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方剂学教学大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医药学教学中,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对方剂学教学大纲进行探讨。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方剂学教学的基础,它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教学目标应明确学生在学完方剂学课程后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例如,学生应了解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正确辨析方剂的组成和配伍,掌握方剂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其次,教学内容应涵盖方剂学的基础知识、经典方剂、现代方剂以及方剂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剂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

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定义、分类、命名规则等,学生应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来掌握这些知识。

其次,要注重经典方剂的学习。

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宝贵遗产,学生应通过学习经典方剂,了解方剂的起源、演变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要注重现代方剂的学习。

现代方剂是指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研制的新型方剂。

学生应通过学习现代方剂,了解方剂的研发过程和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方剂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首先,要注重理论讲授。

方剂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应通过理论讲授来了解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次,要注重案例分析。

方剂学的学习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实践操作。

方剂学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方剂的配伍方法和应用技巧,学生应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领悟前贤配伍组方之要旨,培养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方剂学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与纽带。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与配伍法则,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据证组方求“变”的能力,为临证时熟练运用方剂,提升辨证、立法、处方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剂学的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其次要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3)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2.知识目标: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掌握)方剂100首,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二级(熟悉)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了解)方剂50首,了解其主要组成、功用及主治病证。

3.技能目标1)专业能力:能正确分析和应用成方,具有初步的使用处方治疗疾病的能力;会背诵一、二级方剂的方歌;会使用三级方剂。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言(1/2学时)【掌握】方剂学、方剂的概念。

【熟悉】方剂学发展史上历代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了解】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剂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1/2学时)【掌握】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了解】治法与病证、治法与中药的关系。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1/2学时)【熟悉】“七方”、“十剂”的涵义。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2学时)【掌握】组成方剂的目的;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药的涵义及其基本理论。

【熟悉】配伍的概念、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

【了解】常见药物配伍形式。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1/2学时)【熟悉】剂型的概念;常用剂型的特点和应用。

【了解】汤剂的常规煎法和特殊煎法;药剂的服用时间和服药方法。

第六章解表剂(6学时)【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熟悉】1. 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桑菊饮。

【了解】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第七章泻下剂(4学时)【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熟悉】1. 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济川煎、黄龙汤。

【了解】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第八章和解剂(4学时)【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熟悉】1. 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

2. 痛泻要方。

【了解】达原饮、当归芍药散。

第九章清热剂(6学时)【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熟悉】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第 1 理血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 4 十 分类、应用注意事项。 二 2 活血祛瘀、止血及其代表方。 理 血 剂
2
2 2 4 26
讲 1 掌握固涩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牡蛎散、四神丸、固
冲汤、固经丸等方剂。 2 熟悉下列方剂:九仙散、金锁 固精丸、易黄汤。 3 了解下列方剂:桑螵
2 22 48
讲 1 掌握祛暑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香薷散、六一散、清
暑益气汤等方剂。 2 了解下列方剂:清络饮、桂苓 甘露饮。
讲 1 掌握温里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理中丸、小建中汤、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方剂。 2 熟悉下列方剂:吴茱萸汤、回 阳救急汤。 3 了解下列方剂:阳和汤。
配伍目的。
8 掌握汤、散、丸、膏、酒等常
用剂
9 熟悉方剂的服药时间和服药
方法。 型的制剂与应用。
讲 1 掌握解表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麻黄汤、桂枝汤、九
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
实 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验 方剂。
2 熟悉下列方剂:止嗽散、升麻
葛根汤、败毒散。
3 了解下列方剂:香苏散、正柴
习方法。 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
况及其有代表性的著作。
3 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认识
理解“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
意义。4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
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5 掌握方剂“君、臣、佐、使”
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
使”的具体含义。6 熟悉方剂的
三种变化形式,以及与方剂功
效、主治的关系。7 了解方剂的
讲 1 掌握安神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朱砂安神丸、天王补
心丹等方剂。 2 熟悉下列方剂:酸枣仁汤。

本科方剂学教学大纲

本科方剂学教学大纲

本科专业教学大纲方剂学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适用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一、课程简介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和方剂的配伍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在中医药学课程体系中担负着联系基础与临床、沟通医学与药学的重要任务,是中医药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将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掌握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

了解制方理论、古方临床新用和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

培养学生的辨证论治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应用方剂的初步能力,为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本教学大纲适合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教学时数80学时, 4个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3. 熟悉在方剂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4. 熟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1.明确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

