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与垂体综合征

合集下载

间脑

间脑

下丘脑
• 附:
腺垂体
远侧部 结节部
前叶
中间部
垂体
后叶
神经部
神经垂体 漏斗部 正中隆起 漏斗
腺垂体来自胚胎口凹顶靠近口咽膜处的外 胚层,神经垂体由第三脑室底向下突出形成。
下丘脑
• 下丘脑的分区及主要核团 下丘脑从前向后分为4区,分别为
视前区(位于视交叉前缘)、视上区 (位于视交叉上方)、结节区(位于 灰结节内及其上方)和乳头区(位于 乳头体内及其上方)。由内向外分为3 带,室周带(位于第三脑室室管膜下 的薄层灰质)、内侧带和外侧带(以 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分界)
丘脑
• 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 • 前结节(anterior tubercle of the thalamus) • 丘脑枕(pulvinar) • 丘脑是间脑的最大结构。水平切面上,Y字形
的内髓板(internal medullary lamina)将丘 脑分为三大部分。 ❖ 内髓板含有连结两侧丘脑不同核团的纤维。
下丘脑
视前区
视上区
结节区
乳头区
室周带 终板细胞 内侧带 视前内侧核
视交叉上核 漏斗核 室旁核
视上核 下丘脑前核
下丘脑背内 侧核
下丘脑腹内 侧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 核
外侧带 视前外侧核
结节核
下丘脑内部结构
① 视前区(preopitc region) • 终板细胞(cells of lamina terminalis):
前核群(anterior nuclear group) 内侧核群(medial nuclear group) 外侧核群(lateral nuclear group)
丘脑
• 还包括: 板内核群(intralaminar nuclear group): 位于内髓板内 中线核群(midline nuclear group) 位于第三 脑室侧壁和中间块 丘脑网状核(reticular nuclei) 位于外髓板与内囊间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1、神经内分泌中心。 2、内脏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如:体温调节、摄食、生殖、水盐代谢等。 3、与边缘系统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4、调节机体昼夜节律。
板内核 中线核 丘脑间粘合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 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 核
中央后回下1/3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组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皮质丘脑的联系
丘脑的感觉是情感性的 皮质的感觉是分辨性的 皮质对刺激的分辨有赖与丘脑对刺激的整 合,而丘脑的情感性感觉受到皮质的修正 和节制。
3.功能 ①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 调节 ②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摄食、 生殖和内分泌活动等。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视上垂体束和 室旁垂体束
下丘脑
境界分区 主要核团
主要纤维联系
视前区
室旁核 结节区 视上区
视 上 核
弓状核
乳头体核
海马
穹隆连 合前纤维
丘脑前 核 乳 头 丘 脑 束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 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㈣ 底丘脑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 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 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 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 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 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 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 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 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诊断及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诊断及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诊断及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本文报道1例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的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SIS)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综合分析。

PSIS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大观点:围生期异常分娩,创伤、窒息史和遗传学改变,具体的致病基因尚不明确.标签: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低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6周岁,因“生长缓慢8年余,第二性征不发育”入院。

患者足月产,母孕龄34岁,出生体重3kg,身长不详,出生时难产(足先娩出)。

出生后母乳喂养3月,后予人工喂养,喂养过程无特殊。

8岁后开始较同龄人矮(具体不详),体重开始增加明显(具体不详)。

14岁始自觉较同龄人明显矮小,肥胖. 14岁身高140cm,体重55KG,15岁身高150cm,体重55kg,近日测身高为153cm,体重60kg。

去年3-4月曾频繁出现阴茎勃起,后再无勃起出现,至今未出现过遗精。

患者至今无腋毛、阴毛生长,无变声,无喉结突出。

父亲身高:169cm,体重69kg,母亲身高150cm,体重60kg.有一哥哥,体健。

2、影像学检查:双肾CT:右肾萎缩,考虑先天性发育不良,普遍性脂肪肝,脾大。

腹部彩超:胆囊先天性发育不良。

垂体MRI平扫+增强(如图):垂体偏小,上下径约3.5mm,前后径约6mm,左右径为12mm,平扫及增强扫描垂体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

垂体后叶异位至垂体柄上段,局部结节状增粗,约4.2×3.6mm,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垂体柄下段未显示。

