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墨家的尚贤思想

合集下载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墨子曾经学习过儒家思想,但是后来他认为儒家思想提倡礼术,礼多而繁琐让人觉得太过约束以至心情不悦,而且提倡厚葬,太奢侈让老百姓不富裕,长久下去会伤及民生而误事。

因此墨子才会自立一派。

墨子主张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破旧立新,因而这种实用主义也贯穿了墨家思想的始终。

它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其学派的总的宗旨。

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之下,引申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

一、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兼爱非攻是墨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

兼爱,就是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很多人。

墨子认为爱是没有差别,没有等级的,即爱有无差等,这和儒家思想所谓的亲亲尊尊是根本对立的,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僵化和过于理想化。

但是墨子在解释兼爱的时候又会让人觉得很舒服,从现实主义来看,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把爱看作有差别,有等级的话,结果只会是交相恶,以仇人相对待。

另外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意味的角度来说,类似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

把天看作人,是具有自己的意志的,上帝一视同仁地抚育我们,天一直在爱着人们,老天不希望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伤害,因此一心想让人们相爱相利。

墨子主张非攻,兼爱和非攻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墨子急切的想用非攻的思想来劝说各国的君主们停止战争,拯救百姓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墨子本身始终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为了自己的主张能够为君主所采纳,除了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战争的爆发是有违天命,还列举了历史上滥争滥伐最后导致的失败的例子来说明侵略战争是伤人伤己的这种实质。

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为百姓说话,即便墨子知道热衷于战争讨伐的君主们是不会采纳他的观点,即便他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明知不可为但仍然为之的事情,但他还是做了。

在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道主义的光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治国方面,墨子主张尚同、尚贤。

尚贤尚同的主张是墨子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有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反对世袭制度。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蒋开天【摘要】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在政治思想方面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特别是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在“天”、“命”、“鬼”、“神”、治国选材、仁爱同类、攻伐、礼乐、丧葬等诸方面都有所秉承但又独具特色,总体言之,异大于同。

儒家在“敬鬼神而远之”的倾向于无鬼神的观念、主张国家统一、保持适度礼乐等方面优于墨家,而墨家在兼爱全体之人、驳斥非正义攻伐、主张薄葬短丧、反对礼繁乐杂等方面则更加契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of inheritance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Mohist .They upheld in their respective ways similar ideas about “heaven”,“fate”,“ghost”,“god”, rule, love, warfare and other feudal ethical codes .But overall , there were more differences than similarities .Confucianism is superior to the Mohist in as-pects such as holding atheism ideas of not believing in god or ghost , supporting the unity of the country , and maintai-ning a morderate feudal ethical code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 Mohist is superior to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theo-ries of Universal Love , opposing to violence and war , advocating frugal and simple funerals and opposing to redundant feudal ethical codes and so on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儒家;墨家;天志;尚贤;仁;兼爱;非乐;非命【作者】蒋开天【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上海 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4.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两家并为此时崛起的两大学派,其影响之巨,后无可比者。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物⼀、儒家: 代表⼈物:孔⼦、孟⼦、荀⼦。

作品:《论语》、《孟⼦》、《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

⾄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孟⼦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仁政”,在对⼈性的论述上,他认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之所以提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 代表⼈物:⽼⼦、庄⼦、列⼦。

作品:《道德经》、《庄⼦》、《列⼦》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

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

⽼⼦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 代表⼈物:墨⼦。

作品:《墨⼦》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

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思想上提出尊天事⿁。

同时,⼜提出「⾮命」的主张,强调靠⾃⾝的强⼒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蹈⼑,以⾃苦励志。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律思想的异同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律思想的异同

2011年05月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律思想的异同文/苏丹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与墨家两派法律思想比较突出。

儒家主张仁爱,礼治和人治,而墨家则主张“以天为法”的“天志”法律观。

尽管两派法律思想有所不同,但都对今天我们的法制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儒家;墨家;法律思想;仁爱;兼爱;重义轻利;义利统一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089-02一个大变革时代,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都会出现丰富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表现在思想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奴隶主贵族的势力进一步削弱,封建地主阶级逐步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早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儒家墨家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土崩瓦解,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由于铁器的大量使用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政治上是新兴贵族与旧势力的斗争,表现为分封制的衰弱和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的不断加强,历史上的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即使如此。

