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研究性实验报告
《2024年一株植物内生水芽孢杆菌新种的分类鉴定和基因组分析》范文

《一株植物内生水芽孢杆菌新种的分类鉴定和基因组分析》篇一一、引言植物内生菌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微生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学意义。
水芽孢杆菌作为其中的一员,在多种植物中被发现并显示出了其在生物防御和生长促进中的潜力。
近期,我们在一种新的植物样品中发现了一株新的水芽孢杆菌种,本文将对该新种进行分类鉴定和基因组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植物样品采集自特定地区。
通过对该样品的检测和分析,成功分离出一株新的水芽孢杆菌种。
2. 实验方法(1) 分类鉴定:通过显微形态观察,确定该新种的外形特征;采用多种生化测试,对菌种的营养类型和酶活进行评估;进行分子鉴定,使用PCR技术和DNA测序确定其种属。
(2) 基因组分析: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使用基因注释工具对基因序列进行功能预测;3.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分类鉴定结果:- 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该新种菌落呈现典型的圆形形态,且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芽孢形成现象。
- 生化测试表明,该菌种具有特定的营养利用方式和酶活特性。
- 通过PCR和DNA测序技术,我们成功确定了该菌种为水芽孢杆菌的新种,暂定名为X(依据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来命名)。
(2) 基因组分析结果:-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我们得到了X的完整基因组序列。
通过与已发表的水芽孢杆菌的基因组进行比对,我们发现X在基因组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 基因注释显示,X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与生物防御、植物生长促进等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X具有多个与代谢相关的基因簇,这可能解释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 与其他水芽孢杆菌相比,X的基因组结构也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如重复序列、转座子等可塑性元件的存在可能使X具有更强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深入了解X的进化过程和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维气相色谱法分析高纯硒化氢中的微量杂质的研究报告

二维气相色谱法分析高纯硒化氢中的微量杂质的研究报告本研究旨在利用二维气相色谱法对高纯硒化氢中的微量杂质进行分析。
硒化氢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制备原料,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半导体材料的电性能。
因此,对硒化氢中微量杂质进行准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中选取了柱1为DB-624柱,柱2为HP-PONA柱。
在第一维柱(DB-624柱)上,将高纯硒化氢进样,并使用线性梯度程序升温,从60℃至230℃升温。
在第二维柱(HP-PONA 柱)上,则选取30个目标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非靶向分析技术进行杂质分析。
通过分析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再生纸和棉花中分别添加的目标化合物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定量线性范围广,最小检测限低达0.1 ng。
同时,针对硒化氢中常见的杂质,如硅烷、氦气等,采用非靶向分析技术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杂质含量不超过0.01 ppm,符合相关行业标准要求。
研究表明,二维气相色谱法能够准确分析高纯硒化氢中微量杂质的含量,同时具备定量分析和非靶向分析功能。
其技术可为半导体材料制备领域提供重要的支撑,也为其他领域的高纯气体分析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本实验利用二维气相色谱法对高纯硒化氢中的微量杂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如下数据:1. 目标化合物定量分析在本实验中,选取了30个目标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目标化合物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定量线性范围广,最小检测限低达0.1 ng。
这些数据表明,二维气相色谱法在分析高纯气体中的微量杂质时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可为半导体材料制备等领域提供较高的支撑。
2. 非靶向分析技术测试针对硒化氢中常见的杂质,如硅烷、氦气等,采用非靶向分析技术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杂质含量不超过0.01 ppm,符合相关行业标准要求。
这些数据表明,本实验的非靶向分析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可用于分析高纯硒化氢中的微量杂质含量。
同时,这些数据也表明高纯气体中的微量杂质含量需严格控制,以保证半导体材料的电性能。
A2-323 开题报告

下肢DVT的诊断标准
• 下肢DVT的超声诊断标准: 病变处深静脉管腔增宽,管腔内 可见实质性低回声,充满或占据部分管腔,加压探头后, 静 脉管腔不能被压瘪血栓呈片状或不规则形状,部分血栓表 现为(泥沙样)堆积或(水草样) 飘浮,当管腔完全阻塞时, 在病变部位无彩色血流信号;当管腔部分阻塞时,可在血栓 边缘或中间见到散在的点状或较细的血流通过,血流粗细 不一,部分患者在加压远端肢体后方可见到点状血流。 • 下肢DVT诊断依据: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出现单侧下肢急性 水肿、胀痛,皮肤温度可升高,且症状进行性加重,下床站 立或行走后上述症状加重;可出现髂窝、股三角区或腓肠 肌处压痛,可伴有浅静脉扩张。
参考文献
[1]徐敏,忻珊.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 素分析及预防[J].护理与康复,2008,7(11):836-837. [2]苏克江,高宗恩,王桂敏.有效预防卒中后深部静脉血 栓形成小剂量抗凝还是加压弹力袜[J].国外医学脑血 管疾病分册,2005,13(9):713-714. [3]吴宣富.脑卒中与深静脉血栓形成[J].国外医学脑血 管疾病分册,1997.5(5):287-290. [4]曹化,居克举,倪桂华,等.弹力袜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1,14(1C):333335. [5]牛自勇,赵彦杰,刘晓香.加压弹力绷带和弹力袜治疗 直立性低血压32 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 报,2009,31(4):500-501.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²检验, P<0.0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预期研究成果
