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络学

合集下载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教案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教案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 、水泉等。
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 、间使等。
常用腧穴介绍
手少阳三焦经
01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等。
足少阳胆经
02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等。
足厥阴肝经
03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等。
常用腧穴介绍
督脉
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 枢等。
任脉
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 等。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症的常用穴位有肾俞、 大肠俞、腰阳关、委中 等,可减轻腰部疼痛、 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肩周炎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常用 穴位有肩髃、肩髎、肩 贞、阿是穴等,可缓解 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 症状。
妇科疾病应用举例
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穴位有关元、三阴交、血海、归来等, 可调经止痛,改善月经周期和经量。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等 。
足阳明胃经
承泣、四白、地仓、大迎、颊车等 。
常用腧穴介绍
01
02
03
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 、商丘等。
手少阴心经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 、通里等。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 、阳谷等。
常用腧穴介绍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 、五处等。
足少阴肾经
04
经络腧穴的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
局部治疗作用
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 病症,如眼区周围的穴位均能治疗眼 病。
邻近治பைடு நூலகம்作用
腧穴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 器官的病症,如鼻旁的迎香穴能治疗 鼻塞。
远治作用

针灸学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中医世家

针灸学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中医世家

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_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_中医世家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领域(一)生理功能1.沟通交流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转气血,营养周身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

《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

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抵御外邪,捍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气血则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

(二)病理反应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

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

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就是病鬼神论衡的途径。

经脉病可以传至内脏,内脏病一般会祸及经脉。

例如《素问·缪刺论》说道“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延熙皮毛,领而不回去,进延熙孙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络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经脉,内连五脏,宋齐肠胃”。

反之,内脏病可以影响经络。

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道:“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三)诊断方面由于经络循行存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脏腑经络存有病可以在一定部位反应出;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整体表现,做为确诊依据。

例如头痛病,可以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原产规律予以辩别,例如前额苦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苦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苦则与肢厥阴经有关。

中医-针灸-经络-腧穴-1课件

中医-针灸-经络-腧穴-1课件
•用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大椎、关元
第二部分
腧穴
一、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部.
四、十二经脉概念
“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 侧的经脉。 阳经----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 侧的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

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

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中医经络学与针灸在肩颈痛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学与针灸在肩颈痛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学与针灸在肩颈痛中的应用肩颈痛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疼痛症状,给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扰。

中医经络学和针灸作为中医学的两个重要领域,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肩颈痛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与针灸在肩颈痛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的疗效。

一、中医经络学在肩颈痛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

肩颈痛在中医经络学中被归纳为“经络阻滞”或“气血不畅”等病理状况。

1. 经络理论根据中医经络学,肩颈部的痛症可能是因为气血运行受阻,经络受到损伤或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一个整体系统,肩颈痛可能是由于其他部位的问题导致的。

因此,在治疗肩颈痛时,中医师会通过全身的调理来改善肩颈部的症状。

2. 穴位治疗中医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经络,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目的。

对于肩颈痛的治疗,针灸师会选择一些与肩颈部位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

比如,在肩颈痛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中,针灸师通常会选择肩井、风门、天突等穴位进行治疗。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局部气血的流动,调节肌肉和神经的功能,从而减轻肩颈痛的症状。

二、针灸在肩颈痛中的应用针灸是中医学的经典疗法之一,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理论。

对于肩颈痛的治疗,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 疼痛的缓解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血清素等,具有镇痛作用。

对于肩颈痛患者而言,针灸可以减轻炎症和肌肉紧张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肌肉松弛针灸可以刺激肌肉,促进血液流通,减少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对于肩颈痛患者,针灸可以舒缓肩颈部位的肌肉紧张,缓解肩颈的不适感。

3. 调整身体平衡针灸还可以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

对于肩颈痛患者而言,针灸可以调整脊柱的平衡,改善肩颈部位的问题。

同时,针灸还可以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提升免疫力,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经络学-epub电子书最好的Epub电子书在线制作网站

针灸经络学-epub电子书最好的Epub电子书在线制作网站

上部总论第一章经络概论针灸经络学上部总论总纲1.经络概念及经络学说。

经、络、脉三者之不同,含义。

2.经络的起源,与内气运行、腧穴的关系。

3.经络命名的含义:《灵·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灵·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

”4.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5.十二经脉概说——内行外行,流注,表里,分布,循行6.经络的功能:《灵·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第一章经络概论一、经络的概念及其涵义针灸虽几经磨难,但现在依然生机勃蓬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因为经络系统的精确及完善。

