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部分考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关于经络图解知识点总结
关于经络图解知识点总结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道系统。
经络在人体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气血可以在体内顺畅地流动,从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包括十四个主经络和数以百计的络,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部位。
经络的形成是在人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它与脏腑、五脏六腑和八脏的功能息息相关。
经络不仅可以通过手法、针灸等治疗手段进行调理,还可以通过药物、穴位按摩等手段进行治疗。
2.经络的分类经络可以分为经络和络。
主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最为重要的经络,这些经络与人体脏腑的功能紧密相关。
主要包括任脉、督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等。
络是指从主经络分出的次要经络,这些络与主经络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络的数量比主经络多得多,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
3.经络的流注方向经络的流注方向是指气血在经络内部流动的方向。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内的气血流注方向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对于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经络的流注方向,中医师可以判断出患者气血流注的不畅的部位,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进行调理。
经络的流注方向大多是单向的,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是双向的。
4.经络的特点经络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
首先,经络具有一定的路径规律,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走行的路径是相对固定的。
其次,经络可以相互联络,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这种联络关系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经络具有辐射性,它可以通过不同的穴位影响到其他部位的功能。
最后,经络的气血流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对于中医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5.经络图解的作用经络图解是中医学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它对于理解经络的形态、走行、流注方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图解,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经络的走行路径,从而更好地掌握经络的相关知识。
同时,经络图解也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医师可以通过图解了解患者经络的气血流注情况,从而指导中医治疗。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人体经络的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贯穿全身的一种特定脉络系统,通过其中的络穴,连接起人体的脏腑。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载,内容包括了皮部、络脉、经脉、腧穴等诸多内容。
这些经络像网状一样分布在全身,在不同的部位组成了不同的经络系统。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体共有12条正经和8条奇经,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联系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调节和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二、经络的分类1. 12条正经:包括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 8条奇经:包括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 杂经: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
三、经络的特点1. 内外联络:经络系统连接了人体的内部器官和外部组织,实现了人体内外部的联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寻行经络:按照古代医学的理论,经络沿着一定的路径分布于人体的表面和内部,有着固定的路径和寻行方向。
3. 穴位主治:每一条经络上都有若干个穴位,通过这些穴位可以对相应的内脏进行调节和治疗。
4. 运行规律:经络系统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有不同的时间、方位和气候的调节要求。
四、经络的生理作用1. 传导与激活:经络是传递和激活气血,神经等生理信息的媒介,促进器官功能的协调和调节。
2. 营养与废物的代谢:经络系统还参与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代谢过程,对维持人体内部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免疫调节: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抗外部的病原体。
4. 情绪调节:经络系统也与人体的情绪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节经络可以缓解人体内部的紧张情绪。
5. 疼痛调节:经络系统参与了人体的疼痛调节过程,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缓解局部的疼痛。
五、经络的疾病1. 经络阻滞:当人体经络系统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经络阻滞,引起气血淤滞,导致人体的疾病。
中医经络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经络学说重点总结1.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起于胸中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中与手三阴经交会。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头面部的分布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2)四肢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躯干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是: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
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6.奇经八脉的特点(1)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等生命物质得以在人体内部运行和流通。
下面将对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络理论。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络具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路。
2. 经络的特点经络具有沿身体特定方向延伸的特点,分为经和络两个部分。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二、经络的分类和功用1. 经络的分类经络按其功能和走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络和腧穴三个部分。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
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和八脉穴。
2. 经络的功用经络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运行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承担不同的功能,协调着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
三、经络的病理变化1.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经气郁滞、经血瘀滞、经络寒热、经络虚实等。
这些病理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经络病症的诊断与辨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脏腑症候和经络病变的特点,可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和辨证。
