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口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口僻(TCD编码:A07.01.01.04)西医病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3)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具体如下:1、发病突然,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病前常有面部受凉、受风史。
3、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颜面不适等前驱症状。
4、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5、部分可出现同侧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可以有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6、部分病损严重的患者或失治、误治的患者可能出现倒错、鳄鱼泪、面肌痉挛、面肌萎缩等后遗症。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在数小时,或1到3天内达到高峰。
2、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表现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3、Hunt性面瘫: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或障碍、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4、后遗症期部分病人出现鳄鱼泪、倒错、口眼联动、面肌痉挛。
5、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及颅内占位。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面神经麻痹(facialparalysis)是一种与寒冷刺激或病毒感染有关的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急性周围性面瘫。
病理改变为供应面神经的血管痉挛,神经缺血,局部水肿后致面神经受压,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
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提示】(1)多数患者急性起病,在数小时至数天达到高峰,有面部受风寒或病毒感染后突然起病,部分为外伤、肿瘤、脑膜炎、中耳炎所致,后者多为慢性发病,有原发病史。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患侧额纹和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做皱额、闭目、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
(3)病侧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眼裂变大不能闭合。
(4)病变在鼓索支以前,有舌前2/3味觉丧失。
(5)病变累及镣骨支出现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消失及听觉过敏外,患者还可有乳突部疼痛,耳郭、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6)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如小脑脑桥角及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颅后窝肿瘤或脑膜炎等。
【治疗措施】(1)急性期乳突附近热敷、红外线照射和(或)局部按摩。
(2)保护角膜,使用眼罩,点眼药水或眼膏,避免再受凉。
(3)维生素Bl100mg,维生素Bl2500Hg肌注,1次/do(4)急性期尽早选用地塞米松10~20mg∕d,连用7~IOd逐渐减量或泼尼松30mg∕d,顿服或分2次口服,1周后渐停用。
(5)阿昔洛韦: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可口服0.2g,每日3次,连服7~10d°(6)康复治疗:恢复期可行碘离子透入疗法、针刺或电针治疗等。
(7)治疗原发疾病。
周围性面瘫演示课件
一侧面部额纹消失,睑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变平,病侧口角低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做鼓腮和吹口哨动作时漏气。不能 抬额、皱眉,眼睑闭合无力或闭合不全。闭目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
鉴别诊断
中枢性面瘫
系对侧皮质-脑桥束受损所致,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组面肌瘫痪,并常伴有该侧 的偏瘫。
电针治疗及参数设置
电针治疗
选取面部穴位2~3对,如阳白与四白、颧髎与颊车、地仓与翳风等,接通电针仪,采用 断续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30分钟。
参数设置
频率一般选择1~2Hz,刺激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对于急性期患者 ,刺激强度不宜过大,以免加重面神经水肿。对于恢复期患者,可适当增加刺激强度和
治法
益气养血,通络牵正。
方药
八珍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等。
05
针灸治疗与操作规范
常用穴位及配伍
主穴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
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颌唇沟歪斜 加承浆;目闭合不全加攒竹或申脉、照海;闭目露睛加睛明、瞳子髎;额纹变浅或消失加上星、头维 ;面肌抽动加行间、颔厌。
恢复期治疗
01
02
03
物理治疗
在恢复期,物理治疗如肌 肉按摩、面部肌肉训练等 ,有助于促进面部肌肉功 能的恢复。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在恢复期可继续 发挥作用,通过刺激穴位 ,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 复。
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严重面瘫患者, 如长期无法恢复的,可考 虑手术治疗,如面神经修 复、移植等。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诊疗及注意事项
④微波治疗:患侧局部微波照射,每次20min。 ⑤刮痧:取背部膀胱经进行刮痧;以局部皮肤出现痧点为度。 ⑥烫熨治疗:用烫熨治疗包或烫熨治疗贴于患处行烫熨治疗。
(二)中药治疗
两证均可用牵正散加减 全蝎2 僵蚕9 白附子6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临床诊疗及注意事项
• 市中医院针灸科
金匮翼——
足阳明脉,循颊车;手太阳脉, 循颈上颊。二经俱受风寒,筋骨 引颊,令人口喎僻,目不能正视。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 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完 骨处疼痛或发热。
