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来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出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来

近年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法频频亮相。当“新语文”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也想说说自己心中的语文教学。与课改同行,本人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散发她的“语文味”。而究竟什么是语文味,为什么语文课堂要散发她的“语文味”呢?怎样在一堂课中体现“语文味”呢?

一、什么样的课堂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语文味”是一个没有丝毫的学究气,但却是一个博大精深,涵盖面极广、内涵极丰富的概念。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

所以“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着语文的魅力与韵味,“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在于语言文字的品味,在于情感意蕴的涵咏玩味与用心体味,在于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兴趣的和谐统一,在于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文化素质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语文味”的课堂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语文课上要有“语文味”的重要性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语文味”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体现了当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重视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实践、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特点。

其次,提倡“语文味”的课堂是积淀民族文化的需要。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换言之,“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语文教师如何做好这个积淀者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是要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使民族文化沉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三、语文课如何才能具有“语文味”

(一)教师自己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是他的语文课能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因素。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因素。有无“语文味”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最集中的反映。由此可见,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讨论:看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这个老师一站上讲台,听课的人就会直观的感觉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换言之,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陈词滥调照本宣科或缺乏前后连贯思维不畅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会是一堂好课。

(二)教学设计要有“语文味”

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她的“语文味”,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好课。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求找出教材的情感点。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最后,在备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处积淀民族文化。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了。在备教材的时候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一次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最好准备。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就已经首先被你备厚了,到了课堂上,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自然会随着课堂呼之欲出。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是这样处理文本的:我先从生活中常见的鸟导入,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我提出:在你初读课文中,请你画出你认为最为关键或最打动你的语句。学生在交流中,我巧妙抓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句做足文章,以此句为切入点突破口,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后说说文中是说谁信赖谁,以及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高境界的信赖应归功谁等等,由此句为基点辐射文本的解读和语言品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上要有“语文味”

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语文课的有效朗读,有层次性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把喜怒哀乐读在脸上(李镇西语)。

比如我在教学《满井游记》时就扣准了“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四步骤设计思路来组织教学。这样由浅入深,从音到字到文意把握到重点美句欣赏,最后用自己的学习体验来谈谈本文写景的情感内蕴。整节课让读作主,起到了很好的成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我通过分角色朗读、重点句美读、补充性想象读等激发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愫,进而带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在教学中,又让学生谈他们感受到的清新与快乐,将优美意境逐一体悟。

其次,抓住语言文字体悟“语文味”。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生命,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如在教学《散步》时,我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句子或词语找出来,并让学生在旁边写上旁批,还让每个学生创作一条祝福短信送给自己的父母,从而通过语言来感悟文中浓浓的亲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评价语言要饱含“语文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饱学,还要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既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又要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文时,对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评价道:“情动于衷而溢于口,满腔热情满腔感慨,读的太棒了。”而当学生集体朗读缺少气势时,我又诙谐一句:“此时的苏轼想睡觉了吧?”学生马上领会一改软绵绵的声调,读出了豪迈激昂的语调,充满诗情意味而又不乏诙谐的评价必定能让语文课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最后,师生交流应该充满“语文味”。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就是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平等,其乐共融。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自信大胆地说和随心所欲的写,淋漓尽致地思。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学冰心的《纸船》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片断: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开个诗歌评改会,请大家对冰心奶奶的《纸船》进行修改,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哦!马上使学生们开动脑筋,思考发问。当第一位学生说把最后一句中的“抛”字改成“放”后,我只一句“大家怎么看”,就巧妙地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使他们都沉浸于语言文字的体悟中,激起了一朵朵充满“语文味”的智慧浪花。

(四)综合性学习要有“语文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