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风俗与文化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怒江傈僳族风俗与文化调查报告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主要从事农业。傈僳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语言文字】
傈僳族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还有一种自己创造的没有字母的音节符号,均因结构不完善,未通行。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信奉原始宗教。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缀满爱的头饰——“俄勒”】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过去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聚居在福贡、贡山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俄勒”。“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
关于“俄勒”,傈僳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干涸,庄稼枯焦,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傈僳族男女青年受米斯神的指点,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男的撵山打猎,女的管理家务,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
尽管两人勤劳耕作,但生活仍十分艰苦。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无法蔽体、御寒。姑娘看在眼里,疼在心头。
于是决心要给小伙子织做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她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荨麻,之后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捻线,不知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看到心爱的姑娘为了自己不辞辛劳,而阵阵山风袭来,她被吹散的发丝不时挡住视线,刺得她眼睛常常流下泪水的情景。小伙子暗想,能不能制作一顶帽子,拢住姑娘的乌发呢?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他望着天空,幻想着如果能用月亮一样洁白、光润的东西做成一顶帽子,把姑娘打扮得象月下的青山,该多好啊!
于是,他踏遍千山万水,终于如愿以偿地在唐古拉山脚下找到海贝,用姑娘搓出的麻线,把磨好的海贝片和白色、红色的树果子穿成串,做出了一顶美观大方的“俄勒”。一个丰收的中秋之夜,小伙子捧出“俄勒”,伴着月光,戴在姑娘的头上。姑娘取出长衫,披在小伙子的身上。二人情深意绵,终于结成终身伴侣,生儿育女、繁衍子孙。从此,谈情说爱的傈僳族小伙子就必定要做一顶“俄勒”,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做为定情之物。姑娘也要亲自织做一件长衫,回赠自己的意中人。这种习俗世代相袭,一直流传至今。
【傈僳族酒文化】
同许多民族一样,傈僳族同胞也喜欢饮酒。他们的酒有水酒和烧酒两种,过去多自行酿制。水酒是一种发酵酒。制作方法,是先
将玉米、高粱、荞麦面或稗子等原料捣碎、蒸熟,晾凉后拌上酒药,然后装入大罐中,令其自然发酵七八天。饮用时兑水、过滤即可。这种酒酒汁微浊,呈乳白色,酒精含量不高,醇香微甜,有健脾开胃,提神解乏之功效。一直深受傈僳族人民的喜爱。烧酒,傈僳语称“力基”,是把发酵后的糟水放入锅中蒸馏而得的蒸馏酒。此酒清澈透明,度数较高,较水酒辛辣爽口。
傈僳人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宴宾待客必不可少的饮料。按传统习俗,饮宴伊始,主人要先将自己的竹筒杯斟满,并往地上洒倒少许,表示祭祖先。接着自己先举杯略饮,表示酒是好的,然后才将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双手捧献给客人饮用。
在傈僳族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同心酒”了。“同心酒”,亦称“合杯酒”、“双边酒”等。是指2人同捧一筒或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仰面同饮,使酒同时流进主客双方嘴里的饮酒习俗。饮用同心酒,一般不分男女,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均可进行。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
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酒席宴中,如果傈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
【风俗习惯】
阔时节与澡塘赛歌会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阔时节”,
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傈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