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静态与动态研究综述——兼论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合集下载

对比语言学视角下英汉互译中动静转换研究

对比语言学视角下英汉互译中动静转换研究

文化长廊对比语言学视角下英汉互译中动静转换研究宋平平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也与语言密切相关。

中西方文化差异造就了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不同语言表达方式首先表现在词汇的选择上。

汉语是一种倾向于使用动词的动态性语言;英语是一种倾向于使用名词的静态性语言。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英语和汉语在词汇选择上的这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尊重目的语的习惯,处理好两种语言的动静转换问题,使译文表达恰当地道。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动态静态;英汉互译;动静转换[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184-021.引言翻译是两种或多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

翻译词汇的选择反映着思维的选择创造,而翻译不仅是形式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在翻译的过程中,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英汉语言差异上体现非常明显。

汉语重动态描写,就功能而言,以动词占优势。

英语的动词受形态规范和句法规范的约束,不能没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并各有其严谨的功能限制。

英语以名词占优势,静中有动态,比较重理念[1]。

可见翻译作品质量好坏与中英用词动静转换问题处理是否得当密切相关。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比英汉词汇特点和差异,探究翻译中动静转换问题,了解英汉的遣词造句习惯,以期能对译者有所裨益和有所启示。

2.汉语用词特点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一种具有审美感性、重意念的语言,汉语语法呈现隐性特点。

R. Quirk (1972)对动态作了解释。

动词可以自然地表征为动态,它们的能力,例如显示时态和体态方面的能力,适用于表示动作、活动、目前暂时的或正在改变着的状态[2]。

动词使用倾向在汉语中实为常态。

受文化思维观念影响,动词在句子中可充当任何成分,无曲折形态变化,频繁出现,加之动态概念,使汉语呈现动态特征。

汉语的用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动词连用动词连用在汉语中非常普遍。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

英汉静态与动态对比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试比较:
You are a terrible liar.
你谎话说得太差劲.
His very appearance at any affair proclaims it a triumph
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他一露面,就算是成功了。 He admires the President’s stated decision to fight for the job.
英语中,名词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英语名词化简单说来即英语偏重使用名词,即所谓“名词 优势于动词”(preponderance of nouns over verbs) 。 英语趋向于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 (或形容词) 所表 达的概念。
She succeeded in this match , so she felt encouraged (这次比赛她获胜了,因而很受鼓舞) . 从英语修辞效果上看,它更多是用以下简单句结 构表达: Her success in this match served as great encouragement to her.
A. 由动词的派生词名词(或含有动作意义的 名词)转译为动词
An acquaintance of world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读一点世界史,对学习翻译是有帮助的。
A view of Mt. E-mei can be obtained from here.
汉语中介词使用较少。汉语的介词多数是动词变来的,并 与动词兼类,即介词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成了动词,即 所谓“反介为动”现象。实际上,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汉 语的词性和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如,在汉语句子中,“窗户朝南”中“朝”被理解为动词 ,而“窗户朝南开”中,“朝”被理解为介词。现代汉语 有“介词”这一词类,但依然认为“大多数介词是由动词 虚化而来的,因此介词的语法特征还与动词有某些相似之 处”。可见,汉语的介词并不多,即使在某些语境下将之 归类为介词,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动作性。

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最终版)

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最终版)

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最终版)第一篇: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最终版)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摘要:在英语与汉语各自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即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表达,句中少用动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动词可以充当很多成分。

本文分析了两种语言的表达特征,并用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可以利用静态与动态相互转换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静态;动态;转换;翻译English and Chinese-Transition between the Static and Dynamic in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 static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dynamic of Chinese language mainly embody the use of verbs.English language is confined to the verbs while Chinese language is free to the verb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languages, and presents many examples, in the hope of achieving the optimized translating effect by means of transition between the static and dynamic in translation.Key words: static;dynamic;transition;translation一、引言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划分为静态与动态,静态的语言多用表达静态的名词来描述客观世界,而动态的语言多用动词来表达。

翻译中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翻译中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翻译中的静态与动态转换【摘要】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呈静态特征与汉语呈动态特征的现象。

并从两种语言的修辞差异,句法结构差异方面,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就如何实现英语静态与汉语动态之间的转换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翻译静态动态转换1 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在翻译实践中,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译出来的英译汉像英式英语,而汉译英像汉式英语。

这里的原因不用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恐怕在于没有完全掌握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的修辞手法和规律。

英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限定式)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

2 原因分析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

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

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与此相反,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

