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及教学基本原理
高中化学概念课教案
高中化学概念课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概念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培
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教学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化学实验与理论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以举例的方式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属于
化学?
二、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15分钟)
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2. 物质、元素、化合物的概念
3.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时,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的
过程。
4. 化学实验与化学理论的联系:化学实验是验证化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实验结果可以帮助
我们探索化学的奥秘。
三、示范实验(15分钟)
教师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化学反应的过程,加深他们对化学实验与
理论的认识。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化学实验与化学理论的联系,交流彼此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
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反馈: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材料:化学实验器材、化学试剂、PPT课件
教学方式:导入引入、讲解结合、示范实验、小组讨论、课堂总结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化学
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化学知识,参加校内外化学比赛,深化对化学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能量转化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将介绍九年级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物质是人类感官可以察觉的一切实体,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更小的质点,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2.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是物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3.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成分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4.反应: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物理反应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可逆变化。
5.分子与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原子紧密结合而成的单个化学实体。
离子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化学实体,在化学反应中可以交换电子。
二、化学基本原理:1.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它指出在封闭体系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即化学反应是在质量守恒的条件下进行的。
2.原子价与化合价:原子价是元素原子中外层电子数目的一种表示方法,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学定价,它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带电价数目的表示。
3.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力,它用于保持化合物的稳定形态。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4.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摩尔数之比。
相对分子质量是一种无量纲的物理量,它用来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质量。
5.负离子与正离子:负离子是指带负电荷的离子,它是通过失去电子而形成的。
正离子是指带正电荷的离子,它是通过获得电子而形成的。
6.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照一定的物质比例进行反应,生成盐和水。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探索了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化学键、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等方面。
一、原子结构在化学中,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则是中性的。
而绕核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而运动,具有负电荷。
原子的核外壳层中的电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涉及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和电荷的重新分配。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化学反应等多种类型。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用化学式和反应条件表示物质的变化过程。
三、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的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两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而连接在一起,形成分子化合物。
离子键是由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而形成的键,通常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
金属键则是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键,共享电子形成“电子海”。
四、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组成保持稳定的状态。
化学平衡可以利用平衡常数来描述。
平衡常数(K)是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不变。
当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的速率相等。
五、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
常见的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可以用速率方程表示。
反应机理则描述了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分子碰撞和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六、应用与发展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活中,化学帮助我们理解食物的成分、药物的治疗原理以及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等。
在工业领域,化学用于合成新材料、研发新药物、改善生产工艺等。
此外,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上,化学的应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的原因: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①原子的种类(即元素种类)
②原子的数目
保持不变
如: Na , Mg , Al 。 2.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或
等于4个。 如:C,P,Cl ,O。 3.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是2或8个。 如:He, Ne, Ar。
注意: ①不要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一定是金属 原子。
②不要认为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 体原子。
(4) Na+、Mg2+、Al3+、O2-、F-、OH- 、NH4+等离子 的核外电子数都是十个。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带电的原子是离子,带电的原子团也是离子。 常见的原子团都是离子。 SO42-、 CO32-、 NO3-、 OH-、 PO43-
NH4+、 MnO4-、 MnO42-、 ClO3- 、 HCO3-
宏观
意义 ②表示了这种物质的组成;(即由什么元素组成);
③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一个该物质的分子;
微观 意义
④ 还能表示分子的结构(由几个什么原子构成).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三. 离子符号 表示离子的符号。 书写方法是: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注明电荷数。 如: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铜离子:Cu2+, 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铝离子:Al3+ 硫酸根离子:SO42- ,碳酸根离子:CO32- 。 如要表示若干个某离子,就在离子符号的前面注明 相应的阿拉伯数字。 如:三个镁离子:3 Mg2+ ,五个铜离子:5Cu2+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物质的组成、分类和变化注意: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因⽽⾦属不是电解质。