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二)中药治疗
(三)西医治疗
(一)针灸治疗
1.体针 2.浅针 3.电针 4.皮肤针 5.火罐 6.温针灸 7.其他
1.体针
分型治法:
①风寒袭络证:
→祛风散寒,疏经活络
取健侧合谷、患侧风池、阳白、翳风、四白、地仓、颊车等穴,以泻法 为主。
②风热袭络证:
→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2.风热袭络证
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突发一侧面部 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干或苦,小便赤,舌质红,苔黄干 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痰阻络证
突发一侧面部板滞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能,形体肥胖,胸闷 痰多,困倦乏力,食欲不振,头晕身重,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
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 细弱。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治疗PPT
面部运动训练: 通过做面部运 动,如微笑、 皱眉等,促进 面部肌肉恢复
和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恢复面部功 能,改善外观
手术方法:神经吻合术、 神经移植术、肌肉移植 术等
手术时机:面瘫发生后 6-12个月
手术风险:神经损伤、 感染、出血等
术后护理:保持伤口清 洁,避免感染,适当活 动面部肌肉
手术效果:恢复面部功 能,改善外观,提高生 活质量
康复训练与生活质量改善
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训练、语言训练、心理辅导等 生活质量改善: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交、工作等方面 康复效果: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注意事项:康复训练需要坚持,并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辛辣
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避免长时间暴露 在寒冷环境中,
注意保暖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
相关疾病
避免过度使用电 子产品,保护眼
睛和面部肌肉
日常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面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面瘫的发生
饮食调理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 果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B1、B2、B6的食物, 如瘦肉、鸡蛋、牛奶等
避免饮酒和吸烟,以免加重病情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虾、鸡 肉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 免暴饮暴食
心理护理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和抑 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 信心
202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全文
202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全文)周围性面瘫是指发生在面神经核及核以下部位损伤导致的面神经麻痹,致同侧面神经所支配的上、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临床表现为睑裂增宽、鼻唇沟及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支配味觉及泪腺分泌的纤维受损时,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泪液分泌障碍。
成人周围性面瘫发病率约每年17/100000-35/100000。
周围性面瘫病因众多,以急性起病多见,特发性面瘫最多,其次为亨特综合征(RHS )。
在未处理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患者面神经功能可有好转,但预后仍主要取决于具体病因、治疗方案及时机。
目前对周围性面瘫的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依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的接诊、处理进行阐述。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接诊后,首先需鉴别患者是否为周围性面瘫。
由于前额肌肉受双侧运动皮质束支配,中枢性面瘫前额通常不受累,可通过嘱皱额、观察额纹是否变浅或消失来进行判断。
当脑桥病变损伤面神经核时,患者表现为周围性面瘫。
本型常伴临近颅神经麻痹,需与核下型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后,应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等进一步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判断面瘫严重程度,以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访、疗效评价。
2 .周围性面瘫病因鉴别周围性面瘫常见疾病鉴别见表2β肿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常有其他伴发症状,如听神经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表现为面瘫伴听力丧失、耳鸣、不稳定步态等。
部分表现为贝尔麻痹的患者为莱姆病所致,病史询问应侧重于莱姆病高危因素,如流行病学区域、流行高峰季节、游走性红斑、双侧面瘫、前驱发热史;面瘫也可能是莱姆病的首发表现。
近期有学者报道了仅表现为单侧孤立性周围性面瘫的中央前回梗死,故应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脑血管事件进行鉴别。
另外,Avellis综合征伴脑桥受损、梅罗综合征也可表现为周围性面瘫,需加以鉴别。
3 .相关检查通常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可诊断贝尔麻痹,无需实验室检查。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_2015_杨万章
肌 肉 动 作 电位 的 波 幅及 潜伏 期 ; 肌 电 图 检 查 主要 是 用 同 芯 针 电极 在额 肌 、 眼轮 匝 肌 或 口 轮 匝 肌 记录 , 观 察 是否 出 现 自 发 电 位 以 及 运动 单位 电 位 的 情况 从而 判 断病 情 的 严 重程 度 。 般 一 自 发 电位在 失神 经支 配 的 大 约 2
为 此 制 订 适合 中 国 国 情 的 面神经 麻痹 诊 断 与 治 疗 的专 家 共识 以 适 应 临床 需 要 。 ,
1 .