在使用中,由于对动词的约束不像英语那样死板,没有英语那样多时态,人称的变化,所以我们使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

汉语同时也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在句中多次连用,甚至重复,重叠,合成并用,这无疑会使汉语动态意味更浓。

因此汉语除了部分句子没有动词以外。

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动词的优势必然使汉语的表达呈“动态”倾向。

”3 英语的静态特征体现以及翻译对策上面提到英语多用名词,介词,以及形容词等其他词类,结构表动态意义,因而句子显得虚,静和抽象。

英汉对比研究 静态与动态

英汉对比研究 静态与动态

一算 试了一试 A着A着(A了A了):看着看着 走着走着 老了老

了 完了完了 AABB式:说说笑笑 来来往往 吃吃喝喝 摇摇

晃晃 吵吵闹闹 ABAB式:讨论讨论 学习学习 休息休息 热闹

热闹 走动走动 ABAC式:无依无靠 有始有终 任劳任怨 没完

没了 敢作敢为
汉语还有大量对偶复意的动词词组,如:
静态与动态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Static vs.Dynamic
走开! Stay away! 别管我! Leave me alone! 他吃素,不吃荤 He is a vegetarian.
她们飞上了蓝天(报纸标题) Women Pilots in China 周阿斗寻父记(文章标题) A Reunion of Father and Son 你老是看钟等着下课啊! Oh! You're a clock-watcher!
佛罗里达东海岸有一场热带风暴。
A tropical storm lashed the east coast of Florida.
一场热带风暴袭击了佛罗里达东海岸。
It was the finding of the committee that
there had been bribes paid by company manager
He is at his books.(=He is reading books)
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 (=Someone supports him)
The machine is in operartion. (=The machine is working.)
Is this train for Chicago? (=Is this train going to Chicago?)

英汉对比翻译中动静态词的转换问题

英汉对比翻译中动静态词的转换问题
( 1 ) 英语 的名 词 化 现 象 。例 1 ,p i r c e a d j u s t m e n t s h o u l d b y n o m e a n s
p r o s p e c t s ,o f e a c h o t I l e r 一0 f e v e r y t h i n g .例 2 ,看 了 看 ,h a v e a l o o k .
没有 定式 与非 正式 之分 ,并各 有其 严谨 的功 能 限制 ,英 语 以 名词 占 优 势 ,静 中有 动态 ,比较 重理 念” ( 新 编汉 英 对 比与 翻译 、刘 宓 庆 、 2 0 0 6 ) 。翻译 中英语 静态词 的转 换 与译 文 质量 的好 坏 关 系密 切 ,笔 者 根据 平时 的翻译 材料 总结 出英 汉 翻译 英语 静 态词 的翻 译策 略 ,希 望 同道 同仁 能够相 互切 磋 、思 考 交 流。本 文 将从 英 语 语 言特 点 、汉 语 语言 特点 以及英 语 中名词 、形容 词 、介 词转 化 为 汉语 动 词 的 翻译
们 谈 到 了 自己 ,谈 到 了学 习 ,谈 到 了前 途 ,谈 到 了彼 此 的情 况 ,
谈 到 了一 切 。 译 文 :We t a l k e d o f o u r s e l v e s ,o f o u r s t u d i e s ,o f o u r
要 了解 一件 事情 ,才 能理 解 该 事件 ;要 了解 一 件 事 情 的 特 点 、 性质 ,才能 了解 整 件 事 情 的 来 龙 去 脉 。语 言也 是 一样 的 道 理 .要 想理 解 汉语 ,还 得 从 了解 汉 语 的特 点人 手 。 “ 汉 语 发 源 于 东 亚 腹 地 ,是 一种 非 常独 特 的语 言 。有 史记 载汉 语 大 约 起 始 于 商周 时 期 , 距今 已有 i 千 五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在 由 ‘ 雅 言 ’到 ‘ 官 话 ’ 再 到

