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讲易经
南怀瑾讲易经南怀瑾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哲学家和易经研究专家,他对于易经的研究与讲解给了广大读者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南怀瑾先生对易经的理解与解读以及他的讲座的魅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南怀瑾先生的易经研究与解读南怀瑾先生对于易经的研究和解读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深入研读了《易经》这一古老的经典著作,并且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人们解答生活中的种种困惑。
南怀瑾对易经的理解深邃而全面,他将易经看作是一种智慧的源泉,通过研读易经,人们能够获得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南怀瑾的解读中,易经被视为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系,它包含了对宇宙、人生、道德等众多方面的思考。
南怀瑾认为易经所传递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智慧,是人们探索生命意义和培养人格的重要工具。
他强调易经不仅仅是一种预测和卜筮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道德伦理和智慧哲学。
二、南怀瑾讲座的魅力南怀瑾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讲解方式吸引了众多听众。
他的讲座不仅仅是对易经的解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启迪。
南怀瑾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易经思想解构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听众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易经所蕴含的智慧。
南怀瑾的讲座注重启发听众的思维,他引导着听众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视野。
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使得抽象的易经思想更加具体可感。
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诠释复杂的哲学概念,使得易经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易经对当代人的启迪易经作为一种古老的智慧文化,对于当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怀瑾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讲解,向人们展示了易经如何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他认为,易经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与变化相适应,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和内在的平衡。
易经对于当代人的启迪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生活方面,还渗透到社会治理和管理的层面。
南怀瑾指出,易经所强调的“和”、“变”、“吉凶”等概念,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的思想,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明确方向,确保组织和团队的稳定和成功。
南怀谨先生简介
南怀谨先生简介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
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
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西行入川。
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
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
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
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
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
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
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
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
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
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南怀瑾20句话,会做人,能做事
南怀瑾20句话,会做人,能做事南怀瑾,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他自幼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
南怀瑾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话语能给我们带来极深的人生启迪。
今日我们选取了南怀瑾先生的20段话,相信大家读后必定受益匪浅。
1、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读书是为明理,而非谋生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
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
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3、多为别人想一想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
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
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
南怀瑾简历,南怀瑾个人经历及学术思想简介
南怀瑾简历,南怀瑾个人经历及学术思想简介南怀瑾人物经历出生经历民国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乐清市长林社区殿后村)。
学习经历民国二十年(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
父亲要求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南怀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亲还给南怀瑾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
同年又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怀瑾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后,20岁的南怀瑾只身入川,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返蜀执教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南怀瑾自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屯垦戍边。
后又被调回任军校政治教官。
其间,曾在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服务社会大众,潜心于佛典。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南怀瑾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弃隐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寺,结识青城派剑术高手王青风,其后,南怀瑾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闭关修持,远游康藏。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
禅门虚云老和尚莅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袁焕仙闭关期满,袁焕仙携南怀瑾赴渝礼请虚云老和尚回到成都灵岩寺成立了维摩精舍弘法,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南怀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各派宗教,其间为了修学,在峨眉山中锋大坪寺闭关修行三年。
南怀瑾辟谷服气方法
南怀瑾辟谷服气方法
南怀瑾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思想家,也是一位辟谷服气的实践者。
辟谷服气,是一种通过调整饮食和呼吸来提升身体和心灵状态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详细介绍了辟谷服气的方法,并且自己也长期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南怀瑾辟谷服气的方法。
首先,南怀瑾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
他认为,饮食是调节身体和心灵的重要途径,正确的饮食可以让人更加清爽、清澈。
南怀瑾主张少食多餐,尽量选择新鲜、有机的食材,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含有添加剂的食物。
此外,他还提倡素食,认为素食可以减少身体对食物的负担,有利于身心健康。
其次,南怀瑾强调了呼吸的重要性。
他认为,呼吸是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桥梁,正确的呼吸可以让人更好地与自然界相融合。
南怀瑾主张通过深呼吸和缓慢呼吸来调节身心状态,让身体得到更多的氧气,减少压力和焦虑感。
他还提倡定期进行户外散步和呼吸练习,让身体和大自然更加亲近。
最后,南怀瑾提出了心灵修炼的重要性。
他认为,心灵修炼是
辟谷服气的核心,只有通过修炼心灵,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南怀瑾主张通过冥想和静心来修炼心灵,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宁静、清澈。
他还提倡积极向善、乐观向上的心态,相信这样的心态可以让人更加健康、快乐。
综上所述,南怀瑾辟谷服气的方法包括正确的饮食、呼吸调节和心灵修炼。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还可以提升心灵境界,让人更加清爽、清澈。
我们可以借鉴南怀瑾的方法,通过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呼吸方式和心态,来提升自己的身心状态,迈向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
南怀瑾的国学地位如何?