0
病 因
不 同 面神 经麻痹 病 因 不 同 ,
最 常见 的 为面 神经 炎 ,
又称 麻痹 ’
Be l l
s
( BP )
占 临 床 面 神 经麻 搏 的 9 5 %
青壮 年 于 岁 2 0 ? 4 0
,
性别差 异不大。
不 同 调 查报告 显示男 女 比例 互 有高 低 。
据 1 9 8 2 年公 布 “ 中 国 六 城市
居 民 神经 系统 疾病 流 行 病学 调 查 ” ,
本病 患 病 率 为 万人 4 2
5
7
.
/
1
0
27
口[
]
。
1 9 8 9 年 公 布 了 我 国 2 1 个 省 区 农村
道 加 强 临床 医 师对 POEMS 综 合征 的 认 识 , 合并肿 瘤 时更应 提 高警惕 。
吴波水 \
中 药红景天有效成分 ( 烯甙 ) 对髙糖条件下 离体雪 旺
细胞活力 和增 殖能 力 变化 的 影响
文 王 健 2 ,
陈伟华
2
1
复旦 大学 附 属华 山 医 院神 经 内 科 ;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口腔功能。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的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该疾病。
诊断准则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的主要依据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症状。
根据面瘫的发病部位和程度,中医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病变于阳明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歪斜,额纹深。
2.病变于太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下垂,额纹浅。
3.病变于少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上扬,额纹深。
4.病变于厥阴经:表现为双侧面部肌肉麻痹,口眼闭合困难,语言不清。
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辨证体系,可准确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原则是激活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功能。
具体治疗原则如下:1.疏通经络:采用针刺、推拿等手法,疏通受损的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恢复受损面部肌肉的功能。
2.调和阴阳:中医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致。
通过中药调理,平衡阴阳,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力。
3.活血化瘀:采用中药或针灸等手法,活血化瘀,消除面部瘀血,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
4.肌肉功能康复:结合中医按摩、体操等方法,刺激面部肌肉运动,帮助其恢复正常功能。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药包括百合、川芎、丹参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证候,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方剂,并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可以直接刺激面部肌肉,激活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进程。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舒缓面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
注意事项在中医诊疗周围性面瘫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的诊疗
周围性面瘫患者常因容貌改变而产 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和医护 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 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04
诊疗案例分享
典型病例一: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总结词
通过及时、正确的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详细描述
患者张先生,45岁,因左侧面部肌肉瘫痪就诊。医生根据其症状和检查结果,诊 断为周围性面瘫。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经过一周的药物治 疗,张先生的症状明显好转,面部肌肉功能逐渐恢复。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面部肌肉运动、感 觉以及闭目、露齿等动作,判
断面神经受累程度。
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和病因,选择药 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合适 的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药物 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 症。
物理治疗
如超短波、微波等物理治疗方法,需 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诊疗方法
药物治疗
激素类药物
如泼尼松等,用于减轻 面神经肿胀,缓解疼痛
和炎症。
抗病毒药物
营养神经药物
止疼药
如阿昔洛韦等,用于抑 制病毒复制,预防继发
感染。
如维生素B1、B6等,促 进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 可适当使用非处方止痛
药。
物理治疗
01
02
03
04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面部穴位,促进血液 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
总结词
手术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谨慎评估。
详细描述
患者王先生,52岁,因左侧周围性面瘫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医生对王先生的面神经进行了减压和修复。 术后,王先生的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恢复期较长,需要持续的康复训练。
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论治
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论治面神经麻痹【概述】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
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
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
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面瘫轻者,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病因病理】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主要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导致筋脉失养而致本病。
