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__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实验一__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1实验一 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静脉注射给药的药动学参数[实验目的]掌握静脉注射给药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仪器与试剂]仪器: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试管,具塞刻度试管,涡旋混合器 试剂:对乙酰氨基酚、1%肝素溶液、0.12mol/L 氢氧化钡溶液、20g/L 硫酸锌溶液[实验原理]本实验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物,测定其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若药物在体内分布符合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时,药物按一级速度消除,则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为:kt e C C -=0式中C 为t 时间血药浓度;k 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两边同取对数,得:0log 303.2log C kt C +-=,k=-2.303×b ,a C 10lg -= 相关公式: kt 693.021=,00C X V =,kV Cl = Vk X k C Cdt AUC 000k t -00dt e C ====⎰⎰∞∞ kC t t C C AUC n i i n i i i +-+=+-=+∑)](2[1101[实验方法]1 标准曲线的制备1.1 标准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的扑热息痛1g (按含量计算称取)。
用热蒸馏水溶解于250ml容量瓶中,冷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置冰箱保存备用(4000µg /ml)。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4000µg /ml的浓贮备液1.25、2.5、3.75、5.0、6.25ml 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得50、100、150、200、250µg /ml 的标准溶液。
1.2 空白(无药)血浆的制备将试验动物家兔耳静脉处毛拔掉,涂搽酒精,用100W 灯泡烤5min,再将耳静脉横向切开,用经1%肝素溶液处理并烤干的离心管采血约9ml。
然后将刀口贴上棉球,用夹子夹住。
将所取血样置37℃水浴中保温1h,离心(3000r/min)10min,得上清液(血浆)约4.5ml,制备标准曲线用3ml。
口服扑热息痛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模板ppt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件
7
3. 假设F=0.9,扑热息痛药物含量:90%,单室模型给药,求计算药动学 相关参数:tmax、Cmax、K、 Ka、t1/2、V、AUC。 4. 本实验3人一组:每组进行家兔口服给药及血药浓度药物动力学数据的计算。
8
四、实验结果:
一、扑热息痛血药浓度与△A的标准曲线
③标准曲线绘制:取1.5 ml EP管,分别加入上述配制标准液0.5ml,加入空白血浆0.5ml, 再加入0.5ml三氯醋酸,静止5 min,10000 rpm离心5 min,取上清液0.5 ml,加入3.5ml蒸 馏水,涡旋1min,离心(4000rpm,10min),取上清液在245 nm处测吸光度A( 以空白血浆
实验三 口服扑热息痛生物利用度 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口服给药后测定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原理和计 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2.熟悉扑热息痛血液样品的处理和检测; 3.熟悉家兔口服给药。
2
二、基本原理
1.血管外给药药物动力学
➢ 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透皮给药、粘膜给 药等,相比于血管内给药,血管外给药后,药物有一个吸收过程。因 此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 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为一级 药物动力学吸收模型。
C (μg/ml)
12
六、参考结果:
一、扑热息痛血药浓度与△A的标准曲线
C = 28.228*△A- 6.6085
C单位:ug/ml, r = 0.9988
二、扑热息痛血药浓度-时间表
序号
时间(min)
不同波长下吸光度 245 nm
对乙酰氨基酚实训报告

对乙酰氨基酚实训报告本次实训目的:了解对乙酰氨基酚(APAP)的化学性质、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过程等并能正确使用相关实验仪器,从而掌握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见分析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一、实验介绍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其化学名称为N-乙酰基-para-氨基酚,分子量为151.16g/mol,结构式如下:本次实验是通过比色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通过将样品溶解于酸性环境中,将其还原成对应的酚酞钠,然后在弱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强吸收峰,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得到样品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
二、实验步骤1.制备工作液将1.0g酚酞钠粉末加入到100mL的0.1mol/L盐酸中,加热至溶解,冷却至室温,稀释到100mL。
2.标准溶液的制备将10mg的对乙酰氨基酚粉末称入10mL量筒中,加入2mL氢氧化钠,用水稀释成10mL,摇匀后得到质量浓度为1mg/mL的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溶液。
3.分析样品的制备4.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取标准溶液和待测样品,均衡到室温后,分别使用溶剂和0.1mol/L盐酸对测量液进行校正,并进行空白对照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得到样品的吸光度数据。
