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共6篇)

合集下载

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置预案

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变化的综合征。

失血性休克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可导致患者死亡。

为提高救治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死亡率;2. 提高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3. 规范医疗救治流程,提高医务人员应急能力。

三、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整个救治工作;2. 成立救治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救治措施;3. 成立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设备、药品等后勤保障工作。

四、预案处置流程1. 早期识别(1)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2)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受伤原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3)观察患者症状,如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

2. 紧急救治(1)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确保快速补液、补血;(2)保暖:给予患者保暖措施,如加盖棉被、使用电热毯等;(3)止血:根据出血部位,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包扎止血等;(4)补液:根据患者失血量,快速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等,维持循环稳定;(5)氧疗: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改善组织缺氧;(6)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5-10分钟监测一次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7)必要时进行专科检查:如B超、CT等,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

3. 专科救治(1)神经外科:针对头部外伤、脑出血等引起的失血性休克;(2)心胸外科:针对胸部外伤、心脏大血管破裂等引起的失血性休克;(3)消化内科:针对消化道出血等引起的失血性休克;(4)妇产科:针对妇产科疾病引起的失血性休克。

4. 术后护理(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2)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如神志、皮肤、尿量等;(3)做好术后护理,如伤口护理、营养支持等;(4)根据患者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置预案

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置预案

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置预案一、预案背景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使组织器官血液灌流不足,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危急重症。

为提高我院对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迅速、有效地进行抢救;2. 规范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质量;3. 增强医护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和救治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因失血性休克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1. 医疗救治组: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包括病情评估、救治方案制定、抢救措施实施等;2. 护理抢救组: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输液、给药、氧气吸入等;3. 医疗保障组:负责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4. 后勤保障组:负责现场秩序维护、物资供应、信息传递等工作;5.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抢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五、救治流程1. 病情识别与评估(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对疑似患者迅速进行评估;(2)立即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3)观察患者神志、皮肤色泽、尿量等指标;(4)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紧急救治。

2. 初步处理(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快速补液;(2)给予高流量吸氧;(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4)保暖,保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5)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记录病情。

3. 专科救治(1)根据病情,及时通知相关专科医生;(2)专科医生到达后,根据病情制定救治方案;(3)实施手术、药物治疗等救治措施。

4. 抢救措施(1)止血: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2)输血: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及时给予输血治疗;(3)抗休克治疗: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激素等治疗;(4)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

5. 术后护理(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2)监测患者神志、皮肤色泽、尿量等指标;(3)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需求;(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提高我院应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急诊科、外科、内科等科室,以及参与救治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医护人员。

三、组织机构1.应急指挥部:由医院院长担任总指挥,分管院长担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应急小组:由急诊科、外科、内科、输血科、护理部等科室负责人及医护人员组成。

3.现场救援组:由急诊科、外科、内科医护人员组成。

4.后勤保障组:由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四、应急响应1.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立即评估病情,判断是否为失血性休克。

2.若确诊为失血性休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现场救援组负责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1)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血、补液。

(2)评估出血原因,进行止血处理。

(3)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进行呼吸支持。

(4)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应急小组负责:(1)协调各部门资源,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2)向上级领导汇报病情及救治进展。

(3)对救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

五、救治措施1.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血、补液,纠正低血容量状态。

2.止血处理:(1)对于伤口出血,及时进行止血包扎。

(2)对于内脏出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3.呼吸支持:(1)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进行无创或有创呼吸机支持。

(2)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

4.维持血压稳定:(1)根据患者血压情况,给予升压药物。

(2)必要时,进行血管活性药物泵入。

5.监测生命体征:(1)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2)根据生命体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六、后期处理1.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后续治疗,包括:(1)抗感染治疗。

(2)营养支持。

(3)康复治疗。

2.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七、注意事项1.提高医护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识别能力,确保早期诊断。

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救治水平。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一、概述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失血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心脏输出量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整个应急工作,成员包括院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等。

2. 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抢救工作,成员包括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等。

3. 抢救小组:负责现场抢救工作,成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4. 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药品的供应和保障。

三、应急预案及措施1. 早期识别(1)医护人员应具备早期识别失血性休克的能力,对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降低、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出血原因、出血量、生命体征等。