经济上新货币的广泛使用和盐铁的国家垄断,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

以及土地国有制和“籍”制度遭到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奴隶制的崩溃几乎是一个相伴随的过程。

军事上诸侯间战争则因各大国的实力强大而日益扩大和频繁。

凭借着铁制兵器的普遍装备和骑兵出现,使人们不得不面对一段战乱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时局。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论道:“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强调的就是人对于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

他把德提高到包括仁、礼、忠、孝、智、勇、信等一整套社会伦理道德的理论体系,并使之与政刑紧密结合又高于政刑的治国方略。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德是一个总括,仁、礼、忠、孝等则是德的内容和体现。

具体而言,儒家法律观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摘要: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要改变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他提出了“尚贤”的主张,希望国君能任人唯贤。

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有才能的人,人才的选拔应重视品行、辩才和技艺,选拔人才应不辟远近,不辟亲疏,不辟贵贱,量才而任用,量能而授官。

墨子人才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尚贤”思想对强化人才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遏制人事腐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子;尚贤;思想墨子,名翟,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地不详。

墨子曾今学习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但他感到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周礼繁琐,并且不易实行,所以他弃儒家而创立了新的学派——墨家。

他舍弃周礼而崇尚夏政,将夏禹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一生艰苦朴素,同情和帮助下层人民。

以他为首的墨家学派先后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墨子》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科技、道德等思想。

墨家学派的影响力非常大,并且还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墨家巨子与秦孝公的对话成为千古美谈,并且战国时曾有过“非儒即墨”的说法,可见墨家是当时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流派。

《墨子》开书第一篇就是《亲士》,即墨子的“尚贤”的主张。

足见墨子对尚贤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望。

也表现出墨子宏通与长远的战略眼光。

那什么是尚贤呢?尚贤就是反对贵族世袭制度,选贤举能,任人唯贤,反映了当时的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知识的世界,是人才的世界。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这与墨子的“尚贤”的主张不谋而合。

一、墨家思想的概述《墨子》一书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它包括政治、军事、科学、伦理道德等各方面。

这些思想都体现出墨子渴望社会和谐的主张和看法,对人才能得到重用的渴望。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

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姓名:何标班级:机械二班学号:120108448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墨家和儒家这两家到底是干什么的,然后我们才能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

墨家是代表平民阶层的,他们的主张是兼爱,尚贤,非攻。

他们尚同,是指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

体现了平民阶层渴望和平的愿望,比较务实。

墨家的主导思想是:兼爱和非攻。

兼爱就是海纳百川,各种行为,各个阶层的人都吸收接纳,其成员的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儒家是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他们主张恢复周朝礼制,并向往远古的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秩序,他们的大同思想是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秩序的再现,是一种理想,其本质是敬天、守礼、核心思想是“仁”。

要老百姓遵守礼法,属于精英治国,符合统治者的要求这种统一单纯的思想更好控制。

墨家的尚同思想是什么呢?墨家的尚同思想就是要统一人民思想的精神压迫。

与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

并且,墨家也不主张平等,墨家认为手足之亲应该比妻儿之亲地位更高。

墨家认为通过选贤来分配政治上的不平等,可是墨家从来没说过这个贤是由人民来选的,选天下之贤者以为天子。

可是由谁来选?没有主语。

因此不能说墨家有民主思想。

相反,孟子思想中的民主因素反而要比墨家多的多。

孟子认为天子的合法性要经过民意的检验,并且天子不能将天下予人,而是天与之,民与之。

此外,墨家政治思想最大的弱点,在于没有规定对于那些不合格天子有什么措施,墨家天真的认为,只要通过举贤,就能选择出贤能的君主,这种选出来的君主不会犯错,不会行不义之道,在权力集中之后,天子也不会受到腐化。

因此,全天下人民只要效法天子就够了。

墨家的天子就是一个红太阳,是绝对正确,永远不会犯错的。

另外,墨家的思想根基是一种功利主义,兼爱的伦理原则也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之上的,因此,认为为了长远的利益牺牲眼前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对于墨家来说,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墨家的伦理思想是一种极端的目的主义伦理学,认为为了正当的目的可以不用考虑手段。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墨家主要思想内核的“兼相爱”、“尚同”、“尚贤”论述以及与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爱”观的比较,探索墨家学说的思想内涵及当代意义。

