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翻译是一门融合语言、文化、思维以及理解能力的复杂艺术,它可以将一种语言中的消息传达给掌握不同语言的对象,而阐释学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伴侣。
回顾历史,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和学者们发现翻译这一技能之后,后来探讨翻译的理论的形成也是非常不断的。
特别地,一种特殊的翻译理论阐释学也被分析出来,有些学者开始把阐释学用到翻译实践中,开始实践真切而富有质感的翻译。
阐释学是一种翻译理论,它以反映文本本身的特质为宗旨,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阐释过程,把翻译中文本之间的文化关系概括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甚至将这些普遍的文化意义用来再次诠释原始文本。
阐释学的宗旨是努力拟合原文的用意,翻译的真的宗旨主张读者不应该仅仅是在准确复制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应该在把握原文的精髓的同时去追求能够诠释原文的好的翻译。
从理论上讲,阐释学的翻译观有三步:首先,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理解其中潜藏着的文化符号、文化权威、文化传统等等;其次,根据这些文化符号以及文本所暗含的文化精神,衡量原文的真实性以及文化价值;最后,利用翻译这一手段,用自身的创造性去实现这一阐释工作。
阐释学的翻译观充分认可以翻译者的决定,鼓励翻译者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熟悉原文的背景,憧憬原文的意义,以期能够更好的阐释原文。
因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翻译者的知识储备,而翻译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限于语言文本,更需要涉及到原文涉及到的整体文化背景。
例如,在翻译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所以,翻译者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更好的实现文化的跨界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过程也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的诠释原文。
此外,阐释学的翻译观也注重把握翻译的整体性,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原文背景的了解,也注重译文的涵义、2005质量与主题思想。
在译文的实践中,阐释学的理论强调译文要融进译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实现与原文最符合的翻译效果,从而促进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关联,在文化上实现交流与辩证。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本文在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傲慢与偏见》第56章进行了汉译,对其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标签:《傲慢与偏见》;四步骤;译者主体性《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妙趣横生,吸引了广大学者对它进行翻译研究。
王科一先生的中译本和孙致礼先生的译本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今天,怀着对翻译和翻译家们的敬仰,笔者尝试着来翻译了一下第56章,并有了些许拙见。
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中的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并以大量的实例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译文中来体现的。
一、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然而理解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也就是说,任何人对事物的理解都受到自己的文化意识,生活经验、知识传统、道德伦理的影响,这些也会影响译者的阐释过程。
[1]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她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2](V enuti,2000:313-319)信赖是指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在这个信赖的基础上,译者也会受到其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侵入”原文,以便更好的“吸收”。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留译语本色,“补偿”手段也就应运而生。
[3]二、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下《傲慢与偏见》第56章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一)信赖如上所述,阐释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
译者的信任选择使译文得以问世,任何翻译都始于对文本的信赖。
译者首先要相信翻译是基于译者对原文价值的认同之上。
作为译者,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文本。
选择好的文本翻译也有可能使译者出名。
[4]笔者选择《傲慢与偏见》来翻译,是因为其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其56章的语言、情节魅力以及伊丽莎白的个性魅力,凯瑟琳夫人与伊丽莎白的对话非常精彩,也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伊丽莎白不卑不亢,沉着冷静,让笔者大为佩服。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20110323
理解绝不是理解与对象的绝对吻合,不是消极 地复制文本,而是创造性的劳动,体现出人的 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的理解时根 本不可能的。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 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从而对误读 不能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
理解和阐释的文本作为一个历史性个体,总是 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之上。 理解总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的理解,他必定是不 完善的、相对的。
The fire in the grate looked impishdemoniacally funny as if it did not care in the least about her strait. The fender grinned idly, as if it too did not care. The light from the water - bottle was merely engaged in a chromatic problem.