英汉互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策略

英汉互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策略
黄 保 超
( 洛阳师范学 院 公共外 语教研部 , 河南 洛 阳 4 12 ) 7 0 2
摘 要 : 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是 由中西文化背景和中西方人士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这一语
言现 象主要体现在表意功能 、 句法 结构 和用词频率 的差异 等方 面 , 翻译 时 , 搞好英语 静态 与汉语动 态之间 的转 换
to i n.
Ke r y wo ds:e h iu ft nlt n;tt etn e c d n mi e d n y tc nq eo a sai sai e d n y;y a ctn e c r o v
英 、 两种 语 言的语 法功 能和 句法 结构 有许 多类 动词 。大 量原来 应该 用 动词 表 达 的概念 除 了用 非 谓 汉
s e y a c sc u e y t e d f r n u t r l a k r u d n a so i kn ewe n p o l n En l h s e k n e ms d n mi ,i a s d b h i e e t l a c go n sa d w y ft n i gb t e e p e i g i p a i g c u b h s c u t e n h n . h s p e o n n i man y r f c e n s n a o n r s a d C i a T i h n me o s i il e l td i y t e x,s ma t s a d wo d  ̄ q e e n E gi a g a e e ni n r c e u n yi n l h ln u g s
语是 动 态 的语 言 , 多 用 动词 的 习惯 ; 语 是 静 态 的 和分词 的地方 , 有 英 汉语 则 直接 由动词 来替 代 。由于 汉语 语 言 , 少用 ( 定 式 ) 有 限 动词 而用 其 他 手 段 表 示 动作 的动词 没有 时 、 、 、 和 人称 等 的形 态 变化 , 以 , 体 态 数 所

汉英翻译中动与静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

汉英翻译中动与静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

汉英翻译中动与静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魏轶林湖南师范大学摘要:英语是屈折语,动词的使用受到种种限制。

一个英语句子通常只包含一个谓语动词,常用非谓语动词、抽象名词、介词等,因而英语语言呈静态特征。

而汉语没有屈折变化,动词没有时态和人称的限制,使用起来较为灵活方便,所以汉语多用动词,且有重叠、兼语和连动等类动词,因而动态优势较强。

本文摘取了红楼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分析了原文本中动词的翻译情况,探讨了汉语动态化语言译成静态式英语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动态;静态;动词翻译;《红楼梦》一、引言从古至今,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白话文,汉语的遣词造句均热衷于使用动词。

汉语动词的使用没有人称变化、时态变化等条件的限制,使用起来相当灵活、简便。

在与名词相比较之下,动词显示出强烈的动态感,因此汉语动词的高频率使用使得汉语句子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倾向。

而英语动词有屈折变化,动词需要随着人称、时态、语态等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英语句子中,动词的受限造成了名词的频繁使用,介词常与名词“结伴而行”,因而英语中也不乏出现过于堆积介词的情况。

另一方面,强势动词也常常弱化或虚化成弱势动词,上述几类情况既大大减少了英语动词的出现频率,又削弱了动词的动态感,因而英语句子呈现明显的静态倾向。

二、汉语动态倾向的特点(一)动词的连用汉语不仅大量使用单个动词或者动词词组,也常常使用连动式和兼语式的句型。

这些句式都包含了多个动词,把字句和被字句也兼用其中,因此一个汉语句子结构中,充当谓语成分的可能会有多个动词或动词词组,这种多动词谓语句大大强化了汉语句子的动态特征。

如:老师喊他去教室打扫卫生=老师喊他+他去教室+他打扫卫生短短一句话连用了“喊”、“去”、“打扫”三个动词,足见汉语句子动词使用频率之高。

汉而语动词及动词词组,除了可以作为谓语使用,还可以充当主语成分,也可以充当宾语等其他各种成分,如:“努力学习才能得到好成绩”。

“努力学习”这一动词短语在小句中充当主语成分。

英汉对比研究-静态与动态

英汉对比研究-静态与动态
CHAPTER 7
静态与动态 Static vs. Dynamic

What is metaphor? any figurative expression:the transferred sense of a physical word; (词义的转移,如用 “诞生”表示任何事物的起源) the personification of an abstraction;(抽象行为的拟人化,如 “modesty forbids me”的意思是“由于谦虚,我不能”) the applicaton of a word or collocation to what it does not literally denote, i.e., to describe one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用一个单词 或语句表示字面意思之外的意思,如用“cold blood”表示“without feeling or pi purpose of metaphor is basically twofold: referential purpose is to describe a mental process or state, a concept, a person, an object, a quality or an action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concisely than is possible in literal or physical language; pragmatic purpose is to appeal to the senses, to interest, to clarify 'graphically', to please, to delight, to surprise.

