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结合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药外敷;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肌肉的运动和表情障碍。

传统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导致的[1]。

因此,针灸和中药外敷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受到广泛关注。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的恢复和再生。

中药外敷是一种将中药制剂直接涂敷于患处的治疗方法,中药外敷能够通过局部渗透和吸收,直接作用于患处的面部肌肉和神经组织。

然而,目前有关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和机制的研究还相对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和分析相关文献,探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为 19-75岁,年龄平均值是(53.12±4.15)岁。

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0-74岁,年龄平均值是(53.14±5.10)岁。

两组基线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针灸,取穴阳白、风池、鱼腰、攒竹、合谷、颧髎,瞳子髎、迎香、上睛明、头维、承浆、颊车、地仓、承泣,留针20 min。

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面神经运动神经纤维在面部肌肉中断或损伤所引起的。

该疾病常见于年轻人,而且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面瘫,其病程变化更为复杂且自愈难度高,治疗上也更为繁琐。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西药、手术、物理疗法等,但总体治愈率较低,且不少患者仍存在一些疑难问题。

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针刺和中药治疗结合应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肉张力,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以及辨证施治的方法。

通过该研究,可以深入探究新型治疗方法针刺结合牵正散在面瘫治疗中的应用,从而找到一种针对周围性面瘫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一)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指标,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实验对象选取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18-60岁,男女不限。

(三)治疗方案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方案:选用“足三里”等穴位,采用浅刺法,每次刺激15-20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

同时口服牵正散10g,每日3次。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西药、物理疗法等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比,不采用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

(四)统计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指标,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均数和标准差,使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的比较,P<0.05为显著差异。

四、研究预期结果预计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会比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有所提高,对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改善。

同时,研究还将探究该治疗方法的辨证施治方法,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面部肌肉麻痹的情况下,表情失常甚至出现眼睑不能完全闭合的问题,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主要为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探究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中药结合针灸治疗,评估治疗效果,观察其对面部肌肉恢复的影响,并分析中药成分和针灸的作用机制。

2.2 研究方法2.2.1 研究对象选择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男女不限,年龄段在18-65岁之间,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和面部外伤的患者。

2.2.2 研究设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

治疗时间为每周3次,共计4周。

2.2.3 研究方法(1)治疗组:采用中药外敷贴、针灸治疗。

中药外敷贴使用中药材泡水后涂抹于患者面部,每晚睡前敷贴,保持8小时。

针灸治疗采用局部穴位注射和针刺穴位的方式,每次治疗约30分钟。

(2)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每周3次,共计4周。

2.2.4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面部肌肉恢复情况,采用HB霍华德贝尔面肌恢复指数评估面部肌肉恢复情况。

同时,记录患者头部按摩相对幅度、面部运动难易度等指标。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探明了中药成分和针灸的作用机制,对临床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疾病就是周围性面瘫,主要的症状就是患者面部一侧的表情或者动作出现丧失的功能,与此同时伴随着嘴角下垂,并且嘴部歪,患者在闭眼的过程中国出现眼球向上转动的症状。

另外,出现周围性面瘫的人群,一般不分任何年龄,为此患者在出现症状的时候要及时采取治疗,防止有后期会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中医针灸方式临床的效果,本文将针对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研究,具体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接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2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员各100例,实验组的年龄在21到62岁之间,比例是61:39,平均年龄是(43.5±1.6)岁,其中左侧的患者出现病症是36,右侧出现病症的是64.对照组的年龄在19到60岁,比例是53:47,平均年龄是(44.8±1.1)岁,其中左侧出现病症的是4l,右侧出现病症的是59。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患病的部位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按照面部神经麻痹的评分标准将分为10个指标采取评分,①眼裂的大小;②眼睑有无外翻;③口角下垂;④有无鼻唇沟;⑤皱眉是否正常;⑥吹口哨动作;⑦用力挤眼时眼睑完全闭合;⑧能看见上下犬牙;⑨用力闭眼时眼睑闭合;⑩能见上排第二门齿。

按照这些标准进行面瘫的判定。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是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要口服强的松(每天一次,每次30mg),与此同时还要注射联合肌肉每天一次。

