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武乡县真如寺大殿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武乡县真如寺大殿勘察报告

长治市博物馆 吴静品

真如寺,始建于元代至治年间,位于武乡县城东40公里处韩北乡土河村中央,原八路军总部卫生部曾设于此,一九六一年,与砖壁、王家峪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风雨侵蚀,建筑残破严重,为保护这一古代建筑,国家文物局于一九九二年决定维修真如寺大殿。九三年因维修设计需要,我们对真如寺大殿进行了实地勘测。

真如寺坐北朝南,所处平旷,四面环山,寺外景色秀丽宜人。寺内古松苍劲参天。建筑形式古朴典雅,气势雄伟。

真如寺原名真如院,清改名真如寺,是一座佛教寺院。院名来源于佛教教义,为佛家的万有本体之语。与性空、法性,实相为同体异名,是法相家,华严家所指的法界。据寺中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碑文记载:“自大中祥符中始有真如之名,夫人莫于真,而又不能自如其所”。后来建寺命名,旨在神道设教,牖民觉世。

该寺院现存建筑气势轩昂,造型独特,元风浓厚,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的实物资料。考其旧制,据寺中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碑文记载,早在宋大中祥符中叶,当地已有祭祀真如的场所,但其规模较小。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乡人在原建筑基础上,扩大建筑规模,营建大殿五间,南殿三间。明弘治十年(公元1492年),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十三年(公元1674年),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相继重建,增建,使其形成了一处规模较大的二进寺院。至民国初年,因水土流失,寺前院的天王殿、钟楼、鼓楼等建筑因地质滑坡,塌毁无存。然现存的南殿、大殿、东西廊房,关圣殿、伽蓝殿、夹殿等二十余间殿宇,为元、明、清三代建筑遗存。其中以大殿建筑年代最早,它始建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虽经明清多次修葺,仍完整的保留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其平面部局疏朗,柱网布置采用减柱移柱的手法,后金部承梁使用大内额。梁枋用材粗旷,多为圆木砍制,且断面硕大。斗拱、攀间等建筑构件的选材与制作,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不失为一处较完整的元代建筑遗存。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五椽,身内单槽。前椽明间安木板门。次间、梢间用砖和土坯包砌,留小直棂窗四个。前檐斗拱五铺作,重拱出双下昂。后檐为封护檐,土坯垒砌,青砖包护,檐部无斗拱。殿身内槽设柱两根,位置偏离明间梁架,各向次间移动约四分之一间。柱顶施沓头绰幕。承后金大内额。梁架彻上露明,明间大梁二缝为四椽袱对后搭牵,次间大梁通材五椽袱,均为圆木砍制。袱上施平梁、合沓、侏儒柱,无托角。平梁之上设蜀柱、叉手承脊抟。屋面为布瓦屋面,举折平缓。正脊现存半条,前行龙后菊花卷草图案,垂脊四条存一,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格拼凑而成。檐前的猫头、滴水十之毁八。

平面:面阔五间1560c m,各间分别为:明间320c m,次间320c m,梢间330c m。进深五椽,总深953c m。室内地面用30c m×1418c m×619c m停泥砖铺墁。前墙体宽100c m,后墙体宽90c m,山墙体宽100c m。前檐设台明,平出143c m,高出地面150c m,地面用规格为30c m ×1418c m×619c m停泥砖铺墁。台明石用青石打制,长短不等,截面均为30c m×20c m。设青

1

3

石踏垛九级,平出185c m ,象眼用小砖平砌,(附平面图)。

柱:大殿柱网分布疏朗,材质为松木。前檐设六柱,柱头做卷杀,柱径在30c m —32c m 之间,明间柱高324c m ,次间、梢间柱生起明显,约5c m 左右。排山设柱两根,直径33c m 。上收2c m ,置于平梁下平高590c m 。内槽设柱两根,梭柱造,柱径62c m ,高348c m ,柱首径46c m ,两柱从明间梁架中线向次间偏移5815c m ,柱身卷杀。后檐设墙柱六根,均为半柱,柱径在25c m —30c m 之间。

梁架:大梁四枚,截面分别为56c m ×51c m 、55c m ×51c m 、44c m ×37c m 、60c m ×44c m ,圆木砍制。明间二缝,四椽袱对后搭牵,

后梁头与搭牵结点处各安一斗二升斗拱一组,大斗置于38c m ×37c m 的内额之上。大梁上施平梁,平梁两端施一斗二升斗拱一组,梁头成矩形状,截面为29c m ×1215c m ,(次间东缝平梁用材较小,直径29c m ,梁下增设随梁枋一道,直径10c m )。四椽袱与平梁之间设侏儒柱,抹棱见方22c m ,侏儒柱下设角背加固。顶部各施顺金串一道,截面为1515c m ×10c m 。此侏儒柱除

