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课件肿瘤

合集下载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在散发性病例中,两次突变均发生在同一体细胞(如 视网膜母细胞)内,使两份正常的等位基因均突变而 失活,这种机会一般较少。故散发性病例在临床上具 有单发性和单侧性的特点。(图10-5)
二、单克隆起源假说
肿瘤是由单个突变细胞增殖而成的,即肿瘤是突变 细胞单克隆增殖群,称为肿瘤的单克隆起源假说。
神经纤维瘤基因NF1定位于17q11.2,是一种抑癌基
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属于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易感基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些基因的编码产物 能够导致遗传性疾病或获得疾病易感性,这类基因称 为易感基因。
已发现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鼻咽癌、宫颈癌 等肿瘤具有其特定的易感基因。这类疾病在人群中的 发病率大于0.1%,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高于一 般群体。
影响鼻咽癌的发病风险。
易感基因导致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
一些证据表明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 能通过生化的、免疫的和细胞分裂的机制促进肿 瘤发生。
例如肺癌患者芳烃羟化酶(AHH)的活性显著高于 正常人群;而着色性干皮病DNA修复酶缺陷导致细 胞恶变;免疫缺陷使得突变细胞得以逃脱免疫监视而 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如Bruton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 易患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
2.染色体易位与基因重排
例如人Burkitt淋巴瘤中 8q24的C-MYC易位至14q32 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基因位点上,后者是人类非常活跃 的基因,这种易位使细胞癌基因C-MYC过度表达而成 为癌基因(图10-3)。
3.启动子或增强子插入
如逆转录酶病毒基因组含有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 sequence,LTR),具有启动子、增 强子等调控成分,当逆转录酶病毒感染细胞时,LTR 插入c-onc的上游,使c-onc过度表达,导致细胞癌变。

《医学遗传学》——肿瘤XT

《医学遗传学》——肿瘤XT

❖ 肿瘤特异的染色体标志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i(6p)、del(13)(q14.1) ❖ Burkitt淋巴瘤的t(8;14)(q24;q32)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13q14❖ 甲状腺瘤的inv(10)(q11q21) ❖ 脑膜瘤的22q-或-22, ❖ CML急性变呈现的+8和17q+ ❖ 急性白血病的-7或+9,Wilms瘤的11p中间缺失(11p13→p14) ❖ 结肠息肉的+8或+14, ❖ 细胞肺癌3p中间缺失(3p14→p23) ❖ 肺腺癌与肺鳞癌中6q-(6q23→qter) ❖ 黑色素瘤中的+7或+22 ❖ 鼻咽癌的t(1;3)(q41;p11) ❖ 乳腺癌中的涉及1q的易位等。
❖ 多阶段:不典型增生、早期癌、晚期癌; ❖ 多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 多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错配修复基因等;
“Cancer is, in essence, a genetic disease.”
Bert Vogelstein, NEJM 1988; 319:525-532.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RB)
1.发病率1/20000; 2.多为1-5岁发病; 3.早期出现眼底灰白色肿块;肿瘤长 入玻璃体,瞳孔出现黄白色光反射, “猫眼”; 4.恶性程度高,可随血循环转移,也 能直接侵入颅内,预后不佳,以眼 球摘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5.双侧发病为遗传型,单侧发病多为 非遗传; 6.基因定位:RB基因, 13q14,RB基因 缺失、剪接错误、点突变。
家族性肠息肉瘤
1.局限于结肠和直肠,腺瘤性; 2.十几岁时即可能开始恶变为腺癌 3.致病基因APC已定位于5q21-q22, 是一种抑癌基因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物理因素
Uv 过量 电离辐射
白血病、皮肤病等。
如:①血疑 ② 日本长崎、广岛 ③前苏联契尔诺贝 利核电站核泄漏。
多环芳烃化合物(如 3,4苯并芘) 化学因素 黄曲霉素 肝癌 亚硝胺 各种消化道肿瘤 某些病毒(DNA、RNA) 生物因素 某些人类肿瘤(鼻咽癌、宫颈癌、白血病) 肺癌
动物肿瘤。
第一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
8 14
t(8; 14)
8q24.1
14q32
C-myc
(1)Ph染色体(费城1号染色体)
1960年,Nowell —— 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费城1号染色体
t(9;22)(q34;q11)
t(9;22)(q34;q11) t(9;22)(22pter→22q11::9q34→9qter)
费城1号 染色体
费城1号染色体
22q11
bcr
9q34
遗传型: 20-25%,为双侧发病,多 在1岁半以前发病,可见家 族史,AD遗传, 非遗传型: 75-80%,为单侧发病,多 在二岁以后才发病
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13q14.1) 缺失
剪接错误
点突变等
2.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
1/10000,源于神经嵴
abl-bcr Ph1
22
9 der9
abl
注:abl-bcr融合基因具有增高了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这是CML的发病原因。
(2)14q+染色体
90%Burkitt淋巴瘤(BL)患者有14q+染色体
t(8;14)(q24;q32)
8q24处存在癌基因,14q32处存在启动子,启动 癌基因的激活过程,而导致肿瘤发生。

