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长春版《故乡的元宵》文本细读
故乡的元宵
![故乡的元宵](https://img.taocdn.com/s3/m/c9d4ace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c.png)
故乡的元宵
故乡的元宵,是我心中的美好回忆。
小时候,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我们小孩子则是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吃元宵的时刻。
每逢这个节日,妈妈都会亲手包出一大桌子的元宵,有豆沙的、花生的、甜芝麻的,还有咸的汤圆,美味可口。
我们兄妹几个围坐在桌边,啃啃咬咬,嘴角还挂着甜蜜的笑容。
而在外婆家,元宵的制作更是传统和精致。
外婆会用糯米做成球状,里面包裹着鲜花瓣、桂花和桃花瓣,吃起来清香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虽然我已离开故乡,却依然念念不忘故乡的元宵。
每逢元宵佳节,我会买来元宵,凝视着那圆圆的糯米球,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快乐和温暖。
元宵的香味扑鼻而来,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
愿家乡的元宵,永远传承下去,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故乡的元宵 大家小绘 节选
![故乡的元宵 大家小绘 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d153cd9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b.png)
故乡的元宵大家小绘节选《故乡的元宵》我呀,可喜欢故乡的元宵啦!那是一年里最热闹、最有味道的节日之一呢。
在元宵还没到的时候,故乡就像一个准备迎接盛大派对的小伙伴,到处都充满了期待的氛围。
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
爷爷会去集市上挑选做元宵的食材,他那认真的模样,就好像是在挑选最珍贵的宝贝。
奶奶呢,就在家里把糯米粉拿出来,准备好各种馅料,有甜甜的豆沙馅,吃起来就像云朵里裹着蜜一样;还有香喷喷的芝麻馅,一咬开,芝麻香就像调皮的小精灵,直往鼻子里钻。
我和小伙伴们也没闲着。
我们满村子跑,看到哪家在准备做元宵,就凑过去瞧个热闹。
“叔叔叔叔,这个元宵是怎么做的呀?”小伙伴好奇地问。
叔叔就会笑着说:“小娃娃,这元宵啊,可得用巧劲儿。
”叔叔一边说一边把馅料放进糯米粉里,然后像变魔术一样,三两下就搓出了一个圆滚滚的元宵。
我们在旁边看得眼睛都直了,心里想着这简直比变戏法还好玩呢。
终于到了元宵这天。
白天的时候,村子里就像炸开了锅。
大街上到处都是人,有卖花灯的,那些花灯可漂亮啦,就像天上的星星落在了人间。
有可爱的小兔子花灯,耳朵长长的,好像在听我们说悄悄话;还有威风凛凛的老虎花灯,张着大口,仿佛要把所有的快乐都吞进去。
我拉着妈妈的手,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妈妈,我想要那个兔子花灯。
”我急切地说。
妈妈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好呀,宝贝。
”拿着花灯,我就像得到了全世界最棒的礼物,高兴得又蹦又跳。
到了晚上,那才是真正的狂欢呢。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又大又圆,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把整个村子都照得亮堂堂的。
我们一群小孩子提着花灯,在村子里穿梭。
那场面,就像是一群提着星星的小天使在巡游。
“看我的花灯,比你的亮!”一个小伙伴骄傲地说。
“哼,我的才好看呢。
”另一个小伙伴不服气地回答。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笑声回荡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村子里的广场上,还有舞龙舞狮的表演。
那龙就像活了一样,上下翻腾,鳞片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好像真的要飞到天上去。
【优质文档】故乡的元宵节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6页)
![【优质文档】故乡的元宵节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6页)](https://img.taocdn.com/s3/m/ee15a8afd4d8d15abe234e43.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故乡的元宵节阅读答案篇一:《元宵节》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题目:元宵节的夜晚,大街上人流如潮,灯火通明。
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兔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高喊:“龙活啦!”歌声、笑声、锣鼓声融成一片,响彻夜空。
欢乐的人们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1、这篇短文一共有()小节。
2、第二小节有()句话,是围绕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的。
3、花灯很多,文中介绍了()灯、()灯和()灯。
写的最具体的是()灯,它是怎样的呢?请用“___”画出有关句子。
4、按要求找出文中词语填空。
表示人多的词语是_______表示灯亮的词语是___________表示长龙动作灵活的词语是表示长龙鳞片漂亮的词语是参考答案:1、(3)2、(4)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3、(兔子)(鸽子)(龙)(龙)(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4、(人流如潮)(灯火通明)(上下翻飞)(金光闪闪)篇二:故乡的元宵节我很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
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热闹。
元宵节闹花灯。
孩童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
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
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
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
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主要内容
![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5dc12d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1.png)
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主要内容
1. 汪曾祺的故乡元宵呀,那可真是热闹非凡!你能想象满街的花灯就像繁星坠落人间一样吗?就好像整个城市都被点亮了,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那舞龙舞狮的队伍别提多神气了,难道你不想去凑凑热闹?
