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梁启超

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梁启超
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梁启超

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梁启超

华夏藏文

按:宋定国在《国学纵横》(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在对“国学”、“国学大师”概念加以诠释之后,提出并论证了梁启超和陈寅恪是十九世纪中国两位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现将《国学纵横》中论述梁启超乃中国十九世纪上半叶,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的相关文字辑录,以飨读者。

内容提要

之所以将梁启超视为中国十九世纪上半叶,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除了在学问方面,他确实有涉及“国学”诸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并有“突出的建树”之外,更在于他的“大师”之德,那种近乎严酷的、敢于不断自我解剖、自我批判,迄今难得一见的光明磊落的人格、人品!

“国学大师”不是生而俱就的,而是在漫长而艰苦的学术跋涉、求索中,逐渐成就的。

称某某为“国学大师”,并非说他的研究和著述,他的言谈举止,他的为人、为文,就完美无缺,就一贯正确,一切都好,浑身发光,毫无瑕疵!不是的,“国学大师”也是人,而且就吃喝拉撒、七情六欲等等人的共性而言,他们和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使就学术研究和著述而言,他们也会出错,也会有闪失;就为人而言,他们也会失足,甚至会犯很大的错误。

但是,他们之所以配称“大师”,就在于他们有不同凡响的过人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不论在为人、为文方面,他们都能依据实践和事实的检验,及时不断地发现、认识、纠正自己的错误和闪失,因而是融人品与文品为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者中,梁启超正是这样的一位人物!

梁启超身处多变的时代,自称是一个“流质”之人。所谓“流质”,就是不断变化、流动着的思想品质。

通观梁启超的一生,其思想品质,确实一直在伴随时代、时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他不断地依据变化着的时代、时势的发展变化,依据实践的检验,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所谓我操我矛以伐我者也”,“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就集中体现出这一点。于是形成其“流质”,即多变的思想品质。

因此,可以说,梁启超是在多变的时势下所造就的,一位具有多变思想品质的“国学大师”。

——————————

我认为“国学大师”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誉,是一顶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现在人们所称道“国学大师”,实际上顶多只是史学家、哲学史家等等而已。这是仅仅就其学问而言。至于就“师德”而言,不少人就更成问题,距“国学大师”就更远了。

有人会问:那么,在近一个世纪中,我们到底有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

当然有。

2006年6月1日,由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网联合主办,中国台湾网协办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揭晓。评选活动自4月12日启动,通过网络、邮寄、短信等方式,共收到来自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华人的120多万张选票。从5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十位‘国学大师’”: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

活动主办方表示:对于“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结果,虽然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都表示网民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相信网民的投票结果。

然而,我却认为,由于网民的文化阅历,尤其是对于“国学”及“国学大师”认知上的差异等等,而在学富五车的学者中上网的人有限,参与该项活动的则更加有限,所以,对于这样的“活动”及其“评选结果”之局限性理应看到。但是,该项活动在网友中所引发的对“什么是国学”、“谁配称国学大师”的争论,其意义却不可低估。

我不想就上述十人是否配称“国学大师”,逐一点评,但据自己的理解,“国学大师”的评选在“学”与“师”两个方面当有更严格的标准,而依照这样的标准,上述名单中的某些人,单就“大师”之德而言,就远远不配。但对于其中的梁启超和陈寅恪而言,“国学大师”的桂冠,则是当之无愧的。

梁启超当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国学大师”,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国学大师”,则首属陈寅恪。

让我们先看看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即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文集之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17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1858-1927年),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后来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1848-1905年)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制造舆论,成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曾一度与孙中山(1866-1925年)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受到一定影响,但在基本主张上却相左,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界影响颇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他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当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后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使其期望落空,“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秉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他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暴露,他起而反对,于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予以猛烈抨击,随后与蔡锷策划武力讨袁,促使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翌年,他赴两广积极参加讨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他依附段祺瑞,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他因拥段有功而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

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他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他赴欧考察西方社会,发现许多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随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梁启超是一位在退出政治舞台后,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被公认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少有人物。他敢于创新,推动了“史学革命”,并在革新文章风格方面,一马当先。早在辛亥革命前,他就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就发明了一种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的新文体,使得文化人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他瞩目中外,博览古今,因时应变,综合创新,不仅像“中华民族”这样的称谓始自他,而且像“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等词汇,皆始于他。

梁启超思维敏捷,兴趣广泛,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几乎所有学术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不乏真知灼见。其著述在1936年版的《饮冰室合集》中,分《饮冰室文集》16册(45卷)和《饮冰室专集》24册(104卷),共109卷,1000万字。该书之中华书局1989年版,是1936年版的影印版本,装订成12册,共11094页。1-5册是《饮冰室文集》,6-12册是《饮冰室专集》。

我在前面谈及“国学大师”的最起码的标准时,提到“至少要涉及哲学、文学、史学和古代科学等几个领域,并有突出的建树”,通过1936年版的《饮冰室合集》详目可以清楚看到,就其著述的范围而言,从时评、政论、变法、维新,到学术文化的诸多领域,几乎都涉及到了,在哲学、文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等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史学、经学、法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学、书法艺术等领域,均有建树,尤以史学研究领域为最。

对此,迄今学界发表、出版的相关研究论著很多,故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在此,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之所以将梁启超视为中国十九世纪上半叶,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除了在学问方面,他确实有涉及“国学”诸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并有“突出的建树”之外,更在于他的“大师”之德,那种近乎严酷的、敢于不断自我解剖、自我批判,迄今难得一见的光明磊落的人格、人品!

“国学大师”不是生而俱就的,而是在漫长而艰苦的学术跋涉、求索中,逐渐成就的。

称某某为“国学大师”,并非说他的研究和著述,他的言谈举止,他的为人、为文,就完美无缺,就一贯正确,一切都好,浑身发光,毫无瑕疵!不是的,“国学大师”也是人,而且就吃喝拉撒、七情六欲等等人的共性而言,他们和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使就学术研究和著述而言,他们也会出错,也会有闪失;就为人而言,他们也会失足,甚至会犯很大的错误。

但是,他们之所以配称“大师”,就在于他们有不同凡响的过人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不论在为人、为文方面,他们都能依据实践和事实的检验,及时不断地发现、认识、纠正自己的错误和闪失,因而是融人品与文品为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者中,梁启超正是这样的一位人物!