南怀瑾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国学地位备受推崇。
南怀瑾先生生于1921年,逝世于2015年,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其学问涉及经、史、子、集、诗、礼、乐、易、书、春秋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国学泰斗”。
南怀瑾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不仅精通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而且还熟悉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他的学问涵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的著作涵盖了《道德经》、《周易》、《论语》、《庄子》、《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其中尤以《庄子注》、《论语注》、《周易注》、《易传》等注释类著作为人称道。
南怀瑾先生的国学地位不仅在学术界备受推崇,在普通民众中也广受欢迎。
他的讲座、演讲、书法、绘画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和观众,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著作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怀瑾先生的国学地位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他不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而且还能够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人们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自觉自省、自强自立、自由自在、自然自然”的人生态度,为人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
南怀瑾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国学地位备受推崇。
他的学问涵盖了经、史、子、集、诗、礼、乐、易、书、春秋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国学泰斗”。
他的著作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影响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普通民众中也广受欢迎。
南怀瑾先生的国学地位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他不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而且还能够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人们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南怀瑾南禅七日
南怀瑾南禅七日南怀瑾,字心玄,原名南等之,后改名瑾,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思想家、书法家。
南怀瑾先生的名字永远与南禅寺相联,这是因为他在南禅寺中度过了一段极为重要的时光。
这段时间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南怀瑾南禅七日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南禅七日中,南怀瑾跟随师父学习禅宗,进行静心冥想,并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学术的研究。
这七天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短暂的,但对于南怀瑾来说,这七天却是他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南怀瑾在南禅七日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他领悟到了禅宗的真谛。
禅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佛教流派,它注重静心冥想,认为通过内心的修炼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与平静。
在南禅七日中,南怀瑾深入研究了禅宗的经典,与师父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实践来验证禅宗的真理。
他发现,禅宗所倡导的“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见”的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
通过禅宗的修炼,他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种修炼方式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在南怀瑾南禅七日中,他还研究了诗歌、书法等文化艺术。
南怀瑾先生擅长书法,他在南禅七日中创作了一批精美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修养。
他还钻研了古诗词的创作技巧,与师父一同欣赏了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在这七天中,他通过与师父的互动,获得了很多文化艺术上的启发,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修养水平。
南怀瑾南禅七日不仅对他个人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整个中国文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这七天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成为中国文化学术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南怀瑾南禅七日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
它不仅是南怀瑾个人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也是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段时光对于南怀瑾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南怀瑾南禅七日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南怀瑾大师远去,馨香永驻
南怀瑾:大师远去,馨香永驻学界对他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他却自评:“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没有一样是对的。
”人们对其褒贬不一。
褒之者,认为他是旷世难见的大师,抛砖引玉,点石成金;而贬之者,毫不留情地批其不学无术,疏漏颇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他本人对各种评价,均持散淡态度。
大师生平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
到17岁时,他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之为乐。
年轻的南怀瑾还喜欢跋涉名山大川,拜访各种隐士奇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怀瑾毅然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灵岩禅寺,南怀瑾至交传西法师在此住持。