例子:哇,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呢!
2. 嘿,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呢!那甜甜的汤圆,就像一个个甜蜜的小炸弹在嘴里炸开,好吃得让人停不下来!还有那些香香的炸糕,难道不是让人垂涎欲滴吗?
例子:哎呀呀,我一口气能吃好多个汤圆呢!
3. 汪曾祺的故乡在元宵时,孩子们可高兴啦!他们在街上跑着、笑着,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
放烟花的时候,一个个兴奋得尖叫,这不就是童年最美好的样子吗?
例子:看他们笑得那个开心呀,真是让人羡慕!
4. 你知道吗,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还有猜灯谜呢!大家围在一起,开动脑筋,那场面可热烈了。
就像一场智慧的大比拼,谁不想试试自己能不能猜出最难的灯谜呢?
例子:瞧,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地想答案呢!
5. 在汪曾祺故乡过元宵,大人们也都格外开心。
他们聚在一起聊天、看表演,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不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聚会一样吗?
例子:看着大人们笑容满面的,多幸福呀!
6. 汪曾祺的故乡元宵真的太有魅力了!它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让人们紧紧相连。
难道你不想去感受一下那种浓郁的氛围吗?
例子:我真的好想再去感受一次呀!
我觉得汪曾祺故乡的元宵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是非常值得去体验和感受的。
故乡的元宵阅读批注
![故乡的元宵阅读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f0946c8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8.png)
故乡的元宵阅读批注
本文是一篇叙事文章,旨在通过叙述作者在故乡度过元宵节的经历,表达对故乡乡情、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怀念和珍视。
1. 篇章结构
本文有明显的时间顺序结构,叙述了作者在故乡度过元宵节的整个过程,包括:回乡探亲、准备元宵、祭品、赏花灯、家庭团聚、拜年等环节。
同时,文章也有情感回忆性的倾向,特别是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回顾自己年少时的糊涂和家人间的深情,表达了对故乡及亲人的感慨和眷恋。
2. 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和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感受。
文章运用了大量描写手法,如“寒江独影”的寓意、仙人掌般的烟囱、流淌着可人的香肠、撕烤的成品芹菜、五颜六色的花灯等,生动地描绘了故乡元宵节的场景。
同时,也运用了对比表达的手法,如“心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激荡”,富有诗意。
3. 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和传统节日的怀念和珍视。
在城市里生活的作者,虽然不时会受到熟悉的年俗、美食、亲友之邀的影响和诱惑,但在心底深处,依然会保留和珍视关于根和情的记忆和感受。
在作者眼中,故乡元宵节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
是一种情感的滋养和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经过多年的离乡离愁,回到故乡内心荡漾起复杂的情感波澜,这种深情的体验和精神支撑,引导人们既怀旧又勇于前行,不断地用传统文化为自己“接地气”,用亲情爱情为自己加油鼓劲。
【优质文档】故乡的元宵节阅读答案-范文模板(6页)
![【优质文档】故乡的元宵节阅读答案-范文模板(6页)](https://img.taocdn.com/s3/m/a4ca70d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a.png)
【优质文档】故乡的元宵节阅读答案-范文模板(6页)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故乡的元宵节阅读答案篇一:《元宵节》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题目:元宵节的夜晚,大街上人流如潮,灯火通明。
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兔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高喊:“龙活啦!”歌声、笑声、锣鼓声融成一片,响彻夜空。
欢乐的人们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1、这篇短文一共有()小节。
2、第二小节有()句话,是围绕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的。
3、花灯很多,文中介绍了()灯、()灯和()灯。
写的最具体的是()灯,它是怎样的呢?请用“___”画出有关句子。
4、按要求找出文中词语填空。
表示人多的词语是_______表示灯亮的词语是___________表示长龙动作灵活的词语是表示长龙鳞片漂亮的词语是参考答案:1、(3)2、(4)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3、(兔子)(鸽子)(龙)(龙)(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4、(人流如潮)(灯火通明)(上下翻飞)(金光闪闪)篇二:故乡的元宵节我很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
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热闹。
元宵节闹花灯。
孩童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
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
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
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
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故乡的元宵》品读方法
![《故乡的元宵》品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93b22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5.png)
《故乡的元宵》品读方法
今日读《故乡的元宵》,“元宵”是中国传统节日,不知汪曾祺先生故乡的“元宵”,对他代表着什么。
别的地方都是“闹元宵”,此地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看描述有点像其他地方舞龙舞狮,只是这边换成“麒麟”,可能各地风俗不太一样。
送麒麟时没有表演,没有动作,只听一串“格炸炸”,这会他的祖母会给送的人一点钱。
草巷口还有吹糖人,捏面人的,捏青蛇、白蛇、老渔翁。
