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佛教发展概况
山东历史沿革及历史遗迹PPT课件
夏商周时期
夏朝
夏朝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如夏 亭、斟鄩等城市。
商朝
商朝时期,山东地区成为商朝的重 要领地,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西周
西周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许多小 诸侯国,如齐、鲁、宋、卫等。
秦汉时期
秦朝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山东地区成 为秦朝的重要地区之一。
汉朝
汉朝时期,山东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了 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成为 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该文化的典型 特征包括黑陶和城堡等。
夏商周时期
夏朝
夏朝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如夏 亭、斟鄩等城市。
商朝
商朝时期,山东地区成为商朝的重 要领地,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西周
西周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许多小 诸侯国,如齐、鲁、宋、卫等。
背景
山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的历史沿革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
目的和背景
目的
通过本次ppt课件,向观众介绍山东的历史沿革和历史遗迹,使观众对山东的 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背景
山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的历史沿革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
秦汉遗迹
总结词
秦汉时期遗迹是山东地区历史发展的 重要阶段,展现了统一国家的治理和 文化的传承。
秦代遗迹
汉代遗迹
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兴办太学和郡 县学,促进了文化繁荣。山东地区的 汉代墓葬和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 陶俑、铜镜和玉器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山东地区设立 郡县,修筑长城和驰道等基础设施。
济南的历史
济南的历史沿革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目前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
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因而遗留下来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遗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长清的大柳杭,平阴的周河等,内涵丰富,面积广大。
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
龙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被命名。
通过对城子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该处已有一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城址,其规模居全国已发现的8处同时期城址之首。
1961年国务院将城子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夷人文化。
目前,济南地区已发现该时期遗址达数十处,其中尤以章丘县境内数量最多,城子崖遗址仍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
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城址之内,存在一个面积17万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这是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
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
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
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剌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此时的济南,仍地属齐国。
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 ”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战国时期的齐国大思想家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稷下学派著名学者,其墓即在章丘;卢人(今长清人)扁鹊,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创立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济南千佛山弥勒佛的介绍
济南千佛山弥勒佛的介绍
千佛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南部,是济南的四大名山之一,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是济南八景之一,有“济南第一名胜”之称。
千佛山海拔350米,方圆7.5公里,山上有近百座石窟造像,以大佛湾最为壮观。
大佛湾从北魏开始修建,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元、明等朝代不断修葺完善而成。
现存佛像最早的是北周时期的弥勒佛像。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山中修建了“观音院”。
现存弥勒像为
隋开皇初年(公元581年)造像。
相传为隋代西陵寺寺主僧智
远所造。
大佛湾大佛湾是济南石刻艺术的瑰宝,为世界佛教石窟艺术之精品。
大佛湾像一尊弥勒佛坐像,高2米多,宽1米多,头戴金冠,身穿袈裟,双手作供养状,面带微笑,目视前方。
据专家考证:这尊佛像是用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的一尊坐像。
—— 1 —1 —。
山东隋唐时期佛教述论
历史 文化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0 1 ) 5 04
要: 隋唐 时期 , 东地 区佛 教 发 展 到 鼎 盛 阶段 。不但 寺 院 兴 盛 , 山 造像 众 多 , 而且 佛 教 宗派 传播 广泛 。 山 东成
为 全 国重 要 的佛 教 中心 之 一 . 东佛教 在 当 时的 全 国 占有 重 要 地 位 : 山 关键 词 :山 东 ; 唐 ; 院 ; 窟 造像 ; 隋 寺 石 宗派 中 图分 类 号 : B 4 98
第 3 卷 第 5期 1
VO_ l 3lNO. 5
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0F LI NYI NORM AL UNI RS T VE I Y
20 0 9年 1 0月
0c . 00 t2 9
山东隋唐 时期佛教述论
鲁统 彦
( 山东 师范 大 学
玄宗又 改 为龙兴寺 , 些改 建或 扩建 显然 皆非 出于偶 然 。天宝 九载 ( 5 ) 这 7 0 北海 郡所 铸 的龙兴 寺铜钟 , 高 “ 可七尺 , 螭纽 , 口径三 尺 . 翅 , 色欲滴 , 无 翠 叩之 声甚 清越 。” 一唐 兴 钟 开 成 四年 (4 ) 日僧 圆仁 到青 f 《龙 寺 J 卷 80 .