张译连用了四个四字结构(张先生典型的翻译 风格),所阐述的意义超出作者赋予作品的意 义。而孙译则采用了直译。两者从不同层面上 传达原作的意图。
三、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效果历史原则,理解者 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是和 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程之中的过程称为 “效果历史”。
视野是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总和。 文本本身会有自己一定的视野,而译者也会具 有自己的视野,这两种视野并不完全一致。即 译者所创造来的文本并不能完全体现原作的视 野,而是结合了原作的视野和译者自身的视野, 从而产生出来的新的视野,这便是“视野融 合”。
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界,而理解者具有 现今的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视界。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复译的合理性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复译的合理性
哲学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而翻译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解释,翻译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阐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的极其密切的关系,哲学阐释学可为翻译研究,特别是复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
本文将从哲学阐释学的三个核心理论: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出发,对复译的合理性进行研究。
《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自1913年第一次被译入中国至今,已被翻译多次。
本文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角度选取了《双城记》的五个译本,借助语料库软件对《双城记》的这五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然后从哲学阐释学角度对这些译本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探究这些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展开:(1)《双城记》五个译本有何主要差异?(2)如何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解释五个译本的差异及复译的合理性?本研究发现: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会造成译本之间的差异性,并为复译提供合理性。
理解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对原文的理解会受到历史特殊性的影响,理解的历史性必然会引起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偏见甚至误译,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偏见,因此译本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
原文文本总是包含原文作者的视域,而译者拥有带有当下时代特征的个人视域,对原文文本的阐释是这两个不同视域进行融合,产生新的视域的结果,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视域,因此在翻译同一部作品时会产生出不同的译文,这就为复译提供了合理性和必然性。
效果历史认为文本意义是开放的,永远不能被穷尽,它是超越生成它的那个时代的,文本的意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复译是多样的,以及合理的。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以及效果
历史充分地肯定了译本的差异性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再现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境美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再现中国古
典诗词英译意境美
冯菲菲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出发,以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为例,分别列举三位学者对该诗歌的翻译版本,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分析三个翻译版本的优劣,进而论证哲学阐释学和“三美”原则在汉诗英译中的可行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和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具体标准,可以达到汉诗英译的完美境界。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冯菲菲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再现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英译探索 [J], 王静
2."三美论"视角下《关雎》英译的美感再现研究 [J], 车明明;任梦雨
3.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 [J], 李磊
4.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译介研究\r——以罗郁正汉诗英译为例 [J], 何晓花
5.“三美”原则视角下醉翁亭记的英译比较研究——以翟理斯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 [J], 徐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学阐释学的拓展与翻译研究
n u i h o e .T e a u ie u e o h s r cp e n t n lt n la s t h n e emi a y o e ti tr r t t n,w ih e t t e r s h b s s ft e e p n il s i r sa i e d o t e i d t r n c ftx ne p e ai c i v i a o o hc s a e h o t f r n l t n i r fi n oo y h n,te a p ia in o r n u i si a s t n c t u u n u h k st e r o a sai n t mso so t lg .T e ot o e t h p l t f c o He me e t n t n l i r i et r so t c r ao i q
耿
强
