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机构体制改革.doc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由于国有银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的核心作用,因此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也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深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并探讨其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
1.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概述在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金融业开始启动改革,目标是解放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鼓励竞争,加强监管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最具影响的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
银行业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信贷策略的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主要在信贷方面进行调整。
过去,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再加上存贷挂钩的制度,造成了很多资金流向低效企业,不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着重加强了对小微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支持,同时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以防止信贷资金的流失和风险的积累。
1.2 增加资本金为了更好地承担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资本金,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
由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当时的市场上本就处于相对垄断地位,为了更好地扩大深化改革的步伐,国家大力鼓励了商业银行吸纳社会资本,以加强银行的资本实力。
1.3 引入外资为了推进金融开放,中国开始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
形成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一起竞争,合作共赢”的局面。
通过引入外资,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并加速了银行业的转型。
2.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展过去几十年,中国不断推进着其金融体制改革,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中国12家商业银行为例,其中4家银行的股份已成功上市,而其他银行也都在积极推进上市的进程中。
在改革进展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获得外资和扩大跨境资本流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同时,也在逐步实施大型银行重组,以形成更加稳健、高效的金融体系。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革,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转型,到逐渐引入市场机制、深化改革,再到逐渐与国际接轨。
这些变革历程中,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以个人金融服务和企业金融服务为主的业务板块,同时不断探索新业务和新市场,拓展国际业务,实现了快速成长和发展。
1. 初期改革(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试水市场经济,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在人员流动、业务创新等方面开始着手改革。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1985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金融机构三个条例,对银行的法人地位、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同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外资商业银行等新型商业银行相继诞生,开始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
市场化改革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开始逐步推行市场化经营,加强财务管理,推进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引进外资,开展海外业务等,拓宽了融资来源,提高了竞争力。
3. 创新发展(200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个人信用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信用卡等,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向海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5年,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总额达到1.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对外经营收入增长迅速,并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此外,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传统业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数字金融业务,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突破。
总体来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引进外资、拓宽市场、扩大国际业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有银行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与国际接轨,金融创新有所突破,同时金融风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历程中经历了落后体制的深刻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并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关键技术与服务创新,同时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国有银行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趋势势必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繁荣。
国有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未来,国有银行将继续向着数字化转型迈进,尤其是在跨境支付、数字货币等领域,持续引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重要性、国有银行改革、落后体制、市场化改革、新发展模式、数字化转型、未来发展方向、关键技术、服务创新、全球化竞争。
1. 引言1.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重要职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重要的金融机构,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资金实力,在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稳定中具有重要责任。
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维护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的特殊责任,为经济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务和保障。
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良好运行对维护金融秩序和经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发展和变革将直接影响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有银行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银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和内部管理问题,国有银行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一直受到质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银行机构的竞争压力,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doc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在宏观上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质量。
而在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关键性因素之一。
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银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正日益突显,有些则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因此,研究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成功案例,对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一般泛指公司管理与激励约束的方法。
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差异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控制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
(一)两种模式的比较1.英美模式由于英国和美国的股市比较发达,银行的中小股东较多且高度分散、股市流动性强,银行资产结构中股市的地位举足轻重,因而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银行外部市场的力量和相应完善的立法及执法机制,强调银行财务数据的充分公开,增强透明度,禁止内部人交易,用股票市场监督经理活动。