病理变化为患者在劳累和体力下降的情况下,正气相对虚于内,脉络空虚,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经络,筋脉失养,而见口眼歪斜诸症。
【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男性居多。
多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
2.起病急骤,伴面瘫侧耳后、耳内、乳突或面部轻微疼痛,清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流水,面部活动不灵,口角歪斜;或于进食时发现食物存积于一侧齿颊间隙,并有口水从口角淌下。
3.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泪液分泌减少,病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病侧做闭目、蹙眉、皱额、鼓气、噘嘴、露齿等动作均不能。
【辩证分型】1.风邪入络症状:每于晚间受风寒或受潮湿之后,次日晨起即发现面瘫,口眼歪斜,或有头痛,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正气相对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筋脉痹阻,故面瘫乃作,口眼歪斜;风寒之邪外束,故头痛,苔薄白,脉浮。
2.气血两虚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复,头晕乏力,纳差胃呆,心悸眼花,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之后,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不利,筋脉失养,故口眼歪斜,日久不复;病久不复,致气血两虚,故头晕乏力眼花;血不养心,故心悸阵作;牌不健运,则纳差胃呆;苔薄,脉细为气血不足之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 ppt
咽腭弓松弛,属7, 8, 9颅神经同时受累,而
-
13
3.3电生理检查
•
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NCV)、
额肌和口轮匝肌肌电图(EMG)检査是面神经
麻痹后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观察瞬目反
射中患侧及对侧的R1R2是否出现及R1的潜
伏期和波肌或口轮
3. 2体征
•
面神经分布区的主观检查可见患侧皱额、
皱眉、闭眼、蹙鼻、鼓腮、露齿、噘嘴和
吹口哨等动作无力或完全不能,部分患者
耳后乳突区域压痛,或耳壳、外耳道出现
疱疹;角膜反射患侧减退,患侧听觉气导
增强或减退,舌前2/3味觉减退,可同时出
现,也可单独出现。极端个案出现患侧面
瘫同时,伴有同侧听力下降、咽反射消失,
侧R2 及对侧R2’潜伏期≥37ms;双侧R2潜伏
期之差≥4ms。3.3.2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
异常标准:患侧未引 出明确波形;(2)双
侧潜伏期之差彡0.5ms;患者波幅较健侧波幅
下降。3.3.3 EMG检测的异常标准:静息时
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轻收缩时出现
-
15
3.4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角或耳后颈枕部疼痛,极少数患者早期有
发冷发热。典型表现为患侧面部所有表情
肌瘫痪,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
合或闭合不全,属Bell氏现象,有时自然流
泪或遇风流泪;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觉过
敏,个别患者伴有眩晕;部分患者患侧舌
麻木,味觉减退,患侧面部僵硬不舒,口
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咀嚼时患侧无力,
-
12
-
7
• 1. 5颅脑外伤 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 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 神经、 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
面瘫(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TCD编码:BNV120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
一、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T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症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T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3)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4)根据病情需要及医院实际情况而定,如面肌电图(EMG)、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0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例 分享
病例一:急性贝尔麻痹的诊治经验
总结词
急性贝尔麻痹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单 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歪斜为主要表现。本病例将分享一位 50岁男性患者的诊治经验。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50岁,主诉左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歪斜。查体 见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无力,口角右歪。肌电图检查提 示左侧面神经麻痹。诊断为急性贝尔麻痹,给予抗病毒、激 素治疗及针灸理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病理
面神经管卡压导致神经水肿和脱髓鞘改变,表现为面神经的超敏反应和炎症反 应。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和典型症状,如单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等,以及排除 其他疾病后,可作出诊断。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中枢性面瘫、梅杰综合征、亨特综合征等疾病进行鉴别。中枢性面瘫多由 脑血管疾病引起,特点是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梅杰综合征表现为双侧眼睑痉挛 ;亨特综合征表现为耳部带状疱疹,耳部剧痛,眩晕及面瘫等。
病例四:复杂病因面瘫的综合治疗经验
总结词
面瘫的病因复杂多样,有时需要综合治疗。 本病例将分享一位68岁男性患者的综合治 疗经验。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68岁,主诉双侧面部肌肉瘫痪 ,口角歪斜。查体见双侧额纹消失,双眼闭 合无力,口角右歪。病史中患者有糖尿病、 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及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疾病 。给予降糖、降压、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措 施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病例三