人体下肢血管内可潴留约200~500mL血液,通 过下肢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加压,可以明显减少静 脉瘀血从而提高有效循环血量,效果明显,能有效 预防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形成并改善其相关症状。 加压弹力绷带治疗效果优于弹力袜, 弹力绷 带能根据患者体形做到个体化治疗, 肢体外加压 力可以得到保障。弹力袜组的弹力袜型号虽然力 求做到适合患者腿部周径,但其相对固定,对于体 形胖者舒适度可能会下降。
密码恢复实验报告

1.打开路由并使用console连接路由器
2.按ctrl+break 进入以下的界面:
3.>confreg 0x2142(o/r 0x2142)修改寄存器的值,使路由器启动时不加载原有配置,配置好之后路由器自动重启
4.重启之后加载的就不是原来的配置了
这时候进入enable模式就不需要密码了
5.Router(config)#enable password 123 修改特权模式的密码为123
6.修改Configuration register 改回原来的0x2102,让路由器加载原来的配置
Show version:
Router(config)#config-register 0x2102
再次show version:
已经改回0x2102
7.保存,重启路由器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刚才设置的密码123来进入特权模式了再次show version
Ok,这时候我们就已经完成了密码的修改。
关于东阿阿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东阿阿胶,又名驴皮胶,是我国传统名贵的中药,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等功效。
其应用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500多年。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东阿阿胶的药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东阿阿胶:购自药店,为纯驴皮熬制而成。
(2)实验动物:成年雌性大鼠,体重200-250g,共20只。
(3)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溶液、红细胞计数试剂、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等。
2. 实验方法(1)分组: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实验组:每日灌胃东阿阿胶溶液,剂量为100mg/kg,连续灌胃14天。
(3)对照组:每日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连续灌胃14天。
(4)实验指标检测:①红细胞计数:实验结束后,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血液,采用红细胞计数试剂检测红细胞计数。
②凝血酶原时间:实验结束后,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血液,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③血钙含量:实验结束后,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血液,采用钙离子测定试剂盒检测血钙含量。
三、实验结果1. 红细胞计数实验组大鼠红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东阿阿胶具有显著的补血作用。
2. 凝血酶原时间实验组大鼠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说明东阿阿胶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
3. 血钙含量实验组大鼠血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东阿阿胶具有显著的调节钙代谢作用。
四、讨论1. 东阿阿胶的补血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东阿阿胶能够显著提高大鼠的红细胞计数,说明其具有显著的补血作用。
这与中医理论中关于东阿阿胶补血功效的描述相吻合。
2. 东阿阿胶的止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东阿阿胶能够显著缩短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说明其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
这可能与东阿阿胶中富含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有关。
3. 东阿阿胶的调节钙代谢作用本研究发现,东阿阿胶能够显著提高大鼠的血钙含量,说明其具有调节钙代谢的作用。
医学研究麝香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麝香保心丸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二、实验日期2024年7月15日三、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麝香保心丸联合标准疗法治疗稳定型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长期成本效益及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四、实验原理麝香保心丸是一种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麝香、牛黄、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假设麝香保心丸能够通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缺血,从而改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五、主要仪器与试剂1. 仪器:心电图机、心脏彩超、血压计、血糖仪等。
2. 试剂: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黄药业生产)、标准疗法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ACE抑制剂等)。
六、实验步骤1. 研究对象选择: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患者。
2. 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麝香保心丸联合标准疗法组)和对照组(标准疗法组)。
3. 治疗过程:试验组患者在标准疗法基础上,每日服用麝香保心丸3次,每次4粒;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标准疗法。
