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学案

合集下载

学案3:第5课 荆轲刺秦王

学案3: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3一、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2. 了解文中揭示荆轲的悲剧性格及其他人物性格;二、知识储备荆轲刺秦王背景: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三、课前作业A组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虏赵王樊於期拊心戮没骨髓刎揕其胸变徵濡缕箕踞偏袒扼腕惶急被八创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秦王还柱而走⑤卒起不意⑥日以尽矣⑦请辞决矣B组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 终已不顾3.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5.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6. 愿大王少假借之7. 诸郎中执兵8. 左右既前,斩荆轲9. 将军岂有意乎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11. 仰天太息流涕12. 持千金之币物13. 秦王方还柱走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15.秦王购之金千斤1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文章梳理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梗概。

太子丹多次催促荆轲实施刺秦计划体现及荆轲的回应分别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秦廷行刺一幕表现出秦王、荆轲和秦舞阳怎样的性格特征,尝试表演这精彩的一幕。

五、课堂检测1. 下列各句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见燕使者(于)咸阳宫③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④皆(穿)白衣冠以送之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⑥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⑦给贡职如郡县⑧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B.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C. 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D.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2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风吹草低见牛羊B.封:又欲肆其西封函封之C.遗:使人遗赵王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比:比诸侯之列朋比为奸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学案1

荆轲刺秦王学案1

荆轲刺秦王学案荆轲刺秦王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学习中的重难点: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正确评价理解人物形象。

三、课前预习:1、温故而知新:《战国策》是体史书。

作者不可考,西汉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共篇,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思考:根据故事发展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四、课堂研讨: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3、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送别中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5、作者是如何描写秦廷行刺这一场面的?五、拓展联系: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赞颂还是应当批判?六、夯实基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骨髓.()燕.()国揕.()胸偏袒.()匕.()首淬.()火濡.()缕忤.()视瞋.()目鄙.()人倚.()柱目眩.()变徵.( )之声樊於期..()()切齿拊.()心长侍.()足下厚遗.()蒙嘉箕.()踞.()以骂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七、知识积累、整合: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2、解释加点的实词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至.易水上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愿足下更.虑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血濡.缕比.诸侯之列使使..以闻大王愿大王少假借..之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优秀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人物、事件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英雄主义精神;(2)培养爱国情怀,尊重历史,珍视和平;(3)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如何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信念和勇气。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2. 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阐述自己的观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荆轲刺秦王》。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互动中收获更多。

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4. 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信念和勇气的表现。

荆轲刺秦王复习学案

荆轲刺秦王复习学案

荆轲刺秦王复习学案一、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并称帝。

然而,由于秦王暴虐残暴的统治方式,引发了民间的不满和抵抗。

荆轲作为楚国的忠臣,选择了行刺秦王的道路,此举旨在为楚国恢复独立,为百姓谋取和平与安宁。

荆轲的壮烈牺牲,让人民对秦王统治的反感进一步加深,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二、事件经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计划、行刺和结果。

1. 计划荆轲作为楚国的使者,得到了楚王的命令,要前往秦国。

但此时,席间,李斯宣读了“合纵连横”的计划,表示楚国与秦国达成了统一大计。

荆轲为了保护楚国的独立,决定暗中寻找机会刺杀秦王。

2. 行刺荆轲深入秦国,利用隐蔽的方法逐渐接近秦王。

最终,在秦王的宴会上,荆轲借机行刺,但未能成功。

荆轲英勇顽强,与秦王搏斗到底,最终被守卫所杀。

3. 结果荆轲的行刺行动虽未能成功,但却引起了秦王的警觉。

秦王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对楚国进行报复。

荆轲的壮举在楚国和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励了人民对秦朝的反抗,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三、荆轲刺秦王的意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意和启示。

1. 忠诚和牺牲精神荆轲作为楚国的使臣,为了保护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福祉,选择了行刺秦王的道路。

他的行动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也彰显了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的精神。

他的壮举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奉献。

2. 反抗暴政的勇气秦王的残暴统治引发了民间的不满和抵抗。

荆轲的行刺行动,代表了人民反抗暴政的勇气和决心。

他的行动激励人们不畏强权,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暴政和压迫,为正义而奋斗。

3. 民族精神的传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弘扬了崇德向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荆轲的壮举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激励我们时刻铭记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四、荆轲刺秦王的启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和反思。