浅析英汉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动静态转换现象

浅析英汉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动静态转换现象

浅析英汉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动静态转换现象作者:武保勤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01期摘要:为实现英汉互译中动静态的灵活转换,避免出现机械式翻译的错误,提高翻译质量。

通过对比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和Jeffrey C. Kinkley翻译的英译本,主要从英汉用词特点,英汉句子结构特点两方面分析了英汉语言在表现动静态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汉语具有动词优势偏动态,英语具有介词名词优势偏静态的结论,并提出在英汉互译中要灵活运用词性转换策略。

关键词:动态;静态;思维方式;词性转换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6)01-0084-05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动静态差异。

英语倾向于多用介词和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c);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1] 国内关于英汉动静态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如连淑能、邵志洪、刘宓庆分别将英语的静态趋向和汉语的动态表现归了类,详细阐述了英汉语言的动静态倾向。

以文学作品为文本,把翻译,文学及语言学结合起来,通过对比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和Jeffrey C. Kinkley的《Border Town》不难看出,很多在汉语文本中呈现动态的句子在翻译成英语时在不同程度上转换成了偏动态的句式,英汉两种语言的动静差异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英汉用词特点英语习惯多用名词和介词,即使是可以用动词的地方,英语还是尽量会采用单词的名词形式,呈现出静态之感,我们所称的名词化就是这样渐渐产生的。

功能学派认为名词化不是纯粹的词汇过程,而主要作为一种将主谓完整句或动词短语这类典型动词小句转化为名词短语的语法手段。

[2] 相对于汉语中生动形象的名词,英语中部分名词抽象性较强,对于展现英语静态的一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Arrogance and complacence turned out to be his ruin.抽象词ruin在句中实指“祸因,完蛋的原因”,该句译为:骄傲自满最后毁了他。

英汉静动态的对比和翻译

英汉静动态的对比和翻译

英汉语言静动态的对比研究摘要:就英汉两种语言来看:英语是一种偏向于以静态角度叙述的语言,其动作意义常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表达,句中少用动词。

汉语则是偏向于以动态角度叙述的语言,多用动词,动词可以充当很多成分。

本文结合语言和翻译两面,对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这一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说明进行英汉互译时可以利用静态与动态相互转换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静态;动态;对比;翻译A Contrastive Study of Static and Dynamic in Englishand ChineseAbstract:Static and dynami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English is a static prominent language while Chinese is a dynamic prominent language. English makes more use of nouns, adjectives, and prepositions; As a result, it is more static. Conversely, Chinese often employs verbs, adverbs, verbal phrases, repetition and reduplication of verbs; accordingly, it is more dynamic.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tatic and dynamic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erm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Key Words:stative;dynamic; contrast; translation一、前言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最新-从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角度浅析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精品

最新-从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角度浅析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精品

从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角度浅析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从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角度浅析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文叶扬摘要从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出发,分析在翻译中介词的静态和动态如何转换。

关键词英语语言;介词;静态与动态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写作文和翻译时,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出来的句子句式比较单一,很地道的听和读的大量输入并没有在说和写的输出时有明显体现。

在我看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

语言学家称英语是介词的语言,由此可见介词在英语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因此通过英汉介词的对比与翻译可以很好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英语学习的理解。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是两种语言均有介词类,所以有共通的地方可供我们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分析。

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统计,英语介词有280个之多,介词既可以用来引导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又可以替代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在句中充当各种状语、定语和表语,表达出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很多含义,因此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英汉语言对比和翻译的方面分析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一、介词的静态与动态划分介词可以按照多种类型分类。

例如,可以根据介词形态将介词分为单元介词、双元介词和多元介词,可以根据介词在句中的位置分为前置介词、后置介词以及框式介词,也可以按照介词的意义将介词分为表示空间位置、原因、结果、方法等意义的介词。

还可以从介词所表达的事物或状态间的动静关系将介词分为静态介词、动态介词和动静态介词。

静态介词即表示事物处于静止状态的介词,其中有表示时空位置的静态介词,如,,等,也有表示抽象关系的静态介词,如,,等。

动态介词是指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介词,例如表示空间动态的介词,如,,等。

二、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英语常常用介词取代动词,即以静代动。

所谓静态介词和动态介词并非由介词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更多的是通过介词的使用对两种语言所产生的总体语言特点进行划分。

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

英语与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翻译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语言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的差异。

高、中分组学生能认识到语块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书面语中使用语块可以使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句型多样化和内容本土化;中分组学生更加注重意义的表达,因此在书面语中更多地使用搭配,以保证文章内容的充实和意义的丰富程度;低分组同学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单个单词的学习,在书面表达中不过是将单个词语临时组织起来,因此费时费力,作文质量也不高(关于语块与作文质量的关系另文阐述)。