一
、
寺 院
寺 院是佛 教 信仰 的重要 要素 , 院的有 无及 数量 的多 少 , 够集 中反 映一个 地 区佛教 活 动的兴 盛 与 寺 能
否, 该地 信徒 的多 少及经 济实 力 的大小 , 以及 该地 的 民众对 于佛 教 信仰 的程度 。因 为寺 院的数 量是 与僧
人的数 量相关 的 , 院的修 建及香 火也都 需要 当地 民众 的供 给 。 寺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山东唐朝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
曹 乘 氏 6
高密 4 莒县 4 牺沂 2
l 3
张鹤云《 神通寺 史迹初 步调查 记略 》 J王 华庆 、 明军 《 , 庄 青
州龙兴寺考略》 及宿 白《 龙兴寺 沿革— —青州城 与龙 兴寺 之二》 等。但迄今为 止 , 于山东唐 朝时期佛 教 的地 理分 关 布的研究 , 少有人 涉及 。本文试 就寺 院、 高僧及佛 教宗 派的 分布 , 做一简要的分析论述。
唐朝佛教发展 到鼎盛 时期 , 山东 地 区佛教 也非 常兴盛 。 以往关于 山东唐朝佛教发展的研究 , 主要集 中于石窟造像 的 调查研 究 和个 别 寺 院的 研 究 上。如 阎文 儒 《 门 山 与驼 云 山》 , … 张总、 郑岩《 山东东 平理 明窝 摩崖造 像》 , ] 荆三 林 、
一
沂 费县 2
7
州 沂水 l
1 2
郓 州
巨野 2 鄄城 1
瑕丘 5 乾封 1 邹县 3
7 州 成武 l 楚丘 2
益都 3 临淄 1 青 千乘 3 l 州 寿光 1 8 0 I 朐 2 I 缶
新泰 2 蓬莱 2
21 00年第 5 5卷 第 1期 ( 第 2 8期 ) 总 2
2 1 V 15 N . ( e ea o 2 8 00 o. 5 o 1 G n rl N . 2 )
山东 唐朝 时期 佛教 的地 理 分 布
汉宋时期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遗存
2013年7月第7期总第233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lJ ul.2013N o.7Ser.N o.233汉宋时期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遗存唐仲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鲁南地区遍布各时期重要的佛教遗迹与遗物,从类型上看,举凡造像、刻经、寺塔皆备;从时间上看,上起东汉,下至唐宋。
连绵不断。
东汉时期,这里出现了国内最早的佛教造像;I t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的刻经别具一格;到了宋代,寺塔与地宫的不断发现证明了佛教信仰的持续。
鲁南地区佛教的发展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鲁南地区;佛教;文化遗存【中图分类号】K207;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7-0109-04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传人我国之后便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佛教文化,并进而对整个东亚地区的佛教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
山东虽偏居祖国版图的东隅,相对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但境内遍布着各时期的佛教文化遗存,特别是以邹城、兖州、枣庄、临沂等地为中心的鲁南地区,更是佛教发展的重心。
这里的佛教文化遗存丰富,传承时代有序,通过对这些佛教文化遗存的研究,结合文献材料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佛教这种异质文化如何被我们的先人接受、改造、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汉晋时期鲁南地区的佛教信仰根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与中国的孔子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
佛教究竟何时传人我国?史无明载,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东汉前期。
《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入缣赎。
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日:‘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
’国相以闻,诏报日:‘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摘要佛教作为种复杂的社现象、义化现象,其创立、传播和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本身素质的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文化旅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相应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济南是一座国内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佛教文化旅游有着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出发,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建议,希望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佛教文化文化旅游旅游开发O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ourism culture in Ji'nan CityABSTRACTThe main focus is the pursuit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as a kind of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the meaning of the phenomenon, its creation,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ulture has