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类活动要素调查及评价
环境生态学 Chapter11_生态监测与评价
3.1 基本概念
• 风险一般指遭受损失、 损伤或毁坏的可能性
。风险通常定义为在一定时期产生有害事件的 概率与有害事件后果的乘积。
• USEPA(1992)颁布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中对生
态风险评价进行了定义: 评价不利生态效应可 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可能性, 而这种可能性是 归结于受体(Receptor)暴露在单个或多个胁迫 因子(Stressor)下的结果。其目的就是用于支持 环境决策。
1.1 生态监测的定义
• 生态监测,是运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
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 ,利用这些反应或效应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规律,为环境质 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的科学活动过程。
• 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没有本质区别。
1.2 生态监测的理论依据
• 风险定量取决于暴露与生态效应之间能否建立 定量关系。
• 当风险表征结果为无风险时, 并非表明没有污
染发生, 而表示污染尚处于可以接受的程度。
3.5 生态风险评价的复杂性
• 与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相比,生态风险评价的复 杂主要表现在: – 生态受体的层次性、多样性; – 生态暴露的复杂性:种群、群落空间分布的 复杂性,且不利影响会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 。
• 生态效应是指压力引起的生态受体的变化。 • 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个体水平的生态效应评价
– 剂量 -效应关系 – 定量结构 - 活性关系(QSAR)
• 难点
– 有毒有害物质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 效应评价;
– 其他风险源对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生态效应表征和 评价。
3.4.5 风险表征
• 风险表征是对暴露于各种压力之下的不利生态 效应的综合判断和表达。 – 定性的风险表征回答有无不可接受的风险, 亦即是 否超过风险标准。 – 定量的风险表征不仅回答有无不可接受的风险及风 险性质, 还要定量说明风险的大小。
人类互动行为模式探讨与影响因素评价
人类互动行为模式探讨与影响因素评价人类互动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环境中与他人进行的一系列交流、互动和行为活动。
这种互动行为模式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互动行为的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人类的互动行为模式可以看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展示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如合作、交流、支持、抗拒、竞争等。
这些互动行为模式是根据个体的性格、社会角色和目标等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在工作环境中,合作和支持是积极的互动行为模式,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而竞争和抗拒则可能导致冲突和紧张氛围的产生。
人类互动行为的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影响互动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人格类型会对互动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外向型个体更倾向于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善于表达自己;内向型个体则更倾向于避开社交环境,偏好独处或小团体交流。
其次,社会角色也是影响互动行为模式的因素之一。
社会角色包括家庭成员、职业角色、群体身份等,不同的社会角色会对个体的互动行为产生不同的要求和期望。
例如,作为家庭成员,个体可能展示出关爱和支持的互动行为;而在职业角色中,个体可能表现出竞争和合作的互动行为模式。
此外,文化环境对互动行为模式也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互动行为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交规范会有所不同。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
理解和评价人类互动行为模式的影响因素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互动行为模式的准确理解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角色要求。
通过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和相应的互动行为模式,个体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加顺利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其次,了解互动行为模式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社会组织和机构设计更加合理的社交环境和规范。
人体工程学评估标准及方法
人体工程学评估标准及方法一、引言人体工程学是一种研究如何将人体尺寸、活动范围、力学和生理学因素考虑在内的学科,旨在提高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效率、安全和舒适。
人体工程学评估标准及方法对于确保人体工程学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人体工程学评估的标准及方法,包括人体尺寸和活动范围、身体力学和生理学考虑、人体姿势和动作分析、工作场所和环境评估、工具和设备评估以及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估。
二、人体尺寸和活动范围人体尺寸是人体工程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臂长、腿长等。
活动范围则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位置和姿态。
在设计和使用工作场所和工具时,需要考虑人体尺寸和活动范围,以确保人们能够舒适、安全地完成工作。
三、身体力学和生理学考虑身体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科学,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
生理学考虑则涉及人体器官的功能和代谢。
在工作场所和工具的设计和使用中,需要考虑身体力学和生理学因素,以确保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同时避免身体疲劳和损伤。
四、人体姿势和动作分析人体姿势是指人在静止时的身体姿态,而动作是指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
在设计和使用工作场所和工具时,需要考虑人体姿势和动作,以确保人们能够舒适、安全地完成工作。
五、工作场所和环境评估工作场所和环境对于人体工程学评估至关重要。
工作场所的设计需要考虑人体尺寸和活动范围,同时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照明等也会影响人体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在设计和使用工作场所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人们能够舒适、安全地完成工作。
六、工具和设备评估工具和设备是人体工程学评估的重要部分。
工具的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人体尺寸和活动范围,设备的使用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也需要考虑。
在设计和使用工具和设备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人们能够舒适、安全地完成工作。
七、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估安全性和舒适性是人体工程学评估的重要指标。
安全性评估包括对工作场所、工具和设备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以避免事故发生。
人类行为调研报告
人类行为调研报告人类行为调研报告一、引言人类行为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动,包括言行举止、思考方式、情绪体验等多方面的表现。
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调查人类行为的特点、原因和影响,以期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背景的受调查者,以充分反映人类各个方面的行为表现。
问卷涵盖了人类行为的多个维度,包括社交行为、消费行为、情绪体验等。
三、结果分析社交行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尤其是与亲朋好友的互动。
其中,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社交活动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但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厌倦社交活动,认为人际关系过于复杂,不愿主动参与。
消费行为:受访者对于消费行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侧重于实用性与功能性,而有些人则更关注品牌和外观。
另外,也有一些人在消费时存在浪费和盲目跟从的倾向。
情绪体验:调查显示,人类的情绪体验具有较大的差异。
有些人情绪稳定,积极向上,而有些人情绪波动较大,经常感到焦虑和抑郁。
四、讨论和原因分析社交行为的原因:社交行为在人类社会中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有着与他人交流、互助和协作的天性。
然而,社交行为也存在对个体的压力和负面影响,比如社交焦虑和人际关系冲突。
消费行为的原因:消费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需求、广告宣传、社会环境等。
而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和社会比较心理也是导致盲目消费和浪费的原因之一。
情绪体验的原因:情绪体验由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人性格、生活环境、生理机制等。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这一点也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五、结论和启示人类行为是多样化且复杂的。
社交行为、消费行为和情绪体验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社交中实现归属感,消费中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情绪体验中反映个人内心世界。
然而,人类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交焦虑、盲目消费和情绪不稳定等。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与管理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与管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给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评估和管理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方法逐渐成为了一个需要重视的议题。
一、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指对人类活动的类型、规模、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
评估影响因素既包括已有知识所能研究的因素,也包括未知因素。
1.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环境影响评估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定量方法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定量结论,并反映环境影响的程度和影响机理。