当时不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
南先生于休假闲暇亦时常往来于青城山,结识了袁老先生,晤谈之下成为忘年之交。
1943年春,104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赴重庆弘法,当时南怀瑾随袁焕仙代表四川佛教会邀请虚老前往成都未果,但是南怀瑾与虚老相谈甚欢并参学皈依。
后来南怀瑾辗转于四川、西康、西藏等地参访,并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
在四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但是所获亦丰,他自己有词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
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
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
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之后,南怀瑾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成都,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南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细细阅读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
1949年春,南怀瑾来到台湾,相继在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处讲授中国传统经典。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南怀瑾
• 南怀瑾先生的书,不论是《论语别栽》, 还是《孟子旁通》《易经别传》《金刚经 说了什么》《如何修正佛法》等,都从中 国文化角度深入浅出地让人一看就懂,明 白其中的道理。
• 因此,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实业家
• 南怀谨还是一位实业家,他创办了美国南 岭国际(亚洲)有限投资公司、(香港) 国际文教基金会和联盈兴业有限公司。他 还和他的学生一道在大陆兴办化工、生化、 贸易等合资企业。 • 1991年南怀瑾的公司投资4586万美元建造 金温铁路。
个人语录
•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 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 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 宗教、文艺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 发展,才有希望。 •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 史,常常是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 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 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著名国学大师、诗人、实业家、 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传播者
——南怀瑾
生平介绍
•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长岐 乡南宅。 • 先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文化大学、 辅仁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台湾) •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 80年代末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 路——金温铁路 • 2006年在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创办太湖大学堂 • 2012年9月29日逝于苏州太湖大学堂,享年95岁
国学大师
• 国学大师是人们对心目中德才兼备的学者、专家 的尊称。
早在四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 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 界,直到民间大众,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 内容涵盖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
南怀瑾简介_南怀瑾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浙江乐清⼈,1918年⽣于⼀个耕读传家的书⾹门第。
南为独⽣⼦,其⽗对他寄予厚望,⾃幼督课甚严。
南⾃幼学习勤奋,12岁前即遍读史籍经书,为其终⽣学业打下扎实基础。
南怀瑾学识渊博,对古典⽂学、佛学以及《易经》都颇有研究,得到学界同⾏普遍赞誉。
学⽂习武频换跑道 抗⽇战争初期,南怀瑾正在南京⾦陵⼤学学习。
⾯对⼭河破碎、⼈民流离失所的艰难时局,毅然决定从军报国。
当时,他⼤学还未毕业即转赴成都,考⼊国民党“中央军校”,就读于研究班第10期。
毕业后进⼊军队,随抗战部队驻扎在⼤西南,屯垦戍边,被任命为⼤⼩凉⼭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卫团总指挥,负责筹集粮草⽀援前⽅。
不久,南调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后因⽬睹官场⿊暗,不想再从政,遂萌⽣退意,有⼼研究佛学。
1943年,南怀瑾辞去军校教官职务,到四川峨嵋⼭⼤坪寺开始潜⼼研究禅学。
他在那⾥⼀呆就是3年,晨昏青灯黄卷相伴,⽇⽇与僧侣为伍。
在寺期间,他到处寻找佛家经典,静⼼精读⼼⽆旁骛,并时时向当地⾼僧虚⼼求教,遍读⼤藏经三藏12部及其它有关梵⽂典籍。
1946年,南怀瑾学成下⼭后,受聘于云南⼤学、四川⼤学等校,开课讲学。
1947年,南怀瑾为精研佛理,深⼊青海、西藏地区,拜访当地佛教密宗上师,虚⼼求教。
经向⽩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多位上师学习,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并由根桑活佛授予密宗上师之位。
讲学参禅设帐收徒 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学、辅仁⼤学及⽂化⼤学教授。
⼀些撤退去台的国民党⼤⽼如何应钦、顾祝同、蒋⿍⽂、钱⼤均及杨管北等⼈都前来执经问道。
去台初期,南在台北设⽴“⼗万禅林台北道场”,成⽴“东西精华协会”,另在新⽵县设“⼗万禅林峨嵋道场”,教导众⽣打禅。
后来他在台北、北投、汐⽌、⾼雄等地多次举⾏禅七法会,杨管北、周宣德、叶曼、张尚德等名流均曾参与,主要功课是禁语、打坐、参禅、⾏⾹。
南怀瑾如何看待中 国文化的历史地位
南怀瑾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1、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历史地位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研究和独到见解的学者,他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1 南怀瑾先生的背景与成就南怀瑾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文学家等,他一生致力于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著述颇丰,对儒、释、道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2、南怀瑾先生对中国文化历史地位的看法21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深厚底蕴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从未间断。
