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要略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要略
• 1.2.3 SLA的研究方法 • 语言学家通常采用描写的方法分析和发现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 • SLA研究者采取特定的描写方法分析发现
“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 比如:偏误分析的方法、习得顺序研究、
学习策略研究等。
1.3 “SLA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系
• 1.3.1 SLA与语言学的关系
2.1.2 Corder关于描写方法的分类
• 1. “前系统偏误” • 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为什
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 • 2. “系统偏误” • 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的,
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 • 3. “后系统偏误” • 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但常出错。
2.1.3 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2.2 SLA研究的目的 Cook(1993)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
目的有三: (1)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进行描
写; (2)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进行解
释; (3)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运用第二语言
的。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4)中介语定义的基本含义
• (1)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 关的言语行为系统;
• (2)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 (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
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2.2.2 Selinker对中介语系统的描述
• 五个“中心过程”: • (1)语言迁移过程 • (2)训练造成的迁移过程 • (3)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 • (4)学习策略 • (5)交际策略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 1.1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概念 • 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第六章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

第六章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

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描写方法
2.“变量规则” 这个规则是Labov提出的语言变异的“概率规则”。 Fæ rch (1980)的举例: Y(变体) 0.6 --- 语境/语体 A (随便体) Z (变体) 0.4 ---语境/语体 A X(变量) Y (变体) 0.9 ---语境/语体 B (严谨体) Z (变体) 0.1 ---语境/语体 B
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描写方法 扩散模式的描写方法 Stage 1: No + verb Stage 2: No + verb; don’t + verb Stage 3: Do not + verb; can not + verb
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描写方法
蕴涵量表(implicational scaling)
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描写方法
自由变异的描写 Gatbonton (1978)的“扩散模式” L2语言发展的两个阶段: “习得阶段” :新规则引入后用于所有语境;另一 新规则引入后,二者作为自由变体,交替使用; “替换阶段” :先引进的新规则只用于某种特定语 境,在其他语境二者仍然交替使用。最后二者各 司其职。
Style 2 Style3 Style n
Careful style
More target-言变异相关研究

3.2 Tarone中介语风格连续体的含义 学习者在不同的言语表达情境,由于对语言 输出注意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语体风格。 这些不同的语体风格构成了学习者的中介语 风格连续体。 这个连续体表明,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受言 语注意程度和交际情境制约的。 这个连续体是通过不同的任务诱导方式来实 现的。
L2学习者系统变异与非系统变异

二语习得者语言输出中的变异表征及成因研究

二语习得者语言输出中的变异表征及成因研究
gv i eaha dt h m. n ot e
其次 , 口语仍存在范 围狭窄 , 表达手段仅局 限于过去所学 的词汇 和 句型 , 语言的使用上还存在着错误反 复出现 的现象 , 书面语 中的长句往 往迁移到 口语 交际中。例如 :
( )h slita te aeb e o gtru hh rsistew oe 3 T er utsh th yhv engi og adhp h h l e n h leb t a e ete me o n ryt e jyte v s h nte aemo 一 i u v i r i r eg no i l e e yh v n f h n h t n e o h ri w h
英语专业研究生 的中介语 已经很接近 目的语 ,但其 中有些学 习者 没有把知识及 时转化为产 出技能 , 存在程度不 同的非 目标语现象。 首先 , 在语用表达 方面 , 在相 同的语 境中 , 他们表现 出与本 族语者 不 同的言语行为。据 B roiHal dH rod 19 ) adv— rg n at r(9 3 调查 , ia f 学英语 的 学 生 和 英语 本 族 语 者 采 取 的 行 为 是 不 同 的 。英 语 本 族 语 者 选 择 “ 议 ” 建 较多 , 而学英语 的学生采取“ 否定” 较多。 英语专业研究生这样 的非 目标 语 行 为 也并 不 少见 。例 如 :
( I n ikn dgv a dt ertre hlrn 1) lhn igwe’ ieah n t ead dc i e . a t oh d
( )’ a a e h ud ’tr bideettertd dci rn b t 2 Im ri w o ln tun l y a e l e, u f d s a n oh e r hd

二语习得引论翻译笔记-第五章

二语习得引论翻译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SLA与社会环境【真题:语言社团;反馈】交际能力P100言语沟通民俗学:交际能力:一个说话者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社团里知道自己需要说什么。