2. 初步处理(1)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

(2)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加快补液速度。

(3)根据患者出血量、生命体征,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

3. 持续监测(1)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2)监测尿量,评估患者肾功能。

(3)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4. 特殊情况处理(1)对出血量较大、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止血。

(2)对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如心衰、肺水肿等,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5. 救治记录(1)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等。

(2)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失血性休克的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早期识别、初步处理、持续监测、特殊情况处理等。

3. 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五、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抢救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

各部门应严格按照本预案执行,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突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突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急症,常因外伤、手术、产科出血等原因导致。

为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 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处置能力;3. 优化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4. 加强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

三、预案内容1. 报告与启动(1)医护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时,应立即报告上级医生及护士长。

(2)护士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迅速展开救治。

2. 初步救治(1)患者取中凹卧位,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2)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维持氧饱和度在95%以上。

(3)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可先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1000~2000ml。

(4)遵医嘱给予抗休克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3. 专科救治(1)通知相关专科医生,协助救治。

(2)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失血性休克,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如外伤性失血,需尽快进行止血;产科出血,需尽快终止妊娠。

4. 监测与评估(1)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2)监测血氧饱和度、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3)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特殊情况处理(1)若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若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需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6. 通讯与协调(1)确保医院内部通讯畅通,及时向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救治情况。

(2)协调相关部门,如检验科、输血科等,保障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7. 教育与培训(1)定期开展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医护人员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救治水平。

四、预案实施与评估1. 实施预案时,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预案要求,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治工作。

2. 实施预案后,对救治过程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持续改进。

急性失血性应急预案

急性失血性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急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创伤、手术、产科出血等。

急性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急,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患者生命。

为提高医疗机构对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医疗机构在发生急性失血性休克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治工作。

2. 提高医务人员对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识别、诊断和处理能力。

3. 降低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死亡率。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抢救工作。

2. 抢救小组成员包括: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3. 抢救小组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现场抢救小组:负责现场救治、转运患者。

(2)病情评估小组:负责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救治方案。

(3)输血科小组:负责血液制品的准备、调配和输血。

(4)通讯联络小组:负责与患者家属、上级医院等沟通。

四、预案内容1. 早期识别(1)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识别能力,如患者出现烦躁、脉搏增快、血压降低、脉压差减小、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皮肤色泽等。

2. 现场救治(1)迅速将患者置于中凹卧位,保暖,清理呼吸道,给予吸氧。

(2)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血,保持血容量。

(3)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血管收缩药物、强心利尿药物等。

(4)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

3. 输血科小组(1)根据患者病情,迅速准备合适的血液制品。

(2)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输血,确保输血安全。

4. 病情评估小组(1)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病情。

(2)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救治方案。

5. 通讯联络小组(1)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病情及救治措施。

(2)向上级医院或相关部门报告,寻求支援。

五、预案演练1. 定期组织急性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现场救治、病情评估、输血科操作、通讯联络等。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1. 引言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生命威胁状况,通常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机体无法维持足够的血容量而引起。

在应急情况下,我们需要快速、准确地处理失血性休克,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有效干预。

2. 病情识别和评估在遇到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病患时,医务人员应尽快识别其病情,并进行初步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情识别和评估方法:•观察伤口:检查伤口并评估出血的程度和速率。

大量持续的出血提示可能存在失血性休克的风险。

•观察皮肤:关注患者的苍白、湿冷的皮肤状况,这可能是体内血液不足的表现。

•检测心率和血压:迅速检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水平。

失血性休克患者通常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或不稳定。

•评估意识状态:失血性休克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或昏迷,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3. 急救措施一旦确认患者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3.1. 停止出血•对于明显的外部伤口出血,可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进行直接压迫,以尽快停止出血。

•如出血无法控制,可以尽快拿出止血带进行止血。

3.2. 补充液体•给予大量的补液:通过静脉途径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晶体液,以补充患者失去的血容量。

•按照患者的情况,始终保持输液速度恰当,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3.3. 输血•快速申请血库进行血液成分的输血,包括新鲜全血、红细胞悬液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输血的方式和血型。

3.4. 维持循环•给予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以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帮助维持循环功能。