肿瘤与遗传PPT演示课件

肿瘤与遗传PPT演示课件

肿瘤基因组学研究
全基因组测序
通过对肿瘤细胞全基因组进行测 序,发现肿瘤细胞中存在的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基因表达谱分析
通过对肿瘤细胞基因表达谱进行分 析,了解肿瘤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 异和特点。
基因突变筛查
通过对特定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发 现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突变基因,为 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是通过检 测个体的基因突变,评估其患 肿瘤的风险。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家族性 肿瘤综合征的基因突变类型, 为患者及家族成员提供针对性 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常见的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包 括BRCA1/2基因检测、结直肠 癌基因检测、乳腺癌基因检测 等。
遗传咨询与预防
遗传咨询是指专业医生为患者及家族成员提供关于遗传性肿瘤的知识、风险评估、 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咨询。
未来研究方向与技术发展
未来肿瘤遗传学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了解肿瘤异质性、肿瘤进化与耐药性的机制,以及寻找 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技术发展方面,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等领域的新技术将为肿瘤遗传学研究提 供更多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肿瘤的本质和发现新的治疗策略。
跨学科合作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整合生物学、医学、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肿瘤的本质和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肿瘤进化与耐药性
肿瘤进化是指肿瘤在生长和扩散过程中, 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产生新的变异和进
化。
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治疗药物产生抵 抗,导致治疗失败。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包括基因突变、细胞凋亡机制的改变、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改变等。
了解肿瘤进化和耐药性的机制,有助于 预测肿瘤的发展趋势和制定个性化的治

