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doc

合集下载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巩固知识的 理解,提高 学生学以致 用的能力
了较充分 的准备, 但仍有很 多地方不 足,还有 待 于 提 高。如本 节课的活 动环节较 多,如读 图分析、 解释地理 现象、拼 图、小组 讨论等,, 时间分配 有 点 紧 张;在教 学中还应 注意强调 地表形态 的变化是 内力和外 力共同作 用 的 结 果。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 悹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

。 所学的知识

教 学
教师 学生
: :地图册、七大
图、



教学 、问题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然, 。 七年级 的学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们生活在真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 望无际的海洋,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 地运动变化中,你们听说过“沧海桑 田”的成语故事吗? 创设情景 引入主题 承接: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 海陆变迁,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 和讨论的问题,幻灯出示课题:海陆 变迁
总结过渡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 间也是不断变化,七大洲四大洋是否 学生观 是固定不变的呢?请同学们看幻灯: 察、交流 仔细观察南美洲和欧洲的轮廓图,由 此你想到了什么?
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 力,为引出 下文做铺 垫。
刚刚从小 学升入初 中,从心 智来讲还 比 较 幼 稚,喜欢 新奇有趣 的东西。 因此在教 学中我首 先用一些 形象的比 喻和生动 的例子激 发学生学 习 的 兴 趣,如在 一开始上 课时就通 过讲“沧 海桑田” 的成语故 事、 “喜马 拉雅山上 发现有海 洋动物化 石” “台 、 湾海峡的 海底发现 古河道及 森 林 遗 迹”等一 系列有趣 而又耐人 思考的问 题吸引了 学生注意 力,带领 学生一起 深 入 学 习,在讲 授大陆漂 移时采用

《海陆变迁》 讲义

《海陆变迁》 讲义

《海陆变迁》讲义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中海陆变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海陆变迁指的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这种变化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逐渐发生的。

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地壳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断裂带。

例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地壳的水平挤压运动而形成的。

垂直运动则表现为地壳的抬升和下沉,从而引起海陆的变迁。

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地壳的上升,原本是海洋的区域逐渐变成了陆地;而在另一些地区,地壳下沉,陆地可能会被海水淹没。

火山活动和地震也会对海陆变迁产生影响。

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堆积形成火山岛或者增加陆地面积。

地震则可能导致地壳断裂、错位,从而改变海陆的分布。

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海平面上升时,沿海的低地可能会被淹没,从而使陆地面积减小;反之,当海平面下降时,原来被淹没的区域可能会重新露出水面,变成陆地。

海平面的升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冰川融化、海洋水量的增减等。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海陆的变迁。

填海造陆是人类改变海陆分布的一种常见方式。

通过填海,可以增加陆地面积,用于建设城市、港口等。

此外,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等活动也可能导致地面下沉,进而影响海陆的相对位置。

为了研究海陆变迁,地质学家们运用了多种方法和证据。

地层是记录地质历史的“书页”。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海陆分布情况。

例如,如果在某个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这就表明该地区在过去曾经是海洋。

岩石类型也能提供有关海陆变迁的线索。

沉积岩是在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等。

如果在某个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沉积岩,并且其特征与海洋沉积环境相符,那么可以推断该地区曾经处于海洋环境。

古生物化石是研究海陆变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有着明显的区别。

《海陆变迁》 讲义

《海陆变迁》 讲义

《海陆变迁》讲义地球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奥秘的星球,其中海陆变迁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为重要的自然现象。

它不仅是地球演化的重要过程,也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海陆变迁的定义与表现海陆变迁,简单来说,就是指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可以是大规模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往往发生在漫长的地质时期。

例如,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可能是连成一片的超级大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裂、漂移,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格局。

局部的海陆变迁则更为常见。

比如,在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原因,会出现陆地被海水淹没,或者原本是海洋的区域逐渐变成陆地的情况。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会导致陆地的抬升和下降。

当某一地区的地壳上升时,原本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区域可能会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反之,当地壳下沉时,陆地可能会被海水淹没。

2、海平面升降海平面的升降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冰川的融化或积累,从而影响海平面的高度。

当冰川融化时,大量的水流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沿海的低地;而当冰川积累时,海平面则会下降,暴露出更多的陆地。

3、火山活动和地震火山喷发时,会喷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

这些物质堆积在周围地区,可能会形成新的陆地。

地震则可能会导致地壳的断裂和错位,从而改变海陆的分布。

4、人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填海造陆工程可以将海洋变成陆地;而过度开采地下水等行为可能会导致地面下沉,使原本的陆地逐渐被海水侵蚀。

