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式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物体表面积的含义; (2)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 让学习初步解决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每个同学准备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剪刀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及长、正方体纸盒模型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案例名称 科目 课时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数学 一课时 教学对象 小五 提供者 黄超
一、教材内容分析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 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准备好的长方体、 正方体进行裁剪来明白表面积的含义, 以及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初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表面积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它们各有几个 面组成
激发学生兴趣
引入课题
学生用剪刀把准备 的模型剪开,形成 一个平面图形,并 观察
让学生对物体的表面 积有个直观的感受
讲授新课
讨论、思考并总结 长、正方体的表面 积计算方法 独立思考,运用上 面总结的计算方法 进行计算
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 思考和讨论总结出 长、正方体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利用表面积 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格式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格式模板
1. 教学内容
主题:长方形的面积
2.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使用计算工
具求解。
3. 教学重点
能力培养:学会正确的使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知识技能: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习计算工具
操作;
4.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公式计算和操作计算工具求得长方形面积。
5. 教学准备
教学棋盘一份,圆规一个,纸片一张;
6. 教学方法
讲授方法:结合幻灯片、图片等图形讲解;
示范方法:示范性活动和例子分析;
情景法:通过设置情景,设计具体的计算题目;
7. 教学步骤
一、引入环节:
通过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去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二、学习环节:
1. 求解公式:教师出示图片和棋盘,分析长方形面积公
式;
2. 通过例题分析:让学生计算以及活动性操作进行求解;
三、检测环节:
提出长方形的相关的实物模型,让学生来求解;
四、布置作业:
出示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8. 课堂小结
学生应该能够正确的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掌握
计算工具的操作。
小学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2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光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教学目标及要求:基础知识: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基本技能: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重点: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性和性质2、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4、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难点:1、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2、数与数之间因数与倍数关系的表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4、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5、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措施: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教学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4课时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7课时粉刷墙壁??????????????????????1课时期中复习???????????????????????????4课时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8课时第六单元统计????????????????????????4课时打电话???????????????????????1课时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逻辑推理??????????????????2课时总复习???????????????????????????5课时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编排特点: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转载于:海达范文网:小学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和特征探索图形旋转的特性和性质2.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例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教学时间:6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例1及练习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12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教具准备:路线图3板书设计: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2、进一步熟练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教具准备:挂图等板书设计: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第4课时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习学习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教、学具准备:指南针。
数学教案表格模板
数学教案表格模板教案标题:数学教案表格模板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提供一个数学教案表格模板,以帮助教师系统地规划和组织数学课堂教学。
该模板包含了必要的教案要素,如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连贯性。
教案表格模板:课程名称:数学课程课时:_____(填写具体课时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本课程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解决与本课程相关的数学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应用本课程的数学概念。
2. 解决与本课程相关的数学问题。
3.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资源:1. 教科书:_______2. 手册或参考书籍:_______3. 多媒体设备:_______4. 网络资源:_______5. 其他:_______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演示一个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与示范:- 介绍本课程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 提供示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3. 练习与巩固:-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与应用:- 提供更复杂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和解决能力。
-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中。
5. 总结与评价:- 回顾本课程的重点和要点。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学习过程。