brought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improvement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tourism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in this big background, accordingl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everyone's attention. Jinan is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has a good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from Jinan Cit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inan City of Buddhist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proposed,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in Ji'nan.Key words: Buddhist culture, 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佛教文化旅游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2)二、佛教文化旅游概述 (4)(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4)(二)佛教的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清寺导游词
国清寺导游词国清寺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是济南市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国清寺是中国禅宗寺庙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绝妙的建筑艺术、精湛的佛教文化享誉于世。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国清寺的历史、建筑和佛教文化。
一、历史国清寺始建于唐朝,初名“圆通寺”,当时是一座普通的佛寺,供奉着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佛像。
唐朝晚期,寺庙逐渐式微。
到了北宋时期,寺庙才恢复修葺,并改名为国清寺。
元、明、清时期,国清寺经历了多次重建和扩建,而且一度成为了济南佛教的中心,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参拜、朝拜。
二、建筑国清寺的建筑风格与中原地区的佛教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寺庙主要采用了南方佛教寺庙的风格,建筑风格具有南方的特色与北方文化的融合,实为中国佛教千年传统建筑风格的经典代表。
国清寺内最为著名的建筑就要数舍利塔了。
舍利塔是佛教中常见的一种建筑,用于存放佛教信仰中的舍利子(佛教圣物)。
国清寺的舍利塔位于寺内正中央,高54米,是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中高度最高的塔楼之一,不仅体现着中华建筑的特色,更是具有世界知名度。
此外,国清寺还保存有明代和清代的一些建筑,如弘法楼、天王殿、四天王殿等,均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中弘法楼是国清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明代中期,殿内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寺庙中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
三、佛教文化国清寺不仅是一座建筑精美的寺庙,更是中国佛教文化千年传承的重要载体。
寺内保存有大量佛教历史著作,收藏有大量佛像和珍贵文物,展示着中国佛教文化的辉煌历史。
在国清寺,游客可以享受到佛教的修身养性,参与到佛教文化活动中来,感受到佛教的修炼之道。
寺庙内还设有“禅修院”,供游客进行禅修修行,让参观的游客能够真正体验到佛教文化的内涵。
国清寺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
每年的佛诞、释迦牟尼成道日、佛涅槃日等重要佛教节日,都会在寺庙内隆重举行佛教法会,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信众前来朝拜、参观、旅游。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济南佛教发展概况
济南佛教的简要发展概况:济南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朗公,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
位于历城柳埠,朗公寺在隋开皇三年改名神通寺。
南北朝时期,朗公又创建了长清的大灵岩寺。
隋唐时期,济南佛教兴盛,兴建了千佛山兴国禅寺、开元寺、净居寺等100多座寺院。
明清时期,济南佛教兴衰不定。
直到解放前,济南还保存30余座寺院。
这时期香火最旺的当属千佛山兴国禅寺。
解放后,仍有千佛山兴国禅寺,崇实佛学会等5处佛教寺院,佛事活动不断。
到了文革时期,济南佛教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僧人被逐到原籍,所有寺院都停止了佛事活动。
直到1984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开始恢复了千佛山兴国禅寺。
于1993年成立了济南市佛教协会,现济南共开放8处佛教寺院,共有僧尼50多位,信徒近8万。
济南佛教现在的旅游资源:济南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现存的佛教文化资源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佛教物质景观、佛教活动和佛教饮食三大类。
目前,济南市佛教正式开放场所6处(千佛山兴国禅寺、长清区灵岩寺、历城区神通寺、平阴县翠屏山宝峰寺、天桥区泺口兴隆寺、章丘市莲华山胜水禅寺),出家僧尼30余人,信众近8万人。
一,主要的佛教物质景观:1、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千佛山古称历山,风景优美,层峦迭嶂,苍秀深幽,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