三、海陆变迁的证据科学家们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海陆变迁的证据,这些证据有力地支持了海陆变迁的理论。

1、地质构造在一些山脉和高原地区,可以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表明这些地区在过去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抬升成为陆地。

《海陆变迁》 讲义

《海陆变迁》 讲义

《海陆变迁》讲义地球是一个充满神奇和奥秘的星球,其中海陆变迁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海陆变迁指的是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及形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的显著变化。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要理解海陆变迁,首先得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三层蛋糕”,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表面,也是海陆变迁的“舞台”。

地幔是厚厚的中间层,而地核则处于地球的中心,温度和压力都极高。

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就像在地球表面上“漂移”的拼图。

板块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块之间有的相互挤压,有的相互分离。

当板块相互挤压时,可能会形成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而不断隆起的。

而当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或者新的海洋,东非大裂谷就是这样的例子。

除了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也对海陆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火山喷发时,会喷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

如果火山在海洋中喷发,可能会形成新的岛屿。

例如,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地震则可能导致地面的升降,从而改变海陆的相对位置。

海平面的升降也是海陆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地质历史中,海平面曾多次发生变化。

当海平面上升时,沿海地区可能会被淹没,原本的陆地变成海洋的一部分。

而当海平面下降时,原本被淹没的地区又会重新露出水面,成为陆地。

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海陆变迁。

在寒冷的冰期,大量的水被冻结在冰川中,导致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相对增加。

而在温暖的间冰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

沉积作用也在海陆变迁中发挥着作用。

河流把大量的泥沙带到海洋,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逐渐扩大陆地的面积。

而在海洋中,生物的遗骸和沉积物堆积也可能形成新的陆地,比如珊瑚礁就可以逐渐发展成为岛屿。

人类活动在近现代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活动直接改变了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海陆变迁》海岸线变迁史

《海陆变迁》海岸线变迁史

《海陆变迁》海岸线变迁史《海陆变迁——海岸线变迁史》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

其中,海陆的变迁,尤其是海岸线的变化,是地球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从远古时代开始,地球的海陆格局就并非一成不变。

最初,地球上的大陆或许是连成一片的超级大陆,随着地质运动的进行,逐渐分裂、漂移,形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

而海岸线,作为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海平面的升降是导致海岸线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大量的冰水流入海洋,海平面就会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淹没了大片原本属于陆地的区域。

反之,当气候变冷,大量的水以冰川的形式储存起来,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则向外海延伸,曾经被海水覆盖的区域重新露出水面,成为陆地。

板块运动也是影响海岸线变迁的关键力量。

板块的碰撞和挤压会使陆地抬升或下陷,从而改变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

例如,在板块的碰撞带,山脉会隆起,海岸线可能会随之变得曲折;而在板块的张裂处,新的海洋会形成,海岸线也会相应地发生巨大的变化。

火山活动和地震同样能对海岸线产生影响。

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新的岛屿,从而改变周边的海岸线;强烈的地震可能会导致陆地的下沉或上升,进而改变海岸线的位置。

除了这些自然力量,人类活动在近现代以来也对海岸线的变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加剧。

填海造陆、修建港口、围海养殖等活动,都直接改变了海岸线的形状和长度。

在我国,海岸线的变迁也有着丰富的历史。

例如,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使得海岸线不断向外延伸。

曾经的一些沿海城市,在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后,如今已经离海岸线有了一定的距离。

在欧洲,荷兰由于国土面积狭小,长期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硬生生地将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创造了更多的陆地空间。

然而,海岸线的变迁并非总是带来好处。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实例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实例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实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海陆的分布并非一直固定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

这种海陆变迁的现象,不仅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随着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和挤压。

在持续的挤压作用下,地层不断褶皱、隆起,逐渐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

如今,在喜马拉雅山上,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海洋生物化石,这些化石就是曾经这里是海洋的有力证据。

比如菊石、三叶虫等化石,它们清晰地告诉我们,这片陆地曾经被海水所覆盖。

再把目光转向地中海。

地中海曾经是一个比现在大得多的海洋。

然而,由于地壳运动,其周围的陆地不断上升,使得地中海与其他海洋的连接逐渐变窄。

同时,气候的变化导致流入地中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地中海的面积逐渐缩小。

我国的华北平原也是海陆变迁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多次经历海进海退的过程。

当海平面上升时,华北平原的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而当海平面下降时,这些地区又重新成为陆地。