考虑为垂体柄阻断综合征,垂体后叶异位至垂体柄。

垂体前叶体积轻度缩小。

骨龄片:左腕部可见8个骨化中心,左侧尺桡骨远端及各掌指骨骨骺线尚未闭合。

睾丸附睾彩超:双侧睾丸、附睾偏小。

3、检验性激素六项:睾酮:0.45nmol/L,FSH:<0.30mIU/ml,PRL:227.73uIU/ml,孕酮:0.66nmol/L,LH:<0.07mIU/L,E26III:128.56pmol/L,IGF-1:<25ng/ml,GH(8AM):<0.05ng/ml. 皮质醇(8AM):72.99nmol/L,皮质醇(0AM):19.55nmol/L,ACTH(0AM)<1.11pmol/L, ACTH(8AM): 3.64pmol/L, 精氨酸刺激试验0-30min-60min-90min-120minGH均为:<0.05ng/ml.胰岛素低血糖兴奋GH试验0-15min-30min-60min-90min-120min 血糖分别为:4.98mmol/L, 3.31mmol/L, 3.25mmol/LGnRH兴奋试验:-15min-0-15min-30min-60min-120minLH:均<0.07mIU/ml,FSH<0.30mIU/ml,<0.30mIU/ml,0.30mIU/ml,0.36mIU/ml,0.54mIU/ml,0.39mIU/ml,0 .36mIU/ml,甲功三项:FT3:4.27pmol/L,FT4:8.82pmol/L,TSH:5.020uIU/ml。

垂体危象

垂体危象
垂体危象
精品课件
定义
垂体危象(pituitary crisis)是在原有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基础上,因腺垂体部分 或多种激素分泌不足,在遭遇应激后,或 因严重功能减退自发地发生的休克、昏迷 和代谢紊乱危急征象,又称“垂体前叶功 能减退危象”。如得不到及时诊救,常常 快速危及生命。
精品课件
腺垂体功能减退机制
精品课件
2.危象前临床表现 一些患者表现极度乏力、精神萎靡,
淡漠、嗜睡、缄默懒言。收缩压偏低,脉 压变小。厌食,恶心、频繁呕吐等,持续 的时间课长短不一。
精品课件
垂体危象的临床特点
低血糖昏迷型:为最多发生的类型。多因 进食过少、饥饿、感染、注射胰岛素、或 因高糖饮食及注射大量葡萄糖后,引起内 源性分泌导致低血糖而发病。以低血糖为 主要临床症状,严重者烦躁不安、昏厥、 昏迷,甚至癫痫样发作及低血压。该类患 者由于氢化可的松不足,肝糖原储备少, 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加上甲状腺功能不足, 极易出现低血糖。
(1)垂体本身损害致前叶激素分泌减少; (2)下丘脑病变导致促垂体前叶释放激素 分泌障碍;(3)下丘脑-垂体之间的分泌 途径故障,继发垂体功能减退。
精品课件
病因和发生机理
垂体及下丘脑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病因, 包括鞍区肿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及各 种转移瘤等。涵盖有分泌或无分泌功能垂 体肿瘤。有许多肿瘤发病隐袭,致使患者 常缺少危象前明确颅内肿瘤史。
精品课脑膜刺激症, 近80%的患者有头痛,或恶心、呕吐;(2)蝶鞍 邻近组织受压症状和体征:其表现形式受垂体病 变的演伸或压迫范围而定,如向前上方压迫视交 叉或视神经束、间脑或中脑,导致视力急剧减退 及不同视野缺损,也可损伤嗅神经,甚至出现生 命体征改变;向上丘脑受压则导致体温调节异常 而出现发热、呼吸节律紊乱、意识障碍、尿崩症、 高血压,甚至恶性心律失常;向蝶鞍侧面进入海 绵窦,损伤大脑中动脉或局部颅神经。

间脑

间脑

背侧丘脑

在丘脑内侧面,第三脑室侧壁上的薄层灰质及丘脑间粘合内的核团,合称为中线核群; 在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的薄层灰质称丘脑网状核,网状核与外侧核群间为外髓板。在 上述核群中又含有多个核团,其中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从前向后分 背外侧核、背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及腹后核,内侧 核群主要是背内侧核,此核又分为大细胞区和小细胞区。
三、上丘脑
上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部 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 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松果体为内分泌腺,产生 褪黑激素,具有抑制生殖腺和 调节生钟等作用,16岁以后, 松果体钙化,可作为X线诊断 颅内占位病变的定位标志。 缰三角内有缰核,接受经 髓纹来自隔核等处的纤维,并 发出纤维组成缰核脚间束投射 到中脑脚间核,缰核被认为是 边缘系统与中脑之间的中继站。 丘脑髓纹是主要来自隔区 的纤维束,大部分终止于缰核, 也有纤维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 质和其它丘脑核团。 在松果体的下方,中脑水管 的背侧壁上有横行的纤维束, 称后连合。
4)乳头体区
24乳头体区后部

