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上课讲义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五)、教学方法
(3)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 一的手段。孔子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 起来,他精辟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如果读书只是记诵而不去思考,就不能抓住事物的要领,容易 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只思考,而不读书以吸收实际知识,则不能解决问 题,容易倦怠。学习与思考不宜偏废,应当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 思有助于深入认识,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初步揭示了学习与 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不 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进而行,是孔子探 索的学习过程,也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1)含义: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 的,“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 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2)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当时知识分子学 习的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 的要求,直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开首次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天质是很接近的, 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干差万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这一观点说 明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二)、“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1)含义: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其本意是 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与种,人人都可以人学接受教育孔子 “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 的进步。孔子躬亲实践“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广收弟子。“自行 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海焉”最能表现孔子的收徒思想,即只要学生有 学习的意愿,奉送10条干肉,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尊重差别,因人而异——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浅析
孔 子日:。 性相 近也 ,习相远 也. ‘ 语・ ’( 论
阳贷 )是说人 的生性是差不 多的, 习性却有很 而
声。 可见 。 朴作教刑 实 际上就是后来我们所说 的 棍棒式 教 育。可见 孔子 以前 的奴隶制社会
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 一种 强迫式教育 .可是提倡 。 仁 的孔子对学生 总是 无限的热爱与忠诚 ,他
据每个人不 同的特 点,有针对性地施用不 同的方 法进行教育 .孔子用 因材 施教的方法培养 出了各 种各样的 。 贤才君 子 .在历史上 ,孔子是第一个
发 ,根据个人 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标 ,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 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 学生的 。 ,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 材
二、孔子 因材施教 的思想基础
上的第一次文化下移 .所谓 。 私学 ,是一种发生 于民间的由教 书先 生 自立门户, 自主招收生徒 , 独 自传道 、授业 的教育形式.学生 自愿跟 先生学 习.只要交纳 一定 数量 的 。 柬修 就可以成为其 门徒 . 孔子 也说 : 。自行束修 以上 , 吾未尝无诲焉
V 0 .4 】2
N o5 .
O cn t 2 1 tbe . o 0
尊 重 差 别 , 因人 而 异
孔子因 材施教 教学思 想浅析
于 洁
(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延吉 13 0 ) 3 0 0
t ̄: 1 孔子在教学申能够尊重盖烈,囡1 1 人而异, 是第一个实战因材施教的教育者,同时也是因其注
《孔子的教育思想》课件
对世界教育的影响
东方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对东亚、东南亚等地的教育 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启蒙思想家借鉴
在西方启蒙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被许多思想家所借鉴,成为他们 反对封建教育、倡导理性教育的思想武器。
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和 认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
谢谢聆听
因材施教
总结词
个性化教育方法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因此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进行个性化引导。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学思结合
总结词
重视思考与实践的教育理念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更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他强调“学思结合”,即在学习中思考,通 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
03 孔子的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 行者之一,他打破了贵族和王室 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
接受教育。
孔子私学的教育模式灵活多样, 适应了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 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个性化发展
。
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礼、 乐、射、御、书、数等多个领域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
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1 2
教育公平与普及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启示现代社会应注重教育的 公平与普及,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创新与实践
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启示现代教育应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类别:宝宝成长日记
标签:因材施教特长差异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这一理念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二、 依据不同个体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孔子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一、 全面深入了解,注重个体差异。
全面深入了解孩子,注重个体差异,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他把学生按年龄、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归纳;还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之间才能差异的明察。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因此,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必须尊重孩子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 特点指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
《孔子教育》课件
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强调孝悌、忠信、礼 义廉耻等道德观念。认为“仁者爱人”,要求人们“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教育思想
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大众,打破贵族官 僚对教育的垄断;提倡“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论语》的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经典 》ppt课件
目录
• 孔子简介 • 《论语》解读 • 孔子的教育方法 • 孔子的教育目的 •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01
孔子简介
孔子的生平
01
02
03
04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 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陬邑,从小 受到家庭熏陶,对礼仪、音乐 、文学等方面有深厚兴趣。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不 应该受身份、地域、年龄等限制,应 该广泛普及。
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认为学习的 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而不是为了 炫耀或谋取功利。
孔子的影响和贡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私人讲学发展成教育制度的 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河。
孔子的著作《论语》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 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小官职, 后因政治原因离开鲁国,周游
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
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 和整理古代文献工作,留下了
许多经典著作。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 的重要途径,提倡“仁、义、礼、智 、信”五常之道。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 个性、特长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 育。
自我完善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范洁梅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ppt课件
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庶”:即充足的劳动力; 二是“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三是“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安分守纪。“富而不教则如
禽兽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基础,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之后必然随之进行