2.德日模式德国和日本等控制导向型的公司治理则由于银行资本主要来自于占据支配地位的财团,因而更多地依靠债务约束和经营者的“团队精神”,以及法人股东在银行非正常状态下的控制力。
客观地说,上述两种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同的环境下均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各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且,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两种模式也在不断互动、不断融合,以进一步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英美模式中,机构投资者开始成为主导性的投资者,并且更为积极地参与公司事务,监督公司管理层。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机构体系改革的探讨
、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组 织 机 构 体 系 的 现 为 改 革 的 外 部 环 境 来 看 待 , 定 性 的 要 求 主 要 客 户 分 为 三 类 ,第 一 类 是 个 人 客 户 , 稳
状 分 析
导 致 了 自 身 的 改 革 相 对 滞 后 。 18 9 4年 开 他 们 的 地 区 性 特 征 是 由 市 场 经 济 发 达 程
具 中 国 国有 商业 银 行 的体 制 改 革 , 下 有 银 行 的 组 织 机 构 设 置 , 须 与 政 府 机 关 行 机 构 组 织 体 系 , 有 相 当 的 稳 定 性 。 而 时 必 在 国 已 经 成 了 中 国整 个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 头 的 设 置 和 国 有 工 商 企 业 对 银 行 服 务 的 需 且 , 干 部 管 理 方 式 甚 至 于 名 称 上 , 有 重 戏” 。仅 从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组 织 机 构 体 系 的 要 相 适 应 , 就 有 了 国 有 银 行 大 体 与政 府 商 业 银 行 的 管 理 人 员 级 别 也 与 政 府 官 员 这 现 状 来 看 , 国 际 化 大 商 业 银 行 之 间 就 存 行政 机 构 设 置 基 本 吻 合 的 组 织 机 构 体 系 , 级 别 具 有 通 约 性 , 一 步 强 化 了 银 行 组 织 与 进 在 着 相 当 大 的 差 距 。这 种 差 距 既 有 历 史 的 或 是 跟 踪 国 有 单 位 项 目建 设 的 银 行 机 构 机 构 体 系 的 政 府 机 构 色 彩 ,有 的 地 方 至 原 因 , 有 现 实 改 革 相 对 滞 后 的 原 因 。 如 设置 , 中 国 建 设 银 行 就 曾 有 过 不 少 专 门 今 还 将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分 支 机 构 纳 入 地 方 也 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三大战略选择doc29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三大战略选择doc29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政府提出银行业的开放时刻表而显得极为紧迫。
鉴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序选择是“先农村,后都市;先企业,后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整体战略规划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并未得到清晰的描画――细枝末节的具体改革每天都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进行,却不曾显现出明确的战略目标或战略走势。
这因此不是改革路径选择的错误,中国经济改革的庞大成功,说明如此的改革演进具有它充分的合理性,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更多地是表现出一种着急的情绪,而不是对既有改革顺序选择的否定。
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前些年来看,也难以明确其改革的战略目标或走势,瓜不熟蒂何落之?许多银行口号式的“改革战略定位”展现的,细想下来,是我们当今那个世界几近找不到体会支持的理想模式,其精神鼓舞的作用大大高于改革筹划的意义。
现在情形不同,历史让我们到了一个必须审时度势地来看待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战略选择的时刻,从大处着眼来分析局势,酌定战略,除陈布新,并具体化到改革的措施之中,已刻不容缓。
一、在产权与税收之间的战略选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第一大战略选择,定位于“产权与税收”之间的选择,表面上看是令人费解的,它意味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出资方”国家主体(由一届一届政府来代表),要在拥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与获得源自于商业银行的税收量方面有取有舍。
那么,商业银行的产权与商业银行带来的税收两者之间难道具有某种对立性,从而必须做出两之择一的决策?从时下的格局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与提供的税收量之间,确实存在着现实的对立性。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尽管从账面上看,近年盈利者多,也向国家上交了数量许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但作为国家独资的银行,一方面,资本金严峻不足,资本充足率较低,远未达到国际同行的标准;另一方面,不良资产的状况仍旧令人担忧,除建设银行之外,其余三家国有银行按五级分类运算的不良率都在20%之上(建设银行2002年3月底公布的不良率为18.14%),各家银行总计超过万亿元的不良资产最终的缺失部分,还必须由国家来承担。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了国家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从传统银行向现代金融机构的转变,逐步实现了规模扩大、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一、变革历程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中国的银行业处于全国一元化管理的状态,银行的业务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主要进行存贷款业务,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改革,开始向现代银行制度转型,引入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例如利率市场化、分行制度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市场化改革: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完善了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推进了资本市场化进程。
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国际化业务,与国际知名银行开展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商业成就。
3. 加入WTO后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标志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了全球金融市场。
在加入WTO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为此,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例如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等。
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4. 跨境并购与国际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跨境并购与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通过与国际知名银行的合作,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经营经验和先进技术,也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了众多分支机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金融机构。
二、发展趋势1. 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变革历程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出发,探讨其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变革历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政策调整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承担的是政策性金融和计划经济服务的职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步面向市场经济进行调整,并引入了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制度安排。
2. 体制改革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了股份制改革,赋予了银行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和市场竞争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还通过境内外上市、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提升了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3. 风险管理阶段: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速推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面临着风险管理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加强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变革历程表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风险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提升了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参与主体。
二、发展趋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布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通过推动跨国并购、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发行国际债券等方式,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现了全球化布局,提升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
