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讲堂1论文(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的作文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的作文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的作文哎呦喂,说起那商鞅变法,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那时候,秦国可是个愣头青,整天只知道打仗、打战,但就是打不过那些老狐狸。

于是,商鞅这位聪明的小伙子站出来了,他说:“咱们得好好改革一下,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他改革的内容嘛,就是从法律到军事,再到经济,啥都有。

比如说,他规定了二十等爵制,让老百姓也能分一杯羹;还搞了个连坐法,让坏人都不敢乱来;还有啊,他还鼓励大家种地,多生产粮食,为国家做贡献。

这些改革让秦国一下子变得强大起来,连其他国家都开始害怕了。

大家都说:“哎呀,这商鞅变法真是太厉害了,我们得好好学学!”
其实,商鞅变法的意义可不单单是让秦国变得更强大那么简单。

它告诉我们,要想让国家变得更好,就得不断地改革、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更繁荣。

而且,商鞅变法还是一种精神。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非常宝贵的。

当然啦,商鞅变法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

比如,他太过于严厉,有时候甚至会伤到无辜的人。

但他的这种精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它不仅让秦国变得更强大,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让国家变得更好,就得不断地改革、创新。

这种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非常宝贵的。

商鞅的法律起源思想(法律史论文)

商鞅的法律起源思想(法律史论文)

商鞅的法律起源思想《汉书·刑法志》记述了远古时代的涿鹿之战、颛顼与共工之间的战争,说明刑罚由来以久。

刑起于兵,在先民看来法律的起源与甲兵密不可分。

夏商周也是用兵、刑大刑征服异族而定天下。

这是中国法律起源的途径之一。

其二则是“部落时期的庄严祭礼导致了‘礼’的形成与发展”1,这也是后来儒家“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先声。

那在法学主要代表人物商鞅看来,法律的起源又是怎样的呢?一、商鞅所处时代(一)社会层面1、政体的改变到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愈演愈烈。

相比春秋时期,“春秋是属于贵族政治的的封建时代,尽管贵族与贵族之间有矛盾冲突,但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政治上的参与权大部分还是掌握在贵族手中。

如果没有贵族的参与,春秋时代的政治就不成为政治了。

相反,战国却是君主专制政治的时代,世卿巨室被打击、被消灭,权力高度集中在国君一人手中,底下不过是一批没血缘关系而只有职业关系的官吏。

”2血缘关系约束力越来越弱,对贵族等级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体现在赏罚方面就是“壹赏”与“壹刑”。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3“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4权力高度集中的君主制,使得当时的世卿巨室受到了重创。

世卿世禄被颠覆,人们对战功越来越重视。

2、经济的转型铁器工具的使用与牛耕技术的广泛推广,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

“随着农业、纺织业及手工业的进步,一个旧有的社会阶层——商,在春秋中期以后就开始酝酿、冒升,并且在春秋末叶发展壮大,吸引了不少优良的知识分子加入行列。

春秋末期晋国叔向说商人一方面‘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一方面也‘能行诸侯之贿’(《国语·晋语八》),孔子学生子贡从商,孔子说:‘赐不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商人阶级的逐渐被肯定,并且进行政治交易,似乎已是时代的趋势了。

于是,贵族过去那种以农耕地掌握国家经政命脉1马小红,姜晓敏:《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商鞅法律规定(3篇)

商鞅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背景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改革家,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改革之一,其核心是法律制度的改革。

本文将从商鞅法律规定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商鞅法律规定的背景1.秦国社会状况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陲,经济相对落后,国力较弱。

秦孝公时期,秦国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民不聊生。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进行变法。

2.其他诸侯国法律制度在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法律制度大多以礼法为基础,重视等级和血缘关系。

这种法律制度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富强。

三、商鞅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法律平等商鞅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贵族特权。

在商鞅变法中,取消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实行官吏选拔制度,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官职。