3.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掌握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尤其要重视体现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技巧及常用配伍结构。

熟悉方剂55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配伍关系。

了解方剂45首,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目的要求]1.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主要内容]1.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学 教学大纲

方剂学 教学大纲

《方剂学》(105040004)供中药学专业使用一、说明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方剂学是研究方剂基本理论和功效应用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包括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介绍200多首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和临床应用。

2、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方剂配伍规律及60余首方剂的组成和功效应用。

课堂教学突出重点、难点,部分内容留作自学。

3、学时安排34学时。

4、教材选用情况教材选用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1学时)[基本内容]方剂的形成与方剂学的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方剂学发展历史和几部代表性著作。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学时)[基本内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基本要求]1、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了解常用治法的含义。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2学时) [基本内容]1、方剂的分类。

2、组方原则。

3、组成变化。

[基本要求]1、了解方剂的分类方法。

2、重点掌握方剂的基本结构。

3、掌握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形式。

第四章剂型第五章方剂的服法(1学时) [基本内容]方剂的剂型和煎药、服药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常用剂型和煎服法。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学时) [基本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分类和使用注意。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剂及其代表方。

[基本要求]1、理解解表剂的概念和使用注意。

2、掌握解表剂的分类。

3、重点掌握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

第二章泻下剂(2学时) [基本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分类和使用注意。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剂及其代表方。

[基本要求]1、理解泻下剂的概念和使用注意。

2、掌握泻下剂的分类。

3、重点掌握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十枣汤的组成、功用和主治。

第三章和解剂(1学时) [基本内容]1、和解剂的概念、分类的使用注意。

方剂教学大纲

方剂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Formula-ology)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2(理论32学时)周学时:2 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药学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药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中药专业开设《方剂学》课程,目的是通过《方剂学》的讲授,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

本大纲根据国家对高等医学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的教学要求,同时结合温州医学院教务处学分制教学计划,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的编写内容而制定,主要供四年制本科中药专业使用。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方剂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和临床各门课程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必修课程。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参考书目:《医方集解》《古今名医方论》《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大纲将《方剂学》教学内容拟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在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中,除方剂相关基础知识外,要求掌握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等,并要求背诵方歌;要求熟悉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等;要求了解的方剂,要理解并基本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明确认识方剂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与中医临床各科的关系,掌握临床各类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临床意义,并能记忆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在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简易大纲54学时

简易大纲54学时
固涩剂
掌握:玉屏风散、金缩固精丸
熟悉:四神丸、完带汤
了解:牡蛎散、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
理气剂
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
熟悉:定喘汤、天台乌药散
了解:枳实薤白桂枝汤、金铃子散、橘皮竹茹汤
理血剂
掌握: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
熟悉:桃核承气汤、黄土汤
了解: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失笑散
治风剂
掌握: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
熟悉:消风散、天麻钩藤饮
了解:牵正散、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治燥剂
掌握:杏苏散、百合固金汤
熟悉:桑杏汤、增液汤
了解:清燥救肺汤、玉液汤
祛湿剂
掌握:平胃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独活寄生汤
熟悉:藿香正气散、三仁汤、二妙散、防己黄芪汤、实脾散
了解:苓桂朮甘汤、真武汤
祛痰剂
了解:吴芩连汤
了解:防风通圣散
补益剂
掌握: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
熟悉: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归脾汤、八珍汤、一贯煎
了解:参苓白术散、炙甘草汤、左归丸、右归丸
安神剂
掌握:天王补心丹
熟悉:朱砂安神丸
了解: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
开窍剂
熟悉:三宝和苏合香丸之临床区别运用。
了解:济川煎、增液承气汤
和解剂
掌握:小柴胡汤、逍遥散
熟悉:半夏泻心汤
了解:四逆散、痛泻要方
清热剂
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芍药汤
熟悉:普济消毒饮、导赤散、清胃散、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
了解:凉膈散、清瘟败毒饮、白头翁汤
祛暑剂
掌握:六一散
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教学大纲(21世纪教材)2024

中医方剂学教学大纲(21世纪教材)2024

引言: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21世纪中医方剂学教学的大纲,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中医方剂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概述: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专业学科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涉及中药的组方、方剂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21世纪的中医方剂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