定性方法则是利用经验判断和分析,从而得出基于经验的定性结论,同时描述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
一般来说,定量方法更为准确和可靠,但对设计师和执行者的要求更高,而定性方法更为简单和通俗易懂,适用范围更广。
2.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影响因素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活动的种类和规模:人类活动的类型、规模以及人口密度等对环境影响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2)时间和空间尺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3)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生境的破坏和变化。
(4)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气候影响表现在人类活动促进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等方面。
二、管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管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指制定、实施和监测环境管理计划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管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人类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
1.管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法管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环境政策制定:完善环境政策,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等,推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环一、环境的概念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总体,如高山、大海、江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总体,如高山、大海、自然因素的总体湖泊、天然森林、野生动植物等。
河、湖泊、天然森林、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如住房、工厂、社会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如住房、工厂、桥娱乐设施等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梁、娱乐设施等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文化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环境的基本特性1. 整体性与区域性整体性与(1)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 )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 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能的系统。
(2)环境的区域性) 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及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区域性还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的特性。
区域性还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多样性。
文化、历史等的多样性。
二、环境的基本特性2、变动性和稳定性、变动性和(1)环境的变动性) 是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是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作用下,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断变化之中。
(2)环境的稳定性) 所谓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特性,也就是说,功能的特性,也就是说,环境结构和状态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节功能使这些变化逐渐消失,这些变化逐渐消失,环紧结构和状态得以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人类的调查报告
人类的调查报告一、引言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对自身进行调查和研究。
本文将以人类的角度,对人类进行调查,探寻人类的特点、行为和其他相关信息。
二、人类的特点1.智力:人类具备高度发达的大脑和智能,能够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如推理、创造和解决问题。
2.社会性: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
人类通过语言、信仰、法律等手段建立社会秩序和关系。
3.文化多样性:人类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和艺术形式。
4.适应能力:人类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人类根据不同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工具。
三、人类的行为1.社会行为:人类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来维护社会秩序。
人类形成了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如家庭、学校、政府等,以协作和合作的方式生活和工作。
2.经济行为:人类通过生产和交换商品和服务来满足需求和追求个人利益。
人类发展了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各种经济形态。
3.文化行为:人类通过语言、文学、音乐、艺术和宗教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反映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审美观。
4.科学探索: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人类通过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人类的进化和发展1.进化理论:根据进化理论,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步演化成今天的形态。
人类的进化受到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和基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2.文明发展:人类从社会群体的简单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复杂的社会文明。
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变革。
3.技术进步:人类通过创新和科技进步改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工具、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五、人类面临的挑战1.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包括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崩溃等。
人类需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保护地球家园。
区域生态效应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
第38卷第19期2018年10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8,No.19Oct.,201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73)收稿日期:2017⁃11⁃17;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18⁃06⁃20∗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shiliangliu@bnu.edu.cnDOI:10.5846/stxb201711172048刘世梁 ,刘芦萌,武雪,侯笑云,赵爽,刘国华.区域生态效应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生态学报,2018,38(19):6797⁃6809.LiuSL,LiuLM,WuX,HouXY,ZhaoS,LiuGH.Quantitativeevaluationofhumanactivityintensityontheregionalecologicalimpactstudies.ActaEcologicaSinica,2018,38(19):6797⁃6809.区域生态效应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刘世梁1,∗ ,刘芦萌1,武㊀雪1,侯笑云1,赵㊀爽1,刘国华2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875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085摘要:人类活动及其干扰会产生不同的生态环境效应,定量化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干扰的特点是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㊂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合理调控人类活动,预防或减少可能产生的生态危机以及区域的规划管理和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㊂目前研究主要是从压力变化和状态变化两方面对人类活动强度进行的评价㊂本文基于人类活动压力的视角,建立了基于权重的多指标叠加体系对人类活动强度进行评估;从状态变化的角度,从土地利用变化㊁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或多因子状态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㊂介绍了在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如人类足迹指数㊁喀斯特干扰指数㊁生态足迹方法和景观发展指数等㊂指出了目前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㊂关键词:人类活动;干扰;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效应QuantitativeevaluationofhumanactivityintensityontheregionalecologicalimpactstudiesLIUShiliang1,∗,LIULumeng1,WUXue1,HOUXiaoyun1,ZHAOShuang1,LIUGuohua21StateKeyLaboratoryofWaterEnvironmentSimulation,SchoolofEnvironment,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2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5,ChinaAbstract:Humanactivitiesandinterventionsmayhavevariousecologicalimpacts.Quantitativeevaluationofhumandisturbanceiscriticalforanalyzingtheeffectofhumanactivitiesontheregionalecologicalenvironment.Suchevaluationsarevaluableforunderstandingthedrivingmechanismofecologicalchangeandregulatingofhumanactivities.Inaddition,informationobtainedfromtheevaluationishelpfultopreventorreducethepotentialecologicalcrisis,andusefulonregionalplanningandpolicymaking.Inthispaper,wereviewthequantitativeevaluationmethodsofhumanactivityintensityfrom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impacts.Wefoundthatamajorityofexistingstudiesmainlyevaluatetheintensityofhumanactivityfromtwoaspects:pressurechangeandstatechange.Intheaspectofpressurechange,weight⁃basedmulti⁃indexsuperpositionsystemsareestablishedtoevaluatetheintensityofhumanactivities.Intheaspectofstatechange,humanactivityintensityisevaluatedprimarilybaseduponlandusechange,ecosystemservicechange,ormulti⁃factorstatechange.Inaddition,thisstudyprovidesdetaileddescriptionsofmethodsthatarewidelyappliedintheevaluationofhumanactivityintensity,suchasthehumanfootprintindex,karstdisturbanceindex,ecologicalfootprint,andlandscapedevelopmentindex.Finally,wediscussthecurrentproblemswiththequantitativestudiesofhumanactivityintensityandgiveoursuggestionsforthefuturestudy.897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8卷㊀KeyWords:humanactivity;intervention;quantitativeassessment;indicatorsystem;ecologicaleffect1864年,GeorgeP.Marsh在‘人与自然“(ManandNature)一书中提出 