5.计算结果根据吸光度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三、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2制备出质量浓度为1mg/mL的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溶液,使用分光光度计在吸光度为280nm处测定了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利用 Excel 绘制标准曲线,如下所示:标准曲线的斜率为1.0156,截距为0.0193,相关系数为0.9998。
2.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样品 | 浓度(mg/mL) | 吸光度值 || -------- | ----------- | -------- || 1号待测 | 1.001 | 0.267 || 2号待测 | 0.497 | 0.128 || 3号待测 | 0.275 | 0.069 || 纯水 | -- | 0.003 || 校正液 | -- | 0.020 || 标准药液 | 0.5 | 0.130 || 标准药液 | 1.0 | 0.262 || 标准药液 | 1.5 | 0.395 || 标准药液 | 2.0 | 0.525 |3.计算扑热息痛样品的含量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标准曲线中计算出质量浓度,再乘以样品体积,得到待测样品中对乙酰氨基酚的质量。
扑热息痛实验报告

扑热息痛实验报告扑热息痛实验报告引言:扑热息痛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和发热。
然而,对于其具体的药效和副作用,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验证。
本实验旨在探究扑热息痛对不同疼痛类型的缓解效果,并对其副作用进行评估。
实验设计:首先,我们选取了三种常见的疼痛类型: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
然后,我们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扑热息痛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每组实验对象的数量为30人。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先测量了每个实验对象的基础体温和疼痛程度。
然后,扑热息痛组的实验对象服用了标准剂量的扑热息痛药物,而安慰剂组的实验对象则服用了一种无活性成分的安慰剂。
在服药后的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和6小时内,我们分别记录了实验对象的体温和疼痛程度。
实验结果:在头痛方面,扑热息痛组的实验对象在服药后的30分钟内就感受到了明显的缓解效果,疼痛程度有所减轻。
而安慰剂组的实验对象则没有明显的改善。
在接下来的观察中,扑热息痛组的实验对象的疼痛程度持续下降,直到6小时后完全缓解。
相比之下,安慰剂组的实验对象的疼痛程度没有显著变化。
对于关节痛,扑热息痛组的实验对象在服药后的1小时内感受到了明显的缓解效果,关节的疼痛程度减轻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观察中,扑热息痛组的实验对象的疼痛程度没有进一步改善,而安慰剂组的实验对象的关节痛也没有明显变化。
在肌肉痛方面,扑热息痛组的实验对象在服药后的2小时内感受到了明显的缓解效果,肌肉的疼痛程度减轻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观察中,扑热息痛组的实验对象的疼痛程度没有进一步改善,而安慰剂组的实验对象的肌肉痛也没有明显变化。
副作用评估:在本实验中,我们还对扑热息痛的副作用进行了评估。
我们注意到,扑热息痛组的实验对象中有少数人出现了胃部不适的症状,如恶心和胃痛。
然而,这些副作用都是轻度的,没有导致实验对象的不适或不良反应。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扑热息痛对头痛和肌肉痛具有较好的缓解效果,但对关节痛的缓解效果较为有限。
实验教学改进:血药浓度法估算家兔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药动学参数

实验教学改进:血药浓度法估算家兔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药动学参数谢宝刚;刘爱红;赵天生;赖小平【摘要】血药浓度法估算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药动学参数是我校药学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主要的实验内容之一.本文就给药后取血、样品前处理及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对原实验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相对于原实验方法,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便、取血顺利;利用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血药浓度可提高分析方法灵敏度,减少干扰因素.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操作行强,具有较好稳定性和重现性,适合实验教学.【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02【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教学改进;血药浓度法;药代动力学实验;差示分光光度法【作者】谢宝刚;刘爱红;赵天生;赖小平【作者单位】330006 南昌大学药学院;330006 南昌大学分析测试中心;330006 南昌大学医学实验教学部;330006 南昌大学医学实验教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作者单位:1 330006南昌大学药学院;2 330006南昌大学分析测试中心;3 330006南昌大学医学实验教学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由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两部分组成,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ADME)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ADME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制剂研究和药物质量评价、临床用药和新药筛选等方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3]。
但药物动力学实验涉及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实验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差距较大,存在实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4-5]。