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拔罐、针刺、穴位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理和治疗经络的病理变化,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2. 经络治疗的应用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五、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1. 现代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电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功能。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学问。
它以《黄帝内经》、《灵枢》等医学经典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人体经络的构成、分布、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等内容,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全面了解中医经络学的概念、分布特点、功能作用、临床应用等内容。
一、中医经络学的概念中医经络学是指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经络的科学。
经络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对人体特定部位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与病变变化的通道。
中医经络学包括经络的构成、循行、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等内容。
二、经络的构成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经络是一种特殊的通道,经过遍布于全身,形成一个连续的网络。
主要包括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
经脉有十四条主经脉,络脉主要是经络的支络,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些经络穿行于人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三、经络的分布特点1. 经脉的分布规律:主经脉总共有十四条,分布于人体四肢、头面部和躯干。
具体包括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
这些经脉不仅分布于肌肉、经脉、血管、神经等组织之中,还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
2. 经络的循行规律:经络的循行路径主要包括经脉的定位、循行、归经和交会等。
定位是指经脉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循行是指经脉在人体中的具体走向;归经是指经脉的上下通络;交会是指经脉之间相互连接的部分。
3. 奇经八脉的分布:奇经八脉分别分布于人体前后、上下、左右方向,构成了全身的奇经系统。
它们主要负责调整阴阳、上下、内外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功能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导作用:经络能够输导气血精液等生理活动物质,维持人体内外的正常代谢。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
常考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常考点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囊。
考点三:奇经八脉的特点
1.督脉:督脉的基本功能为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
2.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3.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5.跷脉:分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6.维脉:分阴维脉和阳维脉。
阴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阳”。
常考点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2.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如针灸、推拿、药物等。
【真题演练】
1.手三阳经的走向为:
A.从头走足
B.从足走腹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足
1.【答案】D。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章经络-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知识点。
(2)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故此题选择D选项。
人体经络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体经络知识点总结大全人体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器官,组织与组织,运行气血,调节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将对人体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经络的分类1. 皮部经络皮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肉、皮肤和筋膜组织中,它们负责皮肤的感觉、运动和代谢功能。
2. 筋部经络筋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腱间,负责肌腱和骨骼的相互连结。
3. 肌部经络肌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肌肉内,负责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完成人体的运动功能。
4. 穴部经络穴部经络是指穴位的分布规律,它们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调节和调整作用。
5.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主要负责传导气血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二、经络的走向及分布1. 经络的走向人体经络的走向是指经络在人体内部的位置分布,它包括长循环和短循环。
其中,长循环是指主要经络的走向,贯通躯干和四肢,将脏腑联结,活动气血。
短循环是指支脉的走向,负责构成每个脏腑器官的气血运行。
2. 经络的分布人体经络的分布主要包括十四条主要经络和数百个腧穴。
十四条主要经络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胆经。
这些经络在人体内部的分布规律是十分复杂的,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的功能人体经络系统具有许多重要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行气血经络系统是气血的运行通道,负责气血在全身的循环运行,使得脏腑组织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2. 传导信息经络系统能够传导信息,包括感觉信息、运动信息和生理信息等,从而实现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协同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经络概述知识点总结
经络概述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指在人体内贯通脏腑、气血,并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通道系统。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气血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不仅连接脏腑,还贯通全身的气血,是正常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分类中医理论对经络进行了多种分类,包括经络的名称、位置、走向等等。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是根据经络的名称和位置进行的。
1.根据经络的名称:主要包括十四经络和奇经八脉等。
十四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根据经络的位置:主要包括经外奇经和经脉。
经外奇经主要是指维持全身气血的主要通道,包括了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和奇穴。
经脉则是指有具体名称和位置的经络,主要包括了十四经络。
三、经络的功能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具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气血运行:经络通过贯通全身的气血,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2.联系脏腑功能:经络连接脏腑,贯通气血,进行脏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保持脏腑的正常功能。