在这一过程中,沉积了厚厚的地层,为后来华北平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上述这些大规模的海陆变迁,还有一些局部地区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比如,在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地壳的下沉或者海平面的上升,会出现陆地被海水淹没的情况。

而在另一些地方,由于地壳的上升或者河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堆积,会使海岸线向外推进,形成新的陆地。

在海陆变迁的过程中,火山活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火山喷发时,会喷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

如果火山活动发生在海洋中,岩浆冷却后可能会形成新的岛屿。

例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这些岛屿从无到有,见证了地球表面的变化。

冰川的融化和形成也会对海陆变迁产生影响。

在冰期,大量的水被冻结成冰川,导致海平面下降,露出更多的陆地。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1、海陆变迁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次要原因),如填海造陆等。

2、海陆变迁的例证
例证
演变过程 原因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
老海洋生物的化石(鱼、海螺、海藻等)
海洋→陆地
地壳的变动隆起 (地壳运动)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
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
动的遗迹,在台湾海峡地层中也发现有森林植物化石
陆地→海洋 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 荷兰和日本的填海造陆
海洋→陆地 人类活动 3、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基本论点: (3)提出依据:①古老地层的相似;②非洲大陆西岸与南美洲大陆东岸的海岸轮廓线几乎相吻合;③古老生物物种的相似性。

4、板块的运动
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名称大致范围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红海面积在扩大,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此处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

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

日本地震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大西洋面积在扩大;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海陆变迁》 讲义

《海陆变迁》 讲义

《海陆变迁》讲义一、什么是海陆变迁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并非一直保持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就是海陆变迁。

简单来说,海陆变迁指的是海洋和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位置、形态和面积的改变。

海陆变迁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的时间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

这种变化并非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一)地球内部力量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就像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会发生上升、下降、水平挤压等运动。

比如,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可能会使地壳隆起,形成山脉;而在板块分离的地方,地壳可能会下沉,形成裂谷或海洋。

2、火山活动火山喷发时,会喷出大量的岩浆。

这些岩浆如果在海底喷发,可能会堆积形成新的陆地;如果在陆地上喷发,也可能会改变地表的形态,甚至阻塞河流,形成湖泊。

3、地震地震虽然是瞬间发生的,但强烈的地震可能会导致地面断裂、错位,从而改变海陆的相对位置。

(二)地球外部力量1、流水作用河流是塑造陆地形态的重要力量。

河流的侵蚀作用可以使河谷加深、加宽,还能搬运大量的泥沙。

当河流入海时,泥沙逐渐堆积,可能会形成三角洲,从而使陆地向海洋延伸。

2、风力作用风可以吹拂地表的沙尘,形成沙丘。

在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作用还可能会形成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奇特的地貌。

3、冰川作用在寒冷的地区,冰川会缓慢移动。

冰川的侵蚀作用可以形成 U 形谷、冰斗等;而冰川融化时,携带的物质会堆积下来,也可能改变地表形态。

三、海陆变迁的证据(一)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通过对这些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地壳的运动方式和海陆的变化情况。

(二)古生物化石不同的地层中常常会发现不同的古生物化石。

比如,在海洋地层中发现的化石通常是海洋生物,而在陆地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则多为陆地生物。

海陆变迁—牛洪燕.doc

海陆变迁—牛洪燕.doc

பைடு நூலகம்
们既要知道地理事物的名称,更要掌握其位置,学习中注重“以文释图” “以图释文” ,来帮助 我们掌握地理事物。 联系法:地理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比如: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联系,在学习中要注意 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知识。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成语“沧海桑田ow/id_XODU4Mjg4MTY=.html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 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1/v_NjgwNTQ3NjI.html 1、自主学习:读图 2-46 结合教材 33 页完成下列任务: (1) “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 陆”的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2、小组交流: 【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 合。 教师扩充知识: (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 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 (1)六大板块分别是: 、 、 、 、 、 。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 (3) “→ ←” 表示板块作 运动, “← →”表示板块作 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 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探究结论】 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 1、自主学习:读图 2-54-----2-56,完成 36 页活动 1、2 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海陆变迁演讲稿三分钟

海陆变迁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海陆变迁》。

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经历了46亿年的沧桑巨变。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陆变迁,见证了地球的神奇魅力。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化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地球随之诞生。

那时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岩浆球,没有海洋、陆地,也没有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了地壳和地幔。

地球表面逐渐冷却,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学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球表面由多个岩石圈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热力的作用下,不断运动、碰撞、分裂,形成了复杂的海陆分布格局。

