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选3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选3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选3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2、感受雨果以人类的名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所体现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3、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而努力。

【教学与过程】一、导入:(副板书:雨果圆明园)让学生畅谈自己对雨果和圆明园已有的了解,教师补充。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

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

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

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

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

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昔日富丽堂皇的殿堂如今已是一片废墟。

对于1860年法军的行为,作为法国公民的雨果是如何看待的呢?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果当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板书)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指定几位学生读,一人读一部分)2、解决朗读过程中的字词障碍三、研读课文运用圈点精读法,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细细体会。

四、畅所欲言1、谈谈你对雨果先生的看法。

2、昔日恍若月宫,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如今已是断壁残垣,芳草凄凄的一片废墟(看课本插图),作为炎黄子孙的你,面对这一片废墟,你有什么想法和感慨。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倡导和平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论证方法的识别和运用。

(3)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论证方法的深度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学生能否简要概述?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历史、关爱他人。

四、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1)请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拓展作业:(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文学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比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体会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深入分析信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信件内容概述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林则徐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 信件结构分析分析信件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和抒情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讲解信件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敬语等,使学生掌握信件的基本写作规范。

3.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信件中作者运用的事实、论证、抒情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仿写练习以林则徐的信件为模板,让学生写一封给当时中国政府或民众的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议。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信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其他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课文解析进阶6.1 信件深层含义探讨通过深入分析信件,挖掘作者林则徐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和战争态度的独到见解。

6.2 历史背景补充进一步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信件中提及的历史事件。

6.3 文化差异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流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信件内容的理解。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二)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法国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_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左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书信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词赃(zāng)物箱箧(qi )制裁(c i)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 )璃(l )珐(f )琅(l ng)眼花缭(li o)乱惊骇(h 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 )掠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明确:奇迹2、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明确: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五篇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五篇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五篇第一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背景链接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

2.生难字词(1)字音赃物(zāng)箱箧(qiè)制裁(cái)给予(jǐ)....恍若(huǎng)琉璃(liú lí)珐琅(fà láng)眼花缭乱(liáo)......惊骇(hài)晨曦(xī)瞥见(piē)劫掠(jié)....(2)词义【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部分。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2)掌握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经过;(2)运用思维导图、资料卡片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梳理信件结构;(3)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介绍;2. 信件格式和写作技巧讲解;3. 信件内容分析与解读;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5.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巴特勒上尉收到信件的场景。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信件,了解信件内容和结构;3.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要求,如信头、称呼、、结尾等;4. 写作技巧讲解:分析信件中的写作技巧,如论据运用、情感表达等;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分享自己的看法;6.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巴特勒上尉收到信件的场景;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了解程度;2. 学生掌握信件格式和写作技巧的情况;3. 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4.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五、教学资源1. 历史资料: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相关历史资料;2. 信件模板:提供信件格式模板,方便学生书写;3. 角色扮演道具:如军装、帽子等,增强角色扮演的真实感;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对中国的影响,如文化摧毁、经济损失等;2. 对比分析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信件,了解不同背景下的信件特点;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信件的形式表达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培养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尊重。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件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信件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3. 信件内容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观和立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件的背景和意义。

2. 信件结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信件的结构,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信件内容解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信件分析:评估学生在信件分析和论点阐述方面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

五、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提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3.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相关历史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范文

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2. 通过阅读巴特勒上尉的信,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3.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4. 让学生了解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抗争与奋斗。

教学重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历史资料,如巴特勒上尉的信;2.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和关键信息;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历史背景知识;2. 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巴特勒上尉的信(10分钟)学生阅读巴特勒上尉的信,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信件的意义。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巴特勒上尉的信展开讨论。

教师提供讨论话题,如:信中的观点是否公正?英法联军的远征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分享讨论成果(5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认识到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抗争与奋斗。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收集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抗争与奋斗;3. 思考如何看待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3.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可以组织一次历史实地考察活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信》这篇文章。

该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中国侵略行为。

我们将详细解读文章第一至第三段,分析作者对战争态度以及其传达历史信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关历史背景;2. 分析作者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以及作者观点深入分析;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图片,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至第三段,理解文章内容。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作者观点,以第一段为例,讲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事实和论述来表达自己观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某一段,分析作者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中国人,给英法联军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侵略行为愤怒和抗议。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情景引入中写信任务。

六、板书设计1. 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信》2. 重点词汇:远征、侵略、批判、观点、爱国3. 作者观点:反对侵略,捍卫国家尊严4. 课文结构:第一段至第三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给英法联军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侵略行为愤怒和抗议。

