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六、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展
1.启动:以2001年7月5日—7日北京京台饭店“普通
高中课程计划专题研讨会”为标志。
研讨的热点问题:普通高中的定位、性质与任务,
培养目标,高中阶段的独特价值,学生的共同基础
与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
“双重任务”与“单一任务”的弊端,课程的多样化 与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4.大一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与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 衡的地区差异之间存在的张力
(1)单位制和行政化的学校运作方式极大阻碍了学校教育 对社会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和适应力。 (2)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予 以支持,同时也为学校变革提供了财力保障。 (3)同质化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良性竞争的学校教育带来 的生源的流失与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留学生人数猛增成 为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学校试图通过教育改革缓解这 一危机。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3.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人的多样化需求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经济时代发展到以 信息技术支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观念和学习 方式发生迥然的变化。 (2)社会层级化之后的教育需要已经从机会需求 发展到质量优先,这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同时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次契机。 (3)人的需求的产生和欲望的表达与人所处的环 境密切相关。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3)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有益, 但参加的机会很少。 (4)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但普遍反 映学校并未开设。 (5)高中生普遍喜欢亲身实践、讨论交流、实验探 究等教学方式,但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主 动参与的机会,作业主要以联系、记忆或背诵为主。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进展总结

教育改革进展总结

教育改革进展总结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对教育改革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一、普及教育机会的扩大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之一是普及教育机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为此,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推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和“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工程”,通过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使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改革注重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理念。

各地纷纷推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课程改革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推动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出自己的特长。

三、高中阶段教育改革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国不断完善高中课程设置,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公平性,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此外,也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途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为此,我国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的改革等举措,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同时,也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使其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五、科技与教育的融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也开始注重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推广在线教育等形式,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此外,也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教育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投入,实现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教育内容需要更加贴近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机制,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高中新课改的现状及思考陕西省丹凤中学地理组(726200)杨涛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学教育的一次大变革,人们原本期望,通过这场改革,学生负担大大减轻,素质教育明显彰显,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若干年过去了,效果怎么样?耳闻目染,感慨良多。

学生课业负担有增无减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师生负担过重。

高中开设了十几门课程,每门对学生的期望值都很高,高一课上不过来,高二忙水平测试,高三忙高考。

资料漫天飞,试题做不完。

从高一到高三,每门课程都配有资料,有些科目一门配好几种。

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有焦头烂额的考试,老师更是忙的团团转。

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如故临近高考,有个学校一个月六门高考必考科目每科都考了16次,老师不仅要命制好每套试题,还要全部批阅,统计好成绩,写好讲评教案,做好分析。

大家想一想,师生的负担不重吗?!全国有多少学校仍在这样恶性循环?这难道就是课改的初衷?很多师生在想,过去的传统模式还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可现在我们为什么越走越远?师生健康水平显著下降为应对高考,师生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受到极大摧残。

我们的体育事业,不走全民健体的正道,中学在专门培养体育生,社会在着力培养奥运冠军,但整个国民的体质如何,我们想过没有?我们的学生,除了会做题以外,到底全面发展了什么?又有多少学校剥夺了师生双休日的权利,在补课!在奥赛!学生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教育应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高考只从分数高低衡量标准的限定下,学生的智力只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其它方面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许多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丧失,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体会不到长辈们创业的艰辛,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知生活的目的,身体虚弱,审美情趣不高,没有基本的美学素养,不热爱劳动。