还会去天地坛看人抖空竹,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
等看完这些,一天快过去了,得上灯了。
本地叫灯节,十三上灯,十七落灯。
每家每户点的灯不一样,街上还有走马灯,小孩有兔子灯、绣球灯、马灯,还挺有意思的。
文中视角给我感觉像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在元宵节时候到处跑,觉得这个也想看看,那个也想看看,可能跑累了,觉得没意思,静静的无聊。
这一些故乡元宵描述,好像就是作者说的,静静的。
我有想,是不是水乡那边的人见水多,比较淡定,不太热衷这种节日活动,又或许水乡忌火,而元宵这些活动,不管是点灯还是烧香,都是和火有关,无从考证。
当然最后作者也没有说,纯属本人猜测。
题外话:今日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若觉人生太焦虑,不妨多读汪曾祺我深有感触,每每烦躁时,看看他笔下的水乡,食物,不自觉人就平静一些。
年终岁尾事情多,全国疫情反复,大家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故乡的元宵节
![故乡的元宵节](https://img.taocdn.com/s3/m/c8b92ad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e.png)
故乡的元宵节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的元宵节总是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那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之一。
元宵节的前几天,整个小镇就开始热闹起来。
大街小巷里,商贩们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兔子灯、荷花灯,也有新颖的卡通形象灯。
这些花灯色彩斑斓,造型各异,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
大人们则忙着采购元宵、汤圆等节日食品,准备在元宵节那天与家人一同分享。
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天还没黑,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提着自己心爱的花灯出门了。
他们在街头巷尾嬉笑玩耍,互相比较着谁的花灯更漂亮。
而大人们则在家里准备丰盛的晚餐。
夜幕降临,小镇被花灯和烛光点缀得如同梦幻般美丽。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品尝着美味的菜肴。
元宵和汤圆是必不可少的,元宵的馅料丰富多样,有甜的豆沙、芝麻,也有咸的肉馅。
汤圆则是软糯香甜,一口咬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吃完晚饭,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涌向街头。
此时,街头已经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舞龙舞狮的队伍在人群中穿梭,表演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动作矫健,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
还有踩高跷的艺人,他们高高地站在木跷上,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让人惊叹不已。
除了这些传统的表演,还有猜灯谜的活动。
在街边的灯笼下挂着一张张纸条,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灯谜。
人们围在灯笼下,绞尽脑汁地思考着谜底。
猜对灯谜的人可以获得一份小礼品,这让大家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在小镇的广场上,还有放烟火的活动。
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如同一朵朵绚丽的花朵,照亮了整个夜空。
人们仰望着天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会在元宵节的晚上,拿着自己做的简易灯笼,在小镇的角落里探险。
我们会穿过一条条狭窄的小巷,路过一座座古老的房屋,感受着夜晚的宁静和神秘。
那时候,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觉得这个夜晚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了故乡,但每到元宵节,我都会想起那些美好的回忆。
故乡的元宵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深深扎根在我心中的思念。
它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承载着亲人们的温暖,也承载着故乡的传统文化和独特魅力。
故乡的元宵阅读理解
![故乡的元宵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0f4b34a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3.png)
故乡的元宵阅读理解故乡的元宵,那可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呀!一到元宵,整个故乡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格外有韵味。
大街上,张灯结彩,红彤彤的灯笼挂满了枝头,仿佛一个个红着脸的小娃娃在冲你笑呢。
那灯光啊,把黑夜都给照亮了,就好像白天一样。
小孩子们可高兴坏了,在街上跑来跑去,你追我赶,笑声回荡在整个街道。
这不就像是一群小精灵在欢快地玩耍吗?再看看那些卖元宵的铺子,热气腾腾的元宵在锅里翻滚着,就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团子在游泳。
那股香甜的味道,老远就能闻到,勾得人肚子里的馋虫都要跑出来啦。
买上一碗,咬上一口,甜甜的馅料满嘴都是,那感觉,真是幸福得不得了,就好像掉进了蜜罐里一样。
还有那舞龙舞狮的队伍,可壮观啦!巨龙在空中飞舞,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活灵活现的,好像真的要飞上天去。
狮子呢,摇头晃脑的,威风凛凛,每一个动作都那么有力,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这场景,不就跟电视里看到的古代庆典一样嘛!故乡的元宵夜晚,烟花也是少不了的。
“砰”的一声,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的,把整个天空都装点得格外美丽。
那一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大家都仰着头,看着那绚丽的烟花,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这烟花,不就是天空的一场盛大舞会吗?元宵的时候,大家还会一起猜灯谜。
看着那些奇奇怪怪的谜面,大家绞尽脑汁地想着答案,一旦有人猜中了,那欢呼声可别提有多高啦。