8 11 0; .上 海 外 国语 大 学 , 海 2 0 8 ) 3 0 2 上 003
( .北 京 师范 大 学 , 京 1 08 1 北 0 75; 昌吉 学 院 , 疆 昌吉 新
要 : 内翻 译 界 对 阐 释 学 的研 究 大 多局 限 于 哲 学 阐释 学 的 三 大 原 则 , 理 解 的 历 史 性 ”、 效 果 历 史 ” “ 阂 国 即“ “ 和 视
21 0 0年 1 2月
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许渊冲唐诗英译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RNAL OF 豇X I RS OU IUN VE IY I
V0 . 2 No 5 1 1 . Ma.O2 v2 1
文章 缡 号 :6 2—65 ( 0 2 0 0 8 2 17 7 8 2 o i g p n i n rn T i m fs rn n b d I m yn , h smo o p g i e ’ l i g i No o w k i i sa e c y n . t a e t lbr f r i g t l d A tro e n g to w n n h w r , f n i h f i d a d s o e s e Ho n y a e t e fl n f w r . w ma r h al o e e l s
这里 , 最显 著的特 征就 是押 韵 , 既有音 美 又有 形美 。 此外 , 许先生 对 原诗 意义 的 诠释 也很 有特 色 , 他将 “ ” 眠 译为 “nbdIm l n ” 这就意 味着不一定 睡着 , i e ’ ig , y 与下 文 的“ 做 了很 好 的呼应 , 睡 着 了 , 闻” 若 到哪 里去 听 到鸟 鸣 呢?很巧 妙 !他用译 语创 造性 地进 行 阐释 , 与原 文本 在 个人偏见 的基 础上进行着美妙 的对话 。谁人 能说 这不是 合理 的阐释呢? 二 视 界融合与许译唐诗
伽达默尔认为 , 理解 总以历史性 的方式存在 , 无论 理 解 者本人 , 还是理解 对象 , 都是 历史 地存 在着 。 u 这种 历 4 史性使得对象 文本 和阐释主 体各具 “ 界 ” 文本 的视界 视 , 受原作者所处 历史 时代 的制 约 , 阐释 主体 的视界受 自己 所处 的时间空间因素影 响 , 则两 种视界 必然 存在 一定差 距, 且无法弥合 。要达到理解 的 目的 , 必须使得 两种视界 达到一定程度 的融 合 , 到一个 全新 的视界 , 就是 “ 得 这 视 界融合 ” 的过程 。翻译之中的 “ 视界融 合 ” 就是超越 原文 本的过去视界 和译者 的现在视 界 , 达到一个 全新 的视 界 , 这个全新视界永远 只能是文本的视界与理解 主体的视界 相 互 作 用 之 后 的产 物 。 唐诗有着深厚 的历史积淀和 丰富的文化 内涵。由于 译者的现今视界与原 作 的最初视 界存 在 巨大差 异 , 这两 个视界在融合时 , 疑会使 唐诗的文化 内涵 有所丢失 , 无 丢 失 多少就在于译者的追求和将原语文化 向译 语文化 调适 的能 力。许 渊冲在这方面创造性较强 , 如他翻译的“ 朝辞 白帝 彩云间 ” 这样 的 : L ai t a ntewh eE - 是 “ ev ga d w h i m n t p r o n dwt c u ” 彩云” eo c w e l l d 。“ rr i 1 o 的翻译最引人注 目, 与 其 他 译 者 翻 译 的 “ o rdcod “ r h a ncod ” 或 cl e lu ” b gtdw lus o i 者 “a bw c u s 有很 大 区别 , 先 生的处 理 留给人们 r no l d” i o 许 无 限的想象空 间 , 画了一 幅 白帝 城 在 白云掩 映下 的漂 勾 亮 图画 , 让人觉得非 常合 理 , 是一次 成功 的视 界融合 , 译 语读者几乎可 以得 到和原语 读者同样 的感受 。 再如孟郊 的《 古别离》: 欲去牵郎衣 , 郎今到何处?不 恨归来迟 , 向临邛去 。这里借 “ 莫 临邛” 用典 , 临邛是 司马 相如与卓文君相识 之地 , 中用其 代指 男子 觅得新 欢之 诗 处, 是汉语 文化 中固有 的 , 解 释 , 语 读 者很 难 理解 。 不 译 许渊冲将它有意做 了改译 : orlert nb nsm s Y u t e r r g el s a u i e w eta orhat e gs l w y 很 好 地表 达 了女主 o nyu er bi te a a , h n on 人公希望丈夫离别后 不要 在外 拈花 惹草 、 家不归 的愿 弃 望, 又暗示 了古代妇女 敢怒 不敢言的从属地 位 , 有效 地传 达了一个独特 的文化意象 。 在唐诗英译时 , 了达到 原语 文本 与译语 文化 在译 为 语文 本中的“ 视界融合 ” 往往 要根据译 语文 化特点 将原 , 语 文化 做适 当地调整 , 调适 的过 程也 就是译 者创 作 的过 程, 这就为许渊 冲英译唐诗 的再 创作 提供 了合理的解释 。 三 效果历史与许译唐诗 既然理解主体和理 解 的对象 都是历 史 的存在 , 么 那 理解 主体对 理解 对 象 的把 握必 然也 处 于 动态 的过 程 之 中, 效果历史 ” 是“ 。任何一种文 本都 不可 能是一 种绝对 的存在 , 它是要和其所 经历 的历 史有 效地 动态地 结合起 来 的。4 以文本 是开放的 , u所 它的意义 总会被赋予不 同的 历史意义 。唐诗也不 例外 , 其意义是个永 不穷尽 的宝藏 , 对其真正意义 的发现是 永无 止境 的 , 因而重 译是 可行且 必要 的, 当然也就 出现 了许 渊 冲为达 到精益 求精 而作 的 多个译本 。柳宗元 的《 江雪》( 千山鸟 飞绝 , 万径人 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 ) 许渊 冲在 出版 面世 的译 作 中 就 先 后 呈 现 过 四个 译 本 :
阐释学与翻译
1.2阐释学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 1.2.1前阐释学阶段(阐释学起源的希腊-19C初) •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主要19C) • 1.2.3现代阐释学阶段(狄尔泰开始到整个二十世纪)
1.2.1前阐释学阶段
• 阐释活动发轫于希腊时期人们对《荷马史诗》的阅读,形成 于对《圣经》的阐释。 • “寓意阐释”就是以象征的方式、从先在的意蕴(精神)出发去解 释文本的内容。 • “语法阐释”则坚持根据史诗文字自身,从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分 析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 • 结论(局限) • 阐释方法和规则:零散 不够系统化和理论化 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阐释学。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一)阿斯特 • (1)三种阐释方式 • 语法的阐释、历史的阐释和精神的阐释 • (2)“阐释循环” • 个别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被理解,反之,整体只有通过个别 才能被理解。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 (二)阐释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 • 1.奠定了阐释学的学科地位:“避免误解的艺术” • 2.确立了心理阐释的方法:“必须自觉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 进入作者的意识。” • 3.把心理阐释方法与“阐释学循环” 联系起来:“我们为了理解 话语,必须认识人,而我们是从人们的话语中了解人的。”