墨家学说作为先秦显学之一,其提出的很多政治和伦理道德学说在当时及现今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兼相爱仁爱尚贤尚同儒墨之辨墨学作为与儒学并立的先秦两大显学,与儒学有着一样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有难能可贵的现实意义。

“墨家者流,盖出清庙之守。

”由此可见,墨家一派的起源和儒家一样与礼仪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之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

因此我们儒墨可以说是同源异流的。

下面主要从墨家的“尚同”“尚贤”“兼爱”核心内容来简单阐述墨家的思想概况、儒墨之分、及墨家学说的当代意义。

一、以“尚同”“尚贤”“兼爱”为核心的公共功利主义思想我在论述墨家思想之时之所以要在定义功利主义之时前面加一个“公共”限定,其实是为了我们把墨家的功利主义思想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功利主义混淆起来。

墨家功利主义不是西方所谓那种以个人的最大幸福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始终把集体公共利益最为最高出发点的功利主义。

它实现利益的道路与西方所说的功利主义是完全相反的两条道路,前者实现利益是有个人到集体而墨家是由集体到个人。

它的提出完全是由于墨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动荡民众疾苦。

墨子认为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社会成员之间“不相爱”,人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因此,只要人们“兼相爱”,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而达到人人“交相利”的社会。

墨家的最终理想是要达到“君臣父子皆能慈孝”的“天下之至道”,现实操作层面有两条路可以走,就是“尚贤”和“尚同”之路。

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要使国家富足安定就要使国之贤良之士富足、显贵,尊重他们,这样国家贤良之士就会多起来。

而“尚同”更多地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教化方面来说,《尚同》三篇的核心就是国家要有一个统一的道德十分评判标准,这样人民思想才能统一,天下得到治理。

论墨子的生态思想

论墨子的生态思想

论墨子的生态思想儒家有一派弟子称为“墨者”。

他们把儒家从社会性来看“人”的思想大大膨胀,用“兼爱”手法扩展了有等差的仁爱,以“非攻”否定了讨伐性的正义战争,将“尚亲”改为“尚贤”,修身改为“尚同”,同时提倡“节用”“节葬”,主张“非乐”“非命”。

墨者几乎要杜绝人的全部七情六欲,忘掉人还是个自然存在,使人人矮化为社会集团的组合元件,变成只具备社会属性和只有实用心理的劳动工具。

即便如此也是沿着儒家思想方向前进的必经之地,前因便是它的逻辑结果。

因为儒家强调,人首先是社会的,甚或主要是社会的,并宣布社会的也就是天的。

那么,其逻辑的推理便是:社会化的范围越大,人性也就越足,越是合乎天理。

于是,用兼爱扩展仁爱,以尚同否定个性等唯社会性的主张,便合理性地被提了出来。

其实儒家对人之社会性的了解,本体是建筑在血亲与自然基础之上的,他们并未否定人性,只不过是推及人后的自然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有力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条件“厚葬久丧”“弦歌不绝”,以满足其自然需要和源于自然的情感渴求。

也正是由于兼顾了人的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所以儒家才或多或少发现人的第三属性,这时的儒家学说才具有一定的原生态社会人文精神。

墨子本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见《淮南子·要略》)的,但因他出身工匠乃“贱人”(见《墨子·贵义》)之属,没有儒家士大夫那个“四民之首”的社会地位和条件,墨子一来生活上讲究不起来,二来深深感受封建社会等级差别之苦,所以儒家思想隐藏着的那个逻辑推理,正好借助于他得以演绎,在他的手里得到实现。

从而,墨子走到了儒家的对立面。

于是,以封建王权为基础的社会年代里使墨家思想受到种种批评。

诸如“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见《孟子·滕文公下》),“恐不爱人,固不爱己”(见《庄子·天下》),“蔽于用而不知文”(见《荀子·解蔽》),“背周道而用夏政”(见《淮南子·要略》),“俭而难遵,尊卑无别”(见《史记·太史公自序》)等,诸如此类的批评,主要说辞则说他野而无礼、质而无文的指责。