梁启超身处多变的时代,自称是一个“流质”之人。所谓“流质”,就是不断变化、流动着的思想品质。

通观梁启超的一生,其思想品质,确实一直在伴随时代、时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他不断地依据变化着的时代、时势的发展变化,依据实践的检验,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所谓我操我矛以伐我者也”,“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就集中体现出这一点。于是形成其“流质”,即多变的思想品质。

因此,可以说,梁启超是在多变的时势下所造就的,一位具有多变思想品质的“国学大师”。

最能说明梁启超这种变化的,莫过于他在由主张孔教是教,转而认为孔教非教上。

梁启超早年师从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改制立法,作六经以治万世”的“大圣人”。“秦以前据乱世也,孔教行于齐鲁;秦后迄今升平世也,孔教行于神州;自此以往,其将为太平世乎?《中庸》述圣祖祖德,其言曰:洋溢中国,施及蛮貊,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孔教之遍于大地,圣人其知之矣。”(《新学伪经考叙》,《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版)这时,梁心目中的孔子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孔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在《西学书目表后序》中,梁启超说:“吾请语学者以经学。一当知孔子之为教主;二当知六经皆孔子所作;三当

知孔子以前有旧教;……五当知七十子后学,皆以传教为事;六当知秦汉以后,皆荀卿之学,为孔教之蘖派……十当知伪经既出,儒者始不以教主待孔子。请言子学。一当知周秦诸子有二派,曰孔教,曰非孔教;二当知非孔教之诸子,皆欲改制创教;……六当知诸子弟子,各传其教,与孔教同;七当知孔教之独行,由于汉武之表章六艺,罢黜百家……”(《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一》)

梁启超这里的“孔教”观,可以说是对其师康有为所推崇的“孔教”的标准注释。这也是他在戊戌变法时追随康有为,不遗余力地为“孔教”呐喊、论证的思想认识根源。

而当变法失败东逃日本后,一则受革命派的思想影响,二则经过冷静后的反思,促使他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和进步,于是从康有为的“孔教”羁绊中挣脱,对孔子及儒学重新加以审视。

梁启超在日本通过办《请议报》和《新民丛报》,与革命党人多有接触,思想渐趋激进,又经过广泛涉猎翻译到日本的西方启蒙思想家诸如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使其在思想上和学理上的见解,渐渐突破了其师康有为关于“公羊三世”及“孔子改制”之类的说教,接受并系统地阐述了西方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学说、伦理观念和学术思想,促使其在“孔教”观上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1899年6月,梁启超在向日本哲学会介绍“孔教之真教旨”时,虽然声言自己所说的只是“南海先生所发明者”,但实际上却以揭示湮没二千多年的“孔子之真面目”的名义,“发明”出许多新义,指出孔子的思想是“进化主义非保守主义,平等主义非专制主义,兼善主义非独善主义,强立主义非文弱主义,博包主义(亦谓之相容无碍主义)非单狭主义,重魂主义非爱身主义。”

他还特别强调孔子的思想自由,认为“中庸道并行而不相悖之义,即本于春秋三世并立之义,而孔子之真相也。自汉以后,定于一尊,黜弃诸子,名为尊孔子,而实则背孔子之意甚矣,遂使二千年来人人之思想不能自由。……今当发明并行不悖之义,知诸子之学即孔子之学,尊诸子即所以尊孔教,使天下人人破门户之意见,除保守之藩篱,庶几周秦古学复兴而人智发达矣。”(《论支那宗教改革》,《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三》)这样,他就给孔子学说带上了思想自由的现代色彩,并把孔子之学与诸子并列,自然就失去了康有为以孔子为教主之本意。

后来,梁启超自己说:“启超自三十以后,已绝口不谈‘伪经’,亦不甚谈‘改制’,而其师康有为大倡孔教会、定国教、祀天、配孔诸义,国中附和不乏,

启超亦不谓然,屡起而驳之。”(《欧洲文艺复兴史》序》,《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五》)他还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对“孔教”及后儒加以批评。他说汉代以后儒学与孔教混淆一起,多有争执,“各自以为孔教,而排斥他人以为非孔教”,没有思想自由可言。当今的“保教者”,是以“新学”来附会孔学,而不能得真理。这说明他开始脱离“保教”立场,以学者和思想家的眼光,对孔子学说进行分析评判了。

基于对孔子学说利弊的认识,梁启超对“保教”提出了异议。他在致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指出:“孔学之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非行南辕也。”认为要拯救中国,当务之急是“以新学说变其思想”,而不应当死死抱住孔子学说不放。(《致夫子大人书》,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版)康有为复函对其严加斥责,但梁坚持己见,不久即在1902年2月又公开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的著名论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至倡保教之议者,其所蔽有数端:一曰不知孔子之真相,二曰不知宗教之界说,三曰不知今后宗教势力之迁移,四曰不知列国政治与宗教之关系。今试一一条论之。”于是系统地阐发了“保教”之弊,并论述了“孔教”非教。

此时的梁启超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宗教观,他认为“所谓宗教者,专指迷信宗仰而言,其权力范围乃在躯壳界之外。以魂灵为根据,以礼拜为仪式,以脱离尘世为目的,以涅盘天国为究竟,以来世祸福为法门。诸教虽有粗精大小之不同,而其概则一也。”基于此,他明确指出并论证了“孔教”非教。

他说:“孔子则不然,其所教者,专在世界国家之事,伦理道德之原,无迷信,无礼拜,不禁怀疑,不仇外道,孔教所以特异于群教者在是。质而言之,孔子者哲学家、经世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也。西人常以孔子与梭(苏)格拉底并称,而不以之与释迦、耶稣、摩诃末并称,诚得其真也。夫不为宗教家,何损于孔子!”