1.2.3现代阐释学阶段 • • • • (一)现代阐释学开创者:狄尔泰 阐释学天然地与精神科学相关,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精神。 我们把这种我们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而去认识内在思想 的过程称之为理解。 • 理解就是“我”在“你”中的重新发现。 • 狄尔泰与经典阐释学最大的不同是他认为阐释学不应该仅仅 停留在对语言文本的阐释上,而应该关注历史。历史即文本。 狄尔泰被看作阐释哲学的第一个经典作家。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一、霍姆斯(Holmes) 1、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是该
派的成立宣言。 2、翻译研究三大分支:
描写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 3、他首先认为翻译理论应产生于对翻译过程的科学描述,再
将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的重点应该 是译文与原作作为两种文学自足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译文与 译入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对等或忠实。
30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
◆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流行于加拿大,代表人物:谢莉 西蒙 (Sherry Simon)
◆ 《翻译的性别:文化等同和传递政治》,考察了性别与翻 译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定领域。
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13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 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 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该派观点反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 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梳理
主要流派
◆ 文艺学派 ◆ 语言学派 ◆ 翻译研究学派 ◆ 阐释学派 ◆ 解构学派 ◆ 美国翻译培训学派 ◆ 法国的释意派
2
翻译的文艺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 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古罗马) • 德莱顿、泰特勒(17、18世纪 英国)
3
1、西塞罗(Cicero) • “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
15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2、翻译性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 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
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 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阐释学哲学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了理论与逻辑上的合理契机 。然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又不仅仅是纯粹
的语言现象 . 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性 , 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的转换过程中必然会从内容或形式上体现文化迥异, “ 一部作品就其文 本本身而言 . 自诞生之 日 起就 已经凝固, 但是译者的审美观点 、 审美趣 味、 价值取 向. 以及他所把握 的要传达原作思想的语言 , 却是随时代的 变迁 而不断变化着的.因而不 同时代也就非常需要有适应这种变化的 不同的译本了。”3 1 1 , 从而 最终的译本中就会表现为译文对原文意义的
原文本的理解 、 阐释, 才会有译本 的出现 , 这就为 阐释学引入翻译提供
讲. 它来源于古希腊神使Hre ̄名字。H re的主要职责就是 把神 e s m e s m 的旨意传达给世人, 他须先解释神的指令, 将其翻译成人间的语言。可
见, 阐释学从一开始就包含“ 翻译” 的意思。“ 阐释学的工作总是这样从
三大哲学理论原则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作一探讨。 二、 阑释学三大哲学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 在西方, 阐释学原理运用于翻译研究始于7 年代。E as rca O vn P t r ih d 在 17 95年明确指出: “ 翻译即阐释” h as tn sh t pe t n: t e r l i e n rr a o) T tn ao it ie ti 乔治・ 斯坦纳 fer t nr Go e e e g S i )在其At a e :s c nug d f r blA p t o L gae n eB e sf a a Ta s t n : 中用阐释学 阐述了翻译的步骤. r li - } nao ; 对阐释学翻译模式作 了
或增或减, 或增添或过滤, 或超越或空 白。 然而也正是这样 的动态变化,
从伽达默尔阐释学翻译观解读杨必译《名利场》
从伽达默尔阐释学翻译观解读杨必译《名利场》摘要伽达默尔阐释学三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建立了哲学阐释学的理论体系,通过理解在阐释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哲学体系和哲学阐释学本体论的翻译观。
本文以杨必翻译的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批判现实主义名著《名利场》为例,阐述了伽达默尔阐释学翻译观对于创造性文学翻译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伽达默尔阐释学翻译杨必《名利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名利场(vanity fair),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
小说以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为背景,以两个女性蓓伽(贝基)·夏普和爱米丽·赛德利的命运为主线,描写了英国中上层世态炎凉的生活百态,用辛辣幽默的语言批判了上流社会争名夺利、腐化奢靡的社会现实,指出一切尔虞我诈,只不过是一场虚幻的表演,是英国经典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前苏联学者对该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萨克雷观察细微,对人生和人类的心灵了解深刻,富有幽默感,刻画人物非常精确,叙述故事非常动人……在当代欧洲作家里,萨克雷是第一流的大天才。