6. 作业布置:- 分配适当的作业,巩固并拓展所学内容。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2. 练习和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测试或考试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测试或考试。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2.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
3.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4. 改进和调整的建议。
表格式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表格式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在跳绳和踢毽子,应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学生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能够用符号来表示运算律,为进一步研究乘法运算律打下基础。
3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师:如果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在运动吗?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们用了什么方法?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吗?学生合作交流,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符号来表示运算过程。
通过实际应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应用,为以后的数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逐渐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能够用符号来表示运算律。
同时,学生也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运算律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多样、更有效的研究资源。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在数学研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惯。
参加活动?怎样列综合算式?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能不能让下面的○里填上等号?为什么?2、通过计算验证,像这样的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结合律”。
3、你能用字母a、b、c表示出这个规律吗?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解题思路。
观察上面的等式,说说等式中的运算规律?观察交流,把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
由于加法交换律学生比较陌生,所以研究时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例题中不同解法之间存在的数学现象,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例题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体验现象的普遍性。
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让他们对加法结合律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表格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表格教案第1篇:亡羊补牢表格式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亡羊补牢》表格式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读8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认真改正,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教学重难点】1、认读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背诵课后《背诵积累》。
畅所欲言。
讲授新知1、板书课题,理解题意:“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2、范读课文,提出要求。
3、解决汉字词及难读句:⑴出示带汉字的词语。
⑵认读汉字、组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⑴个别指导朗读。
⑵反馈朗读。
5、细读课文:⑴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思考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指名把这一段的内容讲一讲。
⑵第二、三自然段:邻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劝他的?谁来读一读?他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第三段。
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分角色朗读这两段。
⑶第四自然段:他不听劝结果怎样?⑷第五自然段:指名读他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改正,还晚不晚?畅谈他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齐读课题,畅所欲言。
边听边注意课文中的难读词句自由练读、自荐读、轮读。
自由练读课文。
轮读课文、互相指正。
自荐读、畅所欲言。
自荐发言。
自荐读。
自荐读。
畅所欲言。
同桌读。
畅所欲言,自荐回答。
课堂小结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析本文写作方法。
师: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自由读。
畅所欲言。
自荐回答。
布置作业1、练习给汉字组3个词,并选择其中一个词造句。
2、练习讲这篇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后悔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结果又少再没丢第2篇:习作6 表格式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习作6 表格式教案本文是关于习作6 表格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题习作6备课日期12月18日教学目标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画,准确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模板)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数学》第五册第四章《分数的应用》详细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2/3块蛋糕,小红有1/4块蛋糕,他们一起吃,还剩下多少蛋糕?”引发学生思考,引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教师通过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步骤。
(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教师通过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步骤。
(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七、作业设计(1)1/2 + 1/3(2)3/4 1/6答案:(1)1/2 + 1/3 = 5/6(2)3/4 1/6 = 7/122. 应用题:小明有2/3块蛋糕,小红有1/4块蛋糕,他们一起吃,还剩下多少蛋糕?答案:1/4块蛋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数学》第五册第四章《分数的应用》详细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活动三问题探究(1)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以”外它的边角之间还有其他的关系吗?度量一下,是否和你的猜想一致?(2)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教师提出问题后深入到小组中参与活动与指导生动手画图,猜想,度量,验证,得出(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内交流,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办法是三角形全等,而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是作对角线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一生板演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从中体会亲自动手实践学到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得体验在寻找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办法---三角形全等,一方面体会知识的前后连贯性,另一方面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完成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