24
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内涵 意义: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必须受教育 人性论中的矛盾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25
论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脩: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 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 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人性论依据? 3、针对奴隶主贵族的有教有类而提出
29
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 孔子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取得官职俸禄,即“学
也禄在其中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 官做,要担心有没有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
孔子培养的弟子大多参与了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但孔子提倡“学而优 则仕”是有条件的,他告戒学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 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教育学生只有在国家有道 时才能从政,邦无道,不能行道时,要退而隐其身。
——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及 文化学术的下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孔子的因才施教教学法
孔子的因才施教教学法第一篇:孔子的因才施教教学法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法孔子能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教育。
子夏问孔子说:“颜回这人怎么样?”孔子说:“颜回的爱心比我强”。
又问;“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比我强”。
又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的勇武比我强”。
又问“子张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的庄重比我强”。
子夏问道:“那么,这四位为什么要拜你为师呢?”孔子说:“你先坐下,我来告诉你。
颜回只知道一味爱人,却不知道有的人是不值得爱的。
子贡一味逞他的口才,却不知道有时是应该沉默的。
子路一味好勇斗狠,却不知道有时是应该忍让认输的。
子张只知道一味严肃庄重,却不知道有时也应该随和一点的。
把他们四人的长处加在一起,也不能代替我,这就是他们毫不怀疑拜我为师的原因”。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已经认识到一件事情应当做,是不是马上就要采取行动呢?”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和哥哥在,怎么可以不跟他们商量就采取行动呢?”不久冉有也向孔子提出这个问题,孔子说:“既然认识到了某件事是应当做的,当然马上就要去做”。
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回答同一个问题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孔子告诉他,这是因为这两个人的性格不同。
子路一贯好强,所以要抑制他一下;而冉有一向胆小怕事,所以要鼓励他让他大胆的闯闯。
第二篇:因“才”施教因“才”施教当我们体育老师拿着教案第一次走到讲台上时,别提有多紧张了,好比是“书呆了拿撅头,不知往哪刨”。
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内堂课也上的有板有眼的。
也获得了不少经验,我觉得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
我们的学生本身是一群有着丰富情感的孩子,能为每一次的太阳升起而欣喜;为每一次的日落而悸动,每一阵风吹过都能让他们的心灵荡起阵阵涟漪;每一声蝉叫鸟鸣都能激起他们翩跹的思绪,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容易刺激他们的感官,触动他们的心绪。
孔子的教育思想(gai)ppt课件
C.
轻视科技与 生产劳动
• 子路篇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 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 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 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 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 稼?”
《诗》
• 最早的诗歌选集。春秋时流传诗歌甚多。 孔丘搜集整理,编为教材。精华305篇,概 称三百篇。思想内容纯正无邪,合乎周礼。 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前497——485年,55— —67岁。周游列国,进行 教育活动。讲诵弦歌。 前484——479年,68— —73岁。返回鲁国,进行 文化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 理,于晚年完成《诗》、 《书》、《礼》、《乐》、 《易》、《春秋》的编纂 和核定工作,继续招生讲 学,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人。
1.源泉
• 继承夏商周的“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 学为先”的思想,并加以发展。
《书》
• 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孔丘 重视这些历史文献,进行搜集编纂。所选 取的材料,符合垂世立教示人轨范的政治 标准,目的是要人学习先王之道,特别是 恢复文武之道。
《礼》
• 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 孔丘认为礼是立国的根本,在社会生活中 有重大的作用。孔丘以周礼为依据,从春 秋的社会现实出发,加以部分改良,变成 一部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作为教 材。
谢谢!
孔子的教育思想(gai)
• (一)孔子生平 • (二)重点教育思想剖析 1.源泉 2.内容、特点、原则 3.核心思想 • (三)评价及启示
(一)生平
• 前535年,17岁。招收儿 • 童进行启蒙教育,重视 “礼”。 • 前522年,30岁。正式招 • 生办学,“有教无类”。 • 前512年,40岁。形成自 己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 • 前509年,43岁。孔子不 仕,修诗书礼乐,设讲学 用的杏檀。 • 前502——498年,50— —54岁。带学生弃职出 走,私学成为流动学校。
孔子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话题: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学习“因材施教”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而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思想时归纳出来的。
但从孔子一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他的确是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事教育事业,从事教学工作,把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关于这方面的事例比比皆是,在中国教育界也是众口皆碑。
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于不同学生的提问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这在《论语》中有着不少的记载,这也是孔子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孔子的学生曾经多人向他请教关于孝的概念,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过不同的回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凡事不违背礼节。
“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属于贵族阶层,孔子告知以遵守礼教为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孟武伯为孟懿子之子,其父仅仅活了五十岁,可见孟武伯从师于孔子的时候其父身体已经不大健康,所以孔子告诫他时常关心父母的健康为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是孔子的晚期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孔子告之孝不仅仅是使老人有所养,更要敬。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夏家贫,孔子告诫他在父母面前不仅仅要劳父母之劳,也不仅仅是做到有饭让父母先吃,而且永远要做到和颜悦色。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并且其道理讲的合乎情理,可见他的因材施教已经做到细致入微的程度了。
例如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就是说“假如听到一件应当做的事是不是立刻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用现代话说就是“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对冉有却说:“闻斯行之。
”“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不解而问孔子,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因为“冉有性格懦弱多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气过人多冒进,所以需要压一压,使他知道进退。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讲课件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2)补偏纠弊,促进正常发展。 • (3)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 学是求知的重要手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 识的统一
• 解决的三个问题:(1)立志于学;(2) 学贵有恒;(3)乐知好学。“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学之者。”
在的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
•
(4)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克己”“君子求
诸己,小人求诸人”)
• 3、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
• 仁:“爱人”;“克己复礼”;以仁得精神处 理好关系
义与利: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 义”。
人与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质与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 然后君子”。
• 含义: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矣。”) 举一反三
• 诱导:(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 (2)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 (3)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 和子贡 • “乡人之善者而好之,乡人之恶者恶之。”
• 5、不耻下问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思考:后人在此基础上有什么发展?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论语》5: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教案
