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而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数学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断层。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分开进行的,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延续,导致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往往感到困惑和失落。

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并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提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本研究对于促进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将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衔接问题,并寻找有效的实验方法和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数学课程的不同阶段以及教学方法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研究目的还在于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我们希望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为未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开辟新的方向。

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科学、系统的数学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2. 正文2.1 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在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部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难度。

在目前的教学中,中小学数学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学过程中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

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量积累不足、概念理解不深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也是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是指在学生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便将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数学学习中去。

本文将介绍一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

一、实验目的:1.探索适合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方法;2.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顺利过渡;3.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实验内容:1.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中学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最低要求和目标。

2.调查学生数学基础情况: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掌握情况和中学数学学习的需求。

3.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和调查结果,设计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作业。

4.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5.实施教学: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

6.评价教学效果:通过测试和观察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反思教学实验并进行调整。

三、实验步骤:3.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和调查结果,设计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小学数学的复习内容和中学数学的预习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中学数学的拓展内容和应用性内容。

4.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讲授法,向学生系统地讲解数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和解题方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6.评价教学效果:通过测试和观察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可以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的测试,了解学生对基本运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掌握情况;可以观察学生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评价教学效果。

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实验并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3篇)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小学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初中数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使小学与初中数学教育实现顺利衔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小学初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时难以适应,影响学习效果。

2. 教学方法衔接不顺畅小学数学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则更加注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教学方法衔接不顺畅,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时难以掌握新知识,影响学习兴趣。

3. 学生心理衔接不适应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变化,心理上难以适应。

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三、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研策略1. 加强教学内容衔接(1)梳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找出衔接点,确保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2)编写适合小学与初中衔接的教材,使教材内容既有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又有初中数学的严谨性。

(3)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的过渡,引导学生从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过渡。

2. 优化教学方法衔接(1)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3. 做好学生心理衔接(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

(3)组织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中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2. 探究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方法;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步骤
1. 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不同学段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关系。

小学阶段数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阶段数学的内容和方法为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等等。

通过分析课程内容和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数学教学的衔接。

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关系,设计实际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不同学段之间进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

小学阶段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性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可以开展一些复习和延伸的数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高中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证明能力等。

3. 总结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哪些教学策略和方法更有效,哪些教学内容和任务更适合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

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优化数学衔接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四、实验结果
通过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可以有效促进数学教学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段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关系,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

教师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优化数学衔接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中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衔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衔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学生终身学习重要基础基础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养的奠基工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需要通过科学课程、科学的教学才能实现。

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明确提出“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教学肩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水平等重要使命。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

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我镇数学教学出现成绩倒挂等现象。

2.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措施XX市XX中教48号文《关于调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设置的通知》和xx市2013中教121号文《关于发xx市2013-2014学年初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通知》,为了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中考将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为计分科目,总分530分,而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设置为等级考查科目,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为考核科目,等级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按不同层次学校录取要求过关后,将以计分科目总分由高到低录取。

而计分科目当中,理科中的数学、物理、化学总分为250分,理科又是我镇的弱项,其中数学又是理科的基础,数学又是我镇理科中最弱的科目。

所以抓好数学教学是突破我镇初中教育发展瓶颈中的瓶颈。

同时,国家和广东省己启动高考和中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XX 9月 3日国发(2014) 35号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目的在于克服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xx市2014 教体通65-《关于深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的通知》有利于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有利于促进初、高中教学衔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在不同学段有所差异。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容过渡并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中小学数学之间的衔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1. 实验目的通过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探究如何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数学知识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实验意义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衔接方法可以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机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

通过实验方法的探究,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思路。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1. 实验内容本实验将以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为例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包括: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知识结构的比较分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中重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中应用问题的衔接等。

2. 实验方法(1)教学方法选择根据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衔接教学。

在初中阶段,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高中阶段,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实验、互联网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3)教学评价方法通过定期的作业和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开展一些个性化评价活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

