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运用的产物,其兴起与发展受到了当时西方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文化转向和文化批判的理论观点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能够深入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重要贡献。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西方国家,引起了一场思想的革命。

在多种思潮交汇的情况下,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一次重大的理论革新,这一时期被称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权力结构和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试图揭示社会的内在运作规律。

此后,随着西方社会的不断变革,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是指它从对政治经济结构的关注逐渐转向对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的关注。

这一转向的出发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意识到,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将研究重心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转向了对文化现象的关注。

在这一转向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论分析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倾向和取向。

一种较为重要的理论趋势是文化批判。

文化批判的出发点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文化批判也试图寻找一种可能的解放之路,使人类能够摆脱文化意识形态的压迫,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尊严。

三、文化批判的理论观点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文化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摘要】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其传播历史、理论影响和发展现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的视角。

在西方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争鸣,探讨其实践运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也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来应对。

在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其发展路径和应用前景将为社会变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持续的影响力和实践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的启示,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西方, 发展前景, 传播历史, 理论影响, 现状, 理论争鸣, 实践运用, 未来发展趋势, 挑战, 机遇, 理论创新, 展望, 发展路径, 应用前景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得到了不断扩大和深化。

20世纪初,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此后,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的冷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更是达到了巅峰,不仅在学术界有了广泛的传播,也在政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这一理论以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念。

这一理论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和革命。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影响还体现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对西方社会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一些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政治运动和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西文化差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西文化差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是王兵老师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科学,它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丞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于西方的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文化传统有较大的差异。

对于这种“异质”的文化,我们要接纳、吸收、运用和发展,必须具备如下一些前提条件:1、理论前提——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理论家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和观点。

总体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历史唯物主义,文化决定论和文化解释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

根据这个观点,文化是基础设施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认为,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组合来决定的。

人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由他们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这个观点认为,文化的作用是被社会和经济条件所制约的,文化是被动和被决定的。

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是社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量。

与历史唯物主义不同,文化决定论主张文化的独立性和主导性。

这个观点认为,文化和意识形态可以超越经济基础的制约,对社会变革产生直接影响。

西方一些文化决定论者认为,社会变革是由新的文化形式的出现和传播所引起的,文化可以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来改变社会。

这种观点强调文化的创造性和社会变革的主观性,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文化来改变社会结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作用的态度和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经历
了很多的演变和变化。

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从经济和社会结构出发,对文化并没有深刻地阐述。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文化作为经济和政治生活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逐
渐受到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随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理论。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人类的思想、文艺、美学都是商品化的产品,由文化工业在生产、宣传、营销过程中提供,最终使
人类失去了自由、独立和创造性。

以此为基础,该学派强调了文化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与
作用。

20世纪50年代,艺术和批评理论家对文化工业理论的种种不足和局限提出了批评,
并提出了文化民主化和大众文化的概念。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由下层阶级、广大群众自
发创造和发展出来的,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是真正的多样性和民主化的体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可以自由地接触到各种文化产品,并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体
验不同的文化快乐与满足。

另一方面,文化唯物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的社会基础。

他们认为,文化并不是超结构,而是一个具有历史和社会根源的现象,它反映了生产和权力的关系,是经济、政治和
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通过研究文化,可以理解社会变革的动因和背景。

总体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提出了文化民主化和大
众文化的概念,强调了文化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渊源。

同时,他们也指出了文化工业所带来
的消极影响,为人们认识和掌握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潮的对比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潮的对比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潮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然而,在与西方思潮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以对比与融合为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潮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对比1.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西方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阶级斗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避免地导致剥削和不公平的。

而自由主义则注重个人权利和市场自由,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

两者之间的对比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分歧。

2.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创造力,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与之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则更加注重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尽管两者在理论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现实世界中,马克思主义也对现代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

3. 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对事物背后的潜在结构和二义性进行分析,质疑固有的观念和权威主义。

与之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则更加关注阶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学者也尝试将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重新解读社会和文化现象。

二、相互影响与融合1. 西方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西方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确立使得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生活和社会变革的方式。

通过对西方思潮的吸收,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断调整和创新。

2.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思潮的影响尽管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并未得到普遍接受,但其对西方思潮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意识形态批判、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思想仍然潜藏在一些西方文化和学术领域中。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考和社会变革的视角,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学、哲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

三、实践与实证研究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调整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可以通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理论两个方面
来进行理解。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是由
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而文化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并反映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对
待文化作用的态度是辩证的,它既肯定了文化的重要性,又强调了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功能。