不但包括词汇语音语法结构,还要知道什么时候说对谁说和在既定环境里适当的表达。

还包括说话的人应该指导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应该具有保证顺利地和别人交流的能力。

语言社团:一组人;用同一种语言;因此,多语者属于多个语言社团。

非本族语的人讲话和本地人相差很大,即使他们属于同一个语言社团。

比如包括语言结构组合的不同,对话、写作等规则使用不同,同一个词汇意思不同。

P101外语[FL]:在当地环境下学习二语,没机会与该语言的语言社团进行互动(除非出国),且没有机会完全融入该外语的社会,学习这种语言大多是课业要求。

附加语[AL]P102微观社会因素学习者语言的变异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变异是指在语言的产出过程中,把语言的不系统的不规则的变化当做次于语言系统规则模式的变异性特点。

交际环境的多个维度:语言学环境:语言形式和功能的成分心理学环境:在语言加工过程中,起始阶段要倾注多少注意力,从控制加工到自动化加工;微观社会环境:环境与互动特征与交际部分相关,并在此过程中被产出、翻译、协商宏观因素:政治背景下,哪种语言应该学习,社会对某种语言的态度。

适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说话者会随着说话对象的说话方式改变自己的语调难易。

工作地点影响语言输入的性质和群体认同性。

自然变异:中介语的产物,是习得二语语法的必要步骤Ellis 变异的性质随着学习二语的深入而变化:1.一个简单的形式被用于多种功能2.其它形式一开始会用于中介语3.多种形式被系统化地使用4.无目的的形式被摘除,自由变异的清楚使中介语更加高效P105语言的输入与互动P106一、自然输入的修改语言输入对一语二语都是绝对必要的。

外国式谈话[foreigner talk]:一语学习者对二语学习者说话时调整说话的语气速度来适应二语者的语言。

对二语习得中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告

对二语习得中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告

对二语习得中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告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对语言变异和语言偏误两个概念,从它们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分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等方面,做了仔细深入的分析。

但是,把语言变异异和语言偏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文章还比较少。

在二语习得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了自己一些浅层面上的理解,在这里主要是在语言系统中谈语言的变异和偏误。

首先,语言变异和语言偏误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在学习者在学习语言一段时间之后不自觉的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现象;第二,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都含有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影响;第三点是在交际过程中,两者都是在语言系统中形成的。

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的相同点比较少,两者本身是一个独立体,没有多少相关的联系。

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却可以为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语言中变异和差异的内涵。

第一,从概念上说,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言形式的变化。

换句话说就是说话者在语言表达系统中出现的语言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语言偏误指的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准。

从两者的概念上看,语言变异是因为环境和交谈对象的不同产生的心理现象反映到语言上,它是根据交际的内容、场合等因素自由变换,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有庄重和自由之别;语言偏误是规律性的错误,大部分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通过语言偏误的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学习的难点。

语言偏误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需要时间和教师的指导,需要学习者刻意去改正。

这种偏误是学习者中介语特征的体现,对于偏误的分析,对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产生的原因上看,语言变异是由于交际的环境、场合,交际的对象、交际参与者的职业、身份、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在语体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侧重。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第一章1.目的语:又称“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它强调任何语言学习者所学习的语言都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例如,无论美国学生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他们的目标语言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学习法语,法语也是他们的目标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习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这个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被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跨学科和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第二章1.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目标不同strong理论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甚至唯一原因。