活动四问题例1.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场地,其中一边长为16米,其它三边长多少?师引导学生审题生弄清题意后师示范解题过程附:强调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达在 ABCD①AB∥CD AD∥BC②AB=CD AD=BC③∠A=∠C ∠B=∠D生练习,师指导训练学生能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练习,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了解教学效果活动五理一理1.通过学习,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2.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你有那些认识?3.在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4.学生练习任务. 生交流获得的知识和得到的感受教师聆听,与生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总结。
课后独立完成通过整理,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感受探究过程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自信心。
通过复习,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提高。
11-20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数学上册(表格式)
强化对数的顺序和大小的认识。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
比12多1的数是()。
和18相邻的数是()和()。
10和12中间的数是()。
15在()和()的中间。
比12大比18小的数有()。
(2)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回答。
3.小结:直线上的数,越到右边数就越大。
设计意图:把每个数与点进行对应,进一步强化了对20以内数的数序和大小的记忆,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日后高年级学习数轴埋下伏笔。
环节三:巩固练习环节四:总结提升分享:你的收获?作业:在生活中去发现11—20这些数;用画画的形式把数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静思、交流中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关注其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反思意识。
课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开放性的作业把数画出来,即是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习题1 理解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不同数数方式的理解水平,感受当总数固定时,每次数的多,数的次数就少。
感受“1个十”的不同表征,体会把10个一化为1个十的简洁性,突出“十”作用和价值。
对于数的组成、数的顺序、基数、序数含义进行考察。
习题2关联设计意图:体悟位值制,同样的数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个数的计数单位,感受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值。
习题3思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一组加法和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对比所表示的“整体”“部分”的含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减法是加法的反向运算——逆运算,减法由加法而来。
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逆向计算,通过习题(3)渗透。
习题4 迁移设计意图: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通过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
从数的组成角度观察加减法的本质,计数单位的累加和递减。
进一步观察,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现数的认识与运算的一致性。
提炼算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数学课教案表格(模版)
数学课教案表格(模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理解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单元 | 知识点 | 课时安排 |单元1 | 数的概念与运算 | 2课时 |单元2 | 几何图形 | 3课时 |单元3 | 代数与方程 | 4课时 |单元4 | 函数 | 3课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实验法:设计数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精神;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资源1.教材:使用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教材》;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积极回答问题的情况等;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和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3.期中考试: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评价;4.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估。
六、教学安排日期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第一周 | 单元1:数的概念与运算 | 讲授法 |第二周 | 单元1:数的概念与运算 | 实验法 |第三周 | 单元2:几何图形 | 讲授法 |第四周 | 单元2:几何图形 | 讨论法 |第五周 | 单元3:代数与方程 | 讲授法 |第六周 | 单元3:代数与方程 | 案例分析法 |第七周 | 单元4:函数 | 讲授法 |第八周 | 复与测试 | 复与测试 |七、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
考虑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馈,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案表格模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填写和调整。
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
九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第一章表格的引入与应用 (10课时)课时1 表格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 目标:了解表格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学会读懂表格中的信息。
- 内容:- 表格的定义和作用- 表头、行、列的概念- 表格的组成要素- 表格中常见的线条和符号- 教学重点:掌握表头、行、列的概念。
-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表格中的线条和符号含义。
- 教具准备:课件、板书、学生练题。
课时2 表格的编制与运用- 目标:学会编制和使用表格,能够运用表格解决实际问题。
- 内容:- 表格的编制步骤- 表格的布局和样式- 表格的分类和用途- 表格的应用实例- 教学重点:掌握表格的编制步骤和布局样式。
-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表格解决实际问题。
- 教具准备:课件、板书、学生练题、实际应用场景。
课时3 表格的数据填写与整理- 目标:学会正确填写和整理表格数据,掌握常见的整理方法。
- 内容:- 表格中数据的填写规则- 表格中数据的整理方法- 表格中数据的计算与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表格中数据的填写规则和整理方法。
-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 教具准备:课件、板书、学生练题。
课时4 表格的数据提取与运算- 目标:学会从表格中提取数据和进行简单运算,掌握运算结果的表示方式。
- 内容:- 表格中数据的提取方法- 表格中数据的加减乘除运算- 运算结果的表示方式- 教学重点:掌握从表格中提取数据和进行简单运算的方法。
- 教学难点:正确表示运算结果的方式。
- 教具准备:课件、板书、学生练题。
课时5 表格的图示与分析- 目标:学会使用图表表示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 内容:- 不同类型的图表介绍- 表格数据转化为图表的方法- 图表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重点:学会将表格数据转化为图表进行分析和比较。
- 教学难点:正确解读图表所表示的信息。
- 教具准备:课件、板书、学生练题、图表绘制工具。