荆轲刺秦王学案题

荆轲刺秦王学案题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解读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

【自学互学】一、自主学习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自主学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领悟到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写作表达: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讨论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情节,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提高翻译能力。

学法指导:1、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

自主学习,快乐预习一、预习课文1、大声朗诵课文。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读懂文章大意。

(3)用红笔圈出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和同学谈论、向老师请教。

2、预习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谒见()樊於期()戮没()揕胸()拊心()淬火()忤视()变徵()瞋目()箕踞()厚遗()被八创()卒起不意(2)一词多义①兵不得持尺兵()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②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③顾顾计不知所出耳()顾笑秦武阳()将军宜枉驾顾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见()(3)解释下列虚词①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今得闻教()家祭无忘告乃翁()②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使工以药淬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以次进()③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为变徵之声()嘉为先言于秦王曰()(4)通假字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________ __,意思是___________。

②往而不反者“反”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④卒起不意“卒”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⑤秦王还柱而走“还”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冲突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索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出类拔萃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日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反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举了荆轲。

田光为保守隐秘而_。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刺秦王学案老师

荆轲刺秦王学案老师

1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文言文基本的语法现象,理清叙事脉络。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

二、知识积累1. 文学常识《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共33卷,共497篇。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长于议论和叙事,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2. 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3、资料链接史记刺客列传中,太史公所列者有五:曹沫(列),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

其中的情形,以曹沫功成得官,身亦未死,最为圆满。

专诸功成,身不免,然其子为上卿。

聂政亦功成,但死状最为惨烈,暴尸于市,若非其姊以死相认,其名亦没。

豫让刺赵襄子,虽未功成,但得遇明君重义,故可击衣三次,含笑而死,燕赵之士为之涕泣。

至于荆柯,功败身没,然其节气,在太史公笔下,跃然而为古今刺客第一。

三、文言知识(一)字音督亢(k áng) 更虑之(g ēng) 樊於期(w ūj ī) 右手揕其胸(zh èn) 切齿拊心(f ǔ) 血濡缕(r ú) 以药淬之(cu ì) 忤视(w ǔ) 嗔目(ch ēn) 变徵之声(zh ǐ) 箕踞(j ī)(二)实词1、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一、学习目标1、疏通故事情节,掌握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3、探究、评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握其思想性格特征。

难点对荆轲刺秦的客观评价。

三、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应用1.学习资源①利用网络书籍,查找“荆轲刺秦王”的相关文章、诗歌,及图片、影视作品等,对“刺秦”的史实有粗略的了解。

②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学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组内交流,形成学习提纲。

2.学习方式①通过学案,充分体现主体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②通过小组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③利用博客交流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整合学习成果,形成知识体系。

四、本课理念本课侧重主体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获得网络资源并结合材料形成自己的交流观点,防止因学生“绝对自由漫游”而造成效率不高。

注重以学生思考理解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案设计,让学生在相互的激赏中深入了解“荆轲”这一人物身上的独特人格魅力和行动价值。

力求体现鲜明的人文性、探究性、创造性。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预习学案,疏通重点文言字词、句式;并理清故事情节脉络,提出或补充下一节课讨论的问题。

2、第二课时(开课):通过网络查阅有关资料,组内讨论、并形成有效结论。

接着,各小组交流,解决学案问题形成本课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重点的文言字词、句式,并理清了本文的故事情节,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关注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及对其的思考感悟。

《荆轲刺秦王》的史实记载于西汉时期刘向所编写的《战国策》(展示动画课堂),两千多年来,刺秦的故事演绎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有早期的石窟壁画《刺秦》;有画像石《刺秦》;有为老百姓喜爱的连环画《荆轲刺秦王》;还有叫座的电影和戏剧《荆轲刺秦王》;甚至还出现了动漫版的《荆轲刺秦王》……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诞生了丰富多样的荆轲形象:有戏剧舞台上吹胡子瞪眼睛的凶悍荆轲;有影视作品中或阳刚或忧柔的酷帅荆轲;也有动漫网游中青春而高超的神奇荆轲……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今天我们通过仔细研读《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文,你接近一个怎样的荆轲形象。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人教版必修一)