•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3.5. 寻找根本原因•制定计划,寻找并处理失血的根本原因,如必要时使用手术或其他介入措施。

4. 急救后管理一旦采取了紧急措施并稳定患者的病情,医务人员应进行适当的后续管理。

4.1. 监测患者病情•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观察患者症状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征,判断是否 存在失血及休克的症状。
测量生命体征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检查 ,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判断失 血程度。
其他检查
如B超、X线等,根据病情需要进行 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失血性休克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详细记录病史
在患者入院后及时记录其病史、体征、初步诊断等信息,确 保医疗记录的完整性。
规范填写表格
按照医院规定规范填写各类表格,包括入院记录、抢救记录 、护理记录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06
失血性休克的预防和控制
预防措施和策略
强化健康教育
倡导居民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纠正可能导 致失血性休克的慢性疾病。
休克指数评估
休克指数是脉率与收缩压的比值,正常值为 0.58±0.18,如果休克指数大于1.0,则表明存在 休克。
动脉血气分析评估
动脉血气分析可以测定机体缺氧、酸碱平衡紊乱 的程度,通过对动脉血气分析可以评估休克的程 度和变化。
中心静脉压评估
中心静脉压是测定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压力 变化的一种方法,可以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 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可以评估休 克的程度。
患者意识模糊
及时告知患者所处危险状态,强调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安抚其家属 情绪。
与家属的沟通和告知
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
向患者家属详细解释失血性休克的病情、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确保家属了解并理解治疗方案。
获取家属同意
在治疗方案确定后,及时与家属沟通并获得知情同意。
医疗记录的规范和要求
如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抗休克裤等,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使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造成组织器官灌流不足,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一种严重临床状况。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救治成功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

3. 成立应急救治小组,负责患者的抢救工作。

三、应急预案1. 抢救流程(1)接诊后,立即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失血性休克。

(2)若存在失血性休克,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①保暖:迅速给予患者保暖措施,如加盖棉被、使用电热毯等。

②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度,双下肢抬高15~30度。

③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加快补液速度。

④吸氧:给予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⑤止血: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⑥输血: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输血。

(3)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4)协助医生进行专科检查,必要时做好术前准备。

(5)做好各种记录,包括抢救记录、生命体征记录、输血记录等。

2. 抢救措施(1)快速补充血容量:可先迅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1000~2000ml。

(2)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尽快止血。

一般情况下应在休克基本纠正后进行根本止血。

但对于难以一般措施控制的出血,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进行手术止血。

(3)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酸碱平衡调整。

(4)应用止血药物、血管收缩药物:如立止血、6-氨基乙酸、止血敏等。

(5)强心利尿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正肾素、异丙肾等。

3. 人员培训(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失血性休克抢救知识的培训。

(2)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失血性休克的能力。

四、应急响应1. 当医院接到失血性休克患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应急救治小组进行抢救。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1. 简介失血性休克指的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全身组织灌注不足的一种紧急情况。

该病病情危急,需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并进行紧急处理。

本文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帮助人们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应对失血性休克,并减少患者的伤害。

2. 失血性休克的症状与诊断失血性休克的主要症状包括:- 皮肤苍白- 出冷汗- 心率加快- 血压下降在诊断方面,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 评估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化验血液,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3. 应急预案3.1 紧急呼叫急救车发现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时,首先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呼叫专业医疗救援团队。

3.2 放置平躺位患者应被放置在平躺位置上,保持全身平直,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和促进血流回流。

3.3 解除压迫如果发现有压迫物(如绷带、衣物等)压迫伤口,应迅速将其解除,减少出血量。

3.4 停止出血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直接压在出血部位上,尽可能迅速控制出血,减少血液流失。

3.5 保持体温失血性休克患者容易出现体温下降,因此在急救过程中,应确保患者保持温暖。

可以使用毛毯或其他保暖措施。

3.6 保持通气道畅通确保患者的通气道畅通,可以使用头后仰、侧卧等方法帮助呼吸通畅。

3.7 给予输液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可以考虑给患者缓慢的输液,以补充血容量。

3.8 如何存储血液如果有条件,可以尽快收集患者的血液,并储备在适当的条件下,以备急需。

3.9 提供心理安慰和支持失血性休克对患者来说是一次严重的创伤,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及时与患者沟通,让其感受到关怀和支持。