相传舜虞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称。
隋唐时期,山东佛教昌盛,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众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称名“千佛山”。
其中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建造的兴国禅寺规模最大,被称为千佛山首刹。
兴国禅寺座落在千佛山北侧半山腰上。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84年10月交给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4月20日开始对外开放,接待四方信众及中外来宾。
1987年开始修复钟、鼓楼及大雄宝殿。
兴国禅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个院落,禅院深邃幽静,殿宇雄伟壮观,殿堂分布错落有致。
整座寺庙迤逦山腰,古朴庄严,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
山东济南千佛山简介
山东济南千佛山简介
千佛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和旅游景点。
千佛山得名于山上的千佛洞,洞内供奉着上千尊佛像,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博物馆”。
千佛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当时佛教传入济南后,在山上开凿了许多佛龛,供奉佛像,并修建了寺庙。
经过几个朝代的兴衰,千佛山逐渐成为佛教学习和修行的重要场所。
千佛山占地面积约为400多亩,山体高约154.5米,山上有13座寺庙供人们参观和礼拜。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佛寺,寺内供奉着高达26.2米的铜质释迦牟尼佛坐像,是中国最大的铜佛像之一。
除了佛教文化,千佛山还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泉水,还有一条环山的步道供游客漫步欣赏风景。
从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济南市区的美景,尤其是在日落时分,景色更是壮观。
千佛山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和宗教意义的名山,还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信众前来朝拜、观光和休闲。
在山脚下还有许多餐馆、商店和住宿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服务。
总的来说,千佛山是一座集佛教文化、自然风光和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地方,对于对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感兴趣的人来说,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目的地。
千佛山发展现状
千佛山发展现状千佛山位于中国济南市历下区,素有"佛教名山, 神农故里"的美誉。
千佛山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景区。
近年来,千佛山发展迅速,成为了济南市的重要地标之一。
千佛山的发展现状首先体现在旅游业的繁荣上。
千佛山以其独特的山脉、悬崖和石窟而著名,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游客可以欣赏到千佛山寺庙的古朴建筑、雄伟的山石和精美的石刻艺术,这些都成为了千佛山发展的重要资源。
目前,千佛山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包括导游服务、交通便捷、饮食住宿等。
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并增加了旅游收入。
其次,千佛山的保护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
千佛山寺庙以其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而闻名,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还与佛教信仰和济南的历史文化有密切联系。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千佛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石刻保护、修缮古建筑、严格限制游客活动等。
千佛山还积极与文化机构合作,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推动佛教文化传承和弘扬。
另外,千佛山也积极拓展文化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千佛山开始将佛教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推广佛教文化产品。
例如,在千佛山周边建设了佛教书店、佛教艺术品店,销售佛经、佛像、佛珠等相关商品。
此外,千佛山还举办佛教文化展览、佛教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佛教文化。
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促进千佛山的经济增长,也能推广佛教文化。
最后,千佛山还与当地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千佛山作为济南市的重要景点,为周边社区带来了就业机会。
当地居民可以在千佛山提供的旅游服务行业就业,增加了经济收入。
同时,千佛山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这种与社区的紧密联系有助于促进千佛山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千佛山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旅游业的繁荣、保护工作的重视、文化产业的拓展以及与社区的合作,都为千佛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千佛山将继续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济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佛教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宗教,自从它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