CuSO 4是电解质,不能说CuSO 4溶液是电解质,因其是混合物。
(⼀).物质的分类1.胶体同其他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的直径是:1与100nm 之间为胶体。
丁达尔效应只是胶体的性质和鉴别其他分散系的⽅法。
2..混合物实例:⽯油汽油煤⽔玻璃玻璃⽔泥漂⽩粉氯⽔盐酸聚⼄烯聚氯⼄烯淀粉油脂碱⽯灰⽔煤⽓3.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酸、碱、⼤多数盐是电解质。
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碱 NaOH 、KOH 、Ca (OH )2、Ba (OH )2 盐 NaCl 、K SO 4 弱酸 H 2CO 3、H 2SO 3、H 3PO 4、H 2S 、HClO 、CH 3COOH 、弱碱 NH 3· H 2O 、不可溶的碱如Cu (OH )2、Fe (OH )3⼆、各类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会熟练判断⼀个反应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中的哪⼀种。
1、置换反应要遵循两⼤“活动性顺序”:①⾦属活动性顺序:K Ba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属的还原性:强弱离⼦的氧化性: K +弱 Fe 2+ 强Ag +、Fe 3+②⾮⾦属活动性顺序: F O Cl Br I S⾮⾦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即:F 2>O 2>Cl 2>Br 2>I 2>S离⼦的还原性:弱强,即:F —2、复分解反应要掌握能否发⽣的条件:沉淀,⽓体,⽔或其他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会根据有⽆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升价—失e ——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发⽣氧化反应(被氧化)—变为氧化产物降价74—得e ——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发⽣还原反应(被还原)—变为还原产物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既作氧化剂⼜作还原剂的有:S 、SO 3、HSO 3、H 2SO 3、SO 2、NO 2、Fe 及含-CHO 的有机物▲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标价态、列变化、求总数、定系数、后检查⼀标出有变的元素化合价;⼆列出化合价升降变化三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公倍数,使化合价升⾼和降低的数⽬相等;四定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五平:观察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六查:检查是否原⼦守恒、电荷守恒(通常通过检查氧元素的原⼦数),画上等号。
如何认识化学大概念及其教学
如何认识化学大概念及其教学如何认识化学大概念及其教学化学大概念是化学教学中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的本质,保证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识别化学大概念、理解它们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识别化学大概念在化学学习的早期阶段,学生需要通过积极探索、实验、测量等方式来识别化学大概念。
化学大概念包括原子、元素、化合物、分子、化学键等。
这些基本概念是建立化学本质认识和提高化学素养的必要条件。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比例定律、化学反应类型等进行概念的识别和应用。
二、理解化学大概念的关系化学大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和逻辑关系。
学生需要熟悉这些关系,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关联。
比如,元素就是由同种原子组成,而分子则是由不同原子组成。
化合物可以看成是由元素组成的,而化合物的化学键通常是由分子中的原子结合形成的。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化学大概念教学在进行化学大概念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逐步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化学概念网络,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化学大概念教学应该以互动性、实验性为主线,既不能过度强调概念的抽象性,也不能削弱它们的科学内涵。
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图片、视频、实验现场以及丰富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作业、讨论、同辈互助等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化学大概念及其教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应该从识别化学大概念、理解它们的关系和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三个方面加强涉及化学大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核心的化学概念知识及教学
激活学生已有认识, 通过学生的大胆 猜想、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参与概念理 论观点的建立,在探究体验中建构概念, 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未知的概念有机 结合起来。
例如:
建立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分析 他们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元 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
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已知的酸碱 盐溶液具有导电性、阴阳离子形成的知 识,让学生发现、分析问题,建立起新 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从熟悉的反应入手, 发现存在的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新概念。
在学习硫酸铜溶液之பைடு நூலகம்看到的只是蓝色
溶液,学习之后,能“看”到 Cu 和 SO42 ,认识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物质的 性质,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 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脱离了化学方程 式的束缚,用离子反应的观点分析问题。
2
例如: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对物质的组成 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定性到定量层次, 将宏观的质量、体积、浓度与微观的微 粒个数之间建立联系和定量关系。
③发挥概念知识的认识功能
高中课程将概念知识放在“常见无机物 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旨在发挥概念知 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例如:
分类和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对研究物 质性质有指导作用,物质的类型,与 物质间的反应,物质中元素化合价与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为新物质性 质预测提供思路。
例如: 在电解质与电离、离子反应的概念知识 指导下,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 中的存在状态和行为。认识物质在水溶 液中的反应实质。
例如:
“物质的分类”一节,大部分学生会把探究目 标定位在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关系上,很少会 意识到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意义何在。 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体现元素与物质的 关系,体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使知识观念 化,整体化。 有了观念的形成,在学“氧化剂和还原剂”一 节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 探究活动中,以铁及化合物为例,运用氧化还 原理论探究氧化性和还原性。而不是就事论事, 能在变化多端的反应中悟出规律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构
实施“观念建构” 教学的本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倡导观念建构的教 学,就是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 整体,把握本质,不要过分注重细节, 要超越具体事实,引领学生从本质上 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 要在整体中去把握和认识部分。
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以观念统领知识教学(在整体中 传授部分) 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合 (驱动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和反思 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观念教学提升了我的教学观念
我深深的感受到,成功的落实化学基本 观念教学不是空话连篇,空中楼阁,它 是在原来教学的基础上,站得更高一层,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形式、 以引发思维为过程,在教师引领之下, 通过化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自觉建构化 学观念。 —— 泰安六中 韩荣伟