2.重农抑商商鞅认为农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他规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享有土地和税收优惠,而从事商业的人则受到限制。

3.军功爵位制度商鞅实行军功爵位制度,奖励军功,激发士兵的战斗力。

士兵立功,可被封为爵位,享受相应的待遇。

4.土地制度商鞅推行土地私有制,实行均田制。

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来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5.严刑峻法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以维护社会秩序。

对于违法者,实行重罚,以儆效尤。

6.法律普及商鞅重视法律普及,将法律条文刻在石碑上,供民众阅读,使法律深入人心。

四、商鞅法律规定的影响1.提高国家富强商鞅法律规定的实施,使秦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富强,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统一六国商鞅法律规定的成功实施,使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优势,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3.法律制度的发展商鞅法律规定的实施,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商鞅法律规定的启发。

五、结论商鞅法律规定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改革之一,其核心是法律制度的改革。

浅论商鞅变法

浅论商鞅变法

浅论商鞅变法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韦润儒(选修课论文)关键词:商鞅变法结果历史意义战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发生的许多事情一直以来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帝王将相轮番登场,各路豪杰纵横捭阖。

战国初期,韩、赵、魏分据晋国,随后田氏带齐,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赵、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后来秦国却一统天下,这与商鞅变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这样认为,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经济和政治的基础。

它让秦国拥有着当时最为管用的制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年经时候喜欢刑名之术,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

后来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重病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得不到魏惠王的认可,于是公叔座让商鞅离开魏国但是商鞅并没有立刻离开。

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颁布求贤令,于是便携《法经》投奔秦国。

第一次朝见秦王时商鞅以帝道游说秦孝公但是没有被采纳,反而被认为是狂妄之徒;第二次见孝公时商鞅以王道说之,孝公仍然不为所动,第三次商鞅拿出了霸道之术,虽然没有被立刻采用但是却的到了秦孝公的肯定,于是乎,商鞅在后来的会面中大谈富国强兵之道,孝公深为折服,不久之后重用商鞅。

后人在看这段历史时,有人认为商鞅是一个和孝公一样的野心家,其实他一开始就想推销自己的霸道之术,但是在这之前他想试探一下孝公,以了解其内心想法。

而孝公多次接见他说明孝公也认为来着不是这么简单。

孝公六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全权负责国家体制改革,对于商鞅这样一个外族人,孝公把行政大权交给他一方面可以看出孝公对商鞅的信任,另一方面则表露出孝公力图变法、富国强兵的不变信念。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准备在秦国推行变法,但是害怕招到国人的非议,危害到自己的统治,于是他召来群臣商议此事,为自己变法找到理论依据,使之名正言顺。

果然,变法一提出,甘龙、杜挚就起来反对变法。

2019年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

2019年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

2019年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下面就是为您收集整理的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

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

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喜。

但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

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

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

《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故国势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

两年后,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并第二次下变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

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

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军拒之,商鞅用诈谋虏取昂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

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

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

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

历史关于法律的事件案例(3篇)

历史关于法律的事件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法律事件都深刻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为例,探讨历史长河中的法律事件及其影响。

二、背景介绍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法律变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当时,秦国虽然地处西部,但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相对落后。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秦国国君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 废除井田制,实行均田制商鞅变法首先废除了秦国的井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实行均田制。

这一举措使得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奖励耕战,推行军功爵位制商鞅变法规定,农民只要努力耕作,就可以获得土地和爵位。

同时,军队中表现突出的士兵也可以获得爵位。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和士兵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3. 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使秦国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4.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人口管理商鞅变法改革了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精细化管理。

这一举措有助于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提高社会秩序。

四、商鞅变法的影响1. 经济发展: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2. 军事强大: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 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4. 文化传播: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文化的传播,为秦朝统一六国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事件,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进法治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有力保障。