实验组是采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针对急性患者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对其穴位使用针刺的形式,在患者的风池穴、地仓穴、穴足三里(双)穴等穴位采取针灸治疗,患者经过急性期,要在原有的穴位上,进行翳风穴、攒竹穴等穴位的针灸。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2 分 期
取穴 。风袭脉 络期 取 风池 、 大椎 、 谷 、 三里 。脉 络 合 足 闭塞期 取合 谷 、 印堂 、 阳、 太 地仓 、 三里 、 白、 足 阳 下关 、 人 中, 络 亏虚期 取 太 冲、 三 里 、 风 、 脉 足 翳 颧髂 、 迎香 。 周 贤华¨ 急性期 针 刺腹 部 穴位 中脘 ( 梅花 针 ) 下 脘、 、 气海 、 关元 、 肉门、 滑 外陵 , 急性期 7天以后 加用取攒竹 、 阳白、 阳、 太 四白、 仓 、 车、 地 颊 迎香 、 风 、 谷 、 冲。 翳 合 太
周围性面瘫发病 突然 , 发病前 一般无 先兆症状 , 常
在 晨起 时发 现 有 面 瘫 症 状 , 单 侧 发 生 , 别 为 双 侧 发 多 个 生 。多 见于 青 壮 年 。 发 病 后 进 展 迅 速 , 于 数 小 时 内 可 或 1 2 日内 达 到 面 瘫 最 大 程 度 … 。现 将 近 年 来 针 灸 ~
后疼痛消失为定 ) 。杨兆福 认 为分为 3期 比较合理 , 急性期 为 2周 内, 恢复 期为 2周 ~0 5年, 遗症 期为 . 后 05年 以上 。蔡晓 刚 将其 分为急 性期 ( . 发病 ~1周 ) 恢复期 ( 1周 ~8周 )、 后遗 症期 ( 8周 以后 )3个 阶

关、 四自 、 颊车 、 地仓 、 迎香 、 承浆及 阳陵泉 ( 夹 双侧 ) 足 、 三里( 侧 ) 三 阴交 ( 侧 ) 太 冲 ( 双 、 双 、 患侧 ) 合谷 ( 、 健
结果 6 0例治愈 4 例 , 1 总有效率 9 .% 。宿绍敏 认 33 为急性期 ( 发病 1— 7天) 好不在 面部直 接针 刺 , 最 而以
邓永志等 把周 围性 面瘫 分 为 3期 。发展 期为 1

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在面瘫患者治疗中行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探究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22年 5月~2023年5月间永仁县宜就镇中心卫生院收治的18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前者行中医针灸治疗,后者行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

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情况优于对照组,且P<0.05。

结论:采用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的方法进行面瘫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治疗时间,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可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药;面瘫;临床疗效面瘫简单来说就是患者面部表情肌群出现运动障碍,导致患者难以、无法完成基本面部动作,如:挑眉、闭目等,甚至出现表情怪异、口角流涎等问题[1]。

一旦发现该病症,应及时开展治疗,以免患者出现丧失听觉、味觉等情况,对其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临床治疗中多采用中医针灸法,但患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及家属压力较大,部分临床疗效与预期不符,所以,需对面瘫治疗方法进行创新。

因此,相关专家及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提出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法。

为了解其临床疗效,我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5月~2023年5月间永仁县宜就镇中心卫生院收治的18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男5人,女4人,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为62岁,平均50.2岁。

实验组:男6人,女3人,年龄最小为27岁,最大为61岁,平均51.3岁。

纳入标准:(1)患者存在面部受风、过度劳累病史。

(2)经检查,患者符合我国面瘫诊断标准。

(3)患者愿意参与研究。

开展研究活动前,已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其同意参与研究后签订了相关协议。

此外,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小组的资料无太大差异,即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针灸治疗。

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合针 灸治疗可达到更为理 想的治疗效果 , 该种 治疗方式操作 比较 简便 , 治疗期 间不良反应较 少, 治疗安全性较 高, 因此具 有临床推 广应
用 的 价值 。
【 关键词 】 针灸结合 中药辨证治疗
周围性 面瘫
疗效
分析
疗仪 3 0 m i n 。一 日一 次, 十天为一个疗程 。疗程与疗程之间间隔三天 。 1 . 3 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根据治疗结果 的差异将疗 效分为 四个等 级 : 痊愈 ( 面部表情 肌功能 恢复正常 ,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 、 显效 ( 面部表情 肌功能显著恢复 , 临床症 状体征得 到极 大改善 ) 、 有 效( 面部表情 肌功能有所恢 复 , 临床症 状体征 明显改善 ) 与无 效( 患者 面部表 情肌功能 无改 善 , 临床症状 与体 征无改 善)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 ( 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 ) / 总病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选 取我 院 2 0 1 3 年 1 月至 2 0 1 4年 1 0 月期 间接 收治疗 的 8 0例周 围
性 面瘫 患者作 为治疗 研究对 象。 根据治疗方式 的不 同随机均分为对 照组
与观察组 两个 治疗小 组 。对照组 4 0 例患者男 性 2 4例 , 女性 1 6 例, 年龄
3 讨 论
间在 3 天至 1 1 个月 之间 , 平 均起病时 间为 2 3 天 。两组 患者病情分布基
本均等 。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 、 年龄 、 病程病情 以及治疗时间等方
面 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 两组 患者治疗结果具有可 比性 。
1 . 2 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给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本综述旨在概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总结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一、面瘫的概述面瘫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