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对具体知 识本身的追求,从传授事实、掌 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 念,即要从“知识为本”的教学 转向“观念建构”的教学。
观念建构教学与知识本位教学的区别
前者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强调化学基本观念的形 成,而后者通过讲授化学事实性知识,强调化学 知识的系统学习; 前者注重知识与核心概念的认知过程,后者注重 准确记忆知识与概念; 前者强调概念间的联系和知识迁移,后者强调知 识的熟练度和准确度; 前者用观念去统领知识的学习,达到对化学科学 整体、本质、特征的认识,后者强调是对大量具 体事实知识的学习,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Fra bibliotek变化观
化学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通过化学反应人们可以获得或消除物质, 可以储存或释放能量
《化学教案》word版
《化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针对高中化学课程,涵盖了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应用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2 原子和分子1.3 离子和化合价1.4 化学方程式第二章:元素周期律2.1 元素周期表2.2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3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2.4 过渡元素第三章:化学反应3.1 化学反应类型3.2 化学平衡3.3 氧化还原反应3.4 酸碱反应第四章:实验技能4.1 实验基本操作4.2 常见仪器的使用4.3 实验安全与事故处理4.4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第五章:化学与生活5.1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5.2 化学与健康5.3 化学与环境5.4 化学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利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化学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验技能。
4. 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2. 课件: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化学知识3. 实验器材:实验室设备和学生实验套装4. 网络资源: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视频、论文等5. 练习题库: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的练习题和模拟试题七、教学进度安排本章内容预计授课时间为2周,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天:1.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第二天:1.2 原子和分子第三天:1.3 离子和化合价第四天:1.4 化学方程式第五天:复习并进行章节测试八、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课件,生动形象地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内容分类
初中化学教案内容分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2.常见化学实验:溶解、沉淀、气体生成、反应放热等实验。
3.化学的基本原理: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等。
4.化学实验设计:初步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
三、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教师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3.实验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5.问题解答:教师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内容。
3.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准确度。
4.考试成绩: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和成绩。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2.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和规划。
3.家长反思: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和支持。
六、教学延伸
1.参加化学实验比赛。
2.进行化学实验项目研究。
3.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学企业。
4.开展化学实验活动。
高中化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高三化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材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的基础,是从大量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化学现象的本质,它对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能否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注意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体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 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 以白磷、红磷为例,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 化学用语(1)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 理解化合价的涵义。
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 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 理解质量守衡定律的涵义。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3.化学中常用计量(1) 理解原子量、分子量的涵义。
(2) 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
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1) 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2) 理解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5. 溶液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涵义。
(1) 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形成过程,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2)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3) 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单位
克
是比值,无单位
计算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水、二氧化碳
三、化学用语
1、化合价和离子符号
项目
价标符号
离子符号
意义
表示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表示某种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写法
化合价的正、负在前,数字在后:
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方
举例
+2 –1 +1-2
MgCl2H2O
Mg2+Cl-H+O2-
四、溶液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1、分子和原子
项目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
相似点
1、质量、体积都很小
2、都是在不断运动的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各异: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原子性质各异
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项目
混合物
纯净物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的性质
由一种物质组成
区别
1、多种物质
2、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1、一种物质
2、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一种分子构成
3、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第一章复习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催化剂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和自然 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爆炸,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化学符号的含义,正确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的书写 化学式的应用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符号的含义 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五、溶液