人类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的进程 [1]㊂这一问题引发了科学界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评估的探讨㊂1989年,McCloskey等基于荒野(大于400000ha以上的大片没有人工建筑物的土地)的数据,建立了第一个全球尺度上未受干扰生态系统的分布结果[2]㊂1995年,Hannah等在全球尺度上评估了自然栖息地被人类干扰的程度,发现未受干扰的土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2%[3]㊂这些研究都对GeorgeP.Marsh的问题做出了回应㊂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力度和规模不断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压力也不断增加㊂Ellis等发现荒地(wildness)面积占全球无冰区域面积不到四分之一[4];Halpern等的研究认为人为压力严重影响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海洋,而且这种压力正在不断加大[5];Krausmann等的研究发现,1910年到2005年人类占用的净初级生产力翻了一倍[6]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对自然系统的需求正在加速,并可能破坏这些系统的稳定性[7]㊂因此,对人类活动进行评估,从而正确认识人类活动的规模㊁强度及时空变化规律,对于预防可能产生的生态威胁显得十分必要㊂作为人与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活动的研究在不同领域均有涉及㊂在地理学研究中,人类活动通常体现在人地关系分析中,而对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效应的研究往往不是其重点[8];在生态适宜性㊁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效应评价等研究中,人类活动往往被作为环境因子和生态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考虑,侧重于相关关系探究[9];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人类往往作为服务的需求者和受益者来考虑[10];而在灾害风险科学的研究中,人类活动又作为区域灾害系统的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进行分析[11]㊂总体来看,以往的研究大多将人类活动作为所研究问题的辅助信息,通过选择相应指标(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表征人类活动强度,以实现对所研究问题的成因或结果分析㊂尽管零散的指标也能反映人类活动情况,但由于缺少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全面评估,可能会造成对研究问题的成因或者其影响的认识不全面㊂此外,这些表征人类活动的指标大多选自社会㊁经济层面,多数指标往往不能体现生态效应的内涵㊂目前虽然已有多种从生态效应的角度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的方法,但绝大多数方法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尤其在国内的研究中,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或较为认可的指标㊂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开始重视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与区域生态安全的耦合机理研究,侧重更为准确的衡量和预测不同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㊂基于此,我们希望从生态效应视角出发,对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的方法进行梳理,发现目前此类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之后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㊂本文首先阐述了人类活动的概念,进而总结了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的方法体系㊂基于评价体系,详细介绍了几个重要的评价指标㊂最后,指出了目前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㊂1㊀人类活动概念人类活动是指人类一切可能形式的活动或行为,触及了生物圈中的每个地点㊁组成部分和过程,包括个体㊁群体㊁社会㊁政治㊁经济等不同方面㊂本文所指的人类活动是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出发,包含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环境所采取的各种开发㊁利用和保护行为的总称㊂按其产生的生态效应,人类活动可分为以下几种(表1)㊂其中,重大工程的建设㊁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化等是目前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人类活动㊂此外,本文所指的人类活动也可表述为Hemeroby㊁人类干扰(humandisturbance)和人为压力(humanpressure)等㊂其中,Hemerob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hemeros,由芬兰植物学家Jalas等于1955年首次提出,通过量化目前的植被覆盖状态与完全不存在人类干预情况下构建的自调节植被最终状态之间的距离,进而评价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12⁃13]㊂随后德国生态学家Sukopp等提出了人为干扰度(degreeofhemeroby)的概念,将其定义为 一种评价人类有意或无意干扰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方法 ,用于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4]㊂人类干扰(humandisturbance)的概念与自然干扰相对应,用来表示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15]㊂而关于人为压力(humanpressure),有学者将人类活动归为几种不同的压力类型,以描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受到干扰的具体方式[16],但人类活动与人为压力的概念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用㊂表1㊀人类活动分类Table1㊀Theclassificationschemesofhumanactivity生态效应Ecologicaleffects代表性人类活动Representativehumanactivity土壤侵蚀Soilerosion高挖低填㊁路肩边坡㊁坡耕地开发㊁水土保持工程㊁土地整治土地沙漠/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地表植被破坏㊁不合理灌溉㊁水资源破坏和浪费水文效应Hydrologicaleffect流域地表覆被改变㊁城市不透水表面增加㊁农业/生活用水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㊁跨流域调水改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Globalbiogeochemistrychange化肥农药施用㊁化石能源消耗生物多样性变化Biodiversitychange外来物种入侵㊁放牧㊁捕鱼㊁砍伐㊁狩猎㊁引起生境破碎的活动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化石燃料燃烧㊁农业和工业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㊁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㊁植被破坏㊁森林砍伐)㊁气溶胶的排放土地利用变化Landusechange基础设施修建㊁围填海工程㊁植被破坏㊁城市化2㊀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体系人类活动强度是指一定面积的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扰动程度㊂现在普遍认为,关于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强度的定量评价始于1975年莱温估计土壤侵蚀背景值(无人为干扰条件下的土壤侵蚀)㊂所得结论有一定价值,但不具备普遍意义,无法推进对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的量化㊂国内系统性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始自1998年文英对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17]㊂文英从自然㊁社会和经济三方面入手,选择地形起伏度㊁经济密度等9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和权重加权法,对1995年全国各省市的人类活动强度进行了评估㊂由于大多数研究均会涉及对人类活动的评价,为筛选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增加了难度㊂因此,在选择综述的方法时,我们主要遵循了两个原则:一是评价方法能够综合地表现人类活动强度,二是评价方法需要体现生态效应的内涵㊂根据上述两个原则,我们建立了图1所示的评价体系㊂总体来看,目前关于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的研究主要从压力变化和状态变化两方面评价,研究的思路也遵循了生态效应研究中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和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force⁃State⁃Response,DSR)框架等[18⁃19]㊂一方面,部分学者从压力的角度出发,侧重对人类活动本身进行刻画㊂其中一类方法为基于权重的多指标叠加分析方法,即通过建立反映研究区人类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经由主观或客观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加权法获得人类活动强度指数[20⁃21]㊂该种方法思路清晰,操作方便,结合空间数据可以将人类活动强度通过空间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得到了广泛应用[22⁃26]㊂但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人类活动的多样性,许多方法只适用于某种生态系统,甚至某个研究区,无法进行区域间人类活动强度的比较㊂基于此,有学者将生态系统的差异考虑在内,建立了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人类足迹指数和海洋生态系统多尺度空间模型㊂由于将人类活动作用地的生态系统差异考虑在内,体现了人类活动与生态效应间的相互关系,使这种方法具有了更广的适用性