2. 创新金融产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正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新型金融业务已成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为便捷、安全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论文股份制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问题研究——以民生银行为例1.引言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金融业也取得了快速、长足的发展。
然而国外大银行的进入,以及国内各银行更加激烈的竞争,使得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绩效的增长越来越困难。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在我国,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势在必行,更加剧了国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
银行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混业化的方向发展。
90年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和业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今时今日的情况,通过业绩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及业务经营状况的困难程度的增加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此,各家银行都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改变和创新来降低这些不利影响。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改变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完善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为了适应这些发展变化的情况,各个银行都在尝试着创新,并且立足于自己本身的优势(比如国有银行利用其规模上的优势,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利用其地区优势)广泛发展业务来努力提高自己银行的业绩,通过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已经明确了告诉我们,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经营业务的完善,产品的创新,综合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银行不光是为了本身的经营业绩,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银行业到了做出一些举措的时候了,这样既能保证国内经济不受国外大银行的侵扰,同时也能使银行业和国家和谐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着当前激烈的竞争情况,对于规模庞大、体制不完善以及有着各种各样问题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找到改革的新途径十分必要,所以各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尝试着改革,完善自己的经营,提高业绩。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商业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改革和提升。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需要解决的是风险管理问题。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风险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贷款的风险评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改进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还需要着重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
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变化,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升金融科技的创新能力,发展数字化银行业务,满足客户对于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的需求。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小微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信用不足、融资难等问题,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的支持。
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和更加优惠的融资条件,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还需要拓宽经营范围,加强国际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国际业务的拓展,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跨境支付、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推进,为国家的金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还需要加强监管和治理。
监管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监管规则的遵守,提高自身的合规性。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对内部治理的重视,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商业银行能够科学、规范地运作。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拓宽经营范围以及加强监管和治理,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动整个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研究【摘要】一个成功的商业银行主要归因于一个高效率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提高银行运营效率、塑造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存在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变革提出现实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民生银行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基本特征就是完善的公司治理,而组织结构是一个完善公司治理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改革现状自2006年4月,银监会发布《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后,为国有大型银行改革方向给予了更明确的肯定和更积极的引导,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客户需求,逐步实行以产品单元、业务线为流程的事业部管理制度,因此银行事业部改革成为国有大型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基本取向。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组织结构是职能式结构,即在总分行的前提下按照职能来划分部门,总行只进行业务指导。
这种组织结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了我国银行业的良性发展。
职能式组织结构最大优势是有利于总行的统一领导管理,但也过于集权。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加剧,这种组织结构产生职责不明确,协调难度大,执行效率低等劣势严重阻碍了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大部分银行开始采取行动来改善这种情况。
2005年以来,工商银行就开始完善公司治理,其中组织结构变革是其重要部分,从厦门的扁平化改革到现在不断推广,一直在探索中前进。
交通银行按前、中、后台分离制约和部门职责服从业务流程的原则,形成了三大类九个业务板块的总体业务框架,推进了后台业务的集中处理,财务、风险和审计板块的垂直管理。
2006年建设银行实现了内部审计体系的垂直独立,并构建了风险管理人员体系,同时在部分一级分行进行事业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中国银行也逐步强化业务条线的垂直管理模式,总行层面将银行业务划分为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和运营服务。
随着改革探索,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都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组织结构改革也相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如分支行因业务重合度较高存在利益冲突,后台信息科技系统的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组织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组织制度一、组织架构1.总行层级:董事会、监事会、行长办公室、各部门(包括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
2.分支机构层级:分支行、支行、网点。
3.业务部门:个人银行部、企业银行部、资产管理部等。
4.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等。
二、管理制度1.决策机制:采取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大事由董事会决策,日常经营管理由行长负责。
2.内控制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实施风险评估和内控检查,确保业务合规和风险可控。
3.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审批权限进行审批,确保各项业务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政策要求。
4.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反公司规定的员工实施处罚。
三、人力资源管理1.招聘与培训: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招聘,对新员工进行全面培训,包括业务培训和职业素养培训。
2.绩效考核:采用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根据绩效结果进行激励或处罚。