溶液、溶质、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 溶液的导电性 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固体溶解度曲线 常见的结晶水合物 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过滤、结晶等 风化 、潮解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PH---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 联系 离子的含义,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团的概念 元素的含义,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混合物、纯净物 酸、碱、盐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二、物质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 外电子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Cl、HCl)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变化过程的学科。
它探索了世界的基本组成和构造,揭示了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和化学反应两个方面。
1. 物质物质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类。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其组成和性质相对稳定。
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基本物质单位,无法通过化学反应进一步分解成其他物质。
常见的元素包括氧、氢、碳等。
化学符号用于表示元素,如氧的符号为O,氢的符号为H。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化学式和固定的元素比例。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反应而成的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可变化。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饮料等。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个方面。
反应物是化学反应开始时存在的物质,它们通过吸收或排放能量,形成新的化学物质。
生成物是化学反应结束后产生的物质,它们与反应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特点和规律。
二、化学的基本原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和摩尔等。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结构,将元素分为周期、族和周期表块。
周期是位于同一水平行上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外层电子结构,周期数代表了原子中电子的能级。
族是位于同一垂直列上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
周期表块指的是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形式的分块,包括s块、p块、d 块和f块。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使用,为化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元素及其性质。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知识点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知识点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由单一类型的原子构成的是元素,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是化合物。
3.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H2O表示水。
4.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5.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2.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不含碳的通常为无机化合物。
3. 酸碱盐:酸是氢离子的供体,碱是氢离子的受体,盐是酸与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三、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两种或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以上物质的反应。
3.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一种化合物反应,取代其中的一种元素。
4.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四、实验基本操作1. 实验器材的使用:熟悉并正确使用试管、烧杯、滴定管等实验器材。
2. 药品的取用:遵循“少量、安全”的原则,正确取用药品。
3. 观察与记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4. 安全操作:了解化学品性质,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
五、常见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铁的还原性,氧气的氧化性,硫酸的酸性等。
六、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2. 元素的基本性质:包括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排布等。
3.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七、溶液与浓度1. 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2. 浓度的表示方法:质量百分比、体积百分比、摩尔浓度等。
化学的概念教案高中下册
化学的概念教案高中下册
主题:化学基本概念
年级:高中下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分。
3. 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内容:
1. 化学基本概念的介绍
2.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分
3. 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并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化学基本概念(15分钟)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2. 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三、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分(20分钟)
1.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的化学结合方式组成的物质。
3.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
四、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区别(15分钟)
1. 原子:构成物质最小的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 分子:由两种或更多种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粒子。
3. 离子: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五、小结与巩固(5分钟)
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初中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上)【本讲主要内容】初中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化学反应原理基本概念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基本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分类。
2.理解化学反应中摩尔比、反应物、生成物等概念。
3.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反应中物质量守恒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
二、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分类1.1.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变化过程中,反应物之间原子、离子、分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合物的过程。
1.2.化学反应的分类(1)按照反应形式分为加热反应、光合反应和电化学反应等。
(2)按照反应类型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配位反应等。
(3)按照反应物种类分为单质反应、组分反应等。
2.反应物、生成物和摩尔比2.1.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叫做反应物,是发生化学反应所必须保留和转化的物质。
2.2.生成物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发生质量和结构的变化而形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
2.3.摩尔比反应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反应物之间所含的摩尔数比叫做摩尔比。
3.物质量的计算一个物质的量在化学中是用摩尔数来衡量的。
摩尔数表示一个物质中含有的粒子数量,其计算公式为n(N) = N /N_A,在公式中N代表粒子数量,N_A代表李曼佛常数,n(N)代表摩尔数。
4.守恒原理及应用4.1.物质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所涉及的物质数量必须相等,即物质量守恒原理。