4)乳头体区:含有下丘脑后核和乳头体 核,下丘脑后核位于第三脑室两旁,与产 热保丘脑的产热中枢在后外侧区,对低温敏感,受到低于体温的温 度刺激时,可发动产热机制,表现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竖 毛、心率增加和内脏活动增强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减少散热和产 生热量,以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此区病变破坏了产热机制,则可 表现体温过低。
间脑
长沙泰和医院神经外科 何承彪
间脑

间脑由胚胎时的前脑泡发育而成,位于脑干 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由于大 脑半球高度发展而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 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中间有一窄腔即第 三脑室,分隔左右间脑。

垂体病变的磁共振诊断教程

垂体病变的磁共振诊断教程

在斜坡常见的是脊索瘤、软骨肉瘤和骨肉瘤
转移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细菌或真菌在蝶窦炎症过程可以通过传播颅 内海绵窦。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席汉氏综合症,是由一百多年前席汉氏(Sheehan)发现的一种综合症,当产后发生大出血, 休克时间过长,就可造成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后遗症,表现为消溲,乏力,脱发,畏寒,闭
cvc
颈动脉
在这个地方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是颈内动脉。
直径:4-7mm;是颈动脉比较粗的分支;颈 总动脉70%的血流向颈内动脉,30%的血流向 颈外动脉;在颈部一般没有分支;是4根给 大脑供液的2支主要血管;一般分为七部分; 为大脑和眼睛供血
•动脉瘤和扩张病症会出现在这里。 还有颈内动脉的先天性变异。
脑膜
脑膜覆盖在海绵窦上。
最常见的肿:脑膜瘤。
脑膜转移也是最常见的出现在这里肿瘤。
还有发生在基底脑膜炎性病变,最常见的感 染病是最常见的。
整理ppt
cvc
蝶窦
这个结构包含空气、粘膜和骨。在这里出现 的疾病,包括癌(其中蝶窦黏膜出现鳞状细 胞癌和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
垂体病变的磁共振诊断教程
整理ppt
垂体基本介绍
❖ 垂体(hypophysis)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 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可影响其 它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的活动。
❖ 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蝶鞍垂体窝内, 体积约0.5cm×1.0cm×1.0cm,重量约0.5g,妇女妊娠期 可稍大,表面均被硬脑膜包绕。

基底节、间脑、脑干、小脑的定位诊断

基底节、间脑、脑干、小脑的定位诊断

谢谢聆听
2、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 合征 旧纹状体(苍白球)、 黑质病变。PD
间脑组成
1、丘脑 2、丘脑下部 3、丘脑上部 4、丘脑底部 5、丘脑枕
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定位诊断
丘脑
丘脑:为卵圆形灰质块,居于第 三脑室的两侧。 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 前核与控制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为躯体、内脏感觉的整合 中枢;与记忆、情感等有关; 外侧核为感觉传导径路第三级神 经元的起点。 其后外侧部分为内、外侧膝状体, 为视听传导通路中转站。
脑干病变定位诊断
1、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2、桥脑病变定位诊断 3、中脑病变定位诊断
脑干的解剖特点
脑干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中脑 中:桥脑 下:延髓
中脑:动眼、滑车核 桥脑:三叉、外展、面、听 神经核 延髓:舌咽、迷走、付、舌 下神经核 脑干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运动纤维 中:感觉纤维 后:颅神经核 脑干分内中外三部分 内:体运动核 中:腮运动核 外:感觉核
3、Claude综合征:同侧动眼 瘫、对侧共济失调
4、Parinaud综合征:双眼上 视不能
脑干损害定位诊断
二、桥脑综合征
1、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外展、 面瘫 对侧偏瘫
2、Foville综合征:同侧外展瘫、双眼 侧视 麻痹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
三、延髓综合征
1、Wallenberg综合征:同侧①吞咽
脑干病变定位诊断
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如图):
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1、Wallenberg’s syndrome:延 髓背外侧受损,多见于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 缺血
主要临床表现有:a 眩晕、恶 心、呕吐、眼球震颤;b 吞咽、 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c 病 灶侧共济失调;d 同侧horner 综合征; e 交叉性偏身感觉障 碍,即同侧头面痛温觉障碍, 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