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方法也从压力角度出发对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如生态足迹指数㊂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全面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生态足迹方法已经在全球㊁国家㊁区域㊁城市乃至个体层次等宏观和微观尺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27⁃28]㊂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从人类活动引起的状态变化角度出发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29⁃30]㊂其思路是基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效应,从土地利用变化㊁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或者多个状态因子的变化角度侧面表现人类活动强度[31⁃33]㊂其中,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㊂9976㊀19期㊀㊀㊀刘世梁㊀等:区域生态效应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㊀008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8卷㊀图1㊀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估方法Fig.1㊀Quantitativeevaluationmethodsofhumanactivityintensity3㊀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方法3.1㊀基于压力的评估3.1.1㊀基于权重的多指标叠加分析主要介绍4种常用的方法:人类足迹指数㊁海洋生态系统多尺度空间模型㊁喀斯特干扰指数和人海关系空间量化模型㊂其中,前两种方法充分考虑了不同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强度的差异,因而可以在较大的尺度上运用;而喀斯特干扰指数及人海关系空间量化模型只适用于特定地区,可转移性较差(表2)[34⁃37]㊂人类足迹指数(Humanfootprintindex,HFI)人类足迹指数始于Sanderson等[34]2002年第一次在全球尺度上建立人类足迹指数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程度㊂人类足迹指数将人类影响与影响区域的相互作用考虑在内,是一种人类影响相对于各生物群落最高影响记录百分比的归一化数据[38]㊂人类足迹指数的计算首先由人口密度㊁土地利用转变㊁通达性㊁电力基础设施4种类型9个数据层通过缓冲区叠加分析及影响力赋值生成人类影响指数(Humaninfluenceindex,HII),然后根据陆地生物群落划分方法将全球划分为15个生物群落,计算陆地及每一群落中HII的最大㊁最小值,对HI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最终的人类足迹指数㊂人类足迹指数得分越高,意味着人类活动的影响越大㊂人类足迹指数只适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㊂由于这种方法考虑了地球表层各种生态系统的差异,提供了全球尺度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布信息,因此在自然保护区监测和管理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评价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9⁃40]㊂作为评估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常用指标,许多学者在不同尺度上对人类足迹指数进行了应用㊂González⁃Abrahamet等[41]和Etter等[42]分别在国家尺度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评价;Woolmer等[43]和Allanet等[44]在生态区域尺度上进行了人类足迹指数的计算㊂Woolmer等的研究表明,尽管在生态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上得到的结果相近,但更精细数据的使用凸显了人类活动的复杂性㊂Venter等[45]结合遥感和自下而上的调查方法,更新了1993年到2009年全球尺度上的人类足迹指数㊂结果表明,全球尺度上人类足迹增加迅速,尤其是在热带生态区和其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㊂同时,富裕的国家和控制腐败力度强的国家的人类足迹指数表现出一定的改善迹象㊂表2㊀基于权重的多指标叠加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Table2㊀Quantitativeevaluationofhumanactivityintensitybasedonweightedmultipleindex方法Approach提出者Proposer建立时间Establishtime考虑生态系统差异Ecosystemdifference适用区域Applicationarea尺度Scale可转移性Transferability人类足迹指数HumanfootprintindexSanderson等[34]2002ɿ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尺度及区域尺度强喀斯特干扰指数KarstdisturbanceindexVanBeynenet等[35]2005ˑ喀斯特生态系统区域尺度弱海洋生态系统多尺度空间模型MultiscalespatialmodelHalpern等[36]2008ɿ海洋生态系统全球尺度及区域尺度强人海关系空间量化模型Spatialquantizationfor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ctivitiesandmarineecosystems李延峰等[37]2015ˑ受外海影响较小,水交换能力较弱,海底地形相对平缓以及综合开发程度较高的海湾地区区域尺度弱同时,许多学者也在不断改进Sanderson等提出的人类足迹指数㊂由于Sanderson等没有考虑人类影响的时间维度和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脆弱性,Etter等[42]基于土地利用强度㊁干预时间和生物物理脆弱性,建立了包含以上三个维度的人类足迹指数㊂CorreaAyramet等[46]基于Etter改进的人类足迹指数,加入了表征生境损失与破碎化的变量Ffrag,建立多维空间人类足迹指数(Spatialhumanfootprintindex,SHFI),评估了墨西哥人类活动对景观连通性的影响㊂海洋生态系统多尺度空间模型(Multiscalespatialmodel)㊀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科学家认为世界上不复存在原始的海洋地区[47]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许多人类活动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加之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难以探测,因此评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相当的难度[48]㊂综合评价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49]㊂在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估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当属Halpern等人2008年在全球尺度上评估人类活动对海域影响状况的研究㊂Halpern等[36]运用针对特定生态系统的多尺度空间模型评估了全球尺度上17种人类活动对应20种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㊂2015年,Halpern等又建立了2008 2013年5年时间尺度上的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累积影响[5]㊂除了在全球尺度上的应用,该方法还被广泛地应用在地中海和黑海[50]㊁加拿大太平洋海域[49]㊁加利福尼亚海洋生态系统[51]和法国地中海沿岸[52]等区域尺度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中㊂Ic=ðni=1ðmj=1DiˑEjˑμi,j式中,Di是在位置i人类活动取对数标准化后的强度,范围为0 1,Ej是某种生态系统的出现或消失(0或1),μij是人类活动因子i对生态系统j的影响权重,范围为0 4㊂喀斯特干扰指数(Karstdisturbanceindex,KDI)㊀VanBeynenet等[35]于2005年提出了喀斯特干扰指数,用于衡量喀斯特地区人类干扰对环境的影响程度㊂喀斯特干扰指数的评价指标包含5大领域(地貌㊁大气㊁水文㊁生物和文化)31个环境因子,每个指标都被赋予了0 3的干扰度值㊂KDI是一种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佛罗里达州/意大利[53]㊁奥地利[54]㊁意大利[55]㊁新西兰[56]等地的研究中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评1086㊀19期㊀㊀㊀刘世梁㊀等:区域生态效应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㊀208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8卷㊀估喀斯特地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指标㊂同时,随着GIS的发展,KDI的空间分布也得到了研究[57]㊂但该方法存在着指标分数描述比较局限㊁许多指标的描述不符合研究地实情等缺点,所以在应用KDI时应该随之进行不断修正㊂人海关系空间量化模型(Spatialquantizationfor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ctivitiesandmarineecosystems,SQRHM)㊀Parravicini等[58]基于地理空间模型(Geospatialmodelingapproach)评价了8种人类活动类型对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压力状况㊂基于此,李延峰等[37]建立了SQRHM模型对莱州湾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㊂其原理是将人类活动所处空间位置作为人类影响作用点,量化海域内各单元点受作用点的影响程度㊂该模型主要适用于受外海影响较小,水交换能力较弱,海底地形相对平缓以及综合开发程度较高的海湾地区㊂I=ðmi=1FiˑDi-diDiItotal=ðnj=1IjˑWj式中,I代表某种人类活动对单元点的影响,该种人类活动存在m个作用点,i代表第i个作用点;Fi代表某种人类活动在第i个作用点的强度,Di为该种人类活动在第i个作用点的最大影响距离,di为单元点与该种人类活动第i个作用点的距离;Itotal代表多种人类活动对单元点的综合影响,共存在n种人类活动;j为第j种人类活动,Ij为第j种人类活动对单元点的影响,Wj为第j种人类活动在综合评价中所占的权重㊂3.1.2㊀其他方法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㊀Wackernagel和Rees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59]㊂生态足迹通过计算要维持一个人㊁地区或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㊁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来衡量人类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㊂作为一个全面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压力的指标,生态足迹被广泛应用在全球㊁国家㊁区域和城市等宏观尺度上[60⁃62],同时也被应用在家庭㊁商业等微观层面上[27]㊂但是,生态足迹这一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生态足迹的概念与真正的生态系统价值并不密切相关,物种稀缺㊁栖息地的唯一性和土地的过度使用并没有在生态足迹的框架中体现等[28]㊂EF=N㊃ef=N㊃ðni=1aai=N㊃ðni=1(ci/p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单位是全球公顷,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aai为人均第i种消费物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pi为第i种物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第i种物品的人均消费量㊂3.2㊀基于状态的评估3.2.1㊀基于景观与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陆地表层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响应[63]㊂从景观㊁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