正文内容:一、中医方剂学基本概念1.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3.中医方剂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二、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体系2.中医药的药性与药理3.方剂的组成原则和经验总结4.方剂的性味归经与应用原则5.中医方剂学与现代药学的关系与结合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方剂的制备技术1.中药材的挑选、鉴定和质量控制2.方剂制备的常用技术和方法3.方剂制备的标准化与规范化4.现代技术在方剂制备中的应用与发展四、方剂应用与临床研究1.方剂的应用范围与临床疗效评价2.方剂的临床研究方法与实践3.方剂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的应用4.方剂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五、中医方剂学教学与实践1.中医方剂学教学的目标与要求2.中医方剂学教材与教具的选择与编写3.中医方剂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4.中医方剂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5.中医方剂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总结: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在21世纪的教育环境下,中医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

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有扎实中医方剂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同时,更好地发展和应用中医方剂学,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积极贡献。

方剂学教学大纲三(7~10章)

方剂学教学大纲三(7~10章)

方剂学教学大纲三(7~10章)第七章泻下剂【目的要求】1.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大黄牡丹汤、麻子仁丸。

2.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济川煎、黄龙汤。

3.了解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增液承气汤、禹功散。

【教学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

(1)通过三承气汤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

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之证;调胃承气汤中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和甘草,其功缓下,适用于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

并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

(3)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用通于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4)黄龙汤用硝、黄、枳、朴峻下热结,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5)十枣汤为逐水剂,明确甘遂、大戟、芫花的配伍应用,并说明峻下逐水剂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用大枣的意义及注重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病的重要意义。

(6)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桃仁配伍,组成破瘀泻热的方剂,加入利湿排脓的冬瓜子和凉血消肿的牡丹皮,主治湿热血瘀的肠痈。

(7)麻子仁丸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

【教学方法】1.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大承气汤、济川煎、麻子仁丸、黄龙汤。

2.处方至主治逻辑推理教学法: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十枣汤。

3.教思相资教学法:温脾汤。

第八章和解剂【目的要求】1.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大纲

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大纲

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大纲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制法要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剂型要点: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辛温解表要点:.麻黄汤、桂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辛凉解表要点:.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扶正解表要点:.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三单元泻下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寒下要点:.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大黄牡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温下要点: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润下要点: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四单元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要点:.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调和肝脾要点:.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细目四:调和肠胃要点: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细目四:清热解毒要点:.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仙方活命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要点:.龙胆泻肝汤、芍药汤、左金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导赤散、清胃散、左金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苇茎汤、白头翁汤、泻白散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六:清虚热要点:青蒿鳖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六单元祛暑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祛暑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祛暑解表要点:香薷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祛暑益气要点: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七单元温里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回阳救逆要点: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温经散寒要点:.当归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阳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表里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解表清里要点: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解表攻里要点:.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九单元补益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补气.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补血要点:四物汤、归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气血双补要点: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补阴要点:.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一贯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症候细目六:补阳要点:肾气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细目七:阴阳双补要点: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单元固涩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固表止汗要点:牡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涩肠固脱要点:真人养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涩精止遗要点:桑螵蛸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固崩止带要点:固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一单元安神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安神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重镇安神要点:朱砂安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滋养安神要点: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三单元理气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理气剂的适用范尉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行气要点:. 越鞠丸、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自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柴胡疏肝散、暖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降气要点:.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及全方配伍特点.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定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十四单元理血剂细目一:概述细目二:活血祛瘀要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桃核承气汤、温经汤、生化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止血要点:.咳血方、黄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小蓟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第十五单元治风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疏散外风要点:.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消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小活络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平息内风要点:.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六单元治燥剂细目一:概述细目二:轻宣外燥要点:.杏苏散、清燥救肺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桑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滋阴润燥要点:.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第十七单元祛湿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燥湿和胃要点:.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平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清热祛湿要点:.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八正散、三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利水渗湿要点:.五苓散、猪苓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要点:.实脾散、真武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细目六:祛湿化浊要点:完带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七:祛风胜湿要点:.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羌活胜湿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八单元祛痰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燥湿化痰要点:二陈汤、温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清热化痰要点:清气化痰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润燥化痰要点: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要点:苓甘五味姜辛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六:化痰息风要点: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九单元消食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消食剂的适用范嗣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消食化滞要点:保和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健脾消食要点:健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第二十单元驱虫剂要点: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方剂学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师方向)

方剂学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师方向)

《方剂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方剂学课程名称(英文):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方剂学科学分:5 总学时:90理论学时:90实验学时:0先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师方向)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明确认识方剂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与中医临床各科的关系,掌握各类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并能记忆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