面瘫可分为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或脑干的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面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一侧的肌肉麻痹或无力,导致面部表情失常,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咀嚼和说话困难等。

面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肿瘤,中风等【1】。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作用、血液循环调节作用、炎症抑制作用和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调节周围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的张力失衡,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2】。

血液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机制,改善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问题。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促进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加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过程。

炎症抑制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减轻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炎症症状。

炎症的抑制可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水肿和纤维化,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3】。

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节细胞的再生等机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神经肌肉的再生可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和表情,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造成面部表情不对称。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灸已经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随着对中医药和针灸疗法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中医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传统观点,总结其疗效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2. 探讨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作用机制,深入理解针灸对面瘫病理产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3. 分析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对患者的影响和疗效,为日常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4. 探讨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规范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分析,我们希望为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并展望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1.3 研究意义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药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等。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的口角歪斜恢复时间、额纹消失恢复时间以及舌味觉消失恢复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中药;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周围性面瘫属于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因面神经受累后出现一侧面部肌肉迟缓、口眼歪斜以及耳后疼痛等症状的面神经炎。

周围性面瘫主要以药物联合针灸治疗为主,本院为了验证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选取部分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药联合针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有4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38~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3.8)岁;对照组有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8~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3.8)岁。

排除两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肿瘤类疾病、免疫类疾病以及肝肾功能不足等,使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思考周围性面瘫患者选择针灸分期治疗的实际疗效。

方法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常规疗法)和实验组(n=44例,常规疗法+针灸分期治疗),然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满意度、焦虑及抑郁评分。

结果对于病患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满意度而言,实验组分别是:95.45%、(87.45±1.26)分;对照组分别是79.55%、(62.13±1.45)分,其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另外,对于病患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来说,在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其评分均降低,但是实验组的降低幅度更大一些,且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 <0.05。

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选择针灸分期疗法能够显著性地增强病患的临床疗效,且大幅提升病患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消除负面情绪,所以此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明显且突出。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应用效果引言: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又名为“面神经炎”,它是“非特异性面神经炎”诱导面肌瘫痪而发病的,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嘴眼歪斜,面部动作无法正常进行。

该病在发病年龄上没有限制,且男女患者的发病率无差异,大部分都属于单侧发病[1]。

从中医角度来看,该病又名为“嘴眼歪斜”,它的发病机制与过度劳累、身体受寒等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为风邪、寒邪等侵入体内,则会造成经气阻滞失养,由此导致面肌纵缓失当。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不错的应用效果。

为了能够对该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法,利用针灸分期疗法进行探讨,相关内容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一)常规资料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和实验组(n=44例)。

针灸推拿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44例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44例临床观察