商鞅变法的看法800字

商鞅变法的看法800字

商鞅变法的看法800字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政治经济一片混乱,国力弱小,处于战乱不断的状态。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提高秦国的国力,巩固秦国的统治地位。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法者,人之所以治也”。

他提出了以法治国,以法治人的理念,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这其中包括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军事制度的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等等。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改革。

商鞅废除了封地制度,实行了平均地税制度,减轻了平民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他还实行了工商业发展政策,鼓励人们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提高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是军事制度的改革。

商鞅进行了兵制改革,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了郡县制度。

这样一方面减弱了贵族地主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国家的统一度和对外扩张的能力。

此外,商鞅还实行了兵员编制和军事训练的标准化,使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

商鞅实行了钱币统一制度,废除了各个诸侯国的货币,统一以秦币为主,并采用官铸铜钱的方式发行货币,方便了贸易交换和农民的纳税。

此外,商鞅还进行了租调制度的改革,通过合理确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增加了国家的土地收入。

商鞅变法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正义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到了很多的反对和质疑。

一方面,商鞅变法的改革举措过于激进,给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些人群不断进行反对和抵制。

另一方面,商鞅变法过于强调法治,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意愿,这导致了一些政策的不切实际和不得人心。

此外,在变法过程中,商鞅的做法有时显得过于残酷和不人道。

他采取了严厉的法律手段对付反对他的人群,并采取了集体制裁的方式对付那些不合作的地方。

这些举措引发了很大的社会不满和抵触,使得他的变法举措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商鞅变法的思路、特点及其历史影响(硕士论文)

商鞅变法的思路、特点及其历史影响(硕士论文)

商鞅变法的思路、特点及其历史影响(硕士论文)目录摘要一.商鞅经济思想简述(一)变法的背景及途径(二)经济思想(三)政策二.商鞅变法的思路三.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的闪光点四.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参考文献摘要本文是胡寄窗老师《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读后感,在阐述胡老对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的思考。

思考一是商鞅改革的思路;思考二十商鞅的经济思想闪光点的;思考三是商鞅变法的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商鞅变法;农战;人口政策;财政制度;税收制度一.商鞅经济思想简述胡老就商鞅的历史背景,代表的阶级利益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其基础上细化了商鞅的各项政策,包括行政、财政、经济、人口等全方位的深入的讲解,我在此就胡老的观点简明扼要的回顾如下。

(一)变法的背景及途径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商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占有形式为基础的封建地主阶级,变革是革领主阶级的命,是地主经济正真诞生的产婆。

所有制的变化:废除了田地的封疆阡陌,摧毁了旧的领主阶级的世袭的特权,使得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行政的编制:推行了县制,县制直属于国君的行政组织,人事制度也变了,不再是世袭,而是中央指派,由此建立高度集中的权力中心。

官爵和土地的关系变化:由以前官爵对土地的占有改革为俸禄或者说是今天的工资制度。

统一税赋:建立在县制基础上的统一税赋,加强了全国的统一地主军事力量,为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政权实现创立了物质基础。

统一的度量衡:这是统一的税赋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辕田制:官府的公田,彻候以下不得封地了。

公田作为群臣备车马只用,不属于个体所有。

户籍制度:什伍联保,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而且更便于管理。

意识形态:君主专制,“权制独短于君”。

(二)经济思想总述: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实践家,虽然在经济领域实现了一些首创和惊人的变革,但是其经济思想所涉及的范围很狭窄,远逊于管子、范蠡等历史人物。

财富观念:“农则易勤,勤则富国”,“田荒则国贫”。

《中国法制史》课程论文

《中国法制史》课程论文

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基本情况及影响摘要:了解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通过阅读“重农抑商”相关的历史材料,探索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后,“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历程,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变迁,重点阐述了统治阶级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思想,表明了宏观经济学萌芽并不局限于西方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宏观,学习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

关键字:抑商政策重农抑商商鞅变法商公法1、国家政策之抑商1.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1.2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1.3表现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4后果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2、抑商政策始于商鞅变法2.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经济、政治变革的重要开始,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等经济措施,“改户籍、设县治”。