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各科和以后进入医疗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本大纲将《方剂学》教学内容拟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在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中,除方剂相关基础知识外,其中有掌握的方剂105首;熟悉的方剂 55首;了解的方剂54 首。

要求掌握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和临床常用加减变化等,并要求背诵方歌;要求熟悉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并背诵方歌;要求了解的方剂,要理解并基本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等内容,不背方歌。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 上篇总论(6学时)1.基本要求(1)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其有代表性的著作。

(2)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认识理解“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意义,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3)了解历代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代表著作。

(4)掌握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熟悉方剂的三种变化形式,以及与方剂功效、主治的关系,了解方剂的配伍目的。

(5)掌握汤、散、丸、膏、酒等常用剂型的概念与特点。

(6)熟悉方剂的煎服法。

2.重点、难点:重点:八法的涵义、运用、使用注意;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难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说明:内容较多,应分清主次。

(二) 解表剂(6学时)1.基本要求(1)掌握:掌握解表剂的分类、功用、适应证,以及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等方剂 (8) 。

中医专业《方剂学》课程大纲--滨江

中医专业《方剂学》课程大纲--滨江
【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以及配伍特点。
3、熟悉犀角地黄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2、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及配伍特点。
3、熟悉吴茱萸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4、了解大建中汤、回阳救急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暖肝煎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2.7第七章表里双解剂
【目的】
熟悉表里双解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掌握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熟悉防风通圣散。了解五积散、疏凿饮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1.6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目的】
熟悉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及其意义。
【要求】
熟悉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2.下篇 各论
2.1第一章 解表剂
【目的】
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一类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熟悉(二类方剂,下同)止嗽散、桑菊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了解(三类方剂,下同)大青龙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参苏饮、再造散、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要求】
1、熟悉方剂配伍的主要目的是增效减毒,通过药物配伍主要起到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2024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2024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禁忌和应用等内容。

方剂学教学是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临床应用中药方剂的关键课程之一。

本大纲旨在明确方剂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一、方剂学基础知识1. 方剂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3.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 方剂学的分类及其特点5. 方剂的命名方法和规范要求二、方剂学的组方原则1.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理论基础2. 方剂的组方规律及其应用3.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比例关系4. 方剂的药物性味组合和作用特点5. 经典方剂的特点和应用研究进展三、方剂学的配伍禁忌1. 方剂中药的类型和配伍规则2. 方剂中药的禁忌与相克问题3. 方剂中药的相宜与相互协同作用4. 方剂中药的适用病证和禁忌症5. 方剂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防范措施四、方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1.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方剂学的实践案例及临床应用3. 方剂学在中医治疗常见病症中的实践4. 方剂学在中药调养与康复中的实践5. 方剂学在新药开发和研究中的实践五、方剂学教学的方法与考核1. 方剂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2. 方剂学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应用3. 方剂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 方剂学教学考核的方法与标准5. 方剂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结语:通过对方剂学教学大纲的概述和正文内容的详细阐述,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方剂学的基础知识、组方原则、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实践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方剂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中医方剂学教学大纲(21世纪教材)2024

中医方剂学教学大纲(21世纪教材)2024

引言: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21世纪中医方剂学教学的大纲,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中医方剂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概述: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专业学科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涉及中药的组方、方剂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21世纪的中医方剂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

正文内容:一、中医方剂学基本概念1.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3.中医方剂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二、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体系2.中医药的药性与药理3.方剂的组成原则和经验总结4.方剂的性味归经与应用原则5.中医方剂学与现代药学的关系与结合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方剂的制备技术1.中药材的挑选、鉴定和质量控制2.方剂制备的常用技术和方法3.方剂制备的标准化与规范化4.现代技术在方剂制备中的应用与发展四、方剂应用与临床研究1.方剂的应用范围与临床疗效评价2.方剂的临床研究方法与实践3.方剂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的应用4.方剂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五、中医方剂学教学与实践1.中医方剂学教学的目标与要求2.中医方剂学教材与教具的选择与编写3.中医方剂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4.中医方剂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5.中医方剂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总结: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在21世纪的教育环境下,中医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

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有扎实中医方剂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同时,更好地发展和应用中医方剂学,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积极贡献。

方剂学中药学专业36学时

方剂学中药学专业36学时

《方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中医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方剂学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大致掌握中医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基本知识,并记忆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①明确认识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②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及常用治法知识,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了解有关方剂分类、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教材中方剂分为三级,既掌握、熟悉、了解。