强理论强调“预测”,高估比较的预测功能,过于绝对。

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

后来的实证研究证明,第一语言不是学习者错误的唯一或主要原因,比较分析很难准确预测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推荐文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推荐文档)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Variability as a result of the linguistic context occurs when 2 different linguistic contexts induce different forms even though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y require the same form..
在句法和词法方面,Schmidt(1980)调查了不同 情景语境下,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在第二次 使用相同动词时是否省略。
研究发现,在自由说话时省略的几率是零,在模仿 母语者话语时省略的几率是11%,在书面表达中, 以相同动词连接两个句子时,省略的几率是25%, 在做语法判断时,50%的学习者认为省略第二个相 同动词是合乎语法的。Schmidt认为,四种不同的
当 /z/ 出现在元音前面时,日本学习者可以正 确发出这个音;
当 /z/ 出现在 /m/、/b/等辅音前面时,学习者 使用 出现在 /θ/、/t/ 等辅音前面时,学习者使 用 [z]、[s]、[dz]、发音较短的 [z] 和不发音这 五个变体;
context context
istic context
Systematic variation/variability(系统 可变性)
(Larsen-Freeman 2000:82)
Systematic variation/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variability that can be predicted and accounted for, as due to the effect of situation, linguistic context, degree of planning, or some other identifiable cause.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 上下文语境变异 是指由上下文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变异,
这种现象叫做上下文语境效应。上下文语境效应 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音系、形态和句法层面。
❖ Dickerson(1975)最早考察了在朗读对话时,四 种上下文语境对日本学习者发英语 /z/ 这个辅音 的影响。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 两个研究模式: ❖ (1)言语计划模式,内容涉及有计划和无计划的谈
话、对短时记忆的需求。研究方法是以实验的方式 操控谈话计划的情况(Ellis,1987;Crookes, 1989); ❖ (2)言语监控模式,内容涉及宏观监控和微观监控、 发音前监控和发音后监控、基于言语产出的监控和 基于言语感知的监控。 ❖ Krashen(1981)把这些以“监控理论”为标志的 研究方法概括为“双重能力模式”。
❖他认为这反映了“感知突出性原则” ,即过去时 与现在时语音形式差异越大,学习者越可能使用 有标记的过去时。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Ellis(1988)的研究发现,葡萄牙学 生和印度西北部学生在课堂英语会话 中,上下文语境对第三人称单数-s和 系动词-s的影响。
❖结果表明目的语形式的习得与其使用 的特定上下文语境紧密相连。
❖ “语言变异” 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 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 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 也就是说,说话者语言表达系统出现的语言变异 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社会心理因 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1. 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 Labov(1972)认为,母语者的言语表达与说话者 的社会阶层及交际目的相关。
❖ Dickerson在研究中发现: ❖当 /z/ 出现在元音前面时,日本学习者可以正确发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填空判断20分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判断)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焦虑是一种现实焦虑,也是一种状态焦虑。

所谓现实焦虑是指处于该现实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自然产生的焦虑;而状态焦虑是焦虑的暂时被动状态,它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出对当时情境的忧虑和担心。

17.(判断)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如不小心把“小张”说成了“小王”,是偶然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

四讲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四讲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学习动机较弱、缺乏自信、焦急程度比 较高,即过滤程度比较高旳学习者能够 取得旳言语输入就比较少。
情感原因能够影响学习者旳习得速率, 但并不会影响习得旳顺序。
6.有关语言监控理论旳评价
(1)有关区别“习得”与“学习”两个 概念旳批评。 有学者以为,Krashen从心理语言学旳 角度将“习得”与下意识,“学习”与 意识连在一起,使得人们无法考察和检 验两者旳区别。
二.L2学习者旳语言变异
系统变异: “系统变异”是指因为外部原因 (上下文语境、情境、心理语言环 境)引起旳变异。 换言之,随语境变化产生旳变异叫 做系统变异。
系统变异举例
情境变异: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 合
He plays basketball.(situation A) He play_ basketball. (situation B) 我吃饭在五道口。(情境A) 我在五道口吃饭。(情境B)
6.有关语言监控理论旳评价
更为主要旳是,Krashen旳“无接口观 点”。许多学者对此提出挑战,以为学 得旳知识能够经过反复练习转换为习得 旳知识。 Ellis(1985:264)以为,Krashen没 有对两者认知过程作出解释。因而语言 监控模式依然是一种“黑箱”理论。
6.有关语言监控理论旳评价
6.有关语言监控理论旳评价
(3)语言变异问题旳处理 按照Krashen旳观点,学习者旳语言能力 能够分为两个相互独立旳语言能力,即习 得能力和学得能力。 这种能力模式无法解释学习者语言能力旳 变异。尤其是无法解释学习者旳自由变异 现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节 第二语言学习者旳语言变异研究
一、语言变异旳含义
1. 什么是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旳语言体现系统因为 社会原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原因、 心理语言原因而产生旳语言形式变化。 说话者语言体现系统出现旳语言变异可能是社 会原因造成旳,也可能是由社会心理原因和心 理语言原因造成旳。