”20世纪初,该小说被引入中国,1935年出现了伍光建的节译本《浮华世界》。
新中国建国后,杨必女士在1957年重新翻译了这一作品,其创造性的翻译生动地再现了英国19世纪上层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
杨译本语言诙谐,用词准确,行文流畅自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风格。
哲学阐释学之父伽达默尔曾经指出“文学作品的真正存在只在于被展现的过程。
作品只有通过在创造或再现而使自身达到表现”。
杨必译的《名利场》赋予了原作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文学翻译的范本。
学者李端严在谈及杨必译《名利场》时,曾指出其“达到了译作的较高境界:忠而不泥,活而不滥”。
本文试图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三原则,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名利场》杨必译本。
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翻译观阐释学(hermeneutics),起源于古希腊和中世纪,19世纪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原本是一种旨在理解文本意义的方法论。
阐释学视角下《茵梦湖》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分析
阐释学视角下《茵梦湖》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分析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
研究的文本来自德国著名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特奥尔多·施笃姆的重要代表作品《茵梦湖》的三个中译本。
通过对比分析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三个中文译本,证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对文化翻译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标签:阐释学三大哲学原则茵梦湖对比分析一、引言阐释学理论要追溯到“语言一历史传统”(Hohn,1998:91)这一翻译理念中,因为它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被记录在Storig(1963)的选集中。
它强调翻译活动的理解特点,并在文学翻译领域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认识到两个文本之间没有等价关系。
这被认为是语言翻译理论的第一次进步;另一方面,翻译也被理解为是一个决策过程,并确定译者的责任。
对整部作品、作家以及写作动机理解的越多,对单一文本的理解就会越好。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对德国中篇小说《茵梦湖》的三个不同译本,介绍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个哲学原则及其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二、中篇小说《茵梦湖》以及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阐释原则(一)《茵梦湖》文本《茵梦湖》是德国作家汉斯·台奥多尔·沃尔特森·施托姆创作的中篇小说,1849年首次出版问世,此后共出版30余次。
通过这部小说的成功问世,施托姆在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群中也迅速收获了知名小说家的美誉。
这部中篇小说在19世纪下半叶仍然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小说源于一次回忆:一位名叫莱因哈德的老人在一个黑暗的小房间里思考了他年轻时的爱情;孩提时代,青梅竹马的伊丽莎白和他一起度过。
为了外出求学,莱因哈德被迫离开了伊丽莎白。
莱因哈德回来时,发现伊丽莎白变了。
莱因哈德的学校朋友埃里克似乎对伊丽莎白表现出兴趣。
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 1 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阐释 学”( “hermeneutics”) 一词的起源与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赫尔默 斯( Hermes) 有关。赫尔默斯是来往于人神之间的信使,负责将 神的旨意传递 到 人 间。 由 于 神 和 人 说 的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语 言,所 以,在传递的时候 要 进 行 翻 译,将 神 的 语 言 转 换 成 人 的 语 言,同 时,由于神的旨意晦暗不明,在转换的时候又要进行解释,将其中 的微言大义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阐释 学,则是在 19 世纪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密切的关系,阐释学一 般都要处理翻译问题。
( 李倩( 1986 - ) 女,汉族,四川省泸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硕 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 蓬勃( 1984 - ) 男,汉族,四 川省广安市人,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外国 语科学方法重 建 当 时 的 历 史 环 境,才 能 把 隐 没 的 意 义 再 现 出 来。从本质上说,他的阐释学是一种重建的阐释学,它把文本的 语言看作代表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东西的密码,比如创造性的个性 或者作者的世界观。阐释学不仅在语法成面上是理解的艺术,而 且它还是一种心理的艺术。是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思想的艺术和 从作者本身的视角理解其思想的艺术。
阐释学与翻译
李倩,蓬勃
(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54)
摘要: 阐释学是翻译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将对阐释 学的缘起,阐释学与翻译之联系以及主要阐释学家的观点做一个 整体的梳理,以期对阐释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 阐释学、翻译、翻译哲学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0) 05 - 0212 - 01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
论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摘要: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应该得到重视。