3.薪酬福利:根据市场行情和员工表现制定薪酬标准,同时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如五险一金、带薪年假等。
四、风险管理1.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并采取措施控制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管理:建立市场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波动。
3.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流动性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资金安全流通。
4.操作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操作规范,防范人为失误和恶意行为带来的损失。
五、服务质量1.客户服务:建立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优质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并针对客户需求不断改进服务水平。
2.投诉处理: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护客户隐私和银行机密。
六、社会责任1.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推广绿色金融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2.公益慈善: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回馈社会,提升企业形象。
3.员工关怀:关注员工福利和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专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介绍
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及市场份额
口径 详细 内容 资产 工行 农行 建行 中行 合计 占比 52530 35570 39089 35192 162381 57% 境内外(亿元) 资产负债 负债 50801 34739 36984 33331 155854 56% 存款 45656 29982 31541 29620 136799 61% 境内外(亿元) 存贷款 贷款 33836 22766 21556 21202 68908 56% 03年 1730 831 1864 1861 6389 60% 境内外(亿元) 所有者权益 同比 -153 26 -333 792 332 3.33%
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大银行 相比存在的差距
(一)公司治理方面的差距 (二)资产质量方面的差距 (三)资本充足方面差距 (四)人均利润方面差距 (五)工作方式的差别
(一)公司治理方面的差距
•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单一,导致银行效率低 下 • 国有独资、垄断、准财政行为、政府干预、官 本位激励,按行政区设分支机构。工行和农行 没有法人治理结构,尽管中建两行已经通过股 份制改革,根据《公司法》和《商业银行内部 控制指引》的要求,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治 理的组织框架,但在股东所有权的行使、董事 会效率评价和责任追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两行的董事会没有权利任免行长(董事长和行 长都由中组部任命)
(三)标本兼治的考虑
• 此次改革一开始就确立了标本兼治的 改革思路,在财务重组的同时,专门 下发了《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 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确立 了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十个方面的内容, 并确立了三大类七项考核指标,按季 对两家试点银行实行严格考核,确保 公司治理改革取得实效。
(四)符合中国国情的考虑
• 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充实银行资 本金,是财务重组的重要任务。 财务重组包括银行内部的自身重 组和国家给予其的财务支持,国 家注资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 组的重要方式,即运用国家资金 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重组改制。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成果国会1401 马睿阳1403080209一、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以产品分配为主的计划体制,国家财政实行统收统支。
相应的中国的银行体系也是与计划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大一统”的管理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已计划为中心,物随计划走,钱随物资流。
银行只是被动的资金提供者或分配者,是指令性计划或行政的附属产物。
1979年3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为了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的需要,国家恢复建立了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营业所划归农业银行领导。
1982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中国银行地位问题的通知》指出,中国银行是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外汇专业银行。
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成为一家独立的银行。
198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同时决定设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转入城市,国营企业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大锅饭和铁交椅,由机关式管理方式向企业化管理方式过渡、推动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
1986年以后,中国金融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金融市场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银行体系也在积极探索打破国有专业银行的垄断,向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发展。
位次国家决定建立一批新型小规模真正的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同时,城市信用合作社建立发展,又有许多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财务公司以及大量的信托投资公司成立。
商业银行内部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商业银行内部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内部机构改革成为提升竞争力和适应新环境的必然选择。
本方案旨在通过全面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和调整机构运营模式,提高机构的协同效能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二、改革过程1. 制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商业银行应根据内部机构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详细的改革路线图,并确定改革的时间表,确保改革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2. 内部机构评估与调整:商业银行应对现有内部机构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存在问题的机构,并对其进行调整或合并。
同时,对于已经运营良好的机构,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其运营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3. 设立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应设立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政策,确保银行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和风险可控。
4. 强化客户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应加强客户服务机构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同时,可以引入数字化技术,提供在线服务和智能化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5.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商业银行应加强各内部机构间的沟通与协作,强化跨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机构间的协同效能。
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建立工作组等方式来推动各机构间的合作。
6. 建立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采用绩效考核、奖励制度等方式,对优秀的机构和个人给予肯定和奖励。
三、成果评估与调整1. 成果评估:商业银行应定期评估内部机构改革的成果,了解改革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调整与改进:商业银行根据成果评估的结果,对改革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进一步提升内部机构的效能和竞争力。
四、注意事项1. 与员工沟通:在实施改革方案前,商业银行应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改革的目标和意义,确保员工对改革方案有清晰的认识。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作为金融中介,连接着资金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而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则是决定其运行效率、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类型1、单一银行制单一银行制是指商业银行不设立或不能设立分支机构,各自独立地开展业务。
这种制度在美国较为常见。
其优点在于能有效地限制银行间的兼并和垄断,减缓银行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
同时,由于每家银行都独立决策,对本地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能做出更迅速和灵活的反应。