定量化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强度是国内最常用的方法㊂这些评价方法大多是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或者景观组分进行赋值,从而计算干扰度㊂每种方法依据的原理不同,赋值的方式也有差别(表3)[33,64⁃69]㊂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Humanactivityintensityoflandsurface,HAILS)㊀徐勇等[64]提出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基于建设用地当量(Constructionlandequivalent,CLE),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赋予相应的建设用地当量折算系数(Conversionindexofconstructionlandequivalent,CI),从土地利用/覆被与人类活动关系角度构建了一个客观反映人类活动对陆地表层影响和作用强度的指标㊂该方法自提出后在黔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70]㊁黄土高原[32]等地区得到了实践和应用㊂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activityindex,HAI)㊀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来看,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使景观组分的原始自然特性不断降低,不同类型的景观组分代表不同的人类活动或开发利用强度特征[71]㊂因此,陈浮等[65]根据景观组分及其变化特征,基于人为影响强度参数构建了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用于评价一定区域内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㊂这种指数主要将景观类型分为建设用地㊁耕地㊁园地㊁草地㊁湿地㊁盐碱地㊁水域等㊂该方法在干旱区典型绿洲[72]和黄烨市[33]等地的人类活动强度评价中均有应用㊂表3㊀从土地利用与景观变化角度定量化人类活动强度Table3㊀Quantificationofhumanactivityintensityfromtheviewoflandtransformationandlandscapechange指标Index原理Principle计算公式Calculationformula变量解释Variableexplanation单位Unit赋值标准Assignmentstandard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Humanactivityintensityoflandsurface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按照一定标准换算成建设用地当量HAILS=SCLESˑ100%SCLE=ðni=1SLiˑCIi()式中,HAILS为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SCLE为建设用地当量面积,S为区域总面积,SLi为第i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面积,CIi为第i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建设用地当量折算系数,n为区域内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徐勇等[64]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activityindex根据景观组分及变化的特征,将景观类型分为建设用地㊁耕地㊁园地㊁草地㊁湿地㊁盐碱地㊁水域等类型,对不同景观组分进行人为影响强度赋值HAI=ðNi=1AiPi/T式中,HAI为人为影响指数,N为景观组分类型的数量,TA为景观总面积,Ai为第i种景观组分的总面积,Pi为第i种景观组分的人为影响强度参数,主要通过Lohani清单法㊁Leopold矩阵法或者Delphi法确定荣益等[33]陈浮等[65]人为干扰度Degreeofhemeroby/M基于干扰的理论,对不同干扰类型进行赋值计算M=ðniSiSˑHi式中,M为统计单元的人类干扰度指数,n为统计单元内地表覆盖的斑块数,Si为当前斑块类型的面积,S为统计单元总面积,Hi为当前斑块类型的人为干扰度相对值陈爱莲等[66]HAII=HI+ðNi=1HIˑPi式中,HAII为人类活动强度综合指数,N为人类活动因子总数,HIi为第i个人类活动因子本底值,Pi为第i个人类活动因子距离衰减率孙永光等[67]景观发展强度Landscapedevelopmentintensity基于能值理论,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能值来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程度LDItotal=ð%LUiˑLDIi式中:LDItotal代表某一景观单元的LDI值,%LUi代表第i中土地利用类型占所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百分比,LDIi代表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发展强度系数sejhm-2a-1Brown等[68]Reisset等[69]人为干扰度(Degreeofhemeroby/M)㊀人为干扰度是由德国生态学家Sukopp等基于Hemeroby的概念提出的,可用于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4]㊂在国内,陈爱莲等[66]首次将干扰度概念引入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评价中,制定了景观类型分类系统,系统评价了辽宁双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的动态变化特征㊂基于此工作,孙永光等[73]将人为干扰度指数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研究了人为干扰度时空动态变化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响应机制㊂对于干扰度的划分,有学者将其分为无干扰㊁半干扰和全干扰3种类型,也有学者依据Sukopp提出的理论,将其划分为6 7种干扰类型㊂作为一种比较直接地评价人类活动对景观干扰的3086㊀19期㊀㊀㊀刘世梁㊀等:区域生态效应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㊀408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8卷㊀方法,人为干扰度在北京市[31]㊁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74]㊁朝阳港潟湖湿[75]㊁匈牙利东北部[76]㊁德国[13]等许多有关人类活动干扰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㊂此外,该方法也在不断改进㊂例如,孙永光等[67]考虑到人类活动强度的叠加效应和距离衰减效应,对已往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借助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综合指数(Humanactivityintensityindex,HAII)㊂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andscapedevelopmentintensity,LDI)㊀景观发展强度指数是Brown等[68]于2005年提出的用于量化人类对环境干扰程度的指标,其基本思想可追溯至Odum的能值理论㊂LDI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能值,取对数后将结果标准化,从而评价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程度㊂其中,用于LDI计算的能值是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电力㊁燃料㊁肥料㊁农药和水等㊂Brown等将LDIi的结果标准化为1 10,1代表未受干扰的自然土地利用,10代表最高强度的土地利用㊂Vivas等于2007年提出了修正的LDI计算方法[77],将LDIi值修正为0 42[69]㊂LDI方法提出之初适用于河流㊁湖泊㊁流域尺度,或在个别规模较小的孤立的湿地流域㊂有学者也将LDI方法应用在墨西哥地区,探讨了墨西哥地区随时间变化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78]㊂值得注意的是,将LDI方法应用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由于使用尺度较小,没有考虑距离变量㊂但如果在较大面积的流域使用该指数,则需要将距离作为重要变量纳入㊂此外,许多研究表明LDI与湿地状况(生物多样性[79]㊁总磷浓度㊁土壤电导率和土壤PH[80])相关度较高,而Reiss等[69]运用佛罗里达湿地状态指数(Floridawetlandconditionindex,FWCI)评价湿地健康状况,发现FWCI的结果与LDI相符㊂因此,作为一种稳健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LDI被广泛地应用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81⁃84]㊂3.2.2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人类活动作用于区域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发生变化,而生态系统服务反过来作用于人类,对人类福祉产生影响㊂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影响㊂在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指标: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和人类淡水影响指数㊂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Humanappropriationofnetprimaryproduction,HANPP)㊀由于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指代生态系统服务,因此我们将HANPP也作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评估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㊂HANPP指潜在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0)与实际留存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总量(NPPt)的差[85]㊂其基本假设是人类占用净初级生产力的比例能够度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控制程度,较高的HANPP对生物多样性威胁较大㊂净初级生产力以焦耳(J)㊁干物质量(kg)或碳(kg)为单位㊂HANPP=NPPo-NPPt=NPPo-NPPact+NPPh式中,HANPP为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NPPo为潜在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t为当前生态循环中现有生物量总量,NPPact为实际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h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收获量㊂人类淡水影响指数(Humanfreshwaterimpact,HFI)㊀Doddset等[30]从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量化了全球尺度上人类活动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㊂通过计算人类活动对6种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进而得到人类淡水影响指数(Humanfreshwaterimpact,HFI)㊂这6种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生物多样性压力指数(Biodiversitystressindex,BSI),淡水商品压力指数(Freshwatercommoditiesstressindex,CSI),干扰调节指数(Disturbanceregulationindex,DRI),温室气体排放指数(Greenhousegasreleaseindex,GRI),水质压力指数(Waterqualitystressindex,WQI)和水资源压力指数(Wateravailabilitystressindex,WSI)㊂研究结果表明,人类使用了全球潜在淡水服务的4% 20%㊂所有国家都使用了相当量的生态系统服务㊂HFI=ðji=1Pi,totalvaluePi,maxIi式中,HFI是人类淡水影响指数㊂j代表影响的种类,Pi,totalvalue代表由指标i构成的每种生态系统服务在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中所占比例,Pi,max代表每个指标i对其所构成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大比例,Ii代表每个指标i的值㊂3.2.3㊀基于多状态因子的变化人类活动往往会引起多种环境要素的改变,因此有学者基于多种状态因子的改变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
