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提升】专题05《 梦游天姥吟留别》提升训练(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巩固★
一、(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各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
2.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
3.“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写梦中所见的洞天仙境景象,那么诗人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象?
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中“惟”“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1)首先以“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2)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山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入云,五岳、赤城相形见绌,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种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世界。
2.(1)从现实到梦境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既写出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语,承上;“飞度镜湖”这一神来之笔突出梦境,从而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
(2)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禁不住长嗟短叹。
3.(1)诗人通过超越尘俗的想象,以奇谲瑰丽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神奇壮丽的洞天仙境。
(2)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世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4.(1)“惟”“失”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样,包含着诗人的失意与深沉的感慨以及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2)一方面,这两句诗反映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领会诗歌内容,在理解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看句间关系和段落联系,篇章结构的技巧主要包括照应、铺垫、过渡、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写其他山川是为了写天姥山的。分析时,要联系写“瀛洲、五岳”等山川的内容,找出其特点,与天姥山进行比对,看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天姥山的哪些特点。如文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联系下文“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是以瀛洲的难求对照衬托出天姥山的“或可睹”;文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本身就高,但面对天姥山却要拜倒在脚下,这是用的夸张和衬托手法,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找到内容与内容的联系,有针对性地作答。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如何”看的是写作方式和技巧。文章开头交代天姥山特点,第二段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开头,“因之”,照应上文,写出梦之所源,引入对“梦境”的描写,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写的是梦之所向。从现实到梦境是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承接前文的神游天上仙境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表明诗人在惊悸中返回现实,面对现实,诗人禁不住长嗟短叹。由梦境到现实,是用“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过渡句来写的。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全诗分析,找出诗歌意象,并体会意象含义,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语言要注意风格和用词特点。题干提示说,“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写梦中所见的洞天仙境景象,要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具有的特点,要结合意象考虑。作者笔下的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世界。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之所以写这些景象,是为了描绘洞天仙境的神奇壮丽,并与现实的丑恶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表现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关键词含义,并分析句子在文中的具体的表达作用和效果。“惟”是“只有”的意思,“惟觉时之枕席”意思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有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将“惟”“失”与后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联系看,也包含着诗人的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李白在政治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但是也有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的认识,人生态度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二、(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问题。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