4. 急救中的注意事项在急救失血性休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剧烈晃动患者,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尽量避免减少或停止心肺复苏(CPR)的操作- 如果患者有失去意识、心跳停止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通知急救人员5. 结束语失血性休克是一种病情危急的情况,需要紧急应对和适当的处置。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一、定义和诊断失血性休克,也称为出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失血导致血液总量减少,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休克。

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皮肤苍白、冰冷,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

二、应急预案1. 初步评估对于疑似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首先要进行初步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状态,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以及是否有其他合并伤。

2. 紧急处理在初步评估后,应立即采取以下紧急处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能够顺畅呼吸,必要时给予氧气。

•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至少一条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输血和补液。

•止血:对于出血部位,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

如使用止血带、止血纱布等。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紧急输血:根据失血情况,尽快安排输血。

输血前应明确患者的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结果。

3. 呼叫专业人员在进行初步处理的同时,应立即呼叫专业的医生或护士前来协助处理。

他们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评估。

4. 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以安排转运至附近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在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5.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出血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身体不适或意外伤害,应及时就医。

•定期培训:对于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对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完善医疗设备:医疗机构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失血性休克。

•加强院前急救: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为失血性休克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患者张某,因上消化道大出血被送往医院。

入院时,患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初步诊断为失血性休克。

2. 处理过程在初步评估后,医护人员立即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积极止血;给予心电监护和吸氧等辅助治疗;同时安排专业医生进一步会诊和治疗。

外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外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外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一、场地和设备准备
1.选择宽敞明亮的急救场地,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急救操作。

2.准备好急救箱和必需的急救设备,包括血压计、心电图仪、输液设备等。

二、术前准备
1.队员应进行岗前培训,熟悉急救措施和操作流程。

2.了解患者身体状况、过敏史、病史等信息,做好相关记录。

3.确保急救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检查供应氧气、输液、手术灯等设备是否正常。

三、现场处置
1.迅速判断患者是否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检查患者的意识状况、呼吸、血压、皮肤色泽等。

2.按照ABCDE法则进行急救: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检查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评估患者呼吸状态和循环功能;检查患者的心率、血压和血液循环状态;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人体体温;评估和纠正患者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异常。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开始输液,保持患者通畅的循环状态。

4.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包括使用压迫止血法和药物止血。

5.如果患者失去意识,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四、医院转运
2.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转运过程中继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等指标。

3.在急救车上提供适量的氧气,并继续输液,保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4.医院接诊后,将患者转交给相关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和诊断。

五、事后总结
1.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急救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持续改进和提高急救能力。

2.收集并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和病历资料,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3.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与其他医疗人员共同努力,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失血性休克抢救预案精编版

失血性休克抢救预案精编版

失血性休克抢救预案精编版失血性休克抢救预案一、概述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失血引起的全身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旨在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组织灌注,保证器官功能。

二、抢救准备1. 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建立两条大腿静脉通道(或者其他合适的静脉通道),注意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与输液速度。

2.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采取气管插管或其他呼吸支持措施。

3.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4. 准备输血: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准备相应的血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5. 减轻焦虑: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解释抢救措施和预后情况,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

三、抢救流程1. 确认失血性休克诊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压下降、脉搏快速、皮肤苍白、四肢厥冷等特征性体征,结合患者的病史,确诊为失血性休克。

2. 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对于明显的外伤出血,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包括压迫、止血带等。

3. 补充血容量:迅速开始输注血制品,根据患者的失血程度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合理选择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4. 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5. 维持循环稳定: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生命体征的变化,适当调整输液速度和输血速度,维持循环稳定。

6. 预防并发症:注意预防血液传染病的传播,注意输血反应的发生,并及时予以处理。

7. 并发症的处理:如果出现严重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并发症,应及时停止输血,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8. 观察病情:抢救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尿量、心电图等,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四、注意事项1. 快速判断和迅速采取止血措施是拯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2. 在输注血制品时,要注意血型配对和输血速度,避免输血反应和过度输血。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1. 引言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血容量骤减,心排出量减少而引起的紧急情况。

在应对失血性休克时,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以帮助任何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迅速地应对失血性休克。