从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文化,到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等,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211 中国文化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塑造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家庭、社会的和谐。
儒家的“君臣父子”“仁义礼智信”等观念,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
212 中国文化在艺术与文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到戏曲音乐、建筑雕塑,中国文化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展现出极高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些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南怀瑾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创新,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221 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的贡献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国文化也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23 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南怀瑾先生强调,中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如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看南怀瑾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南怀瑾先生始终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在《南怀瑾讲记》中,他提到:“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生命,是中国人的灵魂。
”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逐渐忽视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质疑中华文化的价值。
而南怀瑾先生却用他的一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怀瑾先生的作品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他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南怀瑾文化体系。
他提倡“通识教育”,主张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为了提高人的素质。
他的这种观点,让我明白了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二、对人生的感悟南怀瑾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
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人生应该遵循中庸之道,既要顺应自然,又要遵循道德。
在《南怀瑾讲记》中,他提到:“中庸之道,是人生的根本法则。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南怀瑾先生还强调,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
在《南怀瑾讲记》中,他提到:“内心的平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
三、对教育的思考南怀瑾先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在《南怀瑾讲记》中,他提到:“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的未来。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南怀瑾先生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
他提倡“通识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历史,掌握科学知识,培养道德品质。
他的这种教育观念,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对人生的启示南怀瑾先生的作品,给我带来了许多人生的启示。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历史,培养道德品质,使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2. 追求中庸之道:在人生道路上,既要顺应自然,又要遵循道德,做到中庸之道。
3. 保持内心的平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南怀瑾生平: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他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系传别讲》等三十几部著作,几十年来在海内外长销不衰,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人生颇富传奇。
记:您现在正致力于"儿童读经"的推广,这又是为什么呢?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都丢掉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不知晓,这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人本来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
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
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记:您提倡读古代的经典,那么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南:还是为了"做人"。
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要更好地"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南怀瑾简介
南怀瑾简介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出生,浙江省乐清县人。
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行政研究部肄业。
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曾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
返蜀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期间,遇禅门大德袁焕仙先生而发明心地,后于峨嵋山发愿续接中华文化断层,并于大坪寺阅大藏经。