中 图分 类 号
R7 51 0 4 .2 . 5
近年 来 . 者采 用针 灸推 拿方 个 疗 程 。 笔
法治 疗周 围性 面瘫 4 4例 .并设 针 3 疗 效观 察
1 J 临 灸组 4 2例作对 照 . 得较 好疗 效 , 31 疗效 标 准l 治 愈 : 床症 状 和体 征全 部 消失 , 取 . 面 肌功 能恢 复 正 常 . 口眼歪 斜 消失 , 眼睑 闭合 良好 ; 现报告 如下
4 体 会
面基 本穴位 行艾 炷灸 , 每穴灸 3壮 。每 日治 疗 1 , 次
l 为 1个 疗 程 0次
医 ,0 8,6( ) 1 8 20 2 3 :1
【】 邱 茂 良. 灸学 . 海 : 海 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9 3 2 7 3 针 上 上 19 :1
第 一作 者 : 固林 ( 9 5 ) 本 科 学历 , 主 任 医师 . 灸 阎 16 一 , 副 针
2 推拿 以“ . 2 以痛为腧 ” 为查灶 原则 重 点查 找额 和肌 肉的交叉 点 , 可触及 条索状 或磨 砂样 的病 灶点 、 压痛点 , 以点 、 、 、 施 弹 拨 揉手法 , 度 由轻 至重 . 激 力 刺 强度 以患者 耐受 为宜 , 力求病灶 点 软化 、 松解 及局 部 压痛减轻 , 施术 约 2 mi ̄ 0 ni Z 。每 日治 疗 1 .0次 为 1 次 1
注: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 .5 P O0 。
收而 发病『 故 而针灸 常规 治疗 以手 足 阳明为 主 . 3 1 手 足少 阳为辅 .采 取近取 与远 取相 结合 的方 法为 主治 组 仅 作 针 灸 疗。 笔者 在针灸 常规治疗 的基础 上 , 采用 “ 以痛 为腧 ” 21 针 灸 ( ) 穴 : 侧 阳 白 、 . 1选 患 的选穴 特点 , 结合 经筋 疗法 , 病 灶点 ” 以点 、 、 对“ 施 拨 太阳 、 听会 、 正 、 车 、 仓 、 牵 颊 地 水 弹 、 的推拿 手 法 . 揉 以松解 相 关 肌 肉 , 发 经 脉气 血 激 沟 、 风及 健 侧 合谷 、 冲 为 基本 翳 太 运 行 .取得 了消灶 解结 及唤 醒废用 之筋 肉的理想 作 穴 位 。鼻唇沟 平坦 配迎 香 . 唇 沟 颏 用嘲 。观察结 果表 明 , 灸推 拿并用 疗效 明显 优于 单 针 歪斜 配 承浆 .脸颊板 滞 配 四 白等 纯 针灸 治疗 .故推 拿应 列为治 疗本 病 的重要 方法 之 () 2 针灸 方法 : 白平刺 透鱼 腰 . 阳 太 阳平 刺 透 角 孙 . 听会 直 刺 05 1 .~ 5 参 考 文 献 寸, 牵正 平刺透 颊车 , 颊车 、 水沟 均平刺 透地 仓 . 翳风 【】 陶天 遵 . l 临床 常见 疾 病诊 疗标 准 . 京 : 京 医科 大 学 中 国 北 北 直 刺 08 1 .~ . 2寸 , 谷 直 刺 05 1 . 冲直 刺 05 合 .~ 寸 太 .~ 协 和 医科 大 学联 合 出版 社 .9 5:8 19 9 08寸 。 . 留针 3 m n 每 lmi 0 i , O n行针 1 次 出针后 选颜 [1 粱树 勇. 筋疗 法治 疗 周 围性 面 瘫 5 临床 观 察 . 川 中 2 经 0例 四 治 疗组针 灸 与推拿 并用 . 照 对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的突然无力或麻木,导致面部表情失调,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表和生活质量。

目前,西医学通常采用口服药物或物理治疗等方法来治疗周围性面瘫,但效果并不理想,且易出现药物的副作用或耐药性。

而中医药与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临床疗效。

中医药理论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表情神经受到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针灸治疗则可以调节经络气血,恢复面部神经功能,从根源上治疗面瘫的病因。

中药的药物成分可以促进面部神经再生和修复,加速康复过程。

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通过对中医药配合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和优势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推广这种传统疗法的价值,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与推广价值,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和优势,通过分析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和病理生理,中医药治疗的理论基础以及针灸治疗的应用情况,进一步评价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为该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也旨在推广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受损引起的一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但是效果有限且易复发。

中医药配合针灸治疗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备受关注。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采取针灸结合中药的效用价值。

方法:将3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列入实验,根据治疗方式的区别利用抽签方式分为实施针灸的对照组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面神经评分。

结果: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面神经评分也相对较高。

(P<0.05)。

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而言,在针灸过程中联合中药治疗效率较高,并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针灸结合中药;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引言: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中风范畴,一般主要是分为风寒所致,风热所致,或者是痰湿阻络,气滞血瘀,对此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相符的治疗措施,采取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的方式来提升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对比了两种治疗方式的差异表现,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我院共计抽调3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时间段为2019年9月~2021年8月,为了方便疗效对比,将32例患者分为人数对等的两组,每组各行一种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