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

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在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实现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衔接,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中小衔接,我校特举办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数学中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衔接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为顺利过渡到中学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15日-2022年9月30日四、活动地点我校数学教研组活动室五、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析数学中小衔接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有效衔接的策略和方法。

2. 教学研讨(1)小学数学教师分享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重点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特点。

(2)中学数学教师分享中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重点分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特点。

(3)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师共同研讨,针对学生在中小衔接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3.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4. 学生访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中小衔接阶段的学习感受和需求,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5. 教学案例分享教师分享在数学中小衔接方面的教学案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提高。

六、活动安排1. 第一周:专题讲座、教学研讨(1)9月15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2)9月16日-9月17日:小学数学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3)9月18日-9月19日:中学数学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4)9月20日: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师共同研讨。

2. 第二周:课堂教学观摩、学生访谈(1)9月21日-9月22日:组织课堂教学观摩。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一、课题的确立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

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研究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培养数学习惯、知识、兴趣、品质等方面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头脑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避免走弯路,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一)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

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

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

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的内容要认真剖析。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

七年级数学应用题解法与小学比较,要转变。

学生从小学进入七年级,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这种过渡,也通过列方程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教学中去。

努力摸清各阶段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磋衔接教育的方法,探索搞好衔接教育的路子,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衔接:A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

B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进行衔接。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三篇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三篇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三篇一、研究背景我们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所面临的是经过一轮选拔之后的学生,中考成绩相对较高,刚进入高一,都是充满自信,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经过集合、函数的讲解之后,已经发现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数学的“学困期”,他们感觉高中数学抽象、枯燥、乏味、数学符号语言较多,逻辑推理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滑坡,有的学生数学成绩的波动较大,渐渐地出现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尽管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多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也实施了全省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可是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部分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基础缺乏了解,以至于初高中教学部分内容出现脱节,初高中教学在学生的学法上、教材的使用上、教师的教法上还存在很多不同,造成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行为的盲目性。

高一新生难以适应高中教学,如何改善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使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教学;高中教师怎样做好教学的衔接,是我们每个高中数学教师迫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数学教师在备课中没有考虑教学的衔接,导致学生基本概念不扎实,基本方法不了解,只是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补救,这样学生根基不牢,学习不得要领,虽完成了多次大量的训练,但数学基础仍然非常脆弱,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我们所在的学校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找出初高中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的不足,分析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找出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在找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立足我校的教学实情,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减少在教学方面的盲目性,实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切实解决高中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让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所收益,最终促使我校学生数学成绩的全面提升。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农村中学”是指坐落在县郊社区及以外区域的中学,是与城市中学相对而言的,和城市学校相比,一是学生的起点低,即中考成绩相对较低;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知识面不够广泛、反应和接受能力较低,学校的各种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中学校数学连接教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1今日我听了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的专家讲座,我对校本研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对我今后进行校本研修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制定了一下研修计划。

我的个人计划是我的研修行动计划,要简约明白,径直易行。

明确我的专业进展目标,抓住问题的关键,抓住研修的本质,采用实际可行的措施,切实改进我的教学,能实实在在提高同学的技能。

我的个人研修计划就我的“最大困惑”开始吧,找到我教育教学中最困扰我、且通过研修可以解决的问题。

一、自身素养分析1.教学过程中不擅长引导、总结,反思。

总是对同学作总体关注,却经常会忽视一些个体差异。

使得同学学习状况参差不齐。

2.在教学过程有急于求成的状况,对同学的耐烦不够,对同学学习习惯等环节方面一系列的培育明显做的不够微小。

3.工作的精益求精度不够,个人专业素养和学校生心理教育方面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工作也需要有新的转变。

努力转变自己,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课堂,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提升师德素养是现代老师的必修课。

三、个人专业进展目标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转变自身教学观念,进一步讨论教学方法,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讨论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转变只关注同学学业成果的单一总结性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同学,援助同学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同学进展中的需求。

3.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充分的反思,不单单只是运用其他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集合自身以及本班同学特点,进行适当的整合运用。

