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之道的几个问题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老子生平老子,名李聃,字聃,又称李聃。
相传他是周朝的史官,为周襄王的老师。
但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伪作品,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记载。
老子的生卒年代也没有确定的记载,一般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
据传,《道德经》是老子晚年隐居黄老之后所著。
二、道的概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原和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它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捕捉,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将“道”描述为无为、无名、无迹、无物。
他强调“道”是万物之母,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它贯穿于宇宙和人事物之中。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无为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他认为,简化官僚制度,减少规章制度的干预,让天下自然而然地运行,才能使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努力,而是“无以为而治”。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顺其自然,以达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了“生生之谓若”,强调生活中要顺乎自然法则,自然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是宇宙的真实状况。
四、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表明不积极干预,反而能达到事事顺利的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适用于生活哲学和修身修心。
老子主张在处事上要坚持“非为”,而在为人处世时也要“无不为”,这主要指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所遇到的事物。
五、阴阳哲学老子的思想中融入了阴阳哲学,他认为万物以阴阳的方式运行。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阴阳是宇宙变化的根本。
老子认为阴阳之道贯穿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六、墨家与墨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和墨子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老子代表了道家思想,墨子则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节俭、勤劳和和平。
他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老子哲学8条

下篇德经注译之七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 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 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 性。
下篇德经注译之八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 ——五十八章
关于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
《道德经》——老子哲学8条
长江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记者部
——张许加
老子简介
•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 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 “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 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 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 为客观
上篇道经注译之五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三十三章 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 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下篇德经注译之六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 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上篇道经注译之一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八章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 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 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 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 那样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 ——十一章
老子之_道_与_有_无_关系新探_省略_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_何石彬

#中国哲学史#老子之/道0与/有0、/无0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何 石 彬一在今本5老子6中,直接论述有无关系的命题有两个,即第二章的/有无相生0和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0。
这两个命题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
对此,前辈学者亦曾有所省察和质疑,如马叙伦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乃5淮南6语羼入者。
第二章明言有无之相生,义正与首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合,则安得此复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耶?0(马叙伦,第396页)但由于当时还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这种质疑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
而郭店楚简5老子6的出土则为这种质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今本5老子6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0一句,在郭店楚简5老子6中作/天下之勿(物)生于又(有),生于亡(无)0。
由此可证明,今本5老子6/有生于无0的/有0字是后来衍入的,古本5老子6中并不存在一个/有生于无0的命题。
而/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0与/有无相生0两个命题显然是可以互相统一的。