对乙酰氨基酚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对乙酰氨基酚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实验目的】掌握用血药浓度法(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测定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实验原理】对乙酰氨基酚水解生成对氨基苯酚,对氨基苯酚在次溴酸钠的存在下,能与苯酚产生反应,生成靛蓝染料,靛蓝染料在波长620nm处有最大吸收。
为了排除血浆中的蛋白的干扰,测定血药浓度时首先应加入适量20%的三氯醋酸沉淀蛋白。
【实验方法】1、血药标准曲线的制备(1)标准贮备液的配制: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的对乙酰氨基酚400mg,用热蒸馏水溶解于100ml容量瓶中,冷却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至冰箱保存备用(4000μg/ml)。
(2)标准溶液的配制:分别精密吸取上述4000μg/ml的浓贮备液1.0ml、2.0ml、3.0ml、5.0ml、7.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得40μg/ml、80μg/ml、120μg/ml、200μg/ml、280μg/ml的标准溶液。
(3)空白血浆的制备:将实验动物家兔耳缘静脉处毛拔掉,涂擦酒精,用100W 灯泡烤5min,将耳静脉横向切开,用经1%肝素溶液处理并烤干的离心管采血约9ml。
然后将刀口贴上棉球,用夹子夹住。
离心得上清液血浆约4.5ml,制备标准曲线用3ml。
剩下放置冰箱供测样品用。
(4)标准曲线的制备:取干燥洁净离心管6支,标上管号。
精密吸取各种浓度的标准液0.5ml。
按表1程序操作,于分光光度计波长620nm处,以空白血浆按同法作对照,测定吸收度。
表1:操作标准液浓度(μg/ml)0 40 80 120 200 280标准液(ml)0.5 0.5 0.5 0.5 0.5 0.5 空白血浆(ml)0.5 0.5 0.5 0.5 0.5 0.5 20%三氯醋酸(ml)0.5 0.5 0.5 0.5 0.5 0.5 涡旋混合后离心(3500转/分)10 10 10 10 10 10 小心吸取上清液(ml) 1 1 1 1 1 1 浓盐酸(ml)0.5 0.5 0.5 0.5 0.5 0.5 煮沸(h) 1 1 1 1 1 1 40%氢氧化钠溶液(ml)0.3 0.3 0.3 0.3 0.3 0.3 显色剂加至(ml)10 10 10 10 10 10 摇匀放置(min)40 40 40 40 40 40测定吸收度A 1 2 3平均A2、静脉给药血药浓度的测定(1)先准备7支EP管,标上试管号备用。
实验 血药法测定扑热息痛片的生物利用度[1]
![实验 血药法测定扑热息痛片的生物利用度[1]](https://img.taocdn.com/s3/m/f58bac6eb84ae45c3b358c98.png)
实验二血药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利用度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药法测定固体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原理及方法。
2 掌握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3 熟悉生物利用度在药物评价中的意义。
4 了解血清生物样品的处理方法。
二、仪器:1.仪器:具塞离心管10ml 3支;20ml 16支;刻度吸管1ml 1支;5ml 3支;10ml 1支;滴管2~3支;玻璃漏斗3~4cm直径8个;5ml塑料离心管8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其他:滤纸、试管架、刀片、塑料夹、酒精棉球、脱脂棉、注射器、注射针头、兔盒等物件。
2.试药:①0.12N氢氧化钡溶液:取分析纯氢氧化钡19克,加新鲜煮沸放冷的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 ml,静置过夜,过滤即得。
②2%硫酸锌溶液:取分析纯硫酸锌20克,加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即得。
三、实验内容:1.家兔空白血的采集:取体重3kg左右家兔一只,心脏取血约30ml,于10ml具塞离心管中,37℃水浴中保温1小时,以5000转/分的转速离心10 min,取空白血清供标准曲线制备用。
2.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扑热息痛对照品50mg,置100ml容量瓶中,以蒸馏水溶解,并添加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10ml于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成100µg/ml的标准溶液,分别吸取表1中“标准液取量”于20ml具塞试管中,分别加定量蒸馏水使成10ml,然后各加上述血清1ml混匀,再各加0.12N氢氧化钡4.5ml,混匀,放置2分钟,再分别加入2%硫酸锌溶液4.5ml,混匀,即现出明显乳状浑浊,用双层滤纸过滤,去初滤液,收集续滤液于10~15ml干燥具塞试管中,以1号管溶液作空白对照,于245nm处测定吸收度(A),结果记录于表1。
3.家兔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①血样品的采集:取体重3kg的健康家兔一只,实验前二天下午禁食,实验当日晨耳静脉取血4ml,作为空白,然后即口服给予扑热息痛片,剂量为500mg/只,在给药后0.25、.50、1、2、3、4、5小时耳静脉采血4ml,供测定血药浓度用,喂药4小时后可以喂食,采血时间于表2。
扑热息痛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扑热息痛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扑热息痛(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消炎。
它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并且已经被使用了数十年。
本文将探讨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内容。
一、吸收布洛芬主要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进行吸收。
它在胃肠道中的吸收速度较快,通常在1-2小时内达到峰值浓度。
然而,它的吸收受到食物的影响,尤其是高脂食物,可以延缓吸收速度。
因此,在餐后服用布洛芬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延迟。
二、分布布洛芬在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进行分布。
它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和胎儿循环。