文章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框架,以“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思想作为主要理论原则,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作为解释者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60-02一、引言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和原作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译者必须要以原作为权威,严格地遵循“忠实性”原则,尽力模仿,力求译文和原作完全契合,其地位远远低于原文和原作。
这使得译者和读者都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因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也常常得不到重视。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不断转向文化,哲学研究不断转向语言学,以及新的翻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
传统的翻译理论很难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主体性,作为一种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哲学阐释学及其相关理论不仅可以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而且还深化了人们对译者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哲学阐释学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他是一位来往于奥林匹亚山和人间传递信息的信使,然而,神的语言有别于人的语言,所以他传达信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将神的语言进行理解、转化和传达,这样人才能真正理解神的旨意。
因此,阐释学就是一门有关语言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
阐释学经历了古希腊到19世纪初的前阐释学阶段和19世纪时期的经典阐释学阶段后,现在已经发展至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现代阐释学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迪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
现代阐释学是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出发,揭示了阐释的条件性、相对性和历史性,这是一种哲学阐释学,本体论阐释学,它以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三大思想作为主要理论原则,强调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的阐释学派
阐释学理解观 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
一、西方现代阐释学代表任务海德格尔和伽达 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1、翻译是对原文本的阐释与理解,阐释的过程极 富主观性。 2、翻译研究必须寻回译者这一主体,赋予译者对 理解和阐释文本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二、海德格尔从哲学和阐释学的角度阐述的翻 译思想
1、他这种注意翻译的普遍性与将理解视为人的存 在的本质特点的观点联系起来,体现了阐释学的 广泛适用性。
2、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译法,认为翻译的 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是 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3、区分了“翻译”和“转渡” 1)认为“转渡”一词与“翻译”一词是“同一 者”,但不是“相同者”; 2)他推崇“意义转渡”代替“字面翻译”; 3)明确指出了翻译的困难——时间的迁移,语言 的畸变,理解的误差以及原意的消隐; 4)语言的本质不是“在场”,在于“缺席”。
新之处); 最后一章讨论有关文化的各种类型学。
2、主要目的:
阐明翻译乃是语言的基本因素,翻译和语言理 解不可分割的观点。
3、主要观点:
1)理解即是翻译
①翻译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②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
③在传统框架中,语言文学或话语行为造成的理解 困难有三个:作品的“节奏”,词汇,“个人语 汇”;
3)“完美”的翻译就是与原文完全平衡的译作, 即既无不及,又不超越,这应是译者自始自至终追 求的目标。
4)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 贯穿着这样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 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 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4、斯坦纳的贡献:
斯坦纳对翻译与理解的关系,造成理解的困难, 译者应追求的目标以及四个翻译模式的论述不乏新 意,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投射
阐释学是对理解, 尤其是理解文本的研究。 西方“ 现代阐 释学之父” 施莱尔马赫( S c h l e i e n n a c h e r ) 将阐释学与辩证法相
、
阐释与翻 译
结合, 使得阐 释学从一般 技艺升华为 认识论 一— 方法 论。 其
阐释 学与 翻译有着必然的 联系。 “ 阐释” 源自 希腊语, 在
屠国元, 朱献珑通过对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偏见、 视域融
受到 科学主 义、 实证主义的影响, 追求错误的客观化。陶 ) 受 合和理解的 历史性的分析, 论证了误读存在的合理性, 误读 使得译者对文本的阐释 呈现多 元化, 指出 应把译者从 亚里士多 德的 影响, 伽达默尔将道德知识引申 到实践知识和 的存在
( 2 0 1 3 S Q R W0 9 8 Z I ) ) ; 杭州市外文学会研 究项 目( H WK T 2 0 1 3 0 1 1 o
1 0 8
” 不同的 世界。 【 1 ) 伽达默尔借助亚里士多 德的 伦理学帮助人 主义 。口
们认识到, l 9 世纪的浪漫主义阐释学和历史学派阐释学因
¥ 第 3 5卷 第 2期
Vo l _ 3 5 N0. 2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o ur n a l o f S u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2月
F e b .2 01 5
哲学 阐释学在翻译研究 中的投射
林 夏 李 慧芳
对这 种错位的弥 合, 而 这种弥 合只 能是无限 趋近的过程, 绝对的重合是不可能的, 这是由 翻译的 精神科学属 性所决定 的。 f 收