表观遗传学和肿瘤课件

表观遗传学和肿瘤课件

06
展望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未来方向
深入研究表观遗传学机制
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将进一步揭示肿瘤发生 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 更多理论依据。
开发新型表观遗传学药物
基于对表观遗传学机制的深入理解,未来将开发出更多针 对肿瘤的表观遗传学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要点二
免疫细胞的表观遗传学调控
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以调控肿瘤抗原的表达,影响免疫细胞 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通过表观遗传学手段调控肿瘤 抗原的表达,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影 响免疫治疗的效果。通过表观遗传学手段调控免疫细胞的 发育和功能,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和持久性。
此,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2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的发生
DNA甲基化与肿瘤
高甲基化
在肿瘤细胞中,某些基因由于 DNA高甲基化而沉默,如抑癌基 因。这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肿 瘤发生。
低甲基化
某些基因的DNA低甲基化可导致 基因过度表达,增加肿瘤风险。 低甲基化还与染色体重塑和基因 组不稳定有关,促进肿瘤进展。
跨学科合作与整合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 科密切相关,未来将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整合,推动表观 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临床实践中的前景
个体化治疗
预防与筛查
基于表观遗传学的检测和诊断方法, 未来将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根据 患者的表观遗传学特征制定针对性的 治疗方案。
通过研究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发展 中的作用,未来将开发出更有效的肿 瘤预防和筛查方法,降低肿瘤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致癌因子
体细胞
DNA损伤
修复 突变细胞
死亡 增殖 肿瘤
突变阶段
促癌阶段
两次击中假说
1971,Knudson 研究了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过程后提
出,它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必须经过 二次或二次以上的突变。 第一次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或由父母遗传得来,为合子 前突变,也可能发生在体细胞; 第二次突变则均发生在体细胞
末端缺失
中间缺失
p- 表示短臂缺失 q- 表示长臂缺失
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染色体缺失,常指正常等 位基 因的丢失而保留异常的突变等位基因。
缺失的遗传学效应
破坏了生物长期适应的基因平衡,从而出现不 育或致死效应
缺失导致原癌基因的激活功能加强或肿瘤抑制 基因的失活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父亲年龄:
男性年龄对突变的影响远大于女性。 父亲的年龄越大,DNA复制的次数越多,精子出现
突变的概率也越高
性别:男性突变率高于女性 遗传背景
个体的易感性差异
癌家族综合征 家族性癌
种族的易感性差异
华人的鼻咽癌发生率较白人高34倍
2. DNA损伤和修复 单个细胞的DNA在24小时内约出现1万次损伤。 DNA损伤的产生
的这些DNA序列。
癌基因(oncogene)原癌基
突变
因的变异形式
原癌基因
癌基因
理解:
细胞癌基因是细胞正常生长、分化所必需 的,是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 在发育过程中的一定时间、一定组织中定 量的表达,产生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蛋白 质,促进某些生命过程的进行,使生长发 育得以实现。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完成后 多处于关闭状态,即不表达或低表达。 一 旦在错误的时间,不恰当地点,不适量表 达即可能导致细胞无限制的增长而趋于恶 性转化。

第三课-肿瘤ppt课件

第三课-肿瘤ppt课件
(2)核的多形性 瘤细胞核的大小,形态,染色不一致
a、细胞核体积增大 b、核大小、形态、数目不一 c、核染色质凝集成块,分布不均 d、核仁肥大、数目增多。 e、核分裂像多,病理性核分裂像, (3)胞浆的改变
嗜碱性,染色偏兰。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 1、肿瘤的生长速度 2、肿瘤的生长方式,如下三种: (1)膨胀性生长(expansile growth) (2)浸润性生长(invasive growth) (3)外生性生长(exophytic growth)
1、结缔组织染色法
区分肌纤维和胶原纤维 Van Gieson、Masso
网织纤维 银染色
弹力纤维 Schmorl染色
2、组织细胞中特殊成分染色
显示糖原和粘液
PAS
显示脂肪 油红O、苏丹III
骨髓增生性疾病
Giemsa
显示神经内分泌细胞
浸银染色
(二)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 由肿瘤细胞产生、与肿瘤的性质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或体液中,
肿瘤
tumor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一、定义
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 ,表现为局部肿块。
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 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 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tumor 拉丁语 neoplasm 希腊语
二、特点: 正常细胞转化而来的 成体干细胞/祖细胞
分期:描述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播散程度
根据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T),范围
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脏器转移 情况(M),TNM分期,要结合临床综 合考虑。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 对机体的影响小,局部压迫和阻塞 内分泌腺的良性肿瘤

《肿瘤的分子基础》课件

《肿瘤的分子基础》课件
和相互作用。
蛋白质组学数据 库:蛋白质组学 数据库是一种重 要的研究工具, 可以提供蛋白质 的序列、结构、
功能等信息。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研究蛋 白质在细胞、组织、 生物体中的表达、修 饰、相互作用和功能
肿瘤蛋白质组学: 研究肿瘤细胞中蛋 白质的表达、修饰、 相互作用和功能
研究进展: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CAR-T细胞疗法等。
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 免疫检查点,激活T细胞,增强 抗肿瘤免疫反应
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 程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 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肿瘤疫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 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肿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肿瘤 蛋白质组学的研 究内容包括蛋白 质表达、蛋白质 相互作用、蛋白
质修饰等。
研究方法:常用 的研究方法包括 质谱分析、蛋白 质芯片、蛋白质 组学数据库等。
质谱分析:质谱 分析是一种常用 的蛋白质组学研 究方法,可以检 测蛋白质的种类、 数量和修饰状态。
蛋白质芯片:蛋 白质芯片是一种 高通量的蛋白质 组学研究方法, 可以同时检测多 种蛋白质的表达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转移,如脂肪瘤、纤维瘤等。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边界不清,容易转移,如肺癌、肝癌、乳腺癌等。
肿瘤的分子基础概念肿瘤:细源自异常增殖和分 化失控的疾病分子基础:基因突变、信 号通路异常、免疫逃逸等
基因突变:DNA序列改 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
信号通路异常:细胞信号 传导异常,影响细胞增殖 和分化
免疫逃逸:肿瘤细胞逃避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第八章 肿瘤遗传学PPT课件