从体表至内脏其理论皆反映真正的人体变体,虽来自于解剖,但却高于解剖,更符合人体功能活动的实质。

通过对现代解剖及古代经络理论的对比,可以发现,经络体系是非常完善,是在当时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完整理论体系。

而这种思维方法是相当超前的,即使是在现在亦是先进的。

1.什么是经络?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十四经发挥》:“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

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行邪体者言也。

”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即是探讨经络内容的学说。

经络名称的出处在《内经》中多是将经、络分称,如经脉、络脉等,但亦有将经络合称。

针灸经络学《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深浅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切循其经络之凝濇,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

针灸经络

针灸经络

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
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在山 东省发现了一批以针砭为题材的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雕刻着半人 半鸟形的神医正在用砭石或细针给人治病。鸟形显然来源于原始 氏族的图腾崇拜,画像石反映了古代关于针砭起源的传说。
灸法起源 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据《素问· 异法方 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 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这段记载,说明灸法的发现同 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 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 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 积累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据考察,先民们钻木 取火或敲击燧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 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也是用艾绒烧灼动物骨。很明显,这 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为发明艾灸提供了必要条件。
六 十二经的表里关系

• • • • •
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一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一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一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一足太阳膀胱经 1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2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络属关系 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 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十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又称十五大络,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各分 出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故称十五络。十二经 脉的络脉主要是沟通表里经之间的联系。任脉的络脉沟通 腹部经气,督脉的络脉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侧胸 部之经气。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作用,一是加强了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使表里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二是突出了头部经脉的重要性,使阴经也能通过经别到达 头部,扩大了阴经的治疗范围。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 作用是约束骨骼,维系关节正常的屈伸活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皮 部的作用是保卫机体,使其免受外界的伤害。

针灸学经络总论实训报告

针灸学经络总论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我们开展了针灸学经络总论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加深对经络学说的认识,提高针灸临床实践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理解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掌握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

2. 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方法,提高针灸临床实践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3)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抗御外邪、保护脏腑等作用。

(4)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经络阻滞、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

2. 实践操作(1)经络腧穴定位:通过触摸、观察等方法,准确找到人体经络上的腧穴。

(2)针灸操作:掌握针灸的基本方法,如针刺、艾灸等,并在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临床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阅读教材等方式,深入学习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

2. 实践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经络腧穴定位、针灸操作等实践练习。

3. 临床应用:结合实际病例,运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五、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操作技能:掌握了经络腧穴定位、针灸操作等基本技能,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团队合作:在实训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综合素质:通过本次实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针灸学课件-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经络总论


概述
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
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部分,以上下纵行为主 络脉:是经络的细小部分,从经脉中分出侧行
经 纵丝
大而直行
深而在里
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经络系统的 主干
络 网络
小而横斜
浅而在表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经络别出的 分支
经络学说:即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脏腑有表里相合关 系,故十二经脉与脏腑形成了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为里,属脏络腑 阳经为表,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学院 卢老师
教学目的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 的作用。
熟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的概 念及作用,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
目录
Contents
1 概述
2 经络的发现 3 经络系统的组成 4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5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肝经 胆经 三焦经
肺经 中焦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包经 肾经
心经
膀胱经
小肠经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了与脏腑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外,还与 相关脏腑发生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与其循行分布部位 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
奇经八脉
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 故统称奇经八脉。Leabharlann 少阴阳明前 外

中医的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

中医的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

中医的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导语: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一直被视为其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以及针灸疗法的应用,以期对读者加深对中医学的认识。

一、经络学说1. 经络的定义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体的经络是物质和能量在体内传输的通道。

它们分布于全身,将生理和病理信息传递到相应的组织和器官,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2. 经络的分类和特点根据经络学说,经络可以分为主要经络和络脉。

主要经络有十二经络和八脉,分别对应着人体的十二个主要脏腑和八个脏腑组织。

络脉则是次要的经络网络,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

3. 经络的功能经络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传输能量和营养物质,还在信息层面上调节体内的生理过程。

通过经络,人体的气血运行顺畅,促进了身体健康和自愈能力。

二、针灸疗法1. 针灸的原理针灸疗法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一种具体应用方式。

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和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的分类根据治疗方式和方法不同,针灸可以分为经络针灸、穴位刺激和灸疗。

其中,经络针灸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经络,恢复身体的平衡。

3. 针灸的应用领域针灸疗法在中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疼痛管理、内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病、精神疾病和康复治疗等。