儒墨道法家对比

儒墨道法家对比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一、儒家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代表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及其他经典著作。

发展历程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六)墨翟与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世称墨⼦。

墨⼦在儒家学习过,但他反对儒家重礼厚葬的繁⽂缛节,⾃⽴学术思想史上第⼀个批判儒家的学派——墨家,其思想以“兼爱”、“⾮攻”为核⼼,以“尚贤”、“节⽤”为基本点,代表作《墨⼦》。

1.“农与⼯肆之⼈”的代表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但存有差异。

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化传统,有浓厚的⼈⽂⾊彩。

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肆之⼈”,重视实⽤,关注下层⼈民的利益。

2.“素丝说”与教育作⽤(1)教育的社会作⽤。

墨⼦坚信教育对建⽴理想社会的作⽤,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知义”,实现社会的完善。

(2)教育的个⼈作⽤。

墨⼦以染丝的过程⽐喻环境和教育对⼈品性形成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即“染于仓则仓,染于黄则黄,所⼊者变,其⾊亦变”,换句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有什么样的⼈。

(3)此外,墨⼦从⼈性平等的⽴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作⽤,较孔⼦的⼈性论在社会意义⽅⾯显的更加进步。

3.以“兼⼠”为培养⽬标墨⼦认为要建⽴⼀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就必须培养“兼⼠”或“贤⼠”,⽽“兼⼠”或“贤⼠”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厚乎德⾏。

即道德的要求,道德的要求最为重要,使兼⼠懂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任。

②辩乎⾔谈。

即思辨的要求,这是为了兼⼠能够发挥⾃⼰雄辩的才能“上说下教”,向社会推⾏“兼爱”的主张;③博乎道术。

即知识技能的要求,这是为了兼⼠有能⼒投⾝社会实践,为天下兴利除害;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的教育内容①政治和道德教育。

即“⼗论”:尚贤、尚同、兼爱、⾮攻、节⽤、节葬、天志、明⿁、⾮乐、⾮命。

其中“兼爱”是核⼼。

②科学技术教育。

这主要包括科学原理和实⽤技术的教育,涉及机械制造、数学、⼒学、⼼理学等领域。

这是墨家教育内容中最具特⾊的⽅⾯。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论与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论与思想

传承:名家思 想在中国古代 思想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被 后世学者广泛
研究和传承
影响:名家思 想对现代哲学、 政治、文化等 领域也有一定
的影响
传承:名家思 想在现代学术 研究中仍然具 有重要价值, 被现代学者广 泛研究和传承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兵家思想的影响与传承
影响:兵家思想 对中国古代军事、 政治、文化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 响,如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等。
传承:兵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军事、 政治、文化等方 面得到了广泛传 承和应用,如孙 子兵法、三十六
计等。
影响:兵家思想 对现代军事、政 治、文化等方面 也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如孙子兵 法、三十六计等。
传承:兵家思想 在现代军事、政 治、文化等方面 也得到了一定的 传承和应用,如 孙子兵法、三十
六计等。
第六章
名家思想
名家学派邓析及其思想
邓析:春秋时期 郑国人,名家学 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名实相 符”,强调事物的本 质与名称的一致性
影响:对后世哲学、 逻辑学、语言学等 学科产生深远影响
代表作:《邓析 子》,阐述其思想 观点和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传承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 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
法家思想
法家学派韩非子及其思想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韩国人 思想核心: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政治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贵族政治 历史影响:对后世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1,儒家:其思想核心是“仁”,“仁”是孔子提倡的最高的道德标准“礼”是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

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又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标准.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孟子曾 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杨朱学说,专家认为 是早期的道家学说)则归墨”,可见当时最盛行 的只有儒墨道三种学说,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 刻薄的语言非难墨家,从反面证明了墨子作为儒 家最大的反对派已获得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显赫地 位。
然而,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 影响日渐减小,墨家学派几经支解,并最终淡出 历史舞台,以至于《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 仍有多篇失佚。
《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 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 思想。
日本漫画《墨子攻略》
• 内容讲的是墨家思想的继承者
革离为了发扬墨子精神(既
防守精神),不断帮助弱小的城 市守城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就 是墨家首领撇弃墨家原来的精 神,帮助秦国,而革离却要一 直遵墨家信念,不但要和强大 的敌国对抗,更要和变味的墨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
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的基本思想:
•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 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 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 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 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 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 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
除弊。
•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 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墨子管理思想的“十论”