进入社会竞争力不强,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国情复杂改革难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教育水平还相对落后,这在很长一段时期还制约着教育发展,更制约着教育改革。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变化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2020.12)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变化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2020.12)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 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 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
●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 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
●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
●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 成。
●“3+2+1”模式可以避免出现弃考物理、 弃考化学现象!物理、历史还能同时选。首 选科目采用卷面原始分根据首选科目制定招 生计划。
(2)怎样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 ●开设生涯课程,指导学生合理选课。高校要
提前公布报考科目要求; ●开发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选课要求;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 ●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
100分 中选2科各100分
750分
●“物理”和“历史”的首选原始分计入高考 总分,确立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大方向的分野, 让学生缩小了选择的范围,克服了盲目性;
●由20种高考选科组合为12种高考选科组合, 克服了大范围内走班制带来的师资、教室、班 级等软硬件的不足,又给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 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
1.提出了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学生发展指 导、选课指导、校本教研、教学管理、考试评 价等制度。
2.增设“条件保障”部分。提出调整高中教 师编制标准、完善图书资料技术装备教学设施 标准和经费投入标准。
3.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 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建立国家、 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
●7省市各科目的选报呈现新情况。
●首选科目中的历史占比普遍升高。
●“3+1+2”模式存在问题。物理、历史 不能同时选;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 化学最难,将会出现弃考化学现象。

2024年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2篇)

2024年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2篇)

2024年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____年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一、背景介绍自____年开始,我国高中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旨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高中毕业生。

____年是高中新课改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的时刻。

本文对____年高中新课改工作进行总结,共计____字。

二、工作开展情况总结1. 课程设置方面____年,高中新课改不仅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还进一步提升了课程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增加了选修课程和拓展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科选择。

同时,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关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模式方面____年,高中新课改继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究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引领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育评价方面____年,高中新课改进一步完善了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情况。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潜力。

4. 教师培训方面____年,高中新课改在教师培训方面加大了力度。

通过组织各种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提高教学效果。

三、问题与反思1. 资源投入不均衡____年,高中新课改在一些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实施,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资源投入不足,导致新课改的实施难度和效果不够理想。

需要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教育资源支持,确保新课改能够普惠到每一个学生。

2. 教师团队建设不够完善尽管在____年高中新课改工作中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但还存在一部分教师在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模式方面的认知和实践不够到位。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新课程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对于高中学科教学来说,新课程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学科整合。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就要求高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强调问题导向。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通过挖掘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要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 强调个性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新高考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科素养。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和素质评价的理念,要求学生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2000年以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详细历程

2000年以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详细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

前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

七次改革的简介见下表。

改革时间改革情况简介第一次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2001到2002年间,教育部在北京、黑龙江、 辽宁、江苏、广东、江西、广西、河北、山西、 宁夏等10个省(市、区)对学生、教师、校长和 社会人士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学生 样本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
1.校长、教师认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 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4.大一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与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 衡的地区差异之间存在的张力
(1)单位制和行政化的学校运作方式极大阻碍了学校教育 对社会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和适应力。 (2)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予 以支持,同时也为学校变革提供了财力保障。 (3)同质化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良性竞争的学校教育带来 的生源的流失与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留学生人数猛增成 为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学校试图通过教育改革缓解这 一危机。
4.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 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自由 (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 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 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 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对78年计划 的修订
1990年 《现行普教学计 划的调整
1996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
2000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对96年课程
(试验修订稿)》
计划的修订
四、现行高中课程实施状况调查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2021年4月15日星期四
一、新课程改革与发展历程

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一)

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一)

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一)摘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山东省高中领域的课程改革实践的进展,发现不足并研究对策,我们对山东省9个市的高中课改情况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从政府组织到学校实施各个层面都取得重大进展,但在课程管理、课程开发以及课程保障体系乃至教科书编制等方面尚存在严重不足。

要深层次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统筹考虑各方面关系,采取应对性措施。

关键词: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问题;对策2004年秋,备受关注的高中课程改革率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省进行实验,2005年又有江苏省、福建省参加实验。

截止到2004年底,山东省共有862所高中,高一、高二约140万学生参与实验,因此可以说山东省的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到全国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

为了更深入地推进高中领域的课程改革实践,确保200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毕业生的顺利升学与就业,及时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与不足之处并研究适时的应对策略。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调研组一行6人于2005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和2006年5月12日至18日,先后两次到临沂、日照、青岛、德州、聊城、济宁和济南、潍坊、滨州等地市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听课、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共向学生和教师发放近6000份调查问卷,随机听课90余节,并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分别进行了深度的面对面的交流座谈。