在老子的道论体系中,/有0、/无0一对概念的重要性可以说仅次于/道0,而且处于连接形而上/道0与形而下/万物0的关键性位置,因此,对/有0、/无0关系的解读是切入老子道论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途径。
从/有无相生0或/有生于无0这两个不同的命题出发,可以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诠释模式:前者将/有0、/无0作为一对对等的概念,将/有0与/无0的统一性和二者对立面的消解作为理解老子道本体的基本途径:后者则对/有0、/无0作一种阶次性的理解,认为/无0高于/有0,/无0即是/道0,/有0从/本无0的/道0中产生。
而5老子6王弼注本作为5老子6传承、诠释的两大系统之一)))文人系统的代表,¹正是以/有生于无0为基本的方法论命题来诠释老子的道论体系的。
郭店楚简5老子6的新发现,无疑为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老子道论的本质特征,重新审视王弼与老子的思想分野以及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7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7篇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1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
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2《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
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
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
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
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学习老子道德经篇1《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
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组成。
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
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
《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
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
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老子》之道的四重内涵

2020年第4期(总第119期)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No.4.2020Genera1.No.119《老子》之道的四重内涵吴文文(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道”的四重内涵:宇宙本原;秩序、法则;路径、方法及其指向的境界;从老子思想体系看,“道”这一概念还含有生命的意蕴。
〔关键词〕老子;道;内涵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0)04-0086-04〔收稿日期〕2020—10—06〔作者简介〕吴文文(1976~),男,江西省余江区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
梁启超曾说:“五千言的《老子》,至少有四千言是讲道的作用。
”《道德经》五千言,有四千多个字是在围绕着“道”而展开论述的[1](P30)。
《老子》中的“道”具有丰富而多重的内涵,在不同语句中,其具体含义往往是不一样的。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对王弼本《老子》出现的全部73个“道”字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和归纳,将“道”从“实存意义上的”“规律性的”“生活准则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诠释[2](P2-29)。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老子》一书以及老子思想体系中“道”的内涵:宇宙本原;秩序、法则;道路、方法及其指向的境界;从老子思想体系看,“道”这一概念还含有生命的意蕴。
一、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终极性的源头,人类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追问,包括“我是谁?人类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个世界是如何生成的?”诸如此类一系列疑问的哲学思考,追根溯源,都汇聚为宇宙本原的问题。
徐复观认为,老子对宇宙本原问题的思考,发端于人生哲学。
他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说:“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
人际交往中的智慧(老子之道)

人际交往中的智慧(老子之道)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许多理念、技巧、智慧,这里我们来谈谈交往的境界问题,做一次认识上的升华。
技巧与境界人际交往有个技巧问题,但是更有个境界问题。
老子教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在人生的成功方面有一种大境界,一种理想的大境界,我们可以体味老子的教导,去自觉地追求这样的理想境界。
先来出个自由想象题目:如果你的孩子踢足球,不小心把人家的玻璃窗打碎了,作为父母的你该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我们设想有很多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比如:1.可能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叫自己的孩子不声张,就算了。
2.让他不承认,或者用种种借口抵赖。
3.帮孩子一起向别人吵闹。
4.让孩子承认错误,父母掏钱买一块赔人家。
如此等等,一块玻璃窗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上面的处理,大家一看立刻就分出水平来。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幼年就发生过这样的往事。
他在11岁的时候,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人家要索赔12.5美元,这些钱当时可以买125只鸡蛋。
里根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人家。
”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还清了这笔欠父亲的钱。
里根后来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这种对过失的负责,使人一辈子刻骨铭心,对培养健全人格和成就大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朱瑞芬《人生智慧海》,百花文艺出版社)这里的人际关系有父亲与孩子、孩子与他人、父亲与他人的三种关系,我想里根父亲的做法不是简单的一个处理的技巧问题了,而是在后面有一个境界问题了。
惟其不是一个小技巧,而是后面连着的是境界,所以产生出来作用和影响就大而深远。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后,同样也使得我刻骨铭心!我们再看看,当今的一些导向以及容易让人进入的误区。
今天人们很重视人际交往的问题,但是有许多的讨论、研究、对策、导向,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些小技巧方面。
比如要处理好人际交往,有许多诀窍教你,我们来看一些内容:1.人际交往中目光要善良。