实验开始前,我院将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均详细录入电子档案库,整合患者的信息资料,具体如下:①性别比例: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分别为9、7例、11、5例。

②年龄分布:平均年龄为(49.54±7.11)岁、(47.33±4.26)岁。

③病程分布:平均病程(7.16±1.74)d、(8.37±1.29)d。

两组患者的临床线性资料相比具有同质性(P>0.05)。

1.1.方法在对照组展开治疗时,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为针灸,首先明确穴位,根据以往经验,多选择地仓、阳白、颊车、下关、四白、迎香、鱼腰、合谷、翳风为主要穴位,因每位患者面瘫引发因素及症状表现有着较大差异性,对此还需采取中医辨证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疾病患者配合相应的穴位,若风热者可加曲池穴,风寒者可加风池穴,攒竹穴多用于无法抬眉患者,迎香穴对于出现鼻唇沟变浅的患者有一定实用性,在患者口角处有歪斜时即可对其承浆穴展开针刺。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摘要: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对面部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每组1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疗程为4周。

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早期组恢复效果最好。

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分期治疗能有效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早期治疗效果最佳。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分期治疗;面部肌肉功能导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居于较高水平。

面瘫患者因为面部肌肉功能受损,会导致表情不自然,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其中中医治疗中的针灸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最佳治疗时间点仍然存在争议。

有研究表明,早期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同时间点的治疗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旨在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对面部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对象选择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本医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58例。

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每组19例。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包括29例患者。

入选标准:1. 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2. 年龄在18~60岁之间;3. 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来院就诊为早期组,发病24小时后至7天为中期组,发病7天后为晚期组。

排除标准:1. 合并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2. 患有严重的心脏、肺功能不全;3.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口服激素和物理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方案:选取阳明、足太阴、阳明阳分、太阳四通、足少阴、阳陵泉、阳关、承泣、曲池、合谷、地仓、环跳、迎香等经络穴位,采用毫针进行针刺,每次15~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外感 表证 。风 热 证 : 发生 于外 感 发 热 、 多 中耳 炎 、 龈 肿 痛 之 牙 后 , 伴 有 耳 内 、 突 轻 微 作 痛 或 者偏 头痛 。 常 乳 13 治 疗 方 法 . 对 照 组 中 药 治 疗 牵 正 散 加 减 : 白附 子 1 小 0 g僵 蚕 1 , 蝎 5g蜈 蚣 2条 , , 2g全 , 白芷 1 , 麻 1 , 风 1 2g天 2g 防 2 g 葛 根 3 , 藤 1 , 蜕 6g 白芍 1 , 草 6g , 0g 钩 2g 蝉 , 2g 甘 。风 寒 重 加 细 辛 3g 桂 枝 1 , 热 重 加 菊 花 1 , , 2g 风 0g 黄芩 1 , 蓝 根 5g板
性 P< . 5 。 上 述 结 果 表 明 , 疗 组 疗 效 明显 优 于 对 照 组 , 00 ) 治
例, 病程 3—1 ; 2 5 d 左 7例 , 2 右 5例。两组 性别 、 龄、 史 年 病
等 差 异元 显 著 性 ( 0 0 ) P> .5 。
12 诊断标准 .
①起病 突然 ; 患侧 眼裂 增大 , ② 眼睑不能 闭
合, 流泪 , 额纹消失 , 不能皱眉 , 眉试 验阳性 ; 患侧鼻唇 沟 皱 ③ 变浅 或平坦 , 口角下垂 , 向健 侧偏斜 ; 并 吹气鼓 腮试验 阳性 ; ④可不 同程度伴有 听觉 障碍 , 舌前 三分之 二味觉 障碍 , 伴乳 突部疼痛 , 外耳道及耳 廓部感 觉 障碍等症状 ; 排除 因脑血 ⑤ 管病 、 内骨折 、 内肿 瘤等 因素造成 的 面神经损 害。将 周 颅 颅
中药联 合 针 灸 治 疗周 围性 面瘫 临床 观 察
余 景志
【 关键 词】 面神经麻痹 ; 针灸疗法 ; 中药疗法
面瘫 亦 称 周 围性 面神 经 麻 痹 。本 病 在 中 医学 里 称 为 “口

中药结合针灸对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药结合针灸对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药结合针灸对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的临床研究王蓉冯秀永林佳(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广东东莞523710)摘要目的:探究周围性面瘫行中医针药联合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取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0例。