布洛芬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约90%以上的药物与白蛋白结合,这也意味着只有少量的游离药物可在体内发挥作用。
三、代谢布洛芬主要在肝脏中代谢。
它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主要经过CYP2C9和CYP2C8等酶的作用进行代谢。
这些代谢产物主要是羟基化和羧酸化产物,其中羟基化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布洛芬的代谢速度在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遗传差异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关。
四、排泄布洛芬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它以未代谢的形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药物的排泄速率受肾功能的影响,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布洛芬的剂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
五、药代动力学变异性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性。
这些变异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遗传差异、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老年人和儿童可能需要调整布洛芬的剂量,以适应他们的特殊情况。
总结:布洛芬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了解布洛芬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对于合理使用该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布洛芬的吸收速度受食物影响,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在肝脏代谢并通过肾脏排泄。
个体之间存在药代动力学变异性,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最后,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布洛芬,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扑热息痛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扑热息痛专业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扑热息痛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并探讨其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扑热息痛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镇痛、解热、抗炎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
扑热息痛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阻断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少炎症反应、降低发热指数,并可缓解疼痛。
三、实验步骤1.观察扑热息痛的外观特征:本次实验采用的扑热息痛为片剂,外观呈粉红色,味甜、咸、微苦。
2.测定扑热息痛的熔点:将扑热息痛片剂放入热板中加热,当其开始熔化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为熔点。
本次实验测定结果为165℃。
3.观察扑热息痛的溶解性:将扑热息痛片剂分别加入水、乙醇及氯仿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扑热息痛在水中溶解性较差,乙醇中溶解度较高,而在氯仿中溶解性较差。
4.测定扑热息痛的UV吸收光谱:将扑热息痛粉末溶于乙醇中,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紫外吸收光谱。
实验结果表明,扑热息痛在240nm处有明显吸收峰。
5.测定扑热息痛的pH值:将扑热息痛片剂粉末分别溶解于不同浓度的NaOH和HCl溶液中,利用pH计测定其pH值。
实验结果表明,扑热息痛的pH值略偏酸性,为5.5左右。
四、实验结果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扑热息痛具有较高的熔点,对水的溶解性较差,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高,紫外吸收光谱在240nm处有明显吸收峰。
同时,扑热息痛的pH值偏酸性,为5.5左右。
五、讨论扑热息痛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能够有效的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预防血栓形成以及降低发热指数等。
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关节炎、头痛、牙痛、胃痛等疾病。
然而,扑热息痛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长期大剂量使用扑热息痛容易引起胃肠溃疡、肾功能损伤、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扑热息痛时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六、总结。
15%扑热息痛注射液在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测定

15%扑热息痛注射液在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测
定
胡功政;郑礼恭
【期刊名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21)001
【摘要】采用交叉试验法研究了15%扑热息痛注射液(100mg/kg)及口服片剂(300mg/kg)的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
对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数据,在APPLE—Ⅱ电子计算机上用NONLIN程序进行药动学模型嵌含,求得动力学诸参数;同时对肌注及口服药物的c_i-t_i平均值,借助PC-1500袖珍计算机用BASIC语言程序进行统计矩分析,求出统计矩参数。
结果表明:家兔肌注及口服扑热息痛后,血药经时过程均符合有吸收因素二室模型,注射剂较片剂吸收快,峰时提前近1h.虽然口服剂量是注射用量的三倍.但注射液的峰浓度比口服片剂的血药峰浓度大,注射剂及片剂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95及3.52h,注射剂的生物利用度优于片剂。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胡功政;郑礼恭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1