间 脑

间  脑
额叶 中央沟 顶叶 额叶 顶枕沟 中央沟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叶
颞叶 枕前切迹
枕叶
颞叶
岛叶
岛环状沟 岛短回
岛中央沟
岛长回
岛阈
端脑的重要沟回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额上回
额上沟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外侧沟 颞上回 颞横回
顶上小叶 缘上回 角回
顶枕沟
颞中回 颞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横回
中央旁小叶
小脑核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
顶核 球核 栓状核
皮质
髓质
齿状核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
1. 古小脑
① 传入纤维: 前庭神经 古小脑
前庭神经核 古小脑
VIII n. 前 庭 神经节
前 庭 神经核
② 传出纤维:
绒球小结叶
顶 核
前庭神经核
内侧纵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网状结构
外侧丘系 视束 视皮质
运动前区
中央前回
内侧丘系 听皮质 脊髓丘系 中央后回 三叉丘系
3. 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进化发生上最晚最新; 接受多方面的,特别是邻近核团的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不同的联络区。 联络皮质
颞叶
枕前叶 顶上小叶
额前部
扣带回
顶下小叶
(三) 特异性中继核的纤维联系: 1. 腹后内侧核 大脑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区)
扣带回
丘脑前核 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 下丘脑
DM 前额皮质
(2) 嗅觉信息:隔核 前脑内侧束 海马 穹窿 杏仁核 终纹
下丘脑 下丘脑 下丘脑
隔区
前脑内侧束

间脑

间脑


Medial nuclear group Dorsal tier of lateral nuclear group
Pulvinar
Special relay nuclei 特异性中继核团

Anterior nuclear group 前核

Vent. anterior nucleus (VA) 腹前核 Vent. intermediate nucleus (VI) 腹中间核
VI
VP VPL VPM
前核群
背侧丘脑
背内侧核 内侧核群 腹内侧核 外侧背核 背侧核 外侧后核 丘脑枕 外侧核群 腹前核 腹侧核 腹中间核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网状核- 外髓板与内囊后肢之间薄层灰质 中线核- 丘脑内侧壁的第3脑室室周灰质和中间块内的灰质核
板内核- 散在于内髓板中的核团
Functional subdivision


Tuberal region 结节区 Infundibular nucleus 漏斗核 Ventromedial nucleus 腹内侧核 Dorsomedial nucleus 背内侧核 Mamillary region 乳头体区 Mamillary nucleus 乳头体核 Posterior hypothalamic nucleus 下丘脑后核
Receiving dentate nucleus, globus pallidus and substantia nigra to motor cortex

Vent. posteromedial nucleus (VPM)
腹后内侧核-receives trigeminal lemniscus and teste fibers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张雁山 重离子医院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汇报人姓名
CLICK TO ADD TITLE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和中脑。左、右间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间脑 diencephalon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脑干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又称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两侧丘脑和下丘脑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1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2
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
3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下丘脑
室旁核 弓状核 乳头体核
主要纤维联系
视前区
境界分区
视上区
主要核团
结节区
视上核
乳头体区
下丘脑
隔区
边缘 中脑
海 马
杏仁体
丘脑前 核
背侧 纵束
终纹
内侧 前脑束
乳 头丘脑束
乳头脚
穹 隆
纤维 联系
下丘脑
脑干 脊髓
丘脑前核
Papez环路 (P358 )
肥胖性生殖器退化征
A
下丘脑腹内侧核受损时,由于脂肪代谢障碍患者呈现向心性肥胖,面如满月,躯干亦显著肥胖,但四肢不明显,亦称脑性肥胖。 当结节漏斗核受损时,因促生殖激素分泌障碍可引起性腺萎缩、生殖器不发育、阴毛稀少或缺如、性欲减退或消失。

3症状学(其他)

3症状学(其他)
3、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衡量标准体重的常用指标, BMI=体重(kg)/身高2(m2) 成年男子BMI多在20-25之间,25-27之间为超重,大于
27为肥胖 成年女性BMI多在20-24之间,24-26之间为超重,大于
26为肥胖
4.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 健康成年男性为0.5-2.5cm(平均1.2cm) 健康成年女性为1.2-3.4cm(平均2.0cm)
遗传性血管壁功能缺陷常见于遗传性毛细血管 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等,
获得性常见于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 性紫癜及机械性紫癜,维生素C或维生素PP缺乏、尿 毒症、动脉硬化等。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管损伤处血小板相互黏附 血栓烷(TXA2)进一步促进血小板凝集,并有强
烈的血管收缩作用,促进局部止血。
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足均可引起 凝血障碍,致皮肤粘膜出血。
先天性: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 酶原缺乏症、凝血因子Ⅴ缺乏症。
获得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
大多数为获得性的因素引起,凝 血因子抑制药物,肝素样抗凝物质增 多,抗凝药物过量。
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过强:可影响到正 常止血而致出血,原发性纤溶或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所致的继发纤溶。
血小板减少
a、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感染、药物性抑制等。
b、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药物免疫性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板减少性紫癜;
c、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增多: a、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b、继发性:继发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
3.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伴随出血倾向和感染,皮肤出 血点及淤斑,深部出血,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垂体疾病ppt课件