3.防御机体:经络具有固护机体的作用,通过气血的循行和运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外邪侵袭。
4.影响经络穴位:经络对于穴位的选取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经络的病理学意义在中医病理学中,经络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络是疾病发生的重要通道:在中医病理学中,病变往往通过经络传导,引起气血阻滞和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2.经络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靶点: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和治疗,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从而治疗疾病。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1.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Meridian)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
据《黄帝内经》记载:“经者,有所不通,则痛苦不足以清,若在皮肉之间,其寒淫深藏乃发热也。
”意指人体有一些生理活动通道,它们通过经脉系统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血络联系起来,起着营养和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
这些通道被称为经络,是中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2. 经络的分类按经络的循行方向可以分为十四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等。
其中,十四经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将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两大系统,分布在人体的表里、上下和四肢,共十四条。
奇经八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经、足厥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十二条经脉,分布在体表和体内。
它们分布在头、颈、躯干、四肢和脏腑等部位。
3. 经络的循行十四经络的循行主要包括经别、原穴、腧穴、络穴、照穴和输穴等。
经别是经脉上的主要经络部位。
原穴是经络上能直接与腧穴相连的穴位。
腧穴是能对相关脏腑、组织器官产生生理、病理反应的特定穴位。
络穴是两脏经络直接相连的穴位。
照穴是两络相连的穴位。
输穴是十四经总合腧穴和络穴的交叉位置。
4. 经络的功能经络具有调节气血、营养脏腑、调节阴阳、协调人体机能、防御外邪以及治疗疾病等功能。
其中,调节气血是指经络能调节气血的流利和周围的分布。
营养脏腑是指经络通过气血的流通,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
调节阴阳是指经络可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协调人体机能是指经络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防御外邪是指经络能阻止外邪侵袭,保护人体健康。
治疗疾病是指人体发生疾病时,经络可以发挥调理作用。
5. 经络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在临床应用中,经络的相关内容包括:经络的诊断、经络的治疗、经络的保健、经络的病因病机等。
其中,经络的诊断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诊断疾病。
经络的治疗是指通过调节经络来治疗疾病。
经络的保健是指通过保健养生对经络进行调理。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三)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三)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三)医学教育网网友潜龙勿用李已经整理完成,希望对广大执业中药师考生有帮助!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4.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5.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①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②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③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
④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6.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7.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其次序是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并依次为:经鼻翼旁流注于足阳明胃经,经足大趾端流注于足太阴脾经,经心中流注于手少阴心经,经小指端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经目内眦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经足小趾端流注于足少阴肾经,经胸中流注于手厥阴心包经,经无名指端流注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目外眦流注于足少阳胆经,经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阴肝经,经肺中则流注于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
经络保健必备知识点总结
经络保健必备知识点总结一、经络理论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连接人体各部位的纵横交错的系统,是人体内经脉的总称。
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十四经脉,分为主经与络脉。
其中,主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络脉包括络穴及络络。
3.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在中医理论中不仅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更重要的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调畅气机、保护脏腑、联络上下、调节气化、助运津液等。
4. 经络的病理变化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经络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经气不畅、经络阻塞、经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调节经络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经络保健方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经络,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促进睡眠,增强免疫力,保健身体。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按摩,比如太冲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理气血,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适当的经络穴位进行针灸,比如足三里穴、太冲穴、合谷穴等。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燃烧艾草,温热经络穴位,以达到调理气血、温通经络、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适当的经络穴位进行艾灸,比如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等。
4.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服用中药调理气血、滋补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比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5.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饮食,调理气血、滋补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经络学考点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运行规律以及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以下是中医经络学的一些考点:
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经脉系统的总称,包括经、络和穴位三个方面。
经是在人体内部形成连续循环的通道,络是连接经络之间的分支血管,穴位是经络上特定位置的刺激点。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气血经络、经络分布区域和解剖层次等。