人类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 型的活动
01 危害
目录
02 主要影响
基本信息
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 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 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地 质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 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 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 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 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1℃,到2040年,将升高约2℃。
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裸露,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 旱季则缺少基流(base flow)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
总而言之,随著人口的恶性膨胀,随著经济的超限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被破坏,并且直接或间 接引起灾害的发生,或加剧灾情,增高成灾的频率。而环境的恶化亦造成对生产力的削弱,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 展的一大障碍。
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到2015年使未能饮用卫生水和无基 本卫生保障人口数量减少一半”的发展目标。报告称,如果各国政府不采取更有利于环境的政策,人口增加所带 来的对卫生饮用水、食品和燃料的需求将对该目标的实现形成巨大障碍。
高一地理人类活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人类活动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及人类活动的科学,人类活动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全面的,它既对自然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又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中的人类活动知识点,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城市化和人口迁移。
一、农业活动农业活动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活动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地理学中,农业活动主要研究农业的类型和分布、农业区位选择、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1. 农业类型和分布: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农业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可以将农业分为粮食农业、经济作物农业和畜牧业。
比如,中国的东北地区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而云南地区适合发展经济作物农业。
2. 农业区位选择:农业的区位选择与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稻作适合生长在水稻的主要产区——亚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
3.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和自然降水,现代农业则借助农业机械与科技手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工业活动工业活动是人类活动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
工业活动的发展与资源分布和交通运输等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1. 工业地理分布:工业地理分布是指各种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不同地区的工业分布受到资源的影响。
比如,石油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中东地区。
2. 工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是指工业企业建立工厂的位置选择。
地理条件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市场需求等都会影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
3. 工业化与环境问题:工业化的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土壤污染。
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寻找绿色工业发展模式。
三、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
第八章 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needs assessment)是社会工作 和社会福利的出发点,也是其方案开发、计划执 行和总结评估的基础。
Page 2
第一节 把握需求的基本内涵
Page 3
一、社会工作中的“社会人”
社会人 自利和互利结合,追求最 适当的社会效用 兼顾个人取向和社会群体 取向 多角度和多层次 社会理性,综合考虑个人 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和谐 社会取向
(四)阶段性需求说(托尔):四个人生阶段 (五)任务和危机说(埃里克森):八个人生阶段 (六)需求两分法(多依、高夫):基本需要、中介需要 (七)需要两分法(莫瑞):生理性需要、心因性需要
Page 5
三、特殊需求
需要的特殊性来源于个体的独一无二(人际差异:性别、 年龄、宗教、种族、生理、心理、性倾向、社会经济地位 等)。 不同个体的需求及其表达和满足方式都会体现出差异性。 特殊需求是一般需求与个体特征的整合产物,往往也成 为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出发点。
Page 4
经济人 自利、自助,追求经济效 用最大化 个人取向
利益假设
关系原则
需求层次
经济层次
理性模式 满足手段
经济理性,追求经济利益 市场取向
二、一般需求
(一)需要层次说(马斯洛):人需要的五个(或七个)层次 (二)ERG需求理论(阿尔德弗尔):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三)整体需求说(佩尔曼):人类需要的三个角度、两个维度
Page 10
二、需求主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普适性与选择性 (二)多元特性
Page 11
三、测量方法
(一)布拉德肖的四分法 (二)埃费的主体界定法 (三)多依和高夫的指标测量法
高二地理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高二地理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析和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人类通过生产、交换和消费来实现经济增长。
全球化的贸易和投资使得地球上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经济发展带来了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加速了全球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球上,各国的城市人口正在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是人类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城市建设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工业化的推进,地球上的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工业生产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但也对环境、资源和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重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挑战。
四、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地球上的农业活动既包括传统的农耕和畜牧业,也包括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对地表土地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能源利用能源利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全球能源需求急剧增长,各国都在寻求更加可持续和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
地球上的能源利用涉及到化石燃料、核能、可再生能源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经济和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而言,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能源利用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地球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类活动也日益紧密相连。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推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地理课堂上的人类活动分析
地理课堂上的人类活动分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人类的活动无处不在,且对地球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地理课堂中,对人类活动的分析就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运转规律的窗户。
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人类的居住模式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选择的居住地点和居住方式大不相同。
比如,在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往往会形成密集的城市和乡村聚落。
人们在这里可以方便地进行农业生产,获取丰富的资源,交通也相对便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而在气候寒冷、地形复杂的山区,或者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人们的居住则相对分散,并且会根据当地的特殊环境发展出独特的居住形式,如窑洞、蒙古包等。
再看农业活动,这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之一。
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类型。
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平原地区,大规模的种植业较为常见,人们种植着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
而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更适合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在干旱的地区,比如我国的西北地区,依靠灌溉发展起来的绿洲农业独具特色。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农业机械化、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改变了农业的地域分布格局。
