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写作背景】欧阳修的写作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的写作背景】欧阳修的写作之道
欧阳修的写作之道
千余年来,欧阳修的诗词文赋经受时间的淘洗,始终受到读者喜爱。在与他的同代人以及前人、后人作品的比较中,他的作品闪现出独特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注目。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对他的文章的总风格,有一段精当的评论:”执事之文,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急,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苏轼称他”其言简而明,信而通”,韩琦评他”得之自然”。他的文章中那种曲折情致与容与态度的自然结合,旺盛气势与平易措词的巧妙安排,富有逻辑力量的严密结构,一唱三叹的情韵,精炼的用词造句手法,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对后代散文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欧阳修的写作之道,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以为下面几方面应该注意。
1.植根深固,本固枝荣
欧阳修在《赠学者》中比喻:”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他认为学习要靠长期的内心积累,就像树木必须植根深固,根本坚实,干枝才蓊郁,花朵才繁
茂,果实才丰硕。有了丰厚的积累,写作才会源源不断。这是写作的根本规律。
2.诵读吟哦,勤读多为
欧阳修的各体文章都写得好,就像他在《卖油翁》中所说”此无他,惟手熟耳。”他说”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
《东坡志林》卷一记载: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愚,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勤读多写,熟能生巧,是写作的基本途径。
3.”三上”属思,勤于思考
欧阳修本人就是勤读多写、勇于实践的典型。在《归田录》中,他赞扬了好读笃学、手不释卷的精神:
钱思公(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词曲、小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公垂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他的”三上”精神更为感人: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修的青壮年时期,即从开始应试到官至参知政事的三十多年间,可谓公务繁忙,少有闲暇,但他硬是挤出行旅途中、睡前醒后的点滴时间来构思文章,推敲诗句,甚至于上厕所时也在打腹稿。他所作文章多从”三上”得来,这则趣事,历来为文人传颂,至今仍让我们敬佩。
4.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欧阳修反复修改、锤字炼句的故事很多。他应邀写《相州昼锦堂记》,求文者已走得很远了,他猛然想到开头两句不妥,立即派人骑快马追回原稿,把”
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两句中各加一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朱光潜分析:”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顿挫。‘仕宦而至将相’比‘仕宦至将相’意思多了一个转折,要深一层。”(见朱光潜《散文的节奏》)
传说欧阳修写成《醉翁亭记》当夜,亲自将这篇文章抄写了六份。翌日命两个衙役分别张贴在六个城门上,派出六班锣鼓手到各城门口,高喊:”太守大人昨日写了篇《醉翁亭记》,现张贴在此,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贾、文武官吏都来修改。”果然有位59岁的樵夫应召而来,指出开头太罗嗦了。原文是”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欧阳修欣然接受意见并对开头大加删节。这则逸闻未必可靠,但另有《朱子语类》记载为证:”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欧阳修的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后人。黄庭坚就把400多字的《醉翁亭记》改写为102字的一首词:
瑞鹤仙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这首《瑞鹤仙》词浓缩自《醉翁亭记》,基本上用原句连缀成篇,虽然失去了原文的韵味,但古人字斟句酌的功夫于此可见一斑。
《寓简》还记载了欧阳修的另一名言:”欧阳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人笑。’”大师如欧阳修者犹“怕后人笑”,其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让我们仰之弥高;也正因为有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的作品才经得起历史的筛选。
5.其身备尝,穷而后工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首先提出了”穷而后工”的创作理论:”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这里的”穷人”主要不是指经济上的贫乏,而是指处境的困窘。”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集,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认为梅圣俞(尧臣)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例。梅圣俞幼时习诗,已能语出惊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大概正因为个性独特,所以仕途多舛,困于州县,屈居幕宾,事业无成。”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欧阳修假设梅圣俞如能仕途顺利,施展才华,定能建功益世,成就一番伟业;但他只能以诗抒愤,实在可惜。这种看法是从我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派生出来的。《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欧阳修也把立德、立功看得比立言更重要。前人评论:”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语见《古文观止》) 欧阳修还曾谈到:”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在我国历史上,司马迁因发愤而著书,杜甫说”文章憎命达”,韩愈倡”不平则鸣”,欧阳修论”诗穷而后工”,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