它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应用。

4. 针灸的科学解释尽管针灸在科学上的解释仍存在争议,但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了针灸的一些生理和生化效应。

例如,针刺可以促进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的激活,释放内啡肽等天然止痛物质。

结语: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是中医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给予我们对人体的全新认识,而针灸疗法则是将这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以充分利用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注:本文为中医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的介绍与探讨,不构成医学建议,如需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

针灸经络学

针灸经络学

• 197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 灸治疗的适应病症。2002年又更新为4类107种病 症。近年来,有学者研究针灸病谱情况,现在国内 外使用针灸治疗疾病共16类包含461种病症 。
• 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 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 2010年,“中医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疼痛
•牙痛 •头痛/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 •颈臂综合症
•肩凝症 •网球肘 •坐骨神经痛 •腰痛 •关节炎
呼吸系统
•感冒
•急性气管炎
•急性鼻窦炎 •急慢性咽炎
•急性鼻炎
•急性扁桃体炎
•支气管哮喘
消化系统
•呃逆 •胃下垂 •急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溃疡 •急慢性结肠炎
•便秘 •腹泻 •急性菌痢 •肠麻痹 •胃酸增多症
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针刺通过腧穴,经络的作用, 可以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刺灸法 La manipulation d’acupunture et moxibustion
包括各种刺灸方法,补泻手法等。
临床治疗 La therapeudie
遵循辨证施治的 原则,选择有关腧穴和针刺方法,合 理配穴,进行治疗。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 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就传到朝鲜和日本,16世 纪传入欧洲。
• 目前,在亚、欧、非、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 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 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
• 比如法国拥有近10个针灸专门学校,18个针灸、中 医研究单位,6家针灸杂志,一些公立医院建立了 针灸科,针灸、中医还常作为某些科室的一种治疗 手段。

中医经络学说如何指导针灸治疗方案

中医经络学说如何指导针灸治疗方案

中医经络学说如何指导针灸治疗方案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络就像是人体内部的一张“交通网”,连接着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气血在其中运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这个“交通网”出现问题时,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正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调整气血的运行,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干道,气血在其中运行较为旺盛,并且与脏腑有着直接的联系。

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和细小脉络,如同河流的支流,将气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每条经脉都有其特定的循行路线和所联系的脏腑,通过了解这些,我们可以判断疾病所在的经络和脏腑,从而为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在针灸治疗中,穴位的选择是关键。

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

根据经络学说,穴位的选择通常遵循以下原则: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病变部位附近选取穴位。

比如,头痛时可以选取头部附近的穴位如百会、风池等;肩部疼痛可以选取肩髃、肩髎等穴位。

这种取穴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能够迅速缓解症状。

远部取穴则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

例如,胃痛可以选取足三里穴,因为足三里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通过刺激它可以调节胃的功能。

又如,牙痛时可以选取合谷穴,因为手阳明大肠经经过牙齿,而合谷是大肠经上的常用穴位。

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辨证来选取穴位。

比如,肝郁气滞导致的胁痛,可以选取肝经上的太冲穴来疏肝理气;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可以选取肾经上的太溪穴来滋阴补肾。

除了穴位的选择,针灸的刺激方法和手法也受到经络学说的影响。

不同的经络和穴位,其气血盛衰和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和手法。

一般来说,实证多采用泻法,虚证多采用补法。

刺激的强度和时间也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来调整。

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探讨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能量流动的通道,通过针灸手法刺激经络系统,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一、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12个经脉和8个奇经八脉,这些经络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与内脏器官、组织以及身体表面相连,形成人体的整体调节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疾病常常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因此需要通过针灸手法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恢复健康。

二、经络穴位与针灸治疗经络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的特定点位,具有独特的生理活动特征。

针灸治疗依靠刺激经络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大椎等。

这些穴位通过针刺刺激,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等。

三、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1. 调节气血运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促进气血运行,加强脏腑功能,达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比如经络学说认为手三阴经与胃脾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胃脾失调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可以选择手三阴经上的穴位进行刺激,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胃脾功能的恢复。

2. 改善心理状况:针灸不仅可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还可以对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经络学说,手太阴心经与心脏有关,因此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可刺激手太阴心经上的穴位,改善心理状况,减轻症状。

3. 缓解疼痛:经络学说认为,疼痛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疏通气血,缓解疼痛。

例如足三里是一个常用的肌肉酸痛的穴位,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四、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经络学说强调个体化治疗,针灸治疗符合经络穴位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学.上篇.经络腧穴学