墨子管理思想的“十论”

墨⼦管理思想的“⼗论” 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的⼀个学派。

墨家的创始⼈是墨⼦。

墨⼦的管理思想包括“⼗论”:尚贤、尚同、节葬、节⽤、⾮乐、⾮命、尊天、事⿁、兼爱和⾮攻。

这是⼀个⽐较全⾯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兼爱相利的管理伦理 墨⼦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诸⼦百家最突出的理论标志。

墨⼦对该思想的论述,涉及了“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兼以易别”的⾏为选择,以及“爱⼈若⼰”的利益相关原则等管理伦理问题。

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 墨⼦所说的“兼爱”,就是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与儒家的“仁爱”相⽐较,有着重⼤的区别。

第⼀,儒家所说的“仁”,以“亲亲”为基础,是以⾎缘关系为基础的⾃然亲情的推演。

⽽墨⼦主张的兼爱则是⼀种⽆差等的普遍的爱,超越了⾎缘、地域的差别。

第⼆,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侧重于仁者的“克⼰”,强调⾃我的道德修养,并不关注别⼈的回报,重在伦理学上的义务。

墨⼦所说的“兼爱”,则落实到“交相利”之上,如果做到了“兼相爱”,⼈⼈都能够从中得到回报,获取利益。

这体现着鲜明的功利观。

第三,儒家所说的“仁爱”,是⼈的真性情的流露,完全是出⾃⼈的内在本性。

⽽墨⼦认为,他所说的“兼爱”是出于天的意志,即“天志”。

在墨⼦看来,公正、公平是天的本质,天的运⾏,⼴⼤⽽没有私⼼,上天会根据⼈们是否做到了“兼爱”⽽进⾏赏罚,这就使⼈们的“兼爱”⾏为带上了某种外在的约束与规范。

兼以易别的⾏为选择 在墨⼦看来,⼈类相互不友爱的原因在于每个⼈都为⾃⼰打算,⽽不为他⼈着想,相互猜疑、对抗、争夺,墨⼦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别”。

他的解决⽅法就是⽤“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对待他⼈好像对待⾃⼰⼀样。

墨⼦⽐较了“兼者”和“别者”的⾏为⽅式及其效果,说明“兼相爱”与“交相别”对⼈际交往和管理活动的影响。

假设有两位君主,其中的⼀位贯彻“别”的主张,另⼀位贯彻“兼”的主张,于是这位“别君”会说:“我哪能把我统治下的万民百姓的⾝体,看成是⾃⼰的⾝体呢?这太不合情理了:⼈⽣在世没有多少时间,我个⼈享受还不够呢!”因此返⾝观察他治下的百姓:有挨饿的他不馈赠⾷物,有受冻的他不惠赠⾐裳,有⽣病的他不帮助护理,有死亡的他不及时埋葬。

先秦儒、法、墨家的法律思想

先秦儒、法、墨家的法律思想

先秦儒、法、墨家的主要法律思想201300040016 普法一班邓桐岳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规范社会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思想后经过孟子,荀况,董仲舒等人的发展最终得以发展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以“亲亲”、“尊尊”为立法原则,极力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以“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为基础,并倡导大一统,反对苛政和兼并战争。

他适应了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度崛起后的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被统治者尊崇为正统思想,远播四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影响一直到当今社会。

一、“为国以礼”的礼治论在西周末期和春秋时期,西周的礼每况日下,到了‘礼崩乐坏’的程度。

这时,孔子等一帮儒家要求恢复和加强一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

但他们只是在形式上沿用了西周的礼,但从内容上他们对礼的理解和礼的运用明显不同于西周,他们对西周的礼进行了改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讲礼说成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即确立和维护统一的贵族政体和君臣等级秩序的制度。

所谓的“为国以礼”,集中地表达了儒家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儒家的这种礼同西周的礼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西周的礼是关于政治、军事、祭祀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而儒家的礼则是国家根本制度,地位形同于现在的宪法。