然而,单一银行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由于规模较小,其业务拓展和风险分散能力有限,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在金融创新和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2、总分行制总分行制是指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总行之下设立分支机构从事银行业务。
这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组织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总行对分支机构拥有集中统一的管理权力,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业务的协同发展。
通过在不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银行可以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市场份额,增强资金筹集和运用的能力。
同时,总分行制有利于银行分散风险,实现规模经济。
但总分行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层次较多,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和决策效率降低,而且容易出现总行对分支机构过度控制或监管不力的情况。
3、银行控股公司制银行控股公司制是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
在这种制度下,银行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对多家银行的控制和管理。
其优点在于可以突破地域和业务限制,实现多元化经营,降低单一银行的风险。
同时,控股公司可以利用其资源和管理优势,对旗下银行进行整合和优化。
然而,银行控股公司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关联交易风险、内部利益冲突等。
4、连锁银行制连锁银行制是指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控制这些银行。
这种制度下,各银行在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但在业务经营上受到控制者的影响。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从最初的国家垄断性质到逐渐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变革历程1978年-1993年:股份制银行试点与设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受到改革的影响逐渐改变了经营模式。
1979年,第一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立,标志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的试点。
此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也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革,逐步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1994年-2003年: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1994年,国家对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分立,使商业银行的管理权和决策权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
与此国有商业银行也面临了市场化竞争的压力,需要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2004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相继在香港和上海上市。
上市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吸引了外资,提升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水平。
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内部改革力度,加强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014年至今:改革深化与金融创新当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依然在不断推进中。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开放,提高了自身的风险防范和综合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还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打造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二、发展趋势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做好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工作。
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业务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测的能力。
2. 推进资本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应资本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加强股权管理,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股东权益和股权回报率。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改革与优化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改革与优化
在当今世界,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是金融服务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从面向传统的民间信贷向面向信息化经济的多元金融服务发展,它们面临着重新组织结构、调整管理者和实现改革与优化的挑战。
本文旨在阐述如何通过
改革与优化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来满足新形势下金融服务市场的需求。
组织结构改革与优化应包括人员编制、分工合作、职能定位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调整人员编制,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渠道的变化,加大流动员工的招聘比例,丰富银行的员工结构,增强经营管理效率。
其次,合作团队的建立可以加强流程的管
理和idear的表达,以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改革三级管理体系可以在做出更好的
决策,提高调整及实施速度,实现更高的服务率;重新定位职能可以使银行业务职能及管
理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及技术变化,增强服务灵活性。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通过改革与优化其管理体制来确保组织能够稳定发展。
首先,
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提高运营的效率。
其次,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加强办公环境的科学化管理,提高技术力量。
最后,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
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职责的管理。
总之,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组织结构改革与优化的机遇,减少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复
杂性,以追求更好的客户服务,改善经营业绩,并有效实现节省成本的目标。
在金融机构
改革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其服务的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推进变革,实现更
上一层楼的金融服务管理。
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
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加速,商业银行事业部的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了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商业银行事业部制度体系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骨干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事业部制度改革是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协调银行的各项业务、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和推进整体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商业银行事业部制的基础及其演化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是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投融资业务或其它职能部门为基础,配合其他后勤职能部门以及中层行领导、支行、分支机构等向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制度安排。
商业银行事业部制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增加企业参与银行业务、提高经营效益和缩小公司与银行之间的距离等。
随着经济科技化和市场竞争的加速,商业银行事业部制度已经演化为多层次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
现代商业银行事业部系统一般由总行事业部、支行事业部和客户事业部等不同层次的行政机构组成,并配合内勤服务部门和专业的客户服务人员,形成了适应不同客户需求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事业部从最初的补充金融服务的角色,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和市场竞争力量;同时,银行事业部制的改革也逐渐深入到事业部的职能、管理模式等方面。
二、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提高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商业银行事业部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 建立市场化的事业部评价机制为了更好地调动事业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市场化的事业部评价机制。
这种评价机制既可以从客户的满意度、事业部业务的发展速度、事业部贡献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为事业部提供一定的鼓励及其他激励措施,以增强事业部员工的发展动力和工作热情。