工业活动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的地区,往往会形成大型的工业基地。
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凭借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以及便利的铁路交通,发展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而沿海地区,由于靠近港口,便于进出口贸易,轻工业和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
工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了污染,过度开采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因此,在追求工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交通是连接人类活动的纽带。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原因的答题思路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原因的答题思路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其中人类活动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类活动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经济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获取资源和财富。
因此,经济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例如,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会进行农业开垦、矿产开采、能源开发等活动。
此外,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人类还会进行工业生产、商业交易等经济活动。
二、社会原因社会原因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因素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科技进步等。
人口增长导致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进而促使人类进行各种活动来满足需求。
城市化使得人们聚集在城市中,形成了大量的人类活动中心。
科技进步则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式。
三、文化原因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背景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从而影响人类活动的发展。
例如,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文化因素还包括语言、艺术、教育等方面,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政治原因政治因素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决策对人类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政府的政策、法律等对人类活动的规范和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因素还包括国际关系、战争等,它们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环境原因环境因素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理条件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环境等各个方面。
这些原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活动的发展。
了解人类活动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初中地理中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分析
初中地理中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分析人类活动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环境的知识和案例。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分析一些典型的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农业是人类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但它也对环境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农业活动包括种植和养殖两个方面。
在种植方面,我们了解到大规模的农田开垦会导致土地沙化和土壤贫瘠化,在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有害物质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在养殖方面,大规模畜牧业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污水,这些污染物可能流入水体,降低水质,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环保意识,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其次,工业活动也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领域。
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可能会对大气、水源和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
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物和氮化物释放到大气中,引起酸雨和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废水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
此外,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积在土地上,不仅影响美观,还有可能造成土地污染,威胁土壤质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减少工业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包括加强环境监管,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采用更清洁、低碳的生产工艺。
第三,城市化是人类活动中比较显著的一个方面,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方面。
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和建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例如湿地和森林。
土地的大规模开发还伴随着水泥、钢铁等大量资源的消耗和大量废弃物的产生,这种消耗模式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压力。
此外,城市的人口密集和交通拥堵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大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城市化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清洁交通,减少对土地和资源的消耗。
最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包括能源利用和消费。
苏版七下《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分析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水污染、捕杀动物、生物入侵等对生态环境的严峻阻碍。
3、如何改善呢?
1)学生表达交流,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讨论如何改善环境问题。
2)教师展现补充资料“国家在行动”可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阻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就要看我们人类自己如何做了,我们必须关注、面对负面阻碍同时积极的多做有益的行为。
四、总结归纳,升华情感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
呼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关心学生分析情况的两面性,关注破坏环境的行为。
利用音乐及配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森林锐减
大气污染
水污染
捕杀动物
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要紧目标不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传递多
少环保的知识,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自己认识、
体会、说出人类说动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因此教师的在设
计课程内容时关于学生已有认知的判定尤为重要,假如只
一味的教师讲授,学生只是接纳着,并不能实验本节课的
意义;因此本节课应该学生作为主体,学生展现、讨论、
表达、交流等方式进行。
2、现今打算生育的差不多国策
内容及要求都有所改变,由于教材的滞后性,显着教材与
实际矛盾重重,教师要关心学生分析不同时候的国家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上位于评价区范围内。
2001年青岛市所辖的三区一市海洋总捕捞产量为
175006t。捕获的种类以鱼类为主,鱼类产量占总产量的
比例为67.3%。 鱼类主要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蓝点马鲛、鲳鱼、 鲐鱼、鳀鱼、沙丁鱼、太平洋鲱、海鳗、梭鱼、马面鲀等, 虾蟹类主要包括对虾、鹰爪虾、毛虾、梭子蟹等, 贝类主要品种为毛蚶和杂色蛤,
头足类为墨鱼。
从经济价值看,海洋捕捞总产值在整个渔业经济中占
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可以说评价海域为当地渔民世世代代
PN =FLUXN /CN, PN —氮污染压力指数,单位:m3/月(年);
FLUXN —氮污染的入海氮通量,单位:kg/月(年);
CN —水体中总氮含量,单位:kg/m3。
2)磷污染压力评价 磷污染压力指数: 该月(年)的入海磷通量除以该月 ( 年 ) 水体中总磷平均 含量。入海磷通量指进入调查海区的磷的总量,包括无机 磷和有机磷。
260
101 2310
2035
300 27944
/
/ 6716
其他 其他水产品
其中:海蜇
2170 /
/
/ 17
17
3970 1390
1390
100 230
230
目前胶州湾使用现状
三 1
入海污染要素调查 胶州湾主要入海污染源 胶州湾主要直接源包括:9个综合性排污口和部分工厂直
赖以生存的地方。
青岛市所辖区(市)海洋捕捞产量(t)(2001年)
市北区 黄岛区 城阳区 胶州市
产量合计
鱼类 虾蟹类 贝类
19563
17393 / 2170
36115
30153 3274 2671
89469
48455 5375 34249
29859
21840 973 6816
墨鱼
毛蚶 杂色蛤
/
/ /
富营养化评价 海水营养指数: 第一种:考虑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和叶绿素。
NI=CCOD/SCOD + CTN/STN + CTP/STP + CChla/SChla
NI —营养指数; CCOD、CTN、CTP、CChla —分别为水体中的化学耗氧量、总氮、
总磷、叶绿素a的实测浓度;
SCOD、STN、STP、SChla —分别为水体中的化学耗氧量、总氮、
若研究的渔获量和资源量指同一种类,或者虽然是
不同种类但具有相同的有机碳或有机氮含量,它们的单
位可以用质量表示,不必转换为碳(氮)计算。
Ⅱ 类捕捞压力
Ⅱ类捕捞压力指数。某月(年)的捕捞压力指数等于该月
(年)渔获物的有机碳或有机氮通量除以该月(年)海水 中颗粒有机碳或有机氮平均含量。捕捞渔获物主要指栖息 在所研究海区范围内的种类。
的总产值为56.1亿元。 涉及胶州湾及其临近海域的乡镇有10个,渔业村66个, 渔业户29294户,渔业劳动力41469人,其中直接从事水产养 殖的专业劳动力为14640人。
养殖种类
养殖面积(ha)
养殖产量(t)
收入(万元)
鱼类
虾蟹类 其中:对虾 贝类 其中:贻贝 扇贝 蛏
564
3203 2641 11747 443 619 381
主要养殖品种为: 滩涂贝类(菲律宾蛤仔、牡蛎)、 网箱养鱼 筏式养殖扇贝、紫菜、海带.
