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民法简答题试卷(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研究生院

在职研究生课程班考试卷

简答题

一、民法上的请求权体系

答:1、概念:民法上的请求权是近代民法理论发展的产物,最早由德国法学家提出。民法上的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一般包括债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知识产权请求权、身份权请求权。民法上的请求权体系是指基于民法上的请求权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意义:民法上的请求权连接着实体法和程序法,既可作为实体权利行使也可作为独立权利行使。民法上的请求权的体系构建,有利于整合权利与诉讼时效关系,有利于明确权利保护具体途径,有利于研究民法法律问题。

3、构建:按不同标准可建构不同的请求权体系。以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原理为理论基础,可以将民法上的请求权分为原权利请求权和救济权请求权,而物权请求权则属于救济权。将债权请求权和债权救济权请求权归入债权体系,绝对权的救济权请求权归入侵权行为体系,加上原权利请求权和救济权请求权,可以构成民法上的请求权体系。

二、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

答:1、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2、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构成要件:

⑴行为人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是首要要件,指行为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⑵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这是核心要件,指意思表示应当自由、无误、没有瑕疵。否则,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或被撤销。

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这是本质要件,指民事法律行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等。

3、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构成要件:特殊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还应当具备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别构成要件。比如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物的交付就是特殊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在交付完成前不成立有效。

三、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

答:1、概念: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2、作用:

⑴公序良俗原则能够完善法律内容,有立法与解释法律的作用。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的重要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事法律制度和全部法律规范起指导作用,是制定、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和依据。

⑵公序良俗原则是民事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在法律规定不明及无规定情况下,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成为民事主体的行为准则;其次,国家通过公序良俗原则要求制定相应的民事法律法规,将其上升为强行法规后对社会成员产生有普遍性的强制约束力。

⑶公序良俗原则为法官提供了审判准则。从审判过程来看,法官可以依照公序良俗原则判断某一案件的权利义务关系,以达到个案的正义,并通过判决使之具有法律强制性。从法律稳定性上来看,公序良俗原则能够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为法官提供了自由裁量权的价值指导。

公序良俗原则是所有法律体系的重要原则,兼有道德性规范和法律性规范的双重特点,不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道德,也是中国立法的价值追求。公序良俗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交易需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四、民法的法律渊源

答:民法的法律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表现形式。我国民法的法律渊源司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制定法

(1)宪法中的民法规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

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中的作为民事法律所依据的原则和规定,既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据,也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

(2)《民法总则》及民事单行法。《民法总则》处于指导和核心地位。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公司法等民事单行法,也是重要的民法渊源之一。

(3)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但其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的民事规范。但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只能在制定者管辖的行政区域内有效。

(5)规章中的民事规范。

(6)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解释规范性文件。

(7)我国政府签署并经人大批准的国际条约中的民法规范。《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

2、习惯。习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易中形成的经常性做法。《民法总则》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合同法》允许用交易习惯解释合同的歧义条款。

论述题

一、论意思自治原则

答:1、意思自治原则的起源:意思自治原则是确定合同准据法的最普遍的原则。这一原则来源于16世纪法国的理查世·杜摩兰的意思自治说,他主张契约应适用当事人自己选择的习惯,法院也应

推定当事人意欲适用什么习惯于契约的实质要件和效力。

2、关于意思自治原则的学说:对于意思自治原则,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意志独立,自由和行为自主;有的学者认为意思自治原则的核心是合同自由,任何人不得非法干涉。德国将意思自治称为“私法自治”,法国称为“意思自治”,日本称为“法律行为自由”。

3、意思自治原则概念: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意思自治主体有权自主实施私法行为,他人不得非法干预。这个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不违反强行法的前提下,意思自治主体自愿达成的协议优先于法律适用;二是意思自治主体仅对意思自治的行为负责。

4、意思自治原则的特点:意思自治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当事人意志。意思自治特点在于:一是私法自由,不违反强行法的前提下,当事人有自由协议的权利;二是意思自治应当以法秩序为前提,当事人意思自治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三是强调当事人的主体性,体现当事人意志自由;四是意思自由需要通过法律行为来实现。

5、意思自治原则的意义:意思自治原则体现了私权神圣和当事人身份平等性,赋予了当事人意思自由的权利,要求当事人为意思自治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意思自治肯定了个人权益,体现了对个人生命、自由、财产的保护和尊重,丰富了民法理念基础,是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

6、适用意思自治原则时应注意:意思自治是有限制的,即以法秩序为前提,当事人意思自治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