2. 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失血性休克往往会表现出以下症状:•苍白或灰白的皮肤;•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头晕、恶心、虚弱感;•尿量减少。

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怀疑可能发生了失血性休克,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 急救措施3.1. 呼叫急救电话在发现可能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后,第一步是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如 911),并告知具体情况和地址。

3.2. 确保安全在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之前,确保现场的安全非常重要。

排除危险因素,如火源、危险化学品等,确保患者和救援人员的安全。

3.3. 保持患者平卧位将患者放置在地面上或平坦的硬床上,以保持患者的平卧位。

轻轻转动患者的头部,将其转向一侧,以防止呕吐时阻塞气道。

3.4. 停止出血如果出血源可见且可以安全处理,应立即停止出血。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轻轻压在出血处,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3.5. 提高下肢将患者的下肢抬高,以帮助血液回流到核心器官。

这将有助于增加循环血液量和维持血压。

3.6. 维持体温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会出现体温下降,因此,使用毯子或遮阳篷等方法保持患者的体温是至关重要的。

3.7. 定期评估病情在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之前,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检查患者的脉搏、呼吸和意识状态,并记录相关信息以备急救人员参考。

4. 急救药物如果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具备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尝试以下急救药物的应用:•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以增加心脏收缩力和收缩血管,维持血压;•红细胞成分:如果有合适的血液成分,可尝试输注红细胞来补充失血的红细胞。

5. 急救人员的到来一旦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应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和急救措施向他们介绍。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共6篇)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共6篇)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共6篇)第1篇:外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1、立即给予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 °,双下肢抬高15~30°。

2、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血、补充血容量。

3、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高流量吸氧。

4、识别出血原因,尽快采取止血方案控制出血。

5、应用止血药物(如立止血、6-氨基乙酸、止血敏等)血管收缩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正肾素、异丙肾)强心利尿药物。

6、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7、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引流瓶时间段出血量、尿量,注意保暖。

8、进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9、必要时准备手术。

10、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程序】摆好体位——建立两组静脉通路——通畅气道、吸氧——判断出血原因、止血——观察病情——协助胸穿,插胸管——准备手术——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第2篇:外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演练目的:通过演练,提高医院急救队伍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急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

题目:失血性休克地点:岐山县妇幼保健院外科时间:2021年5月8 日总指挥:张志怀特邀人员:医务科主任:李磊护理部主任:王建红内科主任:赵博元麻醉科:杨泽群参加人员:李长娃、高荣、吴金博、赵勃、李睿栋、段毅、姜远征、张荣华、李蓉、张静、康春云演练内容:患者男,某-某,外伤致多处肋骨骨折,局部疼痛剧烈,咳嗽、深呼吸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气促、呼吸困难、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冰冷,脉搏细速,血压90/50mmhg。

由急诊科平车推入我科。

1、立即给予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双下肢抬高15~30°。

2、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血、补充血容量。

3、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高流量吸氧。

4、识别出血原因,尽快采取止血方案控制出血。

5、应用止血药物(如立止血、6-氨基乙酸、止血敏等)血管收缩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正肾素、异丙肾)强心利尿药物。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的应急预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的应急预案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失血过多引起的循环衰竭状态,是一种危急的病情。

个体发生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个体发生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English Response:Emergency Plan and Process for Individuals with Hemorrhagic Shock:1. Recognition of Hemorrhagic Shock:●Monitor patient for signs of shock: pale skin, rapid heartbeat, low blood pressure, weakpulse, and altered mental status.2. Immediate Actions:●Stabilize the patient's airways and breathing.●Elevate the legs to improve venous return.●Apply pressure to any bleeding wounds to control hemorrhage.3. Notify Medical Team:●Inform the medical team of the situation.●Request assistance and any necessary medical equipment.4. Fluid Replacement:●Administer intravenous fluids to restore blood volume.●Monitor urine output and vital signs continuously.5. Blood Transfusion:●If necessary, arrange for blood transfusion.6. Surgical Intervention:●If hemorrhage cannot be controlled, prepare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7. Post-Emergency Care:●Monitor patient closely for any complications.●Administer antibiotics to prevent infection.●Provide psychological support to the patient.Chinese Response: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及流程:1. 识别失血性休克:●监测患者休克迹象: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精神状态改变。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简介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通常由大量失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导致。