托平梁外,并与金部搭牵相连,形成稳固的梁架结构。平梁上设蜀柱、与顺脊串相交承丁华抹颏拱。次间除大梁为五椽袱外,结构和用材皆同明间。排山梁架为前后搭牵用四柱,平梁直接放置在两山柱上。平梁下设顺袱串一道。其余结构与明间梁架相同。(附明间梁架剖视图,排山梁架剖视图)

斗拱:该殿使用斗拱39组,十二个种类,除前檐柱头斗拱出跳外,其余均为一斗二升类型,因所在位置不同而用材各异。前檐头拱11组,其中柱头斗拱六组,补间斗拱五组。柱头斗拱五铺作重拱出双下昂(琴面昂),里转五铺作重拱出双杪并计心,上施柱头枋三道,罗汉枋一道,明间柱头斗拱出45°斜拱。补间斗拱5组,各施单拱一道,柱头枋隐出拱形。后金内额斗拱四组,单拱足材,材宽1215c m 。前下金明次间斗拱为攀间斗拱,素枋影出拱形,承替木。排山斗拱,里作拱形,外作沓头承替木。前后上金为单拱托替木,用单材。脊部施丁华抹颏拱,承替木脊檩。上金、后金、脊部的排山斗拱作法与前下金排山斗拱相同。(附斗拱图)

装修:前檐土坯墙封堵。

明间留木板门一

梁架横剖前(后)视图

23・

道,门高230c m 、宽200c m ,边框宽2315c m 、厚10c m ,里口抹棱2c m ,门槛高17c m 、厚10c m ,上槛高33c m 、厚10c m ,安门簪四个,门扇两叶,每叶宽84c m 、厚415c m ,后装穿带四条,前安门钉4路,每路5支,为六瓣梅花钉。门墩石规格为271

5c m ×22c m 。次间、梢间各按直棂窗一个,距地面118c m ,规格一致,疑为明代遗物。窗口高160c m 、宽90c m ,四边框面宽不等两边抱框宽19c m ,上边框高23c m ,下边框高10c m 、厚均为8c m 、里抹角,直棱窗心支条15根,截面515c m ×5c m 。

屋面:屋顶悬山式,布瓦屋面,猫头居中,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前坡坡长795c m ,后坡长610c m ,屋面宽1796c m 。上出檐112c m ,两山

出际118c m 、檐椽径10c m 。飞椽见方815c m ,大连檐规格3c m ×1115c m ,小连檐规格318c m ×812c m 。屋面使用的板瓦,长33c m 、宽2015c m ,筒瓦长29c m 、宽1215c m 。猫头图案为龙头形制。滴水为重唇滴水,规格有三种,长、前宽、后宽尺寸分别为:33c m 、2015c m 、19c m ,26c m 、1715c m 、1615c m ,3315c m 、2115c m 、1715c m 。前屋面中间一筒瓦上有题记。(从西起16垄筒瓦的第七个筒瓦)内容如下: 主 木 泥 瓦 持 匠 水 匠 大 僧 侯 匠 王 清 妙 妙 大 栗 自 已 域 澄 □ 雨 名 酉徒 徒 男 男 姜 岁 明 明 明 □ 栗 可 康 彻 清 铿 □ 建 全 熙 禄 八 孙书

栗 栗 七 二 小 月 虎 虎 十 六

日 □造?

第一行最后一字,字迹模糊、疑为造。

以上题字记载了康熙八年大殿维修时瓦件

生产的具体时间,以及维修工程的泥、瓦、木、各业工匠姓名和寺院主持、僧侣法名。是研究该建筑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山面:山墙为五花山墙、土坯墙四边包砖。墙角处安高25c m ,宽、深26c m 的方石一块。博风板宽30c m ,厚3c m 、长随坡,板面小钉装饰,卷草图案。悬鱼高215c m 、宽20c m 、厚3c m ,成长条形状,其上除雕卷草,金钱眼等图案外,另有题字一行:“万历17年,木雕一牧土河”(用8c m ×4c m 的木板加固)。惹草较小呈蟠桃形。

其它:后金内额较粗,通长用3条,明间长496c m ,次间长532c m ,截面为38c m ×37c m ,平置于金柱之上。另外,建筑中的其它构件,用材较为规整,前檐平板枋深32c m 、高13c m ,立栏高211c m 、厚13c m ,梁架中使用的串枋皆为单材,截面9c m ×1315c m ,高厚比例为312。

据碑文记载,此殿的最后一次维修在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时间。虽后人也曾有过修补,但均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修补。目前大殿屋面大部分塌露、墙体多处崩裂,檐柱、内柱后倾,梁架后置,各部件结点脱节、走闪。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对基础地址探测得知,此地黄土沉积过厚,地质松软,而历代维修又未作任何处理,只是素土夯实后直接垒砌。因此基础对积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