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
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
数十年前曾旅美、旅港。
在台、港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出版社(后改组为: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世界杂志、知见杂志、美国弗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主持十方丛林书院。
在香港期间,曾协调两岸三地,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并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
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
与浙江省合建金温铁路,造福东南。
继而于内地创办东西精华农科(苏州)有限公司、吴江太湖文化事业公司、太湖大学堂、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恢复禅宗曹洞宗祖庭洞山寺,支持中医现代化研究——道生中医四诊仪研制与应用,资助印度佛教复兴运动,捐建太湖之滨老太庙文化广场。
数十年来,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中英文经典课余诵读及珠算心算并重之工作。
又因国内学者之促,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作科研工作之先声。
其学生自出巨资,用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教育基金会,资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学,嘉惠师生云云。
以及其他众多利人利民利国之举,难以尽述。
先生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主张东西精华文化融合,造福人类未来。
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等繁简体及外文版著述一百三十余种。
南怀瑾饮食养生之道
南怀瑾饮食养生之道国学大师南怀瑾生于1918年3月18日,逝于2023年9月29日,享年95岁,也算是高寿。
南老先生一生修行修道,对养生有独到的心得体会,他认为,修行第一步就是饮食,所以他不断强调饮食的重要性。
他经常以自身作为例子,证明人不需要吃太多的东西,也可以生活得很健康。
他常说:“你看我已经九十多岁了,每天都忙得很,一天到晚都在这里讲课,要说那么多话,做那么多事情,但我每天吃得都很少,只是吃几口而已。
甚至喝几口水就可以了,有时感到水都是喝多了,要多上厕所,讨厌。
”南老先生用自身的经验证明节制饮食的确是对健康有利的,即便是正统的医学,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正统医学也是认同饮食均衡,反对暴饮暴食的。
民间有句谚语“要想活得老,吃饭七分饱”,意思也是饮食需要节制。
苏曼殊生于1884年,逝于1918年,年仅35岁就英年早逝了。
为什么苏曼殊会短寿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个“食”字,他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甚至他在饮食上的一些怪异行为,可以称得上是闻所未闻,匪夷所思。
他曾经一天吃下60个包子,一口气吃下20个芋头饼,一次喝下6斤冰水。
苏曼殊非常喜欢吃一种叫做“摩登糖”的糖果,有一次,他的糖瘾上来了,但口袋里没有钱,怎么办?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竟然自己拔下一颗金牙换糖吃。
因为经常暴饮暴食,不懂节制,导致他的肠胃很早就出现了问题。
但即便是在住院期间,苏曼殊依然不听医生的劝告,趁着医生不注意就偷偷跑出去买糖吃。
这样的不加节制,即使是华陀在世,也是无法回天的。
就这样,他的肠胃病越来越严重,在离世当天,即便是他的肚子胀得要裂开了,但他依然不停地吃着糖炒栗子。
在他去世后,朋友发现在床下藏着不少糖纸,还有一些没有吃完的糖。
有意思的是,南怀瑾正是生于苏曼殊离世的那一年,同为才华横溢的绝世高人,南怀瑾活了95岁,而苏曼殊只活了35岁,寿命长短的巨大差异在于一个“食”字。
文,南一鹏摘自《父亲南怀瑾》,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看了川剧后,我不再想当英雄”父亲一生在忙碌,他却不是废寝忘食般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相反,他有一套自己特定的用餐时间和习惯,而且多年以来一贯如此。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平简介南怀瑾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国学大师、作家,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曾间接促成九二共识、出资兴建金温铁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相关资料吧!国学大师南怀瑾简介南怀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
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
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龙应台对南怀瑾的评价南怀瑾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是博学多才。
南怀瑾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极为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个人语录——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
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养生之道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养生之道南怀瑾先生是中国当代国学大师、教育家,2012年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先生如此高寿,晚年时期也精神矍铄,这与他独特的养生观念息息相关。
家庭奠定好心态南怀瑾先生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一个小村落,小学只拿到肄业证书。
父母对他期待不高,父亲更是只希望他能养活自己。
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南怀瑾始终有一种淡然宁静的心态,他曾说:“知足常乐,才能自在逍遥。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正是有了这种好心态,他才能保持着一种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独特睡眠与饮食面对失眠,南怀瑾有独特的“心肾气交睡眠法”。
這种方法是指失眠时把身体蜷缩起,像婴儿一样,两只脚缩拢,两只手抱起来,这样容易睡着。
他还善用“艾灸肚脐”调脾胃:桂圆肉1颗,花椒6~7粒,加上艾绒一起捣烂,晚上睡觉时挑拇指盖大小放在肚脐上,可调理脾胃,使口舌生津,脚底生暖。
南怀瑾先生还有一个养生独特睡眠法,是坚持每天只睡两个时辰(4小时),即子时(23时~1时)和午时(11时~13时)。
1/ 3他曾说:“正子时只要闭眼睡着3分钟,就等于睡了两个小时;正午时,哪怕只有20分钟也一定要睡。
”南怀瑾先生进一步解释:“人体的健康全靠有规律的‘养’,只有遵循经脉气血运行的自然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能使身体达成和谐。
”在饮食方面,他曾说:“一般人习惯把胃塞得满满的,胃里微微空了一点,他就觉得饿了。
饮食之道就是要牢记‘少吃多餐’四个字,其次是清淡。
”南怀瑾先生的饭量很小,中午只吃少许略放些盐的花生米,晚餐一碗稀饭,碗不大且盛得不满。
稀饭通常是小米红薯粥。