2. 建立多元化的事业部职能体系为了更好地满足不断增多的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事业部职能体系。
这种体系既可以有专业的信贷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投资银行部门等,也可以有客户服务、销售咨询和信息技术等后勤职能部门,以便形成更加全面和完善的服务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机构体制改革
从理论上说,金融机构的设置原则是当地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和发育水平提出的要求,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同行政区的设置却是一致的,即有一级政府,相应设置一级金融机构,这种设置首先使国有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受政府行政和经济双重职能的影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我国,评价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评价地方政府的主要指标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这就使地方政府的经济扩张冲动尤为突出,国有企业往往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而商业银行的利益在于自身盈利的最大化,其盈亏与地方政府无关,当两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出现冲突时,地方政府维护自身的利益就成为当然。
其次,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得不对西部地区不多的业务量进行无序竞争,在丧失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丧失了区域经济效益,在竞争的压力下,各金融机构展开储蓄大战,不但增加了营业成本,而且有限资金在各金融机构的分散经营下,难以发挥应有的规模效益。
再次,在总行制订的政策面向全国的情况下使各级分行在适应当地经济状况开展业务时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严格按照总行的政策,许多新的业务将难以开展,在目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将直接威胁其生存;如果不按总行的政策,通过各种变通的方式进行操作,又与加强内控,防范风险的原则相违背。
应该说,在我国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这种机构设置有
其必然性,也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这种制度设计与新体制的不相适应逐步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的改革就在所难免。
机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国有商业银行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直属分行按经济区划设置,二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也应按经济区划设置。
这种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银行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而增大的区域不平衡又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一般来说,一定的经济水平要求一定的金融水平与之相适应,并要求一定的金融政策与之相匹配,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经济区划行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减员增效。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职员队伍不但增加了成本支出,而且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并容易产生各种攀比、扯皮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减员增效势在必行。
但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使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在保持如此众多分支机构的情况下的大量减员是很难实现的,一条重要的渠道就是精简分支机构,对业务量达不
到一定要求的分支机构进行撤并,机构的撤并必然伴随着人员的精简。
(3)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
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各经济区划行制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寻找并发展本地区的效益增长点。
另外,对归入撤并行列的二级分行,其撤并所导致的收益的减少一般小于其成本的减少,这将直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4)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金融政策,不同的金融政策具有不同的金融风险,需要不同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经济区划行采取适合本行业务特点的防范风险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
(5)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
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干涉,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按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地位进行改革。
(6)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的配合。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已经完成了机构改革,实现了按经济区划设置机构的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应改革有利于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职能的行使。
应注意的问题
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制度设计,这种制度设计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有商业
银行与此相配套的改革措施,具体来说,
(1)改变“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赋予各经济区划分行更大的制订政策的权限,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创新金融业务,总行制订的应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政策。
(2)总行上收某些大型或特大型、跨省或跨国集团公司的贷款审查审批权,同时下放中小企业的审批权限。
总行和分行的业务定位为:总行主要负责批发业务,分行主要负责零售业务(主要指对一些中小企业的贷款和金融服务)。
(3)以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作为区划分行的主要考核指标,以此约束区划分行在制定本区划政策时有可能增加的风险。
(4)总行政策的制定和操作手段的实施要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各地区有平等的参与权和表达权,以体现不同区划的利益,总行的某些政策应允许各区划分行有决定是否执行的权利。
(5)制订差别性的区划政策,体现不同区划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如何降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总行的贷款利率,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拆借利率,降低同等级企业在不发达地区的贷款浮动幅度等。
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是一项涉及面相当广泛的改革,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一级分行的设置。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有自己的特点,在一级分行的设置方面应根据各行的特点,由各行自主决定,其设置地点可以和人民银行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基本原则是应将
金融业务基本趋同的地区划为一个区划行,以利于业务的管理。
2、二级分行的设置。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二级分行所在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和该行二级分行在当地金融业务中所占的份额来确定是否设置二级分行,现在撤并的地区也可以根据以后的实际需要重新设置,基本原则应遵循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规律,即设置二级分行所带来的收益应大于设置后所增加的成本。
3、二级分行撤并后部分地区金融业务空白的弥补。
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可能要从某些地区全部撤并,从而形成了这些地区金融业务的空白,其弥补方式可考虑将原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改组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一方面使国有商业银行收缩了战线,发挥其优势,集中精力从事大中城市金融业务的开拓,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当地公有或非公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原分支机构的设施、设备和人员,减轻精简人员的就业压力。
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采取股份制,建立严格的利益约束机制,必须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管,严格控制金融风险。
4、二级分行撤并后原资产负债的处理。
原则上讲,各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在撤并后,应将其资产和负债全部交给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但考虑到被撤并的分支机构一般资产质量较差,而且相当不良资产都是由于历史性原因产生的,中小金融机构抗风险的能力不强等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应在撤并时承担呆滞呆账或可疑类以下贷款,以利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对承担的不良
贷款,可以通过以后年度的盈利核销,国家也应该给予一定额度,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