二语习得作业

二语习得作业

三、L2 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3.3 双重能力范式(dual competence paradigm)
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产生变异的原因; 采用这种范式的学者认为,某些因素影响了学
习者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对第二语言知识的掌 握能力; • 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中是否存在系统差 异,取决于它是有计划还是无计划的; • 两个研究模式:言语计划模式、言语监控模式
能力连续统范式
3.2.1 拉波夫学派模式
语体(speech styles) ----语言风格连续体(Torane) 变项规则(variable rules)
最早把变项规则分析法(variable rule analysis)应用于SLA语料分 析的是亚当斯和科瓦克 (Adamson& Kovac, 1981):
二、L2 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2.1.2 情境变异(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He plays basketball.(situation A)
(formal, careful style)
He play_ basketball. (situation B)
(informal, vernacular)
分析了一位33岁西班牙籍蓝领男性工人使用“NO +VERB”和“DON'T VERB”的变项规则;
分析结果表明,在描述特定的因素是如何影响中介语的发展时,利 用变项规则分析法来分析材料是有效的。
能力连续统范式
3.2.2 动态研究模式
内容--(1)语言变化即变异的某个来源 (2)环境权重 (3)代码转换 (4)语法内部变异和自由变异
2.1.3 心理语言环境变异

指学习者言语产出计划的时间,即学习者有多少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Interlanguage)of learners’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
Company
LOGO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
按照中介语理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具有系 统性的。但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也常常出现 一些变异现象。 那么,如何理解学习者语言的系统性和变异性 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语言学 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
的社会阶层及交际目的相关。
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研究,最著名的例子是:
Labov对美国3个社会等级商店服务员发紧接在英
语元音后的-r(floor)的变异情况的调查。
1. 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调查人员发现,工人阶层的商店服务 员发英语-r的比例要少于中低阶层商 店服务员; 中低阶层的服务员发-r的比例要少于 中高阶层商店的服务员。 这些语言变异是由不同社会等级和职 业因素造成的。
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 直伴随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这是由于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 言变异更加剧烈、更加频繁。 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 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 中介语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严彦(2006)的研究发现,三声的位置和声调搭 配对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三声声调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三声位置只对初级汉语水平的美 国学生习得汉语三声声调变异产生影响。初级学 生在X+3组合中三声的正确率明显大于3+X组合 的正确率。 声调搭配则对三个水平的美国学生习得三声声调 的变异均产生影响; 当搭配三声或四声时,学生发三声正确的比例大 于搭配一声或二声的组合。
2.情景语境变异
按照中介语风格连续体理论的解释,如果学习者在 言语表达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较多,他们的言 语输出就会较接近目的语标准; 如果在不能顾及语言形式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言语 输出就远离目的语标准。 在不同的注意力条件下,学习者的言语输出的语体 风格会相应发生变化。 但是,学习者并非在“严谨体”中总使用目的语标 准变体。
“语言变异” 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 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 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也就是说,说话者语言表达系统出现的语言变异 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社会心理因 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1. 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Labov(1972)认为,母语者的言语表达与说话者
2.情景语境变异
Tarone的理论模式可以在一些相关研究中得到支 持。 Dickerson(1975)首次引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 法,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实验任务引导日本学习者 发英语 /z/ 这个辅音。 研究发现,在注意力程度最低的自由谈话中使用 /z/ 的目标变体最少,在朗读对话中目标变体增多, 在注意力程度最高的朗读词表任务中,目标变体 最多。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1. “单一语言能力范式” (Homogeneous
Competence Paradigm)
信奉Chomsky理论的语言学家希望通过获得单一 不变的数据来考察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因此,这些语言学家把变异看成是“语言表达” (performance)的一个特征,而非学习者潜在 知识系统(competence)的一个特征。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Wolfram(1989)的研究发现,越南学习者学习 英语不规则动词存在两种变异: “异干替换形式”,如 go/went,学习者更倾向于 不仅词的语音形式会影 使用有标记的过去时态; 响学习者对特定语法特 “语素内替换形式”,如make/made,使用过去 征的使用,而且词的语 时的准确率相对较低。 法形式也会影响。 他认为这反映了“感知突出性原则” ,即过去时 与现在时语音形式差异越大,学习者越可能使用 有标记的过去时。
2. 语言风格的变异