3. 经络的循行规律:经络有固定的循行路径和节律规律,包括正常循行和病变循行。
常用的循行规律包括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和任督二脉等。
4.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对于调节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传递信息和调节器官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
5.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中医经络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异常有密切关系。
中医经络学主要通过调理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 经络的诊断方法:中医经络学有多种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和体表诊察等。
其中,脉诊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的脉象来了解经络的状况。
7. 经络的调理方法:中医经络学提供了多种调理经络的方法,如针灸、推拿、艾灸、拔罐和药物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运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以上仅列举了中医经络学的一些考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还需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
医学经络知识点总结
医学经络知识点总结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和奇脉三个方面。
经脉是指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共有12条经络,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络脉是指经脉的支行,主要分布在经脉的两侧,共有15条络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经络、足阳明胃经络、足太阴脾经络、手少阴心经络、手太阳小肠经络、足太阳膀胱经络、足少阴肾经络、手厥阴心包经络、手少阳三焦经络、足少阳胆经络、足厥阴肝经络、手阳明胃经络、足阳明胃经络、足太阴脾经络。
奇脉是指人体内既不是经脉也不是络脉的通道,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共有8条奇脉,分别是任脉、督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和带脉。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平衡、连接脏器组织、沟通上下左右四肢、调节生理功能等。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治疗各种疾病。
因此,对中医经络理论的深入理解,对于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医经络理论,加强中医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为增进人民健康、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经络理论,可以提高中医临床实践的水平,提高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有利于增进人民健康,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对中医经络理论的深入理解,努力将其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之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之经络在执业医师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这部分在历年考试中考察较少,涉及到的考点内容不是很多,重点考查内容为奇经八脉基本机能、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流注等。
笔者把这部分的相关重要考点内容给大家进行了总结,方便大家进行记忆。
一、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1.奇经八脉的生理机能:①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气血;③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联系较为密切。
2.奇经八脉的功能:①督脉:调节阳经气血、络肾通髓达脑;②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任主胞胎;③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调节月经及孕育;④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妇女带下;⑤阴跷脉、阳跷脉: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⑥阴维脉、阳维脉:维系全身经脉、调和营卫运行。
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从胸内到手,手三阳从手外到头,足三阳从头到外足,足三阴从足内到胸腹。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①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异名的手足阴经在胸腹内脏交接。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①头面部的分布,少阳经——头两侧;阳明经——前额;太阳经——头后及项部;②四肢部的分布,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手足阴经——太阴在前缘、少阴在后缘、厥阴在中线;手足阳经——阳明在前缘、太阳在后缘、少阳在中线;内踝尖上八寸以下——厥阴在前缘,太阴在中线,少阴在后缘。
4.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及流注次序:①十二经脉循行交接: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端交接;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②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可简单概括为: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足厥阴肝经流注入手太阴肺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经八脉功能
督脉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反应脑髓肾的机能。
1.因为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与大椎。
2.因为督脉行脊中,入络于脑,精冷不孕与督脉有关。
任脉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
1因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与三阴交,而足三阴又接手三阴。
2.因为任脉起于包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有关。
冲脉 1.调节十二经气血,为一身气血之要冲,“通受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2.与女子月经、孕育有关→“血海”。
带脉 1.主司妇女带下。
2.约束纵行诸经。
阴阳跷脉1.主司下肢运动。
2.濡养眼目,司眼脸开合。
3.阴跷脉主一身之阴,阳跷脉主一身之阳。
1.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
2.阴跷脉起于照海,阳跷脉起于申脉。
阴阳维脉1.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
与脾经同行。
2.阳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
与胆经同行。
维系全身经脉。
经络分布特点
口唇任脉、督脉、冲脉、阳跷脉、大肠、胃
上齿胃
下齿大肠
肩部手三阳、阳维脉
腋下手三阴、胆
气街胃、胆、冲脉
胞中任脉、督脉、冲脉
面颊手三阳、肝、任脉
喉咙肺、胃、肾、肝、督脉、任脉、阴维脉
食道心、脾、小肠
缺盆手三阳、胆、阴阳跷脉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口诀:肺大胃比心小,光剩包三单干。
十二经脉交接部位口诀:食指鼻翼足大趾,心中小指目内眦,无名目外足大肺。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分布
手太阳小肠经行于面颊;手少阴心经上达目系;
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四肢分布内踝尖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躯干分布
手三阴经均行于腋下,手三阳经均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循行于胸腹面的经脉从内→外:肾经、胃经、脾经、肝经。
十
二
经
脉
循
行
起
始
部
位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手
胸
头面
腹
足
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