4.2.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在化学反应中也是守恒的,反应既吸热也放热,大多数情况下化学反应是伴随着对能的转化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室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建议1.在讲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上,要对一些实际例子进行理论说明,以便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
2.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观念和实验精神,增加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了解和认识。
3.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做笔记,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总结,以便于后续的复习和巩固。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掌握根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响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根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构造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一样,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一样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假设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一样。
核外电子排布一样,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一样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响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响。
初中化学第一讲
初中化学第一讲化学是一门引人深思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作为初中生,我们首次接触到了化学这门科学,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
什么是物质呢?物质是组成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举个例子,我们身边的空气、水、钢铁等都是物质。
物质有很多不同的性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不改变物质本身组成的性质,比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燃烧、腐蚀等。
要了解物质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
元素是指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比如氢、氧、铁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原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的质量比较大,负责带正电荷;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相近,电荷中性;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这是元素的一种特征。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通过断裂和重组的方式形成新的物质。
要理解化学反应,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边,产物位于箭头的右边。
反应物之间用加号“+”相连,表示它们发生了反应。
例如,2H2 + O2 → 2H2O 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学物质的组成。
化学式可以分为分子式和离子式。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例如水的分子式是H2O;离子式表示离子的种类和数量,例如氯化钠的离子式是Na+Cl-。
总之,在初中化学的第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物质、性质、元素、原子、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式都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通过学习化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及教学基本原理摘要:文章将化学基本概念根据其学习属性分成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抽象概念三大类,并阐述三类概念的学习原理,构建了三类概念意义建构教学的基本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及其教学基本方法很容易被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容易被中学化学教师接受。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原理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0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02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科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化学学习中对物质组成及变化进行认识和思维的基础。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化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对于学习化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或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同时,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前辈杨先昌先生也十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他指出:“正确的概念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使他们更完全地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
”[1]由此足以说明了化学基本概念学习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王磊认为:科学思维能力是能力核心,是创造力的核心。
科学推理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科学思维形式,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化学基本概念中蕴含化学认知方法和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人们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时,通过科学推理解决问题或认识到事物变化的本质属性。
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对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不胜枚举,其比较重要的两篇论文有郭睿的《我国化学概念教学二十五年》[3]以及谢泽琛的《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4]。
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教学原理进行探讨的有李嘉音[5]和王屹[6],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这些教学研究内容包括了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原理等,涉及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各个方面,但鲜有涉及化学概念的分类,更没有根据概念的学习属性进行分类。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实际教学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只能让学生记住概念名称,但对其内涵却不是太清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意义建构。
本文提出根据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属性将化学基本概念分成三类,从学习原理上认识化学基本概念,较为准确地认识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原理,根据这些原理获得了化学基本概念意义建构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法”。
这些“教学法”能帮助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很快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研究结果也表明有很高的教学效率,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意义。
一、化学基本概念三分类认知心理学将知识笼统地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由于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其知识是随着科学认识方法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认识方法和化学思维方法,如果按这种分类方法分类,则无法认清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
化学学科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时,都是根据知识的科学属性将其分为化学语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种分类也不利于化学教学原理的认识。
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一般是按照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属性,将其分成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化学基本概念,这种分类还是从知识的表达形式进行分类。