二、海陆变迁的实例1.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板块向北挤压,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的海洋区域逐渐隆起,形成了陆地。

2.华北平原的形成距今约1亿年前,华北地区处于海洋环境。

经过数百万年的地壳运动,海洋逐渐萎缩,形成了今天的华北平原。

3.东海大陆架的发现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东海大陆架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这一发现,揭示了我国东海大陆架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上升,逐渐演变为海洋。

三、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都会导致地壳变形、断裂,进而引发海陆变迁。

2.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冰川融化、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或下降。

海平面变化直接影响着海陆分布格局。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也会改变海陆分布。

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海陆变迁的速度。

四、海陆变迁的意义1.了解地球演化海陆变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揭示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2.预测自然灾害通过对海陆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 海陆的变迁 训练题(含答案).doc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 海陆的变迁 训练题(含答案).doc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 海陆的变迁训练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海陆变迁例子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的古代森林遗迹B.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C.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及水井遗址D.海边的礁石涨潮时被淹没,退潮时露出来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并解释问题的成因。

读图,完成2—3题。

2.提出的问题最有可能是()A.非洲河流水文特征B.非洲气候类型分布C.红海的形成D.地中海的形成3.能够解释所提问题成因的是()A.流量大,有结冰期B.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D.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读“局部板块分布图”,回答4—5题。

4.阿拉伯半岛属于()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现象由于板块张裂运动而形成的是()A.喜马拉雅山脉隆起B.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C.阿尔卑斯山脉隆起D.地中海在不断缩小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带C.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不可能发生地震D.板块都是静止不动的7.板块构造学说不能用来解释()A.火山、地震的分布B.高大山脉的形成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D.洪灾的发生8.中国主要位于哪一板块上()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9.日本有“地震国”之称,202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沿海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

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A.日本位于太平洋之中,风浪大B.日本国土面积太小,稳定性差C.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D.日本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10.我国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7.0级大地震。

这次地震发生在哪两大板块的附近()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11. 造成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海面升降,人类活动B.海水运动,地质活动C.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D.地壳的变动,人类活动12. 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B.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地层发现海洋生物化石C.我国东海底发现了古河流遗迹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3. 在下列叙述中,与大陆漂移假说不相符合的是()A.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B.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C.原始大陆后来分裂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D.大陆漂移假说认为现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状况以后不再发生变化14.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壳是一整块且形状固定不变B.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D.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15.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1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 )A.板块内部B.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C.大陆内部D.陆地与海洋交界的地带17.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B.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18.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19.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A.碰撞B.张裂C.分裂D.隆起20.地中海北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2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2~24题。

海陆变迁分类与成因

海陆变迁分类与成因

海陆变迁分类及成因一、海陆变迁定义及分类1、海陆变迁定义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

2、海陆变迁分类、依据是否重复出现海陆变迁可以分为两大类:非周期性海陆变迁和周期性海陆变迁。

在两大类海陆变迁之中还可以划分很多种小类。

、依据海陆变迁面积或规模海陆变迁可以分为:局部性(小面积、小规模)海陆变迁、区域性(较大面积、较大规模)海陆变迁、全球性(大面积、大规模)海陆变迁。

、依据海陆变迁成因海陆变迁可以分为:生物与非生物引起的、地震引起的、火山引起的、温度变化引起的、水风搬运引起的、岩层变化引起的、引力作用引起的等等。

依据海进海退方向,可以分为纬向的和经向的海陆变迁。

依据速度可以分为快速的和缓慢的海陆变迁。

等等。

二、非周期性海陆变迁及成因1、生物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由生物形成的生物礁和岛,人类的造海填海等活动,可以形成小面积的海陆变迁。

2、地震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地震形成的海啸可以引起短暂的海陆变迁。

地震形成的岩层断裂、凹陷或隆起可以引起小面积的海陆变迁。

3、火山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火山爆发可以形成海啸、可以形成火山岛屿、可以形成岩层断裂、凹陷或隆起,火山作用可以引起小面积的海陆变迁。

4、温度变化引起的海陆变迁地球温度降低可以使海水结冰,海水量减少;地球温度升高可以使冰山融化,海水量增多。

海水量的减少或增多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5、地壳岩层变化引起的海陆变迁组成地壳的岩层发生褶皱或断层形成地面的升高与降低,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6、水和风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可以形成江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风的剥蚀和搬运可以与水的剥蚀和搬运共同作用,也可单独作用,形成地球表面某位置的降低或升高,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冰山的剥蚀和搬运作用也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海边基岩的坍塌等,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7、地球的外球转动引起海陆变迁关于地球的外球转动可以看《地球新论》一文(网上搜索)。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主,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形态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中的,并能举例说明。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

