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的主谋究竟是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桥兵变肯定是个阴谋,而背后的主谋当然就是赵匡胤本人。 大 概宋朝的史家也觉得这种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取天下的手段不很光彩, 因而为尊者讳,变着法儿要说得好听点儿。 其实,在夺取政权这种事情 上,有几次是不耍阴谋的? 然而,如果我们抛开道德的评判,在所有的 朝代更迭中,黎民百姓受害最轻最少的,却又是宋代。
赵匡胤非常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他知道“廉”才是仁 政的根基,士风贪浊,社会风气能清明得了吗? 不把这些“蚁”干脆麻利 地清理掉,国家社稷早晚被他们蛀空拉倒! 他个人也很能以身作则,已 经当了皇帝,还经常穿着草鞋在宫里走来走去呢。
他是个崇尚真实、大肚能容的人,最反对暗箱操作、秘密杀人。 史 书记载,北宋皇城大殿前面没有影壁墙,从大门之外一眼就能看见殿 内。 有大臣提意见说:古代诸侯王不但有影壁,还有萧墙(侯王座前的 屏风)呢。 煌煌大宋朝,怎么可以不修建殿前的影壁? 赵匡胤回答说: “我一辈子不做见不得人的事儿,用不着藏着掖着。 我就是要让街前的 行人们都看见大宋朝的皇帝整天在为他们干什么! ”
(本文节选自《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一书,中华书局即将出版)
36
第二条,不准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 赵匡胤一向把人命看得 非常神圣,这和封建时代许多帝王和官吏草菅人命刚好形成了极其鲜 明的对照。 正是由于宋朝前期几代皇帝谨记老祖宗的训诫,才形成了 北宋一百多年士大夫敢怒敢言的良好氛围。 直到王安石变法,实行顺 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一言堂,才打破了这个优良传统。
第三条,“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真够狠! 可惜不争气的哲 宗、徽宗两兄弟忘记了祖宗遗训,任凭奸臣蔡京、蔡卞、章惇等人残害 骨鲠之臣,甚至采取极其卑劣的暗杀手段害死忠良(比如副宰相刘挚、 梁焘等,都是被贬到岭南后又遭毒手的)。 结果怎么样? 老天给了他兄 弟两个不同的报应:哲宗短命夭折,只活了二十四岁零一个月;徽宗更 是惨极了,连尸体都被金人丢进沤粪池,化作了土著人用来点灯的“人 油”! 这不正是赵匡胤说的“天必殛之”吗? 人还是敬天畏神孝敬祖宗 好,干坏事儿的时候适当悠着点儿!
我们不妨回忆一番:秦末混战,死了多少人? 东汉光武帝刘秀起 兵,死了多少人? 三国到晋朝的大混战,死了多少人? 李渊起兵,死了多 少人? 而赵匡胤夺权,却只死了韩通一个,还赠了他一个中书令,“以礼 葬之”。 其馀所有的后周大臣将帅,只要不坚决反对新朝,该当什么官 儿还当什么官儿,有的甚至还升了官儿。 至于京城的老百姓,则是“市 不易肆”。 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比宋朝初创杀人更少的朝代了。 苏轼曾说:“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 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馀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 ”(《宋史全文》 卷1)
35
当 然 , 赵 匡 胤 所 说 的 “ 不 准 杀 士 大 夫 ”, 不 包 括 贪 赃 枉 法 的 “ 士 大 夫”。 这类人不但要杀,而且要狠狠地杀。
《宋史·太祖纪》里就有不少这类士大夫遭到“弃市”的记载。 啥叫 “弃市”? 《礼记·王制》说了:“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就是让犯人游街示 众完再处死,叫你丢了命还得丢人,万人不耻,谁叫你贪呢!