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它既可
以被统治者用来维护和加强统治,也可以被被压迫者用来反抗和解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被统治者用来制造消费主义的价值观,鼓励个人主义和竞争,以维护和加强资产阶级
的统治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被压迫者的工人阶级应该通过意识形态的斗争来觉醒
和解放自己,重新塑造社会的文化,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另一些学者则更加强调文化的经济基础决定论。

他们认为,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
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工具,它的作用是为统治者服务和维护阶级利益。

这派学者强调了文化
的意识形态性质,并通过对文化的批判和解构来揭示出文化的阶级性。

他们也强调了被压
迫阶级通过对文化的斗争来实现自我解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起源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

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

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

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

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 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起源于西方矛盾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卢卡奇等人在寻找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黑格尔主义。

这时,马克思主义只是国际共运内部的一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没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

马克思主 义与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 义与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与文化自信之间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这就告诉我们,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要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深入研究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一观点在文化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的实践活动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文化。

这也让我们明白,真正具有生命力和价值的文化,必然是贴近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需求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还为我们提供了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文化的方法。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摒弃其中的糟粕。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帮助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崇拜,也不一概否定。

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能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也伴随着文化的冲突和碰撞。

一些西方文化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渗透和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不被外来文化所左右。

马克思主义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

它教导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但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我们不能盲目跟从和模仿外来文化,而是要在吸收其有益成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转化,使之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中西方文化交融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的培育

中西方文化交融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的培育

中西方文化交融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的培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大潮中培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亲和性,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西方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趋势不仅在经济上有所体现,更在文化上有所反映。

中西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新的思路。

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影响着中国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和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

这不仅包括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还包括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教师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的特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培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亲和性,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 强化实践教学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实践教学成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参观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的认识。

三、挖掘中西方文化交融下的教学资源1. 积极引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不仅仅是外在的文化交流,更体现在理论交流。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应该积极引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和成果,从而丰富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起源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

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 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

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

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

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 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H.de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起源于西方‎矛盾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与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理论和哲学体系,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各国革命运动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概论在国际上的影响与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1. 政治影响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迅速传播并成为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

随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古巴等国家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进而催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并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经济影响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对国际社会发展的认识起到了推动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危机、剧烈的阶级矛盾和不平等现象,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激发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促进了经济制度的改革与转型。

3. 文化影响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运动的动力,对国际社会的文化理论和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文化现象的解读和思想观念的批判性思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不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影响力遍及全球,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创新和多元化。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意义1. 深化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意义在于加深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识,提供了评判对外开放与经济自由化的参照标准。

2. 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团结马克思主义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全人类解放的理念,倡导国际间的合作与团结。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为主要目标。

马克思主义者们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作文化的根源,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是对人类自由、平等和尊严的侵犯,因而提出要进行文化革命,以期消灭资本主义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各种侵害。

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转向和重新思考。

文化转向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更多地重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而非仅仅关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曾经指出,文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因此对文化的批判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但是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大众文化的普及,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思考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他们认为,文化不仅是对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也是人们表达个性和情感的途径,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问题,试图在文化领域中寻找潜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文化转向也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的重视。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更加关注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的问题。

他们认为,文化并不是统一的、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多元的。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生存方式,值得被尊重和保护。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对文化认同和文化多样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试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重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的趋势。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文化和统治阶级文化的批判上,着力于揭露资本主义文化对人类的剥削和压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更加重视对文化自身的批判,致力于揭示文化中的各种弊端和缺陷。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摘要】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影响力逐渐扩大至今。

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接受。

在学术界,马克思主义虽然受到质疑,但仍有其地位。

在政治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也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趋势仍有待观察,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其前景或许更加广阔。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前景,制定发展策略,探讨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考虑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推动学术研究,积极参与政治运动,拓展文化领域合作,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西方, 发展前景, 传播历史, 影响, 社会接受程度, 学术地位, 政治运动, 文化领域, 发展趋势, 前景分析, 发展策略,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首次发表,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关注和讨论。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方传播,并逐渐在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中产生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面临着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呼吁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一理论深受西方工人阶级的欢迎,成为他们反抗压迫的思想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逐渐壮大,形成了各国的共产党组织和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在各国不断发展,形成了各种学派和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在西方各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中产生影响,并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和争议。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可以看作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它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但它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潜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主义哲学的关系

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主义哲学的关系

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从现实、实践出发解决人的现实生活问题并注重现存世界的唯物主义。

尽管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性质和立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但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并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因而也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

我们不能把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继承和转变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创新等同起来,但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对立起来,而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有相同的历史渊源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是他们哲学理论的共同直接思想来源。

