崇尚勤俭节约的道德观念等等,都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墨家思想可归纳为兼爱、非攻、节用、非命、尚贤、尚同、尚义、节葬、非儒、自苦利他、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
从我自身理解出发,我想谈谈以下墨家思想中的五大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兼爱“兼爱”,即爱无差等,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在如今的社会群体的心中,这是一个多么遥远而高尚的境界。
在21世纪的新新人类眼中,这更是一个不可触摸的神话。
现今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长期受儒家的思想的熏陶,“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思想深入骨髓。
儒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仁爱,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这趋向利益化的社会中,冷漠逐步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代名词,以至于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包庇自己人,陷害他人。
尽管儒家的仁爱思想中蕴含维护亲人的实质,但这样的现象也是对儒家思想的断章取义,只顾及了亲亲之爱,却忽视了公平正义。
同时,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弊端。
而墨子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君臣相爱,则惠患。
父子相爱,则慈孝。
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把别人的一切看作自身的来对待,达到一种众人合一的境界,这个社会就会和谐,人民生活就会美满。
因此,在我看来,墨家的兼爱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理想主义,但其所表现的是一种大爱,与大同社会想统一,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利于形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状态,利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简析墨子科技思想的产生
简析墨子科技思想的产生墨家的科技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代自然辩证法的最高结晶,其主旨表现为道技统一的科学技术观,真正地第一次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墨子及其重视科技方法的实际运用,其学说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在于“为天下兴利除害”。
墨子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一座高峰,而且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取得了一些令世人惊叹的成绩。
那么,墨子科技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将会从墨子本人、墨子的主要思想着手,简析科技思想产生的原因。
1.墨子其人1.1墨子的出生籍贯墨子到底是哪国人?史学界一直都是争议颇多,其中主要呈现出几种倾向,一个是说他是宋国人而鲁国人,一个是说他为宋国人,其主要的依据为《史记》和《吕氏春秋》。
《史记》记载墨子为为宋国大夫,而《吕氏春秋》则认为是鲁国人。
相对来说,学界普遍还是认同墨子为鲁国人这一说法,笔者也认同这一种看法。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位叫胡怀琛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论证得出了一个结论:说墨子是印度人。
墨子的生活年代确实可以认定的,那就是出于春秋向战国跨越的特殊时期,而历史上目前还没有那本史料对于他的生卒年份有明确记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关于其大概的生活年代记载为:“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就是说墨子或许是和孔子为同一时代的,也可能是在孔子之后出现的人物。
依据大量相关史料的研究和分析,墨子的活动时间大概为战国初年,出于在孔子和孟子之间的时期。
1.2墨子的真实姓名墨子的真实姓名史学界至今仍无定论,学者们也众说纷纭。
普遍较为认同的说法是,墨子姓墨名翟,笔者也是持这一态度。
但也有人认为墨子其实并不墨,而姓翟,叫翟乌。
其实将“墨”作为姓氏非常罕见,但是“翟”姓却是存在的。
因而一些学者将此作为佐证,认为墨子的名字叫做翟乌,而大家泛称的“墨子”这以说法,仅仅是因为他是墨家的创始人。
到了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又另辟蹊径,他认为,墨翟的“墨”一字其实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墨刑。
五蠹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五蠹者,秦之世有也。
其一人曰墨翟,以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尚同五术,行于世。
一人曰杨朱,以贵生、薄葬、非孝、薄仁、薄义五术,行于世。
一人曰苏秦,以纵横、合纵、连横、合纵连横、合纵横五术,行于世。
一人曰张仪,以纵横、合纵、连横、合纵连横、合纵横五术,行于世。
一人曰孟子,以仁义、礼乐、诗书、礼乐诗书、仁义礼乐五术,行于世。
墨翟之言曰:“兼爱天下,交利天下。
”杨朱之言曰:“贵生乐死,薄葬薄仁。
”苏秦之言曰:“纵横天下,合纵连横。
”张仪之言曰:“连横合纵,纵横天下。
”孟子之言曰:“仁义礼乐,诗书之教。
”注释:五蠹:指五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害虫,此处比喻五种危害世道人心的学说或人物。
墨翟:即墨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兼爱:墨子主张的爱人如己,不分亲疏贵贱。
非攻:反对无谓的战争和攻伐。
节用:主张节约使用资源,反对浪费。
尚贤:推崇有德有才的人。
尚同:主张统一思想,服从统治。
杨朱: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个人主义。
贵生:重视生命,追求长生不老。
薄葬:反对厚葬,主张简葬。
非孝:反对盲从孝道,主张合理对待父母。
薄仁:反对过度仁慈,主张适度。
薄义:反对过度义气,主张适度。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连横的策略。
纵横:指在诸侯国之间进行游说,以影响各国政策。
合纵:指联合多国共同对抗强敌。
连横:指联合强国以削弱其他弱国。