宋人王琪《国老谈苑》里有个小故事说,有一回赵匡胤召集文臣大 宴,翰林学士王著乘醉大闹宴席,赵匡胤觉得他是前朝留用的旧臣,很 给面子,只命人把他扶出去而已。 谁知道王著死活不肯出门,还在大门 处嚎啕大哭。 第二天有大臣上奏,称王著在宫门大哭,分明是在哭柴荣 呢,请求把他处死。 赵匡胤哈哈大笑:“就算他是在哭柴荣,不过是个书 生,又能怎么样? ”一千多年前的帝王能达到赵匡胤这个境界,已经是 相当的难能可贵了。
赵匡胤和他的同谋者为政变所做的铺垫无疑,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甚 至连慕容延钊率兵先发,都是赵匡胤等人预先谋划好的,因为慕容延 钊是个忠于周王室、敢于并且有能力和赵匡胤抗衡的后周老将,不把 他打发出汴京,局面就很可能失控。 果不其然,赵匡胤回到汴京后,没 有受到任何有效的抵抗,满共只杀了一个不怕死的韩通,便顺顺当当 地 当 上 了 皇 帝 ,至 于 “北 上 抗 击 契 丹 ” 的 “ 头 等 大 事 ”, 自 然 也 就 没 有 人 再提了。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证据。 比如宋人王明清的《挥麈后 录》说:“太祖受命北伐,以杜太后而下寄于封禅寺。 陈桥推戴,韩通闻 乱,亟走寺内访寻,欲加害。 主僧守能者以身蔽之,遂免。 ”(韩通是后周 唯一一个誓死忠于旧主的大将,当天遇害。 )如果赵匡胤真没打算搞政
33
变,为什么预先要把家属藏在寺庙里? 既然如此,那么所谓契丹大举入侵、北汉发兵南下的说法,肯定是
32
源自文库史百题
凌晨冲进赵匡胤休息的军帐,不容分说,便将一领黄袍披到了“醉卧, 初不省”的赵匡胤身上,逼迫他必须答应众将士的要求做个新朝天子。 赵匡胤“被逼无奈”,只得向众人提出了交换条件:“小皇帝和太后都曾 是我侍奉之人,公卿大臣都曾是我的同僚同辈,满城的百姓都是无辜 黎民,你们不许乱杀一人。 否则这个皇帝我宁可不做! ”众人心照不宣 地答应了他的条件,于是大军开回汴京城,上演了一出政权更迭的历 史大戏。
按这种说法,赵匡胤的兵变完全是出于朝廷内外那些“服其恩威” 的铁哥们儿策划,他本人根本就不知道,糊里糊涂被人胁持当了皇帝。 鬼才相信!
《长编》接下来的说法就漏了馅儿:“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时都下 喧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 晏然不知。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也有类似的说法:“周恭帝幼冲,太祖 英主有肚量,将士归心。 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 子。 ’富室或携家逃匿,独宫内不知。 太祖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汹汹 若此,将如何? ’太祖姊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曰:‘大 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乃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 ’太祖默然出。 ” 好家伙,满城人都晓得天下要换姓易主了,内廷大臣们还被蒙在鼓里 呢! 这两段话很明显地透露给人们一个信息:兵变的准备工作其实早 就做得滴水不漏了。
从此以后,持续了五六百年的武人强权时代宣告结束,老百姓终 于过上了相对和平安定和很少有战争的日子。 这正是孟子“不嗜杀人” (《孟子·梁惠王上》)理念在一千多年后的真正体现。
陈世崇《随隐漫录》里一则故事相当感人,说赵匡胤从陈桥驿回到 汴京的时候, 门祗候班的陆、 乔两位警备队长认为他谋反而拒不开 南门,赵匡胤没气没恼,命令大部队绕到北门进城。 陆、乔二人誓不投 降,双双自缢而死。 赵匡胤亲自来到值班室,面对两位义士感叹道:“忠

史 陈桥兵变的主谋究竟是谁
百 题
李之亮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这件事没有多少人不知 道。 所有宋代像样儿的史书几乎用同样的词语记载了赵匡胤的这次兵 变,大概的意思是说,赵匡胤事先毫不知情,一切都是手下人干的。事实 真的如此吗?