旨在能如实地获取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系统紧锣密鼓的部署与管理下,整个高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课程改革引领了教育管理与教育实践领域从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具体层面的转变,整体提升了整个高中教育阶段的办学水平。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领域依然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及教育系统的相关人员似乎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对。

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5篇

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5篇

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5篇第1篇示例: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推进,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各地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使学生学习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还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参与,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

一些地方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工作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新课程改革工作要求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和适应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需要。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学生和家长普及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新课程改革。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通过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温馨提示】请勿在文章中出现电话、身份证、名字、地址等泄露个人隐私的内容,谢谢!第2篇示例:高中新课改工作总结新课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高中课程进展情况汇报

高中课程进展情况汇报

高中课程进展情况汇报我校是年8月由省诸城师范学校和原诸城实验中学(初中)合并而成的一所融高中、初中于一体的完全中学。

年8月,我校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当时实施新课改实验的教师74人,学生1250人。

三年多来,我们边研究、边实验、边推进,继承与创新并举,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使新课程的推进由点到面,学校内部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

可以说,学校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校的干部、教师共同经历了新课改的凤凰涅盘,学校也迅速崛起,由弱到强,取得了突出成绩,正朝着创办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品牌学校的目标奋进。

一、新课程改革: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教育更在创造着智慧,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它不是在制造应考的机器,教育和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注意了实施学生成长过程的优质教育,培养的人才才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过程才真正能让师生感受到是一种幸福。

课程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师生的大多数时间都与之紧密相连,抓住了新课程就是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

课改实验的推进不仅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学校、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从实际出发,选准了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突破口,确立了推进学校课改实验的基本策略,把提升课改实验品质作为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

我们就是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机遇,重建教育理想,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无疑是一件大事,所以务必做细做实。

为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改革的文件,从课堂教学、示范引领、教师培养、校本研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对推进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并通过新课程改革,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

四川普通高中课程评价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应对——“四川普通高中课程评价改革研究”研究报告

四川普通高中课程评价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应对——“四川普通高中课程评价改革研究”研究报告

S c h o o l s
L I J i a - x i a o , L I Yu a n , XI E Yi n g — t a o
Hale Waihona Puke ( S w h u a n C e n t e r f o r E d u c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o f C h i n a We s t N o r ma l U n i t e r s i t y , N a n c h o n g 6 3 7 0 0 9 )
3 4 基 础 教 育 研 究
四川普 通 高 中课程评 价 改革 的进展 、 问题 与应对
“四川 普 通 高 中课 程 评 价 改革 研 究” 研 究报 告
李佳 孝 , 李 园 , 谢 应 涛
( 西华 师范 大学 四川 省教 育发展研 究 中心 ,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9 )
g u a r a n t e e o f e fe c t i v e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t he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1 T n .W i t h t he f u 1 1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n e w c u r r i c . u l u m r e f o r m i n o ur c o u n t r y,t h e c u r r i c ul u m e v a l u a t i o n r e f o r ma t i o n o f o r d i na y r h i g h s c h o o l i n Si c h ua n ha s ma d e a

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趋向

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趋向

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趋向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普遍性的学科,它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作为初高中学生必修科目的数学,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不断面临改革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趋向。

一、改革历程1. 八十年代初期数学教材的改革。

在八十年代初期,数学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焦点,教育部统一整顿了数学教材。

新教材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数学课程更加接地气,生动有趣。

这一改革为以后的数学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2. 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新变化。

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出了“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数学课程也不例外。

数学教育突出重点和难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全球化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改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数学作为一门国际通行的学科,其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全球化也必然受到更多的关注。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教育部积极借鉴国际数学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步推进数学课程改革,力争使我国数学教育更加适应国际大环境的需要。

二、改革趋向1. 突出数学应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学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将数学应用性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更加明确数学的应用环境,强化数学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

2. 强化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突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教学实践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到系统化、创新性的层面上来。

让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思想、概念及其含义,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3. 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它要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特长,同时尊重和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个性化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学科竞赛、学科论文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动力。

4. 取消专业数学课当前,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专业数学课程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十一中教研福州第十一中学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研究处20XX年11月29日星期五第82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汇报福州第十一中学从20XX年秋季起,我市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