其次,西周的礼是‘不下庶人’的规章典籍,而儒家的礼既然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则变成‘下庶人’的规章典籍。

分析以下此时“礼下庶人”的含义,是否表示礼从过去的权利对贵族,义务对庶人改为权利和义务对人人平等呢?要弄明白儒家的礼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儒家的礼不再是具体的规定了,而变成国家的根本制度,意味着西周所维护的一切变成了国家的制度,上升到国家制度的高度,为国家所认可,实际上是将西周的礼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权威化。

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国家治理思想

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国家治理思想

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国家治理思想作者:杨圆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年第12期[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因子。

“仁治”、“德治”、“礼治”是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非战”的思想,以及庄子“人道”与“天道”相统一的思想,均是道家治国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兼爱”、“非攻”、“尚贤”则是墨家学派治国思想的精华。

先哲们的这些治国思想虽时代久远,却历久弥新,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国家治理;儒家;道家;墨家[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B222-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2-0013-03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

无论是儒家、道家,抑或是墨家,都内蕴着大量有关国家治理的思想因子。

尽管时过境迁,但先哲们提出的这些治国思想仍然熠熠生辉。

探索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治·德治·礼治:儒家的治国思想(一)儒家的仁治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恐怕就是“仁”了。

“仁政爱民”是儒家一项重要的治国思想。

儒家主张仁心爱民,保民而王,最终实现“大同”社会。

不论是孔子“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思想观点,还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无不体现了儒家治国重民、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孟子有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还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君王应当让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受教育,懂礼义,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顺于君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 治理 好 , 是 , 观效 果 却 往往 适 得 其反 , 中最 但 客 其
于皋陶 、 伯益 , 汤染 于伊尹、 仲虺 。 王染 于太公、 武 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 当, 王天下, 故 立为天子, 功名敝天地 。 举天 下之仁义显 人, 称此四王者”( 必 墨子 ・ 所染 ) 墨子认 。 为, 织品的颜色是随 染料 的变化而 变化的 , 丝 所以在 用染 料 时就要慎重 。 理国家政务, 治 选拔任用贤德士人也如同 丝 染一个道 理 , 同样应该慎 之又J 只有选拔任 用好德才 嗅。 兼备 的能人贤士 , 才会感染熏陶更多的入走正道做正事, 才 能促 进社 会健 康地 向前推 进。 像古代虞 舜受到 贤人 就
视点
I VI W N E
儒 家与 墨 家 的 尚贤思 想