作为中国四大宗教之一,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角度探讨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一、历史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那个时候,汉朝政府加强对西部领土的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和商人也开始进入西域。
这使得印度和中原地区之间建立了一个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个桥梁,佛教先后传入了中国。
早期佛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但随着唐代的到来,佛教传播到达了高潮。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唐代最杰出的佛教学者是玄奘大师,他曾经赴印度7年,学习了印度佛教的经典。
回到中国之后,玄奘大师将他所学的佛教思想翻译成中文,成为了翻译三藏。
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开拓者,玄奘大师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使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之间达成了更深层次的交流。
二、现状佛教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经过了多年经历后,如今的佛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佛教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可以说是既有进展,也有不足。
佛教的发展在一部分地区得到了积极的推广。
例如,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普达措国际禅修中心、山西的五台山,这些地方的寺庙现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宗教旅游胜地。
此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信仰自由权益的不断宣扬,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寺庙也开始重视醒觉教育的力量,提高佛教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
当然,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许多人只是受佛教情怀的影响,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佛教的精髓。
另外,商业化、利益化的趋势也开始对佛教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佛教核心价值观的支配下,佛教应该注重的是实践和证悟,而非盲目地追求名利。
然而,现实中不少寺庙的运营管理开始呈现出娱乐化、售卖化的倾向,这就让佛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娱乐方式,从而褪去了它应有的庄严、神圣气息。
济南华阳宫三教堂佛传壁画的重现及内容赏析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11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4(下)1 三教会聚华阳宫华阳宫是济南地区一处汇聚佛、道、儒三教为一体的综合性宗教建筑群道场,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地域文化角色。
特别是宗教文化方面的演示,各教派的起源与消亡、前后迭起、综合交替构成宗教文化,在济南的宗教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远古时期,山东地区就作为中原东方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秦始皇、汉武帝的多次泰山封禅活动,促进了山东地区求神信佛活动的盛行。
方士借机辟谷炼丹,招神摄鬼,养生求仙,在统治阶级中成为一种时尚。
西汉时期已构成思想意识方面的道家学说,为东汉道教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意识上的基础,具备了意识与客观上的创建条件,之后的华阳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修建的。
因此,华阳宫也是济南文化发展的历史标记之一,是研究济南历史、宗教、文化发展的窗口。
华阳宫古建筑群位于济南市东北郊华山南侧,现存单体建筑36座,祀神建筑21座,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同时遗有大量的古代壁画,是目前济南地区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1979年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5月1日整修后对外开放,2007年12月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教堂位于华阳宫古建筑群西侧轴线泰山行宫中后方,殿内祀供三教圣人掌教泥质金身塑像三尊,分别为西方教主释迦牟尼、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和儒家至圣先师孔子。
历史上宋朝与明朝理学的兴盛发展,使佛、道、儒的思想能够相互兼容,在教规上相互借鉴,在教义上相互沟通,形成互不排斥对方、趋于大统的格局。
华阳宫古建筑群中三教堂的存在也正是这一文化现象传承发展的实物见证。
现存三教堂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共8.6米,进深一间约3.15米,前出廊厦1.25米,南辟一门二窗,总建筑面积约37.84平方米。
根据殿奉内容的形成和现今遗存的建筑风格,推测该建筑物可能为清初创建。
佛教的传入及变化发展
佛教的传入及发展变化佛教早在汉代(一说东汉明帝时期,另一说西汉安帝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内地,其路线一条是陆路,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再由西向东深入内地传播。