因此,他认为“孔教论”将孔子打扮成教主,加以神化,不是对孔子的尊重,而是对孔子的抵诬。

“持保教论者,辄欲设教会,立教堂,定礼拜之仪式,著信仰之规条,事事摹仿佛、耶,惟恐不肖。此靡论其不能成也,即使能之,而诬孔子不已甚耶!孔子未尝如耶稣之自号化身帝子,孔子未尝如佛之自称统属天龙,孔子未尝使人于吾言之外皆不可信,于吾教之外皆不可从。孔子,人也,先圣也,先师也,非天也,非鬼也,非神也。强孔子以学佛、耶,以是云保,则所保者必非孔教矣。无他,误解宗

教之界说,而艳羡人以忘我本来也。”

也就是说,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诸派狭隘排他之性质,却有博采众长之胸怀。

他还驳斥了企图通过设立和保护“孔教”,以抵制侵略维护主权的说法:“且耶教之入我国数百年矣,而上流人士从之者稀,其力之必不足以易我国明矣,而畏之如虎,何为者也?至各国政府与乡里莠民之利用此教以侵我主权,挠我政治,此又必非开孔子会、倡言保教之遂能抵抗也。但使政事修明,国能自立,则学格兰斯顿之予爱兰教会以平权可也,学俾斯麦、嘉富尔教之予山外教徒以限制亦可也,主权在我,谁能侵之!故彼之持保教抵制之说者,吾见其进退无据也。”

他指斥保教派既违背孔子精神,又违背时代潮流:“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以其思想之自由也。而自命为孔子徒者,乃反其精神而用之,此岂孔子之罪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对保教派的保守本质的认识和憎恶,简直深入骨髓:“故吾最恶乎舞文贱儒,动以西学缘附中学者,以其名为开新,实则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我有耳目,我有心思,生今日文明灿烂之世界,罗列中外古今之学术,坐于堂上而判其曲直,可者取之,否者弃之,斯宁非丈夫第一快意事耶!必以古人为虾,而自为其水母,而公等果胡为者?然则以此术保教者,非诬则愚,要之决无益于国民可断言也!”

他论述了孔子学说在人格教育即“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东西古今之圣哲,其所言合于人格者不一,而最多者莫如孔子。孔子实于将来世界德育之林,占一最重要之位置,此吾所敢豫(预)言也。夫孔子所望于我辈者,非欲我辈呼之为救主,礼之为世尊也。今以他人有救主、世尊之名号,而我无之,遂相惊以孔教之将亡,是乌得为知孔子矣乎!夫梭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之不逮孔子也亦远矣,而梭氏、亚氏之教,犹愈久而愈章,曾是孔子而顾惧是乎!吾敢断言曰:世界若无政治、无教育、无哲学,则孔教亡。苟有此三者,孔教之光大,正未艾也!持保教论者,盍高枕而卧矣。”

梁启超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与时推移,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之立教,对二千年前之人而言者也,对一统闭关之中国人而言之也,其通义之万世不易者固多,其别义之与时推移者亦不少。孟子不云乎:‘孔子,圣之时者也。’使孔子而生于今日,吾知其教义之必更有所损益也。今我国民非能为春秋战国时代之人也,而已为二十世纪之人,非徒为一乡一国之人,而

将为世界之人,则所以师孔子之意而受孔子之赐者必有在矣。”

梁启超在批驳保教派的同时,总是对自己以前的认识进行无情地剖析和自责:“嗟乎嗟乎,区区小子,昔也为保教党之骁将,今也为保教党之大敌。嗟我先辈,嗟我故人,得毋有恶其反覆,诮其模棱,而以为区区罪者。虽然,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更有甚于吾者也。”“吾以是自信,吾以是忏悔。为二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战,吾所不惧。吾以是报孔子之恩我,吾以是报群教主之恩我,吾以是报我国民之恩我。”(《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九》)

这种严格得近乎残忍的自我剖析、自我批判、自觉忏悔的精神,恰恰是中国学人所最可宝贵的品格,恰恰是最为难得的“大师风范”,也恰恰是某些所谓“国学大师”所最为缺乏的,更是当今学子所最为敬重、最应承继和发扬的啊!

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标志着“孔教非教说”在理论上的成熟,也预示了清末以来孔教说在学理上的穷困,及其失败的命运。既然孔子不是宗教主,那么“孔教”也就不是宗教了。“吾以为孔教者,教育之教也,非宗教之教也,其为教也,主于实行,不主于信仰。”(《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十》)顺便指出,梁任公关于“孔教”非教的分析和论断,对至今那些顽固坚持“孔教”是教的观点和主张,依然具有深刻的批驳意义。

不过,梁启超的某些观点也值得商榷,例如他曾说:“意欲以抉破罗网,造出新思想自任,故极思冲决此范围,明知非中正之言,然今后必有起而矫之者,矫之而适得其正,则道进矣……”故“思以数年之功,著一大书,揭孔教之缺点。”(《致夫子大人书》,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种矫枉过正的态度和思路,可以说是尔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的揭幕,“五四”时期的许多观点,与受梁启超这一观点的影响大有关系,尽管梁启超本人反对“打倒孔家店”。

多变的时势铸就了梁启超多变的思想品质。这除了表现在他由主张孔教是教转变到认为孔教非教外,还表现在其它方面。然而,他在“孔教”立场上的转变,并未带动他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转变。在日本,他主张君主立宪,并激烈地反对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回国纠集立宪派和保皇党组成“进步党”,遭遇挫折后又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世凯政府之司法总长;尔后又反对袁世凯复辟,

并冒着生命危险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后又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政府,出任其财政总长;到“五四运动”爆发,则又反对“打倒孔家店”,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对于梁启超在政治立场上所表现的多变的思想品质,我们不宜用政治家标准来评判,而宜联系他的学人的素质来评判。梁启超对先秦诸子,原始儒家以及历代“儒学”都进行过比较认真的研究,由此铸就了他深厚的“国学”功底。这可以从其许多学术论著(如《先秦政治思想史》《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等)看得出来。尽管他也曾给孔子贴上“自由、民主”之类的时髦标签,但与他同时的许多学者包括其师康有为在内相比,其后期的学术研究还是没有成见的、客观的,尤其是在其晚年。

他在政治态度上的反复变化,正是他以学人的精神反观政治现实的体现。对于学术,尤其是在逃亡日本后,他那种严格地自我批判,及认真地求索的精神,特别是在晚年不再参与政治,于清华园静心书斋,潜心研究和著述,以其丰硕的学术成就,使他不愧为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