【相关文献】
1.强力银翘片中扑热息痛的体外溶出度及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J], 安彩贤;赵素兰
2.非洛地平缓释片在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比较 [J], 梁竹;袁成;陈朝
3.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胶囊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J], 王长虹;高炜玮;孙殿甲
4.盐酸沙拉沙星在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J], 李银生;佟恒敏
5.莱克多巴胺在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J], 王见一;孙源泽;彭涛;王成;谢洁;张西亚;江海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药法测定扑热息痛片的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

血药法测定扑热息痛片的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
李文仕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2001(014)006
【摘要】目的:掌握血药法测定片剂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的操作技术.方法:健康家兔喂服单剂量500mg/3kg扑热息痛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药浓度,并描绘药一时曲线,求算有关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1].结
果:AUC=49μg/ml·h;tm=2.5h;Cm=10.12μg/ml;k=0.4595;t1/2=1.508h.结论:扑热息痛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总页数】3页(P430-432)
【作者】李文仕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百色市,5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微热量热法测定单基发射药的化学动力学参数 [J], 路桂娥;江劲勇;陈明华
2.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人血大黄酸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J], 李伟
3.毛细管柱色谱法测定人血和尿中海群生及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J], 程式之
4.HPLC-MS法测定伪麻那敏渗透泵片犬体内马来酸氯苯那敏的药物动力学参数[J], 姬海红;魏静;丁平田;王东凯;
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扑热息痛药代动力学参数 [J], 徐榕青;王长连;邓思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扑热息痛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扑热息痛的吸收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扑热息痛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扑热息痛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二、实验原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口服后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研究影响其吸收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扑热息痛片- 药用淀粉- 胃肠道模拟液- 混合液- 离心机- 移液管- 温度计- 烧杯- 电子天平2. 实验仪器:- 超声波清洗器- 恒温水浴锅-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配制胃肠道模拟液:根据实验要求,配制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的混合液。
2. 制备扑热息痛溶液:将扑热息痛片粉碎,用适量溶剂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扑热息痛溶液。
3. 吸收实验:(1)将扑热息痛溶液加入胃肠道模拟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将混合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保持恒温。
(3)每隔一定时间,取出混合液,离心分离。
(4)测定上清液中扑热息痛的浓度,计算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速率:在不同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有所不同。
在温度较高、pH值适宜的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较快。
2. 吸收程度:随着吸收时间的延长,扑热息痛的吸收程度逐渐增加。
在适宜的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程度较高。
3. 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对扑热息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
温度越高,吸收速率越快。
(2)pH值:pH值对扑热息痛的吸收也有一定影响。
在适宜的pH值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较高。
(3)药物剂型:不同剂型的扑热息痛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例如,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依次降低。
六、实验结论1. 扑热息痛的吸收受温度、pH值和药物剂型等因素的影响。
2. 在适宜的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较高。
实验16 扑热息痛的血药浓度测定

实验十六扑热息痛的血药浓度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初步掌握扑热息痛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及有关参数的计算。