对照组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基于针灸疗法行中药辨证治疗。

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同时治疗前后行House-Brackmann (H-B )面部神经功能量表检测和比较。

结果:治疗前两组H-B 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H-B 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低,临床疗效更高(P <0.05)。

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实施中医针药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受损,促进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药;针灸;分期治疗;神经功能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2-0067-02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主要病因为面部神经非特异性炎症,例如受寒、神经功能异常、病毒感染等均可诱发周围性面瘫[1]。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面瘫发病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不慎感寒,风寒之邪乘机侵袭机体,邪正交争于经络,痹阻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络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可见抬头纹消失、口部歪斜、闭眼功能异常、口角漏气等症状,治疗应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本次择取30例开展中医针药联合疗法的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0例。

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6±2.5)岁。

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7.2±2.4)岁。

两组一般资料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可比。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数由于面部神经炎等感染、炎症引起,病程长、易复发,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

传统的西医治疗面瘫主要采用药物和物理治疗,但是疗效欠佳,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常常被用来治愈一些神经系统疾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在临床应用中疗效被证明是比较显著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1. 文献综述:针灸治疗面瘫的历史与现状,目前研究进展和不足。

2. 设计方案:(1)对象:本研究将纳入符合下列标准的患者:(a)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b)年龄在18~65岁之间;(c)发病时间在7天内,且符合House-Bailey分级标准>Ⅱ级;(d)愿意参与此项研究。

(2)实验设计:随机分组开展双盲对照试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纳入50例。

对照组采用伪针(假针)治疗,治疗两周;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中医用药治疗两周。

访视时间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两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

临床数据通过抽样调查进行统计和分析。

(3)指标评估:a. 分级评估面瘫症状(麻木、肌肉失常等);b. 电生理测定面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c. 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口福、口涎、视觉障碍等);d. 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不同处理组患者的监测和比较,预计结果将能够证明针灸疗法能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肌肉功能和电生理功能有效改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针灸的安全性也将得到验证。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将能够提供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的实际证明,在临床治疗中推广针灸治疗面瘫的应用,加深对针灸治疗面瘫作用机制的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案。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临床观察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临床观察
1 资料 与 方法
表 2 两 组周 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 评分( 娃s , 分)
1 . 1 - 一股 资料 : 本 组患 者 8 0 例, 为 本 院收 治 的周 围性 面 瘫患 者 。符 合 第七 版 《 耳 鼻 咽喉头 颈 外科 学》 面 神经 炎诊 断标 准l 引 。患者 出现 眼 裂扩大, 眨 眼功 能 消失 , 不能 鼓 腮 , 味觉减退, 露齿 时 , 口角歪 斜 等 临 床症 状 , 部分患 者还 出现听 觉过 敏及外 耳道 疱疹 等症 状 。排除 发 病 时 间> 3 d 且采 用其 他治 疗者 ; 排 除外伤 性 面瘫 、 中枢性 面瘫 、 腮 腺 炎 引 起 的面瘫 等 患者 。 随机分 为对 照 组 与观察 组 各 4 0 例, 对 照 组 男性 2 2 例、 女性 1 8 例, 年龄 2 2 — 5 2 岁、 平均 年龄 ( 3 5 . 7 ± 4 . 2 ) 岁, 病 程 4 ~ 1 0 d , 发展 期 1 6例 , 静止期 1 5 例, 恢复 期 9 例; 观 察组男 性 2 4 例、 女性 1 6 例, 年龄 2 3 ~ 5 O岁 、 平 均 年龄 ( 3 6 . 4 + - 4 . 1 ) 岁, 病程 5 - 1 0 d , 发 展期 1 8 例, 静 止期 1 4 例, 恢 复期 8 例 。两 组患 者基 本 资料 及 病 程 等 经统 计学 分析 差异 不显 著 ( 尸 > O . 0 5 ) 。 1 . 2治 疗 方法 : 对照 组 患 者采 用 五 官 超短 波 电疗 机进 行 治 疗 , 将 直 径6 c m两 个 圆形 电极 分别 置 于患 侧茎  ̄ L : f L 区 、耳屏 前 斜 区 , 1 , 5 e m 外行 1 5 m i n 治疗 , 1 次, d 。 观察组 患者 采用 分期 针灸 治疗 。 发 展期 遵循 祛邪 通络 原则 , 取 双 侧 凤池 、 翳风, 将 毫 针快 速浅 刺 入浅 表 ; 远 端 取双 侧合 谷 穴 深入 , 巨刺 。风 寒者 取穴 阳白 、 迎香 、 下关 、 地 仓 等穴 位进 行 针灸 , 针 灸 时 间为 3 0 a r i n 。 同时可 配艾 条灸 穴位 , 穴位 交替 进行 。 恢 复期遵 循扶 正 祛邪原则 , 取 阳 白透 鱼 腰 、 翳 风、 下关 、 牵正 、 四白、 太阳 、 迎香 、 人 中、 承浆 、 头维 , 取患侧穴 , 起 针 后 用 闪 罐 治疗 , 治疗 1 0次 为 1 疗 程, 每l 疗程结束后休息 3 d 再进行下一疗程 , 总共治疗 2个疗程 。 恢 复期 取 局部 穴位 : 承浆 、 阳白 、 迎香 、 丝竹 空 、 人中、 地仓 、 鱼腰等 , 间隔 3 — 5 d 进行 1 次埋 针 , 在 原针 刺入 点 附 近轮 流刺 入 , 治疗 1 O 次 为 1 疗程, 疗 程结 束后 休 息 5 d 进 入下 一疗 程 , 总计 治疗 3 个疗 程 。 1 - 3 观 察 内容 : 参考 侯 亚 菊 的相 关 标 准 判定 治 疗 效果 , 即: 治 疗 后 患 者 临床 症状 、 体 征 消失 , 脸 部肌 肉功能 恢 复正 常为 治愈 ; 治疗后 , 患 者 临床 症 状 、 体 征显 著 改 善 , 脸 部 肌 肉 功能 明显 恢复 为 好 转 ; 治 疗后, 患者 临床症 状 、 体征 及脸 部肌 肉功能未 见 明显改 善为 无效 。 面神经麻 痹程度 采用面 神经麻 痹程度分 级评分量 表进行 判定 。 1 . 4统计 学方 法 : 数据 分析所 用 统计 学软 件 S P S S, n . 0 。计 量 资料 的 表 示 方式 为 ( i s ) , 检 验用 t ; 计 数资 料 的表 示 方 例 数 / 百分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结合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周围性面瘫病变发展过程,以中药结合针灸的方法,将疗程按急性期、中期、恢复期,分别采用祛风解毒、活血祛瘀和补气扶正三种不同的治法辨证治疗。