总结词
肿瘤压迫是引起面瘫的较少见原因,但 也需要引起重视。本病例将分享一位42 岁女性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
VS
详细描述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 -头颈外科学会2013 年颁布了《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 ’s Palsy》。
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 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 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 提示 BP 与HSV 感染相关。
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1. 3 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
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或HSV- 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HSV 感染相关。
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1.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杨万章(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ll's Palsy》。
[1]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痹的95%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 与HSV 感染相关[2,3,4,5,6,7,8]。
莱姆病[9,10]、麻风、脑干炎、吉兰--巴雷综合症[11]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2,1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
4、影像学检查:对于病因不明 的患者
1、痊愈: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
2、显效:面部肌肉功能大部分恢复,但仍存在轻微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 影响不大。
3、有效:面部肌肉功能部分恢复,但仍存在明显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有 一定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疗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影响细胞因 子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缓解面部肌肉痉挛。
结论
本研究表明,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显著优势, 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 同时探讨联合治疗的机制及优化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无效:面部肌肉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晚期治疗:对于遗留后遗症 的患者
1、完全恢复: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预后良好。 2、部分恢复:面部肌肉功能部分恢复,但仍存在明显功能障碍,预后较好。
3、无改善:面部肌肉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预后较 差。
引言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口眼 歪斜等症状。针灸和中频脉冲电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针灸通过刺激穴位 调节气血、舒缓筋络,中频脉冲电疗则通过物理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 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 痹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本次演示旨在深入探讨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疗治疗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二、中西医结合疗效标准的制定
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_版)
·指南·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北京市神经修复产业创新中心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医师分会收稿日期2023-09-08通讯作者陈琳chenlin_china@唐洲平**************毛更生***************关键词周围性面瘫;脉冲射频;治疗;专家共识中图分类号R741;R745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80/ki.sjssgncj.20230603本文引用格式: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10):559-563.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 ,FNP ),是指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而出现口角歪斜、眼裂增大等表现的一类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 ),其他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1]。
国内每年约有300万人患此疾病,其患病率居神经系统疾病的第6位。
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睑裂增宽、口角歪斜等,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和表情,还可能导致眼睛干涩甚至结膜或角膜感染、口角流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目前治疗面瘫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急性期(发病7天内)激素抗炎、抗病毒、改善微循环、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等,旨在治疗病毒感染、减轻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稳定期(发病7天后)电刺激、超声波、激光、针灸等,旨在增强肌肉收缩力、防止肌肉萎缩、刺激神经末梢;传统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减压术、移植术、吻合术等,但现有这些方法的疗效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 )手术作为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神经调节技术,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2]。