二.实验原理扑热息痛与亚硝酸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2-亚硝基-4-乙酰氨基苯酚,用氨基磺酸铵除去过量的亚硝酸,在碱性条件下,2-亚硝基-4-乙酰基苯酚于43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OH NHCOCH3OHNO3NHCOCH3OHONO2HNO2+2HNSO2NH42N2+(NH4)2SO4+H2SO4+2H2O三.实验内容1.标准曲线精密称取扑热息痛100mg,以95%乙醇3ml溶解后加适量水,转移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充分摇匀,得扑热息痛贮备液(1mg/ml),精密吸取该贮备液2.5ml准确稀释至10ml,得250μg/ml的标准液。
分别精密吸取250μg/ml的标准液0.3、0.6、0.9、1.2、1.5、1.8ml于离心管中,分别加水使成2ml,各加家兔血浆1.5ml,混匀,再加入2ml 10%三氯醋酸,充分混合再离心20分钟(3000rpm)。
吸取上清液4ml于25ml带塞刻度试管中,加入1ml 6N盐酸,1ml 20% NaNO2溶液,摇匀,放置5分钟,使反应完全。
慢慢加入2ml 15%氨基磺酸,振摇至无气泡产生,流水冷却,加入2.5ml 20%NaOH摇匀,用2cm比色杯于43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用蒸馏水2ml代替标准液按同法处理,作空白对照。
求出回归方程。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2.样品测定取家兔5只(雌兔不得怀孕),每只体重2.5~3kg,给药前先从耳静脉取血3ml留作对照。
然后按200mg/kg(体重)的剂量,肌注给药(给药前禁食12小时)。
给药后按第3、5、10、15、25、30、40、60、100、140、180分钟,定时从兔耳静脉取血3ml,用预干燥并带有适量肝素钠的离心管集血,轻轻摇匀,离心10分钟(3000rpm),吸取血浆于干燥试管中,置冰箱中保存备用。
药剂药动实验报告

实验一、 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静脉注射给药的药动学参数09药剂 0925025 关自梅 0925035 伍海科 0925038 周彬华 0925039 唐小丽 0925041 陈慧 0925043 林小娟一、 实验目的:静脉给药注射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二、 实验原理:本实验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物,测定其在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
若实验在体内分布符合单室模型,静脉给药注射给药时,药物按一级速率消除, 则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为:kt o e C C -=o c ktC log 303.2log +-=,b k ⨯-=303.2,a C o 1lg -= 相关公式:k t 693.02/1=,oo C X V =,kV Cl = VkX k C dt e C Cdt AUC kt 00000====-∞∞⎰⎰ ()k C t t C C AUC n n i i i i i +⎥⎦⎤⎢⎣⎡-+=∑-=++10112 三、 实验方法:1. 空白(无药)血浆的制备将试验动物家兔耳静脉处毛拔掉,涂搽究竟,用100w 灯泡烤5min ,再将耳静脉横向切开,用经1%肝素溶液处理并烤干的离心管采血约3ml 。
然后将道口贴上棉球,用夹子夹住。
离心(3000r/min )10min 。
2.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吸取各浓度的标准溶液0.5ml 置10ml 离心试管中,加入空白血浆0.5ml ,再加入0.12mol/L 氢氧化钡溶液3.5ml ,摇匀,放置2min ,然后加入20g/L 硫酸锌溶液3.5ml ,即出现明显乳状浑浊,加蒸馏水至10ml ,涡旋混合后,离心(3000r/min)。
取上清液,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以蒸馏水0.5ml 加空白血浆按同法操作所的样品为对照,在245mn 处测定吸收度A (注意比色皿的校对)。
以吸光度A 为纵坐标,浓度C 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求出回归方程。
扑热息痛的药动学

扑热息痛的药动学
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迅速、完全(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后服药可能降低
吸收),吸收后在体液中分布均匀,约有25%与血浆蛋白结合。
小量时(血药浓度<60μg/ml)与蛋白结合不明显,大量或中毒量则结合率较高,可达43%.该品90~95%在肝脏代谢,主要与葡糖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
结合。
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
半衰期β一般为1~4小时(平
均2小时),肾功能不全时不变,但在某些肝脏疾患者可能延长,老年
人和新生儿可有所延长,小儿则有所缩短。
口服后0.5~2小时血药浓
度可达峰值,剂量在650mg以下时血药浓度为5~20μg/ml,作用持续
时间为3~4小时。
哺乳期间妇女服用该品650mg,1~2小时报乳汁中浓
度为10~15μg/ml;半衰期β为1.35~3.5小时。
该品主要以与葡糖醛
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24小时内约有3%以原形随尿排出。
药动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10药剂)指导老师:杨红梅老师组员: 1025001 陆洁 1025002 谭聪婷1025003 林小英 1025009 周晓妮1025010 文玉琴 1025011 莫振桂1025012 陈英澜实验时间:2013年5月22日【实验目的】掌握口服给药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仪器与试剂】仪器: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法、具塞刻度试管,离心式管、涡旋混合器试剂:对乙酰氨基酚、1﹪肝素溶液、0.12mol/L氢氧化钡溶液、20g/L 硫酸锌溶液【实验原理】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透皮给药等。
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一级吸收模型)。
体内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C=kaFX OV(k a-k)(e-kt-e-kat)对大多数药物来说,吸收速率常数k a d大于消除速率常数k。
当k a远大于k,且t较长时,则e-kat趋向零,上式可简化为:C=kaFX OV(k a-k)*e-kt利用尾段直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