《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四章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老子》第四章。
本章主要内容是阐述道的特性,即“冲虚”“无为”“静寂”。
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冲虚、无为、静寂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法则。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老子》四章的基本内容,把握老子关于道的基本观点。
2. 培养学生对道家思想的兴趣,提高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老子》,培养学生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品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老子》四章的基本内容,把握老子关于道的基本观点。
难点:深入理解“冲虚”“无为”“静寂”的内涵,以及它们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老子》四章原文、笔记本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自然界中的现象为例,如山水、日月、风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
进而引出《老子》四章中关于道的探讨。
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道”的概念,阐述其作为宇宙万物和变化的本源。
2. 详细讲解“冲虚”“无为”“静寂”三个道的特性,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
3. 分析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如“冲虚”“无为”“静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这一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练习(10分钟)给出几个与《老子》四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现场回答,以此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老子》四章主要观点1. 道是宇宙万物和变化的本源2. 道的基本特性:冲虚、无为、静寂3.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子》四章的主要观点。
答案:道是宇宙万物和变化的本源,道的基本特性是冲虚、无为、静寂,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冲虚”“无为”“静寂”的理解。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篇1)一提到《道德经》,我们不免会想到老子,不妨先简单介绍下我心目中的老子。
老子其人,是一个不求闻达的“隐君子”。
老子其说,博大精深。
其主旨可以归结为“言道德之意”。
老子其书,世称《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第一经典”。
因此,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
“道”、“德”俩词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俩个概念。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仔细看完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后,我略有所思所悟,尽管不能完完全全地领悟到老子的精髓之所在,但我还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想同你们分享的财富。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老子之“道”的本体论解释

老子之“道”的本体论解释作者:苗桂先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22期老子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学者对道论的争论焦点之一在于道家之道在哲学结构中,是否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老子》是先秦道家重要经典。
西学东渐以来,尤其是从日本输入西方哲学以来,以“西哲”格义中国传统思想的潮流逐渐兴起,并形成一种至今仍在运用西方哲学概念比附中国哲学论题的学术倾向。
尽管这种倾向已经纳入到“比较哲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体系之下,但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围绕着以西方哲学范畴为主要参照标准的比较研究之中。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西方哲学关于“本体论”问题。
这一问题对于《老子》思想中所述之“道”是否属于本体论,在比较哲学理论中是歧义性最大的。
在东西不同的哲学理论框架中,本体论都蕴涵着不同的理论内容和历史的规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添了更多的歧义乃至混乱而令人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对“本体论”的构词来源及译法争论进行梳理澄清。
西方哲学文献记载中本体论虽然产生于古代,但最先构成“ontology”一词的是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斯(Goclenius,1547—1628)在1613年用拉丁文编写的《哲学辞典》,把它作为“存在之哲学”的同义词使用。
真正使“ontology”一词成为重要哲学术语的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夫(Wolf,f 1679—1754)及其学派。
按照沃尔夫的观点,逻辑学是哲学的入门,而哲学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哲学,包括本体论、宇宙学、心理学和神学;二是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
由此可见,本体论是作为理论哲学的基础部分,并非可有可无的一种缀饰。
在我国对英语“ontology”一词多译为“本体论”,从“ontology”的构词及词源来看,英语的“ontology”一词,最早均出自于拉丁语的“ontologia'’一词。
近来“ontology”的译名新提法认为应译为“是论”,这一译名的优点是能说明本体论在逻辑上的起源,也就是说,研究“是”的问题仍是研究本体论的、绕不过去的进路。
《哲学概论》答案

《哲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哲学的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哲学思想和理论从来没有绝对的规定和固定的模式。
哲学的个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
哲学的个性源于人的个性。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一向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性化的风格理解和把握人类性的问题。
2.首先,君子乐天知命,积极进取。
其次,君子坦荡率真。
再次,君子宽容和善。
最后,君子具有中庸之德。
3.哲学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它对世界的、自然的、历史的全部看法,最终所关注的不过是怎样理解人,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的问题。
所以人是哲学的真实的主题与核心内容,哲学的要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