为了切实做好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我校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以科研推进课改。

高中新课程研究课题――教学实施、评价与管理(模块教学与学分认定、教学质量监控与考试、课堂教学方式与评价)。

为迎接20XX年秋季高中新课程启动为契机,树立新课程意识,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积极探索课改教学新模式,借助我校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平台,盘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努力构建新型的学校教研文化。

明确工作目标:1、以课程改革为主线,加强课改培训力度与高初中教学衔接,做好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组织各种新课程的校本培训、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等,提升广大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2、以校本研究为抓手,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特别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等经验交流,促进广大教师新课程实验能力的提高;3、以专业化成长为目标,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作用,大力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帮助教师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丰富教学经验;4、以课题研究为平台,认真做好我校“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继续做好理解教育研究实验工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教育信息化,重建学习型校园文化。

二、建立领导机构:领导小组负责人:俞黄榕,成员:陈学斌、刘秀玲、黄敏伶、社区一人、家长一人。

高中综合改革推进情况汇报

高中综合改革推进情况汇报

高中综合改革推进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高中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推进高中教育改革。

下面,我将就高中综合改革推进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高中综合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各地普遍增设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选修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此外,一些地区还积极推进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高中综合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素质教育”、“探究式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再者,在评价体系上,高中综合改革也有了新的突破。

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取消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改革势必会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中综合改革也在积极推进。

各地纷纷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这对于推进高中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高中综合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综合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学模式的创新不够、评价体系的完善不够等。

今后,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推动高中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历程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历程

研究近二十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对于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背景、课程目标、教材特点等密切相关。

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里,主要体现在教材里。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不同时期我国高中生物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其改革历程及特点,对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近二十年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一)高中生物课程发展的停滞阶段(1992―1995)从1993年全国多数省市开始实施“3+2”考试方案,生物课只在高二开设,并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课时是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付教学、学生厌学生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研究力度大大削弱。

(二)高中生物课程跨世纪改革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事业规模和办学模式等。

1994―1995年,国家教委组织力量起草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

1996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自1998年秋在天津市、江西省和山西省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于2002年4月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编写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现正在除新课标课改试验区以外的部分地区使用。

山东省从2000―2004年使用该套教材,该套教材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阶段文、理科生都必须学习的,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生的必选课。

生物学教材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教材内容现代化、体现时代特色、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加强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先进性和实用性。

2000年以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详细历程

2000年以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详细历程

2000年以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详细历程2000年以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详细历程。

这个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面将对这一改革的进程进行详细介绍。

2001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起点。

新的课程方案旨在通过拓宽课程内容和提高学习质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该方案引入了选修课程的概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的课程,并且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试行)》,这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一步。

该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教育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此外,新的方案还提倡跨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

这一方案的实施推动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2011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纲要》,这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里程碑。

纲要提出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改革原则,明确了高中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纲要重视整体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纲要还提出了评价与考核的改革,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全过程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2017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这是高中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新的课程方案着重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新方案还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出了"减负增效"的原则。

此外,新的课程方案强调学科间的整合,提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总结起来,2000年以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历程,从2001年的课程方案试行到2017年的最新课程方案,不断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着重强调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

高中课程改革致力于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更灵活的学科设置,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前景高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关键的一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高中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其前景。

一、全面素质教育的倡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全面素质教育被提出,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这种趋势将对高中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的高中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中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

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

同时,还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个性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

目前,高中教育也在不断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互联网、电子教材、在线教学平台等手段,学生可以更加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且进行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高中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四、职业教育的兴起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关键时期。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中教育也需要加强与职业教育的衔接。