四、结论(1)非英语专业学生四年中,语块使用能力明显增强。

语块使用数量呈升———升———降趋势;语块类型日趋丰富,使用数量最多的是搭配、构句语块和组篇语块。

(2)高、中分组学生在语块使用数量的增长上远远超过低分组学生;高、中分组学生的语块使用类型也比低分组学生丰富多样。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对语块的意识和学习策略的不同。

高、中分组学生注重语块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语块的学习并应用于语言输出;低分组学生的语块概念不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语块知识缺乏,语块使用能力不强。

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选取的样本较小,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研究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推广;研究的内容仅限于语块的使用数量和类型,后续的研究亦可以对书面语中语块使用错误、语块与作文质量、语块与写作的流利性及地道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希给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启示。

参考文献:[1]Becker J.The Phrasal Lexicon[A].In Shank R&Nash-Webber B L.Theoretical Issu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C].Cambridge,MA:Bolt Beranek&New-man,1975:60-63.[2]McCarthy M J,Carter R.A Grammar,Tails and Affect:constructing expressive choices in discourse[J].Text 17,1997,(3):405-429.[3]Cowie AP.“Multiword Lexical Units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A]In P.Amaud&H.Bejiont (Ed.),Vocabular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C].Bas-ingstoke:Macmillan,1992:1-12.[4]Nattinger J.&Decarrico,J.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5]Wong-Fillmore L.The Second Time Around:Cognitiveand Social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D].Stanford University,1976.[6]衡仁权.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中动词语法型式使用情况跟踪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143-149.[7]黄燕,王海啸.二语语块研究的“中国图景”:语块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外语界,2011,(3):74-81.[8]许家金,许宗瑞.中国对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话语词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437-443.2012年第·4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29期Apr2012[摘要]英语与汉语在各自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即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表达,句中少用动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动词可以充当很多成分。

动态与静态谈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

动态与静态谈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

“动态”与“静态”———谈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包彩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有少用(限定式)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

本文从“动态”与“静态”这一英、汉修辞差异入手,探讨了汉译英中动词处理的一些具体方法,如动词省译,动词转换成名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译成非限定动词、独立主格结构,以及动词译成并列谓语等手段。

关键词:动态 静态 动词 名词 转换 省译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是最复杂、最活跃的一种词类。

英、汉两种语言对动词的概括意义是一样的,但动词的数量及使用频率与方式却并不一样。

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

”(袁昌明,1989:63)英语在理论上以动词为中心,而实际上是名词、介词占优势;汉语理论上以名词为重点,而实际上是动词占有很大优势。

(潘文国,1997:379)英语的“静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句法方式和词汇方式上:前种情况如用非限定动词(Non-finite Verb),省略动词以及将动词名词化;后种情况如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副词及介词等。

而汉语的动词无屈折式形态变化,若要表示动作意义,只能采用动词本身(袁,1989:63),英语中使用非限定动词、名词、介词等的地方,汉语经常是直接用动词。

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Finite Verb),唯一例外形式是并列句动词谓语;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他到了火车站发现火车已经开走了”,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有的句子几乎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

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无处不在,不仅做谓语,也可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宾语,如“鲁迅主张打落水狗”,定语,如“讨论的问题很重要”,状语,如“一定要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学艺术遗产”和补语,如“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

《英汉对比研究》第7章 静态与动态

《英汉对比研究》第7章 静态与动态

第七章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Dynamic)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R.Quirk等人对静态和动态曾作如下解释:Broadly speaking, nouns can be characterized naturally as ‘stative’in that they refer to entities that are regarded as stable.whether these are concrete (physical) like house,table,paper,or abstract (of the mind)like hope,botany,length.At the opposite pole,verbs can be equally naturally characterized as ‘dynamic’:they are fitted (by their capacity to show tense and aspect,for example) to indicate action,activity and temporary or changing conditions.The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open classes can be summarized thus:STA TIVE noun ↔ adjectiveDYNAMIC verb adverb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