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人教版必修一)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淬.剑( ) ②徴.声( ) ③被八创.( ) ④樊於.期( ) ⑤瞋.目( ) ⑥戮.没( ) ⑦偏袒.( ) ⑧提.轲( ) ⑨揕.其胸( ) ⑩王翦.( ) ⑪扼.腕( ) ⑫箕.踞( ) (2)给多音字注音①更⎩⎪⎨⎪⎧更.加 更.改②盛⎩⎪⎨⎪⎧盛.饭 盛.大③遗⎩⎪⎨⎪⎧遗.留 遗.施 ④创⎩⎪⎨⎪⎧创.伤 创.造2.辨形组词 ①⎩⎪⎨⎪⎧杀lù 邮chuō 拦jié②⎩⎪⎨⎪⎧chēn 目chēn怪diān池3.词语释义①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穷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偏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拊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忤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 (2)前事不忘,________________。

2024年荆轲刺秦王教案

2024年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掌握故事情节,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为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

3.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如:刺客、诸侯、国士等。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及故事情节。

2.荆轲的人物形象分析。

3.古代文化常识介绍。

4.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细节。

3.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从荆轲的行为、言语、心理等方面分析其英勇、忠诚、智慧等品质。

4.介绍古代文化常识:解释刺客、诸侯、国士等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

5.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教授学生如何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效果。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荆轲的精神品质。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荆轲刺秦王》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荆轲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

5.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文本:《荆轲刺秦王》原文及注释。

2.图片: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插图。

3.教学课件:包含故事情节、人物分析、文化常识等内容的PPT。

4.网络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学术论文等。

六、教学建议1.在讲解故事情节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荆轲的言行举止,深入剖析其内心世界。

2.在分析荆轲人物形象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在介绍古代文化常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

4.在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中,注重方法传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在小组讨论中,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4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4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4【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预习案【知识链接】1.《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派他到秦国行刺,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预习自测】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1)进兵北略地(2)旦暮渡易水(3)长侍(4)微太子言(5)谒(6)购之金千斤(7)秦王必说见臣(8)穷困(9)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学案
浏阳一中伍松玉
【每日箴言】人生的游戏不在于是否拿了一副好牌,而在于如何打好坏牌。

——柯罗连科【学习目标】
1. 掌握10~18自然段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语法现象。

2. 体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内容】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持千金之资()币物
2.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愿举()国为内臣
5.比()诸侯之列6.给()贡职如郡县
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8.未尝()见天子
9.发()图,图穷()而匕首见10.自引()而起,绝()袖11.卒惶急无以()击轲12.左右()乃曰:“王负()剑!”13.断其左股()14. 被()八创
15.轲自知事不就()16.秦王还柱而走()
17.箕踞()以骂曰
1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函封
2.乃朝服,设九宾
三、注意古今异义词。

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今义:)
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各句是何种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

1.嘉为先言于秦王
2.见燕使者咸阳宫
3.群臣侍殿上者
五、翻译句子,要求字字对译。

1. 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3.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4.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5.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学法指导】
一、“以”字用法
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2.以次进
3.乃以手共搏之4.箕踞以骂曰
二、谈谈“走”
古代走路的走叫做“行”,奔跑才叫“走”。

金文走,上半像人奔跑时摆动双臂并大迈步之形,下边是一只脚。

守株待兔的故事中,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走”就是奔跑的意思。

奔跑是走的本义。

再说兔若不是奔跑,怎么会触死在树桩上呢?
古代走路称“行”,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其中“行”就是现代汉语的“走”。

古代“走”就是奔跑,如走卒就是奔跑之卒,走狗就是跑得快的狗;走马上任就是骑马急速上任,走马观花就是骑在奔跑着的马背上看花,飞沙走石就是沙、石飞滚。

走从奔跑引申为逃跑。

《孟子·梁惠王》中“弃甲曳兵而走”的“走”,《石壕吏》中的“老翁逾墙走”都是逃跑的意思。

走有方向,走又引申为奔向、趋向的意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宦者令繆贤说:“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这里“走燕”就是“奔向燕国”。