4. 观察指标:包括心电图改善情况、心脏彩超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
5. 数据收集与统计: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等,并进行统计分析。
七、注意事项1. 确保患者病情稳定,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2.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实验过程中,保持患者生活方式的稳定性,如饮食、运动等。
八、实验结果1. 心电图改善情况:试验组患者的ST段下移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麝香保心丸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
2.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试验组患者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表明麝香保心丸对心脏功能有保护作用。
3. 生化指标:试验组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
云南热作所微割采胶试验总结报告

云南热作所微割采胶试验总结报告摘要:本研究试图评估云南的热作所微割采胶试验的效果和应用可行性。
实验结论表明,热作所微割采胶在厚度、缩水率及弹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云南热作所微割采胶的应用以及相关未来技术试验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云南,热作所,微割采胶,试验,评估正文:本研究旨在评估热作所微割采胶对云南地区使用的效果和可行性。
为此,将热作所微割采胶应用于云南地区的塑料制品的生产过程中,观察塑料制品的厚度、缩水率及弹性性能情况,并通过比较以往采取的塑料制品生产方法,探讨这种新型工艺在该地区的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热作所微割采胶工艺可以实现较大的厚度差异,并达到较佳的缩水率及弹性性能,而且具有较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此外,研究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热作所微割采胶的建议,以及未来技术试验所需考虑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证实了热作所微割采胶的可行性,为今后研究更多关于热作所微割采胶的应用以及相关未来技术试验提供了基础。
研究发现,热作所微割采胶工艺也具有抗拉强度、耐磨性和耐热性等优点。
此外,热作所微割采胶的生产过程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在实际运用中,热作所微割采胶可以用于制造特殊形状的塑料制品,如用于灌装机械化加工、包装机以及其他工业机械设备中使用的定制零件等。
此外,热作所微割采胶也适用于制作高品质的塑料制品,如包装用品、玩具、家具等。
本研究还表明,热作所微割采胶工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以满足生产和应用需求。
总的来说,热作所微割采胶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以有效地改善塑料制品的厚度、缩水率及弹性性能等方面的性能表现。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地探索云南热作所微割采胶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为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关原料、工艺、技术条件和控制要点等关键因素,以便更好地发挥热作所微割采胶在云南地区的应用价值。
此外,未来研究也可以通过改进原料配比、技术参数设置和采用先进的温控方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热作所微割采胶的性能,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预测_结论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预测已成为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验证预测的正确性,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实验目的1. 掌握预测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实验验证预测的正确性。
3.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一定量的实验样品、实验试剂等。
2. 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实验装置、测量仪器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样品的制备:按照实验要求,对实验样品进行预处理,使其达到实验所需的状态。
2. 实验样品的检测:利用分析仪器对实验样品进行检测,获取实验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预测。
4. 实验验证:根据预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验证预测的正确性。
5. 实验结论的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整理:将实验数据按照要求进行整理,形成实验数据表格。
2.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预测结果。
3. 实验验证:根据预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验证预测的正确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预测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2. 实验结果表明,预测在实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实验效率。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与教训:(1)实验样品的制备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制备。
(2)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过程中,应注重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因数据错误导致预测失误。
(3)在实验验证过程中,应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实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实验现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实验方案。
七、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预测方法,提高预测准确性。
2. 结合实际需求,开发新的预测模型。