鲍和海参等,
在沿岸还有大量的对虾养殖池 养殖虾蟹类和鱼类。
2001年青岛市水产业现价产值为121.8亿元,海水产品
占总水产品产量的96%,而海水养殖占海水产品的63%,产
量为77.4万t。
2001年胶州湾及其临近海域的全社会渔业及其相关产业
NI —营养指数;
CCOD、CDIN、CDIP —分别为水体中的化学耗氧量(mg.dm-3)、溶
解无机氮( g.dm-3)、溶解无机磷( g.dm-3)的实测浓度。
4500-为COD、DIN和DIP的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值的乘积。 当营养指数NI >1,认为水体富营养化。
四、海上油田生产要素调查
存在油田生产的调查海区,应收集多年的油田生产和
PPF = PF / CPOC-PON
PF =PRODF×fF
PPF —捕捞压力指数,单位:m3/月(年);
PF —渔获物的有机碳或有机氮通量,单位:kg/月(年); CPOC-PON —水体中颗粒有机碳或有机氮含量,单位:kg.m-3。
PRODF —渔获量,单位: kg/月(年) ;
fF —渔获物中有机碳或有机氮含量系数。
第八章 人类活动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
a 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要素
b 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要素
海洋水文
海洋环境要素
海洋气象 海洋光学 海洋化学 海洋底质
海水养殖生产 海洋捕捞生产
人类活动要素
入海污染
海上油田生产
其他人类活动
一、海水养殖生产要素
调查海区如果存在一定规模的养殖,应调查现时的养殖生产 情况;收集该养殖区多年的养殖数据.
PP =FLUXP/CP, PP —磷污染压力指数,单位: m3/月(年); FLUXP —磷污染的入海磷通量,单位: kg/月(年); CP —水体中总磷含量,单位:kg.m-3。
3)油污染压力评价
油污染压力指数
该月(年)的入海油通量除以该月(年)水体中油的平均含
量。
PO=FLUXO /CO,
PO —油污染压力指数,单位: m3/月(年); FLUXO —入海油通量,单位: kg/月(年); CO —水体中油含量,单位:kg.m-3。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时间等,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程度等。
实例分析
一、胶州湾养殖现状调查(2001年) 胶州湾360㎞2左右的海域除了锚地和航道外,基本都 是养殖区域。由于炼油厂地处黄岛,其排污口在鹿岛湾外 海,因此将唐岛湾和薛家岛的鱼鸣咀以北海域的养殖情况 一并包括在内。 划分为浅海养殖、港湾养殖和滩涂养殖, 其中浅海养殖面积为1562ha,产量为36070t; 港湾养殖面积为2303ha,产量为5003t; 滩涂养殖面积13111ha,产量为293049t。
总磷、叶绿素a的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标准 SCOD 3.0mg.dm-3 STN 0.6mg.dm-3 STP 0.03mg.dm-3 SChla 10μg.dm-3
当营养指数NI大于4时,认为海水达到富营养化。
第二种: 只考虑化学耗氧量、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
NI=(CCOD ×CDIN ×CDIP)/4500
海泊河口、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李村河口、板桥坊河口和
娄山河口, 由此决定了胶州湾东岸是胶州湾纳污量最大的海区,也是 污染最严重的海区。胶州湾北岸和西北岸分布有墨水河口和
大沽河口。
2
胶州湾污染物入海通量
废水入海通量是按枯、丰、平3个水期进行调查, 枯水期包括2、3、4、5四个月, 丰水期包括6、7、8、9四个月, 平水期包括10、11、12、1四个月。 三个水期的调查时间分别安排在其代表月份5、8、10 月。 调查在2001年的5、8、10三个水期的代表月进行各月连续 采样两天,每天采样4次,每个水期测得8组监测数据,依次 进行统计加权,求出各水期和全年的污染物入海通量。
PPF = PF / SF PF =PRODF×fF
PPF —捕捞压力指数,单位:km2/月(年); PF —渔获物的有机碳或有机氮通量,单位:kg/月(年); SF —调查海区的渔业资源现存量(以有机碳、有机氮计),
单位:kg/km2;
PRODF —渔获量,以湿重计算,单位:kg/月(年);
fF —渔获物中有机碳或有机氮含量系数。
污染数据。 包括:石油平台位置、数量、产量、输油方式 污水排放量等。 溢油事故:发生时间、溢油量、污染面积、持续时间, 受污染生物种类和数量、消油剂种类和使用量等, 制作石油污染源分布图。
五、其它人类活动要素调查
若调查海区存在建港、填海、挖沙、疏浚、倾废、
围垦、运动、旅游、交通、管线铺设等情况, 而且对主要评价对象有较大影响,应调查这些人类 活动的情况。 调查要素包括:位置、数量、规模、建设和营运情况, 对周围海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
包括:养殖时间、种类、密度、数量、
单位产量、总产量,
养殖从业人口等。 制作养殖空间分布图。
养殖压力评价
对于滤食性贝类和浮游生物食性鱼类: 养殖压力指数 : 单位时间内养殖收获净输出的有机碳 或有机氮通量除以该调查区同时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 或有机氮的平均含量。 单位时间为月或年。
计算公式如下:
PPA=PA/CPOC-PON
4)COD污染压力评价
COD污染压力指数 该月(年)的入海 COD 通量除以该月 ( 年 ) 水体中 COD 的平均 含量。
PCOD=FLUXCOD /CCOD, PCOD—COD污染压力指数,单位:m3/月(年); FLUXCOD—入海COD通量,单位:kg/月(年);
CCOD—水体中COD含量,单位:kg.m-3。
胶州湾废水入海量统计 (2001) (104t/yr)
排污口 团岛污水处理厂 海泊河污水处理厂 海泊河 枯水期 477 902 595 丰水期 518 919 2373 平水期 532 850 830 全年 1527 2671 3798
李村河污水处理厂
李村河 娄山河 板桥坊河
580
1280 36 172
4227
3180 2402 325178 14040 20050 4172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