利军功,定爵位”的政治措施。

这些措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完整体系,重点突出了商鞅“富国强兵”的宏观经济思想。

2.2商鞅变法的中心思想商鞅变法中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概而扩之即:一切从土地政策出发,统~统计及货币标准,重农抑商,富民强国,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论文

商鞅变法论文

商鞅变法论文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革命。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被后世称为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起因是秦国弱国时期的政治混乱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深。

在此背景下,商鞅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方案。

首先,商鞅在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将国家分为三公九卿的行政机构,同时设立了监察机构来监督各级官员的廉洁和履职情况。

这些改革极大地加强了中央政权的集权程度,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经济方面,商鞅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措施。

他提倡耕者有其田,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个体土地所有制,激励农民主动耕种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商鞅还推行了市易税制,简化了税收制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外,商鞅还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文化上的改革。

他加强了军事制度,推行了兵役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文化上,商鞅推行了法家学说,弘扬了法治思想,倡导以法律为根本的治国理念。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对秦
国的统一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的变法思想和实践为后世政治家和改革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商鞅变法小论文初一200字

商鞅变法小论文初一200字

商鞅变法小论文初一200字商鞅在秦国掌权二十余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为彻底的推行。

惠王即位后,商鞅虽然遭车裂,但新法未变,最终实现了秦由落后变强盛的巨大飞跃。

1.经济繁荣,军力强大。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

由于新法鼓励农耕,使秦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同时,由于推崇战功,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统一度量衡,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推动了商品交换。

县制、爵制以及什伍连坐制等的推行,虽有压制人民的一面,但给民众带来某种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富国强兵。

2.天下人才汇集于秦。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经济繁荣,天下济世之才广集到秦。

秦出现了吸收和使用外国人才的高潮,高级官员多由外国人才充任。

比如武王、昭王两代先后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

秦国还形成了一套吸收、使用外国人才的制度即客卿制度,造就了清明吏治。

著名思想家荀况对此描写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怡然如无治者”。

3.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增强。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对外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领土扩张,国力进一步增加,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落后被动的局面。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

总之,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秦国,出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上,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律讲堂历史上的案件(3篇)

法律讲堂历史上的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法律案件,这些案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威严。

本文将带领大家回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件,以期让大家对法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秦朝“商鞅变法”案1.案件背景商鞅变法是秦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治。

然而,这一变革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2.案件经过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

他规定:一、废除井田制,实行均田制;二、奖励军功,按军功封爵;三、推行法治,严惩违法者。

这些措施触及了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3.案件结果商鞅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发展,但他的改革措施却遭到了贵族的强烈抵制。

公元前338年,商鞅因涉嫌谋反被秦孝公处死。

三、汉朝“吕后篡位”案1.案件背景吕后是西汉初年的一位皇后,她在丈夫刘邦去世后,掌握了朝政大权。

然而,她篡位的行为却引发了争议。

2.案件经过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吕后临朝称制。

她废除了刘邦的遗诏,立自己的儿子刘盈为帝,即汉惠帝。

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排除异己,打压功臣。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她的外甥吕产、吕禄等人试图篡位。

3.案件结果吕后篡位案最终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157年,汉武帝即位,吕产、吕禄等人被诛杀,汉朝政权得以稳定。

四、唐朝“杨国忠谋反”案1.案件背景杨国忠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权臣,他在政治上独断专行,引起了朝臣和百姓的不满。

2.案件经过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杨国忠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试图谋反。

他暗中与叛军勾结,企图推翻唐朝政权。

3.案件结果杨国忠谋反案最终被揭露。

公元756年,唐玄宗下令诛杀杨国忠及其家族,安史之乱得以平息。

五、清朝“戊戌变法”案1.案件背景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旨在挽救国家危亡。

然而,这一变革却引发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2.案件经过公元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变法。