关键词: 哲学阐 释学; 翻译研究; 视域融合; 文本意义; 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译者主体性研究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译者主体性研究阐释学是一种以意义解释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它关注人们对世界注入意义的过程。
翻译研究则是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研究,着重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这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指将翻译活动视为一个主体实践,并以译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经验、思考、制约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阐释学的方法论与翻译研究的实践,有助于提高对于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首先,阐释学的方法论强调对于语言运用中的意义解释。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在二语交际的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传达方式。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进行不同语言的意义协调。
阐释学正是通过对于意义的解释过程来理解翻译的实践。
它需求研究者对翻译文本的语言材料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探究语言符号背后的含义。
由此,可以发现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解释和个人意见的影响。
同时,阐释学也突出了人的主观意义的重要性。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观判断和决策,这些认识和行为都受到个人主观意义的影响。
因而,阐释学的方法论有助于揭示译者主体性中的主观因素和主观意义的影响。
其次,翻译研究强调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
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由于历史、地域、民族、宗教、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习俗等文化特征。
翻译活动在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需要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往往对翻译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文化来源、背景、历史和个人体验,以捕捉他们的主观认知和个人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译者在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
再次,翻译研究侧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翻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者,是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者。
他们除了需要应对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还需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和使用者、时间和功能、文体和修辞等多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3—),女,河南濮阳人。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外语教学。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李晓玲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
现代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翻译;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45—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许多新的译学
研究的视角。
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来研究翻译。
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提到的
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
研究视角。
一、理解的历史性在理解的模式上,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前结构理论:每一种解释都建立在一种前有的基础上,为了理解某个事物,我们总得先要具有这个事物。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们对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前见”的影响,这种“前见”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译者只有把自身置身于历史性的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性”。
[1]我们是历史性地存在的。
无论是认识的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历史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
伽达默尔认为这
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
伽达默尔声称“偏
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
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
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
的倾向性”。
[2]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的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
庞德唐诗英译中
的错误在美国引起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的激潮,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二、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二大原则。
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伽达默尔认为,作为理解者或解释者的译者,其视域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动态的。