到了秋天,他则喝薏米小米粥。
饮食上,南怀瑾先生也是以素食为主。
晚餐用稀饭时,他也用一些小菜佐餐,如辣白菜、桂林的豆腐乳、镇江的酱黄瓜、湖南的酿豆腐、宁波的盐水笋等。
他提倡“夏不饮冰,冬不嗜热”,以防止“寒温不节,虚实失度”,提出寒温要懂得节制。
忘记养生即养生南怀瑾先生在《漫谈中国文化》一书中说:“我不养生,忘掉身体,忘掉自己,甚至忘记了寿命长短,忘记时间、空间。
南怀瑾
• 世人做事也要有几分菩萨心肠才好。一位 财大势大的董事长,他原本拥有好多个矿 山,家产富足。但是却恃富而骄,贪迷五 欲,财大气粗,对人苛薄无情、对朋友无 义,更不知体恤工人。天有不测风云—— 后来,矿区频频出事,他也发生车祸、撞 断了腿。他为了医治腿,找遍名医,但皆 无效,医到后来,矿山、房子都卖光了, 事业也一败涂地。以前认识他的人却说: “这是报应!?”可见,平时为富不仁, 落难时也难得他人同情。
• 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 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 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 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 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 菩萨,南怀瑾的解释就是“觉悟有情”。也就是说,自己觉悟了,又 发善心度人。他说:“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牺牲自我,普济众生, 这才是大乘菩萨永不退失的行愿。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 萨发心。’”菩萨已经悟透了“五蕴皆空”,因为“有情”,尚未到 一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还没有成佛,但他们却 • 愿将众生超度到更高层次,也就是让众生成佛。 • 菩萨自己还未成佛,却想让众生成佛,这是什么境界? • 修佛有成者,有三种很高的境界:罗汉、菩萨、佛。
南怀瑾,1918年出, 少习诸子百家。中国当代国学大师 之一。[1-2]
•
•
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老 子他说等,及佛、道两家数十种著作,又经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意大利语、韩语、罗马尼亚语等多种语言翻译流通。先生门生博 士,自出巨资,以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三十多所著名大 学,嘉惠研究师生等举。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有禅学大师台湾十大最 有影响的人物等种种称誉,今人犹不尽识其详者。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 致力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读经及中、英、算并重之工作。又因国内 学者之促,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之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 作科研工作之先声,不辞劳瘁。不避讥嫌云云,堪称世人典范。 南怀瑾先生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反对五四运动,认为五四运动“打倒 孔家店”是偏激、片面、盲目的,并未真正理解儒家学说(本观点南怀瑾所 著书《论语别裁》中有详细介绍),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南怀瑾先生 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几年 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 以挽回中 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 惟其儿童读经运动,以推动 “中、英、算”三者并进,非独厚中国国学也。 而所注重之读经部分,又以 四书五经为主,尤以四书为重, 冀能为中国孕育出经世济民之材,而非诗词 歌赋之材也。[3]
南怀瑾事迹
南怀瑾事迹篇一:南怀瑾的事例南怀瑾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XX年9月29日),谱名南常泰,浙江乐清人,学者,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
【事实】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
其后,先生又奔走于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祖国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1286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善款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深为感佩。
谦卑南怀瑾曾多次评价自己一生:一无长处一无所是尊重母亲南怀瑾的弟子们都知道,南老向来非常尊重女性,强调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对子女成才的影响,这在这堂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倡导女性要读历史以后,他特别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几千年历史的骨干,主要是靠女性保存下来的。
自古到今,出一个先圣的帝王,或者圣贤、英雄,乃至孔子、孟子,乃至释迦牟尼、耶稣,都是有一个“忍辱负重、承先启后”的好母亲,母性的功劳,影响有这样大。
关于做人南怀瑾对着学生们说:在这里,你们学习的内容是生活的教育,大的照顾小的,爱同学,爱团体。
教育不是管理,而是影响。
做人的根本是生活。
【事实】太湖大学堂的首批毕业生将奔赴世界各地,学校希望他们带着传统经典、生活技能和一颗沉稳的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些孩子,会背诵古诗古文,拥有在水里驾驶独木舟、看天空辨方向、钻木取火等技能,这是一位95岁的老人在太湖边上推动的实验。
南怀瑾的故事
南怀瑾的故事南怀瑾,一个传奇的名字,一个传奇的人生故事。
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书法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深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大师级人物。
南怀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让人们深深地感慨和敬佩。
南怀瑾,原名南怀仁,1940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
他的父亲南怀南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对南怀瑾的成长影响深远。
南怀瑾从小就受到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理解。
他的父亲教授他书法、诗词和经学,培养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独特的文化眼光。
南怀瑾年轻时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岁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严重的迫害,被迫离开了故乡,流落在外。
但是,南怀瑾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相反,他在逆境中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钻研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修养。