而对于政治,他也跟许多至少与他同时的一流学者们一样,则始终是个外行。以习惯的治学思维和方法、熟悉的四则运算面对政治,不懂得在政治领域“三”不一定大于“二”的道理,是一切学者在政治上碰壁和失败的根本缘由,因为正如列宁所深刻揭示的那样,“政治与其说象算术,不如说象代数,与其说象初等数学,不如说象高等数学。”(参见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255—256 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参见宋定国著《国学纵横》,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38-46页)

新会旅游攻略

新会旅游攻略 每到周末,都是我益达学子最期待又最失望的时光,不知道如何去安排时间。去玩,不知道去哪好。滨江?没单车。去潮连,除了沙滩就不知道有啥好去的了。开平台山?山高路远,要攻略要计划要地图,揪心!擦,去新会没?如果告诉我圭峰山,求别说。。。我可怜的大新会原来大得只有一个圭峰山。大学4年,还没真正去过新会,真心对不起供书教学的老父母亲呀!小编乃新会人,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专门为各位看官制定了详细的游玩路线,提供最地道的饮食玩乐各样玩法给同校的你我。 考虑到交通及时间等因素的闲置,所以本攻略内容以新会核心城市会城为主,如果想领略更多大自然风情,丛林冒险逃离龟风山和城乡结合部魅力的,可以联系本君,吾乃历尽所能。交通:去新会最方便的是由五邑大学南门的公汽中心站坐车去,如果你不知道车站在哪里,那我建议打的(上车前跟司机讲好价,顺便带个刀以防的士切糕党,大不了鱼死网破,呵呵,废话说多了)。 以下两条线路是最常使用的: 101路车:价格合理,上车2.5(岭南通,羊城通,五邑通都能用),如果你想直接到市区逛逛的话,坐这车是最好的,推介下站点:岗州广场,新会公安局,南隅路口 岗州广场站:新会一个休闲的广场,每天晚上大众吃饱散步的,如果在岗州广场站下车的话,首先回头往江门方向走大概6.70米,有一个分岔路口,你会见到一座好高的楼,往高楼的方向走去,那里是新会的田心路,大概走50米(还没到高楼的楼底),有一间门面比较普通的粥店,是多个铺位连锁的,那里的咸猪骨粥比较出名,哥曾经晚上风流完都会去那里吃个粥补补能量,而且在我小学的时候就有了。另外,在分岔路口往回走大约30米有一间“盛记”茶餐厅那里的杂粥和煲仔饭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你不习惯大排档早餐店模式,没关系直走100米,那里有两间好东西,分别是百美云吞和粥顶记,听名字就知道有什么好吃的了。沿着这条街直走就是步行街,那里可以说是新会的中心地段了。 新会公安局站:若果在这里下车,下车往前走到公安局那里有个转弯,转右直走就是到步行街了,在步行街方圆一公里的地方,你可以漫不经心的去瞎逛,无聊的可以在步行街里面的小巷找找吃的,什么地沟油啊,喇咋面应有尽有。 南隅路口:往往这里是最多人下车的,下车后沿着那群骑楼怀着卖猪仔的心态跟着大伙走就对了,那里是旧区所以路段比较狭窄,原谅人多车多,直走就是大新路步行街的开头,也就是说那里附近也基本是新会的中心了。 103路车:这班车同样能在南门中心站有,终点站就是梁启超故居(呵呵,想不少人都是坐这班车然后被忽悠去看梁启超和鸟儿的天堂的),注意:这班车市分段收费的,上车前要跟司机说好去哪里,然后让他改价钱,免得花冤枉钱。由于这班车站点比较多,我就推介一条比较精品的线路吧,有点文艺小资,但是也没关系,会城镇不大,如果中途你不习惯的,可以马上模式转换,跟上面到步行街的可以很方便的衔接起来。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一) 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 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 读李鸿章传有感(二) 是功,是过?

国学大师梁启超简介

国学大师梁启超简介 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下面就由为你介绍国学大师梁启超,欢迎阅读!!! 国学大师梁启超人物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

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国学大师梁启超主要成就改良思想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 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使梁启超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

北京名人故居一览表

北京名人故居一览表(转载) 曹雪芹纪念馆 北京海淀香山正白旗39号 郭守敬纪念馆 北京西城区后海46号 郭沫若故居 北京前海后街18号 鲁迅故居 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茅盾故居 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国恩寺13号 梅兰芳纪念馆 北京西城护国寺街9号 宋庆龄故居 北京西城区后海46号 詹天佑纪念馆 北京八达岭特区 徐悲鸿纪念馆 北京西城新街口北大街53号 老舍故居 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毛主席故居 东城区旧鼓楼大街豆腐池胡同15号电话暂无婉容故居 东城区帽儿胡同37号电话暂无 段祺瑞住宅 东城区朝内北小街仓南胡同路东电话暂无 孚王府 东城区朝内大街137号电话暂无 孙中山行馆 东城区地安门大街11号电话暂无 崇礼大院 东城区东四六条63、65号电话暂无 寿恩公主府 东城区内务部街11号电话暂无 淳亲王府 东城区正义路5号电话暂无

清末兵部尚书志和住宅 东城区府学胡同36号电话暂无 那王府 东城区国祥胡同2号电话暂无 循郡王府 东城区方家胡同15号电话暂无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3号电话暂无 安亲王府 东城区东交民巷15号电话暂无 欧阳予倩故居 东城区张自忠路5号电话暂无 僧忠亲王府 东城区炒豆胡同77号电话暂无 豫亲王府 东城区东单三条内电话暂无 庄士敦故居 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恭俭胡同北口电话暂无梁启超故居 东城区北沟沿23号电话暂无 和敬公主府 东城区张自忠路东部路北电话暂无 可园 东城区帽儿胡同9号电话暂无 奎俊宅院 东城区黑芝麻胡同13号电话暂无 荣禄故居 东城区菊儿胡同中部电话暂无 冯国璋故居 东城区帽儿胡同东部电话暂无 田汉故居 东城区白米仓胡同内电话暂无 叶圣陶故居 东城区东四八条电话暂无 沙千里故居 东城区东四六条内电话暂无 杜聿明故居 东城区美术馆东街电话暂无