针灸学.上篇.经络腧穴学
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 左右对称。
手太阴经常用穴定位
胸 中府: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 肘 尺泽:肱二头肌肌腱桡侧,肘横纹上
(微屈肘) 前 孔最 腕横 7寸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臂 列缺 纹上 1.5寸 桡骨茎突上方 腕 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桡A桡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着臂侧走向 食指的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体内: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返循胃口,上 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 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止于拇指桡侧端。 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循行分布特点
走 向:从胸走手
位 置:手内侧前缘 循 行: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取穴要点
解剖标志 —锁骨及锁骨下窝、腋前皱襞、 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桡骨茎突 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 赤白肉际,指甲角。
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两乳之间为8寸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 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
热病—咽喉肿痛配天突、合谷。 狂证配大敦。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孕妇慎用刺法)
现代研究:CO中毒而昏迷
手太阴肺经小结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 体 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 前,过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 出,在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系 脏腑有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
功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
主治: 配穴:肺俞、尺泽、太渊—气管炎
(俞募)
定喘、内关—哮喘 复溜——肺燥咳嗽 刺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不宜向内深刺,免伤肺脏而致气胸。 现代研究:治肺痨、诊断作用、缓解哮喘

【基础】中医执业-针灸学-经络系统

【基础】中医执业-针灸学-经络系统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中医资格考试分值分布: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类似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1.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中基学过);2.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的组成见下表。

十二经脉大纲要求: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1.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2.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3.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1.六阴经---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手三阴经足三阴经;2.六阳经---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太阳容易照到的地方为阳,不容易照到的地方为阴(阴凉之处)胸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腹部:正中线旁开,依次是0.5肾经,2胃经,4脾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表述如下1.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2.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上符合此说注意: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经络的主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起运行气血的 主导作用 The Twelve Reguler Channels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对各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 血盛衰的作用 The Eight Extra Channels
经络┫十二经别-经脉的深部分支,沟通脏腑,起加强表里经联系的作用 十五络脉-经脉的外部分支,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孙络浮络一三百六十五络,经络的小支及分布到全身皮肤表面的细 小血管 十二经筋-受经络支配的筋肉 十二皮部-皮肤按经络分布的区域
任脉 (The REN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胞中出于会阴, 向上沿前正中线,止于承浆.联系六阴经,具有 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 本经共24穴, 起于会阴,止于承浆。主治泌尿生殖、消 化、胸部、咽喉病变;神志病。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Pericardium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胸中(天池), 沿上肢内侧中部下行,止于中指端(中 冲)。在体内,属于心包,联络上、中、 下三焦。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 左右各9穴, 起于天池,止于中冲。主治胃、心、胸病 及神志病。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SanJiao Meridian)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Heart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腋窝(极泉),沿上
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桡侧端的少冲。在体内, 属于心脏,向下联络小肠。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9穴,起于极 泉,至于少冲。主治心、胸、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 经头,项,背,腰,臀,下肢后侧,止于 小趾外侧端(至阴)。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67穴, 起于睛明,止于至阴。主治头项、背腰、 脏腑及半身不遂下肢痛。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Kidney Meridian)
( 一)经脉循行:起于小趾下斜向足心 (涌泉),沿下肢内侧后缘进入大腿根部, 腹部,胸部,止于第一肋间(俞府)。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7穴, 起于涌泉,止于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 统病及肾、肺、咽喉病。
十二 经络的病理变化
(1)传注病邪一外邪侵袭通过经络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反映证候一内脏病变通过经络 反映到体表
十三 经络的临床作用

1 在诊断方面主要用于分经辨证和经络 诊察。 • 2 治疗方面主要用于指导针灸,按摩的 选穴,配穴和其它各科的用药。循经取穴 是针灸治疗疾病最基本的选穴方法。
手太阴肺经 (Lung Meridian )
针灸经络学
北大人民医院针灸科
一 概说 Chinese Acupunture and Moxibustion
针灸是針刺和艾灸两种疗法的合称。起源于原 始社会和石器时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 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 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实现的,生理 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针灸治病 根据这一机理在体表有关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起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平衡之作用,从而恢复人体脏腑和组织 器官的正常功能,使疾病得以恢复。
四 经络的命名
十二经的命名是以阴阳学说为指导,结合经脉 的循行部位(手足)以及属络脏腑而确定的. 经脉循行于手足,内外,前后不同部位,以 阴阳学说的原理加以命名,隶属于六腑,行于外 侧的为阳经;反之隶属于五脏,循行于内侧的经 脉称为阴经。又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为三阴三 阳,来表示阴阳的盛衰。十二经脉分别隶属于十 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如手太阴肺 经,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食指桡侧端的 (商阳),行于上肢外侧前缘至肩,向后交督 脉于大椎, 从锁骨上窝上行,过颈至面颊, 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旁的(迎香)。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0穴, 起于商阳,止于迎香。主治头面、五官病; 腹痛、便秘、泄泻;热病及上肢不遂等。
手Intestine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外侧端(少 泽),沿上肢外侧后缘绕肩胛,交督脉于 大椎,从锁骨上窝,沿颈部,上面颊,至 目外眦,退行进入耳中止于耳前的(听 宫)。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19穴, 起于少泽,止于听宫。主治头、项、五官 病;肩背上肢痛;热病及神志病。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七 十二经的相互联系