因此,作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译者,其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与其他视域交融,达到一种历时性、共时性的
“视域融合”。
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
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
两者都各有自己的视域。
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其带来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它们构成了译者现在的视域。
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域。
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带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形成的视域和文本的历史视域相遇和融合。
但这种理解
5
41
不是让理解者抛弃自己的视域,亦不是用其中一种视域代替另一种视域的过程。
视域融合的过程是差异性之间的对话,是不同的视域相互碰撞、冲突甚至排斥的过程。
在翻译中,在文学形式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视域相互碰撞,相互过滤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AuthurCooper用Shy the Nymph来代替《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
Nymph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仙女”,它使《关雎》蒙上了一层西方美丽的外衣。
一位“君子好逑”的中国古代少女,一下子变成了西方的仙女。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观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实质,即在翻译中,译者应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域,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
[3]
三、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三大原则是“效果历史”。
“历史”或“传统”并不是过去的简单的沉淀物。
过去会对现在发挥作用,现在也会对过去发挥效果。
在“理解”中,这两个相反的效果会相遇。
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程之中,伽达默尔将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我们要对任何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就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某个特定的具体境况里对它进行理解,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进行沟通的具体应用。
“阅读的理解并不是重复某些以往的东西,而是参与一种当前的意义”。
[4]同一件艺术作品,却总是在当代世界中在场,即在当代世界中表现出其意义。
“流传物的历史生命力就在于它一直依赖于新的同化和解释”。
[5]
伽达默尔指出,文本是开发性的,其意义永远不可穷尽。
因此,它是超越生成它的那个时代的。
这就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它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文本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文本的真正意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生成之中。
伽达默尔关于效果历史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重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名著的重译值得提倡。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由于理解的历史性,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不同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误读和偏见,因此,对于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译本并存。
但历史赋予不同时代译者不同的创造力,所以文学名著的重译值得提倡。
第二,虽然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在不同时代重新赋予解释,但是,所有的理解都离不开原作文本的最初意图,也就是说,虽然文本意义是向理解主体开放的,是可以重译的,但是在翻译标准问题上并不说明可以乱译、胡译。
[参考文献]
[1]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Gadamer,H.G.Truth and Method[M].New York: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1975.
[3]谢天振.作者本意与文本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2000(3).
[4][5]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4.
Thre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LI Xiao-l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453003,China)
Abstract:Hermeneutics is regarded as the science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hermeneu-tics in the west,Gadamer proposed three principle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fusion of horizons,and effective history.The three principles provided us with new insights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such as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ame original literary work.
Key words: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translation;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fusion of horizons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