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非均质性研究(优选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油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将该储层称为含油气层或油层。
此章讲的油层非均质性,实际是指储层非均质性。
在油气藏的形成中,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诸条件缺一不可。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储层是研究油气藏的核心,储层是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其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1.沉积作用的影响
无论是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不同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沉积条件不同,造成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堆积和充填形式、胶结类型、砂体形态、侧向连续性、纵向连通性等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层理构造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即存在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的影响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保存和破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集性能变好;压实作用使储层变致密,储集性能变差。
3.构造作用的影响
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和裂缝也对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影响。
垂直和较大角度的断层由于其封闭性,不但可以使原来连通的地层错开,变成不连通,也可以由于其开启性使不同年代的地层串通起来,这就增加了储层非均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些延伸很远的裂缝若不密封,可能使水沿裂缝串流,造成严重的平面矛盾,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
例如扶余油田。
总之,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是相对的。
一般陆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要高于海相储层。
而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
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一般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两大类,而宏观非均质性又包括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是指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
宏观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
(一)宏观非均质性
1.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包括层内垂向上渗透率的差异程度、最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
层内非均质性是直接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储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地质因素。
2.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
它直接关系到注入剂的波及效率。
1)砂体几何形态
砂体几何形态是砂体各向大小的相对反映。
砂体几何形态的地质描述一般以长宽比进行分类。
①席状砂体:长宽比近似于1:1,平面上是等轴状。
②土豆状砂体:长宽比小于3:1。
③带状砂体:长宽比3:1~20:1之间。
④鞋带状砂体:长宽比大于20:1。
⑤不规则砂体:形态不规则,一般有一个主要延伸方向。
2)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
重点研究砂体的侧向连续性。
一般描述砂体长度,砂体宽度或宽厚比,也可用钻遇率来表征。
按延伸长度可将砂体分为五级:
一级:砂体延伸大于2000m,连续性极好。
二级:砂体延伸1600~2000m,连续性好。
三级:砂体延伸600~1600m,连续性中等。
四级:砂体延伸300~600m,连续性差。
五级:砂体延伸小于300m,连续性极差。
钻遇率:表示在一定井网下对砂体的控制程度。
钻遇率=(钻遇砂层井数/总井数)╳100%
3)砂体的连通性
指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相互接触连通。
可用砂体配位数、连通程度和连通系数表示。
①砂体配位数:与某一个砂体连通接触的砂体数。
②连通程度:指连通的砂体面积占砂体总面积的百分数。
③连通系数:连通的砂体层数占砂体总层数的百分比。
4)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编制孔隙度、渗透率及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平面等值线图,表征其平面变化。
研究的重点是渗透率的方向性,它直接影响到注入剂的平面波及效率。
(三)层间非均质性
展问非均质性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
3.层间非均质性: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
属层系规模的储层描述。
包括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以及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即砂体的层间差异。
如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的差异。
(二)微观非均质性:
是指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三、油层宏观非均质性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1.数学统计法(概率法)
对影响油层非均质性的主要指标,如油层的渗透率、孔隙度、有效厚度,用数学统计法表达油层的非均质程度(图10-1)。
上图能够直观表示参数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该油层渗透率一般是(200-600)×10-3um2,小于100或大于800×10-3um2的占的比例很小。
图中参数分布越分散(分布范围越宽),油层非均质性越严重。
以前根据统计的数据用手工画,现在把统计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有特定的软件,非常简单。
2.系数法
当评价和对比油层在平面和剖面上的非均质性时,常常应用以下几个系数。
(1)砂岩系数Kn
是指油层剖面中砂岩厚度与油层总厚度之比,即
Kn=h 砂/h 总
也就是油层剖面中砂岩的含量。
一般先计算单井的Kn 值,然后再把整个油田所有井的Kn 值进行算术平均,求出整个油田的Kn 值。
Kn 值越接近1,表示均质程度越好。
(2)连通系数K 连
是表示上、下砂层连通区面积与油藏(油砂体)总面积之比。
K 连=S 连/S 总。
这一系数表示油层纵向上和平面上的连通性。
K 连越接近1,表示油层连通性越好。
(3)单层突进系数
例如渗透率突进系数:表示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Tk=Kmax/K
式中Tk ——渗透率突进系数;
K ——表示单油层(或砂层)中各相对均质小层段的渗透率平均值;
Kmax ——层内最大渗透率,一般以砂层内渗透率最高的相对均质小层段的渗透率表示。
当 Tk <2为均匀型,当Tk 为2—3时为较均匀型,当 Tk >3时为不均匀型。
这一系数也可用以表示孔隙度的均质程度。
(4)均质系数(Kp)
表示砂层中平均渗透率与最大渗透率的比值。
Kp=K/Kmax
均质系数的变化范围是0<Kp <1。
Kp 值越接近1,油层均质性越好。
(5)变异系数(偏差系数)Vk 变异系数是一数理统计的概念,用于度量统计的若干数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分散程
n K K
n i ∑-2/)(
度或变化程度。
用下式求解:
式中Vk——渗透率变异系数;
Ki——层内某样品的渗透率值i=l、2、3……n;
K——层内所有样品渗透率的平均值;
n——层内样品个数。
一般地说,当( Vk<0.5)时为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弱。
当(0.5≤Vk≤0.7)时为较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中等。
当( Vk>0.7)时为不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强。
(二)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在多油层油田的注水开发中,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注水开发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层间非均质性导致“单层突进”
由于各单层之间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渗透率的差异,其渗透率大小相差几倍、几十倍甚至高达数百倍。
所以在笼统注水和采油的条件下,注入水首先沿着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的层迅速突进,使注入水很快进入采油井,造成油井含水率迅速提高甚至水淹停产。
而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大部分原油残留地下形成“死油”,从而降低了水淹厚度系数。
2.平面非均质性导致“平面舌进”
由于油层的平面非均质性,使各单油层在平面往往呈不连续分布形成许多面积不大的油砂体。
有的小油砂体只被少数井钻到甚至漏掉,造成注水开发时油层边角处的“死油区”和被钻井漏掉的“死油区”。
此外由于平面上渗透率的差异,使注入水沿着平面上高渗透带迅速“舌进”,而中、低渗透带相对受注水驱动减小,因而降低了水淹面积系数。
3.层内非均质性导致层内“死油区”
注入水总是首先沿着层内相对高的渗透带突进,而同一层中的其余部分却不易受注入水的冲洗,成为“死油区”。
此外,层内的沉积构造造成渗透率的各向异性也影响注水效果,例如,对斜层理砂岩来说,在顺层理倾向、逆层理倾向和平行层理走向都具有不同的渗透率,继而影响注水开发的驱油效率。
大庆油田对斜层理砂岩储层进行了模拟实验,测量了不同方向的水驱采收率。
结果表明,平行层理走向,采收率最高;逆层理倾向,采收率次之;而顺层理倾向,采收率最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