3. 将预测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IGRP206-214H--2Kd单链三聚体的酵母表面展示及其初步鉴定的开题报告

IGRP206-214H--2Kd单链三聚体的酵母表面展示及
其初步鉴定的开题报告
该开题报告主要介绍了一个名为IGRP206-214H-2Kd的单链三聚体,它能够在酵母表面进行展示,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鉴定。
首先,文章介绍了IGRP206-214H-2Kd的重要性。
IGRP206-214是
一种胰岛素相关肽,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type 1 diabetes)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IGRP206-214H-2Kd的设计旨在开发一种新型的疫苗,用于治疗或预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接着,文章介绍了IGRP206-214H-2Kd的制备方法。
研究人员将IGRP206-214H-2Kd序列克隆进入酵母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了表达和纯化。
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研究人员确定了IGRP206-
214H-2Kd的表达和纯化状态,并证实了其能够在酵母表面进行展示。
然后,文章对展示在酵母表面的IGRP206-214H-2Kd进行了初步的
鉴定。
通过流式细胞术(FACS)和ELISA,研究人员证实了IGRP206-214H-2Kd与人类HLA-A2分子结合,并且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原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IGRP206-214H-2Kd与HLA-A2分子的结合亲和力。
最后,文章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IGRP206-214H-2Kd
在开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疫苗方面的潜在用途。
C2-2-2-1砂试验报告

0.630
1.25
2.50
5.00
10.00
累计筛余〔%〕
结论
试验单位:负责人:试验:
单位技术负责人意见:
签章:
注:①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砂中云母含量不应大于1.0%,含泥量不大于1.0%。
②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室外使用并经常处于潮湿状态下的混凝土或有抗疲劳、耐磨、抗冲击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其巩固性重量损失率应小于8%。
砂试验报告
发出日期:年月日建设单位:
委托单位:工程名称:
砂子产地:砂子类别:进场数量:〔m3〕
送样人:监理工程师:
细度模数〔μf〕颗粒级配三氧化硫含量%表观密度㎏/m3堆积密度㎏/m3含泥量%有机物含量〔比色法〕云母含量%泥块含量%轻物质含量%巩固性〔失重〕%空隙率%
碱活性%
筛孔尺寸
〔mm
2142研究性实验报告

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实验第一作者:陈思远第二作者:贺忠良摘要:本文以“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为主要内容,在魏玉叶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实验,先介绍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背景,然后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与过程,而后进行了数据处理,并对试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实验经验,并提出实验细则改进方案。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特性一、实验目的1、学会太阳能暗伏安特性的测量2、测量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光强之间的关系3、测量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光强之间的关系4、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的测量二、实验原理1、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利用半导体P-N结受光照射时的光伏效应发电,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就是一个大面积平面P-N结。
其结构如图1所示当光电池受光照时,部分电子被激发而产生电子-空穴时,在集结区激发的电子和空穴分别被势垒电场推向P区和N区,使N区有过量的电子带负电,P区有过量的空穴带正电。
P-N 结两端形成电压,这就是光伏效应。
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改变太阳能电池的负载电阻大小,测量其输出电压和电流得到输出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实线所示,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为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乘积,同样的电池及光照条件,负载电阻大小不一样时,输出的功率是不一样的。
若以输出电压为横坐标,输出功率为纵坐标,绘出的P-V 曲线如图2点划线所示。
其中负载电阻为零时测得的最大电流I SC 称为短路电流。
负载断开时测得的最大电压V OC 称为开路电压。
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最大乘积值称为最大输出功率P max 。
填充因子是表征太阳电池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其值越大,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越高,一般的硅光电池FF 值在0.75~0.8之间。
填充因字的定义为:sc oc I V P F F ⨯=⋅max(1)转换效率ηs 定义为:%100(%)max ⨯=ins P P η(2) 其中P in 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表面的光功率。
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短路电流随入射光功率线性增长,而开路电压在入射光功率增加时只略微增加,如图3所示。
《2024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的研究》范文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的研究》篇一一、引言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其中,2型糖尿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研究表明,患者常常因生活习惯、遗传及营养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产生身体内部的微量元素不平衡问题。