通过引入职业教育课程、开展实习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业环境,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职业教育的兴起将给高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国际化教育的融入高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同时,通过提供国际课程和资格认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际化教育的融入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与推进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与推进策略

a
3
1.基本背景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关系民族未来, 在世界各国都被置于国家层面来推 进。
a
4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世界
各国纷纷开展推动以提高未来国 民整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
为回应新世纪的挑战,1999年 启动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a
45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研制 2.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3.课程设置及说明 4.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研制
2001年7月,第一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 议在京召开,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正式 启动。
2003年3月,教育部向全国颁发普通高中新课 程方案。
a
41
结论2: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内容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进步 和科技发展,但内容偏多、偏 难、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问 题依然比较严重。
a
42
结论3: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 动对个人发展有益,但参加的 机会很少;绝大多数学生希望 学校开设选修课,但普遍反映 学校并未开设。
a
43
结论4:
a
14
为什么要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
的更高要求。
高中学生发展、高中教育现状迫切要求高中
进行课程改革。
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进一
步推进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呼唤高中课程进
a
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基于山东省实验区的调查研究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调研组摘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山东省高中领域的课程改革实践的进展,发现不足并研究对策,我们对山东省9个市的高中课改情况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从政府组织到学校实施各个层面都取得重大进展,但在课程管理、课程开发以及课程保障体系乃至教科书编制等方面尚存在严重不足。

要深层次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统筹考虑各方面关系,采取应对性措施。

关键词: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问题;对策2004年秋,备受关注的高中课程改革率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省进行实验,2005年又有江苏省、福建省参加实验。

截止到2004年底,山东省共有862所高中,高一、高二约140万学生参与实验,因此可以说山东省的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到全国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

为了更深入地推进高中领域的课程改革实践,确保200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毕业生的顺利升学与就业,及时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与不足之处并研究适时的应对策略。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调研组一行6人于 2005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和2006年5月12日至18日,先后两次到临沂、日照、青岛、德州、聊城、济宁和济南、潍坊、滨州等地市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听课、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共向学生和教师发放近6000份调查问卷,随机听课90余节,并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分别进行了深度的面对面的交流座谈。

旨在能如实地获取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系统紧锣密鼓的部署与管理下,整个高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课程改革引领了教育管理与教育实践领域从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具体层面的转变,整体提升了整个高中教育阶段的办学水平。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领域依然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及教育系统的相关人员似乎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对。

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仅介绍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高中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尚不够完善1.部分学科教科书内容逻辑性不强,存在断层的现象。

通过座谈,教师们普遍反映新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上跳跃性太大,许多内容不衔接。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模块的教科书的内容不衔接,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各自为营,没有兼顾到其他模块的教学进度。

这种内容不衔接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

这几个学科中,许多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先前的模块的学习中并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导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弥补学生知识层的缺口,填补模块间的知识空隙,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比如数学学科,一个被教科书编写者忽视了的问题是代数与几何在内容上的不同步,例如将《解斜三角形》放到代数第三章第二大节后,学生要在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前夕才第一次学习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而作为余弦定理在立体几何中的一个应用――关于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推导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在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后不久便用到余弦定理(见《立体几何》教科书P44),学生第一次接触余弦定理,根本不知道余弦定理及其内容,更不用说运用了。

另一方面是特定模块的内容逻辑性不强,内容的编排顺序不符合知识的逻辑发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

例如平原一中的老师反映,物理学科中诸如力学、电学等许多模块的设置、编排就不符合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而教科书的编制者也忽视了高中与初中阶段、选修课模块与必修课模块之间的内容衔接,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到非常困惑,许多教师不得不使用旧版本的教科书大量补充相关知识,边教学边调整教科书的知识点呈现顺序,给教师顺利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相关学科之间内容缺乏横向逻辑联系。

即教科书内容的编写不能照顾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内容上。

例如,物理老师们在座谈中普遍反映物理学科的教学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但是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却还没有开始相关模块知识的学习,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给教师带来了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许多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先充当“数学老师”,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讲授一些数学基础知识。

物理教师身兼物理教师和数学教师两职,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不但教师们感到“苦不堪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非常困难,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同样的情况也突出表现在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

3.教科书编排不合理,部分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新教科书与旧教科书相比,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特别的突出,许多老师都反映,一个学期难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很难实现。

例如,语文老师们普遍反映语文教科书内容过多,选修课教科书教读篇目4篇,学生自读的有18篇,古代文言文就有10多页,学生很难读懂,教师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实施补救式教学。