垂体疾病ppt课件
一、PRL分泌过多 • 育龄女性 闭经-泌乳综合征,闭经、不育、 持续泌乳、性功能减退、体重增加,可糖耐量 低减。 • 男性 性欲减退、阳痿、第二性征减退、男性 不育、发胖、部分有乳腺增生及少量泌乳,早 期不易发现 • 青春期前起病 原发闭经,生长发育落后 • 女性得病率远高于男性
29
PRL瘤性功能低减原因
儿童垂体性侏儒除激素分泌紊乱外还有病因的表现如占位病变77垂体疾病的病因垂体疾病的病因垂体腺瘤最为多见垂体腺瘤最为多见肿瘤各种原发或转移性良性或恶性肿瘤生殖细胞瘤胶质瘤淋巴瘤以垂体腺瘤最为多见血管性病变如产后大出血引起的sheehan综合糖尿病血管病变颞动脉炎炎性病变各种特异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其他遗传性特发性垂体腺瘤垂体腺瘤99垂体腺瘤是特殊的肿瘤垂体腺瘤是特殊的肿瘤模拟下丘脑调节肽作用的药物不仅能抑制激素分泌还能缩小肿瘤体积1010垂体肿瘤是常见病垂体肿瘤是常见病一些综合医院内分泌门诊是继糖尿病甲状腺病后的第三位常见病1111垂体腺瘤的危害垂体腺瘤的危害增大的腺瘤对周边垂体和附近组织压迫侵蚀症群和垂体功能低减症群增大的腺瘤可出血坏死囊变引起急性垂体卒中或无症状的垂体卒中不予治疗可严重头痛颅压升高心脑血管意外及糖尿病合并感染等降低生活质量缩短寿命1212垂体腺瘤发病机制垂体腺瘤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腺瘤的发生有两个阶段以prl瘤为例起始阶段prl细胞遭受了自发的或获得性的基因突变促进阶段在内在或外部促进因子参与下已基因突变的prl细胞不断的克隆增殖形成肿瘤团块增殖速度肿瘤团块细胞增殖一倍约100700天因此临床发现的垂体prl瘤已经起始相当长时间1313垂体腺瘤的分类垂体腺瘤的分类激素分泌功能功能性与无功能性按腺瘤大小大腺瘤与微腺瘤腺瘤位置鞍内腺瘤鞍内腺瘤鞍外发展腺瘤生长方式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按病理he染色光镜免疫组化电镜prlghacthtsh1414垂体腺瘤分类的复杂性垂体腺瘤分类的复杂性垂体腺瘤的分类与命名是复杂与困难的目前还没有一种分类能够为临床各科都接受内分泌临床以腺瘤的细胞类型和分泌的激素按功能分类为功能性与无功能性如gh分泌功能的细胞形成的腺瘤命名为gh分泌腺瘤临床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 诊断方法:间脑疾病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 综合判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
• 治疗方法:间脑疾病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间脑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预防间脑疾病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 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等,同时避免外伤和感染等继 发性因素。
危害性
间脑疾病可导致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甚 至危及生命。
常见间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 常见间脑疾病类型:常见的间脑疾病包括丘脑综合征、下丘脑综合征、 垂体瘤等。
•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间脑疾病临床表现各异,如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 侧肢体感觉障碍、对侧偏盲等;下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紊乱、 睡眠障碍等;垂体瘤则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内分泌异常等。
间脑与脑干的关系
结构连接
间脑通过下丘脑和丘脑底部与脑干相连,共同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
功能调节
间脑通过分泌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对脑干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如睡眠-觉醒周期、内脏活动等。
间脑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
传入神经连接
间脑接收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如温度、触觉、痛 觉等。
传出神经连接
功能协同
丘脑与下丘脑在多种生理功能上协同作用,如体温调节、水平衡、 内分泌调节等。
信息传递
丘脑接收并整合来自全身的各种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下 丘脑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调节。
丘脑与上丘脑的相互作用
结构连接
丘脑与上丘脑在结构上紧密相连,共同组成间脑的重要部 分。
功能互补
丘脑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整合和传递,而上丘脑则与视觉 、听觉等高级感觉功能密切相关。两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共同实现间脑的整体功能。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常见综合征神经病学第六版1.Foster-kennedy 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P7)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P7)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