另一条通过南海路,渐传入我国内地。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其信仰渐渐在民间流传。
当时在洛阳和长安两京就建寺180所,说明佛教在政治中心城市立足,并具有一定的势力。
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后秦都长安为京城,统治者笃信佛教,长安成为我国北方佛教中心。
迎清佛教大师道安、鸠摩罗什到长安译经,其它地区也一样,东晋首都建康,佛教也很兴盛。
西行求法也很多,使佛教趋向繁荣。
南北朝虽然是分裂局面,但佛教却进一步流传发展。
统治者重视提倡佛教,以研究某部佛典为中心的各种学派出现,各立门户,独尊一经一论,彼此争鸣,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但是佛教的发展,寺院经济的暴发影响封建国家的经济,另外与儒道二教的矛盾尖锐,出现北魏道武帝的灭佛与北周时期周武帝灭佛运动。
其后佛教又得到恢复。
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大力恢复和扶持佛教,鼓励度僧。
隋炀帝也是笃好佛教,自称是菩萨戒弟子。
唐代十分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
唐太宗重视佛教的译经事业,支持玄奘西去取经和译经。
还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佛寺,悼念阵亡的战士,以安抚人心。
武则天利用佛教将篡夺政权神化为符合弥勒授记,支持创立华严宗。
唐玄宗支持密教形成密宗。
在唐代由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中由学派进而演化若干宗派,也就是说隋唐时期是宗派佛教的创造和繁荣时期。
由于佛教的发展,寺院经济冲击国家利益,唐武宗为了打击佛教,掀起了历史上有名“会昌灭佛”,使得佛教由鼎盛阶段基本终结。
唐代以后佛教大势已去,由高峰向下跌落,同时由于各个朝代的佛教政策不同,固此佛教在各个地区的兴衰情况不同,各宗派的变化也不平衡,不同宗派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明清由于统治者限制佛教的发展,使之更趋向衰落,另外在社会中出现在家居士对佛教的研究风气,这对佛教文化的复兴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简介
佛教:中国佛教发展历程公元前2年或公元67年传人主要在长安、洛阳地区,以翻译、介绍为主,佛道时期魏晋南北朝,佛玄时期,佛教中国化的第一步隋唐,发展和鼎盛时期,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时期,佛、儒、道相互融合,创立中国化新宗派,中国佛教传播至朝鲜、日本宋元明清逐渐衰弱,宋明理学吸收佛教思想 19世纪杨文会、太虚等人从事佛教事业的研究和发展1953年5月30日佛教协会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破坏文革结束后,新的发展时期
其间观看视频:论语解读玉文化麻将文化人物周公人物董仲舒
服饰文化“仁”的解读儒家文化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差异
课程从9月13日开始至12月13日结束,其间幸未曾耽误,得闻益教,颇增长了些文化见识。
知识之于人犹如刚猛之外家功夫于武功,文化之于人犹如绵长之内家功力于武功。
二者皆不可偏废,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反复炼之,然后而可成大家。
然当今众群,重知识而轻文化,多理性而乏率性……人心多有不古,世风渐愈日下,呜呼!文化之传承、发展当为世人不辞之职责,吾辈更应仪率垂范,以续文化之精髓,创和谐之盛世,而得全面之升华。
香令人幽,
酒令人远,
石令人隽,
琴令人寂,
茶令人爽,
竹令人冷,
月令人孤,
棋令人闲,
杖令人轻,
水令人空,
雪令人旷,
剑令人悲,
蒲团令人枯,
美人令人怜,
僧令人淡,
花令人韵,
金石鼎彝令人古。
济南千佛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济南千佛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济南千佛山是山东省济南市的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和佛教胜地。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千佛山一直是文人墨客和游人艺者的向往之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遗迹使其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中部,占地面积约为220公顷。
山势雄峙,峰峦叠翠。
它因山上庙宇众多,曾供奉佛像达千,故得名“千佛山”。
这里是山东省最重要的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之一。
千佛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据史书记载,在东汉光武帝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佛教重要的禅修场所。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千佛山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文化遗址,吸引了许多信仰佛教的人们前来朝拜和朝观。
千佛山的主要景点是山上的建筑群,其中包括著名的大佛殿和四大石窟。
大佛殿建于明代,是千佛山的中心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殿内供奉着巨大的佛像,展现了佛教的庄严和宏伟。
四大石窟是千佛山最引人注目的景点之一。
这些石窟是由佛教信徒在山上的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以供奉佛像和宗教仪式。
石窟内有大量的佛像和浮雕,表现了佛教的教义和艺术风格,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观赏和思考。
除了佛教建筑,千佛山还有其他的文化遗迹和自然风貌。
在千佛山的南麓,有一处古老的庙宇群——四面山庙宇,每个庙宇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建筑风格。
这里还有一座古老的水井——千佛山井,据说这口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传说中的一口神井。