4.现代化技术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使同学提高学习爱好,从而提高同学课堂参加率及同学自主学习力。

四、详细实施方案(1)锲而不舍地学。

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

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阅历,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3)广泛地学。

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子课题方案

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子课题方案

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子课题方案篇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结题报告《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青冈五中数学课题研究小组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数学学习的严重分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消除这一分化的有效途径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

本课题通过对初一和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及理论学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从中小学老师的角度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上顺利过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1、教学内容的衔接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

小学数学里的数都属“算术数”,从“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是数学的一次飞跃,是初一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

小学里应该为这次飞跃作好孕伏,打好基础。

1.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

2.早期渗透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

3.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第二个衔接点:由“数”到“式”的过度。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法则。

如:乘法分配律等。

2.用字母表示公式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3.用字母表示应用题中数量关系。

如:果园里种桃m棵,种梨树8棵,种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几倍?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

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大转折。

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方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

因此,关键是找出数量关系中的等量关系。

“简易方程”一章,重点放在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法上。

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然后再进行对照,使学生认清这两种解法的特点。

以后在解应用题时,尽可能用代数式方法解,逐步克服算术解法定势。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研课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研课

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中小学数学衔接是指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过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探讨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有效途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次教研课以“中小学数学衔接”为主题,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和实践,促进教师对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中小学数学衔接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衔接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2. 探讨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初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研内容1. 中小学数学衔接现状分析(1)小学数学教学特点(2)初中数学教学特点(3)中小学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2.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策略(1)加强教材内容的衔接(2)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衔接(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3. 中小学数学衔接实践案例分享4. 教师交流与研讨四、教研过程1. 研讨会准备(1)收集整理中小学数学衔接相关资料(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3)安排实践案例分享环节2. 研讨会实施(1)专家讲座:邀请数学教育专家对中小学数学衔接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衔接问题的认识。

(2)实践案例分享: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实践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3)分组研讨: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解决方案。

(4)总结发言:各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研讨成果。

3. 研讨会总结(1)整理研讨成果,形成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策略(2)制定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3)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共同进步五、预期效果1. 提高教师对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的认识,明确衔接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精选全文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课堂上知识容量和难度增加太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尤其是面对应用题时常常一看就头皮发麻。

但另一方面,应用题已成为每年高考、中考的必考题,而且还在加强考查的力度,内容涵盖了工商、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中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就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且将成为一种教育趋势。

这也说明应用问题教学已是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研究发现学生在解决中小学的数学应用题的情况上有着“天渊之别”。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二、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对比1、教材方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材与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材相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简单、生动有趣,版面设计多姿多彩,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不高。

初中数学教材知识面宽,知识的深度变深了,系统性较强,在体现重难点均匀分布和循序渐进原则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2、教学方法方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小学生知识水平及年龄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3、学生能力方面: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较差,有较多的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低下,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

很多学生开始很不习惯教师指导内容减少, 而是希望教师像小学一样在整个解题过程中“手把手”地引导他们,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存在着过分的依赖性, 不管是在数学原理的学习上, 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解题的步骤上都希望教师给出明确的方向;4、学校和学生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视普遍不够,只要求学生能“生搬硬套”课本的常规题型,目前人们虽然逐渐认识到了实验和探究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执行方面改进并不大。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教师针对中小学数学衔接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前知识回顾法前知识回顾法是指在新的数学知识教学之前,通过复习和回顾学生之前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这种方法可以提醒学生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并将其与新知识进行连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问题引导法问题引导法是指通过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与已学知识进行衔接。

四、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衔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的引导,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试错探索法试错探索法是指通过进行试验和错误的尝试,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试错的过程,学生可以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解决能力。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是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教室、电子白板、动画等,配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应用价值。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方法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运用。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好的衔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中小学衔接教研活动(3篇)

数学中小学衔接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机衔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于近日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数学衔接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探讨、交流,为中小学数学教师搭建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以促进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活动目标1. 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教育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2. 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和方法。