这猜灯谜的过程,不就像是一场智慧的大比拼嘛!故乡的元宵啊,是那么的让人难忘。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瞬间,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它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故乡的一种情怀,一种温暖。
它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的魅力,感受到了人们的热情。
在这里,人们可以忘却一切烦恼,尽情地享受这欢乐的时刻。
大家一起欢笑,一起庆祝,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
这不就是生活最美好的样子吗?我真希望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故乡的元宵啊!。
长春版《故乡的元宵》文本细读
![长春版《故乡的元宵》文本细读](https://img.taocdn.com/s3/m/1be4212ad15abe23492f4d52.png)
长春版《故乡的元宵》文本细读长春版《故乡的元宵》文本细读编写意图《故乡的元宵》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一篇课文,本板块凸显民俗这一主题。
由两篇课文组成:沈从文的《腊八粥》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当今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有些淡漠,热衷于过洋节。
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不要冷落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借助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引领学生走进民俗,感受民俗。
主要内容《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教学目标1. 认识九个生字,会写八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3. 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习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喜爱。
4. 体会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像画面,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由于地域风俗和年代不同,理解课文有困难,边读边想像画面。
题目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故乡的元宵主要内容
![故乡的元宵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49e1d3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8.png)
故乡的元宵主要内容
Ⅰ. 关于元宵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它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新春佳节的首要节日。
据记载,中国从汉朝开始就已经过元宵节了。
元宵节以赏月和吃汤圆为主要内容,因此也叫做"赏月、猜灯谜、吃汤圆"。
Ⅱ.赏月
古人认为赏月是思念亡故的忧愁之事,因此向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现在,赏月不仅代表着思念,更是一种追忆岁月、探访过去的一种喜悦。
我的故乡元宵节的赏月,每年都有一群人聚集在河边、照射着月亮,犹如一面美丽的银幕,铭记着这崭新的春天宁静而醉人的氛围。
Ⅲ.猜灯谜
在佛口村猜灯谜,是当地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每到元宵节,小孩都会怀着兴奋的心情一起来到村里参加这项活动,小孩们向着他们心爱的灯笼展开竞争,猜谜歌中的歌词,用出色的答案回答问题,并赢得礼物和小礼品。
佛口村元宵猜谜节,不仅
Ⅳ.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
汤圆有圆有方,有甜有咸,分别以汤包、饺子等形状出现,没有固定的口味。
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元宵节参与汤圆的制作活动,制作出汤圆一大笼,大家叫来叫去,忙碌又欢快,是寒冷的夜晚温暖的景象。
Ⅴ.其他活动
除赏月和吃汤圆之外,在我的故乡元宵节还有其他许多活动。
傍晚,街上挂满五彩灯笼,彩色绚丽夺目;夜晚,洋溢着烟花的气息,每个人分赠五枝牛角,燃放象征着迎接新年和祝福的梦幻烟花,映衬着繁花似锦的夜景;此外,还有驱邪祈福扫把舞,追姑娘打皮球等活动。
在这节日里,每个人都充满喜悦,轻松愉快。
故乡的元宵赏析
![故乡的元宵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6dc80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f.png)
故乡的元宵赏析《故乡的元宵赏析》我的故乡,每到元宵佳节,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就像一个装满了欢乐和惊喜的大礼盒,一打开,满满的都是让人陶醉的美好。
一提到元宵,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五彩斑斓的花灯。
大街小巷,到处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兔子形状的,那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仿佛下一秒就要蹦跳着跑走啦;有花朵形状的,一朵一朵,娇艳欲滴,就好像是春天把最美的花儿都搬到了这里;还有胖乎乎的小猪形状的,憨态可掬,让人忍不住想去摸摸它的圆肚子。
你看那花灯下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人们牵着孩子的手,一边欣赏着花灯,一边唠着家常。
“这花灯做得可真漂亮啊!”“可不是嘛,比去年的还好看!”小朋友们则在人群中穿梭着,兴奋地指指这个,瞧瞧那个,“哇,这个兔子灯好可爱呀!”“妈妈,我想要那个花朵灯!”除了花灯,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汤圆肯定是少不了的,白白胖胖的汤圆在锅里翻滚着,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嬉戏。
咬上一口,甜甜的馅料流出来,那滋味,简直美到了心里头。
“哎呀,这汤圆咋这么好吃呢?”我每次都吃得肚子滚圆滚圆的。
还有那香喷喷的炸麻花,金黄酥脆,咬一口“嘎吱”作响。
卖麻花的小摊前总是围满了人,大家你一包我一包地买着。
“给我来两包!”“我也要!”老板忙得不亦乐乎,脸上笑开了花。
再说说那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吧!舞龙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来,那巨龙上下翻腾,威风凛凛。
舞狮的人也不甘示弱,狮子眨着眼睛,摇头晃脑,活灵活现。
“这龙舞得真棒啊!”“这狮子跟真的似的!”人们纷纷喝彩,掌声雷动。
到了晚上,烟花在空中绽放,一朵朵,一簇簇,把夜空装点得如同梦幻般美丽。
“哇,这烟花也太好看了吧!”我忍不住欢呼起来。