梁启超如何评价李鸿章:在诸葛亮之下 郭子仪之上

核心提示: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汾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然汾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使易地以处,汾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 李鸿章(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李鸿章传》,作者:梁启超,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虽然,其人物之位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一论列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霍光曰不学无术,吾评李鸿章亦曰不学无术。则李鸿章与霍光果同流乎?曰:李鸿章无霍光之权位,无霍光之魄力。李鸿章谨守范围之人也,非能因

于时势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举动者也。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语霍光?虽然,其于普通学问,或稍过之。 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汾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然汾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使易地以处,汾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 第四,李鸿章与王安石。王荆公以新法为世所诟病,李鸿章以洋务为世所诟病,荆公之新法与鸿章之洋务,虽皆非完善政策,然其识见规模决非诟之者之所能及也。号称贤士大夫者,莫肯相助,且群焉哄之,掣其肘而议其后,被乃不得不用佥壬之人以自佐,安石鸿章之所处同也。然安石得君既专,其布划之兢兢于民事,局面宏远,有过于鸿章者。 第五,李鸿章与秦桧。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第六,李鸿章与曾国藩。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不宁惟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 第七,李鸿章与左宗棠。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湘人之虚骄者,尝欲奉左为守旧党魁以与李抗,其实两人洋务之见识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旧,李亦非能维新也。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故撂保其时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艰巨谤诟,尽附于李之一身。文襄福命亦云高矣。 第八,李鸿章与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于本族,鸿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谥文忠,皆可以当之而无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故吾求诸近世,欲以两人合传而毫无遗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鸿章乃绐八王而骈戮之,此事盖犹有惭德矣。

梁启超的故事简介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梁(启超)先生学问是第一,道德人品是第一,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收集了关于梁启超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梁启超三拒红颜 国学大师梁启超自小聪明,17岁参加乡试,成了举人。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 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参与维新变法的梁启超,由此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然而,好景不长,百日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匆匆逃亡日本,李惠仙只得避居澳门。第二年秋天,梁启超将家人接到了日本。 不久,28岁的梁启超应康有为之召,前去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事宜,在那里邂逅了美丽大方的何惠珍。当时,梁启超在檀香山演讲,何惠珍为其担任翻译,两人配合默契,演讲活动盛况空前。此时,何惠珍对才华横溢的梁启超暗生情愫,活动过后,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今生今世,我之心惟有先生……” “不行,我家中已经有妻子了。”梁启超明确地拒绝了她。 初遭拒绝,何惠珍不仅没有气馁,反而为梁启超的忠贞感到快慰。事后,为博取梁启超的好感,她动员父亲为康、梁保皇之事捐了一笔款,并托人设宴向梁启超交接捐款事宜。席间,梁启超又一次见到何惠珍。这次,何惠珍提出一个让梁启超心惊的要求:“我情愿下嫁梁先生做小。” 晚上,回到寓所的梁启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何惠珍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她作出这样的决定,其痴情实在令人感动。他们在事业上,确实可以相互扶持,可是,他和妻子李惠仙这些年来一直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怎能让妻子伤心?为此,他异常苦闷。于是,他连夜给身在日本的妻子写了一封信:“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不知惠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梁启超心想,妻子接信后,定会生出一些醋意来,大骂他一顿,这样,他发热的头脑也好冷静一下。 很快,妻子回信了。梁启超打开信后,愣住了,妻子给他寄来了《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竟然乐意成全他的婚事。李惠仙说:“我远在日本,不能照顾,先生身边若有个情投意合的何小姐照顾,岂不更好?” 梁启超在妻子的宽容面前惭愧万分,将妻子的信转给何惠珍。何惠珍一看,欣喜地笑了,说道:“惠仙姐贤德,我就向她学习,我们就做先生身边的娥皇、女英吧。” 梁启超却提笔为何惠珍写了一首诗:“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浏阳”指谭嗣同)。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聪慧的何惠珍马上明白了梁启超的意思,她眼泪汪汪地拿着梁启超赠给她的一张自题诗词的小像,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梁启超。 “惠珍是一位多才多情的好女子,可惜……”梁启超叹了一口气,把何惠珍亲手织的一把

名人故居现状与开发

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纵观来说,各地都有代表当地文化的民居,如同陕西的窑洞,山西的大院,江南的水乡,傣族的竹楼,最广泛的莫过于名人故居文化,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都回烙下深刻的人文情怀,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于北京的名人故居,因为它同首都一样在近现代舞台上浓墨重彩。下面就北京名人故居的的由来、现状、开发意义、开发策略进行探讨。 一、北京名人故居的由来 北京名人故居的基本格局是四合院,而四合院与胡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通过胡同四合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大体了解故居的基本由来。 (一)、胡同 北京的胡同在解放前约有3000条,其中带“井”字的有87条,约占总数的2.9‰,比重很大。(数据引自《胡同及其他》第2页)比如王府井大街,井儿胡同等,这反映了胡同与水井之间的某种关系。事实上,今日北京昔日是元大都时,蒙汉人民杂居共处,汉语胡同发音就近似于蒙古语水井发音,表明胡同就是水井的意思,最初胡同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通往水井的交通小巷,也就是普通民居前面的街道,这种特性一直延续的现在,除了名字有井之外,胡同至今为止一直多为小巷、小街道,所以胡同本身的出现与民居是分不开的,而北京的民居形式基本上都是四合院。 (二)、四合院 1、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北京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这是受四合院的朝向影响,因为四合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院落的朝向效仿统治阶级坐北朝南,因为南为天,以现崇天礼敬,这样院落前面的街道就是东西向。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四面合围具有一定空间的院落,标准四合院正北方一般为主房称堂屋,长辈居住,东西两侧为厢房,晚辈居住,南边多为客厅书房或下人住房,再南侧是围墙,东南角开大门,这种格局非常符合国人传统观念,长幼尊卑井然有序。当然四合院依据身份也有等级之分,这种等级能够折射当时北京名人的生活状况。 2、四合院与名人故居 当四合院符合传统文化,成为居住主流时,民众就选择四合院居住,名人也不例外。北京自元朝开始作为国都,历经元、明、清三代,元代都城在北海,明清就是现在的故宫,京都内城周边多是王府,内城外边散落民居,所以很多名人故居的四合院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 读完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有半个月了,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启笔。但是不写,却又觉得憋得慌,这也是奇怪了。 不知什么缘故,我从小对历史就没什么兴趣,读书时历史总考不及格,记得最高一次考了73分,老师还表扬了好半天。对于历史,我学过跟没有学过差不多,对于年代,人名我常常是晕的。正因如此,这次看李鸿章传,还像是第一次读史,兴许是岁数大了的缘故,这次读完李鸿章传,心情异常的沉重。有种感觉,如果早点喜欢历史,读点历史,可能我的人生会大不相同。 传记一开始梁启超说“普天之下只有那些平庸的人 既不会遭人唾骂,也不会得到他人的赞誉。假如全天下的人都异口同声骂一个人,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遗臭万年的大奸雄了;假如全天下的人都异口同声赞美一个人,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千古流芳的英雄豪杰了。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几乎全是平庸之人,在他们之中找不到一个有见识、有才华的人,如果让平庸之人去评论超乎寻常的人,这件事本身就不值得可信。”