3. 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知名数学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解读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2. 经验分享邀请优秀中小学数学教师分享他们在数学教育衔接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3. 教学观摩组织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4. 分组讨论将中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数学教育衔接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形成共识。

5. 总结发言活动结束后,由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并对今后的数学教育衔接工作提出要求。

四、活动过程1. 专家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内涵、意义、策略;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实践案例;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评价与反思等。

2. 经验分享优秀中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以下经验:(1)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习基础。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观摩活动当天,组织了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思考,对观摩课进行了点评。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环节,教师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在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如何在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3)如何在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中,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5. 总结发言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强调以下三点:(1)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

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

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在中小学衔接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衔接,我校于近日开展了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有效衔接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数学中小衔接的认识,明确小学数学教育在中小学衔接阶段的重要性。

2. 探讨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有效衔接策略,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4.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学习体验,为他们的中学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活动内容1. 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现状分析本次教研活动首先由资深数学教师对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差异、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与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差异、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与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差异等。

2. 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策略探讨(1)教学内容衔接策略针对教学内容衔接,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① 教学内容的递进性: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要为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奠定基础,确保学生在进入中学后能够顺利过渡。

② 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学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③ 教学内容的适应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方式衔接策略针对教学方式衔接,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① 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 加强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③ 注重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3)教学评价衔接策略针对教学评价衔接,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①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也是数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

但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中小学数学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升入初中或者高中阶段时往往遇到困难。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的探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顺利过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

对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有望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过渡阶段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通过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完整和连贯的数学知识体系。

通过探究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方法,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启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未来人才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中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同阶段的教学环节相互衔接。

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是指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衔接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不同学段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研究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验方法的意义在于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实验方法的探究,可以找到最适合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3篇)

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于近日开展了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的顺利过渡。

二、活动目的1. 深入了解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差异,明确衔接的重要性。

2. 分析现有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与初中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4.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数学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分析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分享优秀的教学经验。

2.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教师提供借鉴。

3. 小学数学教师与初中数学教师交流小学数学教师与初中数学教师就衔接教学中的困惑、心得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4. 教学研讨针对衔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提出改进策略。

5.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衔接教学案例,学习借鉴优秀教学方法。

四、活动过程1. 专家讲座数学教育专家针对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2. 教学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教师们认识到在衔接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小学数学教师与初中数学教师交流小学数学教师与初中数学教师就衔接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

通过交流,教师们认识到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改进衔接教学提出了建议。

4. 教学研讨教师们针对衔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1)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

中小学数学衔接校本研修课题方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全面提高自身的研修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主题: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背景:我校是一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外地打工子女较多,私立小学毕业生较多,学生整体数学基础偏差,个体差异较大。

诸多因素和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方法、观念制约了学生数学的发展,这也给学生的后续发展带来影响。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知识几乎忘记大半,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为此,我校从2009年开始结合学校实际在初一年级大胆尝试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成果显著。

校本研修指导思想:通过在初一开学初停上新课,进行小学知识专题复习,让学生对小学中涉及初中的数学知识点再做一次系统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习新课事半功倍,不让学生在刚升入初中就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校本研修目标:利用统一进行小学知识专题复习方式或者根据初中新授知识在每章前进行分类复习方式,通过知识点回顾、例题展示、随堂练习、课堂检测、总结提升等环节让学生尽快将小学知识“捡回来”,更从容地学习初中数学知识。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具体做法:1、开学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2、备课组进行小学数学知识整合,认真选题,完成复习教案与课件。

教案与课件的编写要根据学生实际,紧贴初中教材,适当拓展。

3、上课时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4、课后要通过作业、检测等方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争取人人过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课堂上知识容量和难度增加太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尤其是面对应用题时常常一看就头皮发麻。

但另一方面,应用题已成为每年高考、中考的必考题,而且还在加强考查的力度,内容涵盖了工商、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中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就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且将成为一种教育趋势。

这也说明应用问题教学已是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研究发现学生在解决中小学的数学应用题的情况上有着“天渊之别”。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二、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对比1、教材方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材与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材相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简单、生动有趣,版面设计多姿多彩,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不高。