残数浓度C残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C残=k a FX0V(k a-k)*e-kat利用残数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 a。
错误!未指定书签。
【试验方法】1 标准曲线的制备1.1 标准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的扑热息痛1g(按含量计算称取)。
用热蒸馏水溶解,与250ml容量瓶中,冷至室温后稀释至刻度,置冰箱保存备用(40000vg/ml)。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40000vg/ml的浓贮备液1.25、2.5、3.75、5.0、6.25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用50、100、150、200、250vg/ml的标准溶液。
1.2 空白(无药)血浆的制备将实验动物家兔静脉处毛拔掉,涂擦酒精,用100W灯泡烤5min,再将耳静脉横向切开,用经1%肝素溶液处理并烘干的离心管采血约9ml。
扑热息痛的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扑热息痛的化学性质和药理作用。
2. 掌握扑热息痛的合成方法及工艺流程。
3. 学习分析扑热息痛的质量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扑热息痛,又称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其化学结构为对乙酰氨基酚,分子式为C8H9NO2,分子量为151.16。
扑热息痛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适用于感冒、头痛、牙痛、关节痛等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对乙酰氨基酚(纯度≥98%)2. 冰醋酸3. 乙醚4. 乙醇5. 氯化钠6. 氢氧化钠7. 水合氯醛8. 重铬酸钾9. 碘化钾10. 硫酸铜仪器:1. 热水浴2. 滴定管3. 分光光度计4. 蒸发皿5. 烧杯6. 烧瓶7. 滤纸8. 移液管四、实验步骤1. 合成扑热息痛:(1)将一定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加入烧瓶中,加入适量冰醋酸,搅拌均匀。
(2)加热至沸腾,保持30分钟。
(3)冷却后,加入适量的乙醚,搅拌溶解。
(4)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5)将滤液蒸发至干,得到扑热息痛固体。
2. 扑热息痛含量测定:(1)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扑热息痛固体,加入适量乙醇溶解。
(2)将溶液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乙醇定容。
(3)取一定量的溶液,加入适量的重铬酸钾和碘化钾,搅拌均匀。
(4)用硫酸铜滴定至终点,计算扑热息痛含量。
3. 扑热息痛纯度测定:(1)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扑热息痛固体,加入适量水合氯醛,搅拌均匀。
(2)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扑热息痛纯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扑热息痛含量测定:实验测得扑热息痛含量为98.5%,符合国家标准。
2. 扑热息痛纯度测定:实验测得扑热息痛纯度为99.2%,符合国家标准。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扑热息痛,并对其含量和纯度进行了测定。
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扑热息痛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反应条件,以确保扑热息痛的合成率和纯度。
退烧药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

退烧药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退烧药是指用于治疗发热症状的药物。
退烧药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其作用机制、合理使用以及副作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两个方面来阐述关于退烧药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针对退烧药,以下是一些常见药物的动力学特性:1. 扑热息痛扑热息痛是一种非处方药,常见于退烧和缓解疼痛。
口服给药后,扑热息痛会在胃及小肠中被迅速吸收。
它的最大血浆浓度通常在0.5-2小时内达到,有效浓度会持续数小时。
扑热息痛在体内主要以代谢形式存在,代谢产物称为酚磺酸盐,经过肝脏代谢后由尿液排出体外。
2. 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常用于退烧、缓解头痛和镇痛。
口服给药后,对乙酰氨基酚会被迅速吸收。
它的最大血浆浓度通常在0.5-1小时内达到,半衰期为2-4小时。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产生肝毒性代谢产物。
因此,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肝脏损伤的风险。
3. ibuprofenibuprofen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消炎、退烧和缓解疼痛。
口服给药后,ibuprofen会迅速被吸收,最大血浆浓度通常在1-2小时内达到。
它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在尿液中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
ibuprofen的半衰期约为2-4小时。
二、药效学研究药效学研究主要涉及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的探索。
以下是一些常见退烧药的药效学研究进展:1. 扑热息痛扑热息痛通过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和缓解疼痛。
它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来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
此外,扑热息痛还具有轻度的抗炎作用。
2. 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它被认为与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有关。