第八章 肿瘤遗传学PPT课件

4.发病年龄早;
5.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7
Li-Fraumeni综合征(LFS)
以乳腺癌为主的癌家族综合征;多发脑瘤,骨肉瘤,
白血病,肺癌,结肠癌等其它原发性肿瘤;呈AD;在30
岁以前发生某些侵袭性癌的机会接近50% 。
8
一. 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
2. 家族性癌(familail carcinoma)
中国人 马来人 印度人 13.3 : 3 : 0.4 移居到美国的华人比美国人高34倍 松果体瘤 日本比其他民族高十余倍。
——种族差异主要是遗传基础差异所致,在肿瘤发生 中也起作用。
10
三、环境因素致癌的个体差异
①物理致癌:如紫外线、X射线、其他射线等; ②化学致癌:包括摄入或吸入各种致癌化学物质; ③生物致癌:如各种肿瘤病毒、某些霉菌等。
12
第二节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数目异常 结构异常
肿瘤细胞是具有染色体异常的缺陷细胞 细胞内染色体的不稳定是产生肿瘤的根本原因
——Boveri 1914 肿瘤的染色体理论
13
一、肿瘤的染色体数目异常
同一肿瘤的每个细胞具有共同的染色体特点 经分裂、增殖而成的克隆
同一突变细胞
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克隆中癌细胞核型有不同变化。 (克隆演化)
器官的肿瘤,则称这样的家族为癌家族。
特 点:
(1) 某类肿瘤的发病率高(如腺癌); (2)家系中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约20%); (3)发病年龄较早; (4)通常按AD的方式进行。
6
Lynch 癌家族综合征
特点:1.肿瘤发生率高;
2.某种肿瘤(腺癌、肉瘤)发病率高;
3.肿瘤有多发性(部位);
形成的某种结构异常的染色体。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共29张)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共29张)
而在Wilm’s瘤, IGF2基因印记丢失, 产生一种异常的未分化细胞, 其不断增生而不受调控及修复基因的影响, 最终引发肾癌;
患者1年总生存率仅15%左右。 动态的染色质重塑是大多数以DNA为模板的生物学过程的基础, 如基因转录、DNA的复制与修复、染色体浓缩与分离、细胞调亡等, 因而异常的染
色质重塑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复合7体5, %参;与对基mRN因A的非切割甲或翻基译抑化制。且该位点染色体发生缺失的患者1年
过去的观点认为, 成熟的干细胞发生异常的克隆性增生, 导致细胞的异质性的不断增强, 因此很多肿瘤呈现出一系列的演进过程;
siRNA天然的总作用生是封存闭转率座子达, 它们40能%在左染色右质水,平、而转录基水平因、转甲录后基水平化、基、因水且平对该基因位表点达进染行调色控。体发生缺失的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异常结合到启动子区,从而抑制正常功能基因的转录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
基化状态, 而大多数散在分布的CpG二核苷酸常多发生甲基 Issa等研究证实存在CpG岛甲基化表型,即同时存在多个基因具有肿瘤特异性CpG岛甲基化。
赖氨酸甲基化有单甲基化,双甲基化以及三甲基化3种不同的形式,他们显著扩大了组蛋白复合体的密码信息。 长链非编码RNA在基因簇甚至整个染色体水平发挥顺式调节作用;
• 染色质重塑:
• 指染色质位置、结构的变化,包括紧缩的染色质丝在与核小体连 接处发生松动,造成染色质的解压缩,从而暴露基因转录启动子 区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为反式作用因子与之结合提供可能。
• 两类结构介导: ATP依赖的核小体重塑复合体,通过水解作用改变 核小体构型;组蛋白共价修饰复合体,催化对核心组蛋白N-末端 尾部进行共价修饰,改变核小体构型,为其它蛋白提供与DNA作用 的结合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肿瘤的遗传现象
➢ 家族聚集性 ➢ 双生子发病一致性 ➢ 种族差异
Aldred Scott Warthin
肿瘤遗传学之父
29个相似的家族,详尽的家系
(一)家族聚集性
Pedigree of Family “G”
1895-1913年
Cancer Family G Revisited
Henry Lynch
➢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Breast & Ovarian Cancer Syndrome)
➢ 指一个家族中有2个一级亲属或1个一级亲属和1个 二级亲属患乳腺癌或卵巢癌,并具有遗传倾向。 AD
➢ 80%-90%的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有 BRCA1和BRCA2的基因突变
– 女性患者患卵巢癌和子宫内膜 癌的风险增加
(二)双生子发病一致性
➢ 单卵双生子发生肿瘤的一致性→遗传因素在各种 肿瘤中的重要性
➢ 单卵双生子肿瘤发生的不一致性→环境因素在肿 瘤发生中的作用
(二)双生子发病一致性
➢ 双生子队列研究(twin cohort)
➢ Nordic Twin Study of Cancer (NorTwinCan) Collaboration
肿瘤与遗传
• 肿瘤发生的遗传因素Fra bibliotek• 基因组不稳定性与肿瘤发生
• 肿瘤遗传基础与细胞增殖和凋亡