合纵连横:指同时使用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合纵横:指合纵和连横相结合的策略。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仁义:儒家主张的道德准则。
礼乐:儒家主张的礼节和音乐教育。
诗书: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和《尚书》等。
仁义礼乐:儒家认为的四种基本道德教育。
翻译:五蠹,是秦朝时期出现的。
其中有一个人叫墨翟,他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尚同这五种方法,在世间流传。
另一个人叫杨朱,他主张贵生、薄葬、非孝、薄仁、薄义这五种方法,也在世间流行。
还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倡纵横、合纵、连横、合纵连横、合纵横这五种策略,在世间传播。
墨家核心思想的十大主张
墨家核心思想的十大主张墨家十大主张之概述墨家的兼爱和非攻、尚贤和尚同、天志和明鬼、非命和非乐、节用和节葬十大主张,彼此相辅相成,反映了多数底层人民的诉求和思想。
兼爱和非攻是墨家核心思想里的核心,也就是说墨家思想的其余主张都是服务于兼爱和非攻的。
兼爱的核心是无差别的爱,意指不看重出身、地位,血统,甚至可以跨越阶级相互包容。
如果能够实现人与人相爱、家与家相爱、国与国相爱,则天下大治。
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战争。
在对于战争的态度上墨家与儒家是有区别的,儒家不希望有战争。
尚贤,通过一个层级分明的以贤的方式进行层层推举的“政长”制度,推举出贤人来领导一方百姓。
要求贤人所具备的贤能是为百姓谋求利益的,贤能越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
尚同,在上天面前百姓和天子是平等的。
在这个秩序中应该采取”政长“制推选出最优秀的人来领导大家。
尚贤和尚同的主导思想是无差别的爱,它们的合用是可以打破从西周就建立起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禄世卿制度。
这对于当时的贵族阶层而言,是能动摇他们的根基的一个主张。
天志,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喜欢人们互相喜欢,所以”相爱相利“是顺应天意“,是上天赋予的一种天然属性。
明鬼,鬼神是神明和明智的,不论所处之地,不论是”相爱相利“或”相恶相贼“之事鬼神都会知晓,都会做出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天志和明鬼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鬼神论,这一主张实际上是墨家人为了维护核心主张”兼爱“和”非攻“的正统性,把核心主张”兼爱“上升到是上天的意志。
天志和明鬼是”兼爱“和”非攻“的代言。
非命和非乐,只要有才华、有能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靡靡之音不能当饭吃。
非命和非乐是针对儒家提出来的。
儒家的“命定论”、“礼乐治天下”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墨家人而言是无法接受的;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不会发生太大改变,农民仍旧是农民、手工业者仍旧是手工业者、商人仍旧是商人,他们仍旧是地位只比奴隶高一点的社会底层的人。
墨家十论解释
墨家十论解释
墨家十论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十个方面。
1. “兼爱”即是“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攻伐,相互残害,就是由人们“不相爱”而造成的,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
也就是不只单方面的爱自己,而是还要爱别人。
不是单方面的使自己有利,也要使别人有利。
2. “非攻”即反对战争,墨子并不一概反对战争,他只是反对无故“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对防御性的战争,他是支持的。
3. “尚贤”是墨子反对世袭制度,主张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靠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他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4. “尚同”则是“尚贤”思想的扩大,不仅一般官吏要“尚贤”,而且“天子”也要由贤者来担任。
5. “节用”、“节葬”厉行节约,去掉不必要的开支。
6. “非乐”墨子把音乐作为享乐的部分,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废除音乐。
7. “天志”即天的意志,天下无论是大国或是小国,都是天的城邑;人无论是年长、年幼、高贵、卑贱,都是天的臣民。
因此,墨子思想
中的“天”,对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8. “明鬼”指鬼神的意志与命令。
9. “非命”即不相信命定论。
墨子认为人们生在世上贫贱或富贵、长寿或短命等都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己造成的。
墨子简介(战争与和平)
墨子简介(战争与和平)墨子的政治主张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个方面。
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尚贤——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尚同——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在上述十个方面中,除天志和明鬼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外,其余八个方面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墨子的政治主张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其一贯的宗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国平天下的救世方略。
墨翟是宋国人,大约在孔丘死后几年出生。
他做过宋国的大夫,但也在鲁国住了很长的时间。
他反对孔丘的儒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
他反对各诸侯国之间无休止的战争,并希望以此能让劳动者“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翟自己和弟子们不管是当了官,还是有多少财富的,都和贫苦劳动者一样穿粗布短衣、着草鞋、吃粗粮;他提倡生活刻苦节约,反对浪费。
与此同时,墨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训练却十分严格。
他的许多学生都学会了守城作战的本领,为帮助遭到攻击的国家坚守城池,表现得十分勇敢。
墨翟还以实际行动制止了楚国对宋国即将发动的一次战争。
公元前488年,楚昭王死了,楚惠王继位,楚国渐渐从被吴国的打击下恢复过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楚惠王又想向中原地区扩张了。
