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
2.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无一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2 环境保护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
3 学习和研究公共行政学对环境管理的意义:1.环境管理属于公共行政学的范畴,有利于提高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有利于提高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环保管理人才。
3.有利于推进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有利于加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4 三种生产理论的意义: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5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
共赢:共赢原理。
控制: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协同:冲突协同原理
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1)从国家的技术政策方面对新建项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限制,以减少重复建设、杜绝新污染的产生,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
(2)对可以开发建设的项目提出了超前的污染预防对策和措施,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3)促进了国家环境科学技术、监测技术、预测技术的发展。
(4)为开展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
7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作用:(1)它是进行总量控制、有效管理总量目标的重要措施;(2)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工业布局;(3)有利于促进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4)有利于强化环境管理;(5)有利于实现污染总量在区域范围内的宏观调控。
实施程序:排污申报登记,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规划分配,审核发证,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8确定限期治理项目的原则1) 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2) 坚持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原则3)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先易后难4)必须坚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5)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限期治理的范围1)区域性限期治理2)行业性限期治理(3)污染源限期治理限期治理的重点(1)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治理后对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厂群矛盾,保障社会安定有较大作用的项目(2)位于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区、城市上风向等环境敏感区,污染物排放超标、危害职工和居民健康的污染企业(3)区域或水域环境质量十分恶劣,有碍观瞻、损害景观的区域或水域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污染范围较广、污染危害较大的行业污染项目。
(5)其它必须限期治理的污染企业。
9环境信息公开的目的:提供激励和惩罚机制,促使污染者改善环境行为;促进公众参与,鼓励全社会融入环境管理之中;便于政府管理,充分利用管制、经济及信息手段的三位立体管理;提供充分信息,改善政府部门、污染者及公众的决策;维护社会公正,保护信息缺乏者的利益。
9 现有管理制度的不足和局限性:(1)管理制度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2)管理制度与任务和要求不相适应;(3)管理制度之间不协调、不统一;(4)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
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1)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加强宏观环境管理;加快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保障机制,制定综合决策的管理程序、规范和办法,实现综合决策的规范化;要使综合决策的设想成为一种可以遵循的制度,还需做的工作。
①要得到法律的支撑,使其具有强制性;②要建立有效的监
督制约机制,并规定相应的责任,以便对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进行及时、有力的监督;③要明确综合决策的程序、范围和内容,使其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2)加快制定生态补偿管理制度(主要是水资源补偿、森林资源补偿、草地资源和土地资源补偿),通过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保护领域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补偿管理制度,使所制定的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使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己成为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3)完善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实现总量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的有机结合。
建立清洁生产审计制度,落实循环经济,实施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完善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建立排污交易市场,完善排污许可制度。
10 环境污染事故分类: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污染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破坏,其他生态破坏事故
11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
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程序:负责确认环境事件的单位,在确认重大(Ⅱ级)环境事件后,1小时内报告省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特别重大(Ⅰ级)环境事件立即报告国务院相关专业主管部门,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
类型报告方式报告内容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
告环境时间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
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在初报和续保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
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
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
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
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作用:及时报告还可以为查清事故原因、危害、影响以及为顺利处理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创造条件;可以及时消除或减缓由于污染事故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化解矛盾,有利于解决因事故给群众带来的生产、生活困难;及时报告还可以取得上级环保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避免因地方不具备处理条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12 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先控制后处理。
事故处理的三个阶段:应急处理阶段,污染治理攻坚阶段,污染损害的恢复
应急处理阶段:(1)抓紧处理污染源(2)做好下游沿河群众的宣传预防工作(3)加紧调运枪险物资(4) 加强对污染水源的监测(5)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6)调查事故的原因和责任(7)建立以副省长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
13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类:六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
二级:国家级标准,地方级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14 环境信息:在环境管理研究和工作中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知识。
环境信息特点:1)环境信息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它具有多层次,多因素,多结构等特点,放信息源丰富,信息量大且分散2)环境信息投递方式多样化3)环境信息不是单一学科信息反应,而是交叉学科,相关学科发展紧密
15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也在迅速地向城市聚焦;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政策,忽视了生活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致使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不尽合理和极不完善。
我国出现一系列城市环境新问题:①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周边地区的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②机动车污染问题严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2004年汽车保有量达到2742万辆。
③城市生态失衡问题加重,出现“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
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降低,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16 环境功能分区的原则:(1)以城市生态环境特征为基础;(2)必须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3)必须满足国家有关的标准、法规及统一规定的要求;(4)分析和评价城市各区域的现有功能,以及改变现有功能的可能性;(5)同一功能区承担多种功能时,以最高功能或主要功能的要求为准;(6)在满足以上原则的条件下,环境功能分区力求与现状布局近似;(7)要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8)要从生态大环境着眼,合理利用环境容量。
17 环境风险系统控制机制:
初级控制机制:包括对风险源的控制设施与维护、管理,使之良好运作等主要与人有关的因素。
在风险因子释放之前,环境风险源实际上只是作为潜在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源之间的相互转换决定于某种系统的状态,控制这种转化过程的系统称为初级控制机制。
初级控制机制的效用是:将风险源控制、维持在相对于风险受体安全的状态;对风险因子进行遏制,使其只能以较低水平释放。
次级控制机制:主要是对传播风险的自然条件的控制,美国EPA在危险性排序系统中定义了五种污染物的传播途径;地表水、地下水、空气流动、直接接触与燃烧爆炸。
18 城市环境风险管理目标:①最小化是相对的,“风险最小化”并不意味着“零风险”;②城市总体环境风险水平不应超出城市环境风险容量,不损害城市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③单一类型的环境风险水平不应超出城市群体对该类风险的最大可接受水平,与该风险种类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收益应大于环境风险带来的损失;④环境风险管理的措施必须具有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可行性,即:风险管理措施无论在文化、习俗方面,还是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应被城市群体所接受;管理措施在技术上具有可达性;管理措施在经济上具有收益性,风险管理的费用—效益比应小于1;⑤由于用于风险管理人力、财力、物力有限,城市环境风险管理必须寻求最优化,即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应选择风险管理费用——效益比最小的方案;⑥在满足社会、经济、技术约束及最优化目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城市内的总体环境风险水平。
19 环境风险的发生过程三个基本过程:(1)风险因子释放过程,即环境风险源的形成及环境风险因子的释放;(2)风险因子转运过程,即环境风险因子在环境空间中经一系列过程形成特定的时空分布格局;(3)风险受体暴露及受损过程,即环境空间中的风险因子损害某种风险受体。
20 环境预测:是依据调查或监测所得到的历史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给
出未来的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预测方法选择:①定性预测技术:如专家调查法(召开会议、征询意见),历史回顾法,列表定性直观预测等。
②定量预测技术:常用的有外推法、回归分析法和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等。
这类方法以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系统动态仿真和统计学为基础,其中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定量分析环境演变、描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关关系比较有效。
环境预测模型:常指环境数学模型,是用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包括代数方程、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等)来表示所预测的环境社会因素随时间变化的形式或环境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据此计算环境社会系统未来的变化与状态,达到环境预测的目的。
分类:趋势外推预测模型因果关系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专家系统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