故事的权威版本大概是这样: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北临契丹的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 定州)前线两大军事重镇同时传来消息,说契丹将要大举南侵,盘踞在 河东地区的北汉小朝廷也裹挟着发兵南下, 非要和后周拼个鱼死网破 不可,真够吓人的。 朝廷连夜召集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最后决定由殿前 都点检赵匡胤挂帅北上,迎击来犯之敌。 事不宜迟,第二天一大早儿,赵匡胤便先派出担任殿前副都点检的 老将慕容延钊率前锋北上。 初三,赵匡胤亲自率领的主力大军浩浩荡荡 出了爱景门,行军四十里,到达了汴京往北的第一个大兵站— ——陈桥驿。 这天傍晚,先是略通天文的军士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 磨荡,指谓太祖亲吏宋城楚昭辅曰:‘此天命也! ’”造起声势。 什么叫 “日下复有一日”? 其实这只是一种日晕现象, 但从苗训嘴里说出来味 儿就变了: 底下那个大太阳就要吞掉上面那个小太阳了! 这番议论迅 速在军士当中传播开来,接着是军士们“相与聚谋”,要拥立赵匡胤为天 子,为首的赵普、赵光义、李处耘、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商议之后,于次日
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笔记,对陈桥兵变的前期准备工作都没有做 具体的交代,让人看起来很像是事先无组织无预谋的突发事件。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说:“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 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 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 太祖 自殿前都虞侯再迁都点检,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世宗征 伐,洊立大功,人望固已归之。 于是主少国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议。 ”
34
文史百题
义孩儿! ”命人为他们建了一座庙,赐名“忠义庙”,接着组建了一支贴 身卫队,取名就叫“孩儿班”。 孩儿班的打扮和所有军人都不一样:帽后 飘着两条彩带,一条为红色,表示一颗红心拥护大宋;另一条为粉青色, 表示为柴荣“持服”(就是服丧)。 这胸怀在整个儿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 唯此一见,找不出第二例来。
司马光《涑水纪闻》里还记着一个差点儿被砍了头的家伙,说宋白 担任科举大主考,谁给的钱多就把谁排在前头,不给钱的统统“拜拜”。 可这家伙多了个心眼儿:金榜一出,万一闹出麻烦来咋办? 所以他事先 把名单交给赵匡胤看,想借“圣旨”的威力把事情摆平。 赵匡胤能看不 透他那点小心眼儿? 训斥道:“我来排定名次,还要你干嘛? 我只对你说 一句话: 如果金榜出来有人和你说事儿, 我就把你的脑袋砍下来谢 众! ”吓得宋白赶紧把名次取舍改正过来。
叶梦得《避暑录抄》又载:赵匡胤早年曾命人秘密镌刻了一块石碑, 放在太庙里警悚儿孙。 这座碑同样是和儿孙们约法三章:
第一条,柴氏子孙,有罪也不准加刑,即使犯谋逆大罪,也只能在 狱内赐自尽,绝不允许戮于市朝,也不允许连坐亲属。 说到这儿,可能 有人会联想到《水浒》里那位持有“誓书铁券”的小旋风柴进,不错,柴 进就是柴荣的后代,享有免死的特权。 要知道柴进已经生活在赵匡胤 死后一百四五十年的时代了。
不但不准枉杀大臣,老百姓照样不准乱杀。 张舜民《画墁录》中说: “自唐末五代,每至传禅(即改朝换代),部下分扰剽劫,莫能禁止,谓之 ‘靖市’,虽王公不免剧劫。 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 入 城之日,市不改肆。 ”意思是说政权都改变了,市场店铺却还在照常开 门儿营业! 这样的政变,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么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