千佛山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
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文字和诗句,这些作品反映了千佛山的美丽和灵气。
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千佛山历史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济南千佛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济南市的骄傲。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千佛山的历史遗迹,让后代子孙也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所蕴藏的无尽智慧和艺术之美。
隋唐五代时期的济南
隋唐五代时期的济南隋末农民起义发端于济南隋朝建立不久,隋文帝与公元583年改济南郡为齐州。
公元606年,隋炀帝改称齐郡,下辖十县,其中有历城、邹平、章丘、长山、临济等县。
治所在历城。
隋文帝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隋朝成为一个统一的强盛的封建国家。
公元608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自黄河北通涿郡。
这是大运河的最北的一段。
大运河的建成,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
济南的地方经济自然也受益不浅。
但隋炀帝是一个暴君,奢侈腐化,征发了200万人营建东都洛阳,修建豪华的宫殿和花园。
他又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为了进攻高丽,大造兵车战船和征兵征粮。
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里不分昼夜的劳作,死亡的有十分之三四。
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使大量的田地荒芜了,加上连年灾害,农民无法生活,只得吃树皮树叶,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公元611年,邹平农民王薄首先在齐郡长白山起义,并在章丘长山一带活动。
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就成为燎原之势。
613年,章丘人杜伏威起义,当时他年仅16岁,但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他的战友是临济牧羊人辅公祏,彼此同心协力反隨,后来转战于江淮。
长白山义军李子通率部与杜伏威会和,起义军迅速壮大。
但不久,李子通与杜伏威不和,又分开。
不过,杜伏威的队伍仍然在发展。
617年,隋炀帝派大将陈稜进攻江淮起义军。
陈稜不敢出战,杜伏威用激将法,派人送他一套妇人衣服,称他“陈姥”。
在这种羞辱下,陈稜果然被激怒,率兵出战。
双方激战多时,杜亦额头中箭,但仍沉着指挥,大败隋军,杜伏威义军威震江南,成为隋末农民起义三大主力军之一。
随后,齐郡又发生了左才相的起义。
613年,还有齐郡(今济南)人孟让在济南一带领导的起义,曾与王薄联合占长白山,后转战于江淮地区。
614年,占盱眙(今江苏境内),部众达十余万人。
后因作战失利,归附瓦岗军,孟让任总管,封齐郡公。
617年,攻克东都外郭,烧丰都市。
后于裵仁基攻克回洛仓(今洛阳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佛教的简要发展概况:
济南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朗公,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
位于历城柳埠,朗公寺在隋开皇三年改名神通寺。
南北朝时期,朗公又创建了长清的大灵岩寺。
隋唐时期,济南佛教兴盛,兴建了千佛山兴国禅寺、开元寺、净居寺等100多座寺院。
明清时期,济南佛教兴衰不定。
直到解放前,济南还保存30余座寺院。
这时期香火最旺的当属千佛山兴国禅寺。
解放后,仍有千佛山兴国禅寺,崇实佛学会等5处佛教寺院,佛事活动不断。
到了文革时期,济南佛教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僧人被逐到原籍,所有寺院都停止了佛事活动。
直到1984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开始恢复了千佛山兴国禅寺。
于1993年成立了济南市佛教协会,现济南共开放8处佛教寺院,共有僧尼50多位,信徒近8万。
济南佛教现在的旅游资源:
济南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现存的佛教文化资源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佛教物质景观、佛教活动和佛教饮食三大类。
目前,济南市佛教正式开放场所6处(千佛山兴国禅寺、长清区灵岩寺、历城区神通寺、平阴县翠屏山宝峰寺、天桥区泺口兴隆寺、章丘市莲华山胜水禅寺),出家僧尼30余人,信众近8万人。
一,主要的佛教物质景观:
1、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
千佛山古称历山,风景优美,层峦迭嶂,苍秀深幽,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
相传舜虞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称。
隋唐时期,山东佛教昌盛,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众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称名“千佛山”。
其中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建造的兴国禅寺规模最大,被称为千佛山首刹。
兴国禅寺座落在千佛山北侧半山腰上。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84年10月交给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4月20日开始对外开放,接待四方信众及中外来宾。
1987年开始修复钟、鼓楼及大雄宝殿。
兴国禅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个院落,禅院深邃幽静,殿宇雄伟壮观,殿堂分布错落有致。
整座寺庙迤逦山腰,古朴庄严,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
2、济南市长清区大灵岩寺