课时6 表格的信息提取与推理- 目标:学会提取表格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表格式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表格式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00字表格格式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课程名称:数学授课对象:小学生授课时间:45分钟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 了解数学中的加减法概念和运算方法;2. 学习加减法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前期准备1.1 课堂氛围的营造。
1.2 情境的创设,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2.1 加法概念的讲解,包括加法符号、加数、和的概念。
2.2 加法的具体运算过程的讲解。
2.3 减法概念的讲解,包括减法符号、被减数、减数、差的概念。
2.4 减法的具体运算过程的讲解。
第三部分:知识运用3.1 加法的练习。
任务要求: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列式运算。
活动过程: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加法比赛,取得胜利的小组还可获得奖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3.2 减法的练习。
任务要求:掌握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列式运算。
活动过程:通过口算或列式计算,让学生练习减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
3.3 知识应用。
任务要求: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活动过程:老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加减法问题,让学生通过图形表示来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课程总结4.1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加深学习印象。
4.2 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
4.3 做好课堂检测,检验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程评估:1. 学生对加减法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加减法运算能力的提高情况。
3. 学生对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4. 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及评价。
课后作业:1. 设计一些加减法的列式计算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
2. 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加减法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3. 要求学生练习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备注:本节课是关于加减法概念和运算方法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设计课程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诱发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能力。
四上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四上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章节一: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能够比较分数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分数问题。
教学内容:1. 分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2. 分数的大小比较3.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学步骤:1. 引入分数的概念,解释分数的意义。
2. 演示分数的表示方法,如折纸、涂色等。
3. 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练习题。
4. 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进行示例运算。
章节二:角的测量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测量方法。
2. 能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解决简单的角的题目。
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与分类2. 角的测量方法3. 角的加减法运算教学步骤:1. 引入角的概念,解释角的分类。
2. 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练习测量不同大小的角,提供相应的练习题。
4. 讲解角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进行示例运算。
章节三: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特点。
2. 能够识别和分类各种几何图形,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教学内容:1. 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2. 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性质3. 圆的定义与性质教学步骤:1. 介绍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进行示例演示。
2. 讲解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性质,提供相应的练习题。
3. 引入圆的定义与性质,进行示例演示。
章节四:数的乘法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乘法概念,掌握乘法的运算规则。
2. 能够进行整数乘法运算,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学内容:1. 数的乘法概念2. 乘法的运算规则3. 乘法的应用教学步骤:1. 引入数的乘法概念,解释乘法的意义。
2. 演示整数乘法的运算规则,进行示例运算。
3. 练习整数乘法运算,提供相应的练习题。
章节五: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调查、收集、整理等方法获取数据。
2. 能够运用图表、统计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方法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教学步骤:1. 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观察等。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2、过程与方法:
(1)在展开图的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不同的方法与思路进行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并经过合作与交流展示多种不同的解法,使学生在倾听中发现思路的合理性,进而完善自我的分析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的探究和交流中完善自我,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是有几个面组成,每个面的形状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请同学来说说它们的特征有几个面组成,每个面的形状
学生各自拿出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面的特征的描述
需要老师和学生准备的各类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实物,让学生通过实物来回忆它们的各自特征
剪一剪、展一展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本课的学习者是五年级学生,有自己一定的想法,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表现欲望;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初始能力:学生在一年级中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经过四年的小学阶段学习,学生已经有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只是在课堂中机械的接受。
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等。教师应关注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提示,讲解
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独立思考,同桌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完成问题,有较大困难,所以需要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即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要学会倾听、欣赏,理解他人好的见解,从中获益.
(3)占地面积是多少?
(4)表面积是多少?