儒 墨 两 家 在春 秋 战 国 时期 相 互 对 立 , 均 肯 定 了 “ 但 尚贤 ” 重 要性 和 必 要 性 。 的 孔 子 明确 提 出 “ 贤 才 ” 治 天 下 , 子 同样 提 出 “ 举 而 墨 尚贤 为政 之 本也 ” 孟 子 也 , 提 出了 “ 贤 使 能 ” 思 想 。 尊 的 在论 述 “ 贤 ” 面 , 子 似 乎 走得 更 远 。 举 方 墨
主 要的 原 因就 是不得 其人 。“ 者王公大 人 为政 于 国家 今 者, 皆欲 国家 之富 , 民之 众 , 政之 冶。 人 刑 然而 不得 富而 得 贫, 得众而得 寡 , 得洽而得乱 , 不 不 则是 本失 其所 欲 ,
治 国安邦 的 “ 九经”之一,日:“ 尊贤 则不惑 ”(《 ( 礼记 ・ 中
所归, 得把正 直的仁 人贤 者选拔 上来 。 就 因为有了贤才 才 能更 好地 维 持国家 政 治秩 序, 能更 好地 治国安 邦, 才 国家
政权才能稳定 。
庸》 。 )
墨子 : 贤为何不举
墨子 提出的 “ 尚贤为政 之本也”( 墨子 ・ 尚贤上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I VI W N E
墨子在 《 尚贤上 》中讲 “ 古者尧 举舜 于服泽之阳, 故 授之 政 , 天下平。 禹举益于阴方之 中, 授之 政 , 九州成 。 汤 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授之 政 , 其谋得 。 文王举闳天、 颠于 泰 置 罔之 中, 授之政 , 西土 服”, 也得 出了 “ 尚欲 祖述尧舜 禹
也在强调贤才对于社会 环境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墨子见染丝 者而 叹日:“ 染于苍则苍 , 染于黄则黄。 所 入者变 , 其色亦 变 ; 五入 必而巳则为五色矣 。 染不 可不 故 慎也 ! 非独染 丝然也, 国亦有染 。 染于许 由、 舜 伯阳, 禹染
汤之道, 将不 可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的结论。 墨子 认 为 , 当时 各 国 的王 公大 人在 主 观 上 都 想 把
与 孔 子 提 出 的 “ 在 选 贤 ”观 点 和 基 本 内 涵 是 一 致 的 。 政 墨 子 列 举 了 晋 文 公重 耳 在 做 国 君 之 前 在 外 国 流 亡 1 年 , 9 回
孔子举了 “ 有五 人而天下 冶” ( 舜 论语 ・ 伯》 , 泰 )
通 过 舜的历史事 实, 我们可 以看到 , 能治 理好 国家 , 舜 就 是 因为恭 恭敬敬地 依靠 禹、 契 、 稷、 皋陶 、 伯益 5 贤 臣来 位
文 邵长 婕 张西锋
孔子 像
墨子像
春 秋战国时期 , 各诸侯 国之 间斗争非常激 烈 , 人才的 作用便 显得十分突 出, 各诸侯 国的统治者都 十分关注和 网
是 反 反 复 复 宣传 任 用贤才 的 重 要意 义, 在 孟子 ・ 他 告 子 中以百里 奚为例讲 到:“ 不用百里奚而亡 , 虞 秦穆 公重
帮助 其治 理国家 。 孔子又说 :“ 管仲相桓 公, 霸诸侯 , 一匡
天 下, 民到 于今 受 其赐 。 (( 语 ・ 问)) 特 别 强调 ” ( 论 宪 )他
的 “ 为政在人 ’ 政在 选 臣” 、“ 等理 论 , 他审 视前史得 出 是 的至理 。 以 当哀公 问政 于孔子时 , 所 孔子讲 “ 在选 贤” 政
认识 和见 解 , 孔子明确提 出 “ 举贤才 ” 而治天下, 墨子同样 提出 “ 尚贤 为政 之本也” 孟子也提 出了 “ , 尊贤 使能”的思
想。
孔子 : 尚贤与 举 贤
孔子和 墨子都认 为一 个 国家要 达 到政通 人和 、民心
是 因为孔子如此强调 人才 的重要 性 , 他才把 “ 尊贤”列为
国后重用贤才, 把晋 国治 理得 很富强 , 自己则成 为诸侯 他 的盟 主。 齐桓公小 白在做 国君之前也被 迫出走 , 即位 后重 用 管仲等贤 才, 齐 国日益兴 旺, 也成 为有名的春秋 霸 使 他
主。
( 非子 ・ 韩 难三 ) 孟子 作为儒学 的继 承和 发扬 者, 。 也
210I EN I ATL T 际 才 流 37 0 N RAO LAE 国 人 交 1 T T N I 1 N
罗人才。 多著名 的政治 家、 想 家也 都认识 到人才 的重 许 思
要性 , 纷纷提出自己的人才观 点。 孔 子和 墨子的人 才理论便 是在这 种大 的背景下 产生 的。 儒墨两家对于人才 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都有 着深 刻的
用百里奚而霸” 来强调选贤使能的重要性 。 ,
孔子在提 出人才对 于治 理 国家的 重要 性时 , 对于不 任 用贤才 的人都给 予了批 评。( 《 论语 ・ 卫灵公)中讲 到:“ ) 臧
文仲其窃位 者与 ! 知柳下惠 之贤而不与立也” 由此可以看 。 出, L-  ̄ - 认为 臧文仲虽然具 有一定的政 绩, 是如 果有贤 7 但 德 的人没有因你举 荐而 出来做 官, 那么你是不称 职的 , 那
就 叫做 “ 窃位” 。 孔子的学生仲 弓在季 氏那里做了总管, 子便 把举贤 孔 才作为 为政 的法则 告诫他 , 同时还教他 举贤人的办 法。 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