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54例(90.00%);显效4例(6.67%);有效2例(3.33%),总有效率100%。

结论周围性面瘫的分期辨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病程短、后遗症少。

标签:中药结合针灸;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炎、Bell麻痹,是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病毒,导致面部肌肉群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一侧面部患病多见,两侧同时患病的极少发生。

属祖国医学”口僻”、”中风(中经络)”范畴,传统医学多由气血亏虚,风邪或夹杂寒、热、湿邪入侵阳明、少阳经,而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养,肌肉收缩无力而发病。

该病治疗越早介入愈后越佳,且疗程越短。

若迁延不愈或治疗不当,后期愈后较差,还易形成倒错症状难以纠正。

我院门诊将60例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分期均运用中药结合针灸辩证治疗,得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纳入标准根据《临床神经病学》[1]中周围性神经炎的诊疗标准。

1.1.2排除标准因颅脑损伤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由于外科手术所导致的面瘫;体质严重虚弱不能耐受针灸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能配合针灸治疗的患者。

1.2一般资料抽取60例我院门诊2012~2015年就诊的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的患者,其中32例男性,28例女性,发病2 d~3个月,年龄在24~72岁。

1.3分期辨治的原则按照疾病发生的天数,急性期<7 d,主要以口服中药治疗。

7~14 d为中期,以中医针灸和中药并重。

恢复期为14~30 d,主要以中药治疗配合针灸疗法。

1.4方法①急性期:神经根水肿明显,口服中药以银翘散为主方加减。

②中期:为神经纤维再生时期[2],方选牵正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针灸选穴:印堂加患侧太阳、牵正、地仓颊车相互透刺、迎香、翳风、眉冲、合谷,平补平泻手法,电针选用连续波刺激30 min,1次/d。

③恢复期:中药口服补中益气汤合牵正散加减,并以针灸合同治疗,主要取穴:患侧翳风、牵正、地仓颊车相互透刺、鱼腰、迎香、四白、眉冲、合谷、太冲,平补平泻手法,电针选用疏密波或
连续波刺激30 min,1次/d。