哲学的实质就是人性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人性,就构成了不同个性的哲学。
超越物化的“世界观”、也超越抽象的“人性论”,通过具体的人、实践中的人去看人性,是我们所追求的哲学个性。
人性从其生成性上看,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在体现和发展人性的时候都是有个性的,都是按着各自的特点去实现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不同个性的哲学。
哲学的个性是在人类创造的思想活动中生成的,创造性活动是区别于他人又超越自我的活动,哲学从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模式和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
人的个性和哲学的个性,不仅仅是它的独立性;“自我”的绝对化不等于哲学的个性。
哲学的个性存在于人的丰富性、社会性、传统性、历史性之中。
哲学的个性只有在人类化、世界化中才能存在,个性化的哲学形态既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
4.《中庸》中认为,孔子的“仁道”是“中庸之道”。
“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其中”之“中”,“中道”即“道”在天地万物之中,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另一层含义是指“中和”之“中”,也即不偏不倚的“中”。
“仁道”既平常又高远,“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还认为“仁道”的特点是“诚”。
《大学》把孔子之道分解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和反的观点,并将其运用到辩证法的思想中。
在老子看来,反者道之动,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宇宙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道义观念的表达。
本文将从道和反的关系、反作为道之动的内涵以及其运用到辩证法中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道和反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互依存。
在《道德经》中,道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本道德法则,它是真正的自然规律和普遍的道德准则。
而反则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事物由相对的一面转向另一相对的一面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反是道的体现和具体表现形式。
宇宙的变化和发展正是通过反的运动实现的,反是宇宙的本质和动力。
在这种理解下,反并不是道的对立面,而是道的一种具体形态。
其次,反作为道之动也有其内涵。
在老子看来,宇宙的运行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反是事物内外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转化和变化。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和对立的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反的运动相互作用、转化和发展,使事物得以不断发展。
反的运动不仅仅是一种对立和斗争,更是一种转化和完善。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即意味着通过反的运动,事物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老子将反者道之动应用到辩证法中。
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主张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在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矛盾和对立的相互作用所致,矛盾和对立推动事物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恰恰是这种辩证法观点的体现。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对立统一的观念,认为天地、阴阳、善恶等对立的事物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贯通。
他告诫人们要善于看到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对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总而言之,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观点体现了他对宇宙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道义观念的表达。
道和反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互依存。
反作为道之动具有内涵,是事物内部矛盾和对立的转化和发展过程。
孔子和老子习题集锦

孔子和老子习题集锦一、孔子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香港孔教学院悬挂的《孔子游历图》新加坡中学教材里的《孔子行教图》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2.下列对右图中人物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C.他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3.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根源是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4.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5.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6.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A.通过教育途径,选拔治国的贤良人才; B.建立贵族垄断文化的机制;C.应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应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7.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8.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尊王贱霸"D、"法不阿贵"9.德庆孔庙是广东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德庆孔庙,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 B .《尚书》 C .《论语》 D .《道德经》10.下列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是①“仁者爱人"②“无为而冶”③“为政以德"④“克己复礼”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③D ①②11.孔子认为“仁”的最基本的含义是A.爱人 B 忠恕 C 仁政 D 克己复礼12.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A.礼貌 B 礼器 C 法律 D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13.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A.克己复礼 B 忠恕 C 未知生,焉知死 D 有教无类14.下列对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正确的是A.没有必要尊敬老师 B .对老师不要客气C .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D .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必谦让于老师15.下图为《孔子讲学图》,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救无类”的办学思想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16.孔子主张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老子哲学_生存之道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黄玉顺关键词:老子 生命哲学 生存之道 天道 人道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老子之道即生存之道。