故乡的元宵,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每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这哪里只是一个节日啊,这分明是大家心中最美好的期待和向往!它让人们忘却了烦恼,感受到了生活的甜蜜和温暖。
我想说,这样美好的元宵佳节,怎么能不让人深深眷恋呢?怎么能不让人日思夜想呢?它就是我心中永远的珍宝,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元宵的那份独特魅力!。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原文赏读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原文赏读](https://img.taocdn.com/s3/m/1fcd98d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b.png)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原⽂赏读汪曾祺《故乡的元宵》原⽂赏读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龙灯,没有⾼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茶担⼦。
这些都在七⽉⼗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
很多地⽅兴“闹元宵”,我们那⾥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年,有送的。
上午,三个乡下的汉⼦,⼀个举着,——⼀张长板凳,外⾯糊纸扎的,⼀个敲⼩锣,⼀个打,咚咚当当敲⼀⽓,齐声唱⼀些吉利的歌。
每⼀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送⼦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
送的来了,⼀点也不叫⼈兴奋,只听得⼀连串的“格炸炸”。
“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点钱。
街上掷骰⼦“赶⽼⽺”的赌钱的摊⼦上没有⼈。
六颗骰⼦静静地在⼤碗底卧着。
摆赌摊的坐在⼩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
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有个吹糖⼈的。
孙猴⼦舞⼤⼑、⽼⿏偷油。
北市⼝有捏⾯⼈的。
青蛇、⽩蛇、⽼渔翁。
⽼渔翁的蓑⾐是从药店⾥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拉“天⼦”——即抖空⽵,拉得很响,天⼦蛮⽜似的叫。
到泰⼭庙看⽼妈妈烧⾹。
⼀个⽼妈妈鞋底有⽜屎,⼲了。
⼀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
元宵元宵嘛。
我们那⾥⼀般不叫元宵,叫灯节。
灯节要过⼏天,⼗三上灯,⼗七落灯。
“正⽇⼦”是⼗五。
各屋⾥的灯都点起来了。
⼤妈(⼤伯母)屋⾥是四盏璃⽅灯。
⼆妈屋⾥是画了红寿字的⽩明⾓琉璃灯,还有⼀张珠⼦灯。
我的继母屋⾥点的是红琉璃泡⼦。
⼀屋⼦灯光,明亮⽽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马灯。
连万顺家的⾛马灯很⼤。
“乡下⼈不识⾛马灯,——⼜来了。
”⾛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兵)的影⼦,但也能看它转⼏圈。
后来我⾃⼰也动⼿做了⼀个,点了蜡烛,看着⾥⾯的纸轮⼀样转了起来,外⾯的纸屏上⼀样映出了影⼦,很欣喜。
《故乡的元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故乡的元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a11d94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4.png)
《故乡的元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前半句的意思是空有希望不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有!"而如果为了希望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无".
后半句的意思是,如果人们都为了希望去奋斗,那么就能实现自己的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迎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换句话说,就是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
从这句话中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路,是探索得来的路.
这个结尾深化了<故乡>的主题,给人以鼓舞与信心.作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为了追求新生活而去奋斗与实践。
故乡的元宵
![故乡的元宵](https://img.taocdn.com/s3/m/0c66d7b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4.png)
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最美中国节主题阅读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
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
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又真正同享共有这一切。
关于天安门节日的灯火,已经有了许多好文章好报导。
另外我记得特别亲切的,却是前后四个月施工期间,广场中那一片辉煌灯火。
因为首都所有机关工作同志和万千市民,都曾经热情兴奋在灯火下,和工人、农民、解放军一道,为这个有历史性意义的广场和两旁宏伟建筑出过一把力。
从个人经验来说,解放以后另外还有许多灯景,也这么具有历史意义,给我以深刻难忘印象。
比如十三陵水库大坝落成前夕的灯,就是其中之一。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
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
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
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
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
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
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XXX故乡的元宵
![XXX故乡的元宵](https://img.taocdn.com/s3/m/752ab93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2.png)
XXX故乡的元宵XXX:故乡的元宵故乡的元宵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XXX”,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XXX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