UC头条: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辨证治疗(下)
UC头条: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辨证治疗(下)方六:台乌10克,沉香末1克(冲服),白芷10克,白术10克,天麻12克,苏叶10克,党参30克,木瓜30克,当归15克,蝉蜕10克,川芎10克,秦艽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方七(外敷药):生南星6克,白芨6克,生草乌6克,白僵蚕6克,共研细末,生鳝鱼血调成糊状,敷患侧,外用敷料保护固定。
方八:白附子30克,僵蚕30克,蝉蜕30克,钩藤30克,海风藤30克,防风30克,川芎30克,制马钱子1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1~2丸,每日服3次,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10天为疗程。
方九:熟附子90克,制川乌90克,乳香60克。
用法:将上三味药研成细末,混匀,分成10包,每日一次,每次一包,临用前加生姜末放入药面内,用开水调成糊状,即可使用。
敷药前嘱患者用热姜片擦患处,擦至局部充血为好,将上药调成糊状敷患侧(上至太阳穴,下至地仓穴),宽约3厘米,用纱布敷盖,胶布固定。
嘱患者用热水袋热敷(将热水袋放在纱布上)。
第二天换药,配制方法同上。
每日换药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方十:防风18克(注:此方须重用防风),僵蚕10克,蝉蜕6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细辛6克,蜈蚣2条(炒微黄,研末冲服),甘草6克。
水煎服。
本方的特点是重用防风,李时珍《本草纲目》谓防风能治三十六般风。
防风不仅善于祛风,还可抑蜈蚣之燥烈。
方十一:马钱子,温水中浸泡6天后取出,每枚切成6薄片,按面瘫范围大小,一片片摆在氧化锌贴膏上(2-3层平展贴在一起),敷贴在患者口角侧,向左歪斜者贴在右侧,向右歪斜者贴在左侧。
针灸疗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除中药外,以温针灸最为有效,在面部施以透穴针法则疗效更佳。
主穴:阳白透鱼腰,上关透太阳,下关透颧髎,下关透颊车,颊车透地仓,颊车透颧髎,大迎遥颧髎,地仓透颧髎,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四白,地仓透禾髎,地仓透承浆。
配穴:风池、翳风、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庭、丰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
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或HSV- 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HSV感染相关。
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1.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搏,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
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
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
1.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
1. 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
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
1.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耳廓、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
2.0流行病学本病发病急骤,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夏季,任何年龄段可见,但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
不同调查报告显示男女比例互有高低。
据1982年公布“中国六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病患病率为425. 7/10万人口。
1989年公布了我国21个省区农村1985年面神经炎流调结果,患病率为259/10万人口,各个省区患病率不一样。
发病率按1982年全国人口标化率为26/10万人口。
1987年由南京军区总医院等牵头对全国除台湾地区之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除外)按统一标准进行了Bell’s麻痹流行病学调查。
总调查人口386912人,检出Bell’麻痹患者926例,患病率为977 / 10万,发病率(1986年)为10.28 /10万人口。
Bell’S麻搏发病面广,长江以北比以南高发,发病季节以4, 5月与7, 8月较多。
3.0诊断多为急性发病,或无任何征兆于清晨刷牙发现患侧口角漏水,进食卡塞。
70%的患者于1?3日内病情达高峰,少数5日内达高峰,部分患者在治疗2周左右突然患侧耳壳出现疱疹而加重。
单侧面神经受损常见,先后双侧发病者约0.5%。
3.1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病初有同侧耳内、下颌角或耳后颈枕部疼痛,极少数患者早期有发冷发热。
典型表现为患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瘦,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属Bell 氏现象,有时自然流泪或遇风流泪;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觉过敏,个别患者伴有眩晕;部分患者患侧舌麻木,味觉减退,患侧面部僵硬不舒,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咀嚼时患侧无力,进食卡塞、漏水。
3. 2体征面神经分布区的主观检查可见患侧皱额、皱眉、闭眼、蹙鼻、鼓腮、露齿、噘嘴和吹口哨等动作无力或完全不能,部分患者耳后乳突区域压痛,或耳壳、外耳道出现疱疹;角膜反射患侧减退,患侧听觉气导增强或减退,舌前2/3味觉减退,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极端个案出现患侧面瘫同时,伴有同侧听力下降、咽反射消失,咽腭弓松弛,属7, 8, 9颅神经同时受累,而无其他颉神经及肢体病变。
3.3电生理检查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NCV)、额肌和口轮匝肌肌电图(EMG)检査是面神经麻痹后常用的评价方法。
通过观察瞬目反射中患侧及对侧的R1R2是否出现及R1的潜伏期和波幅了解病变是否完全;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般在鼻旁肌、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记录,主要是观察对比两侧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及潜伏期;肌电图检查主要是用同芯针电极在额肌、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记录,观察是否出现自发电位以及运动单位电位的情况从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般自发电位在失神经支配的大约2 周后出现,常见的是在患侧观察到纤颤电位或正锐波,在神经修复期会出现高波幅、长时限的运动单位电位。