老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而“道”的形上本体只是被设定来解证生命问题的精神工具(“道”即是“路”,并不是目的地本身),其认识论只是由以把握生命本质的途径(这也是“道”),其社会历史观也不过是一些关于生存之道的例证而已。
一、生存之道的关注《老子》一书不过五千言,“道”字出现也不过73次,而有关生死存亡的字、词,频率却很高。
“生”字出现38次,此外还有大量相似意义的字,如存、活、保、全、安、泰、长、久、养、育、身、寿、福、吉等等;“死”字出现20次,此外也有大量相似意义的字,如灭、亡、没、殁、老、已、凶、杀、忧、患、祸、害、丧、殃、尤、殆等等。
两者合计,已远超过对“道”的陈说。
老子所时时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如何能“天长地久”的问题,也就是说,他探讨的是“长生久视之道”(凡引自《老子》者,不再注章节)。
怎样才能“无遗身殃”,这始终是老子萦怀不已的最大问题。
他的理想是:“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
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生在这个险恶的世上,能够始终安然无恙便是莫大的幸福。
他发现:“强梁者不得其死”;而另一方面,“知止可以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指陷于死地而大难不死)。
他最担心的,就是从君主到百姓都不怕死,这样一来天下必乱,个人生命也就难保。
所以,他告诫君主们:“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他说:“圣人亦不伤人”,因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无厌其所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这样才能天下太平,个人生命才有基本保障。
老子为什么对生存问题如此忧心忡忡?因为那是一个“出生入死”的世界:“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道德经的奥秘:第一讲 老子传道

道德经的奥秘(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第一集:老子传道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
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
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
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
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
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
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
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
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
《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
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
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
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
老子哲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历史观。
特别是治国论犹如一片原始森林。
“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在这种情况下,对道的规定性和实质的把握,就必然成为正确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的关键性环节。
经过长期的初步的研究,笔者对老子“道”的规定性作了这样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它的实质是天地万物最本质的共相,集中表现为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协调、和谐或转化是其落脚点,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统一是道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
(一)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对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本体论的建构是重要的,因为它是全部问题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
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谁开创了本体论的先河呢?是老子。
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内外哲学界普遍认为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兴盛于欧洲,而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本体论。
是汤用彤先生率先提出,中国哲学至魏晋方将两汉以生成论与构成论为主流的宇宙论转到本体论方向,这就是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后来有些学者认为,既然王弼的“以无为本”是在注释《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时提出的,那么老子就应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
但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历来被认为是宇宙生成论的命题,而要把它说成是本体论的命题就必须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王弼当年没有作出论证,后来也似乎未见论证者)。
对于这个命题,笔者觉得似乎可以作这样的论证:既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视为宇宙生成论的命题,那么就等于说天下万物是由“有”生的,而“有”是由“无”所生的。