在众多的微量元素中,维生素A、D和E等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针对这一类人群进行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的检测分析,旨在了解这些维生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200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了同等数量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所有参与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
2. 检测方法所有参与者均进行了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的检测。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分析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T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1. 血清维生素A水平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代谢紊乱以及慢性疾病对营养素的消耗有关。
维生素A的缺乏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2. 血清维生素D水平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维生素D水平也有明显降低的趋势。
维生素D对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有重要作用,其缺乏可能导致患者胰岛素功能受损,加重病情。
同时,糖尿病患者因运动减少和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等原因,更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
3. 血清维生素E水平相比之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E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由于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适量补充对糖尿病患者仍有积极意义。
四、结论本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维生素A和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
这提示我们应关注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特别是维生素A和D的摄入情况。
对于维生素A和D的缺乏,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充,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户外活动等,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病情。
文丘里流量计实验(包括实验数据结果及思考题)

实验报告:文丘里流量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流量系数,掌握文丘里流量计测量管道流量的技术。
2、掌握气—水多管压差计测量压差的技能。
二、实验装置三、实验原理如下图所示:文丘里管前1-1断面及喉管处2-2断面,该两处截面面积分别为A 1、A 2,两处流速分别为v 1、v 2。
不考虑流体受到的阻力作用,对两断面列伯努利方程gvg p z g v g p z 222222221111αραρ++=++ (1)11 22d1文丘里管前1-1断面喉管处2-2断面1、水箱2、上水管3、恒定水箱4、实验管段5、文丘里管6、测压管7、水位测针8、水位测针筒9、流量控制阀门及连续性方程:即:(2)由(1)、(2)两式联立可得:hK g p z gp z g d d d Q ∆=+-+-=)]()[(21)(422114222121ρρπ (3)式中,K 为文丘里流量计常数△h 为两断面测压管水头差 )()(2211gp z g p z h ρρ+-+=∆ 由式(3)算得的流量为不考虑阻力的理论流量,即Q =Q 理论,而实际通过的流量Q 实际恒小于Q 理论,引入一无量纲系数μ对所测流量Q 理论进行校正。
即:(4)式(4)中的μ为文丘里管的流量系数。
通过实验测得实际流量Q 实际及水头差△h ,便可以测得文丘里管的流量系数μ(5)四、实验步骤1、记录各有关实验常数。
2、打开电源开关并打开调节流量阀,待水流稳定后,读取各测压管的液面读数h 1、h 2、h3、h 4,并用秒表、量筒测定流量。
3、逐次改变调节流量阀,改变流量,重复步骤2,注意调节阀门要缓慢,要使测压管内有水柱。
4、把测量值记录在实验表格内,并进行有关计算。
5、实验结束,关闭电源开关。
五、实验原始记录1、记录有关常数d 1 = 1.50 ㎝, d 2 = 0.86 ㎝, 测针筒直径D= 6 cm 2、记录测量值 2211A v A v Q ==44222211d v d v Q ππ==hK Q Q ∆μμ==理论实际hK Q ∆实际=μ1)(2442121-=d d g d K π六、实验数据计算1、计算原理Q 实际的测量方法是体积法,计算公式为: (其中:V=πR 2×(h 4-h 3),V 、t 值见上表。
23年电大春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23年电大春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引言植物生理学实验是为了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而进行的科学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植物春季生长的生理机制,并观察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对植物的生理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适应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了5种常见的春季植物,分别是樱花、杜鹃花、银杏、油菜和小麦。
2. 实验方法:(1) 植物的生长观察:观察植物在春季生长过程中的外部特征变化,如花芽分化、叶片展开等。
(2) 植物生长参数测定:测量植物的根长、茎高、叶片面积等参数,并记录下来。
(3) 光合速率测定:使用光合速率仪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并比较不同植物的光合速率差异。
(4) 水分蒸腾测定:使用蒸腾仪测定植物的水分蒸腾速率,并观察不同植物的水分蒸腾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的生长观察:观察结果显示,春季植物的花芽逐渐分化并绽放出花朵,叶片也逐渐展开。
不同种类的植物在花芽分化和叶片展开的时间上存在差异,樱花和杜鹃花开花较早,而银杏的叶片展开较晚。
2. 植物生长参数测定:测量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在根长、茎高和叶片面积上存在差异。
樱花和杜鹃花的根长和茎高相对较短,但叶片面积较大;油菜和小麦的根长和茎高相对较长,但叶片面积较小;银杏在根长、茎高和叶片面积上都相对较大。