3.3.1参照党静霞[311介绍的《瞬目发射正常值标准》(2005),确定的瞬目反射异常标准:(1)患侧K1R2及对侧R2’波幅下降或未出现;R1潜伏期≥12ms;双侧R1潜伏期之差≥2ms;双侧R2 及对侧R2’潜伏期≥37ms;双侧R2潜伏期之差≥4ms。
3.3.2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异常标准:患侧未引出明确波形;(2)双侧潜伏期之差彡0.5ms;患者波幅较健侧波幅下降。
3.3.3 EMG检测的异常标准:静息时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轻收缩时出现长时限、高波幅的运动单位电位;最大力收缩时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4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可以作为面神经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
3D-MRI成像序列提供的毫米级、亚毫米级图像结合三维重建(MPR)技术,不仅能清晰显示面神经,还能显示面神经与邻近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如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占位等压迫面神经。
3D-T2WI (3D-TSE、3D-FIESTA、3D-CISS、3D-SPACE等)序列的神经-脑脊液间信号对比高,在显示脑池段面神经形态方面具有优势。
3D-T1WI (3D-T0F、3D-FLASH、3D-SPGR、3D-VIBE等)可以显示面神经主干全程及周围动脉血管,有利于评估血管压迫面神经,也是面神经增强扫描的首选序列。
MRI平扫诊断面神经病变的价值有限,增强扫描在评估面神经有无占位、水肿、变性等方面能提供更多信息。
3D-T2WI、3D-T1W1序列检查面神经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92. 63%、85.26%,将两者结合可提高至98. 95%。
弥散张量成像(DTI)作为神经纤维功能成像技术,在面神经成像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3. 0T-MRI的图像质量优于1.5T-MRI,有条件做面神经MRI检查的,最好选用超高场强MRI。
3.5实验室检查3. 5.1血液常规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多数正常,但部分己经用过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会升高。
病毒感染者淋巴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减低。
3. 5. 2生化检查空腹血糖升高者,是否确诊有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注意影响血糖。
3. 5. 3免疫学检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检查。
对于明确有疱疹出现或患侧颈枕部疼痛明显而无疱疹出现者,发作2次或以上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常规做免疫球蛋白、补体、T细胞亚群检测。
3. 5. 4其他特殊检查怀疑莱姆病、麻风病感染,可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如皮肤红斑、器官侵犯变形和流行病学特点检测血中螺旋体、特异抗体和麻风杆菌等。
4. 5. 5脑脊液检查对疑似颅神经型格林一巴利综合征,表现双侧面神经同时周围性瘫痪,应做腰穿脑脊液检查,呈现蛋白、细胞分离可资鉴。
4.0鉴别诊断单纯周围性面神经麻搏经过认真查体,均可作出初步判断,无须逐一鉴别,只有伴发面神经之外的相关病变,需做相关检查,予以鉴别。
3. 1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外展神经、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
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不同程度伴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麻痹性斜视、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4. 2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胆脂瘤、腮腺炎、腮腺肿瘤、颂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
除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4.3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瘦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4. 4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颉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4.5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下行纤维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
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5.0评定面神经分级评定5. 1定位诊断标准(1)膝状神经节及以上损害(2)膝状神经节以下到镫骨肌支(3)镫骨肌支以下到鼓索(4)鼓索以下(含茎乳孔及以远)项目1234基本体征+ + + +头痛或头晕+ - - -乳突处疼痛或压痛+ + - -耳鸣或听力下降+ + - -听觉过敏- + - -舌前2/3味觉减退+ + - -唾液分泌减少+ + + -流泪减少+ - - -耳廓感觉减退+ + + -外耳道和/或疱瘆+ - - -说明:基本体征为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搏的面部特征。
患者的主观感觉应通过相应检查验证,如泪液、听力、味觉、耳廓感觉。
损害节段的位置高低定位,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和估计病程长短;有助于分析器质性损害的性质。
损害节段越高,体征越重。
要高度警惕占位性病变及核性破坏性病变,有条件者配合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纯音电测听等确诊病因。
3. 2分级评定标准按抬额、皱眉、闭眼、耸鼻、颧肌肌力、鼻唇沟深浅、能否鼓腮、能否吹口哨、示齿露牙情况、下唇下降幅度10项内容,分为正常(10分)、比键侧弱((7. 5分、5分)、2.5分)、消失(0分),每一项打分,总分作为评级依据。
说明:①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I级为正常(100分),II级为轻度功能障碍(75分以上,未满100 分),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75分-50分),IV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50分以下-25分),V级为严重功能障碍(25分以下,未到0分),VI级为完全麻痹(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