它严重威胁人的生命,需要紧急处理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本文档旨在提供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以提供紧急情况下的指导。

I. 触发失血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失血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大量外伤性出血,例如严重损伤、创伤或手术等。

2. 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破裂、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

3. 内脏破裂或破裂性肿瘤引起的内脏出血。

4. 产科疾病所致的大量阴道出血,如胎盘早剥、宫内感染等。

II. 失血性休克的常见症状失血性休克的常见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致命性的心率加快,常伴有心律不齐。

2. 血压急剧下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出现四肢湿冷、苍白。

3. 呼吸快速浅表,由于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缺氧。

4. 意识状态改变,如头晕、烦躁、意识丧失等。

5. 尿量减少或无尿,由于肾血流减少导致。

III.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在遇到失血性休克的紧急情况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步骤:1. 确认患者的呼吸道、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生命体征,判断是否稳定。

2. 马上呼叫急救人员并请求医院的救援。

3. 平卧患者,并将头部稍微抬高,有助于血液循环。

4. 尽可能快速地寻找出血点,血管收紧带或止血带的使用等方法,可临时控制出血。

5. 并行进行补液和输血。

静脉通路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穿刺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进行。

应首先给予晶体液治疗,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以增加血容量。

如果失血量过大,需要迅速输血以补充丢失的红细胞。

6.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IV. 危险信号和预防措施为了避免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我们需关注以下的危险信号,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 对外伤或手术患者,应密切观察出血点,及时处理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2. 对产科患者,应定期进行产后检查,注意检测宫缩和出血情况。

失血性休克的紧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紧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生命威胁性疾病,多由大量失血导致,如外伤、消化道溃疡、妇产科疾病等。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紧急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 提高医护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识别、诊断和抢救能力;3. 保障医疗资源合理调配,提高抢救成功率。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四、组织架构1. 成立失血性休克抢救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预案;2. 抢救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担任副组长,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为成员;3. 设立值班室,负责接收、处理患者信息,协调各部门工作。

五、预案内容1. 抢救流程(1)接诊:值班室接到患者信息后,立即通知抢救小组;(2)评估:医护人员迅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判断是否为失血性休克;(3)抢救:若确诊为失血性休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救;(4)转运:病情稳定后,将患者迅速转运至相应科室;(5)后续治疗: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抢救措施(1)保暖:为患者提供保暖措施,防止体温过低;(2)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双下肢抬高15~30℃,以增加回心血量;(3)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血;(4)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必要时给予吸氧;(5)止血: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止血措施;(6)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纠酸、补碱治疗;(7)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定时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评估病情变化;(8)药物应用: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止血药物、血管收缩药物、强心利尿药物等;(9)手术准备:若患者病情危重,需立即进行手术。

3. 抢救物资(1)急救车:配备急救设备,如心脏除颤器、呼吸机、输液泵等;(2)抢救药品:配备止血药物、血管收缩药物、强心利尿药物、纠酸补碱药物等;(3)医疗耗材:配备止血绷带、创可贴、氧气袋、吸氧设备等。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提高我院医护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科室,包括门诊、急诊、病房、手术室等,适用于所有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的病人。

三、应急预案1. 病情识别与报告(1)医护人员应具备识别失血性休克的能力,如病人出现烦躁、脉搏增快、血压降低、脉压差减小、尿量减少等休克征象时,应立即报告。

(2)接到报告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启动应急预案。

2. 初步处理(1)迅速将病人置于中凹卧位,清理呼吸道,给氧。

(2)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加快补液速度,首选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

(3)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神志等。

(4)采集血标本,做好交叉配血准备,准备输血。

3. 止血措施(1)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局部加压包扎、使用止血带等。

(2)对于难以控制的出血,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进行手术止血。

4. 特殊情况处理(1)对于孕妇,应注意保护胎儿,避免因失血性休克导致胎儿宫内缺氧。

(2)对于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心、肾功能,防止因失血性休克加重病情。

5. 转诊与沟通(1)如病人病情严重,经初步处理后,需转诊至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及时与上级医院沟通,做好转诊准备。

(2)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四、应急预案实施与演练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应急预案的掌握程度。