商鞅“法治”思想评析(1)论文_商鞅“法治”思想评析(1)论文

商鞅“法治”思想评析(1)论文_商鞅“法治”思想评析(1)论文

商鞅是战国时期一位极力主张实行变法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法家理论的主要奠基者。

他在总结早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和各诸侯国变法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法家的法律思想作了全面的论述,为先秦法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法律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社会重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和利益要求,对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存《商君书》共有《定分》、《开塞》、《更法》等二十四编,比较全面地收录了商鞅及其他法家代表人物的作品,是研究商鞅法律思想的主要资料。

本文以《商君书》记载的有关内容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商鞅的“法治”思想作简要评析:一、“定分”“立禁”法律起源论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商鞅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

他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免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

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他所说的“名分已定”,显然是指归属已定,即所有权已经明确。

他在“定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起源和国家专政体制建立的观点。

他说:“……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宫。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商鞅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国家和法律,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描述为“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尚)贤而说(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他认为,社会发展到“下世”阶段,出现了“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的混乱纷争局面,于是“圣人”为了定“分”止“乱”,而确定土地、货财所有权和男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权利确定后,不形成制度不能维护,于是便制定了各种禁令(即法律);禁令制定后,没有专人执掌不行,于是设置了官吏;官吏设置后,不统一控制不行,于是又设立君主实行统辖。

商鞅已经看到法律产生与权利保护的关系,“初步接触到了国家与法律是适应保护私有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

秦国法律真实案例(3篇)

秦国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秦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封建王朝,以其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铁腕的政治手段著称于世。

法家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许多真实案例见证了法家思想的威力。

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秦国法律真实案例,探讨法家思想的实践与影响。

二、案例一:商鞅变法1. 案例背景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废除井田制,实行均田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位制;改革官制,实行县制。

2. 案例经过在商鞅变法期间,有一起著名的案例——郑国渠案。

郑国渠是当时秦国的大臣,因反对商鞅变法而被商鞅陷害。

商鞅利用法律手段,将郑国渠定罪,并将其处死。

这起案例反映了商鞅在推行变法过程中,不惜牺牲贵族利益,坚决维护法律权威的决心。

3. 案例影响商鞅变法虽然遭到部分贵族的反对,但最终取得了成功。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法家思想在秦国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法家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普遍适用性,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公平,使得秦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三、案例二:李斯与焚书坑儒1. 案例背景李斯是秦朝的重要官员,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积极参与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建设。

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2. 案例经过焚书坑儒政策实施期间,许多学者、文人被株连,书籍被焚毁。

这一政策虽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3. 案例影响焚书坑儒政策反映了法家思想在秦国实践中的局限性。

法家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普遍适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法律往往被滥用,导致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

这一案例也警示后人,法律制度的建设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极端现象。

四、案例三:秦始皇的法律制度1. 案例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实行郡县制;推行法治。

2. 案例经过秦始皇的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

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

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摘要:公元前359年,秦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因此走上了”以法治国”的道路,逐渐从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进而灭诸侯,一统天下。

本文以商鞅变法为视角从变法背景、变法治国思想浅谈为何卫鞅与秦孝公选择了霸道及以法治国之路来富国强兵。

并分析”以法治国”的形成背景、法治思想在变法中的具体体现。

进而论证秦”以法治国”理念仍然被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商鞅变法、法治思想、以法治国一、商鞅变法与法治思想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秦国君主时,秦国国力远远落后于关东六国。

秦孝公广求天下人才以治秦强秦。

主张法治的卫鞅入秦准备向孝公推荐自己的变法主张。

”卫鞅向秦孝公列举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之道,孝公和卫鞅互相经过的谈话,排除了帝道、王道,选择了更为直接彻底的霸道以图强秦。