1.5療效评定标准治愈:无面部肌肉活动受限,两次额纹及眉毛对称,眼睑自主闭合自如,无口角歪斜及流涎,鼓腮及吹气试验(-),两次面部表情对称。

显效:无明显面部肌肉活动受限,两次额纹及眉毛基本对称,眼睑基本能自主闭合,口角稍歪斜,但不流涎,鼓腮及吹气试验(-),两次面部表情基本对称。

有效:面部肌肉活动有所受限,患侧额纹较健侧稍浅,两侧眉毛不对称,患侧眼裂稍宽,说话时口角稍歪斜,但不流涎,鼓腮及吹气试验弱(+)。

无效:治疗30 d 后面部症状无任何改变。

2 结果
治疗60例患者疗效中,治愈54例,治愈率为90.0%,显效4例(6.67%),有效2例(3.33%)。

总有效率100%。

治疗疗程6~30 d,人均23.3 d。

3 讨论
临床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感染病毒后,微循环受限,引起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发生的非特异性炎症,而出现一系列面部肌肉群活动障碍的症状[3]。

该病不受年龄限制,一侧发病多见,两侧同时的极少发生,也可出现一侧反复多次发病。

传统医学则认为面瘫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邪或夹寒、热、湿邪入侵走形头面部的阳明、少阳经络,而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养,肌肉收缩无力而发病。

按其发展过程将面瘫分为3个阶段,即急性期(1 w)、中期(1~2 w)和恢复期(2 w~1个月),根据每个阶段的中医辨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药结合针灸治疗,有效的提高了治愈率[4],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急性期,初感风邪或夹寒、热、湿邪上袭头面脉络,致使气血流通不畅,筋脉失养,迟缓收缩无力,而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此时病情尚处于浅表阶段,以解毒祛风散邪为治法,以银翘散为主方加减,体现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善治头面部疾病,辛凉轻散,清热解毒,祛风。

有研究表明银花水煎剂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正气不足,感受风邪是根本病因,《素问·风论》提出:“风为百病之长”、“风者,善行而数变”,又有《诸病源候论》曰:“偏风口僻,是体虚受风,风入予夹口之筋也”。

故风邪致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

中期,面瘫的症状较急性期重,邪正相争,瘀血或痰湿壅阻,正胜则邪去,正虚则邪念,故选用牵正散助正祛邪。

其中僵虫中含有草酸胺,有抗惊厥和抗凝血的作用,全蝎有明显延长凝血时间,扩张血管的作用。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恢复期病情迁延不愈,耗气伤血,正气已虚,余邪未尽,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阶段。

此时则宜补气益血、通筋活络,营养受损变性的神经,因此用补中益气汤合牵正散,加快后遗症的恢复。

方中黄芪配伍当归补使用,使其补气生血、气行血行的作用相辅相成,当归中的多糖成分能明显增加血红细胞及骨髓细胞数量,有效提高神经修复能力及机体免疫功能。

僵虫与全蝎同用,以通为用,加强活血行
气、通络散结的效果。

在病程的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面瘫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且取得了确定的效果[5],它能改善血液粘稠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肌肉收缩。

但不同时期,针刺手法的不同对预后也有影响。

早期宜轻、浅刺,且不主张病变局部取穴,以防加重局部炎性渗出,加重神经根水肿,而影响预后,使病程变长。

针灸主要应用于病变中后期治疗过程中,《玉龙歌》提到:“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浅刺应与透刺相结合,局部透刺对神经的修复有重要作用。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病理病机一致,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标本兼治,内外同治,两者结合,对一些杂症、重症往往有出奇效果[6]。

将面瘫按分期论治,是中医辨证施治、治病求本的具体应用,同病中不同证法,则治法不同,如不加以分析,病程太长,迁延难愈,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

此法按病情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病机变化,治疗过程中邪正盛衰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治法,内外同治,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黄如训.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99.
[2]王玮,王希军.中西医结合分期辨治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7):66-67.
[3]陈兰.电针,红外线加推拿联合治疗面瘫后遗症5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62-63.
[4]于淑芬,谭维溢.光疗法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1-112.
[5]李瑛,李妍,刘立安,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即对照实验[J].中国针灸,2011,31(4):298.
[6]龚驭龙.针刺中药并用治疗面瘫后遗症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