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的。
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一个敲小锣,一个打,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送子到你家……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
送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
“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
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
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
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
XXX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
青蛇、白蛇、老渔翁。
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
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早晨,上了灯,才算。
元宵元宵嘛。
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
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
“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
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璃方灯。
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
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
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
XXX家的走马灯很大。
“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
”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
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
XXX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故乡的元宵》文本细读编写意图
《故乡的元宵》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一篇课文,本板块凸显“民俗”这一主题。
由两篇课文组成:沈从文的《腊八粥》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当今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有些淡漠,热衷于过洋节。
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不要冷落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借助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引领学生走进“民俗”,感受“民俗”。
主要内容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会写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3.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习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喜爱。
4.体会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像画面,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由于地域风俗和年代不同,理解课文有困难,边读边想像画面。
题目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有成上元节。
作者
汪曾祺【1920.3.5农历庚申年正月十五元宵节~1997.5.16】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县城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异秉》、《大记事》,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写作背景
汪曾祺有着浓烈的乡土文化情怀,80年代起,他写下了大量的忆旧怀人,纪游仿古,谈论人性,描摹世态人情的散文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壮写故乡的风俗民情的,《故乡的元宵》写的就是故乡元宵节的习俗。
汪曾祺以充满诗意的心态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乡土的交融,营造出心灵澄静的艺术境界。
基础知识
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中,“掷”zhi“僧”seng“卸”xie的读音要知道学生读准确,“捏、盏”的写法应注意,还有“筒”与以前学过的“简”是形近字,注意区分。
高跷:民间舞蹈,表演者踩有脚踏装置的木棍,边走边演。
城隍:迷信传说中守护城邑的神。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
古人以之为仁兽、瑞兽,那它象征祥瑞。
围屏:屏风的一种,通常是四扇、六扇或八扇连在一起,可以折叠。
蓑衣:用草或鬃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轱辘:车轮子。
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欣喜:欢喜,高兴。
重点句子品读
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注意提取相关民俗的信息并想象作者回忆的一幅幅故乡的风俗画。
建议学生提前查找关于元宵节的资料,向长辈了解当地的元宵节风俗,这些查阅与咨询都能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的习俗,如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看走马灯,看围屏,放灯笼等,这些与学生现在生活较远,为使学生了解这些习俗,可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激发学习兴趣。
文章开头“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这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重点突出了故乡的