S.Potter在“Changing E nglish”一书中曾指出英语“名词优势于动词”的倾向(preponderance of nouns over verbs)。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静态词类转换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静态词类转换
认知基础。 认知语 言学认 为, 语义是 概念或意 象 的形 成过程 , 是思维 的、 认知的。 象是认知语言学 的术语 . 对事物 的感知在大脑 意 指
【 关键词 】 概念化 ; 认知 ; 态; 态 静 动
【 bt c】 w r er i n lcsfd c r n 中形成 的表征 。在认知语 法中 , A s at oc a a t ay lse c d g r [ r tdi l ai a o i s o i 兰盖克的意 象指 的是人们 以不
语言形式层 面上 可以分为名词 、 动词 、 形容词 等 , 在语 但 义和认 知层 面上 。 名词不只是表 示事物 , 也可 以表示动作 或过程 。 因为在认知上我们 可以将 过程或动作看 作事物。 同样 的道理。 形容词、 副词等在心理表征上也可 以是动 态 的: 动词也 不一定都是动 态的 , 也可 以是静 态的 。本 文拟 通 过 对 英 汉 两种 语 言 的对 比分 析 来 研 究并 检 验 英 汉 动 态 的认 知根 源 ,并在 此基础上探讨英汉 汉英翻译 中的词类
同的视 角、 选择不 同的注意点 和辖域 、 突显 不同的 方面来观察 某一情 景 , 形成不 同的意象 . 以便去 理解和 把握某 一感知到 的 t t o m al a ua e a be i de i t no ha f r l y lng g c n dvi d n o un, veb, 事 物 和 情 境 的 能 力 。 如 我 们 可 以 说 : ek id h r t r H ne i t o f sh a ne f 其意 象包括 : 一种切 削工具 . 常有 通 ajc v , t b t e a t ay a d c g iv l n u o K i 作 为一个 完形感 知 , de t e ec u m ni l n o nt e o n i n t i . s cl i y s 这里 它的意象已经不是事物 . 而是“ 用刀子 o l he na t hng butas a r fr o a pr c s r 锋利的刃和刀把等 , n y t l e ofa t T i to c n ee t o e so 割” 的动态意象 , 是突显其动 作的一面 , 是人对 刀子完形感知 的 a to Ther aoni h ti og ii n ec n seapr e so c in. e s st n c n to w a e oc s r a 个侧面。再看 “ 春风又绿 江南岸” 中的 “ ” 是形 容词 , 绿 本 在这 at n a a t n . i l l, d eb n de t e cn b ci h g S a y a v rs a d ajc v s a e o s i mir i d na i v r r otaw a sdy m i, y m c; ebsae n l y na c buts m ei e a 里 由于 突显 了动作 的一面 而成为使动词 。近 来在年轻人 当中 , o tm sc n be 尤其是 英语 专业的 学生 中流 行说“ 我信 息你 ‘ 电话你 ” 我 等也 s fv Thst ssti st t d nde a i hehe h r s a ti e. i hei re o su y a x m new t rt e ei 是名词 突显动作一面 的突出表现。 而假 设我们是初次 听到有人 s c r n t tEn ls e d o b tfvea i s e ds u h ate d h gih t n st e s i nd Ch neet n a a 这 么说话 . 虽然 感到有 些奇怪 . 但是稍加思 索就能 明白其意 思 . t y ̄ m i ndt o n t o c n n h sb ssse O bed ca hec g ii s ur ea d o ti a i e ks ve 这说 明人们有 着相似 的认 知结构 ,能够从意 象 中根据句法 、 语

论《骆驼祥子》汉英翻译过程中动态与静态的转化

论《骆驼祥子》汉英翻译过程中动态与静态的转化

论《骆驼祥子》汉英翻译过程中动态与静态的转化作者:李子荣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2期摘要:汉英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思想文化的定性,使得中文喜用动词表达主体的判断和情感,英语惯用由动词派生出来的名词抒发对客体世界的理性看法。

因此,形成了汉语多动态,英语多静态的语言特征。

从语言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出发,选取葛浩文和施晓菁的《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从动词与名词的转换;动词与形容词的转换;动词与介词(短语)的转换;弱化动词be、虚化动词make/have/take/do这四个方面,归纳并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的汉译英策略,以期望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征,找出汉英动态与静态转化的规律。

关键词:《骆驼祥子》;动态;静态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9.32.088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语言是多层面的,所以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语言特征角度来分析对比两种或多种语言。

连淑能教授在《英汉对比研究》这本书中从英汉常用表达方式上对英语和汉语的比较进行了综合系统性分析。

本文将从静态与动态角度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语言对比。

1 造成汉英动静差异的原因造成英语呈现静态的原因是西方人自古以来注重理性,对宇宙的认知主体是客观世界,主张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不喜欢用具有人主观意识的动词去表达对客体世界的感情,而善于借助名词进行抽象的科学思维,旨在以理服人。

因此在英语句子中,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謂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就包括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

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具有的表达特征,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时的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汉英翻译中动态与静态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动态与静态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动态与静态的转换作者:唐文丽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在对比语言学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教学实例,讨论了汉语的动词优势和英语的名词优势对于汉译英的启示。