4、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震,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5、通过对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假说过程的认识,教育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

2、知道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育学生如何防震抗震,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难点:1、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的范围及运动。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四、教学安排1、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引导分析法。

2、课时:1课时3、教学准备:教学图片、教案。

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出示图片,山学生讲沧海桑田的故事开始。

学生回答沧海桑田的寓意。

引出海陆变化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出示图片:南极洲发现煤层、印度发现古代冰川。

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引起学生学习欲望。

地表形态的变化出示图片: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题?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此基础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导出: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大陆漂移假说1、指导学生观察南美洲的西岸和非洲的东岸。

海陆变迁.doc

海陆变迁.doc

海陆变迁《》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2017-07-02《》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海陆变迁》人类活动与变迁

《海陆变迁》人类活动与变迁

《海陆变迁》人类活动与变迁《海陆变迁:人类活动与变迁》在漫长的地球历史长河中,海陆变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从远古时期的大陆漂移到现代的海平面上升,海陆的形态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

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也逐渐成为了影响海陆变迁的重要因素。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我们对于海陆的影响相对较小。

人们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以狩猎、采集和简单的农业为生。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对海陆的干预逐渐加剧。

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是人类影响海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开垦更多的农田,人们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

大量的泥沙被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最终流入海洋。

这些泥沙在河口和沿海地区沉积,改变了海岸线的形状和位置。

例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由于历史上中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形成了大片的冲积平原,使得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

城市化的进程也对海陆变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扩张,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房屋、道路和工厂。

为了获取建筑材料,人们开山采石,破坏了山体的结构,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同时,城市的建设导致了地面的硬化,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使得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河流对海岸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港口的建设是人类改变海岸线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为了满足航运和贸易的需求,人们修建了大量的港口和码头。

这些工程往往需要填海造陆,改变了海洋的生态环境和水流模式。

例如,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为了扩大陆地面积和发展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工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陆地面积,但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除了对陆地的改造,人类的活动还对海洋本身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过度的捕捞导致了海洋生物资源的减少,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这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也影响了海洋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石油泄漏、工业废水排放和垃圾倾倒等行为,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还会影响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进而影响到海洋的环流和气候模式。

《海陆变迁》地质时间线探索

《海陆变迁》地质时间线探索

《海陆变迁》地质时间线探索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海陆变迁。

这些变化不仅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也对生命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条穿越地质时间的探索之旅,揭开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

在数十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之时,它的表面可能与我们如今所见到的大相径庭。

那时,地球处于极度高温和不稳定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海洋和陆地之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一些挥发性物质开始释放出来,其中就包括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逐渐凝结形成了原始的海洋,但陆地的范围仍然相对较小且不稳定。

大约在 38 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古老的岩石记录。

通过对这些岩石的研究,科学家们推测当时的陆地可能主要由一些小型的岛屿和板块组成。

这些早期的陆地板块在不断的地质作用下,相互碰撞、挤压和融合,逐渐形成了较大的陆地。

进入古生代,海陆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寒武纪时期,生命大爆发,海洋中充满了各种奇特的生物。

此时的陆地面积相对较小,但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植物。

到了奥陶纪和志留纪,随着板块运动的加剧,一些陆地开始隆起,形成了山脉。

同时,海洋的范围也在不断地调整。

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此时的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植物逐渐从海洋向陆地蔓延。

石炭纪时期,大规模的森林出现,这些植物的生长和死亡为后来煤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大陆板块的运动导致了一些浅海区域的消失和新陆地的形成。

中生代是恐龙称霸地球的时代。

在三叠纪,大陆开始合并,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盘古大陆”的超级大陆。

这片广袤的陆地内部气候干燥,而边缘地区则靠近海洋,气候相对湿润。

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盘古大陆逐渐分裂,海洋重新入侵,形成了新的海洋和陆地格局。

到了新生代,地球的海陆分布逐渐接近现代的模样。

在这个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等大型山脉的隆起,改变了亚洲的地形和气候。

同时,非洲和南美洲逐渐分离,大西洋不断扩张。

而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由于冰川的作用,海平面也经历了多次升降,对沿海地区的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变迁《》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2017-07-02《》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2017-07-02《》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2017-07-02《》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2017-07-02《》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2017-07-02《》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2017-07-02《》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2017-07-02《》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

3、参加研修的人员我校地理学科教师。

《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3452017-07-02《》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

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