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歧腔吸虫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流行特点
• 分布:世界性分布,地方性流行。我国主要流行于牧区; 其流行与陆地螺和蚂蚁的广泛存在有关。
• 易感动物:广泛,除家畜外,许多野生偶蹄兽均可感染, 已知的宿主达70余种;
• 流行季节:南方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北方一般在春秋感染, 冬春发病;
• 动物对本病的获得性免疫较差,因此动物年龄愈大,感染 强度亦愈大;
➢ 终末宿主:牛、羊等反刍兽,也可寄生于人。 ➢ 寄生部位:胰脏胰管; ➢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草
螽”; ➢ 分布:亚、欧、南美,我国主要是北方地区。 ➢ 危害:严重,如内蒙古某旗1976年因胰阔盘吸虫病死亡羊
23789只,占该旗羊总数之13%(崔贵文,1976)。
1、形态
(1)成虫: • 棕红色,扁平,厚实; • 长卵圆形,大小8~16*5~5.8; • 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 消化系统简单; • 睾丸并列,卵巢在睾丸之后。
12
胰阔盘吸虫
胰阔盘吸虫新鲜虫体
• (2)虫卵 • 大小为34~52×26~34μm,呈棕色椭圆形,两侧稍不对称,
一端有卵盖。 • 成熟的卵内含有毛蚴,透过卵壳可以看到其前端有一条锥
第三节 双腔吸虫病(P89)
扁形动物门Plateyhelminthes 吸虫纲 Trematoda 复殖目Digenea:寄生于家畜或人,主要科有: 双腔科Dicrocoeliidae 双腔属Dicrocoelium 矛形双腔吸虫、中华双腔吸虫 阔盘属Eurytrema 胰阔盘吸虫
• 双腔吸虫主要有两属,属中、小型虫体,体细长、扁平,半透明。卵 巢、睾丸不分支,卵巢位于睾丸之后;卵黄腺位于肠管中部两侧;子宫 由许多上、下行圈组成,内含褐色虫卵。
1、形态
➢(1)成虫 ➢中、小型虫体,体细长、扁平, 半透明; ➢有咽和食道,肠支简单,通常不抵 达体末端。 ➢睾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吸 盘后。 ➢卵巢圆形,常居睾丸之后。 ➢生殖孔居中位,开口于腹吸盘前。 ➢卵黄腺位于肠管中部两侧。 ➢子宫由许多上、下行的子宫圈组 成,几乎充满生殖腺后的大部空间, 内含大量小型、深褐色卵。
3
1
2
4
5
矛形双腔吸虫
1.虫体 2.虫卵 3.尾蚴粘团 4.囊蚴 5.破囊而出
的囊蚴
• 中华歧腔吸虫
矛形歧腔吸虫
•
歧腔吸虫与肝片吸虫
• 歧腔吸虫
• (2)虫卵:
• 两种双腔吸虫的虫卵极为 相似,为不对称的卵圆形, 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椭圆形,咖啡色,一 端具稍倾斜的卵盖,壳口 边缘有齿状缺刻,透过卵 壳可见到包在胚膜中的毛 蚴。
刺,后部有两个圆形的排泄泡,在锥刺的后方有一横椭圆形 的神经团。
胰阔盘吸虫的虫卵
2、生活史
➢ 阔盘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 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 ➢ 第二中间宿主——草螽
➢ 在蜗牛体内需5~6月, ➢ 在草螽体内需1月, ➢ 在牛、羊体内的潜隐期
为3月, ➢ 整个生活史需9~16月。
胰阔盘吸虫
枝歧腔吸虫
6、防治
1)预防 ➢ 定期驱虫,每年的秋后和冬季驱虫; ➢ 消灭中间宿主; ➢ 加强饲养管理。 2)治疗:常用药物有丙硫咪唑、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血
防846)等。
二、阔盘吸虫病(乙,P90、313)
➢ 病原:在我国报道的有三种: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和枝 睾阔盘吸虫。其中胰阔盘吸虫分布最广,危害也较大。
2、生活史
➢ 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 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蜗牛) ➢ 第二中间宿主——蚂蚁
第一中间宿主
发育史
➢ 虫卵 蜗牛吞食
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和
尾蚴
逸出螺体被蚂
蚁吞食形成囊蚴
被
牛、羊吞食,由十二指肠
进入肝胆管寄生。
➢ 在终末宿主体内72~85天 发育为成虫,成虫可在宿 主体内活6年以上。
3、致病作用
• 机械刺激 • 代谢毒物 • 导致胰管发炎,管壁增厚,胰脏功能下降,消化不良,动
物表现为消瘦,下痢,粪便常混有粘液,毛干,易脱落, 贫血,颌下、胸前出现水肿,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 粪检 • 尸检
4、诊断
5、防治
• 参照双腔吸虫病。
一、双腔吸虫病(甲,P90、311)
➢病原: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 ➢中间宿主:第1中间宿主—陆地螺,第2中间宿主—蚂蚁; ➢终末宿主:反刍动物,还可感染马属动物、猪、犬等动物, 亦可寄生于人。 ➢寄生部位:胆管和胆囊。 ➢危害:引起胆管炎、肝硬变,导致代谢障碍和营养不良。 ➢分布:世界各地,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 地区。
• 虫卵和第1、第2期幼虫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4、致病作用和症状
➢ 引起胆管炎,造成管壁增生、肥厚,肝脏肿大。 ➢ 临床可见消瘦,黏膜黄染,颌下和胸下水肿,下痢,严
重者会死亡。
5、诊断
➢ 初诊:根据流行病学和 临床表现进行作出诊断;
➢ 确诊:通过粪便检查虫 卵(虫卵很小)或尸体 剖检发现大量虫体即可 确诊。
➢矛形双腔吸虫:虫体狭长, 矛形;大小为 6.67~8.34mm×1.61~2.14m m ,体表光滑,腹吸盘大于 口吸盘,睾丸前后排列或斜 列于腹吸盘的后方;卵巢圆 形,位于睾丸之后。生殖孔 开口于肠分支处,卵黄腺在 虫体中部两侧。
➢中华双腔吸虫:与矛形双腔 吸虫相似,体较宽扁,腹吸 盘前方部分呈头锥状,其后 两侧作肩样突起。虫体大小 为3.54~8.96 ×2.03~3.09mm;睾丸左右 并列于腹吸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