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流注次 序是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 传的 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 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再从肝径 流向肺经循环无端。
八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 其中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末端, 阳经与阳经交于头, 阴经与阴经交于胸。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胸部(中府), 沿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 商)。 支脉:从腕后的列缺穴分出,至食指桡 侧端,交于手阳明经。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11穴,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主治肺脏和胸部病 变及上肢内侧前沿的疼痛麻木等经脉病。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 髎),经头,身体侧面,下肢外侧中部, 止于第四趾外侧端( 足窍阴).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44穴, 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主治头、目、 耳、颈项、喉病;半身不遂;情志病及胆 道病变。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liver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沿足背至内踝前; 沿小腿内侧前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交足太阴脾 经之后,上行至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部进入阴 毛处,绕前阴,至腹内,属肝络胆;向上过横膈, 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上行,进入鼻咽部,上连 目系,出额,交督脉于头顶部. 支脉:从肝分出,过横膈上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 经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14穴,起于 大敦,止于期门,主治肝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病。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无名指外侧端 (关冲),沿上肢外侧中部,达肩部,上 项,沿耳后,止于眼外角(丝竹空)。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3穴, 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主治头侧、耳、 咽喉病;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及肩、上 肢痛等。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Call bladder Meridian)
十二经脉
• 手三阴经一手太阴肺 • 足三阴经一足太阴脾 足厥阴肝 • 手厥阴心包 • 足少阴肾 • 手少阴心 • • 手三阳经一手阳明大肠 • 足三阳经一足阳明胃 足少阳胆 • 手少阳三焦 • 足太阳膀胱 • 手太阳小肠 •
五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1 2 3 4 左右对称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排列程序基本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居 中,少阴,太阳在后。唯有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 及足背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 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 后,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九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其名称 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 阳跷脉。 1.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奇经八脉既不隶属于 脏腑,也无表里配属关系,而与脑、髓、骨、脉、胆、女子 包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其循行方向,除带脉绕行腰部之 外,其余七条经脉都是由下向上,经脉之间没有互相衔接 的流注顺序。八脉中只有任脉、督脉有本经独立的腧穴, 与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一.是沟通和加强十二经脉之 间的联系;二.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当十二经气旺盛 时,奇经八脉加以蓄积,当经气不足时,奇经八脉能加以 补充。
十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又称十五大络,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各分 出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故称十五络。十二经 脉的络脉主要是沟通表里经之间的联系。任脉的络脉沟通 腹部经气,督脉的络脉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侧胸 部之经气。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作用,一是加强了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使表里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二是突出了头部经脉的重要性,使阴经也能通过经别到达 头部,扩大了阴经的治疗范围。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 作用是约束骨骼,维系关节正常的屈伸活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皮 部的作用是保卫机体,使其免受外界的伤害。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目下(承泣), 经面部,胸,腹,下肢前缘,止于第二趾 外侧端的厉兑。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45穴 , 起于承泣,止于厉兑。主治胃肠病,头面、 五官病,神志病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它病 症。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Spleen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大趾内侧端的隐白 穴,上行至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中部, 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厥阴经之前; 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腔,胸,止于胁部 (大包)。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1穴,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主治胃肠、泌尿生 殖及下肢内侧痛。
十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
1.运行气血,濡养身体:经络运行气血于身体各部, 为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 2.沟通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从而将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皮肉 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 障,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了皮部的卫外固表作用, 在经络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外邪是不能侵入人体的。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具有传导感应的作用。 针刺中的“得气”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针刺感应传导 到病变部位,疏通经络,补虚泻实,达到防病、治病的目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