元宵“并不热闹”,引起以下篇章对元宵“不热闹”的描绘。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翠柳’,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本句用了五个“没有”来说明故乡的元宵节是不热闹的。
这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为什么作者故乡的元宵节会这样呢?从而吸引读者读下去。
“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其他地方的元宵是“闹”,而故乡的元宵却是“静静地”。
两相对比,更加衬托出“我们”那里的元宵的“不热闹”。
“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
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
”骰子是静静地卧着,摆赌摊的则抱着膝盖发呆,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摆赌摊的生意不景气,也从侧面反映出元宵的冷清。
“一天快过去了”该段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文描写的是元宵那天白天的情景,重点写其不热闹。
后文则宕开一笔,写元宵晚上赏灯、看围屏、放花、放灯笼的景象,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照。
“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
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
”年年看围屏还是看不够,不看围屏就觉得没有过节,从这一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围屏、对元宵习俗的热爱之情。
最后一段正月十六的情景,所有店铺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这也就意味着年就要过去了。
人们又开始正常的生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年,就这样过去了。
,可见作者对年的依恋,对年过去的惋惜。
该段文字与开头相呼应,总结了全文。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节日的古诗词,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寒食》等,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段意
文章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一、(1~2)总写家乡的元宵节并不热闹。
二、(3~12)写元宵节白天的情景。
三、(13~20)写元宵节夜晚的情景。
四、(21)写过完元宵节,年就过去了。
写作特点
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很值得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找一找哪些活动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其中“看走马灯”部分是详写;“送麒麟,看围屏,放灯笼”是比较详写的;“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则一笔带过。
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知道其好处,使文章生动具体,概括精炼,画龙点睛,只有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
课后布置一篇小练笔:写一写我们怎样过元宵节,学习文中“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后习题
一、朗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画面。
本篇课文可以说是作者故乡的风俗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想象作者的思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培养想象力。
二、思考与交流。
1、作者笔下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一说。
这道题设计意图是使学
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可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故乡的元宵节不大热闹,元宵节那天白天没有晚上热闹。
只要概括相对合理即可。
2、“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介绍了哪些“灯”?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特点。
这一题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个环节是将阅读重点放在了灯节的“灯”上。
设计意图是通过精读重点部分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故乡元宵节的风俗。
屋里有玻璃方灯、琉璃灯、珠子灯、红琉璃泡子。
街上有走马灯,里面有来回转动的车、马、人的影子。
孩子们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花灯、马灯等。
如:“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
3、体会本篇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积累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习这种写法,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故乡的元宵节并不热闹。
结尾部分则在介绍故乡风俗习惯的同时收笔,读来格调清新自然。
指导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拓展与运用
1、请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元宵节有什么特色活动。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对传统佳节的喜爱,关注自己当地的元宵节的特色活动。
可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说一说。
2、通过本板块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民俗知识?旨在对本板块的学习做一次梳理和小结。
可放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学习。
3、请借助资料了解我国其他传统佳节的民俗。
注意搜集并整理其他传统佳节的相关民俗,使学生了解更多民俗,感受民俗,引导学生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展示。
四、积累
积累的内容是本文中的词语,语文基础知识必须掌握,不仅会写,还要理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