答案示例:尊敬巴特勒上尉:我是当时中国人,我愤怒地写下这封信,抗议你们对我国侵略行为。

你们以文明之名,行野蛮之事,破坏我们家园,伤害我们同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精选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精选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精选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初中二年级、两课时四、教学手段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五、教学方法激趣法六、教学步骤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缀满绸缎珐琅瞥见晨曦箱箧制裁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问题一答案:总评:“世界奇迹”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分说: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总述:亚洲文明杰作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瞥()见箱箧()惊hài()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②眼花缭乱:③不可名状:④荡然无存:⑤富丽堂皇:⑥丰功伟绩: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二、阅读比较比较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阅读林则徐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以及林则徐对此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1.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历史问题。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林则徐简介林则徐(1785-1859),字元抚,福建侯官人,清朝道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法学家。

他曾担任过广东巡抚,因主张禁烟而闻名。

在鸦片战争期间,他坚决主战,反对妥协,后因战事失败被贬。

2.2 林则徐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信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针对英法联军的侵华行动而作。

信中,林则徐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行为的强烈谴责,阐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第三章:课文解析3.1 信件背景及内容概述信件背景: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华,林则徐作为清朝官员,对此有何看法?内容概述:林则徐在信中痛斥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战争的可能性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3.2 重点词汇与句子解析词汇:侵略、妥协、战事、爱国情怀等。

句子:例如“英法联军之侵华,非止一日,而中华之受害,已非一日。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思考4.1 课堂讨论林则徐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英法联军的侵华行为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如何看待历史事件中的爱国情怀?4.2 思考题你认为林则徐在信中的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林则徐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价值,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5.2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全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际形势,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并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内容和结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

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

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

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

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

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语言和反讽语言的差别。

3.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体会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圆明园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音形义,疏通文本。

2.了解写作背景,感受雨果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谴责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宝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提示:给同学们展示五幅代表世界文明的古建筑图片。

(出示课件1、2、3、4、5)教师引导:大家认识图片中的建筑物吗?(出示课件6、7)这是世界级的文化瑰宝——圆明园建筑部分的照片。

教师低沉语调读下面的文字: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于是,雨果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他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走近圆明园。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出示课件8)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本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教师点拨指正。

(出示课件10)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案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一封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信件,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的案例分析。课文展示了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规范地书写信件。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语言素养: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历史意识:使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跨文化素养: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为了巩固这些知识点,我计划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所学。
最后,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有效的。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导致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历史背景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文。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采用轮流发言和小组互动的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讨论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感受雨果精神。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

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

(5分钟)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珐)琅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瞥)见给(ji)予恍(huang)若朱鹭(lu)3、整体感知。

(10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

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20分钟)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

”(比喻)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雨果的信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雨果的信对当代有何启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2.教学难点
-理解雨果的写作意图和深层含义,这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如何从语言表达中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够理性表达。
举例解释:
-针对雨果的写作意图,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雨果作为法国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强调了雨果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试图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来理解其深层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这些写作技巧的讲解,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这样学生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也发现,对于难点部分,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深度,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明确雨果写信的目的和立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致”、“远征”等,并理解其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分析雨果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讽刺、批评等,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提炼出雨果反对侵略、主张和平的观点。
4.体会雨果在信中对巴特勒上尉的讽刺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爱国主义情怀。
5.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旨,学会用事实论证观点的方法。
6.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认识现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课文内容解读:准确把握雨果在信中的观点和立场,以及他如何批评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举例:分析雨果在信中提到的“悲剧就是美被撕碎给人看”等核心观点,理解其反对侵略的立场。
(3)语言艺术分析:掌握雨果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观点的作用。
-举例:通过实例分析,如对比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重要性。
(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
-突破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文明被破坏的情况?”比如,我们身边的历史遗迹被忽视或损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文明尊重与保护的奥秘。
二、核心素养目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雨果的信,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尊重与保护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增强思维品质:训练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雨果的观点,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语言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创意表达。
此外,今天的课堂小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文明尊重和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到生活中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明尊重的重要性。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雨果的信件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增强爱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

但是,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中国圆明园,1860年(清咸丰十年)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为灰烬。

从此,人类尽失亚洲文明。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坚定民族自信心?请你带着这些思考,与我一同走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珐琅
..(fà láng) 脂.粉(zhī) 惊骇.(hài)
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
晨曦.(xī) 眼花缭.乱(liáo) 朱鹭.(lù)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3.了解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4.了解背景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与讽刺。

(二)细读文本,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
1.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要注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然后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交流点拨】总评:“世界奇迹”;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

雨果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请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齐读,并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交流点拨】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

雨果在愤慨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抨击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3.雨果不帮着自己国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这封信的?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人类的立场。

(这里可以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

)他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的人。

(三)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交流点拨】“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交流点拨】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
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交流点拨】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词严,批判力强。

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点拨】本题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抒写读后感。

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这次对话则是与大师的对话。

采用书信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灵飞升起来,与大师处于平等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师的心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