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症状多为双侧。

(P13,37)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P15)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P15)6.Dejerine syndrome:延髓内侧综合征。

主要表现:1. 椎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2. 内侧丘系损伤导致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垂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评估是否存在 垂体肿瘤、垂体萎缩等病变。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 断。若患者存在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的症状和体征,且实验室 检查结果显示相应的垂体激素和靶腺激素水平降低,即可诊 断为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综合征。
促进肾脏重吸收水分,调节体液平衡。
催产素(OXT)
促进子宫收缩和乳汁排出。
垂体激素分泌调节
80%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
下丘脑分泌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 ,调节垂体的激素分泌,垂体激 素再作用于相应的靶腺,调控靶 腺激素的分泌。
100%
神经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和神 经肽类物质对垂体激素分泌进行 调节。
代谢紊乱
糖代谢异常
胰岛素分泌不足,易导致低血 糖。
脂代谢异常
血脂水平异常,易引发动脉粥 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蛋白质代谢异常
蛋白质合成减少,导致肌肉萎 缩、免疫力下降等。
免疫功能异常
免疫力下降
易感染各种病原体,且感染后恢 复较慢。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甲状腺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 退等。
神经系统症状
01
02
03
头痛
垂体激素缺乏可能导致颅 内压升高,引发头痛。
视力障碍
垂体肿瘤或颅内压升高可 能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 损。
精神症状
如情绪低落、焦虑、易怒 或暴躁等。部分患者还可 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 力不集中等表现。
04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生长发育情况、性发育情况、生育史、月经史等,了 解有无垂体功能减退的症状和体征,如乏力、食欲减退、性欲减退、闭经等。

间脑

间脑
素(TRH) 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 促甲状腺素,催乳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 生长激素(GH) 催乳素(PRL)
抑制激素
催乳素释放抑制激素(PIH) 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GIH)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 催乳素 生长激素(GH) 促黑激素(MSH)
内构:丘脑被“Y”形纤维板─内髓板 internal mecullary lamina 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3部 分。其中外侧核又可分为背、腹两层:
腹层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 ventral anterior nucleus、腹中间核 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 (又称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后核 ventral pocterior nucleus 又分为腹后内侧核 vrntral posteromecial nucleus 和腹后外侧核 ventral posterolateral mucleus
尽管间脑的体积只占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一直被认为是 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其中上丘脑是前脑 与脑干间的联引中枢;丘脑是感觉上行传递最后的中继核 团;下丘脑是调控内脏功能和稳定内环境的高级脑;底丘脑 与基底神经核一起参与随意运动的调节;后丘脑的内侧和 外侧膝状体分别是听觉和视觉上行中继的核团.
视上区 视交叉上核 下丘脑前区 室旁核
结节区 漏斗核(弓状核) 下丘脑背侧区 下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
乳头区
乳头体核
视前外侧区
视上核 下丘脑外侧区
结节核 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3.重要核区
视前区:进一步分为视前内侧区和视前外侧区。视前内侧区多小细胞,一些哺乳动物的 此区内有视前内侧核,此核具有“雌雄同质异形”。

(完整版)垂体解剖及其影像学诊断

(完整版)垂体解剖及其影像学诊断



垂体解剖及其

影像表现
垂体的解剖
❖ 垂体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椭圆形,灰红色,垂体借漏斗 与下丘脑相连
❖ 垂体前后径约1.0cm,横径约1.0cm-1.5cm,高度约0.5cm, 重约0.5g
❖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 腺垂体又分为远侧部(占垂体总重量的75%)、结节部和中间
部;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组成
病例一
❖ 性别:女 ❖ 年龄:27岁 ❖ 主诉:头晕、头痛1周
Rathke囊肿
病例二
❖ 性别:男 ❖ 年龄:19岁 ❖ 主诉:发育延缓。
垂体柄中断综合征
病例三
❖ 性别:男 ❖ 年龄:35岁 ❖ 主诉:视物模糊2周
❖ 拉特克囊的前壁迅速增厚,形成垂体侧部。 ❖ 由远侧部向上长出一结节状突起包绕漏斗柄,形成结节部 ❖ 囊的后壁生长缓慢,形成中间部 ❖ 囊腔大部消失,只残留小的裂隙,随后退化
❖ 尸检发现正常人的垂体前后叶之间,约13-22%存在直径约 1-5mm的小囊,系Rathke裂或袋的残留组织
❖ 该裂的存留和增大可致Rathke囊的发生 ❖ 文献报道Rathke囊肿的发现率为3.1%,女性多见
垂体解剖
垂体
远侧部 腺垂结体节部
中间部 神经神垂经体部
漏斗
垂体前叶 垂体后叶
垂体比邻
❖ 垂体前下为蝶窦,蝶窦下方为鼻咽部 ❖ 垂体前上有视交叉,在视交叉与鞍膈之间有颈内动脉的脑段
起始处 ❖ 鞍膈,位于垂体上方,连于前后床突之间,构成垂体窝的顶,
鞍膈上留有小孔,有垂体柄通过,四周为海绵窦 ❖ 后方为鞍背及斜坡
❖ 神经部和中间部的静 脉最终也汇入海绵窦
垂体功能
嗜酸细胞 促生长素细胞 催乳素细胞