《论语》5: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教案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教案导语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论语》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将以《论语》第五篇为例,探讨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一、教材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泰伯第二”是《论语》中的一篇,共包括11个章节,涉及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理念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2.理解孔子的思想和观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3.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观念。
2.掌握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3.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学说的内涵和本质。
2.掌握孔子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五、教学方法和教具1.讲解法:通过讲解诠释孔子的思想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法:通过分析《论语》的文本和案例,深入学习和领会孔子思想。
3.互动法:通过讨论、辩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
4.多媒体教具:使用PPT、影音资料等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第1步道德伦理观念教育1.介绍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念。
2.学生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第2步孔子教育思想1.介绍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2.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3步孔子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1.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2.探究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的影响。
第4步小组讨论和分享1.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2.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学目的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既注重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念阐释,又注重案例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方位和个性化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第一篇: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范洁梅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因材施教古典PPT3
教育的方法
(1)分別資質 1《論語〃雍也篇第六》1子曰:「中人 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 上也。」 道有高下,人之智慧學養有深淺,善導人 者,必因才而篤之。
()注重啟發
1《論語〃子罕篇第九》1顏淵喟然嘆曰:「仰 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 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 矣。」 孔子之教,依學者之所已至而循序誘進之。 此孔門教法最大綱領。顏子舉此以言孔子之教 可謂切當深透之至。文,猶孔門四科之言文學, 禮,指人生實踐。
《論語〃述而篇第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 無誨焉。」 古者學術在官,事師必頇宦學,入官乃能學藝,私家講 學之風,自孔子開之。
《論語〃述而篇第七》互鄉難與言。童 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 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 也,不保其往也。」 此章孔子對互鄉童子,不追問其已往,不 逆揣其將來,只就其當前求見之心而許之 以教誨,較之自行束脩以上章,更見孔門 教育精神之偉大。
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並開啟
平民教育之先河。
弟子三千,而身通六藝者七十二
人。
孔子的教育宗旨有教無類
1《論語〃衛靈兯篇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 孔門富如冉有、子貢,貧如顏淵、原思,孟懿子 為魯之貴族,子路為卞之野人,曾參之魯,高柴 之愚,皆為高第弟子。故東郭惠子有「夫子之門 何其雜」之疑。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1閔子侍側,誾誾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對學生性格的掌握。誾誾如:中正貌。行行 如:剛強貌。侃侃如:和樂貌。在此也預言了子 路將不得天年,即因其剛強性格所致。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1子貢問:「師與商也孰 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 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對子張與子夏的評論。子張才高意廣,所失常
第一章-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2021/3/12
26
• (三)诲人不倦
•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 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
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 的精神,孔丘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 (四)以身作则
• 孔丘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
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
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
• (六)教学相长
• 孔丘已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 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 相长的。他在 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 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2021/3/12
1
• 二、教育家教育思想
• 从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到 朱熹、王守仁、再到蔡元培、陶行知等 教育家
• 从教育理论与政治、宗教、礼仪等融合 在一起到独立成系统的教育理论
• 特别是大家都知道的孔子的教育理论让 世界为之折服,让我们受益无穷
2021/3/12
2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 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 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 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 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 学习知识的方式:提倡多复习、练习, 才能牢固掌握。
2021/3/12
12
• 2、学思结合思想。单纯的学或单纯的思 都是片面的。学是基础,有了学才能进 行思考, 使认识加深,抓住事物的本 质。——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 教师不仅要努力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弄清事 实的形成和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教案
(《述而》)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
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第12页/共22页
2、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朱熹:《四书集注》)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第16页/共22页
七、论教师
1、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子路》)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阳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第17页/共22页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第9页/共22页
(2)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
第8页/共22页
3、论德育原则和方法
(1)立志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孔颜乐处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阳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斯行诸?”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
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
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
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正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的教育和教学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视同仁”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正课”分数,高分择优。
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
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
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1、以兴趣为导向,分层次施教
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的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
2、抓住特征,对症下药
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
它既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质,也应该是学生才能有效培养的捷径。
3、注意方法,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
4、讲求实效,敢于放弃
由于教师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检测其教学情况。
不然,教师的积极性再高,也不一定会有收获。
5、目的明确,灵活多变
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教学的手段、方法、内容可不拘一格,无论作怎样的探索都是有益的。
因材施教是一种已被教育的发展所证明的近乎完美的教学理念。
因此,对孔子教学思想进行扬弃,既是我们这些后学者的义务,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理应勇敢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社会造就出更为杰出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