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动态与静态相互转换的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关键词:翻译教学动态静态转换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03-011 引言在汉英翻译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碰到学生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和思维方式去组织英语语言,导致翻译得不够地道,译文汉语腔太重。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将汉英对比研究领域的成果引入到翻译课堂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各个层面上的差异,同时掌握相关的翻译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 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关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连淑能在其著作《英汉对比研究》中分十个专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中之一就提到了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特征。

他指出,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短语,因而叙述呈静态[1]P104。

因此,汉译英时,汉语句子的主要动词译成英语句子的谓语,其他动词则要转换成其他词类才能使用,如名词、形容词和介词,从而使整个叙述呈现静态。

由于汉英之间存在着这种动态和静态的差别,在具体翻译时就不能盲目地跟着原文走,把动词译为动词,名词译为名词,形容词译为形容词……如果生搬硬套,译出来的句子往往会比较生硬,犹如把“没刀砍不了柴”说成“刀的缺失使砍柴变得不可行”一样。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形成转换意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译入语各自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译文尽量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下面我们将选取一些译例,进一步阐述汉英互译中动态和静态互相转换的现象。

3 汉译英动态向静态的转换方法例1.姑娘们会在这天晚上向天上的织女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

浅析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表现

浅析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表现

浅析在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表现英汉两种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语系,两种语言存在诸多不同。

英汉翻译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于翻译实践来说,明白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翻译的前提,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英汉语言静态与动态的特点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英汉语言特点和加强翻译实践能力。

标签:英汉语言对比;翻译;静态;动态1.英语的静态倾向表现1.1 名词化英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其显著特点是词缀丰富。

英语中丰富的词缀使得有些动词和形容词很容易派生为名词形式,从而使得名词化成为英语常见的现象。

且名词与动词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英语的独特之处。

以下实例选自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英译汉参赛原文Necessary Fictions 的第一段:英语静态:The play thus moves on two levels.On one,it is the story of a judicial murder for money,an indictment of materialism. 汉语动态:该剧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方面,它讲述了一个看似合法、实为有悖公理的图财害命的故事。

抨击了物质享乐主义。

1.2 名词表示施事者代替动词英语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很多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

例如基于动词词干的- er /-or 派生名词,- er /-or 派生名词化使原来动态的表达方法转换为静态的表达方法。

以下实例选自第二段以及参考译文《必要的虚构》(王宏译、徐青根审定,2004)英语:He is“Head master of College,and lover of t he noblest Muse.”He sponsors the town’s Youth Club and describes himself as “a humanist,a lover of the ancient Greeks,an admirer of Plato.”He is a true believer in all those liberal and rational values that Western culture has inherited from antiquity. 汉语:作为“居伦学校的校长、最尊贵的缪斯女神的仰慕者”,他资助了该城的青年俱乐部,并自诩“崇尚人文主义、热爱古希腊人、仰慕柏拉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 汉语语法则重在名词。 【他不仅 多次 申明这 一观点 , ”2 而 且针对多数学者英语 以名词为重点 、 以动词为重点的看 汉语 法 , 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在《 中专辟 出“ 汉语语法 不以动词为
重点论” 一小节讨论这一问题 j 。 申小龙 比较 了上述 两人 的观点 , 认为之所 以 出现矛盾 , 是 因为二人谈论 的是汉语 的两种不 同的句子类 型 , 同济谈 林
---— —
1 40 ・— - - —
是指在语 法理论研 究层 面上 。而英 汉对 比时 所谈 的英语 的
名词优势与汉语的动词优势 都是指 两种 语言 文本 中使用 名
谓语 、 宾语 、 表语 、 补语 、 定于 和状语 , 形态不变 ; ) 2 汉语 动词
英汉静态与动态研究综述 —兼 译中 — 论翻 静态与动 转换 态的
张 坤 坤
( 山东 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济南 2 00 ) 5 10

