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浅析“三孔”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孔”景区体现的儒家文化思想
——2014-2015年第二学期泰安实习
姓名:王硕
班级:2012地理科学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学号:20121240011008
浅析“三孔”景区体现的儒家文化思想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其中“三孔”便是指孔庙、孔府、孔林。每一位到此的游人无不都是因敬仰孔子而亲身体会了解学习儒家文化发展历程的。在游览三孔时,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文化处处可见,在此只针对其中几处作以下赏析。
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地点:孔府内宅门的内壁画
内宅门的内壁上画着一个形似麒麟的动物,叫“贪”,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麒麟周围画有八仙的宝物,能吞下金银财宝,寓为连八仙的宝物都吃掉了,还要去吃太阳。据说当年“衍圣公”出门时,都要驻足观看此画,并有人喊“过贪门”,以戒要清正廉洁,不要贪脏枉法。
在人生目的方面,儒家思想是功利的,儒家思想把人生的目标放在现世,追求现世的成功,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儒家学说实际上是功利的积极鼓吹者,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能发财,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但儒家思想并非主张放纵人欲的发展,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就是追求富贵不得损害社会秩序。
2、尊师重教
地点:孔庙杏坛
宋代以前孔庙内并没有杏坛。现杏坛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扩建,位置后移。为纪念孔子讲学,
在原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即筑一个土台,周围植杏树,名曰“杏坛”。金代在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建。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最早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习书,孔子弦歌鼓琴”。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地点:孔庙弘道门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将是前途无量。
(孔子认为,人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能主动地、逐渐地认识原来未被人知的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是之谓“人能弘道”;而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原理是无意识的客观存在,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它只是被动的被感知,被感知得多少,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的程度,是之谓“非道弘人”。)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反映了他的人本思想,具有唯物辩证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