2.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3. 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应急预案得到有效实施。

五、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我院医护人员对失血性休克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准确、有序地处理失血性休克病例,降低患者死亡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共6篇)第1篇:外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1、立即给予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 °,双下肢抬高15~30°。

2、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血、补充血容量。

3、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高流量吸氧。

4、识别出血原因,尽快采取止血方案控制出血。

5、应用止血药物(如立止血、6-氨基乙酸、止血敏等)血管收缩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正肾素、异丙肾)强心利尿药物。

6、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7、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引流瓶时间段出血量、尿量,注意保暖。

8、进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9、必要时准备手术。

10、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程序】摆好体位——建立两组静脉通路——通畅气道、吸氧——判断出血原因、止血——观察病情——协助胸穿,插胸管——准备手术——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第2篇:外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演练目的:通过演练,提高医院急救队伍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急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

题目:失血性休克地点:岐山县妇幼保健院外科时间:2015年5月8 日总指挥:张志怀特邀人员:医务科主任:李磊护理部主任:王建红内科主任:赵博元麻醉科:杨泽群参加人员:李长娃、高荣、吴金博、赵勃、李睿栋、段毅、姜远征、张荣华、李蓉、张静、康春云演练内容:患者男,某-某,外伤致多处肋骨骨折,局部疼痛剧烈,咳嗽、深呼吸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气促、呼吸困难、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冰冷,脉搏细速,血压90/50mmhg。

由急诊科平车推入我科。

1、立即给予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双下肢抬高15~30°。

2、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血、补充血容量。

3、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高流量吸氧。

4、识别出血原因,尽快采取止血方案控制出血。

5、应用止血药物(如立止血、6-氨基乙酸、止血敏等)血管收缩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正肾素、异丙肾)强心利尿药物。

6、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7、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引流瓶时间段出血量、尿量,注意保暖。

8、进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9、必要时准备手术。

10、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程序】摆好体位——建立两组静脉通路——通畅气道、吸氧——判断出血原因、止血——观察病情——协助胸穿,插胸管——准备手术——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第3篇:妇产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妇产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应急预案】(一)立即通知医生的同时,给予抗休克处理,置患者头部抬高15°,下肢抬高20°。

(二)迅速扩容,选择9~16号针头快速进行静脉穿刺,若因失血多,血管瘪陷难穿刺者,配合医生立即行静脉切开术,保证液体的充分补充。

(三)氧气吸人,吸氧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和给氧效果。

氧流量调至2~4L/min。

(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0 ~30 min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认真观察患者意识改变,皮肤粘膜的颜色、温度、尿量的变化。

若脉搏、呼吸快而急促, 血压在12 kPa以下,躁动不安,尿量少,考虑液体量不足,此时应加快补液。

(五)积极主动协助医师做好后穹隆穿刺,尿试验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因误诊而延误病情。

(六)术前准备:抗休克的同时,必须及时做好术前准备,按剖腹探查术前准备对待,抽血送实验室急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备皮、配血、留置尿管等,尽快护送患者进手术室。

(七)严格查对制度,防止差错发生: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抢救人员明确分工,默契配合,应紧张而有序地执行各项医嘱与操作。

做好三查七对,所有抢救药品应经两人核对后方可执行,保留药瓶与安瓶,以备查对,从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八)心理护理:由于该病变化快,还需手术治疗,对手术有恐惧感,不知所措。

因此护士应耐心开导患者,说明抢救、治疗与手术对阻止内出血,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使患者坦然的接受手术治疗。

第4篇:失血性休克的护理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摘要】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危重急症,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将导致死亡。

本文对12例外科手术中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的护理总结分析,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症状,及时、准确、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紧密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术中应及时给病人止血,保持呼吸通畅,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给予强心剂和血管活性药物;术后加强各种生命指标的监测和护理,如意识状态,体温,呼吸,血压,必要的须进行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护理失血性休克是机体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为共同特征,并导致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各重要脏器技能代谢絮乱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为一危急的临床综合症[1]。

在外科手术中,大多因大血管破裂,肝脏、脾脏破裂出血引起,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将导致普遍性细胞功能损伤,生命重要脏器的功能丧失致机体死亡。

