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不同地区所学的课本版本不一样。

那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都有哪些?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 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 耕地广阔, 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 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 劳动力丰富, 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 人均耕地少单产高, 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但农村人多, 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 传统阅历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涵盖了广泛而深入的内容。

而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围绕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展开。

本文将对该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地质构造和地壳变动地质构造与地壳变动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理解地球演化和地理环境的基础。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地壳构造和地壳变动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处,这导致了我国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地壳运动不仅对地表造成了明显的改变,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地貌与水文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而水文则关注着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研究了中国的地貌类型和水资源问题。

中国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高原、山地、河流和湖泊等。

同时,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的分布也非常不均衡,南方湖泊众多,而北方则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气候与环境气候是指地球上长时间和大范围的天气状况,而环境则包括了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要素。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候类型和环境问题。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差异显著,从亚热带到寒温带均有涉及。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等。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四、资源与经济资源是指地球所拥有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而经济则涉及生产和分配的过程和规律。

在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是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和农业资源,但由于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不合理和盲目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的热门话题。

通过以上对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的限制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四、中心地理论第二、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①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本,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下面是对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第一单元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章中国的地理环境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中国地形北高南低,西北高而东南低,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2.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气候主要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东部地区多为暖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干旱气候和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西南山地、青藏高原、北方沙漠和南方丘陵等九大自然区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1.中国的水域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水资源,主要有长江、黄河、淮河和珠江等。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如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等。

2.中国的能源资源-中国的煤炭储量丰富,占世界总量的1/3以上。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

3.中国的矿产资源-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铁矿石、锰矿石、铜矿石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灾害1.水旱灾害-中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包括洪水、干旱和水土流失等。

2.地震灾害-中国地处地震带,地震灾害频发,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

3.风暴灾害-中国沿海地区常受台风影响,台风风暴灾害严重。

第二单元中国人口与城市第四章中国的人口发展1.人口问题与人口调控-中国的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人口调控。

2.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

3.人口的流动与聚集-中国人口流动主要有农民工流动、城市人口流动和人口城镇化等。

农民工主要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第五章中国的城市发展1.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2.城市空间结构-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辐射型结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成为主导。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其特点是极不平衡。

世界上大约90%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各大洲的分布状况也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从各国看,目前中国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经济、社会、历史和科技都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社会、历史方面,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科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其属性包括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是指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空间属性是指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跨越国界;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线。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历史、科技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2)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和承载能力。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一必修二地理教材(湘教版)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讨论。

1. 地理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壳运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人口等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2. 风成地貌风是地球表面上空气向低压区流动的运动,风成地貌是由风力长时间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地貌。

常见的风成地貌有流沙地、沙丘和荒漠等。

3. 水成地貌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力量之一,它通过长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在地表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地貌,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4.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城市是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对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

5.工业与农业工业是以机器和能源为基础,生产各种产品的经济活动。

农业是指利用土地、阳光和水源等自然资源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的经济活动。

6.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与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7.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工具。

它可用于绘制地图、分析空间关系、协调资源和计划发展等方面。

8.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形成的气流运动方式。

例如,地球因自转而形成的地转偏向力使得恒纬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等环流系统产生。

9. 地理分区地理分区是根据地球表面的特征以及自然人文条件的不同,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地域单元。

例如,按照气候划分,我们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10. 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是由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产生严重破坏的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风暴等。

防治自然灾害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简要介绍了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自用精选高一复习资料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导语:高一期末考试将至,我们高一地理组精心准备了这套期末复习资料,特别供应给大家!欢迎大家下载使用!1.1人口增添模式人口自然增添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添率的要素:生物学规律、社会要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崇奉、民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祸等。

●但人口增添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添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添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人口增添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添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添率,它与原始社会期间,以收集、打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添模式:基本特点是超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添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量国家眷此种类)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超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添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添模式。

从20世纪50年月起,这类模式普遍存在于大部散发展中国家,致使大部散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添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添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量发展中国家眷此种类。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添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添状况:大部散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添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散布区;●中国人口增添状况:因为计划生育的实行,20世纪70年月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添率都有大幅降落,人口增添模式正逐渐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耗费各样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添对资源的需求日新月异,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丛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拥有限制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内地到沿海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目录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2)1.1 人口增长模式 (2)1.2人口的合理容量 (3)1.3人口迁移 (3)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4)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4)2.1 城市空间结构 (4)2.2城市化 (5)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6)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6)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6)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8)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9)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0)4.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0)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1)4.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11)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注:出生率等于人口死亡率时,总人口数将达到最高峰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5、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低低低”模式现代型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亚、非、拉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古巴等)6、中国由高低高向低低低模式过度: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计划生育因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2、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4、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某一地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6、人口流动≠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三个判断标准:①有无变更定居地②有无跨过行政区界线③永久性或长期性(一年以上)2)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包括:①钟摆式人口流动②人口季节性流动③人口不定期流动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考点:1.城市的发展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布局 3.城市化过程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1)地形与城市区位(5)交通与城市区位2、分析莫斯科、纽约、东京、开罗四个城市的地理区位4.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5、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内容和方法1.气候:气候优越 A 、自然因素2.地形:地形平坦(静态因素) 3.水源:河流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 4.资源:矿产城市1.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和产业聚集B 人文因素 2.交通: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水陆交通便利又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动态因素) 3.政策:如深圳是由于改革开放促进其发展的。