“先不说这样的人到底是奸雄还是豪杰,就他所处的位置和层次而言,并非平庸之人目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平庸之人随便张口胡说的。只有能够理解我说话意思的人,才可以真正读懂我的这本《李鸿章》。” 梁启超一开场没有说李鸿章是奸雄,也没有说李鸿章是豪杰,他对李鸿章暂定义为一个“非凡的人”。对梁启超的这个开场,我倒是感慨万千,我们作为一平庸之辈,而且是后世之辈,是没有资格对那些“奸雄”也好,“豪杰”也好妄加评价的,更不可胡说瞎吹。可是,从小到大,身边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好像他们跟“伟人或者是非凡的人”共事过似的,总喜欢评头论足,头头是道的,常常让人觉得那些“伟人或者是非凡的人”还不如他们,如果是他们,难道能力挽狂澜。想想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也是挺可怕的。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警觉,你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道听途说的,我们不要随便去评价任何一个人,更不要随便去评价那些历史的人物。做人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目中无人”。“了解一个人,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些“妄自批评李鸿章,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过是一群只能指手画脚,图口舌之快的旁观者罢了”。工作中也会遇见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什么都不干,却喜欢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大概从古到今,这样的人不在

善变的梁启超

善变的梁启超 摘要 梁启超常被人指责为“阴谋家”,或以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人们对梁启超毁誉参半主要是因为他的“善变”、“屡变”。政治上,梁启超始从主张维新变法,变为主张民主革命;又从主张民主革命,再变为主张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后又变为主张推翻清朝。民国建立后,他由倒袁变为拥袁,又由拥袁再变为反袁。最后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一位几乎纵跨所有政治体制的人物,他的内涵里又有许多是不变的,这就是“旷世奇才”——梁启超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梁启超;善变;政治思想;不变

一绪论 在近代中国曙色初露的浩茫天际,曾有过一颗璀璨的启明星——梁启超。但是对于梁启超学术各界持许多看法,有些甚至截然相反。而我个人比较赞成董方奎先生的观点,认为梁启超是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天才启蒙思想家,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是一位德业双修,情感与理智并存的可敬可爱的哲人。 梁启超是中国改良派的领袖,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革。1890年,梁启超与康有为结识,这是梁启超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使他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在“百日维新”期间,梁成为广为人知的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无论办报或教学,梁都竭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并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失败后,梁东渡日本,开始流亡生活。严酷的现实已经证明,改良的道路在近代中国是走不通的。默认康有为提出的“保皇”口号。在日本初期,梁一度与革命派接近,曾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往来密切,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1898年12月,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鼓吹“斥后保皇”。1902年2月,梁又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继续宣传改良主张,,提出“新民”之说。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梁于11月3日致函徐君勉提出“和袁,慰革,逼满服汉”的八字方针。梁启超的政治观念转为了拥护共和。袁世凯上台以后,梁曾在袁组成的“责任内阁”、“第一流人才内阁”当过司法部次官和司法总长。当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梁启超为了捍卫共和从军广西参加护国战争,使得袁世凯不得不结束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王朝”。梁启超探知“二十一条”内容后,不顾病痛用笔针锋相对地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种种谬论和袁世凯的卖国外交进行猛烈的驳斥,抨击和警告。巴黎和会上梁启超积极开展多角度外交为国争取合理要求,但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又岂会顾及中国利益,梁启超等通过外交电达巴黎中国绝不在和会上签字,是他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屈辱地接受将德国“在胶州湾全部租借地”移交日本的消息传到中国,最终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最终巴黎和会阴谋破产。在五卅运动中,梁启超又全力声援,并积极为群众辩护,为沪安交涉提供战略策略。后期梁启超最早在中国刊物上系统介绍,称颂社会主义及马克思学说。梁启