• 肿瘤发生的遗传理论




➢ 肿瘤(tumor) – neoplasm – 细胞异常增殖所形成的细胞群
环境因素、遗传基础→ 肿瘤发生 体细胞遗传病
遗传与肿瘤
Germline mutations
Parent
➢ 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的登记人口中,对80 309个同卵双生和123 382个同性双卵双胞胎(N = 203 691)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 1943年到2010年,双胞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年。 有50 990人死于任何原因,3804人移民并失访。
➢ JAMA. 2016 January 05; 315(1): 68–76.
Angelina Jolie BRCA1 Mutation
四、遗传性肿瘤
➢ 特点 – 多为AD – 常为双侧性和单侧多发性 – 发病早于散发型 – 发生率较散发性低
➢ 常见 – 家族性结肠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 I型神经纤维瘤 –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 Wilms瘤
(二)肿瘤细胞微卫星不稳定性
➢ 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 由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 系统缺 陷导致肿瘤细胞内的微卫星序列的插入或丢失
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 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 STR) 1~6bp
– 腹部扪及无痛性肿块 – 可有腹痛、血尿、发热、
厌食、恶心和呕吐等 – 伴发高血压
第二节 基因组不稳定性与肿瘤发生
Hallmarks of Cancer
➢ 基因组不稳定性(genomic instability)
– 因DNA复制异常所致的DNA序列改变和因染色 体分离等异常所致的染色体畸变
Cancer Family G Revisited
增加了每代的信息
1895-1970年
842名成员;95名癌患者 结肠腺癌患者(48名)、子宫内膜腺癌患者(18名)、13名患多发性肿瘤 40岁之前发病:19名 72名患者的双亲之一患癌,男性与女性患者各为47人和48人,接近1∶1
AD
➢ Cancer Family Syndrome ➢ 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直接相关 ➢ MSH2 基因
(三)种族差异
➢ 不同种族好发肿瘤类型、肿瘤好发年龄等有差异 ➢ 移民研究
– 鼻咽癌 – 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13.3:3.2:0.4 – 中国人:日本人=14.04:0.23
二、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chromosome instability syndrome
➢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chromosome instability syndrome) – 某些隐性遗传病患者的染色体容易断裂或对紫 外线特别敏感,发生肿瘤的风险高,表明这些 疾病与染色体不稳定性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此 类疾病被称为~
Cumulative Incidence and Familial Risk of Developing Any Cancer Over Time in the Nordic Twin Study of Cancer Cohort
北欧双胞胎的长期随访研究:癌症总体和特定类型的癌症 (包括前列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癌) 的家族性风险显着过高
1 型神经纤维瘤病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
皮肤咖啡牛奶斑(最大直径:青春 期前儿童>0.5 cm,青春期后成人 >1.5 cm) 腋窝或腹股沟雀斑 神经纤维瘤 Lisch结节(虹膜错构瘤) 特征性的骨损害(蝶骨大翼发育不 良、长骨发育不良) 患者易发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 良、恶性肿瘤、以及其它部位的恶 性病变
错配修复基因(MMR基因) MLH1 MSH2 MSH3 MSH6 PMS2
The DNA mismatch repair mechanism in humans
➢ MMR基因
➢ MLH1 MSH2 MSH3 MSH6 PMS2
➢ 用肿瘤标本(包括手术标本、穿刺标本)做四个 错配基因的免疫组化蛋白检测