垂体及间脑-垂体系统疾病

垂体及间脑-垂体系统疾病

垂体及间脑-垂体系统疾病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0012536 空鞍综合征伴有下丘脑性及原发性脑垂体功能减退1例[日]/早川哲雄∥日内分泌志.-1998,74(1).-P285冀医情0012537 血液透析疗法开始时发生相对性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全脑垂体功能减退1例[日]/大菌英一∥日肾会志.-1998,40
【总页数】2页(P52-5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垂体及间脑-垂体系统疾病 [J],
2.垂体及间脑-垂体系统疾病 [J],
3.垂体及间脑-垂体系统疾病 [J],
4.垂体及间脑-垂体系统疾病 [J],
5.垂体及间脑-垂体系统疾病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脑性癫痫

间脑癫痫:丘脑下部周期性放电,激 活周围性交感及副交感二者兼有的活 动表现,如血压波动不稳、脉快、多 汗、瞳孔散大、胃肠道出血或喘息样 呼吸、头痛、眩晕、跌倒倾向等。
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情感与感觉障 碍、意识与睡眠调节障碍、情感与行为调 节障碍。

垂体
垂体卒中的诊断依据


性功能异常:丘脑下部前区及结节区(结 节漏斗核)受损。 ——性早熟 ——Albright综合征(性早熟,皮肤色素沉 着,弥漫性纤维性骨病) ——性功能发育不全 糖代谢异常 ——血糖高(后外侧区,室旁核) 血糖低(视交叉水平,视束前区)


盐类代谢——高血钠(腹内核),低 钠多尿(室旁核)
其他:循环、呼吸、消化、瞳孔等改变 神经系统体征:眼(视力、视野、上下 视)、锥体束、锥体外系、小脑、感觉 系统等障碍
间脑与垂体综合征
1.间脑、垂体的形态与结构

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上接大脑、 下连脑干。
间脑包括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底丘 脑、后丘脑。

间脑的背面
间脑的内侧面
丘 脑

丘脑为一较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 三脑室的两侧,
可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以后者最 大。

丘脑
背内侧核 正中核 丘脑间粘合


在丘脑交换神经元,发出轴突止于大脑皮 质对应区。因此,丘脑损害可出现感觉丧 失、感觉过敏或剧烈的丘脑自发痛等。 来自内脏、视觉、听觉等的冲动,也通过 丘脑到达大脑皮质。
高级动物是由皮质管理精细的感觉机能, 丘脑仅为感觉的中继站。


丘脑下部
丘脑下部




位于第三脑室底壁,重量仅4克左右,有 15~17对神经核,分三组核群 前部核群:视上核、室旁核 中部核群:灰白结节核及附近核群 后部核群:乳头体、丘脑下部后核 这些核群的细胞浆内还有分泌颗粒,故兼 有传导兴奋和分泌功能,起着神经及体液 调节功能的作用。

前核(A)主要与额叶皮质关联,与内脏活 动有关。受损时可出现情绪障碍。
丘脑病变波及到邻近的内囊时,出现对侧 的轻瘫。 优势侧丘脑受损时,还可出现丘脑性失语。 表现为声音低沉、语言缓慢。



丘脑手:可见损害的对侧上肢痉挛,手的 姿势异常即“丘脑手”,
表现为腕部常保护前屈和旋前,在掌指关 节处屈指,两个远端指间关节呈伸位,肌 张力通常降低,被动运动阻力小,经过几 次被动运动后,即可被动地改变手的姿势。

红核丘脑综合征: 丘脑前穿通动脉 外侧核群的前半部 小脑性共济失调及意向性震颤(上脚) 短暂舞蹈样手足徐动(腹侧前核) 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腹侧后内核)
丘脑内侧综合征: 穿通动脉闭塞 丘脑内侧核群 痴呆及各种精神症状(丘脑 边缘系统 中断) 睡眠障碍(网状上行激活 丘脑 皮质) 自主神经障碍(体温、心血管、胃肠失调 等) 自发痛(内髓板核、中央核)
丘脑下部综合征