3. 光合速率测定: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光合速率上存在差异。
樱花和杜鹃花的光合速率较高,油菜和小麦的光合速率较低,而银杏的光合速率处于中等水平。
4. 水分蒸腾测定: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在水分蒸腾速率上存在差异。
樱花和杜鹃花的水分蒸腾速率较低,油菜和小麦的水分蒸腾速率较高,而银杏的水分蒸腾速率处于中等水平。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春季植物的生长受到光照、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所不同。
2. 樱花和杜鹃花在春季生长过程中生长迅速,但水分蒸腾速率较低,可能适应了相对干燥的环境。
药学研制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研发已成为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药物研制实验的总结,探讨药物研制的全过程,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后续药物研制工作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药物研制的全过程,包括药物筛选、合成、制剂、质量控制等环节;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分析能力;3. 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后续实验提供借鉴。
三、实验内容1. 药物筛选(1)文献调研: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药物靶点、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
(2)活性筛选:根据文献调研结果,设计合成路线,合成候选化合物,并进行活性筛选。
2. 药物合成(1)反应条件优化:通过改变反应温度、时间、溶剂等条件,优化合成路线,提高产率。
(2)反应过程监控:采用薄层色谱(TLC)等方法,监控反应过程,确保反应顺利进行。
3. 药物制剂(1)处方筛选: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助剂、包衣材料等,进行处方筛选。
(2)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等方法,研究药物制剂工艺参数,优化制剂工艺。
4. 质量控制(1)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测定药物含量,确保药物质量。
(2)稳定性考察:考察药物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确保药物在储存过程中的质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药物筛选通过文献调研,确定了药物靶点及作用机制。
在活性筛选过程中,共合成10个候选化合物,其中3个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活性。
2. 药物合成在合成过程中,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了产率。
其中,化合物A的产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60%。
3. 药物制剂通过处方筛选和工艺研究,确定了药物制剂的处方及工艺参数。
制备的药物制剂外观均匀,溶解度良好。
4. 质量控制通过含量测定和稳定性考察,确保了药物的质量。
其中,化合物A的含量符合规定要求,稳定性良好。
五、实验总结1. 实验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合成、制剂、质量控制等环节,掌握了药物研制的全过程。
初中物理目录

初中物理目录关键信息项:1、协议名称:初中物理目录相关协议2、协议目的:明确初中物理教学的目录内容和相关安排3、适用范围:初中物理课程4、目录内容涵盖的知识点5、目录的组织架构和分类方式6、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7、评估方式和标准8、修订和更新机制11 协议概述111 本协议旨在规范初中物理课程的目录设置,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2 协议适用范围121 本协议适用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包括各年级的常规课程、实验课程以及拓展课程。
21 初中物理目录涵盖的知识点211 力学部分2111 运动学: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速度的计算。
2112 力学基础: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
211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2114 压强: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2115 浮力: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212 热学部分2121 温度和物态变化:温度的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2122 内能: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式、比热容。
2123 热机: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效率。
213 光学部分2131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速。
2132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133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214 电学部分2141 电荷和电路:电荷的种类、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电路图。
2142 电流和电压: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概念、电压的测量。
2143 电阻: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
2144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2145 电功率:电能、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焦耳定律。
215 磁学部分2151 磁现象:磁性、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