为了加强进攻力量,楚惠王特地请来了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封他为大夫,请他帮助制造一种新的攻城器具——云梯。
据说这种云梯十分厉害。
它能折叠起来载在战车上,攻城时可以灵活地架在车上升得很高,士兵就能顺着梯子越过城头攻进城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贤与尚同尚贤和尚同是墨子政治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对于尚贤,一般学者的观点没有什么分歧,是说治理国家要任用贤能的人,被认为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代表了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平民的愿望。
但在尚同这点上不同学者则有不同观点,成为人们对墨子思想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尚同的提出是针对社会秩序的,大意是要求人们逐级上同,而就在这点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是墨子专政思想的体现,有的则认为这正体现了其保护平民利益的特点。
对于尚贤与尚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产生了分歧。
那些认为“尚同”会导致专政极权的学者对尚同、尚贤之间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墨子的尚贤和尚同之间存在着矛盾。
认为在一个尚同的社会中,除了最高政长外没有自由可言,所有人行动的标准都由一人制定。
个人意见在社会中无法发挥作用,个人只能是庞大严密的专政组织中被随意指使的工具,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上级。
对统治者的错误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进谏,“上有过则规谏之”;一是靠超人的力量来约束他, “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
但进谏不必采纳,天谴也不必暴君独受,往往是天下万民同受其祸。
尚同可能不仅无助于天下之治,反倒会使国家变成最高统治者的独裁机器。
尚同最终导致的结果与墨子所预想的相违背。
虽然尚同与尚贤的目的都在于绝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在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但效果却完全不同, “尚贤”会流于贤人政治, “尚同”必然导致专政。
还有一类观点认为“尚贤”与“尚同”两者有一个是根本,另一个是由此延展派生出来的。
认为“尚贤”为根本的人对墨子学说持一种同情立场,欣赏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等激进的、富有平等气息的政治宣言,更愿意肯定墨子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吻合处,对墨子尚同论的专制倾向心存疑虑,所以总想把尚同纳入尚贤论中,以便淡化尚同的极权色彩。
另一种说法恰相反,认为尚同才是墨子政治思想的根本,尚贤则是尚同的派生物。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对墨子的这一学说持批判态度,他们对尚同论的极权主义品格极为厌恶,甚至认为墨子是一位极权主义政治的宣传者,因而也波及到对尚贤论的评价,认为尚贤只不过是墨子对其极权主义的一种限制和补充而已。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将“尚同”与“尚贤”分别对待分出主次有“用现代人的观念来取舍、改造古人的嫌疑”。
墨子立说的目的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他所有的主张都是针对现实而发,各个论题所涉及的都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因而相互之间不一定都存在主次或本末关系。
“尚同”所讨论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如国家的起源、行政制度的设立、各级政长的关系等问题;“尚贤”所讨论的是如何选拔培养和推荐德才兼备者,以便赋予治国的重任。
就总的目的来说,它们当然都服从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这个大原则,但就内容来说,前者属制度问题,即社会的组织形式,后者属人的问题,即人才选拔,两者所讲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一说法强调不要将两者互相化约。
总之,以上说法都是认为“尚同”与“尚贤”之间总是有分别的,不便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讨论。
那些认为“尚同”崇尚统一安定、体现墨子保护平民利益特点的学者,大多认为墨子的尚同论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是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手段。
当时作为统一象征的周王朝已徒具虚名,诸侯割据连年战争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这种观点往往把“尚同”看作“尚贤”的延伸,但却不同于前所论及的简单地将尚同纳入尚贤论中以淡化尚同论极权色彩的观点,它毕竟对于尚同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此论及的观点则将尚同看作是把贤人政治,即尚贤推向全国的方案。
尚同是让贤人担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工作,形成中央集权,让贤人以仁义统一全国。
关于尚贤与尚同之间关系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尚同的性质。
我认为要深刻理解墨子思想的尚同论,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考察:尚同即上同,这里的“上”指的是谁? 尚同所统一的“义”是谁的意志?“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必须以墨子原文为根据。
首先,第一个问题:上同同于谁?《墨子?尚同上》开篇就讲要结束乱世、治理国家就必须统一天下的义,统一天下的意志于一人:古者民始生,未有行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因此就要统一天下之义。
具体说来,就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有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天子三公既已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有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可见,上同就是要同于天子。