2、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举例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举例课题名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课时)教师姓名:来XXX科目:数学课时:一课时单位:XXX教材:人教版一、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需要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会运用公式准确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会运用公式准确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研究者特征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采用反复操作、观察、比较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转化思考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准备平行四边形实物、展示台、方格图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讨论复旧知1.教师提问:“什么是面积?请同学们计算长方形面积。
”2.教师出示两个花坛,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哪个花坛更大。
3.教师给出一块花坛的长和宽,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
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节课将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二: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1.教师出示方格图,让学生回答折是什么图形,每个小方格代表多少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2.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自己数一下方格的个数,算出面积。
3.教师出示填空表格,让学生填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环节三:学生自主探究1.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的实物,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表格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导入
讲授式引导
学生回忆思考所学过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卡纸。
新授
教师到小组指正错误做法,给予示范性的动作演示。
学生通过实验交流式、小组探讨式学习
师生合作,有利于关系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学好新知识
2、理解并识记长方形面积公式。
10
8
5
3
5
操作技能
1、会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大小。
10
8
5
3
5
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长方形面积公式。
10
8
5
3
5
3、通过电脑出示的画象的逐步引入,肯定对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
8
6
4
2
5
情感态度
1、通过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使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
8
6
2
5
2、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长
宽
面积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
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
没预习
提出并解决问题
识记、理解、应用
识记、理解
识记
计算和应用
熟练掌握
基本掌握
很难掌握
在小组中工作表现
最出色
较出色
应付式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对小组成员的评价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选答
小组成员工作态度情况
积极
较积极
应付式
小组成员完成工作过程
迅速
按时完成
不能按时完成
小组成员交流讨论过程
有交流讨论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目标: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本结课前已经有了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
1、用小竞赛的形式对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行口算。
2、猜谜语。
小竞赛的形式不但对前两课时的知识进行了复习,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保护有益动物的品德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案例名称
《青蛙吃害虫》
科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一年级
提供者
刘梅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青蛙吃害虫》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青蛙吃害虫”这一情景,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数学表格式教案
小学数学表格式教案教案标题:小学数学表格式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表格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推理。
3. 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表格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表格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要素。
2. 学会读取和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3. 运用表格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用表格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小学数学教材和练习册。
2. 班级学生名单和成绩单。
3. 表格绘制工具,如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准备一份班级学生名单和成绩单的表格,展示给学生。
2.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结构和组成要素,如表头、行、列等。
二、讲解表格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解释表格的定义和用途,如整理数据、比较数据等。
2. 介绍表格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要素,如表头、行、列、单元格等。
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读取和理解表格中的数据。
三、练习表格的读取和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份练习题,要求他们根据表格回答相关问题。
2.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并回答问题。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运用表格解决数学问题(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表格和数学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所需数据和计算方法。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展示解决思路和答案。
五、巩固和拓展(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格练习题,巩固他们的表格读取和分析能力。
2.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表格,练习绘制和填写表格。
3. 引导学生思考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讨论其作用和价值。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表格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2. 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3. 鼓励学生继续运用表格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里填上适合的数,说说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96+35=35+□ 204+86=□+204
(45+36)+64=45+(□+□)
560+(140+70)=(560+□)+□
2、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改写算式。
(364+597)+3 = 498+(2+377)=
25+372+588 =
上面的算式,你更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回报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价值,进一步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体验简算、主动选择合适的算法。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1、想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在交流中对加法运算律的含义理解得更清晰到位,有利于学生合理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案例名称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科目
数学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提供者
课时
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事例,学习加法运算律及其应用,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律奠定基础。教材借助生活场景一题两用,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应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从而合理地建构知识。
2、想帮助学生梳理探索运算律的方法,以便把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活动迁移到乘法运算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能运用多种表示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八、帮助和总结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室
资源准备:ppt课件 教学网站 flash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 感知规律
出示主题图: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加法问题?
师:如果要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2、通过计算 验证规律
3、揭示规律
如果求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怎样列综合算式?
算一算,下面的○里能不能填上等号?为什么?
像这样的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a、b、c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解题思路
观察上面的等式,说说等式中的运算规律?
观察交流
把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由于加法交换律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学习时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例题中不同解法之间存在的数学现象,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例题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体验现象的普遍性。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让他们对加法结合律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比较简单,在发现加法交换律、总结加法交换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并获得正确的数学思想。
课件
探索加法结合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所了解,但本内容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2)、为此教材借助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引出运算律,帮助学生体会并理解运算律,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信息演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