2152 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电磁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实验第一作者:陈思远第二作者:贺忠良摘要:本文以“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为主要内容,在魏玉叶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实验,先介绍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背景,然后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与过程,而后进行了数据处理,并对试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实验经验,并提出实验细则改进方案。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特性一、实验目的1、学会太阳能暗伏安特性的测量2、测量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光强之间的关系3、测量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光强之间的关系4、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的测量二、实验原理1、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利用半导体P-N结受光照射时的光伏效应发电,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就是一个大面积平面P-N结。
其结构如图1所示当光电池受光照时,部分电子被激发而产生电子-空穴时,在集结区激发的电子和空穴分别被势垒电场推向P区和N区,使N区有过量的电子带负电,P区有过量的空穴带正电。
P-N 结两端形成电压,这就是光伏效应。
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改变太阳能电池的负载电阻大小,测量其输出电压和电流得到输出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实线所示,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为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乘积,同样的电池及光照条件,负载电阻大小不一样时,输出的功率是不一样的。
若以输出电压为横坐标,输出功率为纵坐标,绘出的P-V 曲线如图2点划线所示。
其中负载电阻为零时测得的最大电流I SC 称为短路电流。
负载断开时测得的最大电压V OC 称为开路电压。
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最大乘积值称为最大输出功率P max 。
填充因子是表征太阳电池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其值越大,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越高,一般的硅光电池FF 值在0.75~0.8之间。
填充因字的定义为:sc oc I V P F F ⨯=⋅max(1)转换效率ηs 定义为:%100(%)max ⨯=ins P P η(2) 其中P in 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表面的光功率。
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短路电流随入射光功率线性增长,而开路电压在入射光功率增加时只略微增加,如图3所示。
硅太阳能电池分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三种。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
在实验室里最高的转换效率为24.7%,规模生产时的效率可达到15%。
在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与单晶硅比较,成本低廉,而效率高于非晶硅薄膜电池,其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为18%,工业规模生产的转换效率可达到10%。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低,重量轻,便于大规模生产,有极大的潜力。
如果能进一步解决稳定性及提高转换率,无疑是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三、实验仪器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测量实验装置如图左所示,电源面板如图右所示。
图左: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测量实验装置图右:电源面板光源采用碘钨灯,它的输出光谱接近太阳光谱。
调节光源与太阳能电池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照射到太阳能电池上的光强,具体数值由光强探头测量。
测试仪为实验提供电源,同时可以测量并显示电流、电压、以及光强的数值。
电压源:可以输出0~8V连续可调的直流电压。
为太阳能电池伏安特性测量提供电压。
电压/光强表:通过“测量转换”按键,可以测量输入“电压输入”接口的电压,或接入“光强输入”接口的光强探头测量到的光强数值。
表头下方的指示灯确定当前的显示状态。
通过“电压量程”或“光强量程”,可以选择适当的显示范围。
电流表:可以测量并显示0~200mA的电流,通过“电流量程”选择适当的显示范围。
四、实验方法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测量1.硅太阳能电池的暗伏安特性测量暗伏安特性是指无光照射时,流经太阳能电池的电流与外加电压之间的关系。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大面积平面P-N结,单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P-N结面积已远大于普通的二极管。
在实际应用中,为得到所需的输出电流,通常将若干电池单元并联。
为得到所需输出电压,通常将若干已并联的电池组串连。
因此,它的伏安特性虽类似于普通二极管,但取决于太阳能电池的材料,结构及组成组件时的串并连关系。
本实验提供的组件是将若干单元并联。
要求分别测试并画出单晶硅, 多晶硅,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在无光照时的暗伏安特性曲线。
用遮光罩罩住太阳能电池。
测试原理图如图10所示。
将待测的太阳能电池接到测试仪上的“电压输出”接口,电阻箱调至50Ω后串连进电路起保护作用,用电压表测量太阳能电池两端电压,电流表测量回路中的电流。
图10 伏安特性测量接线原理图将电压源调到0V,然后逐渐增大输出电压,每间隔0.1V记一次电流值。
然后再次将电压输入调到0V,将“电压输出”接口的两根连线互换,即给太阳能电池加上反向的电压,逐渐增大反向电压,记录电流随电压变换的数据。
2.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与光强关系测量打开光源开关,预热5分钟。
打开遮光罩。
将光强探头装在太阳能电池板位置,探头输出线连接到太阳能电池特性测试仪的“光强输入”接口上。
测试仪设置为“光强测量”。
由近及远(从10cm到50cm)移动滑动支架,测量距光源一定距离(每隔5cm)的光强I。
将光强探头换成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测试仪设置为“电压表”状态。
按图11A接线,按测量光强时的距离值(光强已知),记录开路电压值。
按图11B接线,记录短路电流值于表2中。
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更换为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重复上述测量步骤,并记录数据。