数学新教科书在旧教科书的基础上删减了一部分内容,却又增加了算法、统计、积分等内容,内容层层加码,造成内容过多。

英语学科的教科书词汇量过大,而且教科书各章节的梯度偏大,对“听”、“说”、“读”、“写”的要求过高,教师、学生感觉不适应。

其次,新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实验方面的东西,但是因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无法具体操作。

再次,新教科书中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多,学生的实际水平无法达到教科书编制者的要求。

热闹的讨论之后,其结果往往还需要教师告知或讲解。

新教科书对知识点的安排不合理,有的重点、难点过于集中,有些章节专业性太强,术语太多,学生难以接受。

最后,有些教科书中的例题很简单,但后面的习题还是老题目,难度很大,有的甚至是近几年前的高考压轴题,学生一时难以接受。

(二)“减负”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欲求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课程改革的愿望和高中教育现实存在较大反差。

从教师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教师累了,学生苦了,而这恰恰不是课程改革所期望的,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1.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感到身心疲惫。

在与教师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

当被问及“参与高中课程改革后,你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时,有57.1%的教师回答“增加许多”,有37.5%的教师回答“增加一些”,也就是说有 94.6%的教师认为参与课程改革以后工作量加大了。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首先,备课、上课要求的提高超出教师的现实水平。

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既要研究与传统教科书有了很大变化的新教科书,又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并且想出应对措施;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要‘用’教科书”,教师就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用’,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要跑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寻找很多课本以外的包括文字、图片、老照片、录像带之类的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对教学手段有新要求,教师就要学会使用多媒体、做课件,还要发明并动手制作新教具。

新课程要求课堂不能总是“满堂灌”,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包括小组讨论、做游戏、演课本剧、做实验、户外观察、社会调查等等。

新课程要求作业也要花样翻新,不能老是机械训练,教师就要在这上面动脑筋,设计出形式活泼、又能巩固知识的各种作业模式。

其次,靠加班加点来应对常规的教学研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被调查学校的教师平均日工作时间(坐班时间)大都超过10个小时。

而且所有学校一律都是每四周才休息一个星期天。

就这一个星期天,学校还经常安排学生在星期五、星期六考试,由老师在星期天加班阅卷。

像这样的工作节奏,教师的身体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再次,各种检查与评估让教师难以应对。

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其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但是,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各级各类的督导、检查、评比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几乎到了三天一检查,五天一评比的状况,传统的考核制度搞得教师疲于应付检查,每天忙着填写繁杂的教案项目、测试记录、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等等,还要应对学校组织的周考、月考、检测考等大量考试,根本无暇仔细认真研究新教科书。

最后,正常工作与进修提高之间存在矛盾。

为适应新教科书、新课程,教师必须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更新,要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

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充电”,既要积累更完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又要更新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

因此,教师鲜有闲暇时间,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

同时,许多教师反映,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各样的培训像潮水般涌来,从通识培训、课标培训到教科书教法培训,从省、市、区到学校,各级都举办,各级都考试,让教师们应接不暇。

而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不少培训是有其名无其实。

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培训是敷衍了事,在培训内容上,授课者讲授的多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等讲得过多,但对中学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怎样实施课程改革、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思维等等实践层面的问题却很少涉及,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讲座很难激发教师们的参与兴趣。

另外,本来教师就因职业的特殊性而承受巨大的压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导致许多教师产生自我否定的痛苦感、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相互矛盾的茫然感。

这些心理不适往往使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信心产生动摇。

2.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在短期内上扬过大,心理负担加重。

在调查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一再向我们强调:现在的学生太累了,负担太重了。

根据我们调查分析,“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课业负担加重。

“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原来要三年完成的教学内容,现在最短一年、最长一年半就要学完,所以改来改去,反倒是加快了教学速度,增加了学习负担,真是有点吃不消了。

”不止一次听到学生这样的苦诉。

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改革后,你的学业负担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回答没有减少的学生达84.6%,其中43.6%的学生回答学业负担加重了。

在教师问卷中,“参与高中课程改革后,您认为学生的负担与以前相比”增加的教师占到8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