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世界上有的只是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有”只是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抽象,因而“有”并非现实的存在,它何以能生万物呢?再说,“有生于无”也只能是在“有无相生”的意义上来理解,否则就只能是有违常识的“无中生有”了,而“有无相生”的本质涵义是对立面的相互依存而并非有与无的相互产生。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的准则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的准则展开全文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老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道”这一概念搭建起来的。
所以老子一派的学者被人称为道家。
那么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呢?“道”这一概念有三重含义:一、道是一种实存之物在老子的学说中,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万物的本原。
不过,道虽是实存之物,但却混然一体,无迹可寻,我们看不到它的形象,听不到它的声音,摸不到它的形质,《道德经》第十四章如此描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正因为道没有具体的形质,所以老子无法命名它,只能勉强把它叫做“道”或“大”,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为什么道没有形象又没有名字?因为那些有形有名的事物,都是特定时空中的具体之物,有生有灭。
然而道是恒常永久存在之物,因此它不能有具体的形象和名称。
道虽然没有形象,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道不受外物影响,并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
所以在《道德经》中,“道”既被称之为“无”,又被称之为“有”。
因为道没有形象,所以是“无”,因为道真实存在,所以是“有。
道这一实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
不仅如此,道还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宇宙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创生的。
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居士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道生成万物过程进行了详细解释(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老子说:道经过一、二、三生成天地间一切事物)。
道创生万物之后,便附于万物之中,蓄养万物,培育万物。
万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道,而这就是下面要说的:道是万物的运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之道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阐述,因而,如果存在不同乃至相反看法,都是自然、正常的现象。
不同看法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老子之道的理解和认识。
一、老子之道是否实际的存在?老子之道究竟是实际的存在,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这个问题是由陈鼓应先生提出来的。
他自己回答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
‘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
”(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这个回答恐怕并不符合老子作为一位中国古代先哲的思维特性。
按这种说法,老子关于“道”的一切特性的描写,就仿佛一位数学家在随意构造、推导关于纯数学方面的定理,而不受任何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若是如此,这个“道”不仅“可道”,而且是“恒道”;这个“名”不仅“可名”,而且是“恒名”。
但是,老子不仅明确地指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1章》),而且说明观察、体悟“道”的方法,就在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1章》)。
这表明老子之“道”并非纯数学的智力游戏,而是反映了一种客观实在。
事实上,尽管老子道论具有丰富内涵,但不管是哪一种意义的“道”,无不是从宇宙万物和社会人生中思考、体悟出来的。
特别是,从修道、体道角度而言,这种“道”就更加离不开每个人的亲身实践和经验。
牟钟鉴先生说得好,《老子》“段段饱蘸体验”(牟钟鉴等主编《道教通论》,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49页)。
老子关于“道”之特性的描述,诸如自然、无为、虚无、清静、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等,无一不是“饱蘸体验”的。
其中,“自然、无为”最具根本性意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5章》)“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37章》)这两条特性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可以归结为“自然无为”。
这既是“道”本身的特性,因而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同时又具有修道的方法论意义。
所以,老子之道不是一种所谓“预设”的模式。
二、老子之道是西方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吗?与上述“预设性”颇为类似的一个看法,是张世英先生提出的所谓“旧本体”说。
他认为,老子所讲的关于本体论的“道”,是“常道”,是超验的普遍永恒的东西,因而基本上是一个“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3页)。
这个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
从天人关系角度看,作为本体化范畴的“天”(即“道”),一方面具有绝对性、无限性,同时又是发育万物,大化流行的过程;而人的本体取决于“天”,人禀受“天”所赋予之性,所以也具有绝对、无限的超越本性。
故此,从本体上而言,“人”与“天”是合一的。
尽管这种合一还只是潜在性、自在性的。
另一方面,从人作为现实中的个体存在而言,又是有限的、相对的,与“天”是有所区别的。
这种区别不仅是自然的客观存在,而且也反映到人的思维意识之中,这样就出现了“人自人,天自天”的相分情况。
[!--empirenews.page--]但是,这种天人相分情况至多只能是暂时“遮蔽”那种潜在的、本体意义的天人合一,而不能从根本上取消它的合一性。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人的存在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是形神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存在,并没有西方那种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二元论。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所以,老庄道家哲学有助于探索、解决那种灵肉分离、天人相分的“异化”现象,使人“复归”于天,从有限中把握无限,在相对中达到绝对,从而达到安身立命、天人合一的目的,所谓“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
“真人”所达到的这种天人合一境界,是有其哲学根据的。
首先,从本体论角度而言,“体道”的哲学根据是“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皆一”(《庄子·德充符》),即所谓“通天下一气”(《庄子·知北游》);其次,从自然本性和存在方式角度讲,“自然无为”是“道”的存在特性,从而也应该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存在方式。