①掌握方剂 25首,要求学生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的主要配伍意义等。

②熟悉方剂23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主要配伍意义。

③了解方剂42首,要求了解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起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作用。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2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病证及主要配伍意义,了解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原则。

《方剂学》学时数为36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无实验课。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方剂学基础理论(3学时)1.基本要求(1)学习方剂学基础理论,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含义;方剂学组成的主要目的以及君臣佐使药的含义。

(2)熟悉主要治法包括的内容和各法的含义,组方变化的情况。

(3)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临床常用方剂剂型、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方法。

2.重点、难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明确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3)八法的含义、适用范围。

(4)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其运用特点。

(5)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方剂学课程英文名称: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号:ZJ2130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总学时40,理论课学时40)学分:2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课程简介: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药学各门课程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指导学生理解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熟悉常用治疗大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和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功用、主治的影响。

了解有关方剂分类、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采用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加强逻辑推理的方法,重点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对组成、功效、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能深入理解其相关内容,并为以后的正确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尤其要重视体现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技巧及常用配伍结构;二级方剂5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配伍关系;三级方剂32首,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

一级方剂及部分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每类方剂首先应阐明其概念、适用范围、组方配伍的一般规律及其运用的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功用、主治、组方原理以及配伍技巧要讲深讲透,对部分方剂在剂量、剂型及用法方面有特殊要求者应重点强调。

★72学时方剂学大纲

★72学时方剂学大纲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72学时(理论教学64,实践为8)。

此大纲适用于中药(三年制)、中药制药(三年制、一年制)等相关专业。

一、课程定位和功能方剂是中药和中药制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业人才所必需的方剂学基本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为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范围的边界与接口1.先修课:中医学基础、中药学。

2.后续课:中药药剂学。

三、课程目标(质量标准)(一)理论教学目标1.掌握方剂学基础知识和方剂的组成原则。

2.了解70首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功效、主治证特点,掌握常用40首汤剂的组成、主治、方义以及常用20种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3. 能进行简单的问病荐药(中成药)。

(二)思想教育目标1.初步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2.具备热爱专业,实事求是的学风以及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课程内容纲目及其基本要求五、教学进程与学时分配六、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及作业安排1.理论教学作业安排:每章理论知识结束后均安排方歌背诵以巩固所学知识,必要时安排习题课。

2.实践环节及作业安排:每章理论部分采用课堂讲述和演示操作方式,借助投影,录象,幻灯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践技能操作在课堂外进行。

七、学生课内及课外学习时数要求学生除按本大纲中的理论及实践学时进行课内学习外,还应进行必要的课外学习时数,要求为课内学习的三分之一。

八、主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中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2.《方剂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九、学生成绩考核方式1.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可以采用闭卷方式,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并可适当予以加分。

2.可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方剂学课程英文名称: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号:ZJ2130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总学时40,理论课学时40)学分:2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课程简介: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药学各门课程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指导学生理解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熟悉常用治疗大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和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功用、主治的影响。

了解有关方剂分类、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采用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加强逻辑推理的方法,重点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对组成、功效、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能深入理解其相关内容,并为以后的正确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尤其要重视体现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技巧及常用配伍结构;二级方剂5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配伍关系;三级方剂32首,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

一级方剂及部分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每类方剂首先应阐明其概念、适用范围、组方配伍的一般规律及其运用的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功用、主治、组方原理以及配伍技巧要讲深讲透,对部分方剂在剂量、剂型及用法方面有特殊要求者应重点强调。

二、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总论(4学时)第一节方剂学概念和发展简史[教学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3.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4.熟悉在方剂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3.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4.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教学要求]1.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教学内容]1.明确方剂与病机、?台法的关系。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3.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

第三节方剂的分类[教学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介绍以病证、祖方、功效等各种分类方书及其特点。

重点介绍以《医方集解》为代表的综合分类法。

第四节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教学要求]1.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的变化形式。

2.熟悉方剂的配伍目的。

[教学内容]1.方剂的配伍目的。

2.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

3.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第五节剂型[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

第六节方剂的服法[教学要求]1.掌握汤剂的服法。

2.熟悉服药时间、服药方法及其意义:[教学内容] 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用量考证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算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比率。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 (4学时)[教学要求]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一类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加减葳蕤汤。

3.熟悉(二类方剂,下同):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苏散。

4.了解(三类方剂,下同):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教学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解表剂方剂讲授要点:(1)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和基础方。