霸道正是卫鞅的真实意思表示,也是孝公所期望的治国之道。

法乃霸道核心,离开法霸道无从谈起,采用霸道治国之路成功与否,其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以法治国,是否坚持法的绝对权威”[1]27。

卫鞅和孝公坚信法治能使秦国繁荣强大起来。

法治思想的核心便是以法治国,该理念最先由法家先驱管仲提出,管仲坚持运用法来治理国家,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自己的权威不必要建立在更多地基础之上,只要不政出多门,仅仅运用法律,就会像人们举手投足那样,轻而易举的治理好这个国家了。

继管仲提出法治思想后,法家逐渐分为法术势三派。

卫鞅与管仲法治思想一脉相承,此处的法的特征概括说来就是赏功罚罪治理臣民之法,逐渐用”法治”来取代”人治”。

”以法治国”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使国家强盛。

二、法治思想在变法中的具体表现(一)、君主立法商鞅坚决主张国君拥有绝对的立法权以保障变法的进行,君主的至上权威是在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君主立法的重要保障。

一切源于自秦躁公以后,秦国的宗室贵族操纵了国家的政权,少数庶长甚至可以任意决定国君的废立,争夺君位的斗争也时有发生,造成国君更替不迭,君臣乘乱的局面。

后菌改杀出子,迎接回公子连即位,即秦献公。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的作文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的作文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的作文商鞅变法,这个话题可是让历史学家们头疼不已啊!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吧!
我们得了解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公元前356年,秦国的国君秦孝公决定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加强国家的统治力。

而商鞅就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那么,商鞅变法都有哪些内容呢?他推行了“法治”思想。

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律,不论身份地位如何。

而且,如果有人违反法律,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样一来,社会秩序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商鞅还推行了“分封制”。

这就意味着,把国家分成了很多个小块,每个小块由一个官员来管理。

这样一来,国家的管理更加精细,也更容易控制。

商鞅还推行了“徭役制度”。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

无论是种地、打仗还是建造房屋,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

这样一来,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那么,商鞅变法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它使得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因为通过推行法治思想、分封制和徭役制度,秦国的社会秩序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国家的管理也更加精细,生产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些都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改革提供了借鉴。

因为商鞅变法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所以它的成功经验对于后来的历史变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商鞅变法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是它的推行对于秦国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说呀,有时候改变就是要冒一点风险才能取得成功的嘛!。

秦朝法律严明案例(3篇)

秦朝法律严明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法律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

秦朝法律严明,执法如山,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来展示秦朝法律的严明。

二、案例一:商鞅变法1. 背景商鞅变法是秦朝法律严明的重要体现。

商鞅在秦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法律制度等。

其中,法律制度变革最为显著。

2. 案例描述商鞅变法规定:“法者,国之权衡也;权者,国之重器也。

”商鞅认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必须严格执行。

在变法过程中,商鞅制定了《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3. 案例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法律制度更加严明,对违法者处罚严厉。

例如,商鞅规定:“有盗贼,必杀无赦。

”这一规定体现了秦朝法律的严明。

在商鞅变法期间,秦国社会秩序得到了很大改善,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案例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1. 背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秦朝法律严明的重要体现。

在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不统一,严重影响了经济交流。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统一度量衡。

2. 案例描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秦国度量衡标准。

为此,秦始皇下令全国各地设立度量衡机构,负责监督度量衡的实施。

对违反度量衡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 案例分析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使全国度量衡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这一举措也体现了秦朝法律的严明。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违法度量衡规定的行为,如使用私度量衡、伪造度量衡等,都会受到严厉惩罚。

四、案例三:秦朝刑罚严酷1. 背景秦朝刑罚严酷是秦朝法律严明的重要特点。

秦朝法律对各种犯罪行为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刑罚种类繁多,包括死刑、肉刑、流放等。

2. 案例描述秦朝法律对贪污、盗窃、叛国等犯罪行为处罚严厉。

例如,《秦律》规定:“贪污公款,满五千钱者,斩;满三千钱者,罚金。

”这一规定体现了秦朝法律的严明。

秦朝法律经典案例(3篇)