有人按知识适用对象分类,将化学知识分为:物质结构、物质变化过程特征、操纵物质变化等。
[7]这些分类对学习过程的揭示不清,因此对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甚弱。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实际中,学生从语言层面掌握了概念的定义,但对其中的化学认识方法、化学思维方法,学生自主构建概念意义的教学仍然无法实现,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形成。
谢祥林在早期曾提出将化学基本概念分成定义性概念、规则性概念、操作性概念,[8]这种分类虽然比较接近学习原理,但仍然不够清晰。
本文在先前基础上将化学基本概念分成三类: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抽象概念。
具体概念是指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
这类概念的显著特征是表达具体的事物,即有具体的事物为依托。
如:分子、原子、离子。
之所以将分子、原子也列入具体概念,是因为这两种微粒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清楚认知这两种微粒的形貌特征正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
定义性概念是指一大类化学认识方法形成的概念。
这类概念没有实体事物,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或约定方法来表达某种事物而形成的概念。
例如:相对原子质量是为了解决原子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而形成的概念;物质的量是为了解决微粒数量巨大计量不方便的问题而形成的概念;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而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从一类事物的某一属性出发认识事物,由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而形成的概念。
如“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的一类反应;“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从实际参与反应的微粒出发来认识的一类反应;“化学键”是根据微粒间相互结合的静电作用力抽象形成的概念。
二、三类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及教学过程1. 具体概念基本学习原理及教学过程具体概念由于有具体事物为依托,在这类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实物出发。
其共同学习特征为:感知(观察,感知其具体存在)-了解其基本特征-下定义-概念名称辩识-运用概念认识其它同类事物。
分子、原子是世界上存在的微观粒子,本文将其归纳为具体概念范畴,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分解物质的实验“感知”分子、原子的形貌,了解分子、原子特征:分子往下分出的微粒聚集起来就不是原来的物质,因而它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的微粒;而原子是直径和质量都很小、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不变的球形颗粒,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不变,仅仅是各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变化。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分子、原子下定义,然后再认识一系列的其它分子、原子。
教学实践发现,按此原理进行教学,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很容易掌握,并有利于化学式概念的意义建构学习,从而可以让学生顺利跨过分子、原子等一系列概念学习的难点[9]。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科学中的一大类具体概念,这类概念也具备具体概念学习过程:先观察物质及其反应等实验现象—用化学思维认识物质变化的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物质化学性质。
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与一般具体概念学习比较,其特点是:观察到的感知材料(实验现象)并不能直接用于概念的形成,而是将感知到的材料用化学方法认识,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方程式才是构建概念的材料。
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认识,才能获得物质的化学性质,对物质所有化学性质的认识,才能构成对物质全面认识,形成具体概念。
2. 定义性概念基本学习原理及教学过程定义性概念是人们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方法类概念,这类概念学习的动机是问题的产生,产生问题是这类概念学习的基础。
问题产生后就必须认真分析问题的特征,再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科学上会寻找一种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形成在科学发展上有一个过程。
如物质的量概念是在克分子、克原子、克当量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
方法一旦找到,利用方法来解决问题便形成概念,学生形成概念后可让学生进行定义,从而认识到概念的内涵,再用概念来解决同类问题。
这类概念的教学基本遵循以下程序:问题情景认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关键点的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的寻找、介绍科学上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问题解决、形成概念、概念内涵认识、概念运用等过程。
3. 抽象概念基本学习原理及教学过程“抽象”就是将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提取的过程。
因此抽象概念首先是对事物从某一属性进行认识,将其本质特征提取出来形成概念,然后是给概念下定义,给出概念的名称,概念的理解及运用等教学过程。
抽象概念学习的基本特征在于“抽象”,即将事物其它属性不予关注,只关注某一属性,并将其“抽象”出来形成概念。
抽象概念的基本教学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对大量事物从某一属性进行认识,找到大量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然后对这种本质特征下定义,给定概念名称,概念的辨析,概念运用。
这种概念形成过程可称为“归纳法”。
离子反应概念是一种抽象概念,主要是认识溶液中参加反应微粒的形式,将以离子的形式参加反应的一类反应归纳为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的概念用归纳法进行教学是十分有效的[10]。
另一种抽象概念教学过程可称为演绎法:即对一件事物从某一属性认识其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给概念下定义-给出概念名称-概念理解及运用-用概念去认知其它同类事物。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先对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认识,认识反应的本质,形成认识方法,形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新概念,再给这些概念下定义,然后用这些概念去认识其它化学反应。
[11]三、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在化学教学上的意义1. 化学基本概念分类清楚地认识到概念学习的本质化学基本概念三分类是从概念形成过程进行分类,其实也就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进行分类。
学习过程也是认知过程,因此这种分类方法突显了化学基本概念的认知方法,从而可以推理学生的学习方法,认清概念学习的本质,指导基本概念的教学设计,为有效、高效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2. 化学基本概念分类能设计出适合概念学习的基本教学过程在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常常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而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看到教学的“法”,往往是以“教无定法”来掩饰“教学有法”。
各类概念的学习过程与其认知过程是一致的,而认知过程的存在,就必然有一定规律的学习过程,按照一定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这就是教学的“法”。
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可以很顺利地理解“教学的法”,使教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易于教师理解教学原理,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
3. 化学基本概念分类能引导生进行合理的自主构建化学基本概念分类找到各类概念的基本教学方法后,便于教师掌握教师的教学职责和学生学习的职责。
问题提出是教师规定教学内容的过程,因此问题情景必须由教师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认清学习方向,把握学习目标;问题明确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学生通过寻找问题解决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多种问题解决方法的展示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提供认识方法,并举例认识方法的运用,其后可以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事物,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当认识到一定量事物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概念,这样一方面开动了学生脑筋,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概念形成的完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