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比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制第十册第57页——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各一份观察记录单及讨论表格) 讨论填表 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内容
1、课前谈话:同学们,有谁去过北京?你知道南昌到北京需要多长时间吗?我们来看一组信息:(媒体显示:1、火车图片及火车启动的声音,
2、文字信息是:两年前,小红乘坐由南昌开往北京西的T168次列车,需要花19时11分到达,现在火车提速了,小红再次乘坐这趟列车,还需这么多时间吗?为什么?)
2、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
3
、教师揭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反比例的量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联系得非常紧密,利用身边的例子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小组协作概括意义
(一)活动一:(例4)
1、教师出示一个笔筒,里面装着许多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老师每次拿笔的支数和拿的次数。
教师操作:每次拿10支拿了2次;
每次拿5支,拿了4次;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观察记录单。
3、如果每次拿的支数分别是
4、2、1时,你们能推算出相对应的拿的次数吗?(继续讨论填表)
4、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相对应的拿的次数?
5、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变了?怎样变的?什么没变?
6、让学生说出几组相对应的乘积。
7、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将学生熟悉的事情或操作性强的事例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感觉亲切、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体验,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在填一填、拿一拿、猜一猜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体会了反比例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活动二:(例5)
1、教师谈话:与五(3)班的同学合作,老师感觉棒极了。下面我们来轻松轻松,参观一下邮政路小学的操场,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的情景图)
2、师:我们学校将举行“雏鹰起飞”广播操表演,需要挑选24名同学参加,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站队,可以使每一行站的人数同样多。
3、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讨论表。
4、学生小组汇报站队情况,电脑演示站队结果。(先演示每行站的人数,再出示站的行数;同时电脑上填出相对应的表格数据。)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填的表格,说一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6、小结:在站队的过程中,每行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但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的积即总人数总是一定的。
[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将学习内容形象再现,学生经过讨论,再通过电脑媒体直观地看到24人站队的具体情况,深刻感受到站队的总人数不变,每队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
(三)比较概括巩固应用
1、让学生比较两张表,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表中的两种量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像这样的两种量成它为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2、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4、完成第59页的“做一做”。
5、表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容易看出其变化规律,如果不给出表中的数据,让你直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你行吗?
6、自己解决第59页的例题6,重点地说一说: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7、小结:虽然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乘积是不一定的,所以不成反比例。
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
1、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
说一说:和是相关联的量;
和的积总是一定的;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为什么?
(1)植树的总棵数一定,每人植树的棵数与人数。()
(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华荣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3、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例
题进行再创造,改成了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精心,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问题导向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实际生活引入,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一道沉浸在数学活动中,从操作、观察、讨论、填表、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里,逐步抽象出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学习。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新课的导入、活动的进行、习题的出示均由电脑显示,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操作、思考、讨论、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明确了反比例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每位学生都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与同伴很好交流、合作,体现出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但其中有一道题学生的争议很大,即总路程一定时,已行路程和剩下的路程。全班还有许多同学认为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些同学忽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要乘积一定的时候,这两种量才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也暴露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的过程还不够灵活和全面。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全面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