秦朝法律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的法律体系中,商鞅变法和赵奢治军是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案例。

本文将以这两个案例为主线,探讨秦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商鞅变法1. 背景商鞅变法是秦国在战国时期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在此之前,秦国国力较弱,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1)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2)推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3)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4)实行连坐法,强化法律威慑力。

2. 案例分析商鞅变法实施过程中,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案例——赵奢治军。

赵奢,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曾因严格执行商鞅变法而闻名。

以下是赵奢治军的经典案例:案例:赵奢治军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奢担任秦国将领,负责驻守边疆。

当时,秦国正面临周边国家的侵扰,赵奢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压力。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赵奢决定严格执行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

一天,赵奢发现一名士兵在营地里赌博,违反了军纪。

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赌博属于违法行为,应当受到严厉处罚。

赵奢下令将这名士兵拘捕,并上报朝廷。

然而,这名士兵的父亲是赵奢的部下,他托人向赵奢求情,希望赵奢能够网开一面。

赵奢坚决拒绝,他告诉来人:“商鞅变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作为将领,必须严格执行法律,不能因为私情而破坏军纪。

”最终,这名士兵被依法处决。

消息传开后,军队士气大振,纪律严明,战斗力显著提高。

3. 案例启示赵奢治军案例反映了秦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商鞅变法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必须遵守法律。

(2)法律具有威慑力。

商鞅变法实行连坐法,一旦有人违反法律,其家人、同乡都要受到牵连,从而增强了法律的威慑力。

(3)法律与军事相结合。

赵奢治军案例表明,秦朝法律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三、结语商鞅变法和赵奢治军案例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典范,它们反映了秦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法律讲堂文史版商鞅五(2篇)

法律讲堂文史版商鞅五(2篇)

第1篇一、引言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政治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变法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最为彻底的一次,其核心内容是推行法治,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本文将从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商鞅变法的背景1.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纷纷进行变法,以增强国力。

此时,秦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贫富差距悬殊,农民生活困苦,国家财政困难;外部则面临着魏、赵、韩等国的威胁。

2.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商鞅主张法治,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根本。

他借鉴了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为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他还受到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影响,认为国家应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业为国家之本。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推行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商鞅变法首先从法律制度入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使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他还制定了《法经》等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重农抑商政策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战,鼓励农业生产,提高农民地位。

同时,对商人进行限制,禁止商人参与政治,以减少商业对农业的冲击。

3.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商鞅变法推行均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有稳定的土地,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

同时,实行赋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4.推行军功爵制,选拔人才商鞅推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选拔人才。

这一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使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国家政权。

四、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秦国国力的增强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通过推行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秦国实现了国家富强,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法律制度的完善商鞅变法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等,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法律讲堂1班级:学号:姓名: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故事与法》葫芦僧判葫芦案②:《故事与法》大块吃肉大口喝酒③:《故事与法》漫谈古代讼师④:《故事与法》商鞅变法⑤:《故事与法》话说午时三刻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1500字)(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答:商鞅变法1.经济措施经A.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C.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

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的基础。

2.政治措施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

A.奖励军工,实行军工爵制,编制什伍组织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

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

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

制定军功爵制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军功爵制发展为后来著名的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

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

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

“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

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

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

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

《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C.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

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

轻罪用重刑。

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

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

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

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

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D.推行县制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

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

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E.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

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社会风俗:商鞅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

心得:一、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前356年——前338年)。

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地域:战国时期的秦国。

三、历史背景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他们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③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④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自保纷纷进行变法。

⑤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四、主要内容:A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

五、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④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六、性质(实质):商鞅变法是一次至上而下的促进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时代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个趋势;②秦国国君有比较集中的权利,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③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

八、特点: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九、局限性:①①①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③没有与旧制度、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