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音乐民族化的综合体现及其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琴音乐民族化的综合体现及其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从扬琴形制(琴身和琴竹)的发展谈起,从扬琴演奏技巧和演奏形式等方面出发概括扬琴音乐民族性的综合体现,展望了扬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扬琴音乐的民族化和世界化是扬琴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扬琴音乐民族化综合体现发展研究

一、扬琴形制的民族化体现

(一)扬琴形制的本土化

扬琴,又名“洋琴”“蝴蝶琴”“打琴”“敲琴”。第一种称谓说明扬琴从国外传入,并非土生土长的传统乐器。第二种则形象地说明了扬琴的外形。后两种则从演奏方式上命名扬琴。传入之初的传统扬琴两排码,张丝弦,音量较小,发展到律吕大扬琴,之后发展为四排码401型、五排码501型,改良后的402型等几种变音扬琴。再后来又出现电声扬琴、中低音扬琴和扬琴止音器等等。其中一些型号由于演奏的便利没有广泛推广,但扬琴形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体现了制作者对不同的音色和声部的追求和探索,中国受众对于国乐弹拨乐的审美接受。

(二)扬琴琴竹的改良

琴竹,又叫“琴键”“琴笕”“琴槌”。中国人用竹子制作琴键,而非金属和木质,体现了中国的竹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之说,以竹为主题

的古诗,如梁刘孝先的《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也以画竹著称于世。竹子用于扬琴琴竹的制作与其他材质的琴键相比优势明显,韧性好,利于演奏出弹轮、颤竹等技巧。目前,除了最常见的单音琴竹之外,还有为了特殊效果而制的双音琴竹、三音琴竹、交叉琴竹、双音色琴竹等。其中的双音和三音琴竹都是为演奏和声效果而创用。“双音色琴竹”,则是追求乐器音色的丰富的产物,在琴竹的上方安装一个小竹头,专门用于反竹演奏,这样既可以演奏出清丽明亮的反竹音色,又避免了传统单音竹头正反竹交替带来的不便。有的作品还要两种琴键交替使用,如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引子运用双音琴竹,左琴竹两个琴头相距四个音位,右琴键两个琴头相距三个音位,利于演奏四音和弦,到了第一段旋律部分改用单音琴竹呈示旋律。扬琴琴键还有软琴竹和硬琴竹之分,硬琴竹韧性强度小,适合演奏音乐风格硬朗,跌宕多变的作品;软琴竹弹性好,适合演奏音乐风格委婉细腻的作品。

扬琴形制和琴竹的改革,不仅是扬琴的本土化,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对外来乐器的要求所致。中国的民族乐器,尤其是弹拨乐,以其颗粒饱满、清丽明亮的音色深入人心。扬琴从传入之初二排码、到现在的四五排码,音域拓宽,转调便利,改琴槌为琴竹,正是符合了扬琴音乐发展的民族化要

二、扬琴音乐民族化的综合体现

(一)扬琴演奏技巧日臻完备

传入之初,以单竹单音为主要演奏技巧的扬琴,在三百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已沿用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演奏技巧。随着演奏艺术在我国的繁荣发展,扬琴教学进入高校课堂,其演奏技巧也日益丰富。有考虑和声效果的齐竹、有改变颗粒性音型的轮音、还有改变音色的拨弦、泛音、顿音、反竹等演奏技巧。扬琴还在改善“直嗓子”的音色方面做出了努力,如指套“滑音”“揉弦”等技巧。有的地区和乐派为了表现地方旋律特色,在演奏技巧的创新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上世纪四大乐派之一东北扬琴的代表人物人王沂甫先生提出的八大演奏技巧“弹、轮、点、拨、颤、滑、揉、勾”最易于表现东北扬琴委婉吟润,符合东北地方小曲的歌唱性和旋律性。

(二)扬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

扬琴音乐的民族化这主要体现在诸多合奏作品被改编固定为扬琴独奏作品。如:江南丝竹《三六》《欢乐歌》《行街》,广东音乐《银河会》《旱天雷》《雨打芭蕉》等,都改编为扬琴独奏作品。在扬琴作品不算丰富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扬琴音乐的发展来说,这些改编音乐是弥足珍贵的作品。为扬琴音乐的丰富和扬琴专业技术的提高都有很大促

有的作品以古代文化为背景,叙述历史故事、歌颂英雄人物。以古代英雄人物、传奇故事为音乐形象的一类扬琴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对扬琴音乐的深远影响。例如:项祖华的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有的作品以少数民族民间曲调为素材,变化发展而来。有的作品表现少数民族人民安居乐业、节日欢庆的场面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以少数民族人民的故事以及情感为音乐形象。例如:《竹林涌翠》和《山寨风情》。

另外,西亚、南亚扬琴和欧洲扬琴都没有,而我国独有的一道风景线――曲艺音乐中的琴书。琴书类说唱艺术是扬琴中国化的主要代表乐种,它是在清中叶以后民间艺人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传唱明清俗曲声腔的过程中形成的曲艺艺术形式。我国最为著名的琴书艺术有西南的恩施扬琴、广西文场、云南文场和华北,华东的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北京琴书等。各类琴书艺术有鲜明的地方风格、代表剧目、代表人物及其传承关系。这类作品与中国的戏曲文化和曲艺艺术有相当大的关系,他们直接用扬琴命名,可见扬琴伴奏的地位举足轻重。这类作品是中国曲艺文化和戏曲文化对扬琴音乐直接影响的重要体现。

(三)演奏形式日臻丰富

扬琴在中国的发展史记录了扬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

整个过程伴随着扬琴演奏形式的变化。传入之初,扬琴主要用于传统合奏音乐,演奏曲目和形式均较单一。经历几百年中国文化的洗礼,扬琴在演奏形式方面的发展成绩卓越。除独奏外,扬琴广泛涉足戏曲、曲艺伴奏、重奏、大中小型合奏等多种演奏形式,成为中国乐器弹拨组的重要组成。

三、对扬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展望

扬琴音乐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在中国,对扬琴音乐民族性的研究也不能局限于在自身发展的种种方面。本文认为应该将有中国民族性特色的扬琴演奏、扬琴作品和扬琴技巧与其他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联系并融合。在这些方面,扬琴音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一)扬琴音乐中的移植样式

对于移植作品有部分反对的声音,说是创作上生硬的照搬,一方面不利于演奏,一方面也不利于鼓励作品创作的积极性。本文认为这只是片面地看待这个现象。移植作品不仅充盈了扬琴的作品,丰富了扬琴演奏技巧和作品的调式调性,乐器本身对于外国作品的适应性强,能够演绎多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扬琴在演奏移植作品方面有很大优势。扬琴的音域较宽广,包含四个半八度;音色多变:高音区明亮,中音区柔和,低音区浑厚;以颗粒性音型为主要演奏特点,但也有“轮音”“滑音”等弥补无线型音型的演奏技巧。她像钢琴一样,属于击奏弦鸣乐器,颗粒性发音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