水代谢障碍:视上核、室旁核、视上垂体 束或神经垂体破坏时,产生多饮、多尿及 尿比重下降等症状表现为尿崩症。 摄食调节障碍: —— 贪食和肥胖:丘脑下部内侧区破坏 表现为食欲多,运动少,代谢低。 —— 厌食和消瘦:丘脑下部外侧区破坏

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节律倒错、发作性 睡眠、失眠、嗜睡及睡眠延长。 体温调节障碍:丘脑下部前区腹内侧核破 坏时,散热机制受破坏,出现高VA)接受苍白体的纤维,与纹状 体发生联系 腹外侧核(VL)接受经结合臂的小脑纤维, 与大脑皮层运动区联系(与姿势运动有关)

腹后核(VP)分腹后内侧核(VPM)和腹 后外侧核(VPL)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的纤维;腹后外 侧核接受脊髓丘系、内侧丘系的纤维,它 们发出丘脑皮质束至中央后回。 其纤维为传导面部、肢体深、浅感觉的上 行传导束。

新丘脑: 与古、旧丘脑(广泛核间)联系 运动、感觉区以外的皮质 背外侧核组——顶上叶 枕核——内、外膝状体 顶下小 叶、枕、颞后 背内侧核小细胞部——额叶前部(6 区以前) 丘脑前核——乳头丘脑束——扣带 回皮质
前核(Anterior)


前核(A):与内脏活动有关。是丘脑下部 到额叶皮质和扣带回神经通路的中继站, 也是额叶皮质和扣带回到丘脑下部神经通 路的中继站。 其通路为:嗅觉 乳头体 前核 扣带回 内脏活动




Dejerine-Roussy 综合征:丘脑膝状体动 脉闭塞 丘脑外侧核后半部 运动障碍——对侧偏瘫,不自主运动(舞 蹈样、手足徐动) 表情运动障碍——哭笑时表情丧失(情感性 面瘫)


偏身感觉障碍——感觉缺失(上肢>下肢, 远端>近端,实体觉、深感觉>浅感 觉),自发痛,感觉过敏、过度、倒 错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 ,脉搏 ,汗 多,血糖

2.间脑各部位病变的临床表现
3.综合征
丘脑综合征

以损害不同部位而定
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受损时,由于影 响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内侧丘系的纤维,

表现对侧面部和肢体浅、深感觉障碍或表 现为感觉过敏、自发性疼痛或模糊不清的 自发性剧痛,感觉性共济失调等。


腹外侧核(VL)受损时,由于齿状丘脑束 及齿状红核束受损,表现为对侧肢体的共 济失调。 腹前核(VA)受损时,由于接受苍白体与 纹状体发生联系纤维破坏,表现对侧的震 颤或舞蹈病、手足徐动症。
内髓板
后外侧核 丘脑前核 丘脑网状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小脑上脚纤维
中央中核
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视束
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
丘脑发生与演变

古丘脑:中线核、内髓板核、背内侧核大 细胞部(内侧) 嗅觉-内脏反射,非特异性(网 状结构内)冲动 皮质各叶

旧丘脑:接受脑干和脊髓的感觉(特异性 投射系统)冲动,投射至大脑皮质特定区 腹后外侧核——中央后回的腿臂区 腹后内侧核——中央后回的面区 外侧膝状体核——枕叶皮质(视) 内侧膝状体核——颞叶皮质(听) 腹侧外核——结合臂 中央前回运动 区,
内侧核(Medial)

内侧核(M):分为背内侧核(MD)和中 央核(CM)。
其主要功能是接受其他丘脑核,与额叶、 下丘脑的联系。

外侧核(Lateral)

外侧核(LN):是丘脑最大的核团。又分 为背部和腹部


背部:有背外侧核(LD)及后外侧核 (LP),这些核中继其他丘脑核与顶叶后 部(顶上小叶和楔前叶)的联系 腹部:有腹前核(VA)、腹外侧核(VL) 和腹后核(VP)

丘脑下部与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有广泛的 联系,是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
丘脑下部还通过垂体和其他内分泌腺的调 节,间接地影响许多内脏活动。


对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对水、盐、 碳水化合物、脂肪的代谢,对性功能、血 管运动、发汗、营养、瞳孔、心肺、胃肠、 膀胱、直肠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丘脑下部又与脑干的网状结构相连,对醒 觉与睡眠的调节亦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