初中数学教材知识面宽,知识的深度变深了,系统性较强,在体现重难点均匀分布和循序渐进原则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2、教学方法方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小学生知识水平及年龄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学生能力方面: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较差,有较多的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低下,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

很多学生开始很不习惯教师指导内容减少, 而是希望教师像小学一样在整个解题过程中“手把手”地引导他们,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存在着过分的依赖性, 不管是在数学原理的学习上, 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解题的步骤上都希望教师给出明确的方向;4、学校和学生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视普遍不够,只要求学生能“生搬硬套”课本的常规题型,目前人们虽然逐渐认识到了实验和探究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执行方面改进并不大。

中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

中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的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研究的大课题。

下面是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衔接策略。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三、中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的衔接策略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中学的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有较宽裕的时间,可常常采用启发谈话法、练习法等,而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数学课内容的偏多,要求教师立足于精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建构样例研究表明:在学习一个新的领域时,新手常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样例、解决问题。

在解决新问题时,新手常回想最初的几个样例,以帮助解决当前问题。

初期样例的使用能促进对问题类型的概括,并影响这一领域所学的内容。

样例学习是指从具有详细解答步骤的事例中归纳出隐含的抽象知识来解决问题。

样例的建构要达到以下三点目标:(1)让学生掌握部分与整体关系;(2)教给学生实现结构之间的可逆性相互转换、掌握一般数量关系式、概括化与具体化知识;(3)把应用题解题基本模式传授给学生。

在教授样例时,先将这些题目按研究的计划和教学进程发放给学生,由学生尝试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出相应的规范的解题过程。

由学生自己解答习题。

与传统的样例研究中由老师直接提供完整的解答有所区别:学生必须参与样例本身的建构过程。

这样,学生有了对问题解答的经历,知道此问题在解答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困难何在等,并且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提前介入,比传统的被动参与有着更好的效果此所谓让学生体验“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感受。

例如: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时候,看这两个问题:例1,某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问这个商店二、三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例2,我国的海军巡逻队在点C处发现正北30海里方向的点A处有一艘可疑的船只,正以5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立即调整巡逻艇方向,以75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直线进行拦截,恰好在点B处截住。

我海军巡逻队追赶了多长时间?例一是商业问题,例二是追赶问题,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属于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但深入到具体解决的过程,又可以归纳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舍去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从中抽象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成所学过的数学问题。

依据抽象出来的不同数学形式或结构,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例一,例二就属于同一个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模型。

在讲解例题时应充分分析题目各个量的特点关系,建模,解决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诸环节都是很好的起示范作用,教师应重视例题的分析与讲解。

(二)问题情境理解训练情境理解即是对应用题的每一个句子的理解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关系词的理解,使学生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正确理解。

其具体训练方法有如下几种:1、缺少问题与补充问题训练,即设计出只有条件而没有问题的题目,然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全部条件补充或选择一个最合理的问题;2、缺少条件与补充条件训练,即设计出缺少部分条件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补充或选择所缺少的条件;3、找出多余条件训练,即设计出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然后让学生找出多余的条件是什么。

这几种方法在训练时,既可以单个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例如:缺少条件情境的题目为了绿化家乡.某中学在2004年植树400棵,求此校植树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数。

(1)现在你能否根据所给的条件解答这道题?如果不能,你认为还缺少什么条件?请在下面的选项中做出选择( )A)其中杨树有150棵,柳树有250棵B)每棵树需要花费210元C)计划到2006年底,使这三年的植树总数达到1324棵(2)请根据你补充的条件解答这道题,多余条件情境的应用题举例某灯具店采购了一批某种型号的节能灯,共用去400元,其中搬运费要30元,在搬运的过程中不慎打碎了5盏,该店把余下的灯每盏加价4元,全部售出,然后所得的钱批这种节能灯,进价与上次相同,但购买的数量比上次多了9盏,求每盏灯的进价。