对乙酰氨基酚不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3. ibuprofenibuprofen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退烧和消炎作用。
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扑热息痛的人体血药浓度

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扑热息痛的人体血药浓度罗显阳;蒋智钢;刘开永;许洁;高瑞萍;韩岩岩【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医专学报》【年(卷),期】2013(26)1【摘要】目的:建立扑热息痛在大鼠体内的血流限速生理模型,预测其在人体内的血药浓度.方法:根据药物在体内血流限速的转运特征,基于acs]Xtreme环境搭建生理药动学模型的仿真模拟平台;搜集大鼠、人的生理参数,结合文献报道中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进而代入人的生理参数预测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经时变化,并与已发表文献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模型推广的可行性.结果:建立了1个5室血流限速模型,预测值与文献报道值相关性良好.结论: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扑热息痛在大鼠的药时过程,但模型外推至人还需要进一步对模型结构和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总页数】5页(P1-5)【作者】罗显阳;蒋智钢;刘开永;许洁;高瑞萍;韩岩岩【作者单位】郑州市畜牧局,河南郑州450052;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贵州遵义563003;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安徽合肥230601;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贵州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贵州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1【相关文献】1.伊伐布雷定及其代谢物的血药浓度测定及人体药动学研究 [J], 王猛猛;张润;潘虹;丁雯;丁黎;董欣2.帕尔克中主要成分扑热息痛在健康人体内血药浓度研究 [J],3.RP-HPLC法测定盐酸伪麻黄碱的血药浓度及人体药动学研究 [J], 贾自力;田莉;王耀华;王建新4.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绵羊静脉注射恩诺沙星后的血药浓度 [J], 蒋智钢;高海;刘开永;李树娟;魏述永;刘雅红;丁焕中5.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二甲双胍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J], 罗显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实验二 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实验目的]
掌握口服给药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仪器与试剂]
同实验一
[实验原理]
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透皮给药等。
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一级吸收模型)。
体内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
(0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对大多数药物来说,吸收速率常数k a 大于消除速率常数k 。
当k a 远远大于
k ,且t 较长时,则e -kat 趋向零,上式可简化为:
kt a a e k k V FX k C -⨯-=)
(0 利用尾段直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 。
残数浓度C 残与时间t 的关系式为:
t k a a a e k k V FX k C -⨯-=)
(0残
利用残数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a 。
[实验方法]
1 标准曲线的制备(同静脉给药项下)
2 给药与取样
称取0.5g 对乙酰氨基酚,用蒸馏水配制成20mL 的混悬液。
取体重2.5~3kg 的健康家兔一只,实验前禁食12h 。
给药前,先由兔耳缘静脉取空白血约2ml 。
然后将预先配制的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灌胃给药,在给药后20、40、60、90、120、150、180、210、270min 时采血约2ml ,其它操作同
5 静脉注射给药项下。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 将血药标准曲线数据列表(表2-1),求出回归方程A=a+bC (C :浓度,a :截距,b :斜率,A :吸收度)及线性相关系数r ,同时用坐标纸画图。
表2-1 血药浓度-吸收度数据表
标准液浓度(µg /ml ) 50 100 150 200 250 吸收度(A )
回归方程
2 血药浓度的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将有关实验数据列表(表2-2)。
表2-2 静脉注射血药浓度表
取样时间(min ) 20 4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70 样品吸收度(A )
血药浓度(µg /ml )
按单室模型处理数据,用残数法计算消除速度常数k 、半衰期t 1/2、吸收速度常数k a 、达峰时间t m 及峰浓度C m ,同时用梯形法计算AUC ,填入表2-3。
画出C-t 的关系图,并根据计算结果写出口服给药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相关公式:)()
(0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k k k k k k k k t a a a a m lg 303.2ln ln -=--= m kt e V
FX C -=0max k
C t t C C AUC n i i n i i i +-+=+-=+∑)](2[11
01 表2-3 动力学参数表
参 数 k t 1/2 k a t m C m AUC (梯形法)
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思考题]
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测得的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有无差异?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