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这里的“直走咸阳”是一直奔向咸阳的意思。

走也可作名词。

司马迁《报任安书》开头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其中“走”是“仆人”的意思,是司马迁谦称自己为牛马之仆。

走的近义词有步、趋。

《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三者意思相近,只是速度不同。

步是缓慢行走;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走是急趋,跑得快。

【牛刀小试】
一、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三、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课堂小结】
《荆轲刺秦王》一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荆轲这一形象,请任选一个角度(必须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评说你所看到的荆轲。

(400字以内,由于篇幅所限,请自备16开稿纸)
《我眼中的荆轲》
【他山之石】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读《史记•荆轲列传》有感
荆轲因为行刺秦王嬴政而流芳千古。

左思盛赞他“虽无壮士节”,“重之若千钧”;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但后人放在荆轲墓碑前的不光是美丽的鲜花,还有带刺的荆棘。

比如,司马光认为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扬雄甚至说:“若荆轲,君子盗诸。

”将他视为“盗”。

在我看来,荆轲不但是一个冷酷无情的酒色之徒,更是一个剑术拙劣的匹夫之辈,他逞一时匹夫之勇,却“一举无两全”,“终被狼虎灭”,怎能称得上人中之杰呢?
荆轲初到燕国,成天喝酒,喝醉了便旁若无人地痛哭流涕。

随着秦兵不断东进,燕太子丹感到了极大的威胁,想效法曹沫劫持齐桓公,派人生劫秦王,逼他归还侵占诸侯的领土;劫持不成,就刺杀了事。

荆轲就在这时被田光推荐给了燕丹。

为笼络荆轲,燕丹绞尽脑汁、不惜血本:他挑选了大批美女,恣其所欲;顿顿山珍海味,日费万钱;他听荆轲说了句“千里马肝美”,便立即将千里马杀死取肝;一次酒宴上,荆轲忘情地盯着鼓琴的美人那双纤纤玉手说:“好手!”燕丹听了立即将美人之手剁下,盛在玉盘之中献给荆轲。

对这种异乎寻常的逢迎,荆轲心安理得。

论专业技术,荆轲只能算个草包。

请看他早年的“壮举”: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没有交手就溜了;和鲁句践争执,鲁句践“怒而叱之”,他又“嘿而逃去”。

再看他成为燕丹宾客后的表现。

燕丹向他和盘托出谋秦之计后,荆轲憋了好久才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燕丹“顿首,固请毋让”,他才答应。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临危受命当仁不让才是侠客做派,何以心虚如此?
在咸阳宫,荆轲于图穷匕见之时,拿匕首直刺秦王。

秦王大惊,闪开后一边拔身上的佩剑,一边绕柱而跑,荆轲随后紧追。

大臣们惊得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不料秦王把剑拔出来一下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只好将匕首孤注一“掷”,却再次失手,反被秦王连砍八剑。

如果荆轲“图穷即断秦王首”,自然“千载应传好丈夫。

”可是,他的剑术实在太差了!“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给这个蹩脚刺客戴上“千古一侠”的桂冠真是冤枉他!同样是用匕首,瞧瞧曹沫生劫齐桓公的过程,多么利索!同样是刺客,看看专诸刺杀王僚的技术,何其高超!荆轲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拙劣的刺客。

但在众多刺客当中,为何失败的荆轲反而能独擅美名、千古流芳?从感情上讲,荆轲刺杀的是虎狼之秦的最高领袖,代表的是不愿任人宰割而奋起抗争的弱势群体,他的行刺就平添了几分悲壮色彩,于是“莫以成败论英雄”的哲学便起了作用,人们才忽略了他人性中的黑点,原谅了他拙劣的剑术,并把他当做“千古一侠”顶礼膜拜。

柳宗元指出:“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的确,荆轲虽然勇气可嘉,却未认识到战国末期与春秋时相比,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他铤而走险的行为就如同螳臂当车。

也正如王昌龄诗中所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当时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大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何况是一个蹩脚的刺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