参观梁启超故居后感

参观梁启超故居后感 江门五邑地区是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虽不及一些历史名城那般气势恢宏、人杰地灵,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也足够使这个城市散发出不一样的独特的魅力了,如开平碉楼、崖门炮台、新会的小鸟天堂等,不同的名胜和古迹,彷佛在诉说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但在来江门上大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却并未好好体验过这些。这次借着近代史写论文的机会,我来到了位于新会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进行了实地的参观调查,对这位近代史的着名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经过一个小时的公车路程,我来到了位于凤山脚下的村庄,鱼塘、水网、沃野、田畴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往来皆村野乡民,真淳古朴,这里便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下了车按照指示牌直走,不多久就来到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的门前,砌上红砖的墙顶上就有一个黑色的牌匾,上面刻着金色的漆字——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穿过纪念馆的大门是一个摆放特色纪念品和梁启超家族相关书籍的地方的 大厅,里面还有一个小放映室,在不知疲倦地给游人播放着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过了这个大厅,才来到了真正的纪念馆,这是一个分为两部分的建筑群,左边砖瓦木结构,岭南民居建筑样式的毗连的几间青灰色房屋就是梁启超的故居,右边是一栋白色西洋式的两层小楼,是由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既有晚清岭南侨乡的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的风格,即梁启超纪念馆。在故居和纪念馆之间有一个场院,中间伫立着梁启超先生的铜像,铜像后是一条爬满了禾雀花的长廊,连接着故居和纪念馆这两个建筑,可惜不是花期,没看到禾雀花盛开的美景。铜像后面远处的凤山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凌云塔(熊子塔)静静地矗立着,见证着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历史风云的沧桑变幻。 故居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青砖土瓦平房,由居室、长廊和怡堂书室组成。一进门右边就是厨房,旁边有阶梯通往阁亭,据说可以远眺崖海风光,但前面挂了个止步的牌子,便只好作罢。然后是饭厅和会客厅,会客厅的正堂上是一对民国青天大花瓶,这是厅堂摆设的习俗,墙上挂着金木雕彩瓷画的八仙图。会客厅的左边是北耳房,是梁启超父母的卧房,右边是南耳房,是梁启超休息的地方。两间卧房里都还摆放着古老的床具、梳妆台、衣柜等家具,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时空中。穿过居室经过一个回廊,右转,就来到了怡堂书室。怡堂书室是梁启超诞生和少年启蒙读书的地方,也是梁启超父亲教书的地方。沉重的木门和古老却精致的窗雕彷佛在解说着一位伟人的心路历程,诉说着一个家族的沧桑与辉煌。 接着,我来到了两层楼的纪念馆,纪念馆里记录了梁启超的生平事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出生于诗书世传的耕读之家,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在祖父、父母的悉心教导下,8岁能诗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中秀才,人称“神童”。15岁就学于广州学海堂,17岁中举人,18岁受学于康有为。从学海堂到王木草堂,是梁启超学问的一大转变,也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在康有为这位近代改良主义大师的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读《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有感 最初知道李鸿章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却未对其留下好的印象,只缘其签订了诸多不平等之条约,故认为其乃一懦弱之徒、一误国 权臣而已。直至读完了李金山先生著的《李鸿章——“裱糊匠”的 慷慨与悲凉》我的观点有了巨大的改变,始觉可以说其是功过参半,绝不是一卖国贼,相反,李鸿章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爱国主义者,其 慷慨而悲凉的人生传奇,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仰。 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李金山先生认为,个人强,国家弱,李 鸿章是末世中的强者。毛泽东曾说过:舟大水小。李鸿章面临的恰 恰就是这样一种困境。关于自己的一生,李鸿章曾有过这样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 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 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 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 术能负其责?”李鸿章把自己比作帝国的“裱糊匠”,然而在那个 满目疮痍的晚清帝国,李鸿章真的是一个“裱糊匠”吗?主要参考 着李金山先生的数目,我也有着自己对李鸿章的一些看法和理解:一、善于等待抓住机会的不凡书生 作为出生在八股取士的年代,李鸿章和书生一样,有着明确的 官场目标。在考取功名上,还是踌躇满志的,其所作《二十自述》 中写道: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外世浮沈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也正如李鸿章所写的那样,他“邀请”到了曾国藩的赏识, 并抓住机会成功地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在曾国藩那“饭桌即课堂”

梁启超为你推荐的中国书单

梁启超为你推荐的中国书单 小编按:每年的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应该说,读书识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且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最起码,读书确实能够给人以力量,启迪人以智慧。来看看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是怎样谈读书的吧。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一、《论语》《孟子》熟读成诵 文字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朱熹《四书集注》 载望《论语注》 焦循《孟子正义》 载震《孟子字义疏证》 焦循《论语通释》,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陈澧《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梳,最为精切。读之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二、《易经》 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抄出,随时省览。 程颐之《程氏易传》 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三、《礼记》 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传》《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多浏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注解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 《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四、《老子》 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五,《墨子》 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孙诒让《墨子闲诂》。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梁启超《墨子学案》,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 六、《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名篇】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全文及演讲赏析

【名篇】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全文及演讲赏析 原文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处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

东城区主要名人故居情况的介绍

毛主席故居 位于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 井吉安所左巷8号。是北京市 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所简 陋的小院,北房三间,左右各 带一间耳房,东房两间。1918 年9月,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 工俭学事首次来京,开始住在 湘乡会馆,后住在豆腐池,终因交通不便,同来几人联系不便,同新民会总干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租了此地的三间北房。据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记载,当时同住的有肖子升、陈绍林、毛泽东、罗章龙、欧阳玉山、蔡和森共8人。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提到:"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罗章龙回忆他们寓此期间,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做饭吃,因南方人不会做面食,闹出种种笑话,房东曾教他们做面食。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此地住了六、七个月,后离京赴上海。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位于东城丰富胡同19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 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 内容丰富,《四世同堂》、《龙 须沟》等名篇家喻户晓,在文 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这 里是老舍先生1949年从美国 回国后买的一所小宅子,稍事 修葺后,于1950年3月携全家迁入。该院为北京旧式极普通小院,小门坐西朝东,门内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其西有一狭长小院,北为一座三合院是故居的主要部分。就在这里,老舍写了著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位于东城交 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 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饱受争议的李鸿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系别: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商务英语 班级: 14商务英语1班 姓名:廖楚仪 学号: 1440115125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李付安 定稿日期: 2015 年 6 月 25 日

饱受争议的李鸿章 正如作者牛贯杰在《原来李鸿章》一书的开篇中说道那样,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尽管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能够一直被众人热议,甚至全方位深入探究,可见李鸿章的确不简单,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对李鸿章这样一个历史风云人物的最原始印象就是中学历史课本上一幅滑稽的漫画。画一个人儿拿着浆糊艰难地修补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屋,旁边有一句话,既是李鸿章那段经典自嘲的总结,又是对他的政治生涯最生动的描述:大清皇朝的裱糊匠。后来我查了资料,他原话是这样说的:“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第一次读完这段话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能够体会到他的洞察灼见,他的勇敢担当,他的无可奈何。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虽然最初的动机是他要为自己组建的淮军准备银两购买武器。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梁启超长人短己素材