一般而言,失血性休克病人只要得到及时治疗,迅速恢复血容量,呼吸通畅的情况下,大多能够完全好转。

我院与近期抢救的12例病人经及时治疗和护理,最终全部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病因】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各型休克的共同规律。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

一、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此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①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压力降低;②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收缩较轻;③动静脉吻合支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小静脉。

引起微循环缺血的关键性变化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

不同类型的休克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时,心输出量减少和动脉血压降低可通过窦弓反射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在大多数内毒素性休克时,内毒素可直接剌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之发生强烈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对心血管系统的总的效应是使外周总阻力增高和心输出量增加。

但是不同器官血管的反应却有很大的差别。

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血管,由于具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

而且α受体又占有优势,因而在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红肌都发生收缩,其中由于微动脉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最强,因此它们收缩最为强烈。

结果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管的平均血压明显降低,只有少量血液经直捷通路和少数真毛细血管流入微静脉、小静脉,组织因而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

脑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少,α受体密度也低,口径可无明显变化。

冠状动脉虽然也有交感神经支配,也有α和β受体,但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却可通过心脏活动加强,代谢水平提高以致扩血管代谢产物特别是腺苷的增多而使冠状动脉扩张。

交感兴奋和血容量的减少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血管紧张素Ⅱ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包括对冠状动脉的收缩作用。

【临床症状】: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就会呈现休克综合病征。

心排出血量减少,尽管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依然下降。

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形成乳酸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

血流再分布,使脑和心供血能得到维持。

血管进一步收缩会招致细胞损害。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致使体液和蛋白丢失,加重低血容量。

最终将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肠道粘膜对失血性休克引起的来源于肠道的抗体的防御能力遭到损害,很可能就是肺炎和其他感染性并发症的重要发病机制次致死量的失血对内毒素的攻击具有交叉耐受的能力。

即次致死量的失血能对致死量内毒素的攻击产生保护作用。

【护理措施】2.1 止血失血是引起休克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应立即找出失血原因及部位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制止或减少大出血,如局部压迫,止血带止血,加压包扎等,一般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本组病例中对于表浅动脉出血特别是外伤引起的动脉出血我们迅速使用局部压迫,加压包扎止血;而对于手术中深动脉的破裂则应及时找到出血点,用止血钳或结扎止血;术中大面积渗血使用明胶海绵,淀粉海绵,止血粉等药物敷于出血面上,再用盐水纱布轻压片刻,即可得到很好的止血效果。

2.2 保持呼吸通畅休克病人都处于缺氧状态,保持呼吸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非常重要。

在护理过程中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取出口腔杂物。

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做深、慢呼吸及有效咳嗽,协助病人做双上肢运动促进肺的扩张改善缺氧状况,遵医嘱给予吸氧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每分钟6-8L的流量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

而严重呼吸困难者,如本组病例中一患者手术过程中因大量失血致使呼吸几乎中断,我们进行了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最后挽回病人的生命.2.3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开始纠正失血性休克时,补液一定眼迅速。

及时补充血容量的主要原因是有效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所致的器官功能性不可逆性损伤。

因此,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应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一般选用22号和18号留置针。

穿刺部位应选择血管粗,易穿刺,易固定的部位,如下肢的大隐静脉,上肢的头静脉,贵药静脉,正中静脉等大静脉,必要时颈静脉。

并同时建立中心静脉压的监测,这样既能快速扩容,又能了解血容量的补充情况,还可以监测心功能。

补充血容量时应遵守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输液速度可根据患者的血压、脉搏、每小时尿量随时调整,一般补液速度要快,一小时输液量可少于1000ml,重症休克时在20~30min内输入液体1500~2000ml。

补液时判断输液速度是否适宜的标准是: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心率下降,血压回升,呼吸频率可加快,尿量增加。

准备大量输血,输液及给予抢救药物。

输液,输血必要时加压输注,补充有效血容量。

在抢救的过程中应做到分秒必争。

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争取在最短的时间纠正休克,一旦休克得以纠正,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合适的输液速度,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2]。

2.4 强心在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中,病人因心脏回心血量不足造成心功能障碍,心率增快,心慌引起呼气困难。

因此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出现此症状应及时应用强心苷类药物,保证心脏正常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