例子: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发展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地形)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气候)②武汉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水源)③武汉市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净流量丰富,一方面为武汉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2)人文因素—动态因素 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发展了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要敢于理解挑战,经受得起挑战的⼈才能够领悟⼈⽣⾮凡的真谛,才能够实现⾃我⽆限的超越,才能够创造魅⼒永恒的价值。

以下是⽆忧考⾼⼀频道为你整理的《湘教版⾼⼀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向前,加油! 【⼀】 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转、公转. 2、x09地球⾃转⽅向:⾃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道向两极递减⾄0)②⾓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时③⽔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x09地球公转的⽅向:⾃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向 速度:近⽇点(⼀⽉初):最快;远⽇点(七⽉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交⾓: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365⽇5时48分46秒 ①若黄⾚夹⾓变⼤,热带和寒带变⼤,温带变⼩;若黄⾚夹⾓变⼩,热带和寒带变⼩,温带变⼤.②若黄⾚交⾓为零,太阳永远直射⾚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候、热带草原⽓候消失. 5、x09晨昏线:沿⾃转⽅向,⿊夜向⽩天过渡为晨线,⽩天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度⾓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经过地⼼.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道.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转速度⼀致.④晨线与⾚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时,为夏⾄⽇、冬⾄⽇. 6、x09地⽅时:因经度不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时为12时,晨线与⾚道交点的地⽅时为6时,昏线与⾚道交点的地⽅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时相差1⼩时;经度相差,地⽅时相差4分钟. 地⽅时计算:所求地⽅时=已知地⽅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时)=已知地⽅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 7、x09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时. 时区=经度/15°余数>7.5为商+1;余数 【⼆】 1.研究⼿段: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可分为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开始后和现代工业时期。

在不同阶段,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有所不同。

过去100多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导致人口增长迅速。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化也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保持较稳定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很快。

未来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了人口控制措施。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和“三低”模式。

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对应着不同的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率,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3.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德国、日本等,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原因,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

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口死亡率下降等原因,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很快。

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而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从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等方面来考虑。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

二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在二战前,人口迁移的原因是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地理大发现和XXX线的开辟。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知识点总结地理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家园地球。

高一必修二地理湘教版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教材,下面我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中国的疆域与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之一。

我们国家的疆域广阔,北方地区主要是草原和农田,南方地区则主要是丘陵、山地和盆地。

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1. 矿产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铁、锌等。

其中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但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矿难等问题。

2. 能源资源中国的能源资源包括传统能源和非传统能源。

传统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非传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等。

由于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我们应该加大对非传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部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等。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1. 防灾减灾措施防灾减灾措施是指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的方法。

比如,针对台风,我们应加强对海上交通的监测和预警,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布局,加强弱势群体的保护等。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比如减少污染源的排放,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种植绿化植物等。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区域的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而严重的损害。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推进社会公平。

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我们应该推行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2. 环境保护与恢复保护环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和防治。

高一地理必修2湘教版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2湘教版知识点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南蔗北菜”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等。

技术因素主要有: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在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高一地理必修2湘教版知识点(二)1、城市在地区中的作用:对区域发展期主导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

2、城市体系的等级、功能、数量、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愈高,功能愈多,数量愈少,服务范围愈大,彼此间距离愈远。

反之,城市等级愈低,功能愈少,数量愈多,服务范围愈小,彼此间距离愈近。

上海服务于全国甚至海外。

3、各类城市主要共有的功能区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区。

此外城市还具有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绿化带等4、城市功能区的成因:(1)历史因素:例如北京市中心是行政中心,主要是皇宫建筑在市中心。

(2)经济因素:付租能力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图,一般市中心地租最高,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外围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影响住宅的分化,一般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与地势高爽,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方相连,低级住宅区与工业区相连。

亚洲水稻种植业:(1)分布地区:主要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或夏季高温多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2)特点:①规模小;②单产高;③水利工程量大;④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和商品率低⑤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即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看书上活动)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二、人口自然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都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点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郊区城市化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