为了进一步调查语言风格的变异,调查人员假装重 听,在商店服务员第一次说fourth floor之后重复询 问,迫使服务员重说一遍fourth floor。 调查人员发现,三个商店的服务员重复说fourth floor时,发英语-r的比例普遍增加。 由此,Labov认为,商店服务员前后两次回答代表 了不同的言语风格转换。 第一次回答是“随便体”(casual style),即非正 式的言语风格. 第二次的回答则是“严谨体”(careful style),比 较正式的言语风格。
2.情景语境变异
在句法和词法方面,Schmidt(1980)调查 了不同情景语境下,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 在第二次使用相同动词时是否省略。 研究发现,在自由说话时省略的几率是零,在模 仿母语者话语时省略的几率是11%,在书面表 达中,以相同动词连接两个句子时,省略的几率 是25%,在做语法判断时,50%的学习者认 为省略第二个相同动词是合乎语法的。 Schmidt认为,四种不同的任务引导出的中介 语显示了变异的系统性。
3.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大致可分为两类, 即所谓“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1)“系统变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 变化。 (1a)He plays basketball. (formal, careful style) *(1b)He play_ basketball. (informal, vernacular)
2.情景语境变异
情景语境变异是指由言语情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 言变异,这种现象叫做情景语境效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arone(1982,1983)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者
“中介语风格连续体”。
“中介语风格连续体”
2.情景语境变异
Torane认为,语体变换是由心理语言机制即学 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造成的。 学习者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由于对语言形式的 注意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语体风格。 当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很少时,其中介语表 现为“随便体”。 当学习者将其注意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时,其 中介语表现为“严谨体”。这些不同的语体风格 构成了学习者的中介语风格连续体。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Ellis(1988)的研究发现,葡萄牙学 生和印度西北部学生在课堂英语会话 中,上下文语境对第三人称单数-s和 系动词-s的影响。 结果表明目的语形式的习得与其使用 的特定上下文语境紧密相连。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Hyltenstam(1977)的研究发现,两 种语境因素会对瑞典语学习者选择否 定词的位置、否定句作主句还是作从 句,以及使用的限定动词是助动词还 是实义动词产生影响。 该研究表明,句法形式的习得是从一 个语境过渡到另一个语境的。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2. “能力连续统范式” (Capability Continuum Paradigm) 这种研究范式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在社会情境 下研究语言变异,包括说话人之间由于社会因素引 起的变异,同一说话人由于情境变化引起的变异。 语言学家既想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同 时也想了解他们的社会语言学能力。
第二节 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相关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的两个领域: 1、系统变异研究 主要介绍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心理 语言语境相关的变异研究;
2、非系统变异研究
主要介绍与自由变异相关的研究。
一、系统变异研究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2. 情境语言变异 3.心理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非系统变异包括自 学习者之间的变异既包 共时变异指学习者的语言 由变异和表达变异 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在任何一个特定时间点上 (performance (如动机和个性),也 存在的变异。。 variation) 包括一些社会因素(如 社会阶层和种族区分)。
历时变异指随着时间 推移发生的变异,与 “发展顺序”相关
2. 语言风格的变异
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变异是由于“言语环境” (context)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 成的。 Labov将上述语言变异现象称作“语体变换” (Style shifting); 说话人注意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享有 声望的语音;而在注意程度比较低的时候,更频繁 地使用不那么有声望的语音。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
第二节 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语言变异的描写方法
第四节 对语言变异研究的简要评价
第一节 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3.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2)“非系统变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在中学毕业后,我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个 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学一年,再学一个半年, 没学一个年…… 这种变异不受语境因素的影响。
4.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特点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上下文语境变异 是指由上下文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变异, 这种现象叫做上下文语境效应。上下文语境效应 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音系、形态和句法层面。 Dickerson(1975)最早考察了在朗读对话时,四 种上下文语境对日本学习者发英语 /z/ 这个辅音 的影响。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1. 上下文语境变异
梅丽(2005)考察了后接元音和声调这两 个上下文语境对零加级、初级、中级日本 学习者习得汉语舌尖后音语音变异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上下文语境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语音变异。 当后接元音为/i/类时,零加级汉语水平学 习者将舌尖后音发成舌面前音和舌叶音的 比例较大。 学习者ch的发音受到了后接元音和声调的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