应阐明麻黄汤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的配伍意义。

(2)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应阐明桂枝汤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桂枝与白芍等量相配以调和营卫的配伍原理,进而阐明桂枝、芍药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主治的影响。

同时,作为解表剂运用的通则,对桂枝汤的用法及其临床意义应进行具体阐发。

(3)九味羌活汤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的常用方,也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其服法及剂型的变化均对其功效、主治有影响。

(4)香苏散以苏叶和香附相配,疏散风寒,理气畅中,为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郁不舒证之常用方。

应着重阐明方中苏叶和香附配伍的协同关系。

(5)小青龙汤是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咳喘的常用方。

应阐明方中麻黄、桂枝与芍药的配伍关系,以及干姜、细辛、五味子在温化寒饮作用方面的配伍意义。

(6)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

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用药特点,加减得宜,可用于各种咳嗽。

(7)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解表之常用方,前者偏于疏表,后者偏于宣肺。

应重点阐明银花与连翘、荆芥与淡豆豉、桑叶与菊花、桔梗与杏仁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从银翘散煎服法要求领会辛凉解表方剂的用法共性。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之咳喘证的常用方。

应着重阐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的协同意义,以及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对功效的影响。

(9)柴葛解肌汤功能解肌清热,为治疗表寒未解,人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常用方。

(10)败毒散与参苏饮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

但二方因组成配伍的不同,其功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区别。

尤应重视败毒散中人参的用量特点及配伍意义。

(11)麻黄细辛附子汤功能助阳解表,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证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

要重点阐明附子与麻黄、细辛配伍的协同意义。

第二章泻下剂 (4学时)[教学要求]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大承气汤、麻子仁丸、黄龙汤、十枣汤。

3.熟悉:大黄附子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济川煎。

4.了解:大陷胸汤。

[教学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泻下剂方剂讲授要点:(1)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

应重点阐明三承气汤在功能、主治、用法、配伍关系方面的异同。

其中,应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枳朴、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

(2)大黄牡丹汤具有破瘀泻热功效,是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

应着重阐明大黄与桃仁、桃仁与冬瓜仁的配伍意义。

(3)大黄附子汤是温下法的代表方。

应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和用量特点。

(4)温脾汤是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

具有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的配伍特点。

(5)麻子仁丸是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

应从方义分析、用量特点、用法等方面,阐明本方意在润肠泻热的道理。

(6)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具有补中有泻、降中有升的配伍特点。

(7)十枣汤为峻下逐水的常用方。

应着重阐明甘遂、芫花、大戟的配伍意义和使用注意,尤其是大枣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8)黄龙汤以峻下热结之大承气汤,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而成攻补兼施之剂,是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

方义分析中应当重视桔梗宣肺以助通腑的特定意义。

第三章和解剂 (4学时)[教学要求]1.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用范围及分类。

2.掌握: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3.熟悉: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痛泻要方。

4.了解:达原饮。

[教学内容]1.和解剂的涵义、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和解剂方剂讲授要点:(1)小柴胡汤是主治伤寒少阳半表半里证的代表方,亦是调和胆胃的常用方。

应针对病机,全面阐明其治法原理,明确柴胡与黄芩为和解少阳的基本配伍结构。

把握本方的配伍特点及运用的一般规律。

(2)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成,为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的常用方。

应阐明其主治证候及组方原理。

(3)蒿芩清胆汤是主治少阳湿热及痰热证的常用方。

应重点分析其组方原理,青蒿与黄芩的配伍关系。

比较与小柴胡汤在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

(4)四逆散既是治疗阳郁四逆证之基础方,又是后世用治肝脾气郁证之基础方。

既要阐明本方用于阳郁厥逆的机理,更应重视后世在疏肝理脾、调和肝脾方面的发展和运用。

讲授中应突出柴胡与芍药、柴胡与枳实、芍药与枳实等基本配伍结构的意义。

(5)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脾虚证之常用方。

在全面阐明其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的基础上,明确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

(6)痛泻要方是治疗肝旺脾虚所致腹痛泄泻的常用方,体现培土抑木的治法。

应阐明防风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7)半夏泻心汤是用于寒热互结心下所致痞证的常用方,亦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

应全面阐明其病机特点、方义及配伍特点。

通过与三个附方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比较,说明组方应方随法变、药因证异的道理。

第四章清热剂 (3学时)[教学要求]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3.熟悉: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芍药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

4.了解:清骨散、当归六黄汤、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

[教学内容]1.清热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清热剂方剂讲授要点:(1)白虎汤是清热生津的基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