(1)如果你来解这道题,你认为哪个条件是多余的,请在下面的选项中进行选择( )A)余下的灯每盏加价4元B)搬运费要30元C)共用去400元(2)请解答这道题,缺少问题情境的应用题举例某居民小区准备把一块长50m、宽4Om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两个相同的正方形花坛,使花坛四周和中间各留一条小路.且花坛总面积是原空地面积的一半。

(1)请根据题中已给的条件,在下面的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问题( )A)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多少B)矩形空地的面积是多少C)改造费用要多少(2)请根据你补充的问题来解答这道题问题情境理解训练使学生真正学会关注问题是什么、条件有哪些、所给条件是否充分或不足、哪些是关键条件、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多余条件、问题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将使学生在解题时产生强烈的审题意识和审题习惯,有助于学生将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准确地消化理来的成功解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在每个句子的理解基础上,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并找出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细节,采用表象或语义的形式把问题整合成一个整体,这时学生通常采用找关键词列式法、画图表征等方法。

关键词列式法是解题者试图选择问题中的数字,根据关系词找出相应的运算,再把数字连起来进行列式。

画图表征法的要点是让学生在解数学应用题时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先画出图表、草图、线段图和列表,以图的方式正确表征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列式解题。

例如:.某拖拉机厂,今年一月份生产一批甲、乙两种新型拖拉机,其中乙型16台。

从二月份起,甲型每月增产10台,乙型每月按相同的增长率逐月递增,又知二月份甲、乙两型的产量之比是3:2。

三月份年、乙两型产量之和为65台求乙型拖拉机每月的增长率及甲型拖拉机一月份的产量。

分析:本题要直接求的未知数有两个,间接未知量有好几个,但起制约作用并且可以承上启下的是二月份甲、乙两型的产量,因此可以用间接设元的方法,据题意可得下表: 因为初中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画图等外部表征策略有助于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建构问题的框架并将问题与主体现有的背景联系起来。

同时工作记忆的容量又是有限的,而许多应用题中包含的信息又是如此复杂,以至初中学生的工作记忆很容易超载,因此,将问题以画图的方式进行表征可以减少学生工作记忆的负担。

(四)勤反思正如波利亚所说,解完一道习题后是“领会方法的最佳时机”。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对于某种类型的题目已经做过不少的练习,老师也讲过不少例题,但碰到一个新问题,虽然也还是这种类型,却总做不出来。

难道这种类型的各种问题的求解方法之间,就没有共同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联系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平时我们没有去注意总结同一类型问题求解方法的共同规律。

知识归纳不好,头绪不清,再多的练习也无益,倒不如花些时间把基本概念归纳清楚后再练习。

在学生完成应用题后,具体地要求学生进行思考以下4个问题:1)思考自己是否把握与习题有关的知识结构,是否达到了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的目的,如“这道题问的问题是什么?我读懂了每一个句子了吗?”“是否已经把握了问题的整体结构?有必要画一个图吗?”;2)思考目己的解题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图概括出条件化和策略化的思维规律。

例如,“自己在什么地方走了弯路?什么地方是这个问题思维的关键?这种关键思路在什么条件下还可以运用于其他什么类型的题目?”;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办法。

最好能和同学的解题思路相比较,体验别人的思路和技巧,如:“我的解题思路有没有偏差? 是否正在接近我的目标?是否需要一个新的解题计划?”;4)思考这道题的解法思路有何独到之处,如:“在解题过程中哪些做法对我解题很有用?”对解题活动结果的反思可以是探讨解法,挖掘规律,引申结论等等。

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形成,要靠老师的示范、引导和要求(让学生写出来),要学生自己学会反思,并在数学学习中自觉地进行反思,逐步形成一种反思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如果养成了解题后概括思路、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我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头脑中的解题思路越来越多,解题的办法也越来越多,解题能力也越来越强。

四、教学建议(一)创造合作、讨论的教学氛围通过教学干预,在合作、讨论的教学氛围下的学生不仅增强了对数学的积极信念,更高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努力,而且还改善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