南怀瑾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和深远影响,他立志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他努力撰写了大量的文化学术著作,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他的著作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南怀瑾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精髓,被誉为当代书法的翘楚。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也在国际上展露头角,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南怀瑾的一生,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怀瑾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他的故事,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南怀瑾先生的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
道为骨,儒为表,佛为心。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谱名南常泰,浙江乐清人,学者,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
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
晚年在江苏太湖大学堂传道。
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于2012年9月29日在苏州逝世。
孙彦千舫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
谱名南常泰,祖上世代居住在柳市南宅殿后村,其父在地团叶经商搬迁至地团叶。
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
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
返蜀后,执教于
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旋即潜心佛典,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
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
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
在港、台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
一直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
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倡建金温铁路,作出巨大贡献,众所皆知。
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及佛、道两家数十种著作,又经英、
庄严照(9张)
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多种语言翻译流通。
其门生博士,自出巨资,用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学,嘉惠研究师生等举。
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有禅学大师、国学大师、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等种种称
誉,今人犹不尽识其详者。
近年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致力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读经及中、英、算并重之工作。
又因国内学者之促,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作科研工作之先声,不辞劳瘁,不避讥嫌云云。
南怀瑾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因此反对五四运动,认为其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几年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以挽回目前中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
惟其儿童读经运动,以推动“中、英、算”三者并进,非独厚中国国学也。
而所注重之读经部分,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尤以四书为重,冀能为中国孕育出经世济民之材,而非诗词歌赋之材也。
国学大师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于苏州太湖大学堂安详的与世长辞,享年95岁。
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
其后,先生又奔走于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
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祖国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1286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善款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深为感佩。
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柳市;
中青年时期图片(17张)
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
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
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1943年春,虚云老和尚赴重庆弘法,南怀瑾得见虚云老和尚。
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
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
关三年。
(为了修学)
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6年到1979年闭关于闹市三年。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1988年移居香港。
80年代末,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1992年开建)。
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
南怀瑾在太湖大学堂(3张)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正式通车。
2000年由南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儿童中华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推广。
2004年移居上海。
2006年在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创建太湖大学堂。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于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