梁启超长人短己 1925年,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推荐刚刚留学回归的陈寅恪担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当时,清华大学国学院里有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位学富五车、闻名遐迩的国学大师任导师。清华校长曹祥云对聘请名不见经传、刚刚留学回来的陈寅恪当导师心存疑虑,他想了想,便前去征询梁启超的意见:“梁先生,陈先生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启超看着曹祥云,抿嘴一笑说:“陈先生不是博士,他连个硕士也不是。” 曹祥云满脸诧异,又问:“那陈先生一定有重要的著作?” 梁答:“也没什么著作。” 曹祥云一听梁启超如此说,立即皱眉摇头说:“既然这样,那吴宓就是胡闹乱弹琴!既非博士,也没著作,怎能在清华园与汝等大师同任导师呢?” 梁启超心知此时如果他稍再说两句微词,陈寅恪要当导师就没戏了!他爽朗地笑着把话题一转,又说:“可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啊!” “嘿!既非博士,又没著作,怎能说他学问就胜过梁先生呢?”曹祥云有些不大相信。 这时,梁启超神情严肃地缓缓说道:“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典籍。他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十分独到。再者,怎能以博士的头衔来论学问呢?我梁某人没有博士头衔嘛,不也照样当导师?至于著作,梁某人算是等身了吧?可我所有的著作,我自己以为,还没有陈先生写的寥寥几百字有价值呢!” “这个?”曹祥云一看梁启超竟和吴宓一样极力推荐陈寅恪,便相信陈寅恪在学术上定有过人之处,要不,吴宓、梁启超两位国学大师能都推崇他吗?于是,他立即点头同意打破常规,聘请陈寅恪进清华研究院当导师。 当时的陈寅恪才三十岁挂零,像他这样的后辈一进入清华,就能成为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肩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其学问当然是第一位的,但也和梁启超不“文人相轻”,异乎常人的“长人短己”诚心推荐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拼音版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gùjīn rìzhīzérèn,bùzài tārén?r quán zài wǒshào nián.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shào nián zhìzéguózhì,shào nián fùzéguóf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shào nián qiáng zéguóqiáng,shào nián dúlìzéguódúlì;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shào nián zìyóu zéguózìyóu.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shào nián jìn bùzéguójìn bù. 少年胜于欧洲, shào nián shèng yúōu zhōu, 则国胜于欧洲; zéguóshèng yúōu zhōu。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shào nián xióng yúdìqiú,zéguóxióng yúdìqiú。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hóng rìchūshēng,qídào dàguāng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héchūfúliú,yīxièwāng yáng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qián lóng téng yuān,lín zhǎo fēi yáng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rǔhǔxiào gǔ,b?i shòu zhèn huáng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yīng sǔn shìyì,fēng chén xīzhāng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qíhuāchūtāi,yùyùhuáng huáng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ɡān jiāng fāxíng,yǒu zuòqímáng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tiān dài qícāng,dìlǚqíhuáng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zòng yǒu qiān gǔ,héng yǒu bāhuāng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qián túsìhǎi,lái rìfāng cháng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měi zāi wǒshào nián zhōng guó,yǔtiān bùl?o!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zhuàng zāi wǒzhōng guóshào nián,yǔguówújiāng!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 ”尽兴、理智、随缘”的家庭教育理念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他也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者,他儿女九个,一家出了仨院士,九个儿女在各自领域上成就显著,他在家庭教育上的观念与做法,值得我们去分享。 他认为,子女是独立的自我,个性、才情自有其特色,不可能是父母的再现,包办代替不可能行通。最重要的应该是为他们提供发挥自我、展示才华的客观条件,并尽最大的能力为孩子争取学习

的客观条件。 同样,给予孩子科学的人生理念也非常重要,梁启超给予子女的理念涉及做人、心性修养、如何面对社会和面对自己等许多方面,可总结为:尽兴、理智、随缘。 一是尽兴,梁启超引导孩子把兴趣作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多次宣称自己是个”趣味主义者”.他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面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同时,他主张的趣味教育要适度,”教育儿童纯用趣味引诱,则不能扩张其可能性”,这样才能够避免过于趣味而趋向浅薄,既能够使孩子们掌握知识,同时又能使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梁启超还特别强调支持兴趣持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希望是成功的阶梯。梁启超一再告诫子女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万万不可悲观,总是告诉子女们,只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了,就应该心满意足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梁启超认为,人的能力各异,只要尽情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快活与满足。 二是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梁启超的情感极其丰富,他的家书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情感,但也同时渗透着理智,他教育子女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多认识一些朋友,性质格外活泼些,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 三是随缘,人生总是要经历不可回避的挫折和失败,能从容面对,那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利害得失,要学会泰然处之,积极应对,因此,梁启超给子女们的信条是:”大抵凡关于个人利害的事,只是‘随缘’最好。”

我心中的李鸿章

我心中的李鸿章 时间:2016-11-06 10:44:55 | 作者:陈燕平 作为清末重臣,中兴元老,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李鸿章。甲午战争后,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成了文明的代表,而你推动的以民生为本的洋务运动反而被国人贬为“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不知道那时你的心情如何。 封建王朝日趋末落,中国早已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独自做着离心运动。多少灵魂在无奈中麻木,而你号召先进的知识分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面对动荡不堪的政局,你完全可以逃之夭夭,亦或以死明志,得一精忠爱国的芳名,但你没有,是说你太天真还是太蠢,偏偏要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中“逞强”。 也许你知道,死亡对于一个落后的民族而言无济于事,拨开民族的阴霾才是重要之事。于是你操练海军,创建北洋舰队,用微弱的力量与外敌抗争,开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上天并不怜悯你,甲午战争成了你的滑铁卢,让你声音狼藉。不久后,朝廷需要你了,任你为“议和全权大使”,赴日商定协议。难道你不知道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会让你成为百姓的“公敌”吗?你的付出最终换来的是满天唾沫,声声刺耳的“卖国贼”、“亡国奴”将你骂得无处遁形。其实当时的晚清如同一间“破屋”,而你就是那裱糊匠,东补西贴,既不能将破屋推倒重建,也不能将其修好,最后那残局还是需要你来收拾。问问历史,过客匆匆,多少人懂你? 梁启超评价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之遇……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美国总统格兰特称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我不了解你的过去,不敢随意评价你,但我知道议和主意起于慈禧,割地赔款也经朝廷同意……最后你却要承担如此深重的责任。 真的,太多的无奈让你成为众矢之的,太多的伤痕让你体无完肤,拨开历史的迷雾,依旧可见你铮铮的爱国忠魂。是功是过?是对是错?或褒或贬?或悲或喜?这一切早已化作缕缕青烟,可历史的那片星空却因你变得纠结、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