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
9月29日下午4时,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苏州逝世,享年95岁,走完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南怀瑾心喜武术道功,兼修儒、释、道,擅制茶、噱品茶,尤为深通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等身,集“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于一身。南怀瑾早年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1949年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生平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学者,文化传播者,通儒、释、道典籍,中国当代国学大师。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曾学习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抗日战争,南怀瑾投笔从戎,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随即潜心于佛典,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闭关修行三年。
1949年,南怀瑾随国民党军队前往台湾,之后成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并在政大、辅大等大学开课,多名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均为其学生。南怀瑾对孩子从严教导,其子南一鹏曾说,每天要求我背诵唐诗和《古文观止》,我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受罚。他评价自己的父亲称“对形而上的东西很透彻,对形而下的事务也很了解”,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让许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又于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1984年,因据传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成为新政学系在台湾的新领袖,为避祸移居美国,并成立维吉尼亚“东西学院”。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在香港闭关沉思。80年代末,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与1992年开始建设,于1998年6月11日通车。南怀瑾筹资共计4568万美元,在建设完成之际,他提出“还路于民”,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2004年,南怀瑾移居中国上海,后在2006年再次移居至苏州,并在苏州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
南怀瑾先生到某地讲课时,一个女生写纸条问他如何解决爱情的苦恼。南先生的回答很妙:爱情是人最大的自私。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修行的功课。爱情只是爱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很多情况下,爱却要藉由爱情来学习。为何?原因在于爱情中的悖论,最大的自私和最大的无私如同硬币的两面,统一在这个让人类数千年都参不透的主题里。
在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中,爱情是毒药。在亚瑟王的故事里,公主玉色儿既是舅舅的新娘,又是仇人,哀生和她却注定了要相爱。相爱的原因是两人误饮了一杯酒。这杯酒不仅铸成了我们与另一个人相遇相爱的缘分,也免除了我们不懂爱的责任。我们在爱中所有的疯狂、不可理喻都是上天安排的。而我们尝到的苦似乎也是命定的。
通常男女相爱刚开始都是美好的,心醉神迷、柔情蜜意的感觉,堪称人世最幸福的时刻。这时候的“苦”是“爱别离”。随着时间的流逝关系的深入,两个人的灵魂激烈地撞在一起,关系多半会变质。尤其是缺乏情感教育,仅凭原始本能行为行动,以及依靠现实道德规范约束的大多数人。这时的“苦”便是“怨憎会”,两个人爱恨交织,爱时是举手无双的珍宝,恨时恨不得把对方撕碎,厌时想一脚把对方踢开,关系越是亲密,怨恨越多。
大部分的亲密关系都会发展会权力争夺游戏。无论有多少理论告诫大家要尊重伴侣,任何试图改变对方的行为都会有损关系,但我们的潜意识总会千方百计地要操控所爱之人。很多时候,这种操控是借着爱甚至是牺牲的名义。这份操控意识来自于“我”。佛法中将之称为“末那识”,“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提出“末那识”是佛法超越任何心理学、哲学、宗教的地方。“末那识”形成“自我”,无“自我”,就无法分辨主客观,就无法进行理性思考。亚当夏娃吃了苹果,意味着
“自我”的形成,“末那识”的功能得到了提升。“末那识”促使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围着自己转。人要生存,围着自己转是必须的,但是很容易转过头,而且自己没有觉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便很容易转过头。人一生中,似乎都是在伤害他人和被他人伤害的状态中循环。我们被人伤害时,其实内心潜伏着的是末那识主导的“欲”,因为想藉由现实中的个体来抚慰自己不安的灵魂,“欲”无法实现,伤害便生。关系越近,彼此的要求就越多。要求越多,并不能证明你越爱对方,而只是证明你越希望对方给予你爱。从这种爱的索取中,自私可以得到极点。父母之爱中这种自私的体现,便是违背孩子的心性,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模式成长。爱情中的自私,一是嫉妒,一是强力改变对方,甚至毁灭对方。自私从双方关系中延伸出来,甚至会毁灭他人。世间的情杀上演的都是这种自己没有觉察的自私悲剧。
世人常常借助另一段感情来覆盖支离破碎、伤痕累累的两人关系,却忘了这些伤害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伤害的原因没有找到,下一段关系中类似的伤害又会发生。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童年时在原生家庭中受的创伤会在亲密关系中重演,尤其是在婚姻中重复父母走过的路。缺少父爱的女子通常会渴望一个年长的强有力的男子,如同精神导师般引导自己,渴望被另一个人的灵魂接纳和吞噬。如果没有对自己内心需求并无觉察,这类女子通常会一次一次地投入到对年长男子的爱中。缺少母爱的男子则会渴望伴侣如母亲一样无私地爱他,只付出不要求获得。这类感情并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因为这种关系实质不是爱,是一种攫取,从他人那里获得自身没有的东西。
佛法所称人生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其中三种都和爱欲有关。前面已经讲过了怨憎会、爱别离,其实“求不得”才是苦的根源。人类的三大“欲”财富、权力、性(用爱欲来说更为准确)产生的动力之强,一直不分伯仲。对女人来说,爱欲尤重。对于这可以强烈到无以伦比的力量的爱欲,“求不得”的痛苦也可以达到极致。然而和财富、权力之欲不同,爱情中的为己之私可以演变为最大的无私。即使是最坏的人,在爱情面前,也可能露出良善的本来面目。像欧阳克这等人,看到黄蓉要杀他,心里想的也是若死在她手里,也是甘愿的。因此爱、艺术、宗教总是互通的,三者都无法凭借逻辑思维来分析考量,只能靠直觉体验。
因为爱他,所以愿意为他牺牲性命,在危急时刻能过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在少数。危急时可以激发人的本性。但在常态生活中,最难做的却是因爱而放手。因为爱对方,所以可以做到不爱对方,这是爱情中最大的悖论。也许,爱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寄予,而不像财富、权力的基础是攫取和占有,所以人可以藉由一段爱情修行,学习如何去爱。爱情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得到那个人,而是学会爱。
人在婚姻中既有利于修行,又会最大限度的妨碍修行。以往我从个体出发,抨击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戕害,但是对于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中,婚姻这种强行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有时是必须的。就像一个孩子,应该按着天性成长,但也需要大人的管教。婚姻让两个人避无可避,以对方为镜,直面自身的缺陷。在这种摩擦过程中,双方鲜血淋漓,但因婚姻的承诺和责任在那里,两人很难轻易结束关系,被迫修行。但因为这修行有被迫的成分,所以又容易引起人的抵触心理。很多人习惯了婚姻中的无奈,明知婚姻不佳,但既没有勇气结束,毕竟孩子、财产以及时间让两人产生的依赖之情都很难割舍,又没有耐心在这段关系中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