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如培根的实验科学精神及归纳法等,对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从孔德的实证主义开始贯穿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过程之中。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有共同的时代背景他们都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真正的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

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到了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明显的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明显,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有共同的自然科学前提自然科学以研究客观物质发展过程为特征的科学,有机化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生理学、等已纷纷建立起来。

这些划时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人们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前提。

文化理论:从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理论:从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主义

Cultural Theory:from Marx to Western Marxism 作者: 仰海峰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3-10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社会存在;总体性;领导权;生产方式;文化;文化唯物主义
摘要:文化的形态与发展虽然有其相对的自律性,但它受到社会历史生活的影响,对文化的研究不仅要考察其内在的逻辑,而且要考察产生这一逻辑的社会历史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化研究上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的这一方法直接影响到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力图在变化了的社会历史生活与变化了的思想观念中,建构新的文化理论,以回应社会历史提出的问题,总体性与领导权、多元决定与意识形态问题、作为文化解释符码的生产方式理论等等,这些思考都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上述意图。

对文化理论的这种变迁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研究中的自觉意识,而且为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理论提供了批评与借鉴的理论资源。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作用的态度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他们认为,文化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是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集合体。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过程,与劳动和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对于文化作用的三种不同的态度逐渐形成,即反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反思主义作者认为,文化是一种谋取利益和权力的手段。

文化通过语言、文学、艺术和媒体等形式,掩盖了阶级矛盾和压迫关系。

因此,反思主义相信文化的本质是谎言、欺骗和操纵。

马克思主义者如吉姆·凯本、西斯蒙德·鲍姆、路易斯·阿尔图塞尔等人,将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工具,能够被用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们认为,文化是压迫的产物,它可以产生虚假的意识形态和虚假的正当化。

文化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文化是一种反映基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现象。

也就是说,文化是受到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影响的产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安东尼奥·格兰西、艾伦·格林伯格等人,主张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化,探究文化如何反映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他们认为,文化对于阶级斗争具有重要的功能,可以提供阶级意识和认同,并且可以为阶级斗争提供理论和策略。

以上三种不同的态度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是多元的,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作用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从文化唯物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可以激励阶级意识和意识形态,为政治和社会运动提供理论和策略。

然而,文化通过其虚假的正当化和操纵行为,也可以成为支配性意识形态的工具,进而加深社会的分化与压迫。

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了战斗文化和反文化的重要性,强调通过文化转变来推进社会变革。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可以概括为文化的相对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的相对主义、文化的阶级性、以及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是对文化多元性的肯定,认为不同社会和不同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相互解释和相互影响。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尊重和保护不同群体的文化传统,反对文化的单一化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思潮。

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普遍标准来评价和比较。

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文化生活是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文化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阶级地位对于个体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不同阶级的人在接受、理解和使用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他们的社会地位、经验和关切的牵引。

文化的阶级性决定了不同阶级在文化传承、创造和传播中的不平等地位,这种不平等地位对于文化的流通和参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它能够引发社会意识的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

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文化创新和文化转型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的作用通过不同的社会机制和社会行为发挥出来,比如文化的传播、文化的批判和文化的反叛等形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既认识到文化的相对主义,又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和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这种态度承认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反对文化的剥削性和文化的压迫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上的不同观点,为我们理解和研究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经济基
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文化意识形态等。

文化被理解
为一种意识的表达,是一种由物质条件决定并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
表现出私有制、竞争和利己主义等价值观,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存在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理解文化现象,就必须从经济基础来分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虽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
济关系,但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产物,而意识是可以受到社会实践和
革命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文化的变革能够为社会变革提供力量和
支持。

他们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和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重新塑造社会经济关系,并反映在文化领域。

对待文化作用的态度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理解。

马克思主
义者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们强调通过改变社会经济基础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变革
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反映和塑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分析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和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张正泽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诞生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一)、一般而言,文化理论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左派大众文化研究,它是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和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那里发展而来。

从其历史起源上看,西方文化理论主要源自于现实政治问题的驱动,如从1965年到20世纪80年代政治左派运动(民权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反战与反核运动以及妇女运动等)的风起云涌。

其高举着反人道主义旗帜的结构主义,试图借助话语分析和符号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彻底摆脱启蒙时期以来就有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禁锢,而且,它们虽然尽可能地提到马克思的
思想,但事实上极少关注自己与马克思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它们主要是经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自己的理论资源。

如果考察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文化理论的发展逻辑,可以发现如下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文化理论的大部分产生于和马克思主义的极富创意的对话。

这种对话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周围找到出路,而又不完全放弃它;同时,它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评论也大多是同志式的。