所以,“自然无为”作为一条基本的体道方法,其实正反映了人类“复归其根”的自然本性。
总之,老子之道所具有的注重修道、体道,与“道”合一的特色,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可能是西方哲学史那种“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
三、老子之道的“有”“无”论是否矛盾?有些论者认为,在宇宙生成论方面,老子认为具体存在的“有”总要有一个开头,而这个开头的东西就不能再是“有”而只能是“无”。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事实上万物都是以“有”为生的,有的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转变,决没有从绝对的“无”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老子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有时又把道说成是包含了物、象和精的一种混沌未分的最初物质,这样一来,道也就不再是“无”而是“有”了,从而又与“无”中生“有”的说法发生了根本的矛盾。
总之,老子一说道有物,一说道无物,从而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
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关于老子道论的矛盾问题,其实并不是老子道论本身存在矛盾,而是后人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了矛盾。
理解和认识老子道论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在方法上要注意老子论道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二是老子所谓“有”与“无”,均属宇宙本体论与生成论范畴,“有”与“无”不过是针对“道体”的存在及其演变、发展历程中的不同性状、状态而已。
从存在论(即本体论)角度而言,老子讲的“无”并不是要否定掉宇宙万物的本体;从生成论角度来说,“无”也不是要否定掉宇宙万物尚未形成、阴阳二气尚未分化的混沌整体这一根源。
董光壁先生指出,老子的“无”相当于现代物理学中的“基态量子场”。
现代物理学也改变了人们对“真空”概念的认识,它并不是指任何东西都不存在的虚空状态。
“按照量子场论,各种粒子都是真空的激发态,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真空激发形成的。
‘真空’回到了老子的包藏着无限生机的‘无’。
”(董光壁《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这个看法甚有科学研究的参考意义。
庞朴先生从文字学角度指出,古人关于“无”的认识存在三个阶段:一是“亡”,指有而后无;二是“無”,指似无实有;三是“无”,指无而纯无。
老子所谓“有生于无”的“无”,原为“無”字。
(庞朴《说“無”》,见《一分为三》第271-282页)这也说明老子关于“有生于无”的说法并不存在矛盾。
所以,不宜把老子哲学中的“无”理解为什么东西都没有、绝对虚空的“无”。
三是要把握老子关于“道”的描述的语言艺术,这一点牟钟鉴先生说得很透彻,所谓“道不是某物,它无形无象,不可感知,以潜藏的方式存在,玄妙无比,不可言说,只能意领,一旦说出,便落筌蹄,失却本真,只可寄言出意,勉强加以形容,也还须随说随扫,不留痕迹”(牟钟鉴等主编《道教通论》第70-71页)。
所以,应该把老子所谓“无”理解为一种正言若反的语言表达艺术。
[!--empirenews.page--]四、老子之道不讲道德吗?张世英先生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更明确地取消了道和天的道德意义”,“《老子》的‘道’是人道的对立物”(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第364页)。
很难想象,老子的《道德经》居然会取消道德意义、居然是人道的对立物!在老子看来,“道”固然是万物的本根、根源,但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形成过程,还离不开“德”。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51章》),可见,“德”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形成过程来说,亦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
而“德”之所以具有这种重要作用与意义,是因为“德”与“道”有着密切关系,所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25章》)。
意谓“道”为主,“德”为从,“道”决定了“德”的特性,“德”体现了“道”的性质。
《管子·心术上》也讲:“德者道之舍,……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
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
”意思是说,“德”就是“道”的体现,万物依赖它而得以生长,心智依赖它而得以认识“道”的精髓,所以“德”就是“得”。
所谓“得”,即是说所要得到的东西(“道”)已经实现了。
无为叫做“道”,体现它就叫做“德”,所以“道”与“德”没有什么分别。
正是由于“德”与“道”有着密切关系,决定了“德”对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特别是,对“人”而言,在老子之“德”主要指人的纯粹本性(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55章》))和修养境界(所谓“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老子·65章》))。
所以,老子之“道”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哲学范畴,而且更是一个关于人的内在本体和价值的形上学范畴。
“道”的本性是“自然”的,所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
这所谓“自然”,是指“道”的存在狀态、方式与过程,并不是排斥人类之外的自然界,而是关系到人类生命的实践准则及其意义,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
所以老子之“道”最终是要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根源,解决人的价值本体的形而上之根据,即所谓“安身立命”的问题。
所以,对人而言,老子之“道”只是作为潜在的基础,要靠人的自觉实践、体验(即所谓“践道”、“体道”),才能把潜在变为现实,与“道”合一,获得自由。
这就是老子之“道”作为本体论范畴所蕴涵的“人道”意义,从中显示出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五、“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否可信?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有一段常为后人所称道的话,即:“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回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尊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纵览古今,这段话很有代表性,道出了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内心里共同的困惑。
那么,应当如何深刻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及伯夷、颜回这类现象呢?[!--empirenews.page--]在老子看来,“天道”是自然无为的,故而“无亲”;之所以“常与善人”,是因为善人合于(或同于)道、合于德,而“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老子·23章》),由此便可谓天道“常与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