各级政长统治所属的百姓,且百姓对其政长必须绝对服从,因而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极权的政治学说,各级政长自上而下逐级任命。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最高政长的天子是如何产生的? 也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上产生了对尚同的不同评判。
原文中只说“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却并没有特别指出是谁“选天下之贤可者”,缺少主语造成了对这一论题的不同见解。
梁启超说:“甚么人‘选择’? 自然是人民‘选择’;甚么人‘立’? 甚么人‘使’? 自然是人民‘立’、人民‘使’。
”与梁启超相似,陈雪良将《墨子?尚同下》中“是故天之欲同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中的“天下”视为“天下人”。
我认为这个最终结论是对的,但墨子本意是经过一个中间环节而最终由人民选择的,并没有直接说就是由人民产生的,墨子所说的天子不是直接由民选,而是由天选择的,只是天是代表民意的,这样才最终归为由民众选择。
自始至终墨子都没有直接明白的将民提出来作为选择天子的主体。
方授楚认为:“选择天子者谁耶? 此于选择上无主词,颇为暧昧,《墨子?尚贤下》则曰:‘是故天之欲同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
’则选择者为天,乃王权神授说也。
”就是说由“天”来选择“天子”。
此说依据的是孙诒让、毕沅等的注释。
我认为,墨子的意思确实是由天选择天子,但与所谓的“君权神授”说又有所不同,在墨子那里,天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天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神,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伦理标准。
天子是由天定的,何以见得?《墨子?天志上》有一段话: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 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
’……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业万世子孙。
”可见,天子确实是由“天”所定的。
那么, “上同”就应是同于天了。
墨子还从反面讲,上同必须同于天,而不是仅同于天子。
《墨子?天志上》中说: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可见墨子绝不认为人人都要无条件服从于最高统治者,服从于天子。
只有当天子符合天意时,百姓才应该服从。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 尚同所同于的“义”是谁的意志?有人认为尚同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统一于最高统治者天子的意志,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极权政治。
但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天子是由天选定的,因此天的意志才是最高意志, “天之志者,义之经也”(《墨子?天志下》) 。
《墨子?天志中》有段话特别指出, “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
……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墨子也明白地说过“义”不来自天子的意志,而是天的意志,“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墨子?尚同下》) 。
可见,尚同最终是要同于天,而不是天子本人,天子实质上与各级政长一样,是逐级上同的中间一环,而非最终目标。
但是“上同”同于天, “义”代表天的意志,我们仍不能认为“尚同”与“尚贤”之间就一定没有矛盾,更关键的在于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天所定的“义”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
《墨子?天志中》有段话:天之义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
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
很明显,墨子所述的天的意志就是他自己的理想“兼相爱,交相利”,他借用天将自己的主张升华成为一种神圣的伦理道德。
“上同”最后就推到了墨子提倡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最终是同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
理解了墨子的“尚同”后就可以进一步考察“尚同”与“尚贤”之间的关系了。
与“尚同”相比, “尚贤”的意义十分明确,就是治国要用贤人。
《墨子?尚贤中》有段话: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
……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
这段文字不仅说明了“贤”的标准是由“天”确定的,而且明确说这一标准就是“兼而爱之,从而利之”,与“尚同”是一致的。
“尚同”与“尚贤”的标准都由天定的,而天所定的标准正是墨子的基本社会思想。
推举贤人要看其是否合乎“贤”的标准,“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
具体说来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 ,这正与上文所引的“天义”完全一致。
“尚贤”的目的是在于利天、利百姓,而非在于利统治者, “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墨子?尚贤下》) 。
推举贤人使之作为政长,百姓服从于政长,逻辑上“尚贤”在“尚同”之前,百姓所上同的政长首先是贤于自己的人,“里长者,里之仁人也”,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墨子?尚同上》) , “天子者,故天下之仁人也”(《墨子?尚同中》) 。
这样,逐级上同都是上同于贤,其目的在于“治”,实现社会的井然有序,而不在于极权专政。
“上同”的各级政长是作为“贤”的具体行为、思想标准供人们学习效仿的,其目的不是为了建立统治者的极权统治,是为了平民的利益。
因此, “尚贤”与“尚同”是和谐一体的,都是墨子理想社会观的体现,“尚贤”可以保证社会上层的人都比其下层的人更贤能,道德更高尚,能力更出色,因此下层“上同”就可以使人们趋向最好,达到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正如孔子坚持“周天下”是因为周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僵化在于他将周制高度理想化;墨子“尚同”与“尚贤”之间表面上的“矛盾”也是因为他的理想化,他的“上同”表面上是“同于上”,其实质或者说在墨子心中理想的状态下是“同于贤”,同于墨子的理想社会“兼相爱,交相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