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更换为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重复上述测量步骤,并记录数据。
3.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实验按图12接线,以电阻箱作为太阳能电池负载。
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将滑动支架固定在导轨上某一个位置),分别将三种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到支架上,通过改变电阻箱的电阻值,记录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V(按照每隔0.2V的间隔)和电流I。
若时间允许,可改变光照强度(改变滑动支架的位置),重复前面的实验。
4、注意事项⑴在预热光源的时候,需用遮光罩罩住太阳能电池,以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温度,减小实验误差;⑵光源工作及关闭后的约1小时期间,灯罩表面的温度都很高,请不要触摸;⑶可变负载只能适用于本实验,否则可能烧坏可变负载;⑷220V电源需可靠接地。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1.硅太阳能电池的暗伏安特性测量以电压作横坐标,电流作纵坐标,根据表1画出三种太阳能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
(1)原始数据(2)用matlab画三种太阳能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2.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与光强关系测量画出三种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随光强变化的关系曲线;画出三种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随光强变化的关系曲线。
(1)原始数据记录多晶硅:在选定25cm处,测得开路电压2.62V ,短路电流31.2mA非晶硅:在选定25cm处,测得开路电压2.73V,短路电流5.70mA(在距25cm处,光强I=361W/m*2)(2)用matlab画单晶硅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变化曲线,短路电流随光强的变化曲线开路电压随光强的变化曲线:短路电流随光强的变化曲线:3.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实验根据表3数据作3种太阳能电池的输出伏安特性曲线及功率曲线,并与图2比较。
在实验的光照条件下,找出最大功率点,对应的电阻值即为最佳匹配负载。
最大功率点对应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是多少?由(1)式计算填充因子。
由(2)式计算转换效率。
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板上的光功率P in=I×S1,I为入射到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光强,S1为太阳能电池板面积。
(1)原始数据(2)由表数据作输出伏安特性曲线及功率曲线(3)曲线分析及计算找出最大功率及对应的输出电压由曲线易知:单晶硅:对应的U=2.2V I=32.1mA多晶硅:对应的U=2.0V I=30.1mA非晶硅:对应的U=1.8V I=4.1mA 计算填充因子及转换效率由实验原理,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六、课后思考题.太阳能电池的暗伏安特性与一般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有何异同?答:相同性:外加正向电压时,在起始部分正向电压很小,正向电流几乎为零,这一段称为死区。
当正向电压大于死区电压后,P-N结内电场被克服,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都会正向导通,电流随电压增大而迅速上升,外加反向电压不超过一定范围时,反向电流都会很小,太阳能电池与一般二极管都处于截止状态,外加反向电压超过某一数值时,反向电流会突然增大,即击穿。
不同处:太阳能电池的反向击穿电压除了要克服P-N结极化后的反向内部电场外,还要克服等效电动势差,故其反向击穿电压的绝对值要大一些。
七、实验总结及实验感想及参考文献1. 实验感悟通过本次实验,我基本上掌握了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像这种研究不同参量之间关系的实验对数据的广度和质量要求很严格,我们需要不厌其烦的测量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调整仪器达到实验要求。
而试验后的各种烦琐的数据处理过程,以及严格的数值分析计算机模拟绘图过程,让我真正理解到了大学物理实验的严谨性,要求我们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在本这次实验中,涉及到各种仪器的使用,而这些基本是高中未能很好的接触的,虽说我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许多的问题。
而且该实验中设计的操作项目也很多,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在实验时,我们可以考虑每个实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用于熟悉仪器,而第二阶段则是用于真正的进行实验操作。
这样能够让我们认清本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
最后还是感谢魏玉叶老师的耐心解答和指导,谢谢老师。
2. 实验经验与改进建议测量暗伏安特性电压的加载:此处要求电压加载方案是每次增加0.1V,根据实际情况,此种加载方案所获数据并不是很理想的,因为工作量太大,记录数据很麻烦,实验室改进方案是每隔0.5V记一次数据,这样也不科学,更加严密的加载方案应该是:正向加载未达到2V是采用0.5的间隔,超过2V时采用0.2V的间隔,这样绘图时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同时减小工作量,提高精度。
测量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与光强关系注意事项:测量时应该先连接好所有线路,调节好置物架然后再放上太阳能电池以避免过热从而导致所测得的数据不准确。
另外由于光强度的衰减在近处比较明显,建议在近处多测几组数据,这样可以提高精度。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的测量:页眉内容测量过程中调节可变电阻并记录数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每个人调节所获得的数据疏密程度都不同,分布区域也不同,由于数据是以为横轴的,为使数据分布区域均匀,提升利用率,应使按照一定大小进行递增并记录相应数据。
3.参考文献《基础物理实验(修订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李朝荣徐平唐芳王慕冰编著《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黄淮学院2014年本科毕业论文卢金军《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和产业发展》《科技资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