胞瘤等
着色性 干皮 病 (XP) 对UV敏感,表现为 染 色 体 自 发 断 裂 、 血管瘤、基底细
(OMIM#278780)
皮疹、色素沉着
DNA修复酶缺乏
胞癌等
疾病 着色性干皮病 Cockayne综合征 Fancino贫血 Bloom综合征 Werner综合征 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非多发息肉性直肠癌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1)
–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增加了很 多肿瘤的发病风险,特别是结 肠(colon)癌和直肠(rectum) 癌,统称结直肠癌
– 患者发展为胃癌、小肠癌、肝 癌、胆囊癌、上尿路癌、脑癌 和皮肤癌的风险也增加
• DNA序列不稳定性 • 染色体不稳定性
– 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杂合性丢失和信 号转导通路调节异常等
一、DNA序列不稳定性与肿瘤
➢ 因DNA修复系统缺陷(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和错 配修复系统等)所致的DNA序列异常,表现为碱 基置换(点突变)、插入或缺失。
➢ 主要表现 –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相关不稳定性 – 微卫星不稳定性
➢ NF1 基因位于第 17 染色体长臂 17q11.2,编码分 子量为 220 kDa 的胞浆蛋白——神经纤维素蛋白 (neurofibromin)
无义突变
Wilms瘤
➢ Wilms瘤(WT) ➢ 肾母细胞瘤
(nephroblastoma) – 一种婴幼儿肾脏的恶性
胚胎瘤 ➢ 儿童肾脏肿瘤90% ➢ 临床表现
病或淋巴瘤)常见
➢ 光敏感性RecQ解旋酶家族基因突变 ➢ DNA helicase RecQ protein-like-3 (RECQL3) ➢ 15q26
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hereditary cancer syndromes
➢ 遗传性肿瘤综合征(hereditary cancer syndromes) – 是指某些由父母双亲传递给子代的基因突变,增加子代 罹患肿瘤的疾病 – 发病年龄比较轻 – 多个近亲患有同类型肿瘤等
疾病名称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主要表现
染色体异常
易患肿瘤
Fanconi 贫血(Fanconi 儿童期的骨髓 疾病 ,染色体自发断裂增高,
anemia , FA ) 表 现 为 全 血 细 胞 减 单体断裂、裂隙、 双 白血病
(OMIM#227650)

着丝粒、核内复制
Bloom 综合征(Bloom syndrome , BS ) (OMIM#210900)
性 显示衰老的特征,也为早老症
reqQ解旋酶家族基因突变
小脑共济失调、眼和面部皮肤的毛细血管 正常产物使DNA损伤的细胞周期
扩张、染色体不稳定,易患肿瘤、免疫缺 终止
陷 近端肠肿瘤,易患多种癌症
5种DNA损伤修复基因的突变
p37
DNA损伤修复缺陷所导致的部分疾病
着色性干皮病
(Xeroderma pigmentosum, XP)
➢ Hereditary Breast & Ovarian Cancer Syndrome ➢ Cowden Syndrome ➢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Syndrome (Lynch Syndrome) ➢ Hereditary Leukemia and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Syndromes ➢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 Li-Fraumeni Syndrome ➢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s
◼ Are not heritable ◼ Occur in specific tissues ◼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types of canc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