其中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当属阿尔都塞: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问题的严肃思考,批判了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而提出“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

由此,一系列新的理论主题在他那里喷涌而出:总问题、认识论的断裂、多元决定论、症候阅读法、意识形态理论以及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等。

阿尔都塞的理论创造改变了以往许多为人们所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他批判人道主义,不把它视为评判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尺度;他不再把马克思关于人的一切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他强调以共时态的结构主义方法研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他特别重视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等等。

这些都体现出其激越的政治与理论立场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第二,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理论试图将马克思主义激进化,但它事实上打开了理论的非政治化与去政治化通道。

因为,这一时期所有文化理论的主题都集中在“愉悦、欲望、艺术、语言、传媒、躯体、性别、族群,所有这些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文化”;但它们常常与马克思主义意见相左。

可以说,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文化理论主要通过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系,呈现出一种既继承又断裂的特点:一方面,文化理论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主题,这是因为“文化在已为大家所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里位置显赫”;而另一方面,文化理论开始背离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放弃了自己的真正任务。

文化理论虽以深化马克思主义为起始,但以取而代之而告终。

辨析文化理论的成就与缺陷,可以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到文化转向———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背景,进而也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索路径。

(二)、可以确切地说,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文化理论发展的分水岭,因为在70年代,哈贝马斯、德里达与福柯等人都明确表示了对马
克思主义的怀疑和离经叛道,也终结了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他们在公开宣布告别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充分打开了从生产理论转向文化理论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文化理论,以其激进的理论姿态,以后现代主义的名义,批评、告别或拒斥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这个断裂点上,它们以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介,试图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之外重建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从而为各种主体性提供可能的选择。

人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转向文化批判是源自卢卡奇和葛兰西,其中卢卡奇侧重于从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层面展开文化批判,葛兰西则侧重于市民社会的文化批判,而为了开展意识形态和市民社会的批判,在他们的影响下,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将理论研究的主题转向了日常生活领域,展开了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

可以说,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文化理论相较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得太远。

在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为其全部工作,因为对哲学的理解是他们进行理论创造的前提。

由此出发,他们结合当时欧洲发达工业社会的特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进而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开展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从而推进了资本主义批判。

而在文化理论中,批判的根据竭力摆脱与所有传统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关联,使得话语自身成为自身的依据,因而最重要的便是语言。

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文化理论还可以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则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到哲学再到话语的历程。

(三)、文化理论虽然带来了关于性别、种族、权力和环境等激进议题,但这些议题在事实上不过是在反决定论的名义下将马克思主义转换为一种学术规划,尽管它们明确主张自己的反对纯学术规划立场而强调政治介入。

因此,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我们需要的不是放弃而是重建文化理论,真正地实现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其批判对象是现实社会的秩序即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当对这种现实社会生活过程进行批判时,马克思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唯物主义的,亦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来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

对马克思而言,他所关注的是如何从现实社会内部即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寻找到解放的动力,以此为人类走向自由而全面的社会提供逻辑依据。

也正是在这一
点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人类生存的历史前提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即物质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感性世界的基础;(2)不断产生的新的需要,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来自于人们所从事的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生产,与生产工具的发展相联系的物质的要素;(3)人自身的繁殖,即家庭关系;(4)社会关系的生产。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社会存在,表明了物质生产线索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地位,并由此深入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之中,展开资本主义批判。

需要看到的是,马克思在物质生产领域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揭示,并非仅仅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深入生产力的历史考察之中,将生产力当作个体解放的实际力量,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具有的拜物教或异化本性的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为的是重新建构新的人类主体,从而实现人类自身解放逻辑的理论建构。

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历史唯物主义应是物质生产线索与人的主体性建构线索的辩证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如果说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全部工作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线索,创立了以经济形态和生产力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则沿着人的主体性建构线索进行理论探索和创造,尤其是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哲学形态。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辩证法并非只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工具,用以揭示概念和范畴之间的关系和演进;它更是用于考察人类历史活动、说明人对现存世界的能动作用的方法,因此其最深刻的内容是人的理性对信念的批判性、人的观念和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对于现实世界的能动作用。

可见,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辩证法,它是在尊重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过程进行的深刻研究。

在此,若是我们借用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的观点来看,文化理论至少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文化理论家们不愿意处理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它的最为“整体化”时期,即它是全球化的和冷酷无情的时期。

马克思对人的生产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他对文化等问题的拒斥;相反,这一批判始终向其他的批判话语保持着开放性。

因此,只要资本主义还在扩大它的统治,只要当代社会依然遵循资本的逻辑,那么,作为分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最有效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一定不会失去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