要: 英语和 汉语相 比较 而言, 英语名词使 用频率高 , 具有静态优 势 , 而汉语动词使 用频率高, 具有动态优 势。
通过英汉互译文本的对 比分析 , 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验证英语 的静 态优势及汉语 的动 态优 势, 而认识 到这一规律可以
率动词 占优势 ; 英语语法 以动词为重点 , 运用频率名词 ( 介 + 词) 占优势 。[粥‘ ” 】 蛳 综上所 述 , 我们认为 , 主张汉语重在名词 , 英语重在动词
现为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较早提出这种论
点的是林 同济 ,汉语的特点是动词优势 , “ 英语的特点可说 是
基础都是汉语 的全部句子 , 并不只是一部分句子 ”更重要 的 ;
态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多使用动词上。我们说“ 较多” 使用 ,
是因为这是就 英汉 两种语 言 比较而 言 , 无论 英语 还 是汉语 中, 名词的使用频率都 大于动 词的使 用频率 , 汉语动 词 但是 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英语动词的使用频率 。
2 1 2月 0 2年 第 3 卷第 2期 l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nl f eo ̄i gC H s dct n ora o i n a o eeo E u ao H l n f i
F b2 1 e .O 2
V 13 . 0 . l No 2
di1 .99 ji n 10 - 8 62 1.2 0 7 o:0 36 /. s .0 1 7 3 .0 2 0 .5 s
反过来为翻译和翻译研究所 用。 关键词 : 态 ; 态; 静 动 英汉对比;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0 9 H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7 3 (02 0 —04 0 1 1— 86 2 1 ) 0 2 10— 4 说 : 我经常提 出一 个假 设 , 是认 为西 洋语语 法是重在 动 “ 就
态和静态之分 , 名词等其他词性也是如此 。但是在一定 程度 上, 英语的名词优势 主要体现 在较多 使用 名词 , 而汉语 的动
论 的是“ 施事句” 而郭绍虞谈论 的是“ , 主题句”4 林证 以 【。“ J 施事者打头 , 以一连 串动词叙述 动作 和事件的过 程, 后面 我 们称之为施 事句 , 以主题 打头 , 面的成分说 明这 一主 郭证 后 题, 是一种 ‘ 主题—评论句 ’我们称之为 主题句 。 但潘文 , ” 国认为 申氏的论 断对两位前 辈都 不公平 , 因为二人 “ 讨论 的

英语的静态 ( 词 ) 名 优势 与汉语 的动态 ( 动词 )
优 势 从整体上看 , 英语的静态优势与汉语的动态优势 主要 体
优势说” 与郭绍虞的“ 名词重点说” 不在一个平面上, 林氏讲 的是词的使用频率, 而郭 氏讲 的是语言研究重点。郭氏的 “ 西洋语法重在动词” 十分正确, 但英语名词的使用频率占 优势。所以最后得出结论,汉语语法以名词为重点, “ 运用频
形合与意合 、 主语 显著 与主题 显著 、 静态 与动态等是 人 们谈论英 汉差异时常提到的几组关系。一般来 说 , 由于英 语 属于屈折语而汉语属 于独立语 , 英语 具有静 态优势 , 而汉 语 具有动态优势 ; 与此相联 系的是英语 的名词优势 和汉语 的动 词优势。但这两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 , 因为静态 和动态不仅 涉及词性 , 而且 涉及到句式等 ; 而就词性 而言 , 单动词就有 动
鉴于英语 的静态优势和汉语的动态优势 , 英汉 和汉英 翻 译时 , 应注意静态和动态之间 的 增译 省译等技巧 , 从而尽量使译文地 道、 传神 、 在 表达出原文 内容 的同时也符合 目的语 的规 范。有些优 秀翻 译, 作者无意识中便 能处理好 静态 和动态 的转换 , 使译文 不 仅可读 , 而且流畅、 优美。

是, 林和郭都是从汉外对 比的角度看 问题 , 到了申氏笔下 , 但 外语不见了 , 只分析了汉语的结构 】 。 ‘ 研 。 潘文国 自己认 为 , 两位 的说法都 有道理 , 林郭 只是层次 不 同,郭说 反映了历史上 和理论上 的正确 , “ 林说却反映了现
实上的正确 。 继而提 出 自己的观点 , 英语在理 论上 以动词 ” “ 为 中心 , 而实际上是名词 占优势 ; 汉语理论上 以名词为重点 , 而实际上动词 占有一定 的优势 。 J ” 狮 周志培也比较了林 、 郭的说法 , 认为林同济的汉语“ 动词
关系词丰富”具体说来, 英语有大量的介词, 。 “ 有许多连词
和汉语所无的关系代词 、 关系副词 。D3 ”] 9  ̄
但是并非所有学者都认同这一点, 在林同济之前 , 郭绍 虞就认为西洋语法重在动词, 而汉语语法重在名词。郭绍虞
收稿 日期 :0 1 0 2 2 1 — 6— 2
作者简介 : 张坤坤 (9 4一) 男 , 18 , 山东 临沂人 , 硕士研究生 , 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