地处济南市长清区的灵岩古刹,冠居天下名兰“四绝之首”,坐落在泰山西北气势威伟尊雄的昆仑山(亦称方山、玉符山)南麓。
黄河北绕,岱顶南瞻,群山拱环,别是乾坤,为泰山背最幽绝处。
寺院经历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名胜众多,枚举难周。
现存古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钟鼓楼,大雄
宝殿、千佛殿、十王殿、御书阁、方丈院、证盟殿;除此尚有般舟殿、孔雀明王殿、卧佛殿、龙藏殿、七古佛堂、观音堂、达摩殿、转轮殿等众多殿堂遗址。
寺中有被称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宋代尼塑罗汉、辟支佛塔、铁袈裟、朗公石、一线天、白云洞、可公床、菩萨顶(蹲狮岩)、仙人岩、仙人街、天门、无生地、明孔山、摩顶松、汉柏、鸳鸯檀、龙凤檀、太宗御碑、乾隆御碑群、慧崇塔、僧塔林、方山积翠、镜池春晓、朗公泉、袈裟泉、甘露泉、五步三泉、夕照亭、通灵桥、十里松以及散布于寺院山岩、殿壁间的无数文贤骚客留下的咏叹灵岩的诗偈碑文等等,风景优美、美妙难收。
灵岩寺清净幽寂,气势巍峨的天然环境以及寺中僧人素有的秉戒端行,明心达性,志趣高远,平凡而洒脱的气宇,在广大佛教信众乃至游人的心中更添了几多神秘、向往、与崇敬。
3、济南市平阴县翠屏山宝峰寺
翠屏山又叫“水山”、“小泰山”,位于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境内。
该山以寺奇、石奇、树奇、水奇而闻名。
宝峰寺即在此水山西侧。
山上现有宝峰寺、宝峰院、宝峰东院及送子观音庙、白衣阁、藏经楼等古建筑。
宝峰寺始建于唐朝,重修于明朝,据载系“唐代先师慈净和尚开山创业”。
1978年,翠屏山多佛塔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峰寺一直是鲁西南地区较大禅宗和净土宗合一的重要寺院。
其弘法范围及人文影响远及河南、河北、鲁中、
鲁东一带。
1999年2月以来,先后修复了宝峰寺大殿、正殿、天王殿和宝峰东院,并修建了进山路、停车场、水电专线等设施,使山上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近年来,到翠屏山旅游和烧香拜佛者逐年增多,逢佛教节日和庙会期间可达2000多人,进行朝拜、上香、洒扫等活动。
4、济南市历城区神通寺
有着“山东第一寺”之称的神通寺是齐鲁最早的佛教寺院,古称朗公寺,于公元351年由僧朗公所建得名,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将其改名为神通寺。
隋唐时期,神通寺大建佛塔,广造佛像,至今保存完好。
后经过唐末的社会动乱,神通寺一度衰败。
宋金时期,艰难凋敝,至元代中叶,神通寺迎来新一期的发展高峰,所属寺院有28处之多,盛极一时。
元末,神通寺曾遭火焚,直到明弘治年间再次重修,清朝以后,神通寺逐渐衰败,殿宇倾圯为遗址。
1999年开始恢复重建,所有殿堂均为仿唐建筑,整体符合汉传寺院格局。
当地有数千名佛教信徒,强烈要求神通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早日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
今年7月,经省宗教局批准,神通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5、莲华山胜水禅寺
莲华山胜水禅寺位于章丘市垛庄镇境内,距济南、泰安、莱芜、章丘各四十公里,与岱宗北麓诸峰相连,
方圆二余里,是山东著名的佛教圣地。
莲华山主峰为灵鹫顶,其下诸峰,石色紫赤相间,为北方罕见之丹霞地质地貌,岩麓之间,古木森森,植被极佳,圣水禅寺即坐落其中。
胜水禅寺,原名胜水庵、楚峪寺,不知始建于何代,盖宋元以来,屡修屡败,屡败屡修者多矣,至大明永乐年间,为中国佛教禅宗黄龙惠南隔世传人浩贤的道场,亦是中国佛教临济宗明代最重要的衍教之地,向与长清之灵岩寺互相呼应。
2004年,信教群众看到寺貌破旧,从宗教感情出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址上按照其原有风格、布局进行恢复性建设,重新修复了胜水禅寺。
胜水禅寺历史悠久,每逢佛教节日,或初一、十五,胜水禅寺香烟缭绕,信众盈谷,香客如云。
今年10月,经省宗教局批准,胜水禅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6、天桥区兴隆寺
兴隆寺位于泺口柴火市街,占地0.3公顷,始建于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大殿主体倒塌。
2000年9月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兴隆寺产权归还市佛教协会,同时恢复佛事活动。
2001年4月,市佛教协会筹款200万元重建寺庙大殿,并于当年竣工。
重建后的大殿取名为大雄宝殿,面积875平方米、高20米,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殿内的佛像是檀香木雕成,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现寺内有出家比丘尼2名,经常来这里过宗教生活的信教群众200余人。
二,佛教饮食
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
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
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
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三,佛教活动场所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
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
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
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庵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
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传佛教用“宫”)。
宫,原义是高大的屋子,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宫,后来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师等也可称宫。
庙,是朝廷、民间、道教皆用,用来供奉祖宗、神、仙等。
观,